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让学生“能言善辩”(论文文献综述)
许丹东[1](2020)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面子倾向及其对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参与”(engagement)状况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的施行,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2018年6月21日,全国150所高校在四川成都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明确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成为目前国内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提升大学生学习参与水平需要以深刻认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为前提。已有诸多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相比于西方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在“认真自律”上做得较好,在互动式、深层次的学习参与上明显较弱。前者往往被认为代表中国文化影响的印记,后者往往被认为代表西方文化的印记。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虽然认识到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对于其中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深入探讨。另外,相关研究也主要倾向于静态地、概观地(nomothetic)说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影响,而没有从动态的、具体的(idiographic)视角认识文化的影响作用,所以使人们难以理解在现代环境中传统文化究竟是怎样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联系的。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探究文化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加深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认知,为寻找提升我国大学生学习参与水平的有效举措提供有益启示。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众多,本研究采用最广义的国家和民族层面的、能反映其独特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涵义。那么“中国文化”即是指能够集中反映出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文化”与“传统文化”可以互换通用。由于文化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多维的概念,所以开展与文化有关的量化实证研究往往会聚焦于能够体现文化内涵并且易于操作化的测量变量,例如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面子”(face)。从已有研究来看,“面子”被许多研究者认为对中国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所谓面子,指的是个体根据他人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这一概念已在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被大量探讨并发展到测量评价阶段。尽管“面子”一词不是文化内涵的直接表述,但它是体现人们价值观的一种行为符号。已有研究通常将其细分为“自己的面子”、“他人的面子”和“团体的面子”三个维度。相关研究表明,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社会,顾虑“自己的面子”反映出重视他人评价的文化取向,维护“他人的面子”反映出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取向,争取“团体的面子”反映出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文化取向。这些研究使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开展关于面子的实证研究获得坚实的基础条件。在教育界,虽然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指出面子深刻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学习行为,但目前还缺少有关面子与大学生学习参与关系的实证探索。而且,对于成长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环境下的中国大学生而言,面子对其学习行为究竟还具有怎样的影响需要新数据进行探讨。为此,本研究将以“面子倾向”为文化透镜,通过探索大学生学习中的面子倾向及其与学习参与的关系来考察中国文化对今天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所谓面子倾向,指的是个体由于考虑他人评价而试图建立起某种公众形象的心理和行为趋向。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研究步骤如下:第一步,结合前人研究和深度访谈开发出“大学生学习经历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其中的“面子倾向量表”共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能力面子顾虑、品德面子顾虑、成绩面子顾虑、他人面子维护和团体面子争取。“能力面子顾虑”指大学生因在他人面前显得个人能力不足而感到丢面子的倾向;“品德面子顾虑”指大学生因被他人发现学习不认真、不遵守学习规范等不好的学习品德而感到丢面子的倾向;“成绩面子顾虑”指大学生因未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在他人面前感到丢面子的倾向;“他人面子维护”指大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注重维护对方面子的倾向;“团体面子争取”指大学生积极维护团体形象、努力使团体受到他人夸赞的倾向。其中前三个维度属于“自己的面子”,后两个维度分别属于“他人的面子”和“团体的面子”。第二步,进行试测,对“面子倾向量表”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步,进行抽样,并开展正式调查,收集定量研究数据。第四步,分析数据,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进行访谈,以形成对量化结果的进一步解释。本研究的调查样本来源于江苏省1所研究型大学和2所普通本科院校,共获得1040份有效问卷和42份质性访谈数据。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内容分析等。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大学生较为注重团体的面子和他人的面子,较少顾虑自己的面子。在满分5分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团体面子争取倾向均值约为4.0分,他人面子维护倾向均值约为3.9分,能力面子顾虑倾向、品德面子顾虑倾向和成绩面子顾虑倾向均值在3.0~3.5分之间。对于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的关系,面子倾向总体上对学习参与的影响作用不大(标准化回归系数在-0.131~0.187之间),没有超过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在0.140~0.293之间)。(2)不同类型的面子倾向对学习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不同。第一,大学生对自己面子的关注更多地促进了认真自律行为,而不是互动式的学习参与行为(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和深层次的主动探究行为。而且,能力面子顾虑倾向对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和主动探究行为都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系数分别为-0.096、-0.131和-0.072;不过,品德面子顾虑倾向对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和认真自律行为都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系数分别为0.077、0.110和0.187;成绩面子顾虑倾向对所有学习参与行为都没有显着预测作用。第二,大学生对他人面子的关注几乎不影响其学习参与行为。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他人面子维护倾向只对师生互动行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并且标准化回归系数仅为-0.084;而对同伴互动、主动探究和认真自律行为的预测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结合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处理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与追求真理的关系上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成熟度,他们可以通过私下场合交流、委婉表达等多种策略在保持和谐关系的情况下完成对学术问题的讨论。第三,大学生对团体面子的关注能够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学习参与,不过影响作用同样不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团体面子争取倾向对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主动探究和认真自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79、0.132、0.150和0.067。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对于研究型大学那些取得高学业成就(批判性思维水平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积极争取团体面子的倾向能够显着预测其认真自律行为(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79),但对互动式、深层次的学习参与行为没有显着预测作用。(3)面子倾向对学习参与的预测作用受到内部动机和环境感知的调节。内部动机是指大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与功利性的外部动机不同;环境感知是指大学生对院校学习环境的感知状况。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越高、或者感知到学习环境越有利于发挥个体自主性,那么无论自己的面子还是他人的面子对其学习参与的预测作用都越弱,而团体的面子对学习参与的预测作用则越强。访谈发现,这种效应可以通过“求真的学习情境”进行理解。当大学生处于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重的学习情境时,他们会专注于问题探讨和知识学习本身,而不是某个人的面子。由于较高的内部动机、有利于个体自主性发挥的外部环境都有助于大学生进入求真的学习情境,所以使他们一方面不会因为某个人的面子而放弃个人意见表达,另一方面会为了实现团体的目标而积极投入学习。访谈结果还显示,求真的学习情境是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构建和维护的,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较为关键。总之,上述结果表明,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传统意义上的面子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并不像已有研究描述的那样明显,这可能反映出今天的大学生更加自主和独立。结合大量关于“00后”群体价值观的研究,可以说本研究的结果反映出集体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性与变迁性:成长在现代环境中的大学生既具有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及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取向,同时也越来越看重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等这些个体主义文化的成分。传统文化的这种发展变化能够促使它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从而有利于中国大学生互动式、深层次学习参与水平的提升。另外需要指出,面子对当今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减小不代表整个文化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减小或者消失,而是说明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已被新一代的青年群体重新诠释。其重要启示是,未来的相关研究要能从动态的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地说明某种文化要素是否存在影响的层面。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第一,“面子”对今天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正在式微。第二,虽然中国学生的学习行为相比于西方学生更容易受到面子、人情、关系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但发展追求真理的内部动机以及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性发挥的学习环境可以减弱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作用。第三,合作学习方式对于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水平的提升具有文化上的独特意义,它能够借助于大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文化取向促进其学习参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提升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质量的如下建议。第一,院校为提升大学生学习参与所进行的实践改革需要把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创设有利于个体自主性发挥的学习环境作为核心目标,并重视发挥大学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展现出热爱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乐于接受而不是回避来自学生的新观点的挑战,以减弱大学生对面子的关注。第二,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合作学习以利用中国学生较高的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倾向来促进其学习参与,但针对具有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群体在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性质上应有所差别。尤其是对于研究型大学那些具有高学业成就的大学生来说,应注重促使他们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同其他学生一样参与同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最后,在研究的局限性上,本研究为了更好地同已有研究对话选择了院校层次的学习情境而不是更加具体的课堂情境展开探索,但由于面子具有情境性的特征,所以它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很可能存在差别。另外,本研究对具有不同背景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其面子倾向差异也没有充分揭示。不过本文认为,由于“面子”对中国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日渐式微,因此未来相关研究应当更加关注于其它能够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特征的概念来探讨它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关系,例如利他、自谦、好学心等。尽管在不同的学习情境、或者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来探明“面子”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仍有一定价值,但或许它已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孙婉茹[2](2020)在《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然而现实中,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却是薄弱的。那么,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什么薄弱?阅读课堂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学语文课堂中隐藏着学生“假阅读”的现象。于是对“假阅读”现象的破解,就成为提升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本论文选择了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这一课题。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及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做了详细的梳理,证实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阅读,强调的都是真阅读。因此,笔者归纳并总结了广义真阅读的基本特征:一,阅读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行为;二,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三,阅读强调阅读主体主动的感知、理解、获得意义。随后,笔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假阅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及反思,发现“假阅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粗浅,对纠正学生的“假阅读”现象没有实际意义。综合以上内容,笔者为判断学生的“假阅读”行为确立了三条标准:一,在课堂教学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不是阅读的主体;二,学生没有在这一阅读活动中进行个性化的感知和理解;三,学生在阅读后没有获得对其成长有意义的信息。第二部分,笔者就现阶段中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围绕着学生的阅读行为展开,发现中学生确实普遍存在着“假阅读”现象。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学生不是主动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个性的理解、学生阅读后没有获得意义三个层面。就此,笔者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与阅读教学行为存在误区;二,学生对阅读意义的错误理解以及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第三部分,为纠正学生的“假阅读”现象,笔者认为教师的引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提出了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真阅读状态的实践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阅读的本质。首先,教师应从阅读本质出发,理解阅读教学。其次,教师必须真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第二部分,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阅读阅读状态。从树立长久阅读目标、创设情境、创办阅读活动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一些可行性措施;第三部分,教师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教师选择恰当切入点、设计有效问题、运用拓展链接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学生真阅读的具体举措。第四部分,师生同步真阅读,共同成长。提出了师生相互推荐阅读书目、共同阅读一整本书、相互交流阅读心得的措施,指引学生走向真阅读。
马媛[3](2020)在《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及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我国教育事业又一次迎来大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突出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理念是首要任务,而姚竹青的“2567”教育理念在诸多方面都与当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不谋而合,且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研究他的“2567”教育理念对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有重要启示。姚竹青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学改革的引领者,自1977年起,姚竹青大刀阔斧的开启他的教学改革之路,直至1997年退休后,姚竹青依然奋斗在推广他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旅程中。“2567”教育理念是姚竹青经过二十年脚踏实地的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实用的能力型大语文观。姚竹青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他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能书善写、能言善辩、心灵手巧、思维活跃、富有自主精神和自强意识的语文小能人为目标。他还提出“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当教练,不做讲师”的观点。姚竹青的语文课堂教学致力于打破传统以灌输为主,效率低下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动态、多彩的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论文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概念界定。第二章从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两方面阐述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形成。第三章阐明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两个口号”“五个标准”“六大能项”“七个能字”四方面内涵。第四章是通过对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了解,并结合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分别从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以及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四方面探究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探究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能够启发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为我们当下落实新课标理念提供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
贾梦颖[4](2020)在《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研究中双线对应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明晰双线关系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以及掌握语文基本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研究以双线融合为视角,在明晰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基本意蕴的基础上,发现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导论部分。该部分提出选题缘由,对双线融合以及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明确双线融合和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发现该研究领域的已有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矛盾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并界定了“双线融合”和“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思路及方法。二是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意蕴。该部分是本研究的难点,从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内涵、特点、形式和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与双线融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方面存在契合点。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是系统性、侧重性、依存性和主体性。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有以文本形式为载体的双线融合和以文本内容为载体的双线融合。双线融合视野下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能有效融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提升教师群文阅读教学能力。三是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典型问题。通过对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分析,以及从第六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选取群文阅读教学视频进行课堂观察,发现双线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出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分割,造成了双线割裂。具体表现为双线目标的“缺位”,双线目标的机械拆分和双线目标的机械组合。二是教学内容的议题类型选择不当,对于选择内容议题还是形式议题的依据不充分导致了议题选择不当。三是教学方式的单一层次叠加,即师生没有将多个文本视为整体进行整合,学生没有因为学习多个文本而形成系统的认知。四是教学主体的主体性被削弱,具体体现在学生缺少元认知,阅读兴趣低和缺乏创新性,无法体现双线融合的深度。五是教学情境单调,无法为双线融合创设良好的条件。四是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归因分析。发现有五点原因:一是教学目标的内在关联性弱。双线融合视野下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内在关联性反应在文本形式和文本内容的关系上,二者应是合二为一的关系。二是议题类型的确定依据模糊,导致教师确定的议题类型不合适,从而不利于确定双线融合的重点。三是单篇阅读教学方式的桎梏,碎片式教学和肢解文本是实现双线融合路上的拦路虎。四是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失衡,具体体现在教师对儿童的认知水平重视程度不够、课堂问题的开放性程度较低以及教学设计过于繁琐。五是同组选文内容缺乏异质性,即文本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趋同性较高,不能够营造出更丰富的教学情境。五是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一是在教学目标方面,应用高阶思维统整双线确定融合方向。首先应确定教学重点是文本内容或文本形式,然后厘清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即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的关系,最后用高阶思维的行为特征作出教学目标的表述。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明晰选“题”依据确定融合重点。依据有学生、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文本。三是在教学方式方面,遵循“两种导向”选择融合方式。一种是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一种是结果导向的教学方式。过程导向对应以人文性为载体实现双线融合的方式,结果导向对应以工具性为载体实现双线融合的方式。四是在教学主体方面,把握“预设与生成”,增强融合的弹性。教师应做到深度解读文本,创设安全的课堂氛围等等。五是在教学环境方面,选文做到同中有异,以及将多个文本视为整体,搭建文本之间的结构,以便丰富教学情境创设双线融合的条件。本研究力图从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上体现创新。首先阐释了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意蕴,然后分析了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策略。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案例选取的范围不够广泛,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待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这些不足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姜瑆[5](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一直备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从未停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以期其更好地适应当今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但这些研究终究在相关理论上仍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在实践上也存在不少值得探索的地方。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核心素养”迅速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2017年12月29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提升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全面地阐释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为包括文言文教学在内的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得高中文言文教学从此后有了新的努力方向和质量标准,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探索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模式与策略,笔者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素养、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和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内涵及其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笔者认为,为了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当狠抓语言教学,引导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发挥教育智慧,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深挖教材文本,鼓励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拓展文化知识,着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
费营雪[6](2020)在《基于思维导图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小学逐渐增加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比重,文言文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内容。虽然文言文学习难度在增加,但是教师教的方式却没有改变,高中文言文课堂存在学生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为改善这一现象,本文探讨了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本文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工具,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因思维导图简单直观的图示化呈现、清晰的层次结构、发散性思维等特点,能够帮助解决文言文课堂存在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文言思维得不到发展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结合课程重难点内容,主要在课前预习、基础字词学习、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环节使用思维导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高效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本文在高一年级两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过程中根据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借此探索出思维导图和高中文言文课堂结合的模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检测思维导图在什么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得出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方面有突出贡献,能够有效改善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文本的研究将给文言文课堂提供新的教学模式,改善笔者所教学生文言文学习状况,总结思维导图和文言文课堂结合的模式经验,同时给其他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丁天卉[7](2019)在《高一文言文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文言文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最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应该被重点关注。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除了实现个人价值之外,与终身学习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理念,就是将现代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结合,从其中衍生出来的前置性作业这一新型作业形式,前置性作业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前置性作业的使用也成为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如何运用前置性作业帮助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独立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目标,并证明前置性作业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研究法,结合相应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在笔者顶岗支教的S中学,选取高一年级385班与387班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使用提前设计好的前置性作业,对两个班级在实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还包括学生答题情况、教学实录节选、教师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结合后测、访谈和期末成绩,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研究结果显示:(1)前置性作业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均有所提升;(2)前置性作业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更明显,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速度则比较缓慢;(3)前置性作业的使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使用前置性作业之后,成绩会有明显提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之后,成绩没有变化。
何小霞[8](2019)在《发挥教学机智,应对教学中的偶发突发事件》文中指出课堂中经常出现各种偶发突发事件,需要教师及时、灵活、有效应对,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机智,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化被动为主动,根据具体情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也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准备充分,课中察言观色,还要能言善辩,幽默风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
王冠宇[9](2018)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都及时进行转变,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来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以小学语文课文《晏子使楚》的教学为范例,研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沈红霞[10](2018)在《语文:教学基于“解放”理念的四种品质》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从其初衷看,是解放人,使其超越自然生物性,成为社会文化人。以"解放"理念来观照,生活语文应具备四种解放品质:一是解放眼睛,让学生见多识广;二是解放手脚,让学生身体力行;三是解放头脑,让学生异想天开;四是解放嘴巴,让学生能言善辩。
二、怎样让学生“能言善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让学生“能言善辩”(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学习中的面子倾向及其对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参与理论 |
一、大学生学习参与研究的历史发展 |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参与的不同理论观点 |
第二节 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特点及成因 |
一、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特点 |
二、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特点的成因探索 |
三、面子——影响大学生学习参与行为的一个文化因素 |
第三节 面子的概念、文化意蕴与测量 |
一、面子的概念 |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
三、面子的分类与测量 |
第四节 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关系的研究框架构建 |
一、大学生发展模型和面子作用机制模型 |
二、研究框架构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情况 |
二、研究工具 |
第三节 调查伦理和社会称许性处理 |
一、调查伦理 |
二、社会称许性处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中的面子倾向现状 |
一、面子倾向等变量的描述统计 |
二、不同背景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检验 |
三、学生个体背景特征对面子倾向等变量的回归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面子倾向对学习参与的预测作用 |
一、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的相关性 |
二、面子倾向对学习参与的回归分析 |
三、面子倾向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
四、团体的面子对个体的面子与学习参与关系的调节效应 |
五、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关系的访谈分析结果 |
六、小结 |
第三节 影响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关系强弱的因素 |
一、学习动机对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关系的调节效应 |
二、环境感知对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关系的调节效应 |
三、影响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关系因素的访谈分析结果 |
四、小结 |
第四节 不同类型大学生的面子倾向及其与学习参与的关系 |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面子倾向及其与学习参与的关系 |
二、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的面子倾向及其与学习参与的关系 |
三、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行为中面子倾向的现状 |
一、面子倾向现状及其群体差异 |
二、面子倾向现状折射出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
第二节 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的关系 |
一、面子倾向对学习参与的预测作用 |
二、影响面子倾向与学习参与关系的因素 |
第三节 基于社会文化观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特点再认识 |
一、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社会文化观:动态的视角 |
二、从“美德导向”走向“美德加心智”的学习模式 |
三、求真的学习情境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启示 |
一、研究局限性 |
二、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大学生学习经历调查问卷(试测) |
附录 B:大学生学习经历调查问卷(正式调查) |
附录 C:大学生学习中面子倾向的访谈提纲 |
附录 D:面子倾向与学习行为关系的访谈提纲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能力 |
(二)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薄弱 |
二、研究意义 |
(一)倡导教师从阅读本质出发,理解阅读教学 |
(二)引领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真阅读状态 |
(三)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
三、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假阅读”研究概述 |
一、对广义阅读的基本阐释 |
(一)“阅读”的词源含义 |
(二)《阅读史》中的“阅读” |
(三)广义真阅读的基本特征 |
二、语文课程中“阅读”的本质内涵 |
(一)语文课程重视学生的书面阅读 |
(二)语文课程强调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 |
(三)语文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长 |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真阅读 |
(一)阅读教学指向引领学生进入真阅读 |
(二)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要求的分析 |
(三)中学语文新课程指向引领学生进入真阅读 |
四、“假阅读”研究概述 |
(一)“假阅读”的由来 |
(二)对“假阅读”阐释的概述 |
(三)对“假阅读”现象研究的反思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二、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数据统计 |
(一)中学生阅读行为的总体情况 |
(二)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行为调查 |
(三)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行为调查 |
三、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
(一)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普遍存在 |
(二)“假阅读”现象带来的危害 |
四、中学生“假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
(一)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误区 |
(二)中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区 |
第三章 教师引领中学生进入真阅读的实践策略 |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阅读的本质 |
(一)教师应从阅读本质出发,理解阅读教学 |
(二)教师必须真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
二、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阅读状态 |
(一)教师指导中学生树立长久的阅读目标 |
(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中学生沉淀阅读的心境 |
(三)教师创办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三、教师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
(一)选择恰当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
(二)设计有效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
(三)运用拓展链接,激发学生长久阅读 |
四、师生同步真阅读,共同成长 |
(一)师生、生生相互推荐阅读书目 |
(二)师生、生生共同阅读一整本书 |
(三)师生、生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 |
附录2 哈师大附中高三学生作文 |
附录3 哈师大附中高一学生演讲稿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及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形成 |
2.1 形成背景 |
2.1.1 时代背景 |
2.1.2 个人背景 |
2.2 形成过程 |
2.2.1 思想探索阶段 |
2.2.2 思想深化阶段 |
2.2.3 思想推广阶段 |
第三章 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内涵 |
3.1 两句口号 |
3.1.1 教大语文育小能人 |
3.1.2 要当教练不做讲师 |
3.2 五条标准 |
3.2.1 能书善写 |
3.2.2 能言善辩 |
3.2.3 心灵手巧 |
3.2.4 思维活跃 |
3.2.5 自主精神、自强意识 |
3.3 六大能项 |
3.3.1 识字 |
3.3.2 写字 |
3.3.3 作文 |
3.3.4 办报 |
3.3.5 朗读 |
3.3.6 演讲 |
3.4 七个“能”字 |
3.4.1 育能人 |
3.4.2 练能力 |
3.4.3 设能项 |
3.4.4 编能序 |
3.4.5 排能课 |
3.4.6 评能称 |
3.4.7 建能会 |
第四章 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4.1 对初中语文教育理念的启示 |
4.1.1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
4.1.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 |
4.1.3 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
4.2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
4.2.1 多层次的延展课堂,变封闭为开放 |
4.2.2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
4.2.3 利用多样化训练方式,化知识为能力 |
4.3 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启示 |
4.3.1 树立新型教师观 |
4.3.2 把握教学中讲与练的关系 |
4.3.3 树立“教师下水”意识 |
4.4 对学生的启示 |
4.4.1 自主学习,做学习小主人 |
4.4.2 全面发展,做语文小能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意蕴 |
(一)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
(二)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三)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 |
(四)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二、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典型问题 |
(一)教学目标:双线机械割裂 |
(二)教学内容:议题选择不当 |
(三)教学方式:单一层次叠加 |
(四)教学主体:主体性被削弱 |
(五)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单调 |
三、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教学目标的内在关联性弱 |
(二)议题类型的确定依据模糊 |
(三)单篇阅读教学方式的桎梏 |
(四)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失衡 |
(五)同组选文内容缺乏异质性 |
四、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教学目标:高阶思维统整双线确定融合方向 |
(二)教学内容:明晰选“题”依据确定融合重点 |
(三)教学方式:遵循“两种导向”选择融合方式 |
(四)教学主体:把握“预设与生成”增强融合弹性 |
(五)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情境创造融合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文章类 |
(四)外文类 |
(五)其它类 |
致谢 |
(5)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概述 |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
一、“素养”“语文素养”“核心素养”概念诠释 |
二、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及其构成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
一、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内涵 |
二、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
第三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
第三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教师方面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狠抓语言教学,引导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
一、建构文言桥梁,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
二、夯实文言基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
第二节 发挥教育智慧,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一、带领学生感知,进行深度阅读 |
二、鼓励学生质疑,训练辩证思维 |
三、激励学生反思,培养创新意识 |
第三节 深挖教材文本,鼓励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 |
一、深入发掘文本,寻找美育要素 |
二、营造审美情境,提升鉴赏能力 |
三、关注审美实践,提升创造能力 |
第四节 拓展文化知识,着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 |
一、拓展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质 |
二、消除时代隔阂,提升文化自信 |
三、组织实践活动,弘扬文化精神 |
第四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第一节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评析 |
第二节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评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思维导图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思维导图概述 |
2.1 思维导图的内涵 |
2.2 思维导图的特点 |
3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
3.1 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分析 |
3.2 高中文言文教学常见误区分析 |
4 应用案例教学设计 |
4.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4.2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
4.3 《鸿门宴》教学设计 |
5 应用案例教学实践 |
5.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践 |
5.2 《荆轲刺秦王》教学实践 |
5.3 《鸿门宴》教学实践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5.4.1 问卷结果分析 |
5.4.2 学生成绩分析 |
5.4.3 访谈结果分析 |
5.4.4 实践效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一文言文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前置性作业相关概念界定 |
2.1 前置性作业概念界定 |
2.1.1 前置性作业的内涵 |
2.1.2 前置性作业的分类 |
2.2 前置性作业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2.2.1 前置性作业与预习 |
2.2.2 前置性作业与导学案 |
3 文言文前置性作业设计原则 |
3.1 针对性原则 |
3.2 科学性原则 |
3.3 趣味性原则 |
3.4 开放性原则 |
4 高一文言文前置性作业实验 |
4.1 实验设计 |
4.2 实验准备 |
4.2.1 问卷编制 |
4.2.2 实验假设 |
4.3 试测 |
4.4 前测 |
4.4.1 第一部分结果分析 |
4.4.2 第二部分结果分析 |
4.5 前置性作业策略在高一文言文教学的实施 |
4.5.1 教材中文言文相关内容梳理 |
4.5.2 第一阶段实验 |
4.5.3 第二阶段实验 |
4.6 后测与分析 |
4.6.1 后测 |
4.6.2 后测卷结果分析 |
5 实验结论与建议 |
5.1 实验结论 |
5.1.1 前置性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5.1.2 前置性作业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
5.1.3 前置性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5.2 前置性作业的实施建议 |
5.2.1 注重把握前置性作业的“量”与“度” |
5.2.2 做好前置性作业与课堂教学的衔接 |
5.2.3 创新前置性作业的评价方式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8)发挥教学机智,应对教学中的偶发突发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备充分, 胸有成竹, 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应对教学中偶发突发事件的前提 |
二、察言观色, 收集信息, 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应对教学中偶发突发事件的基础 |
三、能言善辩, 幽默风趣, 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应对教学中偶发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 |
四、方式多样, 因事而变, 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应对教学中偶发突发事件的关键 |
1. 区分情况, 灵活处理 |
2. 因势利导, 借题发挥 |
3. 顺水推舟, 砌阶立点 |
4. 灵机一动, 反向发问 |
5. 借力打力, 讨论争辩 |
6. 暂时悬挂, 淡化处理 |
7. 将错就“错”, 变“害”为利 |
8. 吹风点火, 顺势而为 |
9. 借“船”出海, 无疑生疑 |
1 0. 巧借台阶、步步追问 |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对策 |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对策 |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
(二) 整体感知, 培养探究意识 |
(三) 深化文本, 促进多元发展 |
(四) 拓展延伸, 提升发散思维 |
(10)语文:教学基于“解放”理念的四种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活语文须解放眼睛, 让学生见多识广。 |
二、生活语文须解放手脚, 让学生身体力行。 |
三、生活语文须解放头脑, 让学生异想天开。 |
四、生活语文须解放嘴巴, 让学生能言善辩。 |
四、怎样让学生“能言善辩”(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学习中的面子倾向及其对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D]. 许丹东. 南京大学, 2020(12)
- [2]中学生“假阅读”现象探析[D]. 孙婉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及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D]. 马媛. 延边大学, 2020(05)
- [4]双线融合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 贾梦颖. 西南大学, 2020(01)
- [5]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姜瑆. 扬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思维导图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D]. 费营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一文言文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实验研究[D]. 丁天卉.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发挥教学机智,应对教学中的偶发突发事件[J]. 何小霞. 教书育人, 2019(17)
- [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 王冠宇. 新课程(中), 2018(03)
- [10]语文:教学基于“解放”理念的四种品质[J]. 沈红霞. 生活教育,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