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英语中的color词群(论文文献综述)
程颜,陈嵩,杨婷[1](2021)在《《黄帝内经》“红”系颜色词训诂与英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颜色词是《黄帝内经》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其较多篇章使用颜色词辨别病邪并预测疾病,尤其以"红"系语词出现频率较高。基于"红"系颜色词所葆有的文化特征,从颜色类别及语义内涵等角度考察其在《黄帝内经》文本中使用的具体语境,探析以"赤"为主的"红"系颜色词依循文化意象、符号内涵的英译路径,力求拓宽学术视野,推动中医翻译对颜色词英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姜露露[2](2021)在《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研究》文中提出
苏昌红[3](2021)在《基于文化移情的汉英动物成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以生肖动物为例》文中认为
许思雨[4](2021)在《“走”“跑”义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文中认为
赵月[5](2021)在《汉字理据性在近义量词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彭可欣[6](2021)在《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瞧”、“瞅”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视觉行为动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使用范围、频率及义项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共性;在教材和辞典中的注释基本类似,部分义项有着“辗转互训”的交叉情况;另外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语句意义没有太大差别,故而在日常使用或教学中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以两者为研究对象,以语料为基础,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两者进行描写、比较,探析它们之间在实际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联系和区别,以服务于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及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对视觉行为动词这一大类进行界定,其中包括对它的定义及界定的标准,“瞧”字的起源及“瞅”字的起源,“瞧”字起源于三国时期,“瞅”字出现比较晚,一直到元代才出现。第三部分是对“瞧”、“瞅”在句法平面上的异同进行分析,分别从语法特征及句法搭配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的语法特征及相似的句法分布环境,但是在句法搭配各有倾向。“瞧”后面的宾语情况大部分是指某个场面或境况,视线不是固定在一处的,视线范围广,“瞧”的对象及内容丰富不单一。“瞅”后面所接的宾语大部分是指代某人,视线是固定在一处的,“瞅”和“瞧”的区别在于,发生行为时,主体的专注度不同,“瞅”要比“瞧”的专注程度更高。“瞧”能用于祈使句,单独放句首,而“瞅”不能。第四部分是“瞧”、“瞅”在语义平面的差异。两者在词典中的解释都为“看”,但是结合语料,将两者的义项进行描写和归纳,最后得出“瞧”有5个义项,“瞅”有4个义项。两者在义项上既有着交叉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第五部分是“瞧”、“瞅”在语用平面上的异同。本章从地域色彩及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瞧、瞅”表示一般看义时都源于北方方言,带有北方口语色彩,地理轨迹也是大体一致,都是自北向南推移的,再到达中部地区。两者相比较来说,“瞧”在全国的使用地域更广、使用范围更大;所以与“瞧”相比,“瞅”的地域色彩更浓一些,其多用于北部地区。“你瞧”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强于“你瞅”及其变体,“你瞅”及其变体语篇连贯性还不成熟且在人际功能方面凸显情感态度这一语用不明显,但是由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你瞅”及其变体有增强语势的作用。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
曹越[7](2021)在《英语长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身份与翻译困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英语长句的句式结构复杂、语义逻辑繁复,对英语篇章的理解和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因此成为翻译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英文语料《身份与翻译困境》(Identity and Translation Trouble)的翻译实践,通过探究长句的各类结构特点及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的翻译问题,得出具有针对性的英语长句汉译解决方案。经过细读原文,本文总结了《身份与翻译困境》一书中的长句的结构类型,以非谓语结构、从属结构和并列结构三类为主。结合具体实例,本文进一步将这三类长句结构每种各细分为两个子类,即名词化非谓语结构和形容词化非谓语结构,名词性从属结构和形容词性从属结构,嵌入式并列结构和非嵌入式并列结构。结合翻译实践,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基于这几类结构的长句翻译问题,主要包括:名词化非谓语结构和形容词化非谓语结构成分复杂,名词性从属结构和形容词性从属结构形式复杂,嵌入式并列结构和非嵌入式并列结构形式与成分复杂。针对上述翻译问题,经过反复修改译文及调整句式,结合中文的语法规则及语义表达,本文总结得出的解决方案有:针对名词化非谓语结构和形容词化非谓语结构的转换译法、针对名词性从属结构和形容词性从属结构的调序译法、针对嵌入式并列结构和非嵌入式并列结构的重组译法几类解决方案。同时,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例具体分析了上述翻译问题的解决过程。以上针对该语料中长句句法结构提出的翻译问题以及翻译解决方案构成了本文的核心内容。希望此次翻译实践的分析成果能够为同类文本的长句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露[8](2021)在《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食物和服饰的重要来源,许多动物形象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并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动物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非常丰富,人们把他们的感情,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甚至于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都和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已经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某种象征,并体现在语言中。“鼠”和“rat/mouse”分别是汉语和英语中动物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高,产生了很多附加色彩,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中含鼠词汇的对比研究,寻求语言发展演变的类型学特征与个性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等词典中有关“鼠”和“rat/mouse”词条的收集和整理,并从中选取具有附加意义的词汇。从分析它们的结构类型和具体用法入手,分析词汇附加义产生的途径,并对所有语料的色彩意义进行分类比较,从词的感情色彩对比分析两者在褒义、中性以及贬义范畴上的异同,最后通过比较,得出了汉英各民族在地理环境、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发现,汉英动物词“鼠”和“rat/mouse”的附加意义都主要由贬义构成,但指向和种类却大有不同,其次含中性和褒义的词汇,虽然少,也不应该被忽视。“鼠”和“rat/mouse”的感情色彩是各自文化的积淀,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样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动物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
吴亚军[9](2021)在《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文中认为自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对语词概念的反身性认识及语义探究成为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模态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逻辑学的新进展,与语言学也密切相关。本文以汉语典型模态词的语义本体为探讨对象,通过哲学问题分析廓清并归纳各类模态词的内容实质及本体特征。分类描写基础上,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进行量化和质性描写。层次维度上,同一语义范畴内模态词的语义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属性。模态词是传达模态的主要语言手段,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对汉语模态逻辑、语用调节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积极意义。当前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尚不系统。模态词的多义性和语义动态演化特性使得该类词特别重要,却又特别让人困惑。综述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个别或某一语义域内模态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多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刻画其模态语义特征,鲜有研究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上升到语用层面以实现模态逻辑和模态自然语言的互动互补。汉语模态系统的次级范畴以松散的方式勾连共现,各语义范畴的语义属性并不一致。同时,模态还面临信念与辩护之间的融贯、理由与认识判断之间的蕴涵、道义连贯、罗斯困惑以及预设失灵等诸多哲学难题,无法通过认识论角度分析达成一致认识。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和新描写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语义描写,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是阐明模态逻辑语义进而澄明上述哲学难题的可能出路。鉴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规范语用学理论,基于自然语言语料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要素、逻辑语义结构和模态源等成分展开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聚焦汉语模态词的分类描写、分层描写和特征描写以实现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刻画。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1)根据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性质,汉语模态系统包括哪些模态语义范畴?每一模态语义范畴内所包括的典型模态词又有哪些?(2)基于自然语例分析,每一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分布和语义特征是什么?(3)面对单义观和多义观的争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汉语模态词的意义?分类描写发现,完整汉语模态系统包括五个模态语义范畴,分别为真势模态、认识模态、道义模态、动力模态和评价模态。除公认的认识模态和道义模态外,本文论证并确立了汉语中真势、动力和评价模态的语义范畴地位。这三种模态和认识、道义模态共同构成了严密的语义自然类。真势、认识和评价模态是对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道义模态兼具说话者导向和情景导向,其语义辖域处于屈折层。动力模态受主语意识节制,其语义辖域则处于词汇层。分层描写采用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模态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或命题成真的主观态度或看法,其确定性程度不是“是”或者“不是”,而是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统(0~1)。依据模态词的词频和三元划分框架,本文认定的典型汉语模态词包括“必然”“偶然”“可能1”“一定”“应该”“可能2”“必须”“应当”“可以”“要”“能”“会”“敢”“果然”“竟然”“幸亏”“偏偏”和“配”等共计18个。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法和语义结构分析法,分别从语义分布、语义内容及语义结构特征等维度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特征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真势模态语义域内,真势模态词是对基本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必然”的语义指向说话者,属命题外成分,充当句子副词。其语义结构包括行为主体的判定前提条件(A),行为主体对命题为真的确定性判断(B),和命题引发的后续结果(C)等三个语义成分。其中,语义成分B是“必然”语义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最常见的“必然”语义结构是“A+B”(58.82%),表明依据在前而确定性判定在后的语义结构最常见。“可能”的语义中预设了说话者在说话当时并不知道命题的真值,基本命题的真值为真或为假,“可能1”的语义内涵体现为两者的强合取,即(?)。“偶然”的语义中编码有时间变元。现在和过去语境中,“偶然”的语义体现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和逻辑上可能不发生的合取;将来语境中,“偶然”的语义本体则为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与意外的合取。第二,认识模态传达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观点或态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结构中包括证据成分或认识成分,是说话者借以形成主观认识的条件。“一定”侧重证据义,其语义中的证据成分是基于推理产生的间接证据,认识成分则是对证据的主观评估则具有私有性质。“应该”也侧重证据义,多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作用于命题真值。现在和将来语境中,“应该”暗含说话者期待,过去时语境中则隐含对命题的否定。“可能2”侧重认识成分而非证据成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推测和估计,其语义确定性非常低,隐含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否定。“可能2”的语义指向将来,不能出现在现在时和过去时语境中。第三,道义模态是说话者依据道义规则使得命题成真的观点或态度,具有施动属性。道义规则是道义模态词的核心语义成分,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产生的规范强制力介于义务性和授权性。“必须”的客观道义源多于内在主观道义源,语义色彩偏客观。“必须”多出现于未然态语境中(96%),72%的用例表达规范义或准规范义,传达说话者的企望义,具有显着规范功能,引申为祈使用法。“应当”以规范义和准规范义用法为主(75.13%),表建议或忠告语气。当说话者为施动对象时,“应当”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承诺。“可以”的语义结构中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87.10%的语例表达说话者的授权性规范其强制力趋于零;而12.90%的用例表达法律或机构对机构或个体的授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动力模态关乎主语-参与者对事件成真的能力或意愿,是说话者对主语-参与者自身特性使得事件为真的可能性判断。“要”的动力模态用法包括表意愿的“想、希望”和表意志的“欲求”,传达主语对自身施加正向的力。“能”的核心语义是具备使某事成真的条件,有表能力和表意愿两种用法。表能力义时又可划分为生理能力或心智能力,具有低稳定性和非持久性。此外,“能”不能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与着、了、过连用。“会”表能力用法最为突出(98.11%),其核心语义是懂得怎么做或有能力做某事。“会”的物性用法(1.89%)指“能力义”是由事物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会”的共存限制分析发现,该词不具备时间指向性。“敢”主要出现在否定语境中(81.37%),其语义具有非断言性,受话者或相关行为主体在意识层面经验到风险或危险,相关行为或事件没有被执行或实现的可能性。第五,评价模态是行为主体基于预设对已知命题的主观评估。“果然”的核心语义是主体对所述命题的主观料定,表示事情的发展与预料、期待相一致,传达意料之中的语气。“果然”的关系类别有五种:解说关系(71.05%);因果关系(17.54%);承接关系(8.77%);条件关系(1.75%)和转折关系(0.88%)。“果然”的语义特征包括[+预设]、[+结果]和[+料定]。“竟然”的核心语义是反预期,表达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间的语义不兼容(66.32%)或同一事件中事态之间存在反差(33.68%),其语义特征包括[-常理]、[+结果]。“幸亏”的语义结构包括基础小句、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其中,82.05%的语例中基础小句表原因,17.95%的基础小句表条件。其中,基础小句表原因或条件,前提小句不利,结果小句却正面的占比最大(84.62%)。但也存在前提小句有利或无法判定,结果小句不利的情况。“偏偏”的前后相邻命题间语义关系分析发现其核心语义表偏离(77.05%),此外还可表增益(占21.86%)和范围义(占1.09%)。表偏离义时,57.39%的“偏偏”语例中后续命题偏离“希望”,表遗憾语气;42.61%的语例偏离“预期”,表吃惊、惊讶语气。“配”后接“V+N”结构,依据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明晰性,表达模糊义、准规则义或推测义。词语搭配分析表明,“配”的语义色彩为中性偏积极。本文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类别、分层和特征三个维度展开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意义。实践上,深化了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理解,为对外汉语教学、言语交际和汉语模态逻辑提供有益启示。理论上,通过探索模态词的语用/语义界面互动,文本论证了多维度描写对词义中弱规范性的外显作用,夯实了新描写主义的理论根基。方法论上,多层次的词义精细描写是解决语言哲学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模态词的语义演化和复杂语境意味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待学者们通力合作,推动汉语模态逻辑更加系统与全面。
刘冰鑫[10](2021)在《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它承担着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21世纪,交际中出现大批新兴称谓语,它们符合汉语词语构词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言语词汇,为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补充了许多新的词语。本文选取五个新兴称谓语个案,从社会语言学“共变论”视角出发,研究新兴称谓语与社会的共变关系,通过新兴称谓语研究可以折射出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并呈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五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表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现状,阐明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并做简单说明。第一章,首先说明新兴称谓语“女汉子”的句法功能扩展,可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并指出“女汉子”表男性特征的义素凸显,其他义素逐渐脱落,因此“汉子”也能用来形容女性。“女汉子”流行的原因有:构词新颖、文化因素、填补称谓空白与媒体推动。如今,新兴称谓语“女汉子”收录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被汉语普通话吸收,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第二章,首先说明“小姐姐”名称来源,它并非新形式,这个称谓很早就出现。随着人们交际方式的改变,“小姐姐”产生新用法,凸显感情色彩,泛指一切年轻漂亮的女性,可用作面称和背称,它补充了女性称谓空白,有利于日常交际。随着新兴称谓语“小姐姐”高频使用,还类推出“小哥哥”“X小姐姐”等类似新兴称谓语,应用范围广泛。第三章,“网红”由“网络红人”缩略而来。“网红”在使用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性、指称对象、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网红”的使用呈现稳定性、泛化性、衍生性特征。时下,“网红”语义内涵丰富,用法广泛,折射出求新求异、追求美好、缓解压力的心理。第四章,“店小二”在近代汉语中就已出现,在隐喻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下,泛化和虚化后还可以表示客服人员、政府机构、政府领导和服务精神等意义。本章还对“店小二”的复现动因进行说明,并将“店小二”与“客服”“服务员”两词进行比较,研究“店小二”的语义内涵和使用规范。第五章,“小鲜肉”受韩语影响而出现,“小鲜肉”本是“1+1+1”并列结构,高频使用后发展为“1+2”偏正结构,语义泛化,泛指年轻、美貌、活力的男性,弥补了表示男性美貌的称谓空白。“小鲜肉”不仅活跃于网络,还得到报纸媒体的认可。“小鲜肉”的走红反映了人们心理和审美取向的转变。“小鲜肉”虽不适用于正式场合,但在网络时代,它满足了人们交际需求,“小鲜肉”能产性强,使用量大,用法灵活,仿拟造出大批新词,仍有广阔发展空间。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二、关于英语中的color词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英语中的color词群(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内经》“红”系颜色词训诂与英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赤 |
1.1 颜色类别 |
1.1.1 基础色 |
1.1.2 颜色叠加 |
1.2 语义内涵 |
2 其他“红”系颜色词 |
2.1 彤 |
2.2 红 |
2.3 丹 |
2.4 荣 |
3 结语 |
(6)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1.相关研究 |
2.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 |
(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语料来源 |
二、视觉行为动词界定及字的起源 |
(一)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 |
(二)“瞧”字的起源 |
(三)“瞅”字的起源 |
三、“瞧”、“瞅”在句法平面的比较 |
(一)“瞧”的句法分析 |
1.“瞧”的语法特征 |
2.“瞧”的句法搭配 |
(二)“瞅”的句法分析 |
1. “瞅”的语法特征 |
2. “瞅”的句法搭配 |
(三)“瞧”、“瞅”在句法上的比较 |
1.句法共性 |
2.句法个性 |
(四)本章小结 |
四、“瞧”、“瞅”在语义平面的比较 |
(一)“瞧”的语义分析 |
(二)“瞅”的语义分析 |
(三)“瞧”“瞅”在语义上的比较 |
1.义项的分类情况 |
2.义项分类的交叉之处 |
3.义项分类的不同之处 |
(四)本章小结 |
五、“瞧”、“瞅”在语用平面的比较 |
(一)“瞧”、“瞅”之地域色彩比较 |
1.“瞧”的地域色彩 |
2.“瞅”的地域色彩 |
3. 小结 |
(二)话语标记“你V”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比较 |
1.话语标记“你瞧”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
2.话语标记“你瞅”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
(三)本章小结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英语长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身份与翻译困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英语长句相关理论概述 |
(一)英语长句的界定及其句法特征 |
(二)本次翻译实践中英语长句的分类 |
三、翻译实践任务描述 |
(一)翻译任务 |
(二)翻译过程 |
四、翻译实践中英语长句的翻译问题 |
(一)长句非谓语结构成分复杂 |
1.名词化非谓语结构成分复杂 |
2.形容词化非谓语结构成分复杂 |
(二)长句从属结构形式复杂 |
1.名词性从属结构多层叠加 |
2.形容词性从属结构多重嵌套 |
(三)长句并列结构形式与成分复杂 |
1.嵌入式并列结构多形式并列 |
2.非嵌入式并列结构多成分并列 |
五、针对英语长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一)针对非谓语结构成分复杂的转换译法 |
1.名词化非谓语结构的转换译法 |
2.形容词化非谓语结构的转换译法 |
(二)针对从属结构形式复杂的调序译法 |
1.名词性从属结构的调序译法 |
2.形容词性从属结构的调序译法 |
(三)针对并列结构形式与成分复杂的重组译法 |
1.嵌入式并列结构的重组译法 |
2.非嵌入式并列结构的重组译法 |
六、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 |
(二)翻译实践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原文与译文 |
附录 B 术语表 |
致谢 |
(8)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原因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 |
1.3.1 语料选择及来源 |
1.3.2 写作思路 |
2 汉英含鼠词汇的结构分析 |
2.1 含鼠的词和短语 |
2.1.1 并列结构 |
2.1.2 主谓结构 |
2.1.3 动宾结构 |
2.1.4 偏正结构 |
2.2 含鼠的熟语 |
2.2.1 单句 |
2.2.2 复句 |
2.2.3 汉英含鼠词汇的其他类型 |
3 鼠联想意义产生的途径 |
3.1 动物自身特性 |
3.1.1 鼠的形态 |
3.1.2 鼠的动作 |
3.1.3 鼠的性情 |
3.2 鼠的典故 |
3.3 厌鼠心理 |
3.4 鼠和其他动物的联系 |
3.4.1 汉语中“鼠”与其他动物的联系 |
3.4.2 英语“rat/mouse”与其他动物的联系 |
4 汉英含鼠词汇联想意义的感情色彩 |
4.1 使用联想组合分析法分析词典语料库 |
4.2 汉语“鼠”表达分析 |
4.2.1 褒义类别 |
4.2.2 中性类别 |
4.2.3 贬义类别 |
4.3 英语“rat/mouse”表达分析 |
4.3.1 褒义类别 |
4.3.2 中性类别 |
4.3.3 贬义类别 |
5 汉英“鼠”的文化对比及教学意义 |
5.1 如何对第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
5.1.1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贬义形象 |
5.1.2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中性形象 |
5.1.3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褒义形象 |
5.1.4 “鼠”和“rat/mouse”的某些内涵应格外重视 |
5.1.5 汉英动物词“鼠”文化内涵产生差异的原因 |
5.2 在二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5.3 汉英动物词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究 |
5.3.1 教学策略 |
5.3.2 教学方法 |
6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汉语含鼠词汇 |
附录2 英语含“rat/mouse”的词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术语界定及研究对象 |
1.2.1 术语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4.1 语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模态和模态词 |
2.2 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地位 |
2.2.1 词义本质及其内容 |
2.2.2 模态词的语义性质 |
2.2.3 模态词的释义路径争论 |
2.3 模态逻辑史视域中模态词研究 |
2.3.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模态逻辑 |
2.3.2 中世纪时期的模态逻辑 |
2.3.3 近代时期的模态逻辑 |
2.3.4 现当代的模态逻辑 |
2.4 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2.4.1 模态次级语义范畴 |
2.4.2 典型模态词认定 |
2.5 模态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 |
3.1.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内容 |
3.1.2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
3.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 |
3.2.1 可能世界概念 |
3.2.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内容 |
3.2.3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
3.3 规范语用学理论 |
3.3.1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
3.3.2 规范语用学理论内容 |
3.3.3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
3.4 理论的综合与分析对象的确定 |
3.4.1 理论综合的三个维度 |
3.4.2 汉语模态词的本体特征与语义范畴 |
3.4.3 五类模态语词的本体典型性 |
3.5 小结 |
第4章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4.1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4.1.1 真势模态简评 |
4.1.2 信念与辩护的融贯问题 |
4.1.3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4.2 典型真势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4.2.1 “必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4.2.2 “可能_1”的语义特征分析 |
4.2.3 “偶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4.3 层级维度真势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5.1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5.1.1 认识模态、事实性和言据性 |
5.1.2 认识模态简评 |
5.1.3 理由与认识判断的蕴涵问题 |
5.1.4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5.2 典型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5.2.1 “一定”的语义特征分析 |
5.2.2 “应该”的语义特征分析 |
5.2.3 “可能_2”的语义特征分析 |
5.3 层级维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6.1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6.1.1 道义模态简评 |
6.1.2 道义连贯和罗斯困惑 |
6.1.3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6.2 典型道义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6.2.1 “必须”的语义特征分析 |
6.2.2 “应当”的语义特征分析 |
6.2.3 “可以”的语义特征分析 |
6.3 层级维度道义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6.4 小结 |
第7章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7.1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7.1.1 动力模态简评 |
7.1.2 动力模态词的语义不确定性 |
7.1.3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7.2 典型动力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7.2.1 “要”的语义特征分析 |
7.2.2 “能”的语义特征分析 |
7.2.3 “会”的语义特征分析 |
7.2.4 “敢”的语义特征分析 |
7.3 层级维度动力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7.4 小结 |
第8章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
8.1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
8.1.1 评价模态简评 |
8.1.2 预设失灵问题 |
8.1.3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
8.2 典型评价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
8.2.1 “果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2 “竟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3 “幸亏”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4 “偏偏”的语义特征分析 |
8.2.5 “配”的语义特征分析 |
8.3 层级维度评价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9.1 主要发现 |
9.1.1 汉语模态词的语义范畴以及典型模态词 |
9.1.2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性质 |
9.1.3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释解方式 |
9.2 研究贡献与启示 |
9.2.1 研究贡献 |
9.2.2 研究启示 |
9.3 问题与展望 |
9.3.1 研究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10)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0.2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
0.2.1 新兴称谓语的界定 |
0.2.2 关于新兴称谓语的研究 |
0.3 理论基础及语料来源 |
0.3.1 理论基础 |
0.3.2 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女汉子”的形成与功用 |
1.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
1.1.1 句法功能 |
1.1.2 语义特征 |
1.2 结构特点与表达功用 |
1.2.1 结构特点 |
1.2.2 表达功用 |
1.3 流行动因与发展前景 |
1.3.1 流行动因 |
1.3.2 发展前景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姐姐”的应用分析与发展趋势 |
2.1 名称来源与语用特点 |
2.1.1 名称来源 |
2.1.2 语用特点 |
2.2 泛化趋势与流行动因 |
2.2.1 泛化趋势 |
2.2.2 流行动因 |
2.3 使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
2.3.1 使用现状 |
2.3.2 发展前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红”的演变、性质与使用现状 |
3.1 “网红”的演变 |
3.1.1 词性变化 |
3.1.2 语义扩展 |
3.1.3 感情色彩变化 |
3.2 “网红”的性质 |
3.2.1 稳定性 |
3.2.2 生动性 |
3.2.3 衍生性 |
3.3 “网红”的使用现状 |
3.3.1 使用量 |
3.3.2 在线化 |
3.3.3 规范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店小二”的语义发展及复现动因 |
4.1 语义的发展 |
4.1.1 “店小二”的来源及基本义 |
4.1.2 “店小二”的泛化、虚化义 |
4.2 复现动因 |
4.2.1 语模类推 |
4.2.2 语用需要 |
4.2.3 话语经济 |
4.2.4 符合时代背景 |
4.3 “店小二”与“服务员”及“客服”的比较 |
4.3.1 “店小二”与“服务员”比较 |
4.3.2 “店小二”与“客服”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鲜肉”的运用与发展 |
5.1 名称来源与结构特点 |
5.1.1 名称来源 |
5.1.2 结构特点 |
5.2 泛化趋势与使用现状 |
5.2.1 泛化趋势 |
5.2.2 使用现状 |
5.3 用法特色与流行动因 |
5.3.1 用法特色 |
5.3.2 流行动因 |
5.4 文化心理与发展前景 |
5.4.1 文化心理 |
5.4.2 发展前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英语中的color词群(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内经》“红”系颜色词训诂与英译策略研究[J]. 程颜,陈嵩,杨婷.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7)
- [2]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研究[D]. 姜露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文化移情的汉英动物成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以生肖动物为例[D]. 苏昌红.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4]“走”“跑”义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D]. 许思雨.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汉字理据性在近义量词教学中的应用[D]. 赵月. 青岛大学, 2021
- [6]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D]. 彭可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英语长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身份与翻译困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曹越.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D]. 王露.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D]. 吴亚军. 西南大学, 2021(01)
- [10]基于共变论的新兴称谓语研究[D]. 刘冰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