等离子显示器的高对比度驱动方法研究

等离子显示器的高对比度驱动方法研究

一、等离子体显示器高对比度驱动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21)在《Micro-LED阵列理论及显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发光二极管(LED)以亮度高、寿命长、响应速度快和环保等优点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与LED技术的结合使LED显示技术向着微显示、高分辨率的方向迅速发展,具有微米量级特征尺寸的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与OLED和LCD等技术相比,Micro-LED具有很多优异的特性,如更高的亮度、分辨率与色彩饱和度,更低的能耗,更长的寿命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icro-LED阵列是在较小面积内集成的高密度、微尺寸的LED二维阵列。其微尺寸、高亮度等优点使之可以应用在高分辨显示、无透镜显微镜、超分辨显微镜、光学镊子、光神经接口、无掩膜光刻和可见光通信等众多领域。同时,随着需求的升级,全彩Micro-LED阵列器件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全彩显示器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如面板显示器、平视显示器(HUD)、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等。本文针对Micro-LED的阵列理论及显示技术开展了研究,具体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开展了Micro-LED器件光电特性的研究。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电极结构和尺寸对Micro-LED光电特性的影响,并提出通过将Micro-LED阵列化提高电光转换效率的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将40μm、80μm和160μm的大尺寸的Micro-LED阵列化成2×2的20μm、40μm和80μm的小尺寸的Micro-LED阵列,对比分析相应的光电特性,结果表明,由于电流密度分布和散热能力的改善,阵列化的Micro-LED比具有相同发光面积的大尺寸Micro-LED具有更高的峰值光功率。(2)开展了Micro-LED阵列器件制备工艺的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掩膜材料对ICP刻蚀的影响和沉积方式对二氧化硅介质层质量的影响,并通过ICP台面刻蚀、N电极沉积、二氧化硅沉积和P电极沉积制作了可单独驱动的像素尺寸为10μm×10μm,阵列数为6×6的倒装蓝光Micro-LED显示阵列。(3)开展了三色集成Micro-LED全彩显示阵列器件的研究。首先设计了全彩色Micro-LED阵列显示器件的整体结构和工艺流程;然后在硅衬底上设计和制作了图形化内部驱动电路,并通过转印将红绿蓝单色Micro-LED集成到该硅基板上形成全彩色Micro-LED阵列;红绿蓝Micro-LED均是倒装型结构,其中,倒装红光Micro-LED是通过衬底转移,台面刻蚀,金属沉积和芯片切割制作而成;将全彩色Micro-LED阵列与外部驱动电路集成,完成48×48全彩色像素化可寻址Micro-LED显示器件的制作。(4)开展了单片集成Micro-LED全彩显示阵列器件的研究,提出通过微流控技术制作用于Micro-LED全彩显示的量子点色转换层的新方法。制作了具有高效的发光性能的钙钛矿量子点,绿光量子产率高达90%、FWHM可达14.2nm,红光量子产率可达51%、FWHM可达23.8nm。通过微流控技术制作了全彩像素单元尺寸为400μm和200μm,阵列数为10×10和20×20的三种钙钛矿量子点色转换层。实验表明,2mg/m L浓度的红绿钙钛矿量子点具有最佳的性能,所对应的量子点色转换层色空间覆盖率为131%NTSC,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朱婷[2](2020)在《基于mie磁共振的全介质彩色超表面研究》文中指出颜色和装饰对于感知和识别自然和人造物体至关重要。颜色是由光与最小物质(原子和分子)的离散谐波能量状态相关的共振相互作用产生的。与颜料颜色相比,结构颜色具有色彩饱和度高、色彩美观、不易褪色等优点,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纳米结构颜色是可见光与纳米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基于等离子体结构的印刷技术以其相对于有机颜料和染料的巨大优势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在实际中,只有少数几种金属可以用于等离子体结构显示屏,因为金属在可见光区域的损耗很高。另外,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固有的等离子体阻尼特性,产生的颜色光谱覆盖度较小,加上金属粒子主要具有类电共振,因此迫切需要另一种程度的磁共振模式来控制产生的结构颜色。本文以全介质超表面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全介质超表面的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完成了基于Mie磁共振的全介质彩色超表面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磁Mie共振的圆台超表面,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详细的数值分析表明,硅圆台超表面中的电共振和磁共振产生了清晰的结构颜色。但是磁共振是主要的模式,电共振的强度与其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且由于磁共振独特的性质,反射峰的强度几乎达到了 90%,半峰宽(FWHM)为43nm左右。本文提出的结构模型的高宽比仅为0.46,大大降低了工艺制造的难度,提高了实体结构的可制造性。更详细的数值分析表明,在85000dpi左右的分辨率下可以得到清晰的结构颜色。由于Mie共振的优良性质,通过选择合适的几何尺寸和周期,可以获得高质量、高色相和高饱和度的结构颜色。除了偏振无关性这个优点之外,本论文设计的超表面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能够使用具有成本效益的、稳定的、可持续的以及CMOS相容的材料来产生覆盖整个可见光谱的清晰的结构颜色。

高昕[3](2020)在《显示特性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显示设备作为视觉信息的载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视觉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探究显示技术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成为重要课题。本论文采用主观问卷和客观的生理信号及眼动信号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分别探究了四个独立显示图像属性白场亮度、暗场亮度、饱和度和清晰度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确定了暗环境下,最佳视觉舒适度的白场亮度、暗场亮度、饱和度和清晰度水平。白场亮度在250 cd/m2时视觉舒适度最好,白场亮度在130 cd/m2~400 cd/m2视觉舒适度处于较好水平。超出这个范围,视觉舒适度显着降低,同时导致眨眼频率增大,注视持续时间减小,眨眼持续时间增加。并且,随着白场亮度的增大,扫视幅度、扫视速度和扫视路径长度随之增大。白场亮度对血氧饱和度、皮肤电反应和心电信号均无显着影响。暗场亮度越低,视觉舒适度越高。暗场亮度在0.5 cd/m2~4 cd/m2时有较高的视觉舒适度感受,暗场亮度过高,视觉舒适度显着降低,并导致交感神经活动会明显增强,心电信号LF功率显着增大。随暗场亮度增大,扫视幅度和扫视速度增大。但暗场亮度的变化对眨眼和注视运动无显着影响。从视觉舒适度的角度来看,饱和度并非越高越好。中高饱和度水平时,视觉舒适度水平最高,并且显示质量最优,观看喜好度最高,有最为舒适的色彩感受。饱和度过高,视觉舒适度降低,还会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均受到抑制,心电信号VLF功率、SDNN、Alpha2和Poincare_SD2减小。饱和度的变化对眼动的眨眼、注视和扫视运动均无显着影响。清晰度越高,视觉舒适度越高,同时显示质量和观看喜好度越高。但当清晰度处于较清晰时,仍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当清晰度降低到一般清晰,甚至较不清晰时,视觉舒适度降至中等。同时清晰度的下降还会导致瞳孔直径和扫视路径长度增大。清晰度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皮肤电反应和心电信号均无显着影响。论文还通过研究观看不同白场亮度、暗场亮度、饱和度和清晰度图片序列实验前后的生理信号的变化,探究了40分钟观看实验对视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40分钟的观看实验会带来明显的视疲劳,导致被试的神经代谢活动以及交感神经SNS和副交感神经PNS活动均显着增强。主要体现在血氧饱和度、皮肤电反应以及心电信号的LF power、SDNN、RMSSD、Pioncare_SD1和Pioncare_SD2的增大。不同的实验设置的生理信号变化无显着差异,即观看不同白场亮度、暗场亮度、饱和度和清晰度图片序列时生理和眼动参数的变化与视疲劳无关,仅与视觉舒适度变化有关。

杨亚楠[4](2020)在《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光学响应理论分析及电光性能优化》文中认为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是包含液晶和聚合物的两相体系。由于液晶材料特殊的光电各向异性特征,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可以对外加电场响应,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自由转换。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性能稳定,可制成大尺寸柔性器件,不仅在智能调光玻璃、光学调制器和柔性显示器等方面有诸多应用,而且在飞行器强光防护领域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是当前电驱动变色材料发展的重点。然而当前聚合物/液晶复合膜的对比度较低、光学调制波段较窄,妨碍了材料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聚合物/液晶复合膜对外场光学响应的理论研究发展较缓慢,对进一步优化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电光调制性能的指导作用有限。因此,如何更好地分析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光学响应机理,进而提升材料的电光调制性能是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发展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聚合诱导相分离的方法,通过与纳米粒子的复合,开发兼具高对比度和宽光学波段调制性的新型聚合物/液晶复合膜。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分为聚合物分散液晶和聚合物稳定液晶,首先分析了两种材料的光学响应特性。对于聚合物分散液晶,从外场自由能和弹性自由能对液晶微滴方向的影响入手,得到了液晶微滴有序参数与外场的关系函数,进而模拟出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有序参数随外场的变化情况。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聚合物稳定液晶对外场的响应行为,模拟液晶指向矢在外场下的分布。对光学响应特性的研究丰富了聚合物/液晶复合膜的理论体系,为材料电光调制性能的优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然后通过胆甾相液晶的多种织构转换制备具有高对比度的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研究手性添加剂含量对聚合物/液晶复合膜电光性能的影响。电光测试结果显示,手性添加剂的最佳添加量为4wt%,该添加下的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开态透过率仅有3.2%,对比度达到了19.17。加入4wt%的手性添加剂后,聚合物稳定液晶的阈值电压大幅度下降,在开态透光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关态透光率下降了20%之多,对比度达到了14.41。基于胆甾相液晶的聚合物/液晶复合膜极大地提升了材料的电光性能。最后在聚合物分散液晶中掺杂具有紫外和红外光屏蔽特性的无机半导体纳米粒子氧化锡锑,制备具有宽光学波段调制性的聚合物分散液晶膜。纳米粒子的加入导致聚合物分散液晶阈值电压的下降,进一步优化了电光性能,提升了聚合物分散液晶膜的应用性。同时,在不影响可见光透过率的情况下,氧化锡锑的掺杂有效提升了聚合物分散液晶在红外波段的光学屏蔽效果,其中近红外屏蔽效果大幅度增加,平均透过率从28%下降至13%,最大处从~42%下降至15%。样品在中红外波段的透过率随着氧化锡锑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至一稳定值。本文采用掺杂的方法研制出了具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宽波段光学调制性的新型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

张森[5](2020)在《基于电致变色聚合物的表面等离激元动态调控》文中研究表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P)是一种在金属-介质界面上,由于自由电子和光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界面处横向传播的近场电磁波。它在纳米尺度上连接了光子学和电子学,使得传统器件不受衍射极限限制,因而在显微显示、数据存储、光子芯片、传感技术以及纳米制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于有源等离子体器件的研究已经成为热门领域,器件的等离子体性能可以被实时调控。基于电致变色材料调制的有源等离子体器件在动态显示领域有着重大应用潜力。本文基于电致变色材料对大面积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进行快速、可逆调制。目前制备金属纳米结构主要是利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如聚焦离子束(FIB)、电子束曝光(EBL)等,这些加工方法耗时长、成本高、制作复杂,难以得到大面积的纳米结构。在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大面积生产金属纳米结构阵列的方法,通过借助阳极氧化铝模板实现低成本、大面积制备金纳米盘阵列。通过电致变色聚合物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覆盖金纳米盘阵列(PCGN)实现了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动态调制。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驱动电压的改变,可以对PCGN结构实现快速、可逆的电致变色调制。PCGN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振子共振波长调控是由于在不同电压驱动下PEDOT薄膜的折射率发生变化。经过进一步探索,相信这项技术在未来有望实现动态反射式显示器件的大批量制造。对于透射式结构,通过聚苯乙烯(PS)小球自组装、ICP氧刻蚀以及物理气相沉积制备了金属纳米孔阵列,探究了不同孔直径和孔深度对光学透射的影响。为了对金纳米孔阵列异常光学透射(EOT)进行实时调控,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电致变色聚合物poly(EDOT-Pro DOT-EDOT),该聚合物在不同氧化还原态下可实现紫红色与透明蓝色之间可逆切换。实验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较高的光学对比度和较快的响应时间。通过电化学聚合将poly(EDOTPro DOT-EDOT)薄膜沉积在金纳米孔阵列表面,通过改变驱动电压,实现了SPR增强光学透射峰的强度调节。该项研究未来将在光开关和等离子体透射式动态显示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并且有望实现相关器件的低成本、高产量制造。

林雨[6](2020)在《基于柔性基底的超材料结构与光电特性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柔性智能光电子器件在未来显示、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等诸多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当前,性能优异、轻薄便携且易于集成的柔性智能光电子器件的理论设计研究和实验加工制备技术的相对滞后已逐步成为阻碍相关技术领域进步的瓶颈。本文重点研究新型智能材料的电控光学特性,并将亚波长结构与新型智能材料相集成,通过理论设计、仿真模拟和微纳加工制备出相关器件,并进一步研究相关柔性智能光电子器件的调控机制及性能特征,从而为获得实用化的柔性光电子器件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薄膜在不同还原态下的光学性能。首先使用旋涂法在惰性金属电极上制备了均匀致密的PEDOT:PSS薄膜,然后在含有钠离子的电化学电池中对其进行梯度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采用计时电流法研究其电化学特性。最终,经过对PEDOT:PSS薄膜材质特有的双稳态性质加以运用,使用椭偏仪对不同反应状态下的PEDOT:PSS薄膜的在整个可见光波段(400-800nm)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材料在不同反应状态下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电化学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工作电压(相对于参比电极)可使PEDOT:PSS薄膜处于不同的反应状态。当在电化学电池中对PEDOT:PSS薄膜施加0.6 V工作电压,可使其处于完全氧化态,即0%还原态,当对其依次施加-0.6 V、-0.8 V、-1 V、-1.2 V、-1.4 V的工作电压,可使其分别处于20%、40%、60%V、80%、100%的还原状态。椭圆光谱数据显示,在PEDOT:PSS薄膜由氧化态向还原态转化的过程中,材料的折射率随材料还原程度的增加而递增,材料的消光系数则随材料还原程度的增加而上升。(2)理论设计并实验制备了一种柔性可调谐超构透镜。该器件由柔性基底、透明电极、金属纳米块阵列、PEDOT:PSS材料和凝胶电解质组成。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利用金属纳米块结构单元方位角旋转度数的梯度变化,可以获得(0-2π)的全相位延迟。当PEDOT:PSS层由氧化态转变为还原态时,具有不同旋转角的单元结构的透射相位均增加相同数值,而透射振幅均减小相同数值。根据该独特性质,我们应用于可见光波段的聚焦能量可调谐的超构透镜进行了理论设计。采用电子束曝光光刻技术、电子束蒸发镀膜技术、剥离工艺以及丝网印刷技术在柔性衬底上加工制备了该器件。最后自主设计和搭建测试光路对器件性能做了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该可调谐超构透镜可以有效的对入射光进行聚焦,并且可以通过施加较小(<2.5V)的工作电压实时动态的对其聚焦能量进行实时动态调控,调制深度可超过80%。该调控过程不会影响器件的其他聚焦性能,焦距、焦点位置、聚焦模式均保持不变,并且是完全可逆的,响应速度小于1.3 s,平均功耗低于2.1 mW。(3)理论设计并实验制备了一种柔性智能彩色显示屏。该器件由柔性基底、集成有波导模式光栅的透明电极、PEDOT:PSS材料和凝胶电解质组成。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由不同周期的波导模式光栅阵列构成的全介质超表面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利用电压来动态控制PEDOT:PSS薄膜材料光学性质可以动态调控波导模式光栅阵列周围的介电环境,使其与入射电磁波共振模式发生改变,就可以“开启”或“关断”波导模式光栅阵列的颜色显示性能,由此可以实现彩色动态显示效果。利用电子束曝光光刻、激光直写光刻、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丝网印刷以及刮涂等工艺在超薄的柔性衬底上加工制备了相关器件,自主搭建测试光路对器件性能做了测试和分析,并拍摄了相关动态显示视频。实验结果表明,该器件可以有效的显示各种颜色以及各种图案,当施加-1.5 V的工作电压使PEDOT:PSS膜处于氧化状态时,即器件处于“开”状态时,器件单元具有良好的彩色显示特性,可以同时显示红、橙、黄、绿、青、蓝等不同颜色,绝对反射率在12%到28%之间。而当施加2.5 V的工作电压使PEDOT:PSS膜处于还原状态,即器件处于“关”状态时,器件在整个可见波段的反射率几乎为零,意味着没有颜色显示出来,调制深度可以达到78%-90%该过程是完全可逆的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特性。(4)提出并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衬底和全介质超表面的高效超宽带反射式分束器。该器件由二氧化钛纳米圆柱阵列和叠层高效反射器组成。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全介质分束器具有出色的异常反射能力,能够在70 nm带宽(490-560 nm)范围内实现效率高于90%分束效果,尤其是在某些波长(530 nm)下,已经可以实现高于94%的转换效率。提出并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衬底和二氧化钛纳米圆柱阵列的全介质透射式高效分束器,工作在可见光波段(532 nm)。数值仿真结果显示该分束器具有出色的异常透射能力,能量转换效率高达90%以上。提出并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衬底、PEDOT:PSS和二氧化钛纳米圆柱阵列的透射式全介质可调谐分束器,工作在可见光波段(532 nm)。数值仿真结果显示通过电压可以在保持分束效果的前提下,动态调控该分束器的能量转换效率,能量转换效率的调制深度可达78%。

李杰[7](2020)在《基于透明柔性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由于具有高色域,面发光,可视角度大,色域好,耗电低,价格便宜等优点,在显示领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多。目前在OLED器件中常用的阳极为氧化铟锡(ITO)。但由于ITO太脆,并且ITO中的金属铟的稀缺,限制了ITO在柔性OLED显示器中的使用。通常ITO的替代电极有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线,导电聚合物等。由于银纳米线与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弯曲特性,良好的通过率与导电性,本文选用银纳米线与石墨烯作为ITO替代电极进行研究。本文对银纳米线电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银纳米线薄膜的表面粗糙度与降低银纳米线薄膜的薄层电阻。首先,采用多步旋涂法制备银纳米线薄膜,通过不同转速比较,得到最佳旋涂速率。为了降低银纳米线薄膜的表面粗糙度,我们在银纳米线表面旋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平坦层,之后施加压力压印,使银纳米线表面粗糙度从42.9nm降低至4.88nm,最后,为了降低银纳米线薄膜的薄层电阻,我们使用等离子体进行处理,经过等离子体处理,银纳米线电极薄层电阻从50Ω/sq降低至20Ω/sq。经过多次弯曲与胶带粘贴测试,银纳米线薄层电阻变化不大。使用未经过处理的银纳米线作为阳极制备的OLED器件,在较低电压发生了击穿,并且亮度较低。使用经过旋涂平坦层PMMA压印,之后使用等离子体处理的银纳米线作为阳极,制备OLED器件,之后测试OLED器件性能。OLED器件的L-V曲线与C-V曲线光滑,随着电压增加未发生击穿,并且发光情况良好。鉴于旋涂PMMA压印,之后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对银纳米线电极性能的提升,我们相信该方法能用于改善银纳米线电极性能。石墨烯由于具有较高透过率,良好的可弯折性,优异的电导性,价格便宜等优点被作为ITO替代电极被广泛研究。由于石墨烯具有较高薄层电阻,并且在转移过程中容易造成石墨烯损坏,导致石墨烯表面粗糙度较高,不利于OLED器件制作。本文对石墨烯电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石墨烯薄膜表面粗糙度与降低石墨烯薄膜的薄层电阻。本文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石墨烯。首先将生长石墨烯的铜箔抛光处理,使生长在铜箔面的石墨烯粗糙度降低,其次通过旋涂PMMA,将石墨烯与PMMA粘紧,之后溶解铜箔,将石墨烯/PMMA转移到PET基底上得到结构为石墨烯/PMMA/PET的电极,最后滴涂硝酸使石墨烯电极薄层电阻降低。经过多次弯曲测试,石墨烯电极变化不大。使用滴涂硝酸的石墨烯/PMMA/PET电极为阳极制备OLED器件,经过测试,得到OLED器件亮度良好。实验结果表明,对铜箔进行抛光处理制备得到的石墨烯/PMMA/PET电极,之后滴涂硝酸,能有效改善基于石墨烯电极的OLED器件性能。

胡杰[8](2020)在《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机、平板、移动终端等设备上。对于LCD显示设备,液晶屏幕的显示功耗是其耗电的主要原因。LCD屏幕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液晶显示模块和背光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负责图像数据的显示,而背光模块负责显示屏的亮度调节。目前,大部分LCD显示设备中,背光模块保持恒定亮度,因而系统显示功耗过大,且极易因漏光现象导致图像显示质量的降低。通过动态调光算法自适应调节LCD屏幕的背光亮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嵌入式移动显示设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调光算法(Image content-based adaptive dimming algorithm,ICADA),并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Zynq平台设计和实现了相应背光调节显示控制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LCD显示技术、背光调节技术和图像显示处理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背光调节算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LCD结构、显示原理以及动态调光原理,介绍了系统设计和开发所需的软、硬件平台的概况。2)针对现有算法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调光算法ICADA,首先根据输入图像的亮度均值和最大值定义高亮度像素贡献度,以描述图像中高亮度像素细节对图像的重要程度,在亮度均值的基础上动态调节背光亮度;然后,将调光前后亮度比值的算术平方根作为γ参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Gamma补偿法,对调光后图像进行像素补偿。通过Matlab仿真,对所提出算法性能进行了主、客观评估。实验结果显示,ICADA可显着降低低亮度图像的背光功耗(背光功耗节省率最高可达58.159%),并提升图像显示细节和降低高亮度图像像素失真(结构相似度指标最高可达0.9999)。3)基于Zynq XC7Z7020芯片,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和高层设计方法,设计和实现了所提出的动态调光算法、用于背光调节的脉宽调制控制算法,以及与主机通信的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 Visual Interface,DVI)解码算法及相应IP核,并辅以Xilinx官方提供的IP核,设计和实现了动态调光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Zynq开发板AX7020、LCD显示模块AN870和PC机搭建了相应的测试验证平台;并分别采用静态图像测试和视频测试的方法,对调光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背光调节系统可在使用较少系统资源的情况下,达到降低系统功耗和提高图像显示质量的效果。

童晓茜[9](2020)在《基于3D凝胶网络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液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热等的刺激-响应特性,广泛应用于显示材料领域,但其基本性质在现如今不断涌现的新型显示设备当中已出现一定的应用限制。本文将液晶(5CB,4’-正戊基-4-氰基联苯)作为客体分子,POSS(六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基树枝状大分子(POSS-G1-BOC,自制)作为凝胶因子,同时复合光响应剂(2Azo2,4,4’-二乙氧基偶氮苯)或荧光粉,制备了具有多重刺激响应特性等特点的新型超分子液晶物理凝胶,系统地研究了液晶凝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POSS基树枝状大分子具有很强的凝胶能力,在常用的有机溶剂中能自组装形成具有独特“丝瓜络”形貌的凝胶网络结构。所谓“丝瓜络”网络,表现为“Y”字型的分叉结构,一条相对较粗的“母”纤维分成两条较细的“子”纤维,是一种原生的自组装模式形成的连续不断的网络。本文从超分子液晶凝胶的制备、性质、机理及应用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下:首先,利用含有反式-顺式转变的光致变色偶氮苯光响应剂2Azo2的液晶凝胶(0.5wt%POSS-G1-BOC/5wt%2Azo2/5CB),制备了一种基于溶胶-凝胶转变的新型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通过管反演法、动态流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液晶凝胶的凝胶行为、紫外光响应特性和凝胶形貌。研究发现液晶凝胶由于“丝瓜络”凝胶网络的存在而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热稳定性、较快的紫外光响应性等。通过该液晶凝胶制备的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在室温下表现出较好的可拉伸性能,在拉伸至45%时仍然能够清楚地显示通过紫外光写入的图像信息。其次,利用在光响应液晶凝胶基础上添加5 wt%荧光粉制备得到的荧光液晶凝胶,制备了一种由“丝瓜络”凝胶网络液晶物理凝胶组成的体温控制荧光液晶光散射显示屏。通过管反演法、流变测试等研究了荧光液晶凝胶的凝胶强度,还通过荧光光谱、荧光消退速率等表征了其荧光强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明凝胶网络呈现螺旋状的“丝瓜络”结构。由该凝胶制成的光热信息存储显示屏可在体温(37℃)下呈现最佳对比度,也可因荧光粉的荧光效应在紫外光下呈现较好的显示效果。同时,显示屏的较强力学性能表现为即使在2000 r/min离心机中离心10 min后还能保持原有的显示图像。此外,将柔性导电薄膜(PU/AgNWs,聚氨酯/纳米银线)引入光散射显示器件,利用液晶凝胶(0.5wt%POSS-G1-BOC/5CB)成功制得新型电控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通过流变测试、偏光显微镜、液晶综合参数测试仪研究了液晶凝胶的凝胶强度和光电性能。该显示器件采用柔性导电聚氨酯薄膜作为基底,液晶凝胶作为显示层,形成三明治结构,在低电压驱动下即可实现较高对比度的柔性显示。同时,器件在保持柔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45%的单轴拉伸显示,通电前后显示效果明显。最后,研究了液晶凝胶(0.5wt%POSS-G1-BOC/5CB)在可形变拉伸过程中凝胶网络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螺旋能量耗散”模型。通过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微观力学分析、自组装机理等方面剖析了液晶凝胶在单轴拉伸过程中的变化。整个过程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在拉伸倍率和形态变化之间展现了良好的变化规律。该可拉伸凝胶网络及其变化规律,将有助于解释和指导其他可形变纤维的变化,同时也对器件的制备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姚江波[10](2019)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3道光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成熟度不断加深。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液晶显示产业迅速发展。以北京京东方、上海天马、深圳华星光电等面板公司纷纷投产G4.5至G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随着液晶显示产业发展,薄膜晶体管的光刻制程次数也从最初的7道降低到5道,制造成本大幅降低。2010年,随着半透光罩与灰阶光罩技术的应用,光刻次数从5道光罩变成了4道光罩。当前4道光刻技术依旧是各面板厂的主流技术,同时3道光刻技术目前已成为各大面板厂的主要研发课题。但是3道光刻技术因技术难度大、良率低,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论文通过对3道光刻技术的研究,分析了三种常见的3道光刻技术工艺方法,包括氧化铟锡剥离法、接触孔填充法及三段式光罩等方法。重点对氧化铟锡剥离技术的核心工艺方法进行研究,包含负性光阻下挖法、双层光阻下挖法及光阻与绝缘层下挖法。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氧化铟锡剥离技术,即光阻制绒技术。光阻制绒技术的原理是使用等离子体对光阻表面进行处理,在光阻表面生长一层绒状物,这层绒状物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利于ITO沉积在其上。这种光阻绒状物和ITO的结合形式会在它们结合的界面形成大量的缝隙,降低后续制程ITO和光阻剥离的难度。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3道光刻技术中ITO及光阻剥离不干净的问题,解决3道光刻技术中剥离物颗粒过大导致的剥离设备管道堵塞问题,大幅度提升3道光刻技术量产可能性。通过对光阻制绒技术的3道光刻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3道光刻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包含干刻光阻制绒工艺、成膜工艺及黄光工艺流程。实验研究取得光阻蚀刻制绒工艺的最佳参数及工艺窗口、黄光Photo制程的关键参数及工艺窗口、Dry Etch制程光阻灰化工艺最佳参数及工艺窗口。最后搭配全新的3道光刻技术,制备出世界首片28寸薄膜晶体管基板及液晶模组,同时产出多篇3道光刻技术相关专利。制绒技术3道光刻工艺大幅度缩减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成本,且解决其他3道光刻技术难以克服的光阻剥离问题,使3道光刻工艺薄膜晶体管技术量产可能性大幅度提升,为后续国内液晶显示器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等离子体显示器高对比度驱动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离子体显示器高对比度驱动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icro-LED阵列理论及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Micro-LED简介
        1.2.1 Micro-LED结构
        1.2.3 Micro-LED的特性
    1.3 Micro-LED阵列研究现状
        1.3.1 单色Micro-LED阵列显示器件
        1.3.2 全色Micro-LED阵列显示器件
        1.3.3 Micro-LED阵列器件其他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Micro-LED光电特性分析
    2.1 Micro-LED的发光机理
        2.1.1 辐射复合
        2.1.2 SRH复合
        2.1.3 俄歇复合
        2.1.4 载流子泄漏
        2.1.5 缺陷相关隧穿
    2.2 Micro-LED的效率
    2.3 Micro-LED的侧壁效应
    2.4 尺寸效应
        2.4.1 倒装型Micro-LED的电流扩展
        2.4.2 垂直型Micro-LED的电流扩展
        2.4.3 尺寸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2.5 Micro-LED的调制特性
        2.5.1 限制Micro-LED调制带宽的因素
        2.5.2 电流密度对带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Micro-LED阵列理论研究
    3.1 Micro-LED光电特性表征
    3.2 电极结构对的光电特性的影响
    3.3 尺寸对Micro-LED光电特性的影响
    3.4 阵列化对Micro-LED光电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icro-LED阵列器件的设计与制作
    4.1 Micro-LED的制作工艺
    4.2 Micro-LED阵列关键制作工艺研究
        4.2.1 ICP台面刻蚀
        4.2.2 二氧化硅沉积
        4.2.3 Micro-LED阵列显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色集成Micro-LED阵列全彩显示研究
    5.1 三色Micro-LED阵列集成技术
        5.1.1 COB技术
        5.1.2 转移印刷技术
        5.1.3 小结
    5.2 倒装型Micro-LED的制作
        5.2.1 蓝绿光倒装型Micro-LED的制作
        5.2.2 红光倒装型Micro-LED的制作
    5.3 全彩Micro-LED显示器的设计
    5.4 全彩Micro-LED显示基板的制作
    5.5 全彩Micro-LED的集成
    5.6 全彩Micro-LED显示器的驱动与点亮
    5.7 全彩Micro-LED显示器的测试与表征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单片集成Micro-LED阵列全彩显示研究
    6.1 单片Micro-LED全彩色显示技术
        6.1.1 喷墨技术
        6.1.2 光刻法
        6.1.3 小结
    6.2 基于微流控的量子点色转换层的设计
    6.3 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6.3.1 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
        6.3.2 量子点的表征
    6.4 PDMS微流道制作
    6.5 量子点色转换层的制作
        6.5.1 双行量子点色转换层
        6.5.2 P0.4-10×10量子点色转换层
        6.5.3 P0.2-10×10量子点色转换层
        6.5.4 P0.2-20×20量子点色转换层
    6.6 量子点色转换层的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mie磁共振的全介质彩色超表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颜色与色素色
    1.2 金属超表面
    1.3 介质超表面
    1.4 论文结构安排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介质超表面的理论分析
    2.1 超表面显示器性能指标
        2.1.1 色彩亮度
        2.1.2 颜色对比度
        2.1.3 色度
        2.1.4 颜色耐久性
        2.1.5 空间分辨率
        2.1.6 实体结构可制造性
    2.2 超表面理论分析方法研究
        2.2.1 有限元理论
        2.2.2 时域有限差分法
    2.3 内部机制
        2.3.1 FP共振
        2.3.2 Mie共振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MIE磁共振的全介质彩色超表面研究
    3.1 设计与仿真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射特性
        3.2.2 偏振无关性
        3.2.3 物理机制
        3.2.4 结构颜色特性
    3.3 实验可行性分析
        3.3.1 干法刻蚀
        3.3.2 电子束曝光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显示特性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显示技术发展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人眼视觉特性
        2.1.1 人眼的生理结构
        2.1.2 人眼的基本视觉特性
    2.2 色度学颜色模型
        2.2.1 CIE1931-RGB标准色度观察者
        2.2.2 CIE1931-XYZ标准色度系统
        2.2.3 CIE1931-xy Y颜色空间
        2.2.4 CIE1976-L*a*b*颜色空间
    2.3 视觉舒适度的研究方法
        2.3.1 主观问卷
        2.3.2 客观测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准备
    3.1 图像选择
    3.2 实验参数调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场亮度和暗场亮度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实验设置
        4.2.1 显示器设置
        4.2.2 实验设置
        4.2.3 主观问卷及客观信号设置
    4.3 实验流程
    4.4 实验对象
    4.5 实验结果
        4.5.1 白场亮度
        4.5.2 暗场亮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饱和度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实验设置
    5.3 实验结果
        5.3.1 主观问卷结果
        5.3.2 眼动参数结果
        5.3.3 生理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晰度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实验设置
    6.3 实验结果
        6.3.1 主观问卷结果
        6.3.2 眼动参数结果
        6.3.3 生理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时间对视疲劳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
    7.2 实验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光学响应理论分析及电光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液晶
        1.2.1 液晶概述
        1.2.2 液晶的分类
        1.2.3 液晶的物理性质
    1.3 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
        1.3.1 聚合物分散液晶
        1.3.2 聚合物稳定液晶
        1.3.3 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电光性能
        1.3.4 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5 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液晶盒的制备
        2.3.2 聚合物/液晶复合膜的制备
    2.4 样品的表征方法
        2.4.1 液晶织构表征
        2.4.2 微观形貌表征
        2.4.3 电光性能表征
第3章 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光学响应的理论模拟
    3.1 引言
    3.2 聚合物分散液晶光学响应的理论模拟
        3.2.1 外场作用下聚合物分散液晶的自由能
        3.2.2 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有序参数变化
    3.3 聚合物稳定液晶光学响应的理论模拟
        3.3.1 外场作用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自由能
        3.3.2 外场作用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指向矢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手性添加剂对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电光性能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案
        4.2.1 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制备
        4.2.2 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制备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液晶织构变化
        4.3.2 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微观形貌变化
        4.3.3 手性添加剂对PDLC电光性能的影响
        4.3.4 手性添加剂对PSLC电光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掺杂对聚合物分散液晶光学调制波段的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ATO拓宽PDLC调制波段的机理分析
    5.3 PDLC阈值电压随掺杂量变化的建模分析
    5.4 实验方案
    5.5 结果和讨论
        5.5.1 ATO掺杂的PDLC的液晶织构
        5.5.2 ATO掺杂的PDLC的微观形貌
        5.5.3 掺杂ATO对 PDLC电光性能的影响
        5.5.4 掺杂ATO对 PDLC光学调制波段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基于电致变色聚合物的表面等离激元动态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表面等离激元概述
        1.2.1 表面等离激元发展
        1.2.2 表面等离激元分类
        1.2.3 表面等离激元色散关系
    1.3 表面等离激元动态调控研究现状
        1.3.1 光控材料
        1.3.2 温控材料
        1.3.3 电控材料
        1.3.3.1 液晶
        1.3.3.2 石墨烯
        1.3.3.3 电致变色调控材料
    1.4 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原理研究
        1.4.1 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概述
        1.4.2 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变色原理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数值仿真理论
    2.2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电化学聚合方法
    2.4 微纳结构加工方法与工艺
        2.4.1 微加工方法
        2.4.2 金属薄膜沉积工艺
第三章 基于阳极氧化铝模板诱导沉积法制备PEDOT覆盖的金纳米盘阵列及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调控
    3.1 基于阳极氧化铝模板大面积制备金纳米盘阵列
        3.1.1 阳极氧化铝模板转移
        3.1.2 金纳米盘阵列的加工制备
    3.2 电化学聚合沉积PEDOT薄膜
    3.3 电化学调控金纳米盘阵列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3.4 数值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胶体球自组装法制备聚噻吩衍生物覆盖的金纳米孔阵列及其异常光学透射调控
    4.1 利用聚苯乙烯小球制备大面积金纳米孔阵列
        4.1.1 聚苯乙烯小球水/气界面自组装
        4.1.2 金纳米孔阵列的制备和透射光谱优化
        4.1.2.1 探究不同直径孔阵列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4.1.2.2 探究不同金膜厚度对纳米孔阵列透射光谱的影响
    4.2 Poly(EDOT-Pro DOT-EDOT)新型导电聚合物电化学聚合及性能表征
        4.2.1 动电位聚合
        4.2.2 聚合电位及其优化
        4.2.3 Poly(EDOT-Pro DOT-EDOT)的电化学活性
        4.2.4 Poly(EDOT-Pro DOT-EDOT)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4.3 金纳米孔阵列异常光学透射电化学调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柔性基底的超材料结构与光电特性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可调谐柔性超表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调谐柔性超表面的相关理论与制备技术
    2.1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理论基础
    2.2 波导模式共振的理论基础
    2.3 时域有限差分(FDTD)数值计算方法
    2.4 可调谐柔性超表面的制备技术介绍
        2.4.1 镀膜系统简介
        2.4.2 光刻系统简介
        2.4.3 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系统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PEDOT:PSS的电调控光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电致变色材料简介)
    3.2 PEDOT:PSS薄膜材料简介
    3.3 PEDOT:PSS薄膜材料的电控光学特性测试
        3.3.1 PEDOT:PSS薄膜的制备
        3.3.2 PEDOT:PSS薄膜的电化学性质测试
        3.3.3 PEDOT:PSS薄膜的表征及光学性质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EDOT:PSS的柔性可调谐超构透镜的理论设计和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可调谐超构透镜发展现状
        4.2.1 机械可重构超构透镜
        4.2.2 基于智能材料的可调谐超构透镜
    4.3 基于PEDOT:PSS薄膜的柔性可调谐超构透镜的理论设计
    4.4 基于PEDOT:PSS薄膜的柔性可调谐超构透镜的实验制备
    4.5 基于PEDOT:PSS薄膜的柔性可调谐超构透镜的性能检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PEDOT:PSS的柔性可调谐显示器件的理论设计和实验研究
    5.1 引言(结构色超表面简介)
    5.2 可调谐显示器件发展现状
    5.3 基于PEDOT:PSS薄膜的柔性可调谐显示器件的理论设计
    5.4 基于PEDOT:PSS薄膜的柔性可调谐显示器件的实验制备
    5.5 基于PEDOT:PSS薄膜的柔性可调谐显示器件的性能检测
        5.5.1 全彩显示性能测试
        5.5.2 柔性彩色显示性能测试
        5.5.3 柔性彩色显示器件电学性能测试
        5.5.4 实时动态动画显示器件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柔性基底的全介质分束器和可调谐分束器的设计与仿真
    6.1 引言
    6.2 反射式全介质分束器的设计和数值仿真
    6.3 透射式全介质分束器的设计和数值仿真
    6.4 透射式可调谐分束器的设计和数值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基于透明柔性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透明柔性电极的发展
    1.3 OLE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4 柔性OLED的发展重点与难点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透明柔性OLED基础知识
    2.1 OLED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有机半导体特点
        2.1.2 OLED器件发光原理
        2.1.3 单线态与三线态
        2.1.4 OLED发光材料类别及工作原理
        2.1.5 激子运输—能量传递
        2.1.6 OLED结构的发展
    2.2 柔性OLED器件的制备过程
        2.2.1 透明柔性电极的制作
        2.2.2 有机层的制作
    2.3 透明柔性电极的驱动技术
        2.3.1 无源矩阵驱动
        2.3.2 有源矩阵驱动方式
    2.4 OLED的全彩技术
        2.4.1 RGB三色独立发光技术
        2.4.2 光色转变技术
        2.4.3 白光加滤光膜技术
    2.5 透明柔性OLED性能评价参数
        2.5.1 透明柔性电极评价参数
        2.5.2 OLED器件发光参数评定
    2.6 透明柔性OLED器件优化
        2.6.1 电极优化
        2.6.2 发光材料的优化
        2.6.3 器件结构的优化
第三章 银纳米线电极的制备及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电极表征及器件测量仪器
    3.3 银纳米线电极的制备
        3.3.1 基板的处理
        3.3.2 旋涂法制备银纳米线电极
        3.3.3 OLED器件制备
        3.3.4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3.4 压印降低银纳米线电极的表面粗糙度
    3.5 等离子体处理对银纳米线电极的改进
        3.5.1 等离子体原理
        3.5.2 等离子体对银纳米线电极的优化
        3.5.3 等离子体优化电极的原理分析
    3.6 不同处理工艺得到的电极对比与应用
        3.6.1 不同处理工艺电极的对比
        3.6.2 银纳米线电极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应用于OLED的石墨烯电极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石墨烯电极的制备
        4.3.1 铜箔的抛光处理
        4.3.2 石墨烯的生长
        4.3.3 石墨烯的转移
        4.3.4 石墨烯电极的优化
    4.4 石墨烯电极分析
        4.4.1 石墨烯拉曼分析
        4.4.2 石墨烯电极透过率分析
    4.5 OLED器件的制作与结果分析
        4.5.1 OLED器件制作
        4.5.2 石墨烯OLED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8)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LCD显示技术现状分析
        1.2.1 显示器件发展概况
        1.2.2 LCD显示技术现状
    1.3 动态背光调节技术研究现状
    1.4 图像显示处理平台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TFT-LCD调光原理及系统开发平台
    2.1 TFT-LCD结构与显示原理
        2.1.1 TFT-LCD结构介绍
        2.1.2 TFT-LCD显示原理
    2.2 LCD动态调光原理
    2.3 系统软硬件开发与测试平台
        2.3.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2.3.2 系统硬件开发平台
        2.3.3 系统测试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图像内容的自适应动态调光算法及其性能评估
    3.1 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3.1.1 传统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3.1.2 本文背光亮度调节算法
    3.2 像素补偿算法设计
        3.2.1 传统图像像素值补偿算法
        3.2.2 本文像素补偿算法的提出
    3.3 性能评价指标
    3.4 算法性能分析
        3.4.1 像素补偿算法性能评估
        3.4.2 背光亮度的调节算法性能评估
        3.4.3 主观画质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的Zynq设计及实现
    4.1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2 动态调光算法IP核设计
        4.2.1 Cordic算法设计平方根运算
        4.2.2 指数函数运算的设计
        4.2.3 动态调光算法 IP 核的设计实现
    4.3 DVI解码算法IP核设计
        4.3.1 DVI视频接口及其功能
        4.3.2 DVI解码电路设计与验证
    4.4 PWM控制器IP核设计
    4.5 系统的搭建与Zynq控制流程
        4.5.1 动态调光控制系统工程搭建
        4.5.2 动态调光算法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3D凝胶网络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
        1.1.1 液晶的发现
        1.1.2 液晶的化学结构
        1.1.3 液晶的分类
        1.1.4 液晶的应用和发展
    1.2 偶氮苯光致变色材料
    1.3 凝胶因子
    1.4 液晶物理凝胶
    1.5 液晶显示器件
        1.5.1 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和显示原理
        1.5.2 液晶显示器的分类
        1.5.3 刚性液晶显示器件研究进展
        1.5.4 柔性液晶显示器件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本论文的立题根据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丝瓜络”3D凝胶网络超强液晶物理凝胶的光响应光散射显示器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表征测试仪器
        2.2.3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2.2.4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性能测试
        2.2.5 光响应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2.2.6 聚氨酯薄膜的制备
        2.2.7 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2.2.8 拉伸法研究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行为研究
        2.3.2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强度研究
        2.3.3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表面形貌
        2.3.4 光响应液晶光散射显示屏及性质研究
        2.3.5 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2.3.6 拉伸法研究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荧光效应和较高凝胶强度的体温可控光热信息存储光散射显示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表征测试仪器
        3.2.3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3.2.4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性能测试
        3.2.5 荧光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行为及性质研究
        3.3.2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光响应性能研究
        3.3.3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荧光强度研究
        3.3.4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光散射显示屏及性质研究
        3.3.5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光散射显示屏实际应用中的性质研究
        3.3.6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3.3.7 体温控制液晶显示屏的性质研究
        3.3.8 太阳光光控显示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表征测试仪器
        4.2.3 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4.2.4 导电聚氨酯薄膜(PU95)的制备
        4.2.5 导电聚氨酯薄膜(PU50)的制备
        4.2.6 刚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4.2.7 柔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制备
        4.2.8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导电聚氨酯薄膜(PU95)的性能研究
        4.3.2 导电聚氨酯薄膜(PU50)的性能研究
        4.3.3 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强度研究
        4.3.4 刚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屏
        4.3.5 柔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4.3.6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结构分析
        4.3.7 液晶物理凝胶光电性能研究
        4.3.8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光电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响应液晶凝胶的可形变凝胶网络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表征测试仪器
        5.2.3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机械拉伸过程
        5.2.4 液晶物理凝胶网络形貌分析
        5.2.5 液晶物理凝胶纤维晶体结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液晶物理凝胶的表面形貌
        5.3.2 液晶物理凝胶的XRD表征
        5.3.3 液晶物理凝胶的微观力学分析
        5.3.4 液晶物理凝胶的自组装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3道光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应用过程
    1.3 液晶显示器研究方向
        1.3.1 降低成本
        1.3.2 提高画质
        1.3.3 宽视角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TFT原理及制备流程分析
    2.1 引言
    2.2 TFT驱动结构
    2.3 TFT工作原理
    2.4 TFT性能参数
    2.5 薄膜晶体管工艺流程
        2.5.1 成膜制程
        2.5.2 光刻制程
        2.5.3 蚀刻制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道光刻制备薄膜晶体管技术分析
    3.1 引言
    3.2 3道光刻技术简介
    3.3 传统3道光刻方法
        3.3.1 ITO Lift off技术
        3.3.2 Contact hole filling技术
        3.3.3 3段式光罩技术
    3.4 基于制绒技术的3道光刻方法
        3.4.1 制绒技术3道光刻工艺流程
        3.4.2 制绒技术待解决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制绒技术3道光刻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单道制程工艺实验研究
        4.2.1 干法蚀刻工艺实验
        4.2.2 成膜工艺实验
        4.2.3 黄光工艺实验
    4.3 TFT-LCD全制程工艺实验
        4.3.1 全制程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绒技术3道光刻制程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制绒制程优化
    5.3 Photo制程优化
    5.4 Dry Etch制程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等离子体显示器高对比度驱动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icro-LED阵列理论及显示技术研究[D]. 李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基于mie磁共振的全介质彩色超表面研究[D]. 朱婷.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显示特性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研究[D]. 高昕. 东南大学, 2020(01)
  • [4]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的光学响应理论分析及电光性能优化[D]. 杨亚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电致变色聚合物的表面等离激元动态调控[D]. 张森. 南京大学, 2020(02)
  • [6]基于柔性基底的超材料结构与光电特性调控研究[D]. 林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基于透明柔性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 李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Zynq的LCD动态调光控制系统设计[D]. 胡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基于3D凝胶网络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 童晓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10]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3道光刻技术研究[D]. 姚江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等离子显示器的高对比度驱动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