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蛋里有骨头吗?(论文文献综述)
高凯[1](2021)在《童心的密码(组诗)》文中研究说明
阿拉提·阿斯木[2](2020)在《他人的篝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我们那地方1我们那个地方,除了鸡奶以外,什么东西都有。在那里长大的人,老老少少,嘴巴上都有功夫。主要是肚子里面有糊糊,有时间留下的玫瑰。也有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悟到的蓝天的灿烂和岁月的褶皱。他们灵光的基础是手脚麻利,喜欢把热肚子里的蛔虫编织成彩虹彩带,感谢锅里碗外的经验。在家家户户的许多金筐里,也有斑斓缭绕的花卉,愉悦地鼓励不同语族的朋友
祖海来古力·木斯来丁[3](2020)在《《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灰姑娘”的形象不仅具有文学性与文化性,同时还具有教育性的特征。中国“灰姑娘”身上具有勤劳、淳朴、善良、诚实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使“灰姑娘”故事能够在中华各民族之中扎根的主要原因。中国各民族“灰姑娘”型故事女性形象之所以有一致性和相似性,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这也足以表明她们有着相同的原型来源——《叶限》。本章运用文化地理方法,分析“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的类型,对故事分类情况以及复合的情节进行阐述、对母题进行分析,找出了母题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运用民间文学以及文化类人学的理论,对《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中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范围、方法和资料来源进行了阐述。第二步,阐述“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三步,对《叶限》与中国“灰姑娘”故事从分类与母题中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在文章中对汉族、柯尔克孜族、壮族、朝鲜族、藏族、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纳西族、彝族、苗族、哈萨克族、白族的等民族的“灰姑娘”型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文化内涵以及教育作用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文章最后,笔者探究了影视剧中灰姑娘故事的一些表现,以及灰姑娘形象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社会的变迁中,女性的视角与对自身态度的变化,是灰姑娘这个人物形象在现实社会中的具象投射与集中表达。灰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在电影作品之中的演化其实就是对以往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极其大胆的颠覆,是一种女性独有的构建视角。
第广龙[4](2019)在《有谁见过呜呼鸟 长篇小说》文中研究表明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支番号169的石油野外队,营地在西部山区一个叫太阳坡的山上,四十多号人,全是男人,日子过得单调苦闷,又不得不忍受。由于再也挖不出油,准备到遥远的中原去谋求生路。就在等待搬迁的这些天,平静的营地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青年工人郑在在杜梨树下发现了太岁,搬回自己的活动房,却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成了灰烬。会些法术的李双蛋,引出了当地的一个传说:野外队现在的营地,原来是一座叫真无观的道观,道观里的无真道长就在即将修炼成仙时错过时机,真无观倒塌,无真道长变成了呜呼鸟。还有一种说法,本来只要吃了太岁,无真道长就能恢复真身,却因此再也无
韩星孩[5](2018)在《村庄传》文中提出村庄是一个体系,是中国农业社会古老文明的结晶体。在最近的数十年中,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乡村文明正在渐渐消弭,传统农耕文化意义上的村庄已快速地分崩离析。这部《村庄传》采用农村做七的方式,写了七七四十九章,分别对乡村人物、地理习俗、动物、植物、手工艺等做了词典式的描摹,既是对童年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田园生活和精神故乡的怀念和凭吊。
金爱情[6](2018)在《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惯用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凝固性和隐喻性。它通过比喻等方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所以用惯用语表达时让人觉得说话更加生动、有趣。上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界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研究汉韩饮食惯用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因为隐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普遍存在。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考察汉韩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并对中韩两国人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指出汉韩饮食惯用语的引申语义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对汉语和韩语的隐喻认知研究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对理论与语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以与“饮食”相关的汉韩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举出部分以隐喻为基础形成语义的汉韩饮食惯用语,分行为隐喻、物体隐喻对其两类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的饮食惯用语。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两种语言在惯用语使用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寻中韩两国民族对同类饮食词汇的认知、理解的过程及在饮食惯用语中的体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意义、前人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中韩两国惯用语的先行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最后明确了汉韩饮食惯用语的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的介绍,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进行了区分和界定,介绍了莱克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第三章,参考和运用Lakoff&Johnson的隐喻理论,对由“饮食”行为和原料词汇组成的汉韩饮食惯用语,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以动作行为为源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二是以饮食原料为源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三是,以隐喻对象(行为隐喻、物体隐喻)为目标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第四章,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了隐喻类型上的分类,探索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异同。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汉韩“源域相同”的饮食惯用语。这部分主要包括“源域、目标域都相同的惯用语”,“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二是,汉韩“源域不同”的饮食惯用语。这部分主要包括“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源域、目标域都不同的惯用语”。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对本文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了汉韩饮食惯用语在语义和文化上的异同等。最后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不足点,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通过以上对汉韩饮食惯用语的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中韩两国民族在通过饮食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时的共同点和异同点。此外,我们也能得汉韩饮食惯用语的语义产生动因不仅受到了历史背景、生活环境、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英兰(LEE YOUNG RAN)[7](2017)在《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为题,从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对汉韩饮食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还运用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言对比理论的观点对饮食词汇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饮食词汇从感到饿到撑的过程中人类的体验联想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饮食词汇通过本义的形态、性质、功能等的特征来不断派生出新的词义。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思维的方式。隐喻是人们通过思维联想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特征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了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的认知机制。饮食词汇隐喻就是将饮食的某一突显的特征映射到人或事物上,本文主要对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的饮食用具类、食材类、烹饪制作类、饮食动作类和食物的感觉类词汇进行系统性地对比研究,来考察两个语言饮食隐喻的共性和个性。本文首先以汉语用《现代汉语词典》,韩语用《韩国语大词典》选取饮食词汇,其中具有多义引申义的词汇分析统计。然后依据《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进一步筛选出更基本的词汇。因为《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里的词汇搜集到汉语学习者最常用的词汇,分为饮食用具类、食材类、食物烹饪制作类、饮食动作类和食物感觉类等5个方面,之后选取具有三个以上隐喻义的词汇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并通过联想、相似性、通感和基于意象图式等分析隐喻引申义产生的原因,如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认知模式等。我们考察发现饮食词汇隐喻类型主要有类比型、逻辑型、凸显型和转换型。饮食词汇隐喻认知途径主要是通过这四种方式来构成的。汉语和韩语饮食词汇的映射模式分为:·从饮食域到非饮食域;从非饮食域到饮食域;饮食内部的映射。它们反映了中韩民族对客观世界具有共同的认知途径。汉语和韩语中饮食隐喻映射是双向性进行的,饮食可以作源域,也可以作目标域。从概念隐喻的理论入手,通过考察发现饮食词汇与人的生活密切关系,饮食用具类词汇通过形状、功能、性质、位置上的相似性映射到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域与人有关的,人的身材、性格、行为能力和工作等;饮食食材类词汇通过形状、性质、功能上的相似性映射到人的性格、身体、行为、状态和人的生活中的经历、体验等;食物烹饪制作类词汇通过过程上的相似性映射到人的情感、行为、精神、生理、心理等状态和人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天气等;食物动作类词汇通过过程上的相似性映射到人的行为、状态、能力和人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等;食物感觉类词汇通过性质、过程相似性和通感隐喻手段映射到人的外貌、状态、感情、情感、语言、性格、心理、生理和人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等。饮食词汇的引申义大部分都与人有关。两国民族对同类的饮食词汇具有相同的认知、理解并采用相同的观察视角和经历过程来类推。此外,两国民族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心理、民族传统的不同导致对饮食的观察视角和取象视点不同。
阿袁[8](2017)在《姬元和汤弥生》文中研究表明是否有一种新的爱情模式可容许三人共存?哲学系女教授姬元的自由生活里忽然"闯入"了一对夫妻——女友小喻和她的教授丈夫汤弥生,荷尔蒙的迷梦在图书馆散发着油墨味的空气里发酵着、幻灭着。姬元在认识汤弥生之前,是先认识汤弥生老婆的。汤弥生的老婆,在哲学系资料室工作。姬元去借书,她刚分到师大来,住在青年教工楼里。青年教工楼在师大的西北面,本来就偏僻阴暗,而她的房间,还是109,最西北角落的一
苍耳[9](2016)在《舟城文本》文中研究指明第一卷第0章何为彼岸我垂垂老矣,两眼昏花,步履蹒跚。每天黄昏在大西洋海边拄着龙头拐杖漫步,眺望浩渺无际但幻影迭出的大洋波面。我的白天属于美洲鹫盘旋不已的弗吉尼亚(Virginia),属于拥有美人鱼雕塑和二战屡立功勋的64号航母的诺佛克(Norfolk);夜晚则属于太平洋西岸的舟城,属于客厅墙上那幅有关舟城的油画—矗立于扬子江边的一座雄峻古塔。那是舟城不可替代的唯一地标,你看塔下灰蒙蒙的成片屋舍因它而不再卑微、昏暗,甚至有了一种朝上飞升的感觉。这
刘兴元[10](2016)在《李驼背》文中认为你坐坐,我给你讲讲李驼背的故事。我给你讲的这个李驼背,他已经死了好些年了。是好些年,我要慢慢回忆,要掰着指头把时间往回推,才弄得清楚他离开这个世上有好些年了。尽管我这样说,我还是没有弄清楚他死了好些年了。有的人死了多年了,就好像他仍然活在这个世上似的,不管你怎样把他往死的日子上推,他仍然往你记忆的思维上扑腾过来,弄得你真的不好说他死了好多年了,也不情愿弄清楚他究竟死了好多年了。李驼背就属于这类人,他仿
二、鸡蛋里有骨头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蛋里有骨头吗?(论文提纲范文)
(1)童心的密码(组诗)(论文提纲范文)
草丛里的那些比喻 |
在校门口看大人们接孩子 |
其实我还没有老 |
想起课堂上的那些小动作 |
我抱住了母校的一棵大树 |
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 |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 |
(2)他人的篝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我们那个地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二章陌生的路和自己的影子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第三章成长的学费 |
1 |
2 |
3 |
4 |
第四章时间是天下的朋友 |
1 |
2 |
3 |
4 |
5 |
6 |
7 |
(3)《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
1.2 研究概况的综述 |
1.2.1 关于国内外“灰姑娘”型民间故事的研究 |
1.2.2 关于针对“灰姑娘”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与资料 |
2.“灰姑娘”型故事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内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
2.1.2 国外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
3.《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分类和母题分析 |
3.1 《叶限》与中国“灰姑娘”类型民间故事分类 |
3.1.1 雪域西藏文化区域 |
3.1.2 南方文化区域性 |
3.1.3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域型 |
3.1.4 西北文化区域型 |
3.2 《叶限》与中国“灰姑娘”类型民间故事母题分析 |
3.2.1 继母虐待 |
3.2.2 神奇助手 |
3.2.3 奇特的身份验证 |
3.2.4 喜结良缘 |
本章小结 |
4.《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
4.1 “灰姑娘”女性形象 |
4.1.1 “灰姑娘”形象 |
4.1.2 “灰姑娘”形象的文化内涵 |
4.2 继母和她女儿们的形象 |
4.2.1 继母形象 |
4.2.2 继姐妹的形象 |
4.3 “灰姑娘”故事女性形象的教育作用 |
4.4 “灰姑娘”故事女性形象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1 号故事《叶限》 |
2 号故事《黑娃与白娃》 |
3 号故事《大兰和小琴》 |
4 号故事《疤妹和靓妹》 |
5 号故事《灰姑娘》 |
6 号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姑娘》 |
7 号故事《阿茨姑娘》 |
8 号故事《阿诺楚和阿诺诟》 |
9 号故事《两只箱子》 |
10 号故事《两个孤儿》 |
11 号故事《奇妙的箱子》 |
12 号故事《阿姐儿》 |
13 号故事《孔姬和葩姬》 |
14 号故事《蔷花与红莲》 |
15 号故事《后阿妈妮》(朝鲜族) |
16 号故事《欧乐与召纳》 |
17 号故事《无娘的女儿》 |
18 号故事《川草花和马莲花》 |
19 号故事《宝妹》 |
20 号故事《继母》 |
21 号故事《达嫁达伦》 |
22 号故事《以佳和以冷》 |
23 号故事《达架的故事》 |
24 号故事《达乍达仑》 |
25 号故事《金娃错和银娃错》 |
26 号故事《金剪子姑娘》 |
27 号故事《白羽飞衣》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有谁见过呜呼鸟 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后记 |
(6)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动机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汉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
1.2.2 韩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
1.2.3 汉韩饮食词汇的认知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
2 汉韩饮食惯用语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汉韩饮食惯用语的定义及分类 |
2.1.1 汉韩词典对“饮食”与“惯用语”的定义 |
2.1.2 汉韩饮食惯用语的分类 |
2.2 概念隐喻理论 |
2.3 转喻理论 |
2.4 小结 |
3 汉韩饮食惯用语的性质类型 |
3.1 以动作行为为源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 |
3.1.1 以动作行为为源域的汉语饮食惯用语 |
3.1.2 以动作行为为源域的韩语饮食惯用语 |
3.2 以饮食原料为源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 |
3.2.1 以饮食原料为源域的汉语饮食惯用语 |
3.2.2 以饮食原料为源域的韩语饮食惯用语 |
3.3 以隐喻对象为目标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 |
3.3.1 汉语饮食惯用语 |
3.3.2 韩语饮食惯用语 |
3.3.3 转喻形式的汉韩饮食惯用语 |
3.4 小结 |
4 汉韩饮食惯用语的认知对比分析 |
4.1 汉韩“源域相同”的惯用语 |
4.1.1 源域、目标域都相同的惯用语 |
4.1.2 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 |
4.2 汉韩“源域不同”的惯用语 |
4.2.1 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 |
4.2.2 源域、目标域都不同的惯用语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饮食隐喻的普遍性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汉韩饮食词汇研究现状 |
1.4.1 汉语饮食词汇研究综述分析 |
1.4.2 韩语饮食词汇研究综述 |
1.4.3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
1.5 考查范围和语料来源 |
1.5.1 考查范围 |
1.5.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认知隐喻的理论 |
2.1.1 隐喻的本质 |
2.1.2 概念隐喻理论 |
2.2 语义范畴 |
2.3 语言对比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韩饮食词的选择和分类 |
3.1 汉韩饮食词的选择 |
3.2 汉韩饮食词汇的具体分类 |
3.2.1 饮食用具类词汇 |
3.2.2 食材类词汇 |
3.2.3 食物烹饪制作类词汇 |
3.2.4 饮食动作类词汇 |
3.2.5 食物的感觉类词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机制、类型和映射模式对比 |
4.1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机制与类型对比 |
4.1.1 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机制 |
4.1.2 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类型 |
4.1.3 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机制与类型的异同 |
4.2 汉韩饮食词汇映射模式对比 |
4.2.1 从饮食域映射到非饮食域的隐喻映射 |
4.2.2 从非饮食域映射到饮食域的隐喻映射 |
4.2.3 饮食域内部的映射 |
4.2.4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映射模式的异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词汇概念义和隐喻义对比研究 |
5.1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词汇概念义 |
5.1.1 汉韩饮食用具类词汇概念义 |
5.1.2 汉韩食材类词汇概念义 |
5.2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的隐喻义 |
5.2.1 汉韩饮食用具类词汇的隐喻义对比 |
5.2.2 汉韩饮食食材类词汇的隐喻义对比 |
5.3 汉韩饮食用具类和食材类词汇一词多义性对比 |
5.4 汉韩饮食用具类和食材类词汇的隐喻性转义对比 |
5.4.1 形状类比 |
5.4.2 性质类比 |
5.4.3 功能类比 |
5.4.4 位置类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概念义和隐喻义对比研究 |
6.1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的概念义 |
6.1.1 汉韩烹饪制作类词汇概念义 |
6.1.2 饮食动作类词汇概念义 |
6.2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的隐喻义 |
6.2.1 食物烹饪制作类词汇隐喻义对比 |
6.2.2 饮食动作类词汇隐喻义对比 |
6.3 食物烹饪制作类和饮食动作类词汇一词多义性对比 |
6.4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类和饮食动作类词汇隐喻性转义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韩食物感觉类词汇概念义和隐喻义对比研究 |
7.1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概念义 |
7.2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的隐喻义 |
7.2.1 食物的触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2.2 食物的视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2.3 食物的嗅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2.4 食物的味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3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一词多义性对比 |
7.4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隐喻性转义对比 |
7.4.1 性质类比 |
7.4.2 过程类比 |
7.4.3 通感类比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总结 |
8.2 本研究的创新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汉韩饮食多义词分类表 |
表1-1 饮食用具类 |
表1-2 食材类 |
表1-3 食物烹饪制作类 |
表1-4 饮食动作类 |
表1-5 食物的感觉类 |
附录2 《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分类表(2006)(总共8822个词汇) |
附录3 汉韩饮食词汇义项数量对比 |
表3-1 饮食用具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2 食材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3 饮食烹饪制作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4 饮食动作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5 食物的感觉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附录4:汉韩饮食词汇隐喻转义对比表 |
表4-1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词汇隐喻转义对比 |
表4-2 汉韩饮食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隐喻转义对比 |
表4-3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隐喻转义对比 |
后记 |
四、鸡蛋里有骨头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童心的密码(组诗)[J]. 高凯. 中国校园文学, 2021(15)
- [2]他人的篝火[J]. 阿拉提·阿斯木. 民族文学, 2020(07)
- [3]《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 祖海来古力·木斯来丁.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4]有谁见过呜呼鸟 长篇小说[J]. 第广龙. 地火, 2019(02)
- [5]村庄传[J]. 韩星孩. 江南, 2018(03)
- [6]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对比研究[D]. 金爱情. 浙江大学, 2018(05)
- [7]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D]. 李英兰(LEE YOUNG RAN).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8]姬元和汤弥生[J]. 阿袁.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7(04)
- [9]舟城文本[J]. 苍耳. 百花洲, 2016(05)
- [10]李驼背[J]. 刘兴元. 剑南文学(上半月), 2016(05)
标签:灰姑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