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农垦拟建三大橡胶集团(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阳[1](2020)在《广东“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响应国家层面上的“大三线”建设,地处一线地区的广东省率先提出并积极推动地方层面上的“小三线”建设,对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探究1964至1978年的广东“小三线”建设,总结其经验教训,能够为新时代国家国防工业建设以及实施和开展重大战略、重大工作、重大任务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档案等文献资料与口述史新材料,充分梳理了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过程,详细研究了其决策过程、领导机制、人员调配、项目规划等问题,系统地勾勒出广东“小三线”建设发展的历史全貌。通过分析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与中央政策对广东省决策的影响,阐明了广东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小三线”建设的根本原因。通过详细介绍国家和广东省各级领导机构为“小三线”建设所做的周密部署,突出了党在“小三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与领导地位。透过不同时期的“小三线”建设的发展情况,分析出广东“小三线”建设的战略地位始终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此外,本文还选取了典型的广东“小三线”军工企业进行微观层面上考察,剖析“小三线”建设在基层的具体运作模式。最后,评价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功过得失,本文从战略、区域协调、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其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厘清史实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广东“小三线”建设中可汲取的经验教训,以期能够为当前国防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也能够为当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提供启示。
张锋,张友先,黄莉,屈一哲[2](2015)在《中国农业“走出去”开发东南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文中研究表明一、我国农业"走出去"开发东南亚的现状(一)面临重大利好政策窗口期我国是农业大国。2004年至2015年,中央连续12年将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作为重中之重,并明确指出,农产品境内外价格倒挂等问题是我国农业面对的重大挑战。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盟期间提
王锋[3](2015)在《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文中提出橡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中国橡胶产业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橡胶产业的发展受到供需关系、季节变动、气候变化、政治政局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因素较大。橡胶产业不仅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原料,该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非常广阔,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在分析橡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橡胶产业与生态安全之间关系以及我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橡胶产业的国内环境、对外依存度、国际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作出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橡胶产业安全的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山东省在我国橡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山东省橡胶产业安全的分析作为实证分析的重点,分析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橡胶产业安全问题,是将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结合起来的一个应用型研究,因此在研究中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法、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法、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分析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法等。本文的创新在于在梳理和分析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在现有的产业安全理论框架下对“橡胶产业安全”的含义进行界定;并在对橡胶产业安全评价中引入与橡胶产业密切相关且具有自身特点的相关指标;同时,本文构建了橡胶产业安全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既有助于丰富产业安全理论,解决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有助于服务橡胶产业产业安全实践,为主管部门制定产业安全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吕业清[4](2013)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生态保护区的加工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五指山腹地,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为了保护海南最大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二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白沙黎族自治县的资源禀赋为依托,选择水路、铁路、公路三路通畅的邦溪镇与荣邦乡建立邦溪低碳经济开发区,一是大力发展白沙黎族自治县资源优势明显的南药、橡胶、竹子、茶叶、松脂、甘蔗、生姜等农林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余兰兰[5](2013)在《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农垦橡胶加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橡胶在海南省的大规模种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已成为海南省特色优势产业,是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南作为全国三大产胶地之一,天然橡胶产业在竞争力、经营范围、整体效益、经营层次和从业人员等方面已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天然橡胶加工业是天然橡胶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两个方面。加工水平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到天然胶价值的实现和产业的经营管理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加工物耗。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加工规模不一、数量众多的制胶企业,作为海南省主要农作物,发展天然橡胶加工业是符合海南省省情;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延长天然橡胶产业链条,提高天然橡胶增值水平,为海南省“三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近年来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就总体而言,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加工阶段,深加工程度低,环境污染严重,价值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业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业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现状,包括天然橡胶生产情况、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历程、天然橡胶加工业基本情况、加工产品的主要类型和品牌四个方面。然后从天然橡胶生产、原料收购、供给需求、加工技术、制度和政策、生产三要素等方面入手深入阐述并且通过一些实例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采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结果提出发展海南橡胶加工业的三条对策:完善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加工布局规划,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更好的服务于海南农业,为我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和海南橡胶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探索了影响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是研究的范围比较小,调查也不够深入,选取的样本比较少,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从研究结论上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扩大研究范围,同时加入更多定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更完整具体的影响因素。
缪靖翊[6](2013)在《中国—东盟天然橡胶产业竞争与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橡胶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东盟地区是天然橡胶的主要生产国,中国是天然橡胶的消费大国,且近年来,我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突出。因此,中国与东盟地区天然橡胶产业的竞争与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地区天然橡胶的现状、对外贸易特征的分析,以及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展开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天然橡胶资源的战略性思考。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可能的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产业的现状,描述了中国与东盟天然橡胶产业的概况以及中国主要天然橡胶产业基地的产能现状。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对外贸易特征,一方面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进出口结构的演变;一方面对中国对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进行产业内贸易分析。第四部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竞争力分析。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模型,从显示性竞争力、竞争潜力和定价能力三个维度对中国与东盟地区天然橡胶产业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在桥头堡战略下,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产业合作。一方面,结合中国与东盟地区国家天然橡胶产业的竞争力分类与规制政策,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天然橡胶产业上差异化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应针对当前国际天然橡胶产业局势,未雨绸缪,做好战略部署,同时,云南应在桥头堡战略机遇下,利用其天然橡胶的突出优势,从多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完成其战略使命。
陈吉明[7](2013)在《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海南农场的经济发展拓宽了空间,特别是为农场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发展新机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寻求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海南农垦龙江农场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取得成功后,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也逐渐开始多元化经营战略。本研究通过对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农场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定位、风险和实施操作举措等。可为农场推进多元化战略提供实现路径、海南农垦兄弟农场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为海南甚至是国内同类企业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范本。本研究放眼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农场体制改革的宏大背景,从多元化战略理论入手,通过对龙江农场内、外部经营环境因素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及SWOT分析技术,结合龙江农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农场进行多元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农场所经营行业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江农场应采用以香蕉等第一产业为主业,建材、木材长建设、小城镇开发为核心的地产业务等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发展第一产业,协调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等支柱产业。并在第六章提出了龙江农场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操作举措。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思路框架等;第二章多元化战略理论研究,主要从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分类、前提、理论依据、利弊分析等方面对多元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第三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环境分析,主要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宏观环境;第四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第五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主要是分别对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阐述;第六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主要是阐述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举措。最后一节的结论与局限,则是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不足之处。
张素琼[8](2012)在《FB农场改制中劳动关系案例研究》文中提出FB农场是A省农垦局管辖下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企业。该场先后于2008年8月、2009年2月进行了“政企分开”和“扁平化管理”两次重大改制,既有的劳动关系格局被打破,如何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梳理出影响该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老问题及隐患,分析总结了所采取的有效举措,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战略思路和实施方案。对推动该场和谐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同处于改制背景下的兄弟农场处理劳动关系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本研究在于通过案例研究,梳理FB农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隐患,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未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中长期解决问题的战略构想和具体措施。研究中依据社会交换理论、雇佣冲突理论,以剖析FB农场在改制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案例为主线,总结处理劳动关系的经验,结合内、外环境分析,探讨今后的完善对策。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阅读研究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在案例正文简要介绍了FB农场改制的整个过程,对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冲突案例进行陈述,例如网上发帖保平安、修路工人上访不成便拦路、员工越级上访、胶水运输职工上访且罢工,等等。本研究从深化FB农场改制的需要,立足长远,结合农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尚未解决的矛盾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以战略性的眼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改制实际建章立制、强化干部职工产业技能培训、营造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等完善农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改制中处理劳动关系的经验。本文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梳理出FB农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着职工心理严重不平衡、职工维权意识增强、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几大挑战。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政策完善、法律规范、体制变革和观念转变上下功夫。要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依法依规,结合改制需要建章立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加强普法宣传,营造和谐企业文化等几大措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刘来平[9](2012)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文中提出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刘新宇[10](2012)在《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商务部联合编制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本研究根据《指南》的要求,提倡中国企业在境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森林培育活动,遵守国际公约和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对企业境外人工造林、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也提出科学的建议,并由此建立指导今后中国企业的境外森林培育活动的示范性模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自觉遵守相关国际公约及法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在境外进行可持续森林培育活动的中国企业应做到: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遵守森林培育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议;遵守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遵守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正确把握该国的政治、经济、林业及法律发展走势,争取投资利益最大化。2制定科学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森林培育活动目标,包括调查资源结构和优化培育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森林特别是高保护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限制因素、土地利用及所有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发展与主导需求、森林培育活动沿革,以及邻近土地的概况;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森林培育体系和营林措施,包括种苗生产、更新造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等;森林采伐和更新规划,包括年采伐面积、采伐量、采伐强度、出材量、采伐方式、伐区配置和更新作业等;森林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水土保持、化学制剂和有毒物质的控制,以及林地占用等;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特别是珍稀、受威胁及濒危物种;多种经营和林产品加工规划设计;重要非木质林产品培育、保护与利用的经营规划和措施;基本建设和林道规划;森林培育活动效益和风险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措施;与森林培育有关的必要图表;应符合所在国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3重视生态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森林培育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森林保护,包括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管理;森林监测。4促进当地社区发展,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本地化;处理好劳工关系;保障社区对森林及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二、海南农垦拟建三大橡胶集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农垦拟建三大橡胶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历史分析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国防建设理论 |
(二)群众史观 |
第一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背景与决策 |
一、全国三线建设的背景 |
(一)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 |
(二)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
(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决策 |
二、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背景与决策 |
(一)“小三线”建设的决策 |
(二)广东的海边防形势与“支前”经验 |
(三)广东良好的工业基础 |
(四)广东的自然条件 |
第二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规划与开启 |
一、建立领导机构 |
二、选定建设区域 |
三、项目规划 |
(一)军工项目 |
(二)配套项目 |
(三)迁厂规划 |
第三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实施过程 |
一、“小三线”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69年) |
(一)“文革”对“小三线”建设的破坏 |
(二)“小三线”建设在艰难中发展 |
二、“小三线”建设的再次推进(1969-1973年) |
(一)战备疏散人口与安置 |
(二)建设项目的全面铺开 |
三、“小三线”建设的逐步收尾(1973-1978年) |
第四章 广东“小三线”军工企业的建设 |
一、军工企业的概况 |
二、军工企业的选址与征地 |
(一)厂址的选择 |
(二)土地的征收 |
三、军工企业的组建 |
四、劳动力的招收和组织 |
(一)招收职工 |
(二)组织民兵 |
五、军工企业的生产 |
(一)设备和工装的供应 |
(二)产品的试制与生产 |
(三)军品质量检查制度 |
六、军工企业的组织架构 |
七、军工企业的特点 |
(一)集中国家资源优势 |
(二)产品的政治属性强 |
(三)人员构成的广泛性 |
第五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评价 |
一、广东“小三线”建设的成就与意义 |
(一)从战略层面看“小三线” |
(二)从区域协调发展层面看“小三线” |
(三)从精神文化层面看“小三线” |
二、广东“小三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选址缺乏科学规划 |
(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
(三)长期忽视建设者的个人生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人物采访名单 |
附录二 :1971年北江机械厂生产、试制、协作计划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国农业“走出去”开发东南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业“走出去”开发东南亚的现状 |
(一)面临重大利好政策窗口期 |
(二)拥有天然的发展优势 |
1.地缘相近 |
2.人文相通 |
3.资源禀赋丰富 |
4.受抵制较少 |
(三)经济上可行 |
1.合作基础好 |
2.综合成本低 |
3.投资环境宽松 |
二、农业“走出去”到东南亚的五大业务机会 |
(一)农业资源获取层面 |
1.投资设厂 |
2.兼并收购 |
3.以物易物 |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层面 |
1.现货贸易 |
2.期货贸易 |
(三)优质企业层面 |
1.央企、国企、农垦系 |
2.民营企业 |
3.本土企业 |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层面 |
(五)国家地区层面 |
1.新加坡 |
2.对华友好国家 |
3.政治敏感国家 |
三、银行策略 |
1.行业策略 |
2.客户策略 |
3.区域策略 |
4.产品策略 |
5.授信策略 |
(3)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橡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1.2 橡胶产业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
1.1.3 我国橡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橡胶的分类 |
2.1.2 橡胶的用途 |
2.1.3 橡胶产业的定义 |
2.1.4 橡胶产业的构成 |
2.1.5 橡胶产业的特点 |
2.1.6 我国橡胶产业研究 |
2.1.7 国外橡胶产业研究 |
2.2 国内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
3 国内外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世界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世界橡胶产业分布格局 |
3.1.2 世界橡胶主产国的产业政策及现状 |
3.1.3 世界橡胶的进出口分析 |
3.1.4 国外橡胶产业安全保障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
3.2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我国橡胶产业现状 |
3.2.2 我国橡胶产业的政策环境 |
3.2.3 我国橡胶产业的金融环境 |
3.2.4 我国橡胶产业的生产要素环境 |
3.2.5 我国橡胶制品产业及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
3.2.6 我国橡胶产业的供需条件分析 |
3.3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境问题 |
3.3.2 资源问题 |
3.3.3 灾害问题 |
3.3.4 创新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橡胶产业安全评价 |
4.1 我国橡胶产业国内环境评价 |
4.1.1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效率 |
4.1.2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成本 |
4.1.3 我国橡胶产业境内需求增长率 |
4.2 我国橡胶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
4.2.1 我国橡胶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 |
4.2.2 我国橡胶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 |
4.3 我国橡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4.3.1 我国橡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
4.3.2 我国橡胶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 |
4.3.3 我国橡胶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
4.3.4 我国橡胶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 |
4.3.5 我国橡胶产业价格比 |
4.3.6 我国橡胶产业集中度 |
4.4 我国橡胶产业控制力评价 |
4.4.1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市场控制率 |
4.4.2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品牌和股权控制率 |
4.4.3 我国橡胶产业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率 |
4.5 我国橡胶产业发展能力评价 |
4.5.1 我国橡胶产业资本积累能力 |
4.5.2 我国橡胶产业吸收就业能力 |
4.5.3 我国橡胶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
4.6 橡胶产业安全趋势分析 |
4.6.1 行业前景向好但压力依然存在 |
4.6.2 大力提高国内橡胶产量 |
4.6.3 提高国内资本对橡胶产业的控制力 |
4.7 本章小结 |
5 山东省橡胶产业安全研究实证分析 |
5.1 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5.1.1 山东橡胶产业发展历史 |
5.1.2 东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
5.2 山东省橡胶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
5.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高 |
5.2.2 自主创新能力差,多数企业技术落后 |
5.2.3 国外技术和法律法规壁垒提高,贸易摩擦加剧 |
5.2.4 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
5.2.5 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
5.2.6 受汽车行业影响,轮胎产业增长放缓 |
5.3 山东省橡胶产业的发展对策 |
5.3.1 开拓创新,优化结构 |
5.3.2 提高产品质量,争创知名品牌 |
5.3.3 搞好节能减排,进行清洁生产 |
5.3.4 到国外办厂,走跨国公司之路 |
5.3.5 加快联合,壮大规模 |
5.3.6 采取措施,消除涨价因素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农垦橡胶加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天然橡胶 |
2.1.2 农产品加工业 |
2.1.3 天然橡胶加工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产业链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3 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现状 |
3.1 海南天然橡胶生产情况 |
3.2 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历程 |
3.3 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基本情况 |
3.3.1 海南天然橡胶初加工基本情况 |
3.3.2 海南天然橡胶深加工基本情况 |
3.4 海南天然橡胶初加工产品种类和品牌 |
4 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4.1 天然橡胶生产因素 |
4.1.1 土地因素 |
4.1.2 种植成本 |
4.2 加工因素 |
4.2.1 原料收购 |
4.2.2 需求因素 |
4.3 制度和政策因素 |
4.3.1 产业政策 |
4.3.2 环保政策 |
4.4 生产因素 |
4.4.1 人力因素 |
4.4.2 技术因素 |
4.4.3 资金因素 |
4.5 价格因素 |
5 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主成分分析 |
5.1.1 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 |
5.1.2 影响因素选取及数据来源 |
5.1.3 样本描述 |
5.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5.2.1 软件输出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完善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6.2.2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加工布局规划,努力打造知名品牌 |
6.2.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东盟天然橡胶产业竞争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天然橡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1.2.2 有关天然橡胶生产与消费的研究 |
1.2.3 有关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研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 |
1.4 论文的可能贡献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产业的现状 |
2.1 中国与东盟各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概况 |
2.1.1 中国与东盟各国天然橡胶的供需情况 |
2.1.2 中国与东盟各国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对外贸易概况 |
2.2 中国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天然橡胶产业的现状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对外贸易特征 |
3.1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进出口市场结构演变 |
3.1.1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进出口市场结构演变 |
3.2 中国对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
3.2.1 概念界定 |
3.2.2 实证分析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竞争力分析 |
4.1 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1 竞争力概念 |
4.1.2 产业国际竞争力 |
4.1.3 国际竞争力理论来源 |
4.2 天然橡胶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
4.2.1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显示性竞争力分析 |
4.2.2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竞争潜力分析 |
4.2.3 中国与东盟国家对天然橡胶的定价能力分析 |
第五章 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的产业合作——桥头堡战略下对中国天然橡胶资源的思考 |
5.1 理论背景 |
5.1.1 战略资源理论 |
5.1.2 战略联盟理论 |
5.2 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背景 |
5.3 中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及橡胶制品产业规制 |
5.3.1 规制经济学理论背景 |
5.3.2 东盟各国天然橡胶产业政策规制 |
5.3.3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关天然橡胶及制品的进口关税 |
5.3.4 东盟国家对天然橡胶出口的控制 |
5.4 中国与东盟各国差异化合作模式 |
5.5 桥头堡战略下对中国天然橡胶资源的思考 |
5.5.1 中国应针对当前国际天然橡胶产业局势,未雨绸缪,做好战略部署 |
5.5.2 桥头堡战略下对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的再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思路框架 |
1.3.1 主要方法 |
1.3.2 主要内容及思路框架 |
第2章 多元化战略理论述评 |
2.1 多元化理论概述 |
2.1.1 多元化战略的内涵 |
2.1.2 多元化战略的分类 |
2.1.3 多元化战略的前提 |
2.2 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
2.2.1 风险分散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范围经济理论 |
2.3 多元化战略的利弊分析 |
2.3.1 多元化的优势 |
2.3.2 多元化的误区 |
2.3.3 多元化的弊端 |
第3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区域发展环境分析 |
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 龙江农场内部环境分析 |
3.3.1 龙江农场现状简介 |
3.3.2 龙江农场发展历程回顾 |
3.3.3 龙江农场的组织及业务结构 |
3.3.4 龙江农场多元化的资源分析 |
3.3.5 龙江农场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4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4.1 发展优势 |
4.2 发展劣势 |
4.3 发展机遇 |
4.4 威胁因素 |
4.5 经营管理战略选择 |
第5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 |
5.1 多元化战略定位与目标 |
5.1.1 多元化战略定位 |
5.1.2 多元化战略目标 |
5.2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分析 |
5.3 龙江农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
5.3.1 第一产业发展规划 |
5.3.2 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
5.3.3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
第6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
6.1 第一产业规划的实施 |
6.2 第二、三产业规划的实施 |
6.2.1 页岩砖、大理石等建材业务规划实施 |
6.2.2 木材建设业务规划实施 |
6.2.3 以小城镇开发为核心的地产建设规划实施 |
6.3 总体实施措施 |
6.3.1 更新观念,提升管理水平 |
6.3.2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6.3.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3.4 做好市场上以及相关技术上的协调 |
6.4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防范 |
第7章 结论与局限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8)FB农场改制中劳动关系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劳动关系概述 |
1.2.2 劳动关系的理论基础 |
1.2.3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对策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案例正文 |
第二章 FB 农场改制过程及劳动关系状况 |
2.1 FB 农场简介 |
2.2 FB 农场改制前各农场状况 |
2.3 FB 农场改制背景及历程 |
2.3.1 改制背景 |
2.3.2 改制过程 |
2.3.3 两次改制后管理体制 |
2.4 FB 农场改制中劳动关系冲突情况 |
2.4.1 共性的职工合理诉求 |
2.4.2 个性的职工无理要求 |
2.4.3 历史的共性的职工合理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案例分析 |
第三章 FB 农场改制中处理劳动关系举措分析 |
3.1 FB 农场改制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障碍 |
3.1.1 思想障碍 |
3.1.2 资金障碍 |
3.1.3 产业发展障碍 |
3.1.4 就业障碍 |
3.2 FB 农场改制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举措 |
3.2.1 营造改制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
3.2.2 以民为本解决民生问题 |
3.2.3 通过项目抓手大力发展新老产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B 农场深化改革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
4.1 FB 农场深化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
4.1.1 干部职工严重不平衡感的挑战 |
4.1.2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挑战 |
4.1.3 引进发展新产业的挑战 |
4.1.4 职工维权意识增强的挑战 |
4.1.5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挑战 |
4.2 FB 农场在深化改革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
4.2.1 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制 |
4.2.2 在意识上高度重视劳动关系问题 |
4.2.3 加强改制宣传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 |
4.2.4 结合实际依法依规建章立制 |
4.2.5 通过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发展产业的素质 |
4.2.6 营造企业文化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近代石油产业在美、荷、英等国的产生和发展 |
2.1.1 美国石油产业的形成 |
2.1.2 荷兰和英国大石油公司的产生和扩张 |
2.1.3 一战后美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
2.1.4 大石油公司对炼油技术的垄断优势 |
2.1.5 大石油公司的矛盾和勾结 |
第二节 二战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
2.2.1 “七姊妹”开发中东石油 |
2.2.2 “七姊妹”成为石油巨头的原因 |
2.2.3 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 |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斗争 |
2.3.1 1973 年以前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失败 |
2.3.2 1973、1978 年两次石油危机与石油输出国夺取定价权 |
第四节 石油危机后世界石化产业的调整 |
2.4.1 20 世纪 80 年代石油需求增长缓慢 |
2.4.2 冷战结束后石油控制权对美国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石化产业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与 TCC 公司的早期发展(1970—1989) |
第一节 TCC 公司的组建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建设 |
3.1.1 20 世纪 7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的主要工程 |
3.1.2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项目 |
3.1.3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背景 |
3.1.4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
第二节 TCC 公司建设大型乙烯工程 |
3.2.1 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曲折 |
3.2.2 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
3.2.3 20 世纪 8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齐鲁乙烯 |
第三节 TCC 公司归并入中国石化总公司 |
3.3.1 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目的 |
3.3.2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
3.3.3 石化总公司成立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意义 |
第四章 从繁荣到困难(1990—1997) |
第一节 TCC 公司的施工和效益状况 |
4.1.1 20 世纪 90 年初期的繁荣 |
4.1.2 90 年代中期以后效益下滑 |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石化产业的变化 |
4.2.1 产业体制的变革 |
4.2.2 由原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石化产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
4.3.1 工业品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
4.3.2 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 |
4.3.3 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
第四节 国企改革对石化行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
4.4.1 企业承包制对 TCC 公司的成效 |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石化企业的作用 |
第五章 困境中的变革(1998—2002) |
第一节 1998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组 |
5.1.1 重组前石化产业的情况 |
5.1.2 两大石油集团成立 |
5.1.3 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组和上市 |
第二节 TCC 公司的减员与改制 |
5.2.1 减员的宏观背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
5.2.2 TCC 公司的下岗和减员 |
5.2.3 改制分流与脱离社会职能 |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世界石化产业的状况 |
5.3.1 大型石油公司的重组 |
5.3.2 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
第四节 “入世”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
5.4.1 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市场承的承诺 |
5.4.2 “入世”对中国石化业的影响 |
第六章 参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2003—2008) |
第一节 TCC 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 |
6.1.1 TCC 公司的施工任务和效益状况 |
6.1.2 中国石化产业的产能扩张 |
6.1.3 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
第二节 面向世界市场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 |
6.2.1 TCC 公司在国外施工的情况 |
6.2.2 全球产业链中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产业 |
6.2.3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 |
第三节 21 世纪以来全球石化产业体系的变化 |
6.3.1 发达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变化 |
6.3.2 投机资本进入原油市场 |
6.3.3 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和控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2 国际森林可持续发展 |
2.1 森林可持续经营 |
2.1.1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近况 |
2.1.2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 |
2.2 企业境外森林培育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森林培育相关法律法规 |
3.1 国际公约和协议 |
3.2 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 |
3.3 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
3.4 案例 |
3.4.1 国外林业相关法律法规 |
3.4.2 光大木业森林采伐权权益置换模式 |
3.5 讨论 |
4 森林培育 |
4.1 案例 |
4.1.1 东宁在俄罗斯兴建木材工业园 |
4.1.2 中非林业合作 |
4.1.3 内蒙古森工集团与俄罗斯林业开发贸易 |
4.1.4 日本企业海外造林 |
4.1.5 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战略 |
4.1.6 广垦境外橡胶加工 |
4.1.7 山东阳信欧亚木器海外发展 |
4.1.8 云南孟连农场缅甸替代种植 |
4.2 讨论 |
4.2.1 种苗培育 |
4.2.2 造林 |
4.2.3 抚育 |
4.2.4 更新 |
5 生态保护 |
5.1 案例 |
5.1.1 巴西、美国林业生态保护 |
5.1.2 澳大利亚、新西兰森林防火 |
5.1.3 金光集团投资中国遭"毁林"质疑 |
5.1.4 德国的森林监测 |
5.1.5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环境影响评价 |
5.2 讨论 |
5.2.1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
5.2.2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关对策 |
5.2.3 采取森林保护措施 |
5.2.4 进行森林监测 |
5.2.5 反面教材 |
6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
6.1 案例 |
6.1.1 太阳纸业老挝种植金合欢林 |
6.1.2 "安信"在巴西投资森林 |
6.1.3 西双版纳在老挝进行替代种植 |
6.1.4 尼泊尔棕榈藤社区管理 |
6.1.5 云南境外替代发展 |
6.1.6 巴西的中国企业处理劳工关系 |
6.2 讨论 |
6.2.1 人力资源本地化 |
6.2.2 处理好劳工关系 |
6.2.3 尊重当地的森林、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 |
6.2.4 发展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关系 |
7 结论 |
7.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
7.2 制定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 |
7.3 重视生态保护 |
7.4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海南农垦拟建三大橡胶集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D]. 周晨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中国农业“走出去”开发东南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J]. 张锋,张友先,黄莉,屈一哲. 国际金融, 2015(08)
- [3]中国橡胶产业安全研究[D]. 王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4]白沙黎族自治县生态保护区的加工业发展模式研究[A]. 吕业清. 海南新使命: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海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13
- [5]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农垦橡胶加工为例[D]. 余兰兰. 海南大学, 2013(02)
- [6]中国—东盟天然橡胶产业竞争与合作研究[D]. 缪靖翊. 云南大学, 2013(01)
- [7]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 陈吉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8]FB农场改制中劳动关系案例研究[D]. 张素琼.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07)
- [10]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D]. 刘新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