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茂股份 重新启动万象国际广场(论文文献综述)
房玲,易天宇,羊代红,洪宇桁[1](2020)在《战略升级,世茂商业重新起航》文中研究表明在商业地产的运营中,世茂的业态十分丰富,涵盖了酒店、商场、写字楼以及产业园等。梳理商业产品线,是世茂商业版图近两年提速的一个重要节点。世茂整理了其多年自有的商业资源,对部分存量物业进行焕新改造,为项目注入新的活力,改造升级后的商业更加与时俱进,租金收入上涨。
李璇[2](2019)在《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效应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于1970年开始出现,公司通过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特定资产进行剥离和出售,发行可交易证券来满足资金需求。长时间以来,美国资产证券产品数量相较于其国家债券一直旗鼓相当,甚至于2008年次贷危机前超过国家债券数量。对于中国来说,资产证券化虽然早在1992年就曾出现,但由于经济危机和中国国情,2004年后才缓慢发展起来,中国资产证券化项目在2016年得以快速发展,证券化产品的种类也随之增加。近几年,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逐渐成长,很多企业利用资产证券化来筹集资金,而房地产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银行加大风险管控的今天,房地产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成为银行信贷融资的最大绊脚石,房地产企业融资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可以在增加房地产公司的资金规模的同时降低杠杆比率。企业ABS资产支持计划是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最主要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并出现大幅增多的态势,而ABN资产支持票据的发展则相对比较晚。2012年8月,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的颁布,相关产品试点同步推出。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国内外理论研究,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探讨世茂集团资产支持票据项目的各交易各方、交易结构以及动机,并对此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实施过程、特点以及本息兑付展开分析。本案例是全国银行间市场首个商业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项目,本文基于世茂集团这一典型案例,试图探索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与财务指标、市场反应等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公司实施类似的资产证券化提供相关参考。文章关于世茂资产支持票据项目案例分析总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并对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效应和融资方式这三方面文献进行了整合。第二部分是理论概述,重点阐述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特征和类型,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一般过程和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世茂集团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世茂集团资产支持票据项目的交易各方与交易结构以及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动机。第四部分针对世茂资产支持票据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包括实施过程、特点以及本息兑付三个方面。第五部分主要应用财务知识,重点分析世茂集团实施资产证券化项目所产生的财务效应及市场效应,具体包括实施资产证券化前后的财务指标变化情况、股票价格变动情况、对股东财富的影响、总市值变动情况以及对股东增持股情况的影响。第六部分为案例结论与启示。世茂本次资产支持证券项目注册金额为人民币65亿元,还款来源为目标资产未来营业收入和租金收入,并以其优质的地产资源和土地使用权作为质押,拥有相对健全的增信措施,同时采用了双SPV结构,通过设置信托来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世茂集团资产支持证券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财务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通过金融创新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手段,对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增长能力做出贡献,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偿债能力,从行业对比来看,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为其成长速度带来积极的效应,有利于加强世茂集团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通过本案例的探讨,期望能够为其他公司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通过高质量的基础资产、完善的公司治理手段和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实现更加适合企业本身的资产证券化方式。
《安家》编辑部[3](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建安[4](2016)在《传亲属还是聘专家 ——基于控股家族目标异质性的经营权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EO继任是公司的重要决策,公司治理框架内选择企业内部晋升还是外部聘任的研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逐渐衰老背景下的权力更替。民企传承的中心任务是延续基于股权与经营权的剩余控制权。因为股权与财富直接相关,一代创业者作为子孙家产的托管人,股权留给后代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但经营权与股权可以分离,传亲属还是聘专家担任CEO乃当下控股家族关于经营接班人选的战略性决策。在家族企业研究领域,接班人的胜任力模型并不能解释“王健林花5亿成立普斯投资让王思聪去亏”的事件,有的控股家族并非出于能力来选聘企业CEO,不是所有的家族企业都会走上支薪经理掌管企业的“管理革命”。学术界对家族企业“如何不同”以及“为何不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需要就形形色色家族企业为何做出迥异的聘任决策做出解释,讨论家族企业异质性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家族拥有控股权促进还是阻碍企业绩效存在争议,但是对于家族成员接管企业的经营权后业绩下降似乎能达成共识。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也存在家族CEO的绩效折损效应以及其家族身份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计量研究是否有内生性问题,是本论文首先要回答的。本文利用上市家族企业的横截面数据显示,从托宾Q以及销售周转率等绩效指标看,家族CEO所领导的企业显着地低于非家族CEO所领导的企业。为什么造成这种后果?本研究利用外生金融危机提供的准自然实验,发现非家族CEO有更强薪酬绩效敏感性,根据最优合约理论解释了企业的更高绩效。这项研究还解决了 CEO身份与绩效之间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回答的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有的控股家族为何忍受经济上的折损效应坚持雇佣家族CEO。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在于企业嵌入在家族系统之中,而家族系统又嵌入在更大的制度环境里。家族不仅仅有可持续地获取物质财富的经济目标,还追求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家族为核心的非经济目标。本文还利用美的电器、世茂股份、方太厨具和统一石化四案例,从制度环境、家族和企业三个层面构建家族企业CEO的聘任决策模型,发现:(1)控股家族目标存在异质性:非经济目标不同,相对于经济目标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跟现有基于欧美企业的研究文献相比,中国控股家族普遍希望持续掌控企业、子女成长成才实现家族的健康繁衍,但是否要向子女提供企业岗位、家族是否依靠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等方面存在差异;(2)家族的目标受到制度环境、子女接班意愿与能力的影响。具有较强非经济目标的家族会鼓励、培养和提升子女接班的意愿和能力。(3)非经济目标的重要程度与“传亲属”还是“聘专家”有重要关系。本研究还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可以推导更加重视非经济目标的家族倾向于提供薪酬激励强度较弱的聘任合约,社会总福利最大的家族-CEO匹配方式是能力高的职业经理人接受那些经济目标更重要、提供更大薪酬激励的控股家族的聘任,而家族成员即便能力可能较弱也要被非经济目标更重要的家族优先雇佣。案例研究回答了“如何”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经济学模型提供了均衡的聘任匹配状态,大样本计量分析提供更为稳健的统计支持。基于全国工商联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健康”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发现:在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都可兹聘任的情况下,非经济目标的重要性与经营权释出给外人具有显着的负效应。而且第一代企业家的决策权力、子女在公司任职将会强化两者之前的负效应;企业主与各级官员的政治联系强化了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显着地弱化两者之间的负效应。本研究的贡献在于:(1)在家族企业研究领域首次从传承要实现的目标着手探讨经营权更替,有了目标的研究才能对所谓的“顺利”、“成功”还是“令人满意”的传承做出评价,拓展了以往仅从两代人的交接班意愿与接班人能力的传承研究路径。(2)社会情感财富(SEW)是研究家族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解释视角,本研究通过控股家族目标异质性解释了家族企业的异质性问题。(3)在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内对职业经理人与家族成员有了新的理解,“自家人”之所以相较于“外人”更受欢迎不仅仅是基于亲属关系的信任能降低代理成本,而是因为“自家人”在实现家族的持续控制、关注家族成员情感需要、维护家族和谐等非经济目标方面更胜一筹。(4)本研究为一代创业者让渡经营权提供决策建议,也为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如何实现匹配避免“裙带关系的老板”、“不落地的经理人”互相指责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安家》编辑部[5](2016)在《2015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Beijing北京城建·北京密码:助你圆梦北京开发商:北京城建兴华地产有限公司位置:北京市大兴区南中轴路路西业态:商业、办公、公寓入围理由:北京密码位于南中轴路路西,坐镇于魏善庄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紧邻南六环与京开,距离北京新机场15公里,不仅坐享城南计划所带来的配套设施升级改善的利好,又具备新机场建设辐射区巨大的升值潜力,是国家地标缔造者北京城建的新钜作。
马嘉伟[6](2015)在《H地产集团商业地产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地产集团长期以来都是传统住宅开发企业,但是行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住宅开发的黄金时代逐渐远去,H地产集团的住宅地产开发业务也逐渐遭遇瓶颈,而商业地产开发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H地产集团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商业地产转型问题,企业内部对于商业地产转型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商业地产开发的资源、能力、经验都存在不足,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商业地产开发业务成为困扰H地产集团的关键重大问题。本文首先从H地产集团所处行业分析入手,分析了宏观环境、住宅地产行业以及商业地产行业,揭示住宅地产开发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商业地产开发的时代到来,商业地产长期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需注意短期风险,并对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行业竞争格局、行业典型运营模式进行了详尽分析,为H地产集团商业地产转型业务战略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外部环境分析基础。其次,结合H地产集团内部业务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H地产集团发展商业地产业务的关键资源和能力进行诊断分析,为制定竞争战略时充分考虑自身内部资源能力奠定基础。第三,结合内外部分析结论,运用竞争战略相关理论,提出H地产集团商业地产竞争战略选择建议,建议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包括内部运作的差异化和外部市场的差异化两大层面构建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方案,并明确H地产集团发展商业地产的基本原则。最后,为保障商业地产竞争战略的落地实施,制定了包括关键战略举措和关键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保障措施。文章从基础层(行业研究和内部诊断)、方案层(竞争战略的选择和竞争战略方案构建)和保障层(关键举措和关键能力建设)三层面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H地产集团应对市场变化、顺利实现业务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地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子仪[7](2013)在《徐州城市综合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综合体集酒店、写字楼、公园、购物中心、会展中心和公寓等多种城市功能设施于一身,具备强大的集成优势,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商业地产运作发展的主流模式。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力度,具有复合和集聚优势、空间效率和空间价值突出的城市综合体,正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投资的发动机和提升市容形象、展现都市魅力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在万达、华润、绿地、宝龙等龙头企业建立的相对成熟的城市综合体商业模型引导和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许多中小地产企业闻风而动,杀入该领域,但是他们的开发理念、融资渠道、市场定位、品质层次、后期经营等方面与龙头开发企业还有很大差距,项目成熟不够,盲目复制现象突出,累计了巨大的经营风险。而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商业地产开发的城市综合体模式情有独钟,把城市综合体为政绩工程来抓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许多二三线城市综合体领域还存在许多诸如脱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规划不尽合理、业态恶性竞争等问题。城市综合体作为新兴商业地产形态,目前国内理论届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二三线城市城市综合体发展领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缺憾,本文选择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三线城市代表徐州作为研究对象,对徐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商业经济成熟度、居民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等状况进行研究,并对徐州市目前已投入使用、待建的城市综合体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其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徐州城市综合体的SWOT分析,指出了徐州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战略方向。本文希望通过对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情况的研究,为全国二、三线城市的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议,为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参考。
宋文波,戴东辉[8](2012)在《关于购物中心发展与未来的初探》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回顾、商业发展的纵览、购物中心模式的立体剖析,抛砖引玉,试图还原商业本质并与大家一同寻找下一代商业的发展方向。一.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商业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商业活动自古延续至今,是实现社会分工,促进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是重要的社会活动。近年来中国的商业日益繁荣,其高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达到6.9亿。
郑有坤[9](2012)在《中航地产公司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航地产是一老牌央企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目前总市值近100亿。虽然历经多年发展,但在房地产行业一直没有打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经过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黄金期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格局以及国家政策等日趋成熟,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航地产在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就显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文中主要就中航地产现阶段项目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在第三章运用了差异化战略选择提出了城市综合体发展战略,并同时就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开发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接着用五力模型分析等分析方法,从潜在的进入者、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竞争对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替代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支持了城市综合体战略的可行性。在第四章中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等战略分析工具,分别对中航地产各区域的项目现况、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管理方面的弱势、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机会以及行业宏观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威胁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战略才是中航地产现阶段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同时就如何实现此战略提出了新项目拓展、开发建设以及商业运营等具体实施战略。在第五章就战略如何实现提出了三个对策和措施,分别是建立拓展协同机制,整合自有土地资源;应用“大项目团队”模式,提升项目开发能力;建立专业商业团队,提升持有型物业经营能力。最后,从确保策略的实现角度来看,无论哪一种战略都要借助于合适的组织形式以及管控模式或机制来实现。
羊卫辉[10](2010)在《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商业地产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刺激消费重要引擎的同时,却面临着传统地产与零售商的相互独立所导致商业地产经营的冲突,2010中国商业地产年会专门就“零售商介入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前景探讨”等协同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在此背景下,为了建立两者间的协同运营模式,促进明确分工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战略协同理论、价值链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动力学的正反馈效应对商业地产项目中地产商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实现机制和计量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在界定两者协同网络概念的基础上,从地产商、零售商以及整个商业地产项目三个角度以共同利益为导向证明了协同网络的形成机制,并通过正反馈效应和价值链理论证明了,这一协同网络形成后可以不断扩张,并且不断增值。其次,针对协同收益的增值是否能在两者合理分配。本文构建了动态合作博弈模型,用shapley值分析了两者协同效应的利益分配机制,从理论上证明产生的协同收益是可以在两者之间合理分配的,两者的利益是耦合的,由此揭示了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再次,发现了两者之间协同的四大维度,分别是经营协同、财务协同、无形资产协同和管理协同,由此构建了两者之间协同效应实现的三棱锥结构模型。并发现无形资产协同是潜变量,其余三个是常规变量,由此整个三棱锥具备了内生机制,可不断膨胀。最后,针对三棱锥模型中产生的协同效应定量分析,提出只有三棱锥模型中产生的协同效应大于地产商向零售巨头收取低价租金的协同折价,协同网络才有必要建立,建立后协同效应也才能实现,由此建立两者动态协同效应定量分析计量模型。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揭示了地产商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构建了两者协同效应实现的三棱锥结构模型及地产商对目标零售商的优选模型,最后建立了两者动态协同效应的计量模型,并对“商业地产中协同效应”的实务经营提出建议。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及所得出的结论皆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商业地产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世茂股份 重新启动万象国际广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茂股份 重新启动万象国际广场(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升级,世茂商业重新起航(论文提纲范文)
1 较早布局但发展缓慢 品牌梳理重新起航 |
1.1 世茂集团大商业版图再启航,酒店、商娱并驾齐驱,构造世茂商业王国 |
1.2 为商业重新注入活力,从梳理产品线起,打造全新商业战略 |
2 酒店和商业运营齐头并进 区域深耕稳步发展 |
2.1 商业布局:重点发展酒店和商场,长三角地区站稳脚跟 |
2.2 商业运营:商业租金和酒店收入增速一般,重点城市贡献突出 |
3 总结:酒店上市计划不变 商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 |
(2)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效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资产证券化动机的研究 |
1.2.2 关于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的研究 |
1.2.3 关于资产证券化效应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概述 |
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2.1.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2.1.2 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
2.1.3 资产证券化的类型 |
2.2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 |
2.2.1 发起人 |
2.2.2 特殊目的载体 |
2.2.3 受托管理机构 |
2.2.4 信用增级与评级机构 |
2.3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流程 |
2.3.1 资产池的构建 |
2.3.2 资产池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 |
2.3.3 信用评级与增级 |
2.3.4 证券发行与管理 |
2.4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
2.4.1 资产组合理论 |
2.4.2 风险隔离理论 |
2.4.3 信用增级理论 |
2.4.4 预期收入理论 |
3 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 |
3.1 世茂集团基本情况 |
3.1.1 世茂集团简介 |
3.1.2 世茂集团的组织结构 |
3.2 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各方与交易结构 |
3.2.1 发起机构 |
3.2.2 增信主体 |
3.2.3 维好承诺人 |
3.2.4 委托人 |
3.2.5 发行载体机构 |
3.2.6 交易结构介绍 |
3.3 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动机 |
3.3.1 避免高成本的传统融资 |
3.3.2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
3.3.3 改善企业运营状况 |
3.3.4 降低资产流动性风险 |
4 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实施 |
4.1 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项目实施流程 |
4.1.1 构建资产池实现资产支持票据 |
4.1.2 聘请中介机构进行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 |
4.1.3 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 |
4.1.4 世茂公募ABN项目的后续管理 |
4.2 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特点 |
4.2.1 以全部物业为抵押实现稳定的未来现金流 |
4.2.2 建立双层SPV架构实现风险隔离 |
4.2.3 采用多种增信方式提高增级效果 |
4.2.4 以不同名义设置账户实现现金流归集 |
4.3 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本息兑付 |
4.3.1 正常景况下资产支持票据本息兑付情况 |
4.3.2 压力景况下资产支持票据本息兑付情况分析 |
5 世茂集团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效应分析 |
5.1 世茂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 |
5.1.1 实施资产证券化对获利能力的影响 |
5.1.2 实施资产证券化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
5.1.3 实施资产证券化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
5.1.4 实施资产证券化对成长能力的影响 |
5.2 世茂资产证券化发行的市场效应分析 |
5.2.1 实施资产证券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
5.2.2 实施资产证券对股东财富的影响 |
5.2.3 实施资产证券对总市值的影响 |
5.2.4 实施资产证券对股东增持情况的影响 |
6 案例结论与启示 |
6.1 案例研究结论 |
6.1.1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6.1.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6.1.3 提高企业业绩和股东财富 |
6.1.4 增强企业在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力 |
6.2 启示 |
6.2.1 优质的基础资产是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前提 |
6.2.2 恰当的风险隔离机制是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关键 |
6.2.3 健全的市场环境是实施资产证券化的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传亲属还是聘专家 ——基于控股家族目标异质性的经营权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的界定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选题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研究路线与章节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家族企业如何不同?为何不同? |
2.2 形形色色的家族企业及其异质性问题 |
2.3 家族企业传承:以“传给谁”为首要问题 |
2.4 传亲属与聘专家:如何不同? |
2.5 文献述评 |
3 “传亲属”与“聘专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比较 |
3.1 研究假设 |
3.2 家族CEO领导下的企业如何不同 |
3.2.1 研究设计 |
3.2.2 家族与非家族CEO的区别 |
3.2.3 描述性统计 |
3.3 绩效变动与CEO薪酬激励:以身份为调节变量 |
3.4 稳健性检验 |
3.5 结论与讨论 |
4 家族目标异质性与企业CEO聘任:案例研究 |
4.1 理论框架 |
4.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3 家族企业经营权传承的四个案例 |
4.4 案例分析:制度环境、家族目标与CEO聘任 |
4.4.1 控股家族的非经济目标 |
4.4.2 外在压力影响家族目标的优先级顺序 |
4.4.3 家族目标与子女接班意愿和能力的互动 |
4.5 总结与讨论 |
5 家族企业CEO聘任的理论模型 |
5.1 匹配视角下的CEO聘任 |
5.2 多任务背景下的企业-CEO聘任匹配 |
5.2.1 家族企业CEO薪酬激励: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
5.2.2 目标异质性与CEO能力的匹配模型 |
5.2.3 家族企业CEO聘任决策模型 |
5.3 结论与讨论 |
6 控股家族目标异质性与经营权释出倾向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主效应研究假设 |
6.1.2 调节效应研究假设 |
6.2 研究样本和研究设计 |
6.2.1 问卷设计和回收 |
6.2.2 变量的测量 |
6.2.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6.3 假设检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讨论与结论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果及其创新点 |
7.2 实践应用的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H地产集团商业地产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外部行业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住宅地产行业分析 |
2.2.1 发展前景分析 |
2.2.2 发展趋势分析 |
2.3 商业地产行业研究 |
2.3.1 发展前景分析 |
2.3.2 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2.3.3 趋势分析 |
2.3.4 五力模型分析 |
2.3.5 商业地产典型盈利模式分析 |
2.4 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地产集团发展商业地产的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3.1 H地产集团概况 |
3.1.1 企业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 |
3.2 H地产集团业务现状审视 |
3.3 内部关键资源分析 |
3.3.1 资金资源分析 |
3.3.2 土地资源分析 |
3.3.3 人力资源分析 |
3.3.4 政府资源分析 |
3.4 关键能力分析 |
3.4.1 土地获取能力分析 |
3.4.2 融资能力分析 |
3.4.3 产品能力分析 |
3.4.4 运营能力分析 |
3.5 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地产集团商业地产竞争战略 |
4.1 H地产集团商业地产竞争战略的选择 |
4.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4.2.1 内部运作的差异化 |
4.2.2 面向外部市场的差异化 |
4.3 H地产集团发展商业地产的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地产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
5.1 H地产集团转型商业地产面临的风险及控制 |
5.2 H地产集团转型商业地产的资源配置要求 |
5.3 H地产集团关键战略举措 |
5.4 H地产集团关键能力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徐州城市综合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理论和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概述 |
2.1 城市综合体相关概念 |
2.2 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现状 |
2.2.1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营运模式 |
2.2.2 城市综合体的商业模式创新 |
2.2.3 城市综合体的建设的内在动力 |
2.2.4 中国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发展趋势 |
2.3 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
2.3.1 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链紧张 |
2.3.2 功能定位偏低,品质层次不高 |
2.3.3 配套环境滞后,项目成熟不够 |
2.3.4 产业基础较弱、投资收益存在风险 |
2.3.5 调研论证欠缺,盲目复制现象突出 |
2.3.6 专业能力不足,管理运营存在短板 |
第三章 徐州城市综合体发展现状 |
3.1 徐州市代表性城市综合体现状 |
3.2 徐州市中心商圈、区域性商圈城市综合体核心功能分布 |
3.2.1 徐州市中心商圈城市综合体核心功能比例分布 |
3.2.2 徐州市区域性商圈城市综合体核心功能比例分布 |
3.3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3.3.1 规划布局分析 |
3.3.2 供需分析 |
3.3.3 新建综合体临街铺面分析 |
3.3.4 租售比分析 |
3.3.5 商业业态种类分析 |
第四章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宏观环境 |
4.1 城市性质 |
4.2 城市规划 |
4.3 GDP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情况 |
4.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
4.5 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
4.6 交通体系状况 |
4.7 徐州市GDP增长预测 |
4.7.1 增长率法 |
4.7.2 回归分析法 |
第五章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的SWOT分析 |
5.1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的优势 |
5.2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劣势 |
5.3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机会 |
5.4 徐州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威胁 |
第六章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
6.1 徐州市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战略选择 |
6.1.1 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
6.1.2 订单地产操作战略 |
6.1.3 总部经济联盟战略 |
6.1.4 协调发展战略 |
6.2 徐州城市综合体发展战略实施建议 |
6.2.1 建立科学的商业网点选址规划 |
6.2.2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研判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6.2.3 强化地铁沿线商业发展战略研究,发展轨道交通综合体项目 |
6.2.4 建立安全的资金循环模式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关于购物中心发展与未来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商业的不断演化和发展 |
二. 购物中心 (shopping mall) 成为时代的主流 |
三. 商业地产巨头加速了商业开发, 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步伐 |
四、政策导向导致商业空前繁荣 |
1. 住宅地产投资下降, 商业地产投资上升 |
2. 商业地产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型 |
3. 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地产的发展 |
五、巧取豪夺的营销手段透支了城市和投资客的未来 |
六、商业的过度开发增加了民众的购买成本 |
1、购物中心扎堆, 直接带来的是资源同质化的弊端和顾客购物成本的增加 |
2、购物中心规模越来越大, 档次越来越高, 使得商品本身的价格不断提高 |
七、贫富两级分化推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形式的繁荣 |
八、科技进步催生各种销售形式, 传统商业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 |
结语 |
(9)中航地产公司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SWOT分析理论工具 |
第三章 发展现状及竞争分析 |
3.1 城市综合体项目分布及规模分析 |
3.2 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分析 |
3.3 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运营模式分析 |
3.4 城市综合体项目盈利模式分析 |
3.5 城市综合体项目竞争分析 |
第四章 “SWOT”分析 |
4.1 中航地产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2 中航地产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的优劣势分析 |
第五章 战略目标及主要内容 |
5.1 城市综合体项目战略目标 |
5.2 城市综合体新项目拓展战略 |
5.3 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战略 |
5.4 城市综合体项目经营战略 |
第六章 战略实施对策与措施 |
6.1 建立拓展协同机制,整合自有土地资源 |
6.2 应用“大项目团队”模式,提升项目开发能力 |
6.3 建立专业商业团队,提升持有型物业经营能力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特点及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总体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3.1 地产与商业协同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
3.2 战略协同理论 |
3.3 价值链理论 |
3.4 博弈理论 |
3.5 系统动力学理论——正反馈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
4.1 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差异性分析 |
4.2 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
4.3 我国商业地产快速发展的原因 |
4.4 地产与商业脱节的表现和问题 |
4.5 构建地产与商业企业的协同合作解决脱节问题分析 |
4.5.1 地产与商业企业协同的两种模式 |
4.5.2 地产与商业企业协同合作的典型案例 |
4.5.3 地产与商业企业协同合作产生竞争·优势的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 |
5.1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5.1.1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网络的形成机制 |
5.1.2 基于正反馈的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网络的扩张机制 |
5.1.3 基于价值链的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网络的增值机制 |
5.2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利益分配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研究 |
6.1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收益和成本 |
6.1.1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收益 |
6.1.2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成本 |
6.2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实现的三棱锥结构模型 |
6.2.1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实现元素 |
6.2.2 三棱锥结构模型的架构及内涵 |
6.3 基于三棱锥结构模型的地产商对目标零售商的优选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实现的计量模型 |
7.1 静态协同向动态协同的演化 |
7.2 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动态协同效应的计量模型 |
7.3 基于协同效应与协同折价关系的协同效应实现模型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不足 |
8.1 本文的结论 |
8.2 本文存在的问题 |
8.3 本文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世茂股份 重新启动万象国际广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升级,世茂商业重新起航[J]. 房玲,易天宇,羊代红,洪宇桁. 中国房地产, 2020(23)
- [2]世茂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效应探究[D]. 李璇.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4]传亲属还是聘专家 ——基于控股家族目标异质性的经营权传承研究[D]. 朱建安. 浙江大学, 2016(08)
- [5]2015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01)
- [6]H地产集团商业地产竞争战略研究[D]. 马嘉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7]徐州城市综合体发展战略研究[D]. 张子仪. 兰州理工大学, 2013(06)
- [8]关于购物中心发展与未来的初探[J]. 宋文波,戴东辉. 建筑与文化, 2012(09)
- [9]中航地产公司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战略研究[D]. 郑有坤. 兰州大学, 2012(09)
- [10]商业地产中地产与零售企业间的协同效应研究[D]. 羊卫辉. 暨南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