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的悖论与反讽分析

《李尔王》的悖论与反讽分析

一、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论文文献综述)

刘豆豆[1](2021)在《《李尔王》中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的悖论效果》文中研究表明《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难读懂的经典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剧本中充分运用了悖论这种修辞手法,文章试图从新批评的悖论这个方面对《李尔王》进行解读,一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语言特色方面解读《李尔王》中出现的悖论,并阐明此处出现语言特色悖论的作用;第二部分从人物性格方面解读《李尔王》中出现的悖论,并阐明此处出现人物性格悖论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进行总结。

辛艳艳[2](2021)在《新批评理论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李金鸣[3](2021)在《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学真实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莱昂内尔·特里林是美国纽约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文学批评反思文化、社会与生活,引导大众从智性的层面上直视社会与人性的真实层面,被誉为“美国社会的良心”。他继承新人文主义的传统,将文学的真实观建立在对社会与生活的伦理批评之上,在文学评论中展现出关于文学真实观的独特思考,包括文学应当呈现道德的丰富性与危险性,探讨道德在不同文化传统中的多样性等;他从伦理层面关注细节、悖论、语调等风格要素,通过分析文学文本揭示社会表象之下的风俗意志,关注人在社会存在中的精神空乏,探寻自我意志与文化意志之间的对立,即原始的、内发的、自然的、野蛮的自我与职责的、角色的、文化的、秩序的自我之间的对抗。特里林不同于结构主义从技术层面上分析风格与范式的时代潮流,他通过文学批评与大众对话,引导人们看到人性与社会中隐秘而真实的层面,同时在文学中唤起古老的希伯来和英格兰精神传统,为在工业繁荣和资本膨胀下逐渐僵化的美国现代社会寻回精神的自由与存在的真实。

林培源[4](2021)在《家与世界的辩证法 论薛忆沩《“李尔王”与197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人与历史的紧张关系向来是薛忆沩小说"最突出的主题"1,《遗弃》2(1989)和《一个影子的告别》3(2001)探讨了个人在剧变时代与体制、世俗生活的关系,《白求恩的孩子们》4(2012)、《希拉里,密和,我》5(2016)则将触角伸向"全球化的大时代",叩问个人在流徙和离散中如何完成精神救赎;与此相对,《空巢》6(2014)及《"李尔王"与1979》7(2020)把视野拉回中国,讲述了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不同在于,《空巢》将"空"擢升为象征符号,为人在时代中的虚无叙写挽歌,而《"李尔王"与1979》思考的是"家"在革命中国、"后革命"时代的价值嬗变,直面个体在"颠倒"的历史中如何寻回尊严的问题。

龙雪[5](2020)在《《李尔王》的反讽艺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高峰时期的悲剧之一,被普遍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它将社会伦理和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反讽艺术的运用,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莎士比亚作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文风诗体自成一派,独具特色,精用各种修辞技巧,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本文将以《李尔王》为例,对莎士比亚的反讽艺术进行探究。

崔丹[6](2019)在《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英国第二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济慈虽生平遭际困顿、但却以独特的审美追求、深邃的诗评思想、别具一格的诗歌书写跻身于伟大诗人行列,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自省式诗人,济慈穷其一生,以诗铭志,但心中焦虑挥之不去。诗人对死亡、宗教、诗人身份、两性、阶级、与政治等皆充满焦虑之情,而这些焦虑归根结底反映出诗人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思考,即其对自我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中的性属身份认同和民族与种族身份认同持有深刻的焦虑之情。究其实质,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产生在主体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从而体现出一体多面性、多层次性与交错性特点。诗歌书写成为济慈表达、展现与超越焦虑的方式。诗人不仅在与亲朋好友的鸿雁传书中表达身份认同焦虑,并且更以诗歌书写作为展现与超越身份认同焦虑的场域与实践,而对其深入地探讨是深刻理解济慈其人、其思与其诗的关键。相关文学批评理论与视角为此问题的剖析提供具体而坚实理论阐释与策略选择。笛卡尔有关主体意识,海德格尔有关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拉康、齐泽克等对“焦虑”等阐释可用于厘清身份认同焦虑问题;文艺复兴运动与浪漫主义思潮中有关死亡、生命、时空、宗教信仰等阐释可分析诗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阐释和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身份论可探讨诗人的个体身份认同焦虑;拉康、齐泽克、福柯、格林布拉特等有关“凝视”理论、黑格尔的主仆关系阐释、吉尔伯特、古芭等女性主义话语与福柯有关性属、疯癫、规训等权力话语体系可探索诗人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问题;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琳达·考利与安德森有关民族主义与国家身份建构等理论可分别分析诗人集体身份认同焦虑中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与种族身份认同焦虑问题。诗人通过诗歌书写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具体表现为对死亡的迫近与难以企及的宗教救赎持有焦虑之情。家门罹难、久病之躯、先辈与同仁的英年早逝等系列不幸令济慈感慨阳寿渐殁,诗名难酬,而其对生之渴望、死之恐惧凸显焦虑,死亡氛围、肺痨症状等遂成为诗歌书写中心,诗人通过书写向死而生、化死为生、以生蕴死、物我相生、物我两生来实现其对死亡焦虑超越的书写。济慈宗教态度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生长环境、文人挚友影响密不可分,诗人在诗歌中以“复魅”与“祛魅”的方式对宗教进行书写,期间尽透诗人的焦虑之情。但诗人并非园囿其中,而是在保存宗教积极元素基础上,融合希腊神学、凯尔特泛神论等凸显世俗人文主义精神元素来超越宗教身份认同焦虑,以此实现超越自我身份认同焦虑的夙愿。济慈虽集百家众长,但却致力于克服“影响的焦虑”,从而体现出个体身份认同焦虑。诗人在诗歌形式、风格、技巧、人物、情节等方面继承前驱与同侪诗人的诗歌精华基础上,剑走偏锋,形成独特的济慈式诗歌风格,实现克服前驱与同侪诗人“影响的焦虑”。具体表现在:诗人摒弃斯宾塞的王权至上主义,坚持人文主义精神;摒弃莎士比亚的“宿命论”,凸显人文主义精神的“主体选择”;深化诗画越界、彰显基督教与泛神论博弈、升华人道主义精神等方面超越弥尔顿;弥补彭斯“史诗自然”的缺席,再现济慈式“崇高自然”;通过济慈式“想象自然”实现华兹华斯的“不朽自然”;摒弃柯勒律治理性哥特式想象,实现济慈式瑰丽幻想;摒弃拜伦的“现实书写”,实现济慈式“想象书写”;以“人道主义”精神升华雪莱的“英雄主义”思想。在性属关系书写中,济慈对男女两性皆充满浓郁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就诗歌对异性身份认同焦虑书写而言,济慈通过塑造代表摄政晚期父权制文化认同下的男性“凝视”中的“家中的天使”来表达自我对集体身份认同。但同时,诗人用通过刻画“淑女”充满性欲诱惑般的“反凝视”来展现女性对代表社会“大他者”的男性反抗,彰显诗人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异性性属的不认同,也间接展现诗人的异性性属身份焦虑。同样,诗人刻画出“邪恶”女性的“反凝视”来展现对社会规约的反抗,其中又不乏刻画社会主导体制对其进行的规训与惩罚,由此,再次彰显诗人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最终诗人将“美好”与“邪恶”同时赋予理想女性形象,以此实现其对异性性属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就同性身份认同焦虑而言,诗人一方面书写男性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对峙,以此展现济慈个体在社会集体身份认同中存有的焦虑之情。同时,诗人从个体、年龄与群体性方面展现出男性之间的亲密协同关系,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在男性话语与国家权力背景下超越同性身份认同焦虑的书写实践。在超越民族与种族身份认同焦虑书写中,济慈内心充满浓郁的焦虑之情。家庭熏陶、志友论政、同侪影响、前辈指引、政治时论皆对其影响深刻。反观诗歌,诗人不仅书写其对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而且展现出其致力于与英格兰民族为核心的不列颠国家身份相认同。诗人对诸如美洲、非洲与印度等大英帝国殖民地持有深刻焦虑之情,因受东方主义思想浸润,诗人一方面不自觉地将殖民地视为“他者”,但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诗人以其秉承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与殖民地相认同,以争取全人类的解放来实现对种族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

付飞亮[7](2019)在《在新批评视域中重审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文中研究表明托尔斯泰指责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塑造不真实、缺乏宗教信仰的质地。从新批评的视域来重审这一文坛公案,可以发现,无论是艺术手法与风格,还是人生态度与价值观,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都有共通之处。他们都主张以悖论、反讽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体验与人性的复杂,都怀疑科学与理性,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托尔斯泰甚至与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之间存在精神上的对应关系。因此,托尔斯泰攻击莎士比亚,并非因为艺术理念与风格不同,亦非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而是出于虚荣与嫉妒心理。

胡晓俐[8](2019)在《马洛戏剧身份认同的悖论性》文中指出马洛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位置。国外的马洛研究有很多成果,而国内的马洛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本文以“身份”为切入点,借助身份理论,以及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对马洛戏剧身份认同的悖论性进行系统研究,期待能够拓展马洛研究的研究视角。本文分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导论简要梳理国内外对马洛戏剧的研究情况,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并提出论文中要解决的问题。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历史语境出发,深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身份问题,揭示身份的两个层面,即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分析两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以马洛四部戏剧中的三个主人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他们身份塑造的过程中,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之间悖论关系的不同特点,展现自我塑造的复杂结果。帖木儿拥有无限的自我意志,他也用自我意志奴役其他人;作为犹太人的巴拉巴身处社会边缘,他在炫耀自我身份的同时也在掩饰它;爱德华二世想要用性取向重新定义自己,却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在他们身上,身份成为互相矛盾的力量相互斗争的场所。第三章探讨悖论的文学价值,运用德国浪漫主义和新批评的文学理论,指出马洛戏剧是在人的主体性和伦理问题上具有悖论性的作品,是各种悖论思想的统一体,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在马洛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杜一凡[9](2019)在《从《李尔王》解析莎士比亚悲剧的语言特色》文中研究指明鲁迅曾评述悲剧时曾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很好的诠释了悲剧的这一特性。其实在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并没有任何直述悲剧色彩的词藻,但是通过阅读,字里行间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波动和哲学思想却叩击在每个读者的心上,那种令人悲伤的情绪陡然而生,甚至是另人战栗。这都要归功于莎士比亚悲剧中具有独到之处的语言特色,这种吸收了传统英国文学人文内涵又带有民间口语化特性的语言让所有的悲剧色彩潜藏在文字深处和角色语言的碰撞中,令人叹息。本文将从《李尔王》的语言特色来归纳和总结莎士比亚悲剧的语言特色,并从反讽与悖论、重复、适用于人物形象的语言表达等三方面探讨《李尔王》语言特色的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莎士比亚悲剧的语言特色,对于理解莎士比亚悲剧以及莎士比亚在悲剧作品中所寄托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付飞亮[10](2018)在《论克林思·布鲁克斯的戏剧批评理论》文中指出引言美国新批评家克林思·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在诗歌批评中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其小说批评也逐渐引发学界讨论的兴趣,但是他在戏剧批评方面的建树至今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布鲁克斯的戏剧批评理论,较为集中的论述见于他与维姆萨特(William K.Wimsatt, Jr.)合着的《西洋文学批评史》第三章"亚里士多德:悲剧与喜剧"(1)、第

二、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论文提纲范文)

(1)《李尔王》中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的悖论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言特色中的悖论效果
    1. 解读《李尔王》中语言悖论。
    2. 语言特色悖论的作用。
二、人物性格中的悖论效果
    1. 解读《李尔王》中人物性格悖论。
    2. 人物性格悖论的作用。
结语

(3)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学真实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关键词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特里林文学真实观的形成土壤
    第一节 社会:真实性缺位的繁荣表象
        一、现代社会的创伤
        二、抽空的自由主义
        三、移民而来的犹太群体
    第二节 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一、诗歌与小说中的叙事降格
        二、剑桥批评中的实践性研究
        三、英美新批评中的形式审美
    第三节 谱系:特里林文学理论的学术根源
        一、新人文主义中的智性诉求
        二、西方古典哲学的二元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里林文学真实观的内涵
    第一节 真实的社会
        一、细节构成的风俗意志
        二、反讽与悖论的力度
    第二节 真诚的自我
        一、文学作品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二、文学传统与私人表达的张力
    第三节 接纳真实性的道德
        一、道德的丰富性
        二、道德的体验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里林基于真实观的批评实例
    第一节 简·奥斯汀的风俗真实
        一、回溯古老的伦理认知
        二、发掘细节和寓言的力量
    第二节 康拉德的意志真实
        一、两种意志:原始与文明
        二、文化压抑:理性与疾病
    第三节 纳博科夫的道德真实
        一、省察社会情感的僵化
        二、反讽道德主体的惰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家与世界的辩证法 论薛忆沩《“李尔王”与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的辩证法
二将“世界”带回“家”
三“大写”的人与“重写”的历史

(5)《李尔王》的反讽艺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言语反讽
二、戏剧反讽
三、情景反讽
四、结语

(6)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肉体与灵魂——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形成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自我身份认同中死亡焦虑的形成与超越
        二、自我身份认同中宗教焦虑的形成与超越
    第二节 死亡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死亡焦虑的书写
        二、死亡焦虑的超越
    第三节 济慈诗歌对宗教焦虑与超越的书写
        一、宗教思想“复魅”与焦虑书写
        二、宗教思想“祛魅”与焦虑书写
    第四节 宗教多融共生书写与焦虑的超越
        一、希腊神学
        二、凯尔特泛神论思想
第二章 生前身后名——个体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个体身份认同焦虑产生的背景、动因与界定
    第二节 前辈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斯宾塞的王权至上主义与济慈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莎士比亚的“宿命论”与济慈的“主体选择”
        三、弥尔顿的“人文主义”与济慈的“人道主义”
    第三节 浪漫主义先驱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彭斯“史诗自然”的缺席与济慈式“崇高自然”的再现
        二、华兹华斯的“不朽自然”与济慈式“想象自然”
        三、柯勒律治的哥特式“想象”与济慈式瑰丽“幻想”
    第四节 浪漫主义同侪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拜伦的“现实书写”与济慈式“想象书写”
        二、雪莱式“英雄主义”与济慈式“人道主义”
第三章 凝视与反凝视——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形成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女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男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二节 异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理想女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邪恶女性的“他者”性属焦虑与超越
    第三节 同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男性对峙书写与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男性协同书写与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四章 政治的“逃逸”——族性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族性身份认同焦虑形成的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族性身份认同焦虑形成的背景
        二、族性身份认同焦虑的概念界定、内涵与超越
    第二节 英伦三岛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英格兰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二、苏格兰与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三、英国性建构与苏爱民族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
    第三节 殖民地种族身份认同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美洲殖民者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东方殖民地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结论
文献目录
附录 《致济慈》献诗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在新批评视域中重审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以反讽手法表达复杂的情感体验与人性
二、质疑科学与理性
三、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
四、精神上的对应
五、托尔斯泰抨击莎士比亚的真正原因
结语

(8)马洛戏剧身份认同的悖论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马洛国内外研究状况
    2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3 研究的价值
1 社会身份与自我身份
    1.1 社会身份
        1.1.1 宗教与社会身份
        1.1.2 性别与社会身份
    1.2 自我身份
2 身份的悖论
    2.1 帖木儿大帝:攀升的自我
        2.1.1 颠覆
        2.1.2 扞卫
    2.2 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掩饰的自我
        2.2.1 炫耀
        2.2.2 掩饰
    2.3 爱德华二世:崩溃的自我
        2.3.1 私人
        2.3.2 公共
3 悖论的价值
    3.1 主体的悖论
    3.2 伦理的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论克林思·布鲁克斯的戏剧批评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戏剧等级观
二、悲剧主角论
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四、戏剧批评的空间批评模式
    (一) 剧本与舞台表演
    (二) 空间批评模式
结语

四、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尔王》中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的悖论效果[J]. 刘豆豆. 校园英语, 2021(50)
  • [2]新批评理论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辛艳艳. 西南大学, 2021
  • [3]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学真实观研究[D]. 李金鸣.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家与世界的辩证法 论薛忆沩《“李尔王”与1979》[J]. 林培源. 上海文化, 2021(01)
  • [5]《李尔王》的反讽艺术分析[J]. 龙雪. 青年文学家, 2020(35)
  • [6]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D]. 崔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在新批评视域中重审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评论[J]. 付飞亮.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8]马洛戏剧身份认同的悖论性[D]. 胡晓俐.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从《李尔王》解析莎士比亚悲剧的语言特色[J]. 杜一凡. 青春岁月, 2019(03)
  • [10]论克林思·布鲁克斯的戏剧批评理论[J]. 付飞亮. 文艺争鸣, 2018(11)

标签:;  ;  ;  ;  ;  

《李尔王》的悖论与反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