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儿童流行性感冒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瑶[1](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研究指明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易亮[2](2021)在《柯萨奇病毒A组19型基因组特征和细胞感染能力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由二十多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EVs)引起,其中多数为A组EVs。近年来,非肠道病毒71型、非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其他EVs引起的HFMD增加。我们前期从本地引起HFMD的其他EVs中,检测到与柯萨奇病毒A组19型(coxsackievirus A19,CV-A19)最相似的片段。CV-A19属于C组EVs,是一种难培养的A组柯萨奇病毒,可从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标本中分离,且与一些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但尚未见CV-A19引起HFMD的报道,国内亦无CV-A19的报道。目的1.对CV-A19毒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组特征;2.原核表达重组CV-A19 VP1蛋白,制备鼠抗多克隆抗体;3.CV-A19感染细胞,探究其感染能力。方法1.采用步移法设计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CV-A19基因组的中间序列,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扩增其3′和5′末端,测序分析,拼接得到全基因序列,分析其与参考序列的相似性,构建进化树,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2.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重组CV-A19 VP1蛋白。纯化该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测定效价。3.CV-A19感染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RD)和新生小鼠骨骼肌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检测病变细胞中的CV-A19VP1蛋白,RT-PCR检测病变细胞中CV-A19 VP1基因3′端片段。结果1.获得CV-A19 2019103106/XX/CHN/2019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7409bp),将序列提交至Gen Bank(登录号:MT175706)。分析该株CV-A19序列表明:其VP1全长核苷酸序列与原型株NIH8663(Gen Bank登录号:AF499641)的相似性为86.4%,与国外现有CV-A19毒株的相似性为76.0%~93.1%;其基因组全长核苷酸序列与国外现有全基因组或全编码区CV-A19毒株的相似性为79.8%~89.5%;CV-A19-BBD/BAN/2009(Gen Bank登录号:KC785531)、EV-C113-BBD-48/BAN/2006(Gen Bank登录号:KC344833)和EV-C116-126/RUS/2010(Gen Bank登录号:JX514942)可能是该株CV-A19的遗传供体。2.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CV-A19 VP1,诱导表达的重组CVA19 VP1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经纯化后免疫小鼠得到的血清Western blot效价不低于1∶32000。3.CV-A19感染BEAS-2B和RD细胞,盲传三代后与模拟感染细胞无明显差异,而感染新生小鼠骨骼肌细胞则与模拟感染细胞明显不同,出现皱缩聚集,用小鼠抗CV-A19 VP1多克隆抗体进行IPMA检测为阳性,用CV-A19 VP1基因3′端引物进行RT-PCR检测为阳性。结论1.CV-A19 2019103106株全基因组长7409bp,与现有毒株的相似性为79.8%~89.5%,可能为3株病毒的重组体;2.制备小鼠抗重组CV-A19 VP1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效价不低于1:32000;3.CV-A19能够感染新生小鼠骨骼肌细胞。
李艳君[3](2021)在《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前言:呼吸系统传染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造成全球约400万人死亡,在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生产力损失方面给社会经济以及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负担。此外,近年来新兴的呼吸道病毒,例如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2009年流感大流行新型H1N1病毒以及2019年出现的SARS-Co V-2病毒等,均对全球健康和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流感病毒感染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与14%的急性下呼吸道疾病相关,每年有5-10%的成年人和20-30%的儿童感染流感,导致全球300-500万例严重病例,约100万人死亡。尽管目前针对流感病毒有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由于病毒变异等多种综合因素,每年由于流感病毒感染仍会对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重大影响。流感的季节性表明,气象因素可能对其传播具有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约有340万例与流感相关的门诊病人和8.8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根据积温分布,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1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了解我国分布于各温度带省份的流感流行的趋势特征,对从国家层面宏观把握全年流感流行的动态分布,提前部署公共卫生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气象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导致呼吸系统传染病病毒的生存和传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气象因素对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和分布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呼吸系统传染病中的肺炎是全世界儿童最主要的传染性死亡原因,2017年,肺炎导致全球超过80万名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占所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构成比的15%。有研究指出儿童肺炎感染水平不仅与病原体和遗传因素有关,气象和空气污染物也是导致儿童感染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每单位体重的空气吸入量大于成年人,并且鉴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仍然处于发育阶段,使得儿童成为一个对于危险因素暴露更加敏感的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儿童目前对空气污染的暴露是以前几代人未曾经历的,据预测,这一代在生命后期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水平将是空前的,肺炎引起的疾病负担可以也应该被预防。因而,探讨气象因素及空气污染物对我国儿童肺炎感染的影响对于人群加强个人防护以及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文简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和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包括封城、封闭学校、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带口罩、手卫生、公共场所消杀、保持社交距离等。由于新冠与流感一样,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被认为是呼吸液滴,各种NPI的采用目的是大幅度减少人群的接触率,从而减缓病毒的传播,因此,这些针对新冠预防的NPIs措施对其他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传播也起到了相同的遏制作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同处北温带的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韩国在流感流行模式上是否还呈现出相似的季节性特点?或者说是否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影响力比较大的国际和国内水平的NPIs作用下,以上国家的新冠病例发展趋势是怎样变化的?此外,由于NPIs措施也是防控其它传染病传播的有效途径,在这些措施下,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哪些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降与否、高峰何在、幅度如何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在呼吸性传染病中,流感和新冠都能引发全球大流行,由于其影响规模广泛,波及人口众多,引发了全球学者的广泛研究,为了全面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我们首先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领域的发表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文献学基础。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全面了解气象因素和NPIs对流感以及COVID-19流行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而为本研究的设计开展提供翔实客观的文献学支撑。通过梳理该研究领域的国家、作者、研究主题以及文献被引情况等信息,并对文献特征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现状及热点问题,所得结论将为本研究下一步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2)通过开展基于省级水平的流感流行模式以及流感流行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解我国分布于各温度带省份的流感流行的趋势特征,对从国家层面宏观把握全年流感流行的动态分布,提前部署公共卫生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NPIs措施对北温带国家新冠和流感流行趋势的影响,辨析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受各国疫情防控政策和NPIs措施影响,同处北温带的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的流感流行季节性特征和流感流行变化趋势,以在新冠和流感同时开展常态化防控的未来给出一定的支撑依据。(3)利用气象因素和大气质量监测指标对中国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的影响及建模分析,以探查大气污染物以及气象因素的短期效应与沈阳地区儿童肺炎门诊日就诊人次的相关性。(4)通过比较2009-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2020年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探索NPIs对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作用大小及其强度。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的研究综合使用Cite Space和R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来呈现气象因素及NPIs与流感及新冠联合研究领域已发表文献中科学知识的可视化。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获得气象因素及NPIs与流感及新冠联合研究领域的发文趋势,主题演化趋势以及当前研究热点,指导论文其他部分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研究通过利用月平均年度百分比(Monthly annual average percent,MAAP)作为评价流感病毒流行水平的指标,将MAAP之和达到全年75%的最少几个月份作为本年度流感流行期,绘制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图。通过SPSS软件计算各省气象因素和MAAP的相关性,根据第一部分的文献计量学结果,我们在此处纳入的气象学指标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及降水,进而应用R软件绘制全国逐月流感流行分布图及各省流感MAAP同气象因素趋势图。选取位于北温带的9个国家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基于人口密度计算各国的流感发病率,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展示各国2015/16至2019/20流感季流感病例整体及分型毒株的流行趋势,以及2020年1月以来,在WHO和各国代表性卫生事件及NPIs的作用下,不同国家之间流感病例和新冠病例的发病变化趋势。结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NPIs措施,绘制各国新冠疫情发展变化趋势。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新冠发病数据的存储和前期处理,插图,涉及到的R包包括ggplot2以及ggpubr等。在文献计量学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第三部分研究选定与气象因素相关性较强中国北方城市沈阳作为研究地点,通过构建基于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探讨环境气象因素对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率的影响。在控制住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和周末效应之后,通过模型的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赤池信息准则)数值进行最优模型的选择,构建单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文献计量学分析显示有关NPIs措施的建模研究目前属于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第四部分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研究2020年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探索防控措施对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作用大小及其强度。假定传染病月别发病数据具有一定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的时间序列规律。通过传染病的月别历史发病率拟合最优的时间序列模型并预测下一年的传染病发病率。考查模型的准确性,候选模型包括指数平滑和SARIMA模型。结果:文献计量学显示气象因素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发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NPIs与流感及新冠的相关性研究在2020年前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但2020年相关文献发表量呈现出暴发式增长。温度和湿度是气象因素和以流感为代表的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性研究的主要气象学因素。在我国,随着纬度的增加,各地区流感流行的全年集中趋势越显着,流行期相对缩短,流行月份主要集中在冬春季,高纬度地区流感流行强度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较低纬度地区更显着。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四项气象学指标中,气压和各地区流感流行强度呈正相关,除中国南方个别地区,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流感流行强度呈负相关。北温带各国历年流感流行曲线均呈现典型的单峰模式,且都集中在冬春季节流行,人口密度校正后的流感病例数显示美国和加拿大历年的流感流行情况较其他国家严峻。受NPIs的影响,中国2019/20流感季的监测数据从第2周起就开始迅速下降,第9周左右就提前结束了本季流感,其他大部分国家本季流感流行趋势也在第10周左右集中出现下降趋势。中国在一系列严格的NPIs的出台和全民高度配合的下,于3月初就控制住了新冠疫情进展,其他国家的新冠疫情发展在四月初到四月中旬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新冠发病趋势后续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抬高。由于缺乏各国NPIs开展和执行力度的详细数据,我们选取的代表性公共卫生政策及重要疫情防控事件的发布时间点和各国新冠发病趋势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通过对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情况和环境气象因素的建模分析,我们发现单污染物模型中O3对模型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PM2.5和SO2。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O3、平均气温、PM10、平均气压、风速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作为变量纳入到最终的多污染物模型当中。一定数值范围内,O3对儿童肺炎门诊量的效应随着其浓度的上升而变弱,平均气压和日均相对湿度对儿童肺炎门诊量的影响变化不大,风速达到3.5m/s左右时,对门诊量的影响最为显着,PM10则在125μg/m3浓度左右达到最大效应。通过对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发现时间序列模型对大多数病种发病率的拟合效果都比较良好。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与时间序列预测值相比,以飞沫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实际传染病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再次为消化道传染病,对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作用最小。结论:(1)温度和湿度是气象与以流感为代表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研究的主要气象学因素。既往关于NPIs与流感的联合研究并不算多,2020年相关研究迅速增加,并将主题进一步细化,比如手卫生、接触追踪等,此外和NPIs相关的模型研究也形成了新的研究类别,关于NPIs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建模研究可能将持续其研究热度。(2)据我们了解,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整合十余年的流感病例和气象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通过将病例数据进行MAAP转换,使流感在我国各地区的流行模式更加清晰,这种方法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提供流行期确认的方法参考。选取的北温带9国历年流感流行期均呈单峰流行模式,且集中于在冬春季节高发,受国际及国内NPIs措施作用影响,北温带各国2019/20流感季均提前结束。(3)广义相加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不同环境气象因素条件下,沈阳地区儿童肺炎的发病情况,O3、平均气温、PM10、平均气压、风速、日平均相对湿度、PM2.5以及SO2是对儿童肺炎发病影响比较大的指标。(4)大部分传染病适用于通过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除了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外,应对COVID-19采取的措施对中国经呼吸道、消化道、血源及性传播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防控具有辅助作用。措施对呼吸道传染病作用最大,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再次为消化道传染病,对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作用最小。
李力[4](2020)在《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流感病毒感染对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腹泻等并发症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医院诊断的流行性感冒患者90例为病例组。同期采用频率匹配的方法在本院体检科参加健康查体的人群中选择无流感的查体者9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选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采集鼻腔分泌物和粪便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和肠道菌群的检测检验。比较两组各类肠道细菌的含量,并通过分层分析,观察流感病毒感染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计算各菌群暴露水平的OR值及其95%CI,分析流感病毒和肠道菌群水平的关系。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各细菌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肠杆菌和柔嫩梭菌水平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属、乳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水平病例组低于对照组。按照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柔嫩梭菌和肠球菌水平各年龄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乳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水平各年龄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感染与肠道菌群含量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流感病毒感染与大肠杆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普雷沃氏菌水平有关(P<0.05),流感病毒感染可使患者肠道大肠杆菌水平升高,乳杆菌属、双歧杆菌、普雷沃氏菌水平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病程及症状积分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小于14岁组,患者流感病程与大肠杆菌含量成正比;大于60岁组,患者流感病程及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含量成反比,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流感病毒感染者肠道菌群水平比较显示,大肠杆菌、肠球菌属、柔嫩梭菌、普雷沃氏菌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者乳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含量低于乙型流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流感病毒感染对患者肠道大肠杆菌、乳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水平有影响,感染者肠道大肠杆菌含量升高,普雷沃氏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水平降低。2儿童患者流感病程与大肠杆菌含量成正比,老年患者流感病程及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含量成反比。3甲型流感者乳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含量低于乙型流感。表20个;参86篇
廖青[5](2019)在《2014-2017年宜昌市大气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的短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定量分析宜昌市大气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简称ILI)数的短期影响,为该地区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宜昌市同期2家哨点医院上报的每日流感样病例数及各年龄组人数,从环保部数据中心的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收集同期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和O3)日均浓度资料,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的科学数据共享途径获得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先行探讨气象因素对ILI的影响,而后将温湿度作为校正因子带入污染物模型中,确定各参数后,分析大气污染物对人群流感样病例数的影响和滞后效应,并进行年龄和季节亚组分析,其中季节分层的方式用地理探测器q统计进行检验。结果:1、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宜昌市流感监测系统内共报告流感样病例45130例。25-5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共有13766例,占全人群的比例为30.50%,而后依次为0-4岁、15-24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分别有10928例、10361例和5766例,分别占比24.21%、22.96%和12.78%,5-14岁人群病例数最少,共报告4863例,占10.78%。宜昌市流感全年均有发生,在夏季和冬春季会出现流行小高峰。2、2014-2017年间,PM2.5、PM10和CO的日均浓度趋势表现为单峰式,每年冬季高峰,夏季低谷。NO2的浓度趋势呈双峰式,在每年2月和8-9月出现低谷,4-5月和12-1月出现高峰。O3浓度的季节性表现为夏季浓度高,冬季浓度低。2014年SO2的日均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年份,从次年5月开始,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而后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季节性不明显。日均温度极具规律性,每年高峰为7-8月,最低点出现在每年1-2月。日均相对湿度并未表现出周期性,主要在50%至99%之间波动。3、温度和相对湿度对ILI数均有影响,低温是ILI发生的危险因素,低于参考温度25℃时,温度越低,累积RR值越大,ILI的发生风险就更大。高温对ILI发病风险没有统计学意义。高湿会引起ILI数的增加,当日均相对湿度达到85%及以上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累积RR值越大。低湿对ILI的影响无明显意义。4、2014-2017年间,PM2.5、PM10和CO对ILI数影响的累积ER值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3%(0.26%-2.00%)、0.81%(0.16%-2.00%)和2.6%(1.43%-3.79%)。PM2.5、PM10和CO均在污染当天对ILI数的效应最大。PM2.5和PM10均在滞后6-9d对ILI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CO的浓度增加在滞后4-8d时对ILI数有显着影响;SO2的浓度增加在滞后8-10d表现为危险因素;在4-5d时,NO2与ILI数之间呈负关联;O3浓度增加在10d内对ILI数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5、在0-4岁年龄组,仅O3的日均浓度变化对ILI发病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SO2的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将会使5-14岁年龄组人群ILI发生风险增加13.87%,NO2与该年龄组ILI数之间呈负关联。CO日均浓度增加对25-59岁和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组ILI数的效应ER值分别为3.72%(1.72%-5.75%)和5.85%(3.30%-8.45%)。6、春季时,PM2.5浓度增加在lag0-1均对ILI的效应ER值分别为1.48%(0.50%-2.48%)和0.62%(0.01%-1.22%)。PM10浓度增加仅在滞后当天是ILI数增加的因素,效应ER值为0.71%(0.09%-1.32%)。CO浓度增加在lag0-1及lag4时,对ILI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夏季时,在滞后1d时,O3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将使ILI数增加0.71%(0.03%-1.40%)。在冬季,PM2.5在滞后3d时,PM10在滞后3-4d,CO在滞后1-3d,NO2在滞后5-6d与人群ILI数之间呈负关联。结论:2014-2017年,宜昌市大气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数有短期效应,存在滞后作用和累积作用。大气污染物单日效应在当天最大,而后在滞后5-9d不等出现滞后效应。不同的污染物在年龄和季节分层中所产生的效应有差异。
杨静[6](2018)在《镇江市流感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流行株HA和NA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造成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本研究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等方面出发,旨在掌握镇江市流感流行趋势,为该市预测疫苗防治效果及防控流感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2014-2016年镇江市哨点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病毒分型,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导出相应的监测数据,结合实验室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2.对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样本开展病毒分离以获得流行株,分别扩增其HA和NA基因后测序,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和分析,与WHO推荐的北半球疫苗株以及省内外代表株等比对溯源。3.对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甲型H1N1、甲H3、乙型(BY/BV)流感抗体水平检测和分析。结果:1.2014-2016年镇江市流感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冬春季是其发病高峰,夏季也会出现小的流行。三年流行株以甲型H1N1、甲H3、乙型(BY/BV)混合交替流行为主。流感病毒对性别的敏感性无差异,但是60岁及以上、5岁人群感染阳性率仍最高。七个辖市区均有流感病毒的检出。2.十三株甲型H1N1分离株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的HA和NA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5.6%以上。七株HA与江苏株A/Jiangsu-Danyang/SWL1836/2014的亲缘性最近,一株与疫苗株高度同源。九株NA与疫苗株聚集在一起。与疫苗株HA氨基酸位点进行比对,Sa区十一株发生了K173Q突变,一株同时发生K181E突变;Ca1区三株发生V183I突变,但是受体结合位点、糖基化位点均未发现变异,抗原性没有发生改变。3.十三株甲H3分离株与2014/2015疫苗株A/Texas/50/2012、2015/2016疫苗株A/Switzerland/9715293/2013相比,HA和NA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都保持在94.8%以上。两株HA与2013/2015疫苗株A/Texas/50/2012高度同源,一株与2015/2016疫苗株A/Switzerland/9715293/2013同源。共有十株发生了多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但相关耐药位点氨基酸以及糖基化位点基本保守。4.十四株乙型分离株,BY之间、BV之间HA和NA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5.2%以上。两株发生了HA-Y2/NA-V1的系间重配,一株发生了HA-V1/NA-Y2的系间重配。BY系毒株与2014/2015疫苗株B/Massachusetts/2/2012比较,普遍发生120环、150环、190螺旋等氨基酸位点改变的有5株;与2015/2016疫苗株B/Phuket/3073/2013比较,普遍发生120环、150环、190螺旋氨基酸位点改变的有五株。BV系毒株与疫苗株B/Brisbane/60/2008比较,发生120环、150环等氨基酸位点改变的有两株,发生120环氨基酸位点改变的有一株,其中一株还同时发生了I97M突变(190螺旋)。对分离株NA活性位点监测尚未发现变异,但有四株出现了新的糖基化位点204NET。5.一千份血清的检测结果显示,健康人群中抗IAV抗体阳性率水平均高于抗IBV抗体水平,。甲型H1N1、甲3、BY和BV亚型流感病毒抗体保护率分别为24.4%、26.7%、28.4%和18.6%,GMT分别为46.1、47.9、66.1和35.5,抗体保护水平总体较低,且高效价的抗体不多。5岁组和15岁组的各型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T值都明显都比其它三组人群高,而60岁及以上组值都较低。阳性抗体人群中,40.7%出现了同一个体多次感染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现象。结论:1.2014-2016年镇江市流感病毒呈现多种亚型混合流行的状态,每种亚型所占比重不同,提示需要长期开展流感监测以进一步揭示其流行规律。在流感流行季节需重点关注老人和小孩,加强流感防治的宣传教育,针对特定的年龄段使用特定的疫苗,防止群体性流感疫情的爆发流行。2.十三株镇江甲型H1N1分离株基因多态性增加,没有发生抗原性的改变,受体结合位点、糖基化位点均未发现变异,结合同源性分析,提示WHO推荐的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仍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作用。3.十三株甲H3分离株有可能是由其它省份的病毒迁徙所致,部分毒株与疫苗株有差异,虽未形成新的亚型,但其基因特性和抗原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相关的耐药位点以及糖基化位点基本保守,对现使用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仍然敏感。4.十四株乙型分离株,有两株均发生了HA-Y2/NA-V1的系间重配,一株发生了HA-V1/NA-Y2的系间重配。这种系间重配株是否会造成本地区IBV的局部爆发,还需进一步持续监测。HA1区抗原表位120环、150环、160环以及190螺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点突变,提示部分毒株的抗原性出现改变,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降低。5.人群甲型H1N1、甲H3、BY和BV亚型流感抗体保护水平总体较低,且高效价的抗体不多,提示本地区易发生流感的流行。因此,我们在开展流感病毒流行病学以及病原学监测的同时,还要继续对分子进化特征、人群流感病毒免疫水平等持续监测,从多角度共同研判流感病毒流行趋势,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杨成程[7](2017)在《2010-2015年吉林省流感监测动态变化》文中认为目的:对2010-2015年吉林省流感的流行特点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两方面的分析,了解吉林省流感的流行分布特征、流感优势株和流感病毒变异情况。方法: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导出2010-2015年吉林省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和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2010-2015年吉林省流感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和病原学监测情况。结果:1.2010-2015年吉林省13家哨点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199019例,门急诊就诊病例数为10944703例,流感样病例数占门急诊就诊病例百分比为1.82%。2.不同监测年份的ILI%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x2=26374.933,P<0.001)。2010-2014年吉林省ILI%整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到2015年吉林省ILI(%)有所下降。3.不同监测年份流感样病例的地区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36.525,P<0.001)。2014年和2015年,长春市流感样病例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四平市和延边州流感样病例所占比例有明显升高。4.2010-2015年吉林省0-4岁组流感样病例数最多(36.03%),≥60岁组流感样病例数最少(2.82%)。不同年份流感样病例的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x2=8756.432,P<0.001)。5.2010-2015年吉林省共报告1起流感暴发疫情,发生地点在学校。6.2010-2015年吉林省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患者鼻咽拭子标本39331份,其中阳性毒株4635株,阳性率为11.78%。2015年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较高(14.87%),2011年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较低(9.33%)。7.不同性别病例标本的流感病毒阳性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病例标本的流感病毒阳性率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01)。0-4岁组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较低(10.46%),5-14岁组和≥60岁组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4.09%和13.62%)。长春和白山地区病例标本的流感病毒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4.80%和15.71%),辽源地区病例标本的流感病毒阳性率较低(3.21%)。8.检测出的4635株流感病毒中,A未分型有26株,占0.56%;季节性H1N1有1株,占0.02%;新甲型H1N1有887株,占19.14%;季节性H3N2有2336株,占50.40%;H7N9有2株,占0.04%;B型有1383株,占29.84%。不同年份检测出的流感病毒亚型不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9.不同性别的阳性病例标本流感病毒亚型相同(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的阳性病例标本流感病毒亚型不同(P<0.001)。25-59岁组流感优势株主要为季节性H3N2和新甲型H1N1型,其他4组流感优势株主要为季节性H3N2和B型。白山地区流感优势株主要为季节性H3N2和新甲型H1N1型,其他地区流感优势株主要为季节性H3N2和B型。结论:1.2010年到2014年吉林省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病例百分比整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到2015年有所下降。2.流感高发季节在冬春两季。不同年份流感样病例病例的地区构成不同。5岁以下儿童是吉林省流感易感人群,0-4岁组流感样病例数最多,≥60岁组流感样病例数最少。3.2010-2015年吉林省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患者鼻咽拭子标本39331份,其中阳性毒株4635株,阳性率为11.78%。4.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的检出阳性率不同。2015年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较高,2011年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较低。要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5.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的主要流感流行优势株不同。6.各监测年度的流感优势株变化明显:2010年的流感优势株为新甲型H1N1、季节性H3N2和B型;2011年的流感优势株为B型;2012年和2013年的流感优势株均为新甲型H1N1和季节性H3N2;2014年和2015年的流感优势株为季节性H3N2和B型。
王伟[8](2016)在《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样病例流行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易实现,以空气和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每型又包含不同的种系或亚型,较强的变异性导致人群不易产生长期免疫,易感性高,容易引发暴发和流行,全球每年大约10%~20%的人口感染流感病毒。流感是世界范围内周期性流行的传染病,20世纪曾发生过四次流感大流行,其中三次都始发于中国,因此我国被认为是流感高发地区。世界卫生组织于1952年成立了全球流感监测网络,流感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传染性疾病。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地反映流感的活动规律。流感的活动除受流感病毒致病性、人群易感性以及社会卫生条件等因素影响外,也可能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条件南北差异比较明显,而流感活动特征整体也呈由南向北先后出现的趋势。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境内地貌复杂,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探讨山东地区流感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以及气象因素对流感发病的影响程度,为流感防控工作和预警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分析山东省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特征,了解流感在山东省内的流行规律,促使流感的防控工作更加高效进行;2、通过分析山东省气象因素与全省流感样病例的关系,为流感的预测和预警以及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监测数据、流感聚集和暴发疫情监测数据以及各地市气象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流感样病例以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并绘制统计表格、折线图、空间分布地图等展示其流行特征;使用卡方检验方法检验不同性别标本阳性率的差异。气象因素对流感样病例就诊比(ILI%)的影响的单因素分析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0.1,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面板数据Poisson回归分析模型中,其检验水准为0.05。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采用Breitung检验、LLC检验、ADF-Fisher检验、PP-Fisher检验、IPS检验五种方法;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或者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所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Microsoft Office 2013, IBM SPSS Statistics 19.0、ArcGIS 10.0、Stata12.0.研究结果1、2009~2014年山东省各哨点医院共监测流感样病例数738572例,门急诊病例总数为34812120例,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为2.12%。各年龄段的流感样病例构成比为:0-4岁组53.46%,5~14岁组22.80%,15~24岁组8.21%,25~59岁组11.96%,60岁及以上年龄组3.56%。山东省流感的高发期为第45周(11月)至次年的第9周(3月),尤以3-6周为最高。6年平均ILI%较高的地市为德州、潍坊,其值分别为4.41%、4.14%,其次为青岛、东营、滨州、泰安,最低的为济南、聊城、菏泽、济宁和临沂。流感样病例在山东省整体上呈现东北沿海高于西南内陆地区的趋势。2、2009~2014年山东省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83886份,检测81029份,检测率为96.59%,其中13661份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16.86%。各年流感样病例大部分来自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93.45%)。夏秋季标本阳性率低于冬春季节。国家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病例标本来源人群较多的为学生(31.91%)、幼托儿童(21.25%)、散居儿童(11.28%)和工人(6.82%)。经检验不同年份内的男女标本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份流行毒株存在差异,2009年的优势毒株为新甲型H1N1,2010和2012年均为乙型,2011和2013年为甲型,2014年新甲型H1N1、季节H3、Yamagata相互间无明显优势。流行毒株变化的总体规律为甲型和乙型呈现年际交替变化,而各个地区在同时期的流行毒株类型相似。3、2009-2014年山东省共监测到流感聚集和暴发疫情191次。除2009年外,聚集和暴发疫情多集中在1、11和12月份。聚集和暴发疫情最多的地区为济宁市,其次为淄博和潍坊,报告疫情最少的为聊城、枣庄、日照、莱芜和滨州5个地区。发生暴发较多的人群为学生、幼托儿童和教师。4、当检验水准为0.05时,与ILI%存在统计学显着性相关的气象因素有周平均气压(IRR:0.982,95%CI:0.975-0.989)、周平均风速(IRR:0.992,95%CI:0.988-0.996)、周平均气温(IRR:0.989,95%CI:0.988-0.990)、周平均相对湿度(IRR:1.003,95%CI:1.001-1.006)和周累积日照时长(IRR:0.997,95%CI:0.994-0.999)。结论1、山东省流感流行期处于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其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为高发季节。2、低年龄组ILI%高于高年龄组。0-4岁组儿童全年发病水平均较高,易感性高。聚集和暴发疫情大部分发生在学生、幼托儿童和教师等人群中,即学校为暴发疫情的高危地点。3、山东省ILI%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明显,东北地区高于西南地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4、山东省流感的流行毒株型别主要为甲、乙两型,两型流感病毒每年交替流行。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优势毒株整体相似,同一地区相邻年份的优势毒株不同。5、当周平均气压、周平均风速、周平均气温和周累积日照时数降低时,流感发病风险增加,而当周平均相对湿度增加时流感发病风险升高。
梁腾霄[9](2011)在《感冒/时行感冒600例发病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鼻、咽、喉部的急性病毒性感染性炎症的总称,可出现上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其中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相当于中医学中“四时感冒”,“时行感冒”,部分杂于“时气病”、“温病”、“温疫”疾病中。本病病邪自外而入,侵袭人体,正邪交争,引起阴阳失调,出现以肺系病证并伴随发热恶寒、全身不适为主的一系列症状。古今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都有详细论述,形成较为完备的外感热病学理论。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系统复习中西医对于感冒/时行感冒的认识和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研究感冒/时行感冒的中医发病规律。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600例患者,建立感冒/时行感冒中医证候数据库,同时利用现代基因诊断技术诊断200例,分析不同种类病毒所致感冒/时行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确立感冒/时行感冒关键发病病机。由于2009年是甲型H1N1全球大流行年份,各哨点医院发热门诊均具有病原学诊断能力,故在该年度收取甲型H1N1流感病例200例,非甲型H1N1病例200例,时间从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包含夏、秋、冬三季。2010年度11月至2011年2月(冬季)继续收取200病例,均采集咽/鼻拭子进行病毒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甲型H1N1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六种),同时记录患者中医四诊资料。研究场所:东直门医院急诊和呼吸内科门诊。病例来源:上述场所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结果:不同病毒所引起的感冒/时行感冒中医证侯特征各异;同一病毒导致的感冒/时行感冒发病,所产生的临床症状相似,中医证侯一致;不同季节感受同一病毒,中医证侯一致;同一季节,感受不同病毒,证侯不同;病毒不变,证侯不变;气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症状表现,但不影响中医证侯的判定。感冒/时行感冒首发症状不同,就诊时中医证候有明显差异。结论:感冒/时行感冒的发生是人体、病毒和六淫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和病毒的存在是感冒/时行感冒发病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六淫邪气,作为外界扰动人体平衡状态的因素,有时在外感热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病毒有其特定性质,不同种类病毒具有不同性质。病毒的种类是发病初期疾病表现或中医证侯的决定性因素,即所谓“一气一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风热疫毒”。六淫邪气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感冒/时行感冒发病初期的中医证侯,但不会改变由病毒所决定的主要中医证侯。重视感冒/时行感冒病人的首发症状非常重要,对于医生判定病邪性质、感邪途径、传变规律以及确定治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卫气能否正常的行使卫外抗邪功能,对于感冒/时行感冒的发病而言至关重要。卫气虚即人体不能抗击病毒或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状态。卫气充盛,足以抗击病毒和六淫邪气的影响,则机体保持健康状态;若卫气虚,不能抵御病毒和六淫邪气的影响,则机体染病。卫气虚是感冒/时行感冒发病中的关键环节。创新点:理论创新:本论文在系统学习和分析中医理论对于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中医感冒/时行感冒的发病理论存在不完善之处。这种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科技水平落后,不可能认识到病毒的存在,只能从可以感知的外界变化中去寻找、猜测、推论可能的病因。提出感冒/时行感冒的发生是人体、病毒和六淫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人体和病毒的存在是感冒/时行感冒发病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重新认识六淫邪气在感冒/时行感冒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六淫邪气扰动人体,造成人体抗邪能力下降,正气不足以抵抗病毒和六淫邪气的共同侵害作用而发病。就感冒/时行感冒而言人体正气主要指卫气而言,卫气虚是感冒/时行感冒发病中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引入基因检测技术,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将甲型H1N1病毒中医属性确定为“风热疫毒”,“风热”指甲型H1N1病毒具有中医学所说的风邪和热邪的性质,侵犯人体后,机体表现出风热证侯。“疫毒”是指甲型H1N1病毒具有较强的传然性和较强的毒力,提高了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水平。
李芳彩,刘运芝,陈长,王媛,胡世雄,李文超,张红[10](2010)在《2007-2009年湖南省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湖南省2007-2009年流感监测地区的流感流行状况及毒株的型别分布,并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ILI)的咽拭子标本,采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直接进行病毒分离,或应用RT-PCR方法先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毒株采用血凝抑制实验(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全省哨点医院共采集24049份ILI咽拭子标本,分离到毒株1898株,分离阳性率7.89%,鉴定结果为:季节性A(H1N1)亚型517株,季节性A(H3N2)亚型821株,B型268株,新甲型H1N1292株。结论 2007-2008年湖南省流感活动呈典型的双峰分布,2009年由于新甲型H1N1的流行,在2009年9-12月间形成第三个高峰。2007年1月-2008年6月以季节性A(H3N2)亚型为优势毒株,2008年7月-2009年9月转变为以季节性A(H1N1)亚型为优势毒株,至2009年9-12月间转变为以新甲型H1N1为优势毒株。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儿童流行性感冒监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儿童流行性感冒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学监测 |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 |
1.3 咽拭子采样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检测结果 |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讨论 |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筛查 |
1.2 标本采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资料收集 |
2. 结果 |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本来源 |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
2. 结果 |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
3. 讨论 |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2)柯萨奇病毒A组19型基因组特征和细胞感染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病毒 71 型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缩略词表 |
附录 B 序列分析涉及参考毒株信息 |
附录 C VP1 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D 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E P1 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F P2 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G P3 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H 2B-2C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I 2C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J 3C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附录 K 3D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气象因素及非药物干预措施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检索策略 |
2.3 分析工具 |
3 结果 |
3.1 气象因素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结果 |
3.1.1 历年发文趋势 |
3.1.2 各国文献发表及合作情况 |
3.1.3 作者发文量及论文引用网络 |
3.1.4 关键词演化分析 |
3.1.5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2 NPIs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结果 |
3.2.1 历年文献发表趋势 |
3.2.2 各国文献发表及合作情况 |
3.2.3 作者发文量及论文引用网络 |
3.2.4 关键词演化分析 |
3.2.5 高被引文献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以及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 |
2.2.2 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研究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
3.2 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
3.2.1 2015/16-2019/2020五个流感季各国流感流行趋势 |
3.2.2 2020年COVID-19的流行趋势及国际国内标志性事件与NPIs的实施时间线 |
3.2.3 全球防控新冠疫情背景下,北温带9国流感流行趋势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沈阳市大气污染及气象因素与儿童肺炎门诊人次关联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儿童肺炎门诊数据资料 |
2.2 大气质量监测及气象数据资料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气污染和气象资料的一般情况 |
3.2 儿童肺炎门诊资料的一般情况 |
3.3 各种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素数值对儿童肺炎门诊量当日及滞后效应分析 |
3.4 单污染物模型 |
3.5 多污染物模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发病数描述统计 |
3.2 时间序列分析拟合与外推预测 |
3.3 保护率的计算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选择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观察指标 |
1.1.4 消化道症状积分 |
1.1.5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流感病毒感染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
1.2.2 流感病毒感染对肠球菌属的影响 |
1.2.3 流感病毒感染对柔嫩梭菌的影响 |
1.2.4 流感病毒感染对乳杆菌属的影响 |
1.2.5 流感病毒感染对普雷沃氏菌的影响 |
1.2.6 流感病毒感染对双歧杆菌的影响 |
1.2.7 流感病毒感染的病程及症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
1.2.8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流感病毒感染对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种类、数量、构成比例的影响 |
1.3.2 流感病毒感染病程、消化道症状与菌属关系 |
1.3.3 流感病毒引起肠道菌群变化的机制 |
1.3.4 流感病毒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
1.3.5 肠道菌群对流感的影响 |
1.4 研究不足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流感病毒引起肠道菌群变化的机制 |
2.3 流感病毒对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 |
2.3.1 流感病毒对小儿的肠道菌群影响 |
2.3.2 流感病毒对中青年人的肠道菌群影响 |
2.3.3 流感病毒对老年人的肠道菌群影响 |
2.3.4 流感病毒对特殊病理状态人群肠道菌群影响 |
2.4 肠道菌群紊乱会增加流感病毒易感性、提高重症肺炎发生风险 |
2.5 流感病毒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2014-2017年宜昌市大气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的短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感样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
2.2 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分布情况 |
2.3 气象因素对流感样病例的影响 |
2.4 大气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的影响 |
2.5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宜昌市流感样病例一般情况 |
3.2 日均温度和日均相对湿度对ILI的影响 |
3.3 大气污染物对全人群ILI的影响 |
3.4 大气污染物对不同年龄层人群ILI的影响 |
3.5 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季节对ILI的影响 |
3.6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镇江市流感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流行株HA和NA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流感病毒概述 |
1.1.1 病原学 |
1.1.2 表面抗原HA和NA分子特征 |
1.1.3 抗原变异 |
1.1.4 流行与监测 |
1.1.5 疫苗株的筛选 |
1.1.6 人群血清中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的意义 |
1.1.7 主要问题 |
1.2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本研究的目的 |
1.2.2 本研究的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014-2016年镇江市流感病毒监测与时空分布特征 |
2.1 前言 |
2.2 样本采集 |
2.2.1 流感样病例定义 |
2.2.2 流感病毒监测哨点医院 |
2.2.3 流感病毒监测网络实验室 |
2.3 样本运送与保存 |
2.4 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 |
2.4.1 核酸提取 |
2.4.2 亚型鉴定 |
2.5 流感病毒细胞培养 |
2.5.1 细胞株、流感病毒标准参考抗血清来源 |
2.5.2 主要材料和仪器 |
2.5.3 MDCK细胞的复苏 |
2.5.4 MDCK细胞的传代 |
2.5.5 MDCK细胞的冻存 |
2.5.6 分离培养 |
2.6 流感病毒鸡胚分离 |
2.6.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2.6.2 验卵 |
2.6.3 鸡胚接种 |
2.6.4 鸡胚尿囊液和羊水的收获 |
2.7 流感病毒鉴定 |
2.7.1 血凝试验 |
2.7.2 血凝抑制试验 |
2.8 实验结果 |
2.8.1 时间分布 |
2.8.2 型别分布 |
2.8.3 性别分布 |
2.8.4 人群分布 |
2.8.5 地区分布 |
2.9 讨论 第三章 2014-2016年镇江市流感病毒流行株HA和NA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3.1 流行株的选择 |
3.3.2 病毒核酸提取 |
3.3.3 HA和NA基因扩增引物设计 |
3.3.4 PCR反应体系 |
3.3.5 PCR反应循环参数 |
3.3.6 PCR反应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3.3.7 目的基因序列测定 |
3.3.8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PCR扩增结果 |
3.4.2 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特征 |
3.4.3 甲H3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特征 |
3.4.4 乙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特征 |
3.5 讨论 第四章 2014-2016年镇江市人群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人群的选择 |
4.2.3 血清的采集和保存 |
4.2.4 血清的预处理 |
4.2.5 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 |
4.2.6 质量控制 |
4.2.7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血清学结果 |
4.3.2 不同亚型流感抗体水平 |
4.3.3 不同年龄组流感抗体水平 |
4.3.4 不同性别组流感抗体水平 |
4.3.5 同一个体多种流感抗体水平 |
4.4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4.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7)2010-2015年吉林省流感监测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流感概况 |
1.2 禽流感 |
1.3 流感疫苗 |
1.4 流感预警 |
1.5 流感监测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监测对象 |
2.3 监测时间 |
2.4 流行病学监测 |
2.4.1 流感样病例监测 |
2.4.2 流感暴发疫情监测 |
2.5 病原学监测 |
2.5.1 标本的采集 |
2.5.2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
2.6 统计整理及分析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 |
3.1.1 流感样病例监测情况 |
3.1.2 流感样病例时间分布 |
3.1.3 流感样病例年龄分布 |
3.1.4 流感样病例地区分布 |
3.1.5 流感暴发疫情监测结果 |
3.2 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 |
3.2.1 流感病毒分离情况 |
3.2.2 流感病毒亚型检测结果 |
3.2.3 不同性别病例标本流感病毒检测情况 |
3.2.4 不同年龄组病例标本流感病毒检测情况 |
3.2.5 不同地区病例标本流感病毒检测情况 |
3.2.6 不同性别的阳性病例标本流感病毒亚型检测情况 |
3.2.7 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病例标本流感病毒亚型检测情况 |
3.2.8 不同地区的阳性病例标本流感病毒亚型检测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流感样病例监测情况 |
4.2 流感病原学监测情况 |
4.3 建议 |
4.3.1 做好人员培训,加强流感病例监测 |
4.3.2 加强督导力度,提高监测质量 |
4.3.3 加强防治流感宣传教育,提高易感人群疫苗接种率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样病例流行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结果 |
3.1 2009~2014年山东省ILI监测基本情况 |
3.2 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 |
3.3 2010~2014年ILI%与气象因素关系分析 |
讨论 |
4.1 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流行的时间分布 |
4.2 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流行的人群分布特征 |
4.3 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流行的地区分布特征 |
4.4 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流行的病原学特征 |
4.5 2010~2014年山东省ILI%与气象因素关系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感冒/时行感冒600例发病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感冒/时行感冒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历史沿革 |
2. 中医对感冒/时行感冒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体系的研究 |
4 主要治则治法 |
5 对感冒治疗的研究 |
6 对时行感冒治疗的研究 |
7 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 |
8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2 致病机理 |
3 诊断 |
4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并发症 |
5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部分 感冒/时行感冒600例发病规律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和诊断标准 |
3. 研究工具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关于感冒/时行感冒发病理论的思考) |
7 结论 |
8 创新点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儿童流行性感冒监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2]柯萨奇病毒A组19型基因组特征和细胞感染能力研究[D]. 易亮.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D]. 李艳君.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李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2014-2017年宜昌市大气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的短期效应研究[D]. 廖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镇江市流感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流行株HA和NA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D]. 杨静. 江苏大学, 2018(02)
- [7]2010-2015年吉林省流感监测动态变化[D]. 杨成程. 吉林大学, 2017(01)
- [8]2009~2014年山东省流感样病例流行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D]. 王伟. 山东大学, 2016(01)
- [9]感冒/时行感冒600例发病规律的临床研究[D]. 梁腾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2007-2009年湖南省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 李芳彩,刘运芝,陈长,王媛,胡世雄,李文超,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