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实施“小切口”腰间盘摘除术获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丁凌华[1](2021)在《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微创手术。目前局部麻醉是PELD主要的麻醉方式,其优势在于患者清醒可以监测神经,但局部麻醉不能充分镇痛,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导致手术实施困难。低浓度的硬膜外麻醉可以在镇痛的同时保留运动功能,同样起到监测神经的作用,但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在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下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7月间因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9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6例,选择局部麻醉手术,B组42例,选择硬膜外麻醉手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24小时再手术意愿。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出现3例复发,B组出现1例复发,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平均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平均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VAS评分A组(5.21±0.53)显着高于B组(2.34±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手术意愿A组(83.7%)显着低于B组(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和局部麻醉下实施PELD均能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但硬膜外麻醉较局麻有更好的镇痛的效果,值得推广。
程晓敏[2](2020)在《基于逆分析方法的腰椎间盘材料参数识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腰椎间盘可以缓冲人体活动载荷,同时,吸收能量来维持脊柱稳定地运动。长时间承受高强度的压缩载荷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疾病成为高发病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的患者,临床上常采用髓核摘除术予以治疗,由于术后腰椎间盘的结构和材料特性发生改变,使其承载机制和力学性能也随之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正常及退变摘除髓核的腰椎间盘的材料特性和力学性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本课题根据参数模型估计的反问题原理,提出将有限元逆方法、响应面试验设计法以及遗传优化算法相结合,对正常及退变摘除髓核的腰椎间盘材料力学特性参数进行识别,并对其材料参数和力学性能的差异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根据人体坐姿承载工况,模拟腰椎间盘受力情况,分别对正常和退变去核羊腰椎间盘进行了压缩载荷下的蠕变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和退变去核腰椎间盘的应变随时间呈指数增加,且退变去核腰椎间盘应变显着大于正常腰椎间盘应变。采用有限元逆分析方法,基于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腰椎间盘待识别参数范围内的不同水平进行组合。根据实验加载过程,将不同材料参数组合代入腰椎间盘简化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仿真结果作为响应面模型构建的依据,为响应面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响应面法建立由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均方根误差构成的目标函数,并对响应面模型进行检验和简化,经响应面优化得到一组最佳材料参数,将其代入有限元模型进行检验。将响应面模型作为适应度函数的依据,材料参数的取值范围作为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识别出了与实验结果最接近的材料参数组合。研究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使用遗传算法计算量小,比单纯使用响应面优化算法识别精度高,且搜索更全面,更接近全局最优。本课题提出的材料参数识别方法实现了对正常和退变去除髓核腰椎间盘的材料参数识别,有效提高了识别效率和精度。该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修复以及人工构建腰椎间盘等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还可以推广到颈椎间盘、骨、软骨等生物力学的研究中。
陈德强[3](2019)在《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所有参与的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年疗效分析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优化临床上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提供疗效数据分析及相关线索。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分别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及传统开窗手术组,经皮椎间孔镜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传统开窗手术组行传统开窗椎板减压手术治疗,其中经皮椎间孔镜组80例,传统开窗手术组48例。并分别在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天、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9月、术后1年、术后18月、术后24月,对腰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通过对腰椎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和生存分析,对经皮椎间孔镜的2年疗效进行探讨。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学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28例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80例,传统开窗手术组48例。两组患者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腰椎间责任节段、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术前VAS评分、术前JOA评分,经数据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价2.1术前与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比较将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的均值、标准差进行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效;经组间比较,术前经皮椎间孔镜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开窗手术组经手术治疗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患者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腰椎功能活动均有改善。2.1.1术前与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效;经组间比较,术前经皮椎间孔镜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开窗手术组经手术治疗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在缓解腰部疼痛。综上JO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能够显着提高JOA评分,降低VAS评分。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改善腰椎功能活动,缓解腰部疼痛。2.1.2生存分析运用生存分析,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远期疗效中推迟下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的情况进行研究。将接受此次研究的治疗做为起始事件,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做为终点事件,从开始治疗到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即为患者的生存时间。通过Log-rank检验,并绘制生存曲线,可发现两组整体的生存时间大致相同,即经皮椎间孔技术在微创手术的前提下亦可以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的目的,同时发现传统开窗手术组患者治疗后第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的时间比经皮椎间孔镜组晚。再结合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组别,即不同疗法,不是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生存分析我们发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2年疗效的影响中,对于推迟下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有显着的效果。结论本研究是基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2年的随访,以对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年疗效分析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究。把JOA评分、VAS评分、生存分析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得到的结论如下: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的预后疗效显着,可显着改善艘椎功能,减轻腰椎疼痛程度。2.从生存分析中发现,2年预后分析中两种手术方式整体复发率大致相同,本研究发现经皮椎间孔镜生存时间略早于传统开窗手术,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由于本身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也能达到传统开窗手术的治疗目的,可以更好的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
黄国珠[4](2019)在《桃红四物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TED术后残余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术后残余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桃红四物汤对PTED术后残余痛的机理,发挥中华医药独特优势,促进术后的快速康复,为传统中医药对PTED术后残余痛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收集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诊断LDH明确,并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术后残余痛患者60名。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1-两组患者术后均予常规护理、治疗(抗炎、补液)及功能锻炼,试验组:PTED术后第1天,即予桃红四物汤中药颗粒冲服,1天2次,1次1袋,疗程为7天;对照组:PTED术后第1天,即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0.3g Bid口服,共服用7天。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当天和术后3、7、14天四个时点,观察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两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与术后3、7、14天比较,术后3天与7天、术后3天与14天、术后7天与14天,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后当天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7天和14天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与术后3、7、14天比较,术后3天与7天、术后3天与14天、术后7天与14天,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后当天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7天和14天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JOA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且试验组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对腰椎功能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侯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与术后3、7、14天比较,术后3天与7天、术后3天与14天、术后7天与14天,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后当天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7天和14天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医证侯症状积分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证候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5.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桃红四物汤与布洛芬缓释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TED术后残余痛均具有确切疗效,且桃红四物汤疗效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陈赛君[5](2019)在《腰突症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音乐康复操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设计并应用适用于腰突症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患者的音乐康复操,为脊柱外科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标准规范的康复技术。2.探讨音乐康复操对腰突症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患者应用效果,包括对腰椎功能障碍、下腰痛及感觉活动、腰突症临床疗效、社会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以康复锻炼知识为基础,根据腰突症病理生理变化,结合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患者的活动能力,设计音乐康复操。采用随机、单盲的对照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住院期间常规康复护理及出院后常规康复锻炼,干预组实行的住院期间常规康复护理同对照组,出院后按音乐康复操的干预方案继续进行康复锻炼,干预时间为12周,于患者入组时、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贝克焦虑量表(BAI)评价其腰椎功能障碍程度、下腰痛及感觉活动和社会心理状态,于术后12周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腰突症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完成本研究的51例患者,干预组25例,对照组26例,男性占比64.7%,女性占比35.3%,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42.24±14.05)岁,非城镇患者占比66.7%,是城镇患者的1倍,两组患者在疾病相关资料包括突出方向、突出节段、是否伴腰椎管狭窄、是否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腰椎功能障碍的影响:两组患者术后4周、8周、12周ODI总分与入组时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至术后12周两组患者ODI均未全部达到最低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本研究存在时间效应,两组患者各时间的ODI得分有差别,康复速度存在差异。术后4周,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周,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下腰痛及感觉活动的影响:两组患者术后4周、8周、12周JOA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本研究存在时间效应,两组患者各时间的JOA得分有差别,康复速度存在差异。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维度统计分析显示:①主观症状,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体征,术后4周、8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日常活动受限度,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社会心理状态的影响:干预组与对照组存在较低程度的焦虑状态,随着时间变化,两组研究对象BAI得分均有显着性下降趋势,术后4周(P>0.05)和8周(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腰突症临床疗效的影响:经过12周的干预,干预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康复操可减轻于腰突症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程度;减轻下腰痛及对感觉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社会心理状态;增进腰突症临床疗效。
黎宁[6](2018)在《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镜、侧射钬激光和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改良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技术并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分别总结MMED和侧路椎间孔镜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0例,显微镜组15例,MMED组15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颈椎功能。第二部分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6例,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使脊髓后移,然后颈前路经皮内镜下行椎间盘切除术。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NDI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第三部分于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对26例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患者术中应用侧射钬激光,手术前后采用VAS(下肢)及ODI指数评估手术效果,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第四部分选取2008年6月至2018年2月采用MMED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14例,采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第五部分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PETD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82例,术前CT扫描示骨化物均不超过椎管横径或矢状径一半者,合并有单侧下肢症状。随访时观察疗效及VAS、ODI。第六部分通过PubMed检索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发表的关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报道的英文文献,提取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统计,同时提取相关的参考文献。两名独立的调查者评估提取文献的质量,研究数量和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显微镜组JOA评分由术前(8.67±3.2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7,P=0.000);NDI自术前18.00%±9.75%降至末次随访时5.9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P=0.000)。MMED组JOA评分自术前(8.87±3.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53±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0);NDI自术前17.13%±8.00%降至5.80%±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00)。显微镜组和MME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680,P=0.502)、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P=1.000)和NDI(t=0.146,P=0.8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手术时间3060分钟,术后2周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所有PELD患者均于内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神经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3个月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6.33±0.74)分下降至(1.33±0.47)分,ODI指数由术前(39.9±10.1)分下降至(3.1±1.2)分。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100%(26/26)。4.MMED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咬除致压的骨化物边缘,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充分松弛。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7.66±1.25分下降至0.64±0.78分,ODI从术前45.52±12.31分降至4.66±5.84分;术前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有显着的差异(P<0.05);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优良率92%(197/214)。5.经皮椎间孔镜术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88±1.20)分降至(0.70±0.83)分;ODI由术前(46.00±11.71)分降至(4.80±5.90)分;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91.46%(75/82)。6.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是0.675%,感觉运动症状多数在6个月内完全消失。【结论】颈前路内镜有利于保留椎间盘部分运动和支持功能,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侧射钬激光可以完美结合切除骨性压迫和瘢痕粘连,使得内镜手术神经减压更彻底;鉴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神经危险因素存在争议,因此目前的预防措施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次,MMED经过改良可为颈椎前路减压和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提供清晰、放大的视野,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椎间孔镜仍只适用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患者。总之,随着脊柱退行性疾病微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原有技术的改良,未来有望获得开放手术同样或更好的手术效果。
张兆卿[7](2017)在《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的手术治疗方法,近些年主要以微创的手术方法治疗为主,可是现在国内主流的多数微创手术方法由于其设备价格昂贵、学习周期长、对医生技术要求高,在广大基层医院,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地区开展困难。本研究对改良直视下小切口髓核摘除术与椎间盘镜技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LIDH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比较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镜技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单个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患者63例,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例、35例,病人年龄范围19岁-74岁,平均年龄为42.27岁,累及部位:27个L4/5椎间盘,36个L5/S1椎间盘。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30例患者(其中L4/5 13例,L5/S1 17例);B组(MED),33例患者(其中L4/5 14例,L5/S1 19例)。对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关于下腰痛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A组(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术前JOA评分9.07±1.41分,术后2周JOA评分25.20±1.30分,术后1月JOA评分25.13±1.04分,术后3月JOA评分25.13±0.97分,术后6月JOA评分25.07±1.26分,术后12月JOA评分25.00±1.11分,术前与术后2周相比显着性差异(P<0.01),T值45.90,即与术前比较症状有明显改善;B组(MED)术前JOA评分9.39±1.39分,术后2周JOA评分24.73±1.18分,术后1月JOA评分24.76±1.03分,术后3月JOA评分24.67±1.02分,术后6月JOA评分24.52±0.97分,术后12月JOA评分24.55±0.87分,术前与术后2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T值49.99,即与术前比较症状有明显改善。2.A、B两组病人术中、术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术后2周、1月、3月、6月、12月随访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改善率分别为:A组80.83±6.67%、B组78.14±6.17%,应用T检验结果示:T值1.659,P值0.102,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两组都为:100%,其中A组(优23例、良7例、中0例、差0例),B组(优23例、良10例、中0例、差0例),组间运用x2检验,结果显示:P值0.581,x2值0.387,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方面,椎间盘镜组要优于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天数及住院天数方面,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组与椎间盘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组要明显低于椎间盘镜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改良直视下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和椎间盘镜技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方面,两种术式手术效果都值得肯定。改良直视下小切口髓核摘除术与椎间盘镜技术(MED)相比,同样具有创伤小,对脊柱正常组织结构的破坏轻,患者术后康复快、愈后好、满意度高等优点,并且其学习曲线短,不用借助专用的特殊手术器械,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住院费用,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曾宪帆,宋东辉,张蔚然,杨杰,王威[8](2013)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23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再手术的适应证、术式选择以及操作要点。方法:23例复发患者中,1例行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融合手术治疗,22例采用微创后入路椎板开窗、椎管探查术治疗,采用Nokana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游离髓核未取净或残留髓核再突出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占44%。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作为再手术的治疗方法,优良率达87%,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VAS评分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只要不出现椎管内广泛粘连或腰椎失稳、滑脱,小切口椎板开窗是理想的再手术术式。
潘磊[9](2013)在《比较内窥镜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腰椎椎间盘切除术的组织伤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外科手术是对机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创伤,在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同时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术后炎症反应的程度与手术对机体的损伤程度相关。经皮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之一,与传统开放椎间盘髓核摘除术(Open Disceetomy, OD)相比术后疼痛轻,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疗效与开放手术相近。开放性脊柱手术必须破坏脊柱部份肌肉骨骼系统,手术较易产生神经粘连及脊柱结构破坏,术后出现不稳定的并发症,由手术引起的组织创伤会引起身体内一系列的反应如:压力荷尔蒙上升、组织炎症因子的产生,异常的代谢现象如:脂肪分解或者高血糖,并且组织破坏后产生的组织炎症因子对人体重要器官免疫系统更会产生一连串不良的反应。微创手术的目的是希望由特殊仪器(如内视镜、雷射钬激光等)的改变及手术技术的进步,达到对人体组织结构最少的损伤,从而减少因手术造成的组织伤害所引起组织炎症因子对人体器官及免疫系统的伤害。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与开放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患者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CRP、CPK的变化以及术后的临床疗效,证实PELD对组织损伤小的临床价值。方法:此为前瞻性研究,自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共有20例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纳入此研究。手术分为两个比较组,经皮穿刺内窥镜腰椎椎间盘切除手术组及传统腰椎椎间盘切除术组。每组以随机方式收集10位患者。手术的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经过三个月的保守疗法无效。手术排除马尾神经症候群、脊柱不稳定、严重的运动神经受损、系统性的疾病如糖尿病与肝病、感染特性的疾病、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分为YESS椎间孔镜技术和TESSYS椎间孔镜技术,传统手术组为开放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一)术前准备采用局麻,术中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前应取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采用透X线的手术床和手术架,准备C型臂X线机。准备1瓶10ml欧莱派克椎间盘造影剂和1支2ml无菌美蓝染料,将9ml欧莱派克造影剂与lml美蓝混合。准备术中持续灌洗液,生理盐水300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肾上腺素0.5ml。(二)YESS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1.体位:患者俯卧于Wilson腰架上,腰部稍后凸,使椎间隙后侧充分张开、扩大Kambin穿刺三角区的面积。2.定位:在前后位X线透视下用克氏针沿腰椎棘突中点标定一条纵线,再沿椎间隙中央标定一条横线,两线交点为正位像椎间盘中心点。在上、下椎弓根之间标定纤维环安全穿刺三角区。在侧位X线透视下沿椎间盘的倾斜方向标定出椎间盘的侧位线,该侧位线与经椎间的横线之间的交点为穿刺点。L2-3和L3-4的穿刺点位于棘突中线外侧8-10cm,L4-5和L5-S1穿刺点位于棘突中线外侧12-14cm。根据患者椎间孔的大小和体形调整穿刺点的位置,椎间孔越小、身体越胖,穿刺点越偏外侧。3.穿刺:体积分数1%利多卡因局麻后,在C型臂X线机前后位透视下,用18号穿刺针按术前标定的椎问盘方向,与腰部皮肤表面成25°-30°角穿刺。当穿刺针尖触及骨质或到达椎弓根内缘时,调整C型臂X线机,在侧位X线透视引导下调整穿刺方向和角度,逐渐将穿刺针向前推进至Kambin安全三角区纤维环内。当穿刺针尖穿破纤维环时,可感到针尖有突破感。标准的YESS穿刺点为C型臂X线机正位透视下穿刺针尖位于上、下椎弓根中心点的连线上;侧位透视下穿刺针尖位于上、下椎体后缘连线上。这表明穿刺针尖正好位于Kambin安全三角区纤维环上。将穿刺针逐渐刺入椎间盘内。正位透视下穿刺针尖应位于棘突连线上,侧位透视下位于椎间盘中、后1/3连线上。4.造影:椎间盘造影以判定椎间盘破损程度、破损类型和渗漏方向,并询问患者的疼痛反应。5.安放工作套管:经18号穿刺针插入导丝,以导丝为中心切一条长约8mm的直切口。将直径7.2mm、尖端呈钝性锥状、中央和旁侧各开有孔槽的特制锥状导棒沿导丝插入到纤维环上。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用骨锤将锥状导棒击入椎间盘内。沿导棒将直径7.5mm、前端呈斜面的工作套管插入椎间盘内。6.椎间盘减压:取出锥状导棒,经工作套管置人椎间孔镜。在椎间孔镜监视下经3.7mm内镜中央工作通道,使用各种型号和角度的髓核钳和髓核剪切除及取出突出、脱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在双极射频辅助下行椎间盘消融减压和纤维环撕裂口的皱缩与成形术。(三)TESSYS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1.麻醉及定位: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于C型臂X线机正位透视下标定腰椎棘突中线和经椎间盘上缘的水平线,侧位透视下沿椎间隙倾斜方向标定一条经下位椎体后上缘的侧位线,该侧位线与经椎间盘上缘水平线的交点为穿刺点。对L5-S1椎间盘,应在正位透视下标定髂嵴最高点连线和经L5-S1椎间盘上缘的水平线,侧位透视下标定一条经S1上关节突到S1椎体后上缘的侧位线,该侧位线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交点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为S1椎体后上缘,通常L4-5的外展穿刺角为30°-40°,L5-S1为40~50°。体积分数1%利多卡因2-3ml局麻。2.穿刺与造影:在正、侧位X线透视下,用18号穿刺针沿标定线方向穿刺至下位椎的上关节突前下缘,并在关节突周围注射体积分数0.5%的利多卡因2ml。将前端弯曲(15°~20°)的22号穿刺针通过18号穿刺针经椎间孔插人椎间隙或脱出的椎间盘内,行椎间盘造影。3.安放工作套管:取出22号穿刺针,经18号穿刺针插入导丝,小心拔出穿刺针,以导丝为中点切一条8mm长的皮肤切口。沿导丝插入直径2mm的扩张导棒(酌情可选择直棒或弯棒),并沿导棒逐级插入3.5、4.5和5.5mm扩张导管扩大手术通道。逐级取出3.5mm和4.5mm扩张导管,沿2mm直径扩张导棒插入3mm直径锯齿状绞刀,绞除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插入导丝,取出绞刀和导棒,再沿导丝插入3mm直径的导棒,取出导丝。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导棒紧贴上关节突前下缘,敲入椎管内。标准TESSYS手术穿刺点为正位X线透视下导棒头端位于棘突中线上,侧位X线透视下导棒头端位于下位椎体后上缘。沿导棒分别置入5.0、6.5和7.5mm直径绞刀,绞除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扩大神经孔,并置入7.5mm直径工作套管。4.椎间盘减压:经工作通道置入椎间孔镜,在椎间孔镜监视下经3.7mm内镜中央工作通道,使用各种型号和角度的髓核钳和髓核剪切除和取出突出、脱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组织,探查和松解神经根,双极射频辅助下行椎间盘消融减压和纤维环撕裂口的皱缩与成形术。5.术后处理术毕经工作套管注射7.5mg利美达松+体积分数1%的利多卡因2ml,拔出工作通道。询问患者下肢疼痛缓解程度,检查患肢直腿抬高试验是否改善。术后嘱患者卧床4-6h后带腰围下床活动。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1d。术后3个月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和剧烈体育锻炼。(四)传统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俯卧于脊柱托架上,C型臂X光机下针头定位目标间隙。取后正中长约4cm纵切口,用15cm宽的椎板拉钩将椎旁肌牵开,显露椎板间隙,X线再次确定目标间隙。用电刀将上位椎板下缘及下关节突内侧显露,用磨钻去除部分上位椎板及少许下关节突,用刮匙将浅层黄韧带刮起,并切除,此时可见黄韧带深层与下位椎板上缘。用刮匙将黄韧带深层止自下位椎板上缘分开,可进人椎管。切除剩余造成压迫或影响操作的黄韧带。显露出硬膜与神经根,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向外扩大侧隐窝或扩大神经根孔减压。将神经根和硬膜囊牵向对侧,显露出突出椎间盘。如髓核脱出可直接取出,如未脱出,用尖刀环形或十字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用小髓核钳取出所有游离的、容易取出的髓核组织,用反向刮匙刮椎间隙及后纵韧带下,并反复用小髓核钳钳取,以避免游离的髓核组织残留,并用盐水反复冲洗间隙清除碎屑。松开并检查神经根,决定是否需行神经根管减压。如担心术后血肿可能,放置小胶管引流,关闭切口。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d,术后24—48h拔除引流。术后7d可允许患者佩戴腰围下地。术后3个月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和剧烈体育锻炼。(五)PELD与OPEN的临床疗效观察:使用ELISA来测量CRP、CPK、IL-6、IL-8、IL-10、IL-1p等在术前、术后1hr、6hr、12hr、24hr及48hr的变化。观察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失血量(m1)、住院时间(天数)、伤口大小(cm)、术前和术后VAS(Visual Analog Scale)及改良MacNab标准来评估术后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椎间隙感染、定位错误、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但内窥镜组有一例发生有神经麻痛,但两周后症状自行改善,神经麻痛原因可能是病人椎孔间隙较小,内视镜套管相对较大压迫到部份神经根节所导致。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1.内窥镜组和传统手术组的术后失血量、住院时间、伤口大小比较:内窥镜组相对于传统手术组的患者在术后失血量、住院时间、伤口大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较少的流血量(8.35±2.99ml vs.99.0±22.33ml P<0.01),更短的住院时数(1.9±0.74天vs.5.6±1.26天P<0.01),更小的手术伤口(0.51±0.02vs.4.9±1.29cm P<0.01)。2.内窥镜组和传统手术组的术后6个月VAS的比较:两组术前疼痛指数(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窥镜组为7.5±1.65(范围6~9),在开放手术组为7.5±1.08(范围7-9)P>0.05。两组疼痛指数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窥镜组为1.8±0.79,开放手术组为1.9±0.74,P>0.05),表明PELD组与OD组术后6个月近期疗效无显着性差异。使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评估术后六个月的临床满意度,在内窥镜组有90%满意度(8/10非常满意;1/10满意),而在开放手术组同样有90%满度(7/10非常满意,2/10满意)。3.内窥镜组和传统手术组的血清CRP水平比较:两组血清CRP在术前、术后1小时、6小时、12小时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4小时及48小时,开放手术组较内窥镜组CRP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小时:(1.84±0.74mg/dl vs.0.18±0.09mg/dlP<0.01);术后48小时:(2.61±0.93mg/dl vs.0.10±0.04mg/dl P<0.01)。4.内窥镜组和传统手术组的血清CPK水平比较:两组血清CPK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均明显升高。传统手术组术后CPK在5个时间点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内窥镜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小时(64.28±4.69vs.78.03±7.17,P<0.01);术后6小时(220.54±23.49vs.105.05±17.23,P<0.01);术后12小时(298.11±26.03vs.121.82±22.03,P<0.01);术后24小时(270.87±43.50vs.123.56±13.08,P<0.01)及48小时(185.5±21.06vs.102.41±14.68,P<0.01)。5.内窥镜组和传统手术组的血清IL-6水平比较:在内窥镜组IL-6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在开放手术组术后逐渐升高,且从术后6小时以后开放手术组相对内窥镜组在4个时间点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小时(0.87±0.05vs.0.26±0.05P<0.01);术后12小时(0.93±0.12vs.0.22±0.07,P<0.01);术后24小时(0.98±0.09vs.0.26±0.05,P<0.01);术后48小时(1.07±0.10vs.0.25±0.06,P<0.01)。6.内窥镜组和传统手术组IL-1p、IL-8、IL-10产生的值太小无法由血液中测得。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同时具有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近期疗效;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手术局部肌肉组织损伤轻微,对患者全身创伤反应影响明显低于开放手术,具有微创性。PELD在临床上有很明确的推广价值。
张洪坤[10](2012)在《一指禅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一指禅推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攘法,拿法,揉法,扳法结合的传统疗法;治疗组给予一指禅推法与攘法,拿法,揉法,扳法结合的新疗法。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法、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胫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1.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治疗后,各组病人临床症状减轻,疗效有不同程度好转。治疗组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治疗后,治疗组的腓总神经MCV测定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治疗后,治疗组的胫神经MCV测定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一指禅推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肯定,它可以提高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提高下肢腓总神经MCV、胫神经MCV,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2.相对于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法,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以更为客观精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下肢功能。
二、天津实施“小切口”腰间盘摘除术获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实施“小切口”腰间盘摘除术获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LDH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评价方法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术后处理 |
2.2.3 典型病例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手术技巧 |
4.2 神经根解剖变异 |
4.3 不同麻醉方式在PELD的应用 |
4.4 个人心得体会 |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麻醉方式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2)基于逆分析方法的腰椎间盘材料参数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实验研究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1.2.3 参数反求方法研究 |
1.2.4 优化算法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腰椎间盘材料参数识别的理论分析 |
2.1 腰椎间盘的结构及受力状态 |
2.2 生物材料参数识别的方法 |
2.3 响应面法简介 |
2.4 遗传算法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常及去除髓核腰椎间盘的蠕变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和有限元逆分析 |
4.1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4.2 腰椎间盘简化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仿真 |
4.2.1 建立模型 |
4.2.2 材料属性 |
4.2.3 设置分析步 |
4.2.4 定义接触 |
4.2.5 定义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
4.2.6 划分网格 |
4.2.7 求解计算 |
4.3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目标函数 |
4.3.1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
4.3.2 方差分析 |
4.3.3 相关系数检验 |
4.3.4 残差分析 |
4.3.5 交互作用分析 |
4.3.6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腰椎间盘材料参数识别 |
5.1 研究技术路线 |
5.2 遗传算法的运行过程 |
5.3 单目标优化及MATLAB代码实现 |
5.3.1 单目标优化算例 |
5.3.2 MATLAB代码 |
5.3.3 优化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 |
1.2.1 好发人群 |
1.2.2 主要临床症状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 |
1.4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表现 |
1.4.1 X线检查影像学表现 |
1.4.2 CT检查影像学表现 |
1.4.3 MRI检查影像学表现 |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
1.5.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史 |
1.5.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治疗原理及方法 |
1.5.3 YESS技术 |
1.5.4 TESSYS技术 |
1.5.5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症 |
1.5.6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与疗效 |
1.5.7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优势 |
1.5.8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并发症 |
2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
2.1 研究设计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3.1 病例分组 |
2.3.2 手术方式 |
2.3.2.1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
2.3.2.2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 |
2.4 访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3.2 疗效分析:JOA 评分、VAS 评分 |
3.2.1 JOA评分 |
3.2.2 VAS评分 |
3.3 疗效分析:生存分析 |
4.讨论 |
4.1 经皮椎间孔镜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机制 |
4.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4.2.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明显増加JOA评分,改善腰椎功能 |
4.2.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降低VAS评分,具有缓解疼痛疗效 |
4.3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推迟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具有同等疗效 |
4.4 在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证为何采用新颖的生存分析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0 总结 |
6.0 参考文献 |
7.0 附录 |
8.0 综述 |
9.0 参考文献 |
10.0 致谢 |
11.0 科研成果 |
(4)桃红四物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TED术后残余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与资料方法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一般资料 |
2.3 病例诊断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病例脱落与处理 |
2.7 病人知情同意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随机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分组处理 |
3.4 观察指标 |
3.5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3.6 观察与随访时间 |
3.7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1.1 基线比较 |
1.2 治疗结果比较 |
1.3 不良事件记录及随访结果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基线资料分析 |
2.2 VAS评分分析 |
2.3 JOA评分分析 |
2.4 中医证候症状积分分析 |
2.5 总体疗效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传统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认识与治疗 |
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认识与治疗 |
2.1 现代医学对LDH基本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LDH治疗 |
3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LDH的研究 |
3.1 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 |
3.2 PTED的优势 |
3.3 PTED的不足 |
3.4 PTED术后残余痛的原因分析 |
4 PTED术后残余腰腿疼痛的治疗方式 |
4.1 现代医学对PTED术后残余痛的治疗 |
4.2 传统中医对PTED术后残余痛的治疗 |
5 桃红四物汤对PTED术后残余痛的研究 |
5.1 桃红四物汤基本认识 |
5.2 桃红四物汤现代研究 |
5.3 桃红四物汤作用机理及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腰突症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音乐康复操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二. 技术路线 |
三. 音乐康复操设计方案 |
四. 音乐康复操研究方案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 两组研究对象纳入及完成研究情况 |
二.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三. 音乐康复操的应用效果 |
第四章 讨论 |
一. 腰椎功能的影响 |
二. 下腰痛及感觉活动的影响 |
三. LDH临床疗效的影响 |
四. 心理状态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创新点 |
三.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一般资料及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6)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显微镜与可动式椎间盘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的对比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手术方法 |
1.1.4 术后处理 |
1.1.5 随访及评价指标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术中所见 |
1.2.2 手术时间 |
1.2.3 术中出血量 |
1.2.4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
1.2.5 临床功能评价 |
1.2.6 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显微镜和MMED的技术特点 |
1.3.2 显微镜和MMED辅助手术的临床效果 |
1.3.3 显微镜和MMED的术中应用价值 |
1.3.4 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颈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手术方法 |
2.1.3 术后处理与临床评价 |
2.2 结果 |
2.2.1 术中所见 |
2.2.2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
2.2.3 临床功能评价 |
2.3 讨论 |
2.3.1 手术方案的选择 |
2.3.2 APECD临床应用的风险和困难 |
2.3.3 内镜对椎间盘的影响 |
2.3.4 内镜的优势和局限性 |
2.4 小结 |
附录 |
三、经皮内镜下侧射钬激光应用的初步体会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设备及作用原理 |
3.1.3 术前准备 |
3.1.4 手术方法 |
3.1.5 术后处理和评估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理想的镜下工具 |
3.3.2 钬激光的优势 |
3.3.3 钬激光应用的安全事项 |
3.4 小结 |
附录 |
四、可动式椎间盘镜治疗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和疗效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1.2 研究对象 |
4.1.3 术前准备 |
4.1.4 手术方法 |
4.1.5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
4.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手术情况 |
4.2.2 术后疗效 |
4.3 讨论 |
4.4 小结 |
附录 |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椎间孔镜手术策略研究 |
5.1 资料和方法 |
5.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5.1.2 一般资料 |
5.1.3 手术方法 |
5.1.4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
5.1.5 统计学处理 |
5.2 结果 |
5.2.1 手术情况 |
5.2.2 术后疗效 |
5.3 讨论 |
5.4 小结 |
附录 |
六、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研究分析 |
6.1 对象和方法 |
6.1.1 文献检索 |
6.1.2 纳入标准 |
6.1.3 数据提取 |
6.1.4 文献质量和整体影响力评价 |
6.1.5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研究选择 |
6.2.2 证据摘要 |
6.3 讨论 |
6.3.1 腰椎融合术的现状 |
6.3.2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优势 |
6.3.3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 |
6.3.4 神经并发症的机制 |
6.3.5 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6.3.6 神经并发症的预防 |
6.3.7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
6.3.8 临床建议 |
6.3.9 关键点 |
6.4 小结 |
附录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综述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2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随访和评估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比较内窥镜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腰椎椎间盘切除术的组织伤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比较内窥镜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腰椎椎间盘切除术的组织伤害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椎间孔镜下椎间融合用槽刀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10)一指禅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传统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一) 沿革 |
(二) 病因病机 |
(三) 祖国传统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一) 沿革 |
(二)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革 |
(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 |
(五)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 |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常用推拿手法及穴位 |
(一) 推拿的产生与发展 |
(二) 一指禅推法 |
(三)榱法 |
(四) 拿法 |
(五) 揉法 |
(六) 扳法 |
(七)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常用穴位的选择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及一般资料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脱落和剔除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一) 治疗组 |
(二) 对照组 |
(三) 疗程 |
三、疗效观察 |
(一)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二) 疗效评定标准 |
(三) 统计学处理 |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一、推拿的作用与机理 |
(一) 推拿的作用 |
(二) 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 |
二、一指禅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
三、研究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四、天津实施“小切口”腰间盘摘除术获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D]. 丁凌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逆分析方法的腰椎间盘材料参数识别的研究[D]. 程晓敏.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D]. 陈德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桃红四物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TED术后残余痛的疗效观察[D]. 黄国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腰突症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音乐康复操的应用效果评价[D]. 陈赛君. 苏州大学, 2019(04)
- [6]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黎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 [7]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D]. 张兆卿.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7)
- [8]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23例[J]. 曾宪帆,宋东辉,张蔚然,杨杰,王威.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06)
- [9]比较内窥镜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腰椎椎间盘切除术的组织伤害[D]. 潘磊.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一指禅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洪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腰椎间盘论文;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论文; 腰椎神经论文; 腰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