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中双曲线代入弧近似度的误差估计

相交线中双曲线代入弧近似度的误差估计

一、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鹏[1](2019)在《隐身涂层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隐身涂层作为隐身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因其施工方便、不受涂覆表面形状限制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隐身涂层对雷达波的吸收性能主要通过微波反射率进行表征。在实验室环境,已有包括弓形法、RCS(Radar Cross Section)法、密闭传输线法等多种标准测试方法对涂层样品进行检测。然而,当隐身涂层在实际应用时,由于:(1)吸波涂层原料在生产或喷涂过程中可能因自身质变或喷涂设备涂覆不佳,导致涂覆后的实际性能偏离设计指标;(2)已涂覆涂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外力或自身寿命等多种因素造成涂层化学性能变化,导致吸波性能恶化;(3)损伤涂层经更新修复后可能因修复效果不佳造成吸波性能未达到要求,因此均需对涂层进行现场检测来评估其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本文涉及的现场检测包含两方面内容:(1)针对涂层原料及涂覆设备,通过现场制样对其喷涂后的涂层反射率进行测试;(2)针对已喷涂到装备表面的涂层,对其反射率进行跟踪检测。上述两种情况均要求测试设备适应现场复杂环境,能够以便携式进行快速检测。本文基于自由空间反射测试理论对隐身涂层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从理论分析、测试建模和系统研制三方面入手,着重解决反射率现场检测中的表征方法、天线设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难题。通过分析材料与天线近场辐射波之间的互作用机理,提出了近场波束作用下的反射率检测新方法。基于平面波谱和平面波散射矩阵理论,建立了高斯波束反射系数与平面波反射系数之间的转换模型,获得了近场波束下的材料反射率表征关系。通过建立单反射测试误差模型,对系统方向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不同收发配置下的天线性能提供了设计准则。基于误差模型,提出了分离复杂矢量信号的误差分析新方法,解决了单一误差项定量评估难题。针对测试信号的数据处理,推导了时域选通算法,实现了对干扰信号的有效抑制。针对标量测试下反射系数的相位获取,提出了一种引入标样网络的矢量推导新方法,实现了通过幅度值对复反射系数的求解。针对现场测试对天线性能的要求,研制了三种测试天线,组建了反射率台式和手持式现场检测系统并编写了测试软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天线近场波束的反射率现场检测新方法。根据天线近场辐射原理,分析了两种典型近场波束的传播特性及性能参数。基于近场测试中的缩距聚焦技术,提出以近场波束作为测试信号作用于待测材料的研究思路。2.天线近场波束与材料互作用机理研究。以平面波束和高斯波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入射波束经平面材料反射后的场分布特性,推导了材料在平面波束和高斯波束下的反射系数,建立了两种波束反射系数之间的转换模型,为反射率近场测试建模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为近场天线辐射性能提供了设计指导。3.反射率现场检测的建模及误差项分析。根据电磁波传输网络理论,建立了基于单天线的收发同置和基于双天线的收发分置单反射测试模型,分析了模型的误差源及校准方法,提出了采用附加信号处理算法的简化校准技术。针对现场检测进行误差项分析,提出了分离复杂干扰信号为各单一误差项的方法,对多路径反射、收发互耦及边缘效应引入的误差进行了定量评估。4.反射率现场检测的数据处理。针对干扰信号的抑制,基于时域选通技术推导了原始测量数据的时通优选修正过程,分析了时域门设置及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实现了反射信号的有效提取和干扰信号的有效抑制。针对标量测试下反射系数相位获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引入标样网络的矢量推导新方法。5.反射率现场检测系统的研制及实验验证。根据测试物理模型及工程应用对天线的设计要求,研制了点聚焦透镜天线、紧耦合Vivaldi天线阵和双对踵Vivaldi天线。基于上述天线组建了台式和手持式反射率现场测试系统,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数据比对分析,完成了系统整体性能及测试误差评估。通过以上系统性研究,研制出的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系统达到如下技术指标:测试频率:218 GHz;反射率测试范围(典型值)台式:0-12 dB(24 GHz);0-20 dB(418 GHz);手持式:0-6 dB(24 GHz);0-20 dB(418 GHz);测试误差,台式:≤13.1%;手持式:≤15.6%;尺寸,台式:60×60×50 cm3;手持式:24×15×39 cm3;重量,台式:8 kg;手持式:3.5 kg。

马龙[2](2017)在《几何建模中基于物理驱动的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制造业对几何建模技术的要求日益增加,设计及与设计有关的部门对几何建模方法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众多领域重大需求的推动下,几何建模领域涌现出很多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带有物理属性驱动的建模方法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曲线构造是平面几何处理的基础问题,光顺性和连续性是度量曲线质量最常见的指标。为了实现对曲线的灵活调整和工业工程设计需求,参数样条已成为表示曲线的最重要的方式。有理二次贝塞尔曲线是一种常用的样条曲线,它在本质上是一段圆锥曲线,传统上对它的研究也都是基于参数形式,然而优化效果却受到了固定的节点参数和复杂的曲率表达式的限制。如何充分利用有理二次贝塞尔曲线自由度的适应能力,从而得到更高连续度和光顺性的样条,是平面几何建模中有着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曲面构造是三维几何建模的重要问题。基于三角形网格的离散表示方法以它的灵活性优势获得比样条曲面更加广泛的应用。自然界中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曲面(如水滴,肥皂膜和气泡)有着非常好的光滑性,因而在建筑设计,艺术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基于三角网格构造的离散张力生成曲面都难以同时拥有高精度和高网格质量,因而寻找新的构造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自支撑曲面是一类有着特殊形状的光滑曲面,它可以让材料内部沿着切方向的正应力恰好平衡材料自身的重力,从而避免剪应力和弯矩的产生。由于这种应力分布可以让建筑更加坚固,因而自支撑曲面在建筑学中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然而自支撑曲面的平衡方程不仅形式复杂,而且有一个难以处理的未知函数,这直接导致了构造自支撑曲面的优化函数难以寻找,更无法通过数值计算构造出真正意义的自支撑曲面。从理论上寻找构造自支撑曲面的目标函数是建筑学和弹性力学领域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有限元分析中,结构化四边形网格有着计算速度快,结果精度高的优点。目前的计算几何研究已经找到几类自动生成四边形网格的方法,但生成网格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构造四边形网格最有效的方法通常基于正交流场的参数化。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有着两个未能解决的难题:一个是如何优化奇异点的位置和数量,让奇异点和参数的分布更加合理;另一个是如何让输出网格的边沿着流场的方向,从而减少四边形网格角度畸变并避免缺陷。这两个问题对于提高生成的网格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在几何建模问题中,曲线和曲面的构造可能会同时有着多个约束条件,尤其在加入复杂的物理属性约束条件后,与模型自身几何约束条件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其组合形式也过于复杂,导致很难得到目标最优解,因此,解决这一类问题有着很强的挑战性。基于前面的论述,本文主要针对实现高连续度且光顺性好的圆锥曲线样条插值,高精度、高质量的张力生成曲面和自支撑曲面的构造,以及优化四边形网格的生成方法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新理论与新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新的圆锥曲线插值方法,使得样条曲线拼接点处的连续度可以达到G3,并通过减少曲率极值点提高了样条的光顺性。该构造方法通过基于基本几何元素的构造解除了参数对样条的限制,从而让样条的自由度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新方法中,有理二次贝塞尔曲线的权重被转化为一种有着直观几何意义的等价的形式,称为“弦切比”。新方法用切线的辐角和弦切比表示样条端点处的曲率和曲率变化率,把几何构造问题转化为条件极值问题,并通过对条件极值问题的求解来构造样条。相比已有方法,新方法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样条通过所有的样本点,因而有利于精确控制。(2)新方法构造的样条连续度可以达到G3,达到了圆锥曲线最大可能连续度,而已有方法所至多能够达到G2连续。(3)曲线上的曲率极值点被减至了最少,曲线具有更好的光顺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网格的张力生成曲面的构造方法,可以生成同时满足高精度和高网格质量的曲面。新方法通过把平均曲率流投影在曲面的法向量上,并把重心Voronoi图的优化方向约束在切平面上,进行重新组合获得顶点调整向量,避免了张力势能和网格优化函数之间的冲突,并充分发挥了这两个目标函数的作用。相比已有方法,新方法的优势为:(1)新方法输出的张力生成曲面的平均曲率误差很小,构造精度高。(2)可以灵活控制曲面的形状,既能严格控制填充体积,也可以自由加入其它形式的约束条件。(3)在保证曲面高精度的前提下,构造出的离散曲面的网格质量好。3.发现了一类自支撑曲面与四维空间中极小旋转超曲面的对应关系,并应用于自支撑曲面的构造。新方法使用变分原理证明了四维空间中的旋转极小超曲面的超母线是三维空间中的自支撑曲面,并基于这种对应关系提出了自支撑曲面构造的新的目标函数。基于这些理论构造离散自支撑曲面的方法优点如下:(1)构造中使用的优化函数是精确的,可以用有限元方法做出有效的检验。(2)曲面的形状可以用体积精确控制,也可以通过加入其它形式的载荷灵活拓展。(3)自支撑曲面的生成是全自动的,比传统的交互式构造方便得多。4.提出了构造高质量四边形网格的新方法。该方法对四边形网格质量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使用电场模型优化了奇异点的位置和数量,另一个通过把参数化问题转化为约束最小二乘问题减少网格的角度畸变。在正交流场的构造中,新方法根据高斯-波涅公式导出了二维流形上的正交流.场与静电场之间的同构关系,利用同构关系中的奇异点对应着静电场中的点电荷,根据作用在奇异点上的静电力的方向来优化流场中奇异点的位置。在从正交流场到参数的转化过程中,新方法把参数的构造归结为条件极值问题,并通过改进的共辄梯度法,实现对该问题的快速求解,从而构造出分布更合理的参数。与已有方法相比,新方法有着以下的优势:(1)与传统方法比,新方法不仅减少了奇异点数量,而且让奇异点分布在了更合理的位置。(2)四边形的网格线方向更贴近流场的方向,因而能有效避免角度畸变带来的网格缺陷。(3)对共轭梯度法的改进不仅可以用于参数优化,对其它的约束最小二乘问题的求解也有着很好的适用性。

董义道[3](2014)在《WCNS高阶格式在典型流动状态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对于流场精细结构的捕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涡模拟(LES)和直接数值模拟(DNS)技术的不断成熟一方面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同时对高精度数值格式的依赖也愈发强烈。随着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技术的日趋进步,将高精度格式应用于LES和DNS已经成为了可能。本文基于国内学者邓小刚等提出的高阶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CNS)和几何守恒律(GCL),着重考察了格式在多种流动问题中的适应性,并将格式成功应用于复杂外形。本文首先对WCNS格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傅立叶分析结果表明了格式良好的耗散和色散特性,渐近稳定性分析结果展示了格式在均匀网格和非均匀网格上均满足稳定性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低速、亚跨声速、超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动的一些典型算例进行了数值模拟。低速算例展示了WCNS格式和预处理技术的结合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低马赫数流动问题,同时改善残差收敛情况,提高升阻力系数等流场积分量的计算精度。亚跨声速算例展示了五阶精度WCNS格式的收敛精度明显高于二阶精度格式,对于翼型和机翼压力系数的模拟和实验值非常接近。超声速和高超声速算例重点考察格式对于强激波的捕捉能力和边界层分辨精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CNS格式能够很好地抑制波后的非物理振荡,激波分辨率高,压力系数和热流计算结果和谱方法吻合得很好。基于上述验证算例,本文还将WCNS格式成功应用于三维复杂外形流动问题,包括DLR-F6翼身组合体和高超声速双椭球,计算结果表明了满足SCMM的WCNS格式能够适应复杂外形流动。

张京京[4](2014)在《二维不规则图形优化排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形排样技术以应用范围广、种类多等显着特点,使得我国工业对优化排样方案的需求增加。为缩短零件排样所需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及提高材料利用率,并且使图形排样方案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文对排样算法、图形排样的关键技术、数据库开发及三维软件二次开发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开发了基于Solidworks的二维不规则图形优化排样系统。本文研究内容是对二维不规则图形的优化排样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针对三维钣金件展开图的优化布局。图形排样系统包含基于三维钣金件展开图的参数化设计及图形排样设计两部分。其中,基于三维钣金件的展开图设计主要是通过解析法在Solidworks中实现钣金件的展开绘制。本文在此参数化设计的基础上,针对钣金件展开图的特点及排样工艺,设计出了适合本文排样子图的位置变换方案,并分析了二维不规则图形排样系统的主要设计要求,确定了主要功能模块,规划系统工作流程,并根据系统需求及研究条件,确定了系统开发工具及实现方法,完成了二维不规则图形的排样工作。排样信息模型是二维不规则图形排样系统的信息基础,综合考虑钣金件展开图的特点和排样工艺,建立了面向排样序列及角度规划的排样信息模型,利用VisualBasic.NET语言开发了SQL Server数据库对其进行信息管理,所建模型能够完整表达图形及其排样信息。通过设计二维CAD辅助数据提取程序,从钣金件展开图中获取图形数据信息,并按照排样需求将其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对应的排样信息模型相连接。针对三维钣金件展开图是由曲线构成并且含有孔洞的特点,本文利用Matlab数学运算工具及其遗传算法测试函数,通过对基本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变异操作算子进行改进和测试,使其在二维不规则图形序列角度规划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以排样信息模型为基础,并以排样序列角度为依据,结合定位扫描算法,判断遗传个体的序列角度参数所对应的图形是否适应于此位置,从而最终生成了能够指导生产的排样结果图。根据不同的排样类型,分别对要进行排样的子图及数据存储表进行分析,获得板料中剩余空白处的最低点,以此为基点,经过与临近图之间的接触判交,获得子图在板料中的最终放置位置。利用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进行基于定位扫描算法的图形排列位置规划,得到子图的确定位置。按照排样序列依次添加排样子图,并依据与已排临近图的关系对其进行向右向上移动,直到完成所有子图位置的确定,从而实现了所有图形的排样。利用Visual Basic.NET开发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二维不规则图形优化排样系统,为钣金件的加工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郑惠江[5](2010)在《在机检测中曲面拓扑特征重建和检测点分布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工质量信息的获取、表达、传递和利用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在机检测系统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档数控装备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围绕在机检测中曲面拓扑特征重建和检测点分布的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复杂空间型面在机检测系统。对三角面片进行拓扑重建和曲面划分是解决在机检测系统中零件模型表面特征识别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在建立点-边拓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关联-散列结构三角网格拓扑重建方法,在滤除冗余数据的同时完成拓扑关系的建立,并对STL(stereo lithographic)模型的基本拓扑关系进行拓展,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向图结构关系模型的曲面划分方法。通过计算实例验证了上述算法的高效性和有效性。根据工件的几何特征及其参数确定采样策略,并进行采样点的选择和布局是在机检测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根据三角面片法向量在高斯球面的映射图像判定自然二次曲面几何特征,将快速聚类法和Gauss-Newton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针对STL模型数据文件格式特点的自然二次曲面特征参数提取方法。对于一般随机采样方法的局限性,分析了CVT(Centroidal Voronoi Tessellations)结构采样法和可展曲面的特点,提出了基于CVT结构的可展曲面采样策略。针对曲面采样点布局算法对于离散数据环境下的复杂曲面测点布局的局限性,通过引入局部网格曲率特性参数,构建了基于三角面片微分几何特性的网格简化方法,提出了基于三角形折叠的复杂曲面离散数据检测点布局策略;并构造了连续LOD(Level Of Detail)模型,建立了不同层次网格之间距离值相对于简化三角形数量的拟合曲线方程,验证了曲率权值优化方法在离散数据环境下对提高复杂曲面采样点布局精度的有效性。最后,在对在机检测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搭建了在机检测系统的原型实验平台,提出了复杂空间型面在机检测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功能模型,并采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开发了在机检测过程仿真模块,结合规范化报告输出技术,建立了以上述方法为核心的复杂空间型面在机检测系统。

李莹[6](2009)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辅助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是环境的主体,人与居住的环境是一体的。尤其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工作、居住、交通、娱乐不再被机械性的分开,它们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园林作为经济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将计算机与园林设计结合在一起,可大大提高园林设计效率。AutoCAD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辅助设计制图软件之一,以其功能强大、适用面广、操作简单等优点而被各行业广大的设计与绘图工作者所喜爱。从目前各行各业对AutoCAD的应用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为直接利用AutoCAD提供的强大的绘图功能进行图形的绘制;后者为利用AutoCAD提供的强大的开发工具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对AutoCAD进行的二次开发,这种应用是对AutoCAD的更高层次的应用。目前,用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语言有:AutoLISP、Visual LISP、VBA等。本文将AutoCAD的间接应用与园林设计结合在一起,利用AutoLISP和Visual LISP语言将AutoCAD的二次开发功能用于园林设计的菜单、对话框、自定义命令等的编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AutoLISP及Visual LISP二次开发AutoCAD,编写园林景观设计的命令,如下拉菜单、图像平铺菜单及对话框设计等命令。2)利用AutoCAD实现园林景观平面图的绘制。3)完成园林中主要建筑小品的绘制及可视化。4)绘制园林规划设计平面图并导出平面图中图形信息的属性数据。

杨敏[7](2008)在《圆柱相贯线两种简化画法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两正交圆柱直径相差较大时,其相贯线的非积聚性投影可用圆弧代替,但有局限性。若用"圆弧及切线"代替非积聚性投影,可推广到一般情况,而且方便快捷。

葛常清,程军,李忆馥[8](2004)在《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文中指出两圆柱相交时其表面交线一般情况下是空间四次曲线。当两圆柱的轴线垂直相交时,其表面交线在与两轴线平行的平面上的投影一般重影为双曲线,常用面上找点法作出。工程上有时为了简化作图,常用两圆柱中大圆柱的半径所作的圆弧来代替双曲线。这种代替有时两者的形状相差较大。本文通过正交两圆柱表面交线数学表达式及投影图、误差曲线图等多方面的考察分析,提出在投影图上使用圆弧代替双曲线的合适范围与条件。

高兰尊[9](2004)在《两圆柱相贯线简化画法的误差估计》文中认为两轴线相互垂直的圆柱相交,其相贯线(表面的交线)一般为空间曲线(其投影一般为双曲线)。有时,为了简化作图,在平行其公共对称平面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往往采用以两圆柱中较大圆柱半径为半径的圆弧代替双曲线。通过对正交两圆柱表面交线的数学表达式及投影图、误差曲线图等多方面的考察分析,提出在投影图上使用圆弧代替双曲线的合适范围与条件。

张建民[10](2001)在《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承载能力与施工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承载能力与施工控制理论。以正在施工中的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巫峡长江大桥(主孔460m)、世界最大跨径的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南宁永和大桥(计算跨径350m)的科研项目为背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在正常使用、极限承载能力与施工控制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提出利用样条有限点法来分析拱结构非线性稳定问题。用3 次B 样条函数来构造结构的位移模式,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导出了拱式结构的单元刚度矩阵。分析中考虑了材料及几何非线性特征,计算公式简便,易于编程。依本文方法编制了程序,对一典型算例进行了分析。2.运用拱的挠度理论,推导出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影响的控制微分方程;应用样条有限点法,以三次B 样条函数为位移试函数,导出了拱结构非线性内力分析的新方法。通过对数值算例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精度与效率令人满意。3.对钢管内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有限元步进法和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针对两座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和施工监控的需要,根据实际划分的施工时段,计算桥梁从施工到成桥以及成桥后任一时刻的内力和变形。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徐变能在一定程度改善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的受力状况,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内力计算应考虑混凝土徐变的影响。4.针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在变形、失稳破坏期间产生的材料和几何非线性特性,考虑拱肋初始挠度等缺陷的影响,采用高精度的圆截面梁单元和钢管混凝土组合材料的本构关系,运用全桥结构仿真分析的技术,在得到模型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对两座大桥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5.首次将最优化计算理论引入到拱桥拱肋吊装计算中,采用一阶分析法来确定拱桥的合理施工状态,求出各施工阶段的扣索索力和拱肋吊装高度,模拟了钢管拱肋的拼装过程,有效地解决了千斤顶斜拉扣挂体系调索次数与方法限制的难题。

二、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1)隐身涂层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隐身涂层微波反射率测试现状
        1.2.1 实验室标准测试
        1.2.2 现场无损检测
    1.3 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涉及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贡献与创新
        1.4.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线近场辐射波束与材料互作用分析
    2.1 引言
    2.2 天线近场辐射特性
        2.2.1 天线辐射场区的划分及特性
        2.2.2 几种类型的近场波束
        2.2.2.1 平面波束场分布
        2.2.2.2 高斯波束场分布
    2.3 近场波束与涂层互作用机理分析
        2.3.1 平面波束反射模型
        2.3.2 高斯波束反射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的建模分析与数据处理
    3.1 引言
    3.2 反射率现场检测单反射法测量原理
        3.2.1 单反射测试建模分析
        3.2.2 收发同置与收发分置的分析比较
    3.3 反射率近场测量中的三个误差项分析
        3.3.1 多路径反射
        3.3.2 收发互耦
        3.3.3 样品边缘效应
    3.4 反射率现场检测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3.4.1 频响信号的时域变换及时域选通
        3.4.1.1 频域-时域变换
        3.4.1.2 截断效应和窗函数
        3.4.1.3 时域选通技术在反射率现场检测中的应用
        3.4.2 基于标量值的矢量推导技术研究
        3.4.2.1 基于标量值的矢量推导技术简介
        3.4.2.2 附加标样网络的矢量求解新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天线的研制及系统组建
    4.1 引言
    4.2 点聚焦喇叭透镜天线的研制
        4.2.1 透镜天线的设计原理
        4.2.2 天线仿真及测试结果
    4.3 用于宽带近场测试的Vivaldi天线研制
        4.3.1 Vivaldi天线单元分析与设计
        4.3.2 紧耦合Vivaldi天线阵研制
        4.3.2.1 一维有限天线阵设计
        4.3.2.2 宽带馈电网络设计
        4.3.2.3 仿真及测试结果
        4.3.3 双对踵Vivaldi天线研制
        4.3.3.1 双对踵结构设计
        4.3.3.2 仿真及测试结果
    4.4 测试系统组建
        4.4.1 收发同置台式测试系统
        4.4.2 收发分置台式测试系统
        4.4.2.1 基于紧耦合Vivaldi天线阵的测试系统
        4.4.2.2 基于双对踵Vivaldi天线的测试系统
        4.4.3 收发分置手持式测试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测试误差
    5.1 引言
    5.2 台式系统测试
        5.2.1 时域门设置实验分析
        5.2.2 背景电磁干扰实验分析
        5.2.3 反射率测试结果
        5.2.4 测试误差
    5.3 手持式系统测试
        5.3.1 隔离罩性能实验分析
        5.3.2 反射率测试结果
        5.3.3 测试误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几何建模中基于物理驱动的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各章节安排
第2章 优化理论相关基础
    2.1 引言
    2.2 梯度下降法
    2.3 梯度投影法
    2.4 正定对称线性系统及其求解
        2.4.1 概述
        2.4.2 LDL分解法
        2.4.3 共轭梯度法
        2.4.4 最小模解及其性质
    2.5 小结
第3章 圆锥曲线样条插值方法
    3.1 引言
    3.2 几何构造的基本元素
    3.3 样条端点处的曲率和曲率变化率
    3.4 约束条件和优化函数
        3.4.1 两段曲线样条的拼接
        3.4.2 连续性条件
        3.4.3 光顺函数
    3.5 条件极值问题的解
        3.5.1 解的讨论
        3.5.2 切线与弦切比的初始化
        3.5.3 迭代过程中的调整
        3.5.4 算法流程
        3.5.5 收敛性和耗时分析
    3.6 实验
        3.6.1 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
        3.6.2 常见曲线的插值
        3.6.3 任意凸曲线插值的适应性
        3.6.4 拐点拼接点
    3.7 小结
第4章 张力生成曲面和自支撑曲面的构造方法
    4.1 引言
    4.2 平均曲率的相关理论
        4.2.1 参数曲面的相关符号
        4.2.2 薄膜的受力
        4.2.3 极小曲面的平均曲率
        4.2.4 四维空间中的极小超曲面
        4.2.5 自支撑曲面与四维空间中的极小旋转超曲面
        4.2.6 自支撑曲面的平均曲率
    4.3 三角网格上的相关估计
        4.3.1 平均曲率流
        4.3.2 法向量的估计
        4.3.3 三角网格优化
    4.4 基于平均曲率的构造
        4.4.1 面积函数的性质
        4.4.2 张力生成曲面构造算法
        4.4.3 自支撑曲面构造方法
        4.4.4 体积控制
        4.4.5 切向量步长估计
    4.5 算法流程
        4.5.1 顶点调整算法
        4.5.2 算法的终止条件
    4.6 实验结果与比较
        4.6.1 极小曲面的构造
        4.6.2 常平均曲率曲面的构造
        4.6.3 能量拓展的灵活性
        4.6.4 对输入网格质量的鲁棒性
        4.6.5 自支撑曲面的构造结果
        4.6.6 收敛性和耗时检测
    4.7 小结
第5章 基于正交流场的四边形网格构造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正交流场的参数化方法
        5.2.1 二维光滑流形上的正交流场
        5.2.2 三角网格正交标架场的构造
        5.2.3 参数的诱导
        5.2.4 等距采样
    5.3 奇异点优化
        5.3.1 连续正交流场的性质
        5.3.2 正交流场的平滑条件
        5.3.3 三角网格上的奇异点调整
    5.4 参数优化
        5.4.1 边上的局部参数
        5.4.2 参数梯度无旋性约束
        5.4.3 参数畸变约束
        5.4.4 约束条件封闭性讨论
    5.5 投影共轭梯度法
        5.5.1 基本理论
        5.5.2 算法流程
    5.6 实验结果
        5.6.1 奇异点分布结果
        5.6.2 各向异性四边形网格
    5.7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WCNS高阶格式在典型流动状态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精度格式简介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国内研究现状
        1.1.4 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控制方程与数值方法
    2.1 控制方程
        2.1.1 笛卡尔坐标系下有量纲N-S方程
        2.1.2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无量纲非定常N-S方程
        2.1.3 一般曲线坐标系下无量纲非定常N-S方程
        2.1.4 SCMM方法介绍
    2.2 数值方法
        2.2.1 WCNS-E-5 格式
        2.2.2 时间推进格式
    2.3 湍流模型
        2.3.1 SA模型
        2.3.2 SST模型
    2.4 边界条件
        2.4.1 物面边界条件
        2.4.2 远场边界条件
        2.4.3 其他边界条件
    2.5 渐近稳定性分析
    2.6 傅立叶分析
        2.6.1 格式的傅立叶分析
        2.6.2 多维问题中差分格式的各向异性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速和亚跨声速验证算例
    3.1 低速算例验证
        3.1.1 预处理方法介绍
        3.1.2 低速无粘圆柱绕流
        3.1.3 带凸起的低速无粘管道流动
        3.1.4 NACA0012粘性翼型绕流
    3.2 亚跨声速验证算例
        3.2.1 网格收敛性及精度分析
        3.2.2 NACA0012翼型绕流
        3.2.3 ONERA M6机翼绕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速和高超声速验证算例
    4.1 马赫数 4.0 无粘圆柱绕流
        4.1.1 网格斜交对激波捕捉的影响
        4.1.2 不同变量插值方式对激波捕捉的影响
        4.1.3 网格收敛性研究
        4.1.4 中心线上流场变量分布
    4.2 粘性圆柱绕流
        4.2.1 计算流场结果
        4.2.2 中心线流场变量分布
        4.2.3 本文计算结果与谱方法的对比
        4.2.4 二阶和高阶计算结果对比
    4.3 抛物面绕流
        4.3.1 流场计算结果
        4.3.2 壁面变量分布和谱方法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CNS高阶格式在复杂外形中的应用
    5.1 DLR-F6翼身组合体
        5.1.1 算例说明
        5.1.2 计算网格和计算状态
        5.1.3 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5.2 高超声速双椭球
        5.2.1 几何外形与来流条件
        5.2.2 计算网格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二维不规则图形优化排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排样问题的分类
    1.3 排样问题的复杂性理论分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二维不规则图形优化排样系统框架设计
    2.1 排样系统前期工作
    2.2 排样系统的设计要求
    2.3 排样系统的功能模块
    2.4 排样系统的工作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三维零件展开及预处理的研究
    3.1 三维零件展开总体设计
    3.2 两相交锥展开图设计
    3.3 相交柱锥展开图设计
    3.4 排样系统图样分析选择
    3.5 图形位置变换
    3.6 图形数据信息的获取及存储
    3.7 图形排样系统信息模型数据库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改进遗传算法实现二维不规则图形优化排样
    4.1 基本遗传算法概述
    4.2 改进方案
    4.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排样方案设计
    4.4 解码操作—扫描定位算法
    4.5 测试改进遗传算法
    4.6 本章小结
5 二维不规则排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1 排样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
    5.2 系统简介
    5.3 排样算法测试模块
    5.4 图形信息的存储与读取模块
    5.5 图形排样模块
    5.6 排样结果的显示与数据存储模块
    5.7 排样算法实例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在机检测中曲面拓扑特征重建和检测点分布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在机检测技术产生的背景
        1.1.2 在机检测技术对我国制造业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在机检测中离散数据的基本拓扑信息提取方法
    2.1 STL模型数据读取与显示
        2.1.1 STL模型数据简介
        2.1.2 STL模型数据的读取
        2.1.3 STL模型数据的显示
    2.2 三角面片的选取
        2.2.1 变换与逆变换
        2.2.2 直线求交算法
    2.3 基于关联-散列结构的三角网络拓扑重建方法
        2.3.1 STL模型拓扑关系分析及数据结构的建立
        2.3.2 拓扑重建算法
    2.4 基于无向图结构的STL模型曲面划分方法
        2.4.1 STL模型曲面拓扑关系的分析
        2.4.2 无向图结构模型的建立及曲面划分算法
    2.5 算法效率分析
        2.5.1 算法效率测试环境及方法
        2.5.2 STL模型拓扑关系算法分析及实验结果
        2.5.3 曲面划分方法算法分析及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二次曲面特征参数的提取及可展面测点分布策略
    3.1 表面特征的分类
    3.2 自然二次曲面特征提取方法
        3.2.1 基于高斯映射的自然二次曲面几何特征判别
        3.2.2 自然二次曲面特征参数提取
        3.2.3 旋转面特征参数提取实例
    3.3 各种特征表面常用检测点分布
        3.3.1 平面常用检测点分布
        3.3.2 自然二次曲面常用检测点分布
        3.3.3 基于序列的测点分布
    3.4 基于CVT结构的可展面采样策略及分析
        3.4.1 基于CVT结构的可展面采样策略
        3.4.2 采样策略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3.4.3 采样策略对采样点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曲面离散数据检测点布局策略研究
    4.1 网格离散数据的简化及拓扑重建
        4.1.1 三角网格简化方法的分类及选择
        4.1.2 基于QEM的三角形折叠算法
        4.1.3 网格折叠的拓扑保持
        4.1.4 网格折叠基本拓扑关系重构
    4.2 基于三角面片微分几何特性的网格简化方法
        4.2.1 离散曲率值的估算
        4.2.2 三角形折叠曲率权值的计算
    4.3 复杂曲面测点布局策略及实例
        4.3.1 测点布局策略描述
        4.3.2 基于三角形折叠连续LOD模型的构造
        4.3.3 测点布局实例及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空间型面在机检测系统开发研究
    5.1 在机检测系统的原型实验平台
    5.2 复杂空间型面在机检测系统设计
        5.2.1 复杂空间型面在机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5.2.2 复杂空间型面在机检测系统功能模块
    5.3 在机检测过程仿真功能模块的研究
        5.3.1 在机检测过程仿真功能模块的主要框架
        5.3.2 在机检测虚拟机床模型的建立
    5.4 评定信息检测报告的规范化输出
        5.4.1 基于组件对像模型的规范化报告模板的建立
        5.4.2 规范化报告的输出功能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辅助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及立论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
2 园林设计概论
    2.1 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2.2 园林布局及要素
3 AutoCAD的定制
    3.1 AutoCAD定制概论
    3.2 AutoLISP语言简介
    3.3 菜单的设计
    3.4 线型的定制
    3.5 填充图案的定制
    3.6 对话框设计
4 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
    4.1 园林围墙与园灯
    4.2 园林道路、园桥及汀步
    4.3 园林植物
5 园林小品
    5.1 园林小品中心池塘
    5.2 园林小品L形长廊
    5.3 园林小品空中休息亭
    5.4 园林小品欧式亭
    5.5 园林小品简易亭
6 园林景观平面图及属性输出
    6.1 园林设计图要素
    6.2 园林设计平面图
    6.3 园林景观设计图属性输出
7 结束语
    7.1 本文的工作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8)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贯线最低点及投影范围的分析
二、相贯线及其投影的数学表达式
三、圆弧代替双曲线的误差分析
四、结论

(10)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承载能力与施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目录(中文)
目录(英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与研究概况
        1.2.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2.2 钢管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1.2.3 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概述
    1.3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概况与设计方法
        1.3.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概况
        1.3.2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方法
        1.3.3 钢管混凝土拱肋的计算方法
        1.3.4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1.4 课题的来源
    1.5 工程背景
        1.5.1 南宁永和大桥工程概况
        1.5.2 巫峡长江大桥工程概况
    1.6 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拱结构双重非线性样条有限点法
    2.1 引言
    2.2 样条函数的基本理论
        2.2.1 结构力学样条函数的发展概况
        2.2.2 样条函数的基本概念
        2.2.3 B 样条函数的构造及性质
        2.2.4 B 样条函数的数值计算方法
        2.2.5 样条基函数
    2.3 拱的双重非线性基本理论
        2.3.1 基本假定
        2.3.2 拱的几何非线性
        2.3.3 拱的材料非线性
        2.3.4 拱的总势能泛函
    2.4 样条有限点法分析拱的双重非线性
        2.4.1 位移函数
        2.4.2 应变矩阵
        2.4.3 样条离散化刚度方程
        2.4.4 拱结构的平衡方程及其求解方法
    2.5 数值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拱结构大挠度问题内力分析的样条有限点法
    3.1 引言
    3.2 拱的几何非线性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3.2.1 拱的挠度理论发展概况
        3.2.2 拱的控制微分方程
        3.2.3 拱的约束方程
    3.3 样条离散化方程
    3.4 数值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时变模式分析
    4.1 引言
    4.2 钢管内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概况
        4.2.1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现状
        4.2.2 钢管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现状
        4.2.3 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现状
    4.3 混凝土时效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3.1 混凝土时变力学效应分析的研究概述
        4.3.2 混凝土时效分析的基本假设
        4.3.3 CEB-FIP1978 模式混凝土徐变系数的数学表达式
        4.3.4 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
        4.3.5 计算机程序的实现
    4.4 南宁永和大桥的混凝土时变模式分析
        4.4.1 时间间隔的划分
        4.4.2 大桥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4.4.3 计算结果分析
    4.5 巫峡长江大桥的混凝土时变模式分析
        4.5.1 分析模型说明
        4.5.2 计算方法说明
        4.5.3 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5.1 引言
    5.2 拱桥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研究概况
        5.2.1 拱桥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5.2.2 拱桥稳定性研究与发展
        5.2.3 拱桥极限承载能力的分析方法
    5.3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几何非线性分析
        5.3.1 基本假设
        5.3.2 梁单元几何非线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5.4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材料非线性分析
        5.4.1 材料的本构关系
        5.4.2 梁单元材料非线性的计算方法
        5.4.3 材料的弹塑性及其有限元
        5.4.4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5.4.5 极限承载力分析
    5.5 模型试验分析
        5.5.1 模型设计
        5.5.2 计算结果分析
    5.6 永和大桥极限承载能力的数值仿真
        5.6.1 结构计算模型
        5.6.2 计算结果分析
    5.7 巫峡长江大桥极限承载能力的数值仿真
        5.7.1 结构计算模型
        5.7.2 计算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前的工程控制
    6.1 引言
    6.2 拱桥的施工方法与施工仿真计算研究概述
        6.2.1 拱桥劲性骨架施工法发展概述
        6.2.2 大跨度拱桥成拱技术概述
        6.2.3 千斤顶钢绞线斜拉扣挂法研究概述
        6.2.4 施工过程仿真分析的研究概况
    6.3 最优化计算的数学模型
        6.3.1 结构最优化的基本概念
        6.3.2 最优化计算方法
        6.3.3 扣索索力的模拟
        6.3.4 施工过程仿真的程序编制
    6.4 南宁永和大桥钢管拱肋吊装过程研究
        6.4.1 结构计算模型
        6.4.2 优化变量的设置
        6.4.3 钢管拱肋拼装过程计算
    6.5 巫峡长江大桥钢管拱肋吊装过程计算
        6.5.1 结构计算模型
        6.5.2 计算方法说明
        6.5.3 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中的工程控制
    7.1 引言
    7.2 现场施工控制的原理、方法及过程
        7.2.1 现场施工控制理论的研究概况
        7.2.2 影响拱桥施工控制的因素
        7.2.3 拱桥施工控制的原则及内容
        7.2.4 检测系统的内容和方法
    7.3 施工误差调整理论与方法
        7.3.1 设计参数的识别和修正
        7.3.2 Kalman 滤波法
        7.3.3 分析系统的运行过程
    7.4 节段施工中的扣索索力调整计算
        7.4.1 工程力学中的逆问题
        7.4.2 优化变量的选择
        7.4.3 合拢前的索力调整计算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隐身涂层微波反射率现场检测技术研究[D]. 张云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2]几何建模中基于物理驱动的优化方法研究[D]. 马龙. 山东大学, 2017(03)
  • [3]WCNS高阶格式在典型流动状态下的应用研究[D]. 董义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4]二维不规则图形优化排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京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5]在机检测中曲面拓扑特征重建和检测点分布关键技术研究[D]. 郑惠江. 天津大学, 2010(07)
  • [6]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辅助设计方法研究[D]. 李莹. 山东科技大学, 2009(S1)
  • [7]圆柱相贯线两种简化画法的比较[J]. 杨敏.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2)
  • [8]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J]. 葛常清,程军,李忆馥.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 [9]两圆柱相贯线简化画法的误差估计[J]. 高兰尊. 河北工业科技, 2004(03)
  • [10]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承载能力与施工控制研究[D]. 张建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01(05)

标签:;  ;  ;  ;  ;  

相交线中双曲线代入弧近似度的误差估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