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酿酒酵母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霖[1](2021)在《酿酒酵母H4I26A组蛋白定点突变菌株的耐镍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重金属。镍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源自于过度采矿和工业废物。暴露在高镍污染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多种病理效应,如过敏、心血管和肾脏疾病、肺纤维化、肺癌和鼻癌等。镍可以通过取代金属硫蛋白中的必须金属、与非金属酶的催化残基结合或间接引起氧化应激,导致DNA、蛋白质损伤、脂质过氧化等进而造成细胞毒性。细胞也会通过提高自身的抗氧化能力或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激活某些代谢通路来防御镍的胁迫和解毒。课题组前期工作筛选到一株酿酒酵母组蛋白定点突变菌株H4I26A(组蛋白H4第26位点异亮氨酸I突变成丙氨酸A),它具有较强的镍耐受性,但其耐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H4I26A为研究对象,检测了不同浓度NiCl2胁迫下,酿酒酵母细胞的氧化损伤程度、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基于RNA-seq技术测定并分析了5 mMNiCl2胁迫下酿酒酵母细胞的转录组;测定了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含量及海藻糖合成基因TSL1和TPS1的表达量,并基于MNase-q PCR技术检测了TSL1和TPS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核小体占据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5 mMNiCl2胁迫下,野生型酿酒酵母BY4741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但突变菌株H4I26A生长良好;Ni2+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均有分布;随着NiCl2胁迫浓度增加,突变株H4I26A胞内的Ni2+含量也显着增加,且显着高于野生型BY4741菌株。2.在不同浓度NiCl2处理下,野生型BY4741细胞内的ROS、MDA含量显着高于突变株H4I26A;野生型BY4741和突变株H4I26A胞内SOD酶活随着NiCl2胁迫浓度升高而增加,且突变株H4I26A胞内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NiCl2胁迫下,野生型BY4741和突变株H4I26A胞内GSH含量均显着降低;但随着NiCl2胁迫浓度增加,突变株H4I26A胞内GSH含量变化不显着。3.随着NiCl2胁迫浓度增加,野生型BY4741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逐渐下降,Ca2+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凋亡显着高于突变菌株H4I26A;镍离子对突变株H4I26A细胞周期扰动不显着。4.对5 mMNiCl2处理后的酿酒酵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野生型BY4741中,上调基因955个,下调基因722个;在突变株H4I26A中,上调基因949个,下调基因687个。对镍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发现在两菌株中,差异表达基因均与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离子运输和细胞壁形成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镍胁迫下主要影响了酿酒酵母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海藻糖合成代谢等相关通路。对镍胁迫下,野生型BY4741中上调基因、突变株中下调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与能量代谢相关,而在野生型BY4741中下调基因、突变株中上调基因主要与离子转运相关。5.在未受到NiCl2胁迫时,野生型BY4741细胞内海藻糖含量显着高于突变株H4I26A;当受到NiCl2胁迫时,突变株H4I26A细胞内海藻糖含量显着升高;在5 mMNiCl2胁迫下,突变株H4I26A胞内海藻糖合成基因TSL1和TPS1表达量显着上调,而野生型BY4741胞内表达量显着下调;同时,在5 mMNiCl2胁迫下,突变株H4I26A胞内TSL1和TPS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核小体占据率降低。综上所述,突变菌株H4I26A,在NiCl2胁迫下,所受到的氧化损伤程度小、抗氧化能力强;NiCl2胁迫主要影响了酿酒酵母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海藻糖合成代谢等相关通路;海藻糖作为细胞内一种重要的保护剂,突变菌株H4I26A在NiCl2胁迫时,胞内海藻糖合成基因TSL1和TPS1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核小体占据率降低,表达量显着上调,海藻糖含量增加,对菌株起到保护作用,这可能是突变株H4I26A具有耐镍性质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重金属胁迫下酿酒酵母耐受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于春微[2](2021)在《酿酒酵母β-葡聚糖对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的缓解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高度可塑性细胞,参与多种病理进程,对许多毒性刺激诱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具有高度的抗性。酿酒酵母β-葡聚糖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其可降低肉羊机体氧化应激。本研究首先利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模型,初步证实酿酒酵母β-葡聚糖的抗氧化作用。然后,在氧化应激模型基础上,探究酿酒酵母β-葡聚糖对RAW264.7细胞抗氧化、抗炎及抗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主要从细胞信号通路转导方面对酿酒酵母β-葡聚糖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一以LPS为诱导物,氧化应激和促炎细胞因子作为建立氧化应激和炎症模型指标,探究LPS对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效果。结果表明:0.1~5μg/m L LPS处理RAW264.7细胞12 h后,细胞内氧化应激指标MDA和ROS产生显着增多,抗氧化指标SOD、CAT和GSH-Px酶活性显着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释放显着增多,细胞内COX-2和i NOS含量显着升高。综合多项指标,以1μg/m L LPS作为建立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模型的最佳浓度。(2)试验二在试验一基础上,初步探讨酿酒酵母β-葡聚糖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酿酒酵母β-葡聚糖增强抗氧化酶SOD、CAT、GSH-Px和HO活性,抑制LPS诱导的MDA和ROS产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降低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以及COX-2和i NOS水平而起到抗炎效果,推测可能是酿酒酵母β-葡聚糖激活抗氧化转录因子从而发挥预保护作用。这些结果充分说明β-葡聚糖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双重调节作用,从而抑制细胞内ROS产生,进而对RAW264.7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但其调控抗氧化和抗炎信号转导机制仍需在氧化应激模型中进一步验证。(3)试验三以试验二为基础进行深入性研究,本试验旨在探讨β-葡聚糖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分子机制。为阐明β-葡聚糖抗氧化的分子机制,我们设计了β-葡聚糖添加试验,结果表明:β-葡聚糖能够激活其受体Dectin-1介导的Nrf2/HO-1信号转导通路。氧化应激模型中,在LPS抑制Nrf2和HO-1表达的条件下,β-葡聚糖能显着上调LPS诱导的Dectin-1、Nrf2和HO-1的表达,抑制ROS产生,但β-葡聚糖这些作用可被Dectin-1抑制剂Laminarin、Nrf2抑制剂ML385和HO-1抑制剂Sn PP逆转。该结果表明β-葡聚糖可以通过Dectin-1/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4)试验四在试验三基础上,旨在探讨β-葡聚糖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炎症模型中,LPS显着激活炎症反应转录因子NF-κBp65表达,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COX-2和i NOS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强;β-葡聚糖能显着抑制LPS诱导的NF-κBp65及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而这种抗炎效应能够被Sn PP逆转。该结果表明β-葡聚糖可以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5)试验五基于试验四结果,旨在探讨β-葡聚糖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NLRP3形成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LPS显着激活NLRP3炎性小体,增强ASC、IL-18和Caspase-1表达;添加β-葡聚糖作用后,能显着抑制NLRP3、ASC、Caspase-1和IL-18表达,但这种抑制状态能够被Sn PP逆转。该结果表明β-葡聚糖可以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LRP3形成。(6)试验六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及氧化应激造成细胞凋亡的理论基础,旨在探讨β-葡聚糖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LPS显着增强细胞凋亡率,β-葡聚糖则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LPS显着增强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添加β-葡聚糖作用后,Bax表达显着下降,Bcl-2表达显着上升,而这种效应能够被Sn PP逆转。该结果表明β-葡聚糖可以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β-葡聚糖可激活Dectin-1介导的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RAW264.7细胞内ROS产生、NF-κBp65和NLRP3表达和凋亡,从而对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因此,以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为靶标有望成为防治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一个新途径。
张宇[3](2021)在《耐热毛栓菌热激转录因子HSF2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漆酶被誉为理想的“绿色催化剂”,在食品、医药和化工等行业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白腐菌因其漆酶同工酶多、漆酶产量高和酶性质优良等特性,是主要的产漆酶微生物类群。Cu2+是白腐菌中漆酶基因表达和胞外活性最重要的诱导剂,被广泛的用于多个白腐菌菌株中的漆酶诱导表达,但截至目前对Cu2+诱导漆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的认识还相当有限。鉴于此,本研究以产漆酶优势耐热毛栓菌S0301菌株为研究材料,开展Cu2+对漆酶同工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u2+和温度对耐热毛栓菌S0301中漆酶同工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完成了耐热毛栓菌S0301三代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工作,该菌株中存在9个可能的漆酶同工酶。据此,本论文对9个预测的漆酶同工酶的Cu2+结合区、底物结合模块等典型漆酶特征序列进行了比对和识别,结果发现Tt Lac7、Tt Lac50和Tt Lac53等7个漆酶同工酶蛋白具有所有典型结构模块,是真正意义上的漆酶,而Tt Lac2-5和Tt Lac2-8蛋白只具有Cu2+结合区,缺乏其它结构,属于多铜氧化酶家族。GYP培养基液体发酵条件下,该菌株胞外漆酶活性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28℃和35℃条件下,0.5 m M以上的Cu2+均可诱导该菌株胞外总漆酶活性的增加,其中2 m M Cu2+时,在第8和第10天逐渐升高至最高值(28℃时10.6 U/m L,35℃时6.5 U/m L)。qPCR分析表明:除Tt Lac13外,Cu2+和温度能诱导6个漆酶同工酶基因和Tt Lac2-5、Tt Lac2-8的表达,其中对Tt Lac50和Tt Lac2-2诱导可提高6倍以上。2、温度和Cu2+诱导耐热毛栓菌S0301中热激转录因子TtHSF2的表达使用TtHSF2α多克隆抗体对温度和Cu2+处理后提取的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到的三个特异性蛋白条带,其分子量大小与推测的TtHSF2α,TtHSF2β-Ⅰ和TtHSF2β-Ⅱ一致。与m RNA水平上的响应模式一致,温度和Cu2+诱导TtHSF2α和TtHSF2β-Ⅰ蛋白的积累。并且在相同条件下,TtHSF2β-Ⅰ和TtHSF2β-Ⅱ在耐热毛栓菌S0301中均比TtHSF2α占优势,但是Cu2+和温度对TtHSF2β-Ⅱ蛋白积累的影响无规律性。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TtHSF2α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热激转录因子At HSFA3进化关系最近。3、TtHSF2参与漆酶同工酶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分析在前期建立同核耐热毛栓菌S0301菌株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本研究优化并选取柠檬酸合酶的启动子(Tt CS2P)构建过量表达质粒,获得稳定遗传的TtHSF2α、TtHSF2β-Ⅰ过量表达和TtHSF2反义抑制菌株,并完成转化子DNA、m RNA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分别对TtHSF2α、TtHSF2β-Ⅰ过量表达和TtHSF2反义抑制菌株胞外漆酶活性进行测定,对TtHSF2β-Ⅰ过量表达和TtHSF2反义抑制菌株中漆酶同工酶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TtHSF2α和TtHSF2β-Ⅰ对耐热毛栓菌S0301菌株中漆酶活性有相反的影响;过表达TtHSF2β-I的菌株在第6天和第8天的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6倍和2.3倍,而过量表达TtHSF2α的菌株的酶活约为对照的33.2%和36.2%。并且热稳定性分析显示过量表达TtHSF2β-I的菌株的粗漆酶比过表达TtHSF2α的菌株更稳定。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TtHSF2β-I可上调除Tt Lac53外的所有漆酶同工酶的表达;在不含Cu2+的GYP培养基中,TtHSF2β-I对Tt Lac13转录水平的影响达到对照的5.9倍(最高),对Tt Lac16转录水平的影响达到1.4倍(最低)。在过表达TtHSF2β-I的菌株中添加2 m M Cu2+后,Tt Lac50的转录显着增加了10.6倍。另外,在不含Cu2+的GYP培养基中,Tt Mco2-5和Tt Mco2-8的转录受TtHSF2β-I的影响是对照的1.8倍和1.7倍。与此同时,TtHSF2反义抑制菌株在转录水平或酶活水平都显示出与TtHSF2β-Ⅰ过表达菌株相反的结果,抑制倍数最大的为Tt Lac7,达到3.4倍。重要的是,EMSA实验发现TtHSF2α可以与Tt Lac1和Tt Lac13两个漆酶启动子上的HSE元件特异性结合,并且Y1H实验显示出TtHSF2α可以在酵母中与Tt Lac13的启动子结合,这也是证明TtHSF2作为漆酶活性的直接调节剂最直接的证据。除此之外,Y2H实验揭示TtHSF2α可以与TtHSF2β-I发生相互作用,并且TtHSF2β-I蛋白中因可变剪接产生的13个氨基酸对相互作用没有影响。4、TtHSF2对耐热毛栓菌锰过氧化物酶(Mn Ps)活性及转录的影响在TtHSF2表达量改变的菌株中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发生显着改变,TtHSF2β-I过表达菌株中锰过氧化物酶的表达量明显增多,而TtHSF2α过量表达菌株和TtHSF2反义抑制菌株则是受到了抑制。转录水平分析发现TtHSF2β-I过表达导致了大多数锰过氧化物酶表达量的显着提高。相反,TtHSF2α过量表达导致耐热毛栓菌S0301中锰过氧化物酶表达的抑制,TtHSF2反义抑制菌株中得到与TtHSF2α过量表达相似的结果。5、TtHSF2参与耐热毛栓菌的氧化应答已有研究表明大豆疫霉Ps HSF1调控胞外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对植物防御过程中产生的ROS解毒。本研究考察了TtHSF2表达量改变菌株对双氧水胁迫的表型,发现TtHSF2α和TtHSF2β-I剪接亚型在耐热毛栓菌S0301中呈现相反的功能,TtHSF2β-I过量表达菌株对双氧水胁迫的敏感性降低,而TtHSF2α过量表达菌株则相反。通过转录组分析了TtHSF2β-I过量表达菌株在双氧水胁迫下耐热毛栓菌S0301中抗氧化相关转录因子、抗氧化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细胞壁和细胞膜组分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揭示了双氧水胁迫影响到核糖体组装、谷胱甘肽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完成了Cu2+和温度对耐热毛栓菌S0301中漆酶同工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初步阐明了Cu2+诱导热激转录因子TtHSF2在漆酶同工酶表达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发现TtHSF2表达量改变对锰过氧化物酶基因家族的调控效应,及TtHSF2参与双氧水胁迫耐受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研究TtHSF2调控耐热毛栓菌S0301中木质素降解酶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可能,丰富了HSF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同时也为提高白腐菌漆酶等木质素降解酶产量及推动其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的创新点:1、本文以Trametes属中产漆酶优势的耐热菌株毛栓菌T.trogii S0301为出发材料,探究漆酶同工酶表达及酶活性调节受Cu2+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因子的遗传操作开展漆酶同工酶的表达调控研究,为提高菌株漆酶产量和不同类型的漆酶同工酶诱导表达提供理论证据。2、本文揭示了Cu2+响应转录因子TtHSF2在耐热毛栓菌漆酶同工酶表达、锰过氧化物酶表达和双氧水胁迫中的功能和可能的机制,丰富了真菌HSF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张育,谭晓慧,刘华忠[4](2021)在《丙烯酰胺诱导酿酒酵母的抗氧化降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丙烯酰胺处理酿酒酵母的抗氧化降解动力学。方法以酿酒酵母为模型,测定丙烯酰胺对酿酒酵母的生长影响及抗氧化指标。结果丙烯酰胺对酿酒酵母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丙烯酰胺处理组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力增加,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降低,且MDA含量、T-AOC的变化符合动力学方程。结论在培养前期,处理组各抗氧化指标的波动比对照组大,这表明丙烯酰胺对酿酒酵母具有氧化损伤,且在培养前期较为明显,这可能与丙烯酰胺的半衰期及酿酒酵母自身抗氧化防御系统有关。
曾令杰,丰丕雪,黄锦翔,安佳星,赵雪梅,龙秀锋,伍时华,易弋[5](2021)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儿茶酚胁迫下酿酒酵母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酿酒酵母被认为是发酵纤维素产生乙醇的主要微生物。儿茶酚是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一种主要的酚类抑制物,对酵母细胞的生长代谢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采用RNA-Seq技术在转录组水平探讨了酿酒酵母在质量分数为1.2 g/L儿茶酚下的响应机制,共筛选出22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包括172个上调基因和51个下调基因。结果表明,在儿茶酚胁迫下,酿酒酵母发生了氧化应激,同时通过上调硫代谢、碳代谢以及ABC转运蛋白等通路相关基因来提高酿酒酵母儿茶酚耐受性。研究初步揭示了儿茶酚胁迫下酿酒酵母响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高酿酒酵母酚类物质耐受性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丽杰[6](2020)在《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铅通过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残存于食品、饲料中,并对人类、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于食品、饲料、人体、动物体的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研究较少,并且大多集中于乳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进行混菌发酵,补充单一乳酸菌发酵应用的不足,很大程度的解决重金属污染对食品、人类、动物造成的危害。本文以前期分离自内蒙古重金属污染区的6株高吸附铅、不同铅抗性的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6株酵母菌进行抗不良环境威胁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对筛选到的优秀菌株探究其吸附特性和吸附机制,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对其抗高浓度铅的机制进行解析,最后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其缓解铅中毒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以酸碱、NaCl耐受能力、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对6株菌有益特性进行筛选,发现6株菌对酸碱具有较高的抗性,均能通过胃肠道的pH值环境,在pH值6时W.anomalus QF11的长势最好;5株菌对小于6%NaCl具有耐受能力,W.anomalus QF11和W.anomalus QD28耐受能力最强;对5株菌模拟胃肠液的存活率研究发现,W.anomalus QF11、M.chrysoperlae QK15、M.chrysoperlae QE112 3株菌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存活率均较高,模拟肠液8h后,活性最高的W.anomalus QF11存活率为75.42%;对3株菌进行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以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表明,3株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尤其是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远高于Vc(100mg/mL)。选择2个菌属且对铅抗性能力不同的W.anomalus QF11和M.chrysoperlae QK15进行后续试验。以吸附量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环境因素对W.anomalus QF11和M.chrysoperlae QK15吸附铅的影响,解析2株菌体外吸附铅离子的特性。结果表明,pH值、Pb2+液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对2株菌的影响趋势相同,菌体质量浓度对2株菌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2株菌株吸附铅的特性进行优化。Wanomalus QF11对铅最优吸附参数为菌体浓度10.64g/L,铅浓度81.63mg/L,pH值5.42,此时预测值为7.81mg/g。M.chrysoperlae QK15对铅最优吸附参数为菌体浓度12.46g/L,铅浓度110.32mg/L,pH值5.51,此时吸附量预测值为5.80mg/g。通过化学试剂处理试验、吸附稳定性试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合能谱试验以及基团掩蔽、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阐明2株菌对铅的吸附机制。结果发现,2株菌吸附的铅绝大部分都会被解析下来,证明2株菌对铅的吸附机理主要是表面吸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结合能谱可直观证明2株菌确实存在对铅的吸附,并且主要是菌体表面吸附,只有一少部分胞内积累;菌体吸附重金属的主要部位在细胞壁上,且菌体表面氨基、羧基、磷酸基在吸附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吸附铅的基团有细胞壁上蛋白质酰胺I带、胺基中的-C-N-、-OH、-NH、磷酸基团(P=O、P-OH、PO43-)、细胞壁上的多糖成分、细胞膜上的-CH2基团等。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对Wanomalus QF11抗铅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和铅处理组之间差异显着表达的基因共有3638个,其中显着上调的为1724个,显着下调的为1914个。3638个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29条GO term上(Padjust<0.05)。差异基因主要涉及ncRNA代谢过程(223个)、胞质部分(1172个)、非膜结合细胞器(347个)、核糖核蛋白复合体(342个)等。KEGG pathway显着富集分析结果为,3638个差异基因参与2条代谢通路,分别是翻译通路(Translation)和能量代谢通路(Energy metabolism)(Padjust<0.05)。此外,海藻糖生物合成、对细胞损伤进行修复的热激蛋白、抗氧化酶、以及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的大量基因表达上调,编码转运蛋白的一些基因表达既有上调又有下调,W.anomalus QF11耐铅机制涉及诸多代谢过程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测定铅暴露模型组及W.anomalus QF11干预组大鼠粪便、组织、血液中铅含量以及肝脏中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并对大鼠组织切片进行病理观察,评价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的缓解效果。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铅模型组大鼠已达到中度铅中毒和重度铅中毒,建模成功;与铅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血液、肝脏、肾脏、脑中的铅含量均在一定程度降低,与此同时粪便中铅含量提高,对于中度铅中毒的干预效果高于重度铅中毒;菌对照组及空白组大鼠肝、肾及脑组织完整正常,模型组大鼠出现肝水肿、狄氏腔显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淡染,颗粒变性,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脑出血灶面积大,数量多,并且出现脑水肿。
马梦娇[7](2020)在《中华鳖肉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抗衰老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中华鳖(Chinese soft-shelled turtle)是我国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中华鳖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中华鳖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对于中华鳖抗衰老功效等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中华鳖肉蛋白为原料,利用酶法制备抗氧化活性肽,并以酿酒酵母为模式菌对其抗衰老活性进行评价,通过RP-HPLC分离纯化得到抗衰老活性最强的组分,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并利用分子对接初步探索其抗衰老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中华鳖肉蛋白的营养价值和提取工艺研究。中华鳖肉中蛋白质的含量(湿重)为18.61%,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模式。根据蛋白质不同pH值的溶解度差异,利用碱溶酸沉法分别在pH 11.0和pH 5.0时提取中华鳖肉蛋白,SDS-PAGE电泳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9~200 ku,肌原纤维蛋白为构成鳖肉蛋白的主要蛋白质。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以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OH清除率、Fe2+螯合率和抑制亚油酸自氧化能力)为主要指标,水解度为辅助指标,筛选得到中华鳖肉蛋白的最佳水解酶为碱性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最佳酶解参数为:料液比1:20(w/v)、酶添加量8000 U/g和酶解时间3.5 h。该条件下得到的酶解产物(Chinese shelled-turtle protein hydrolysate,STPH),水解度为19.90%,当STPH的浓度为5 mg/mL时,其DPPH·清除率、·OH清除率、Fe2+螯合率和抑制亚油酸自氧化能力分别为87.89%、10.83%、65.56%和63.24%。STPH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 u的肽含量高达87.69%,其中与抗氧化能力相关的疏水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7.22%、28.20%和8.29%。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对酿酒酵母时序寿命(chronological lifespan,CLS)的影响。CLS 6时,低、中、高剂量(1、2、4 mg/m L)STPH处理的酿酒酵母存活率分别较空白组增加了1.85%、5.77%和10.99%,STPH高剂量组酵母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与空白组相比分别提高了47.4%、35.4%和27.2%,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了44.7%。STPH还具有抑制胞内活性氧生成以及改善衰老细胞形态的作用。STPH的Fe2+螯合率与酿酒酵母CLS 6的存活率之间的正相关性高达0.816。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分离纯化、序列鉴定以及与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的分子对接作用。通过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STPH进行两步分离纯化,得到Fe2+螯合能力最强的组分F3-1,其Fe2+螯合率和CLS 6时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分别较STPH提高了10.83%和7.77%。利用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对F3-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得到6个含量丰富的多肽:TEAPLNPK、LVRGPR、KLLDPDGK、SKHPNLSAS、APLNPK和KYPHQK。利用分子对接模拟多肽TEAPLNPK、LVRGPR、KLLDPDGK对于Tor的作用,三个多肽均能够与FK506结合蛋白12(FK506-binding protein 12,FKBP12)和Tor的FKBP12-雷帕霉素结合结构域(FKBP12-rapamycin binding domain,FRB)成功对接,并能够通过氢键等相互作用与FKBP12-FRB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还能够增强FKBP12和FRB间的相互作用与结构稳定性。
郭艳飞[8](2020)在《组蛋白H4K5乙酰化对酿酒酵母响应Ni2+胁迫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镍被认为是一种工业和职业健康风险较高的重金属,并且在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中被高度重视。与镍及其化合物长期接触会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如接触性皮炎、器官系统毒性以及癌症。镍毒性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表观遗传信息改变是其细胞毒性的主要因素。镍能够通过直接(与组蛋白结合)或间接的方式(改变组蛋白修饰或诱导ROS产生)调控基因的表达。然而,镍及其化合物的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表观遗传信息能否通过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对镍胁迫的响应暂不明确。本实验以酿酒酵母组蛋白定点修饰突变菌株H4K5R为研究材料,研究组蛋白H4K5位点乙酰化对镍胁迫下酿酒酵母的氧化损伤及基本的抗氧化能力、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NiCl2胁迫浓度的增加,野生型菌株BY4741细胞死亡率、细胞内ROS含量均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突变株H4K5R细胞死亡率、细胞内ROS含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P<0.05),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高于野生型,趋于正常状态。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在NiCl2胁迫下受到的氧化损伤小。2.随着氯化镍胁迫浓度的增加,野生型BY4741中组蛋白H4的总乙酰化水平以及单个赖氨酸位点(H4K5、K12、K16、K9)的乙酰化水平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突变株中则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H4K5位点乙酰化的去除可能影响了Ni2+对酿酒酵母组蛋白H4乙酰化修饰的改变。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H4K16位点的乙酰化水平下降的趋势加剧,H4K91位点的乙酰化下降的趋势较缓。说明K5位点乙酰化的缺失可能促进H4K16乙酰化的减少,而有利于K91位点乙酰化的保留。3.突变菌株H4K5R与野生型菌株BY4741的RNA-seq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仅富集于核糖体以及核糖体合成通路,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H4K5乙酰化修饰的调控;NiCl2处理后,突变株与野生型相比,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发现多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突变株H4K5R中这部分基因对镍的响应弱于野生型。镍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在KEGG中被富集到核糖体、氧化磷酸化、生热、三羧酸循环、HIF-1信号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等多个信号通路。表明这些通路参与了酿酒酵母镍胁迫的响应过程。4.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在NiCl2胁迫下,MAPK通路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所差异,基因Rho1、Pkc1为锁定该通路下游靶基因的关键基因。5.经Real-time PCR验证后,发现NiCl2胁迫下,突变菌株和野生型酵母细胞内的MAPK通路均被激活,但当信号传递到核内时,Swi4/Swi6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在两菌株中呈相反趋势;染色质共价修饰基因的表达模式与Swi6类似,推测其可能与组蛋白H4K5位点的去乙酰化相关。该结果与RNA-seq分析的结果一致。本研究期望能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型镍相关的细胞毒理、分子毒理涉及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理解,同时为深入研究组蛋白乙酰化对真核生物响应重金属胁迫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刘雨佳[9](2020)在《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转录因子ChhapX基因功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叶部病害。目前对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和O两个生理小种的基因组获得以及T小种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玉米小斑病菌在侵入寄主过程中需要应对多种自身或寄主产生的应激反应,同时生产毒素,维持致病力。此过程涉及多个转录因子的参与。转录因子HapX是铁稳态的主要调节剂,对多种病原真菌维持毒力至关重要。玉米小斑病菌中的ChhapX对铁稳态及致病力的影响,以及其是否通过已证实的保守铁调节系统来响应铁离子变化协调自身铁平衡,尚不明确。本研究以玉米小斑病菌ChhapX为研究对象,建立并优化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小斑病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ChhapX敲除突变体,分析转录因子ChhapX对玉米小斑病菌铁稳态、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其方法及结果如下:1.玉米小斑病菌转录因子ChhapX基因序列克隆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本文根据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的HapX基因序列,经NCBI比对获得玉米小斑病菌ChhapX基因全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ChhapX基因全长1440bp,含1个开放阅读框,编码422个氨基酸,定位于细胞核,含有一个bZIP型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玉米小斑病菌ChhapX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HapX系统进化关系最近。2.玉米小斑病菌ATMT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优化及△ChhapX突变体的获得。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小斑病菌遗传转化的最优体系为: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05个/mL,在25℃黑暗条件下萌发8h后与浓度为OD600=0.5的含有潮霉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双元载体的农杆菌AGL-1,按照1:1比例混合,诱导30min后,共培养48h,转化效率为每转化105个孢子可产生85个转化子。采用Overlap PCR和无缝克隆方法构建玉米小斑病菌ChhapX敲除载体pPZP100ChhapX,利用电击法将敲除载体导入农杆菌菌株AGL-1后,基于玉米小斑病菌ATMT遗传转化最优体系,获得候选转化子,单孢纯化经PCR验证得到△ChhapX菌株。3.ChhapX对不同铁离子下玉米小斑病菌生长发育、抗胁迫能力以及致病力的影响。在不同铁离子浓度下△ChhapX菌丝生长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突变体菌落变薄,菌丝干重显着降低,产孢量增多;在铁充足和铁过量条件下,△ChhapX细胞色素合成减少;细胞壁完整性、氧化胁迫和离子胁迫处理后,在铁缺乏和铁充足时,△ChhapX菌株对刚果红、SDS和NaCl的敏感性增加,对H2O2敏感性降低;在铁过量条件下,△ChhapX菌株对SDS的敏感性增加,对刚果红和NaCl的敏感性降低。与野生型相比,△ChhapX接种在玉米B73后,致病力显着降低。表明转录因子ChhapX影响菌丝生长、产孢、色素合成、抗胁迫能力及致病力。4.ChhapX响应不同铁离子浓度影响铁稳态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玉米小斑病菌ChhapX基因能够响应不同的铁离子浓度,在低铁时ChhapX表达显着上调。铁稳态相关的基因NRPS6,NRPS2,SidA,mirB和CYCA在不同铁离子浓度下的表达受ChhapX调控,在铁缺乏时,SidA,NRPS6和NRPS2表达显着下调,CYCA表达下调;在铁充足时,SidA,NRPS6,NRPS2和mirB表达下调;在铁过量时,SidA,NRPS6,mirB表达显着上调。表明ChhapX能够在低铁和高铁条件下调控铁吸收和铁消耗途径。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SOD1,SOD2,CAT1,CAT3,NOX2,NOX4,NOX5,GR和GSS,在铁缺乏时,CAT3和NOX4的表达显着上调;在铁充足时,SOD1表达上调,CAT1,CAT3,NOX2,NOX5和GR显着下调;在铁过量时,SOD1,SOD2,CAT1,NOX2,NOX4和GSS表达下调。表明ChhapX与玉米小斑病菌的氧化应激反应具有相关性。
童雅琪[10](2020)在《酵母源抗氧化活性肽干预DON对IPEC-J2的毒性研究》文中提出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维持着氧化还原平衡,当机体中自由基大量积累便会出现氧化应激,研究表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诱导由活性氧自由基(ROS)介导的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其导致细胞死亡的机制之一。酵母细胞壁提取物被报道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基于本实验室前面关于酵母胞壁提取物干预DON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本实验从布拉迪酵母菌出发提取出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并在猪肠上皮细胞中从抗氧化角度出发在分子水平探究酵母酶解活性物对DON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1.酵母酶解活性肽的提取及其活性成分鉴定:以布拉氏酵母菌为原材料,采用酶解的方法从酵母菌中提取出一类具有强抗氧化性的物质。应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探究出提取酵母酶解活性物最佳方案,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对该酵母酶解抗氧化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结果显示:(1)以多肽提取率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研究指标,运用单因素正交试验对酵母活性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方案为:温度40℃,p H值为7,反应时间15h,此时多肽提取率为15.26%,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9.54%。(2)凝胶渗透色谱分析酵母酶解活性物的均分分子量为756.5Da。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与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发现该物质为一类抗氧化短肽。(3)使用Sephadex G-15层析柱分离得到对DPPH自由基的IC50=0.05μg/m L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组分YE-4。(4)通过LC-MS/MS对YE-4进行多肽序列分析,得到六个最大可能肽段:Val-Glu-Leu-Lys-Leu-Gln(728.46Da)、Lys-Pro-Glu-Leu-Arg(683.4 Da)、Met-Val-Val-Leu-Arg(616.38 Da)、Phe-Asp-Asp-Tyr-Arg-Pro-Gln(937.45Da)、Tyr-Leu-Gly-Tyr-Leu-Gln-Leu-Leu-Arg(1266.7 Da)、Leu-Lys-Glu-Gln-Phe-Glu(792.41 Da)。2.酵母活性肽抗氧化性质评价:分别从清除自由基、还原能力测定、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测定以及其在H2O2-酿酒酵母氧化模型中的应用等多个角度来对酵母活性肽进行抗氧化性质评价,结果显示:(1)酵母活性肽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都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对几种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羟自由基IC50=6.23mg/m L,DPPH自由基IC50=1.24mg/m L,ABTS自由基IC50<0.5mg/m 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8mg/m L(2)酵母活性肽具有较高的还原力以及较好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3)抗氧化肽可以有效提高经1μmol/L的H2O2处理酿酒酵母的存活率。(4)抗氧化肽可以显着性降低受H2O2氧化损伤的酿酒酵母菌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可以调控酿酒酵母菌胞内抗氧化酶的表达高低。酵母抗氧化肽是一种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天然抗氧化物。3.酵母活性肽通过Keap1-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干预DON对猪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印迹杂交技术检测酵母活性肽对DON细胞损伤模型中Keap1-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上抗氧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酵母活性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预DON细胞毒性作用,提高猪肠上皮细胞存活率。(2)DON可以对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氧化损伤,而酵母活性肽可以缓解这种氧化损伤减少氧化产物的生成。(3)DON作用可以显着性降低猪肠上皮细胞中谷胱甘肽以及过氧化氢酶的含量,少许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酵母活性肽的加入可以显着性提高细胞中抗氧化酶系表达。(4)酵母酶解活性肽可以显着性上调受DON氧化损伤的猪肠上皮细胞中核因子相关因子2 Nrf2、Ⅱ相解毒酶血红素加氧酶HO-1以及抗氧化蛋白酶醌氧化还原酶NQO1等抗氧化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综上结果表明:提取自布拉迪酵母菌的一类短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大部分自由基并且具有较好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以及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在生物体中酵母活性肽具有较好的促进生长作用并且可以抗酿酒酵母菌氧化应激。在DON-猪肠上皮细胞模型中酵母活性肽可以通过激活机体抗氧化调节机制,调控Keap1-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下游抗氧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干预DON引起的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缓解呕吐毒素所致猪肠道上皮细胞毒性损伤。
二、酿酒酵母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酿酒酵母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酿酒酵母H4I26A组蛋白定点突变菌株的耐镍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环境中的镍及危害 |
1.2 重金属对细胞产生毒性的机理 |
1.2.1 氧化应激 |
1.2.2 蛋白质氧化 |
1.2.3 脂质过氧化 |
1.2.4 DNA损伤 |
1.2.5 细胞凋亡 |
1.3 环境胁迫下细胞的防御和解毒机制 |
1.3.1 抗氧化酶对重金属胁迫下细胞的解毒机制 |
1.3.2 海藻糖对环境胁迫下细胞的防御机制 |
1.3.3 交叉应力保护和适应性应力响应 |
1.3.4 V-ATP酶对重金属胁迫下细胞的保护机制 |
1.4 胁迫与染色质结构的关系 |
1.5 技术路线 |
2 镍在酿酒酵母细胞内的定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及配方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生长表型检测 |
2.2.2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生长曲线测定 |
2.2.3 Ni~(2+)在酿酒酵母的细胞定位 |
2.2.4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胞内Ni~(2+)含量检测 |
2.3 实验结果 |
2.3.1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生长表型的观察 |
2.3.2 镍胁迫对酿酒酵母生长的影响 |
2.3.3 Ni~(2+)在酿酒酵母细胞中定位 |
2.3.4 镍胁迫对酿酒酵母细胞内Ni~(2+)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镍胁迫对酿酒酵母的氧化损伤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试剂及配方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ROS含量检测 |
3.2.2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脂质过氧化程度检测 |
3.2.3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Ca~(2+)含量检测 |
3.2.4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2.5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细胞周期检测 |
3.2.6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抗氧化系统损伤测定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不同浓度NiCl_2胁迫对酿酒酵母总ROS水平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NiCl_2对酿酒酵母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3.3.3 不同浓度NiCl_2胁迫对酿酒酵母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NiCl_2胁迫对酿酒酵母Ca~(2+)水平含量的影响 |
3.3.5 不同浓度NiCl_2胁迫对酿酒酵母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6 不同浓度NiCl_2胁迫对酿酒酵母SOD、GSH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转录组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株活化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RNA提取 |
4.2.2 RNA-seq文库构建 |
4.2.3 测序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测序数据质控 |
4.3.2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3.3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KEGG通路分析 |
4.3.4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GO功能富集分析 |
4.3.5 镍胁迫下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镍胁迫对酿酒酵母海藻糖含量及海藻糖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RNA的提取及Real-time PCR |
5.2.2 MNase-qPCR模板制备 |
5.2.3 Real-time PCR和 MNase-qPCR引物设计 |
5.2.4 MNase-qPCR数据处理 |
5.3 实验结果 |
5.3.1 镍胁迫下海藻糖含量变化 |
5.3.2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基因TPS1、TSL1表达量检测 |
5.3.3 MNase处理样品电泳图 |
5.3.4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基因TPS1、TSL1核小体占据率检测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引物序列表 |
附录 B 实验仪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酿酒酵母β-葡聚糖对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的缓解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酿酒酵母β-葡聚糖 |
1.1.1 β-葡聚糖简介 |
1.1.2 Dectin-1 |
1.2 Nrf2/HO-1 信号通路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作用 |
1.2.1 氧化应激 |
1.2.2 Nrf2/HO-1 信号通路 |
1.2.3 Nrf2/HO-1 信号通路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1.3 氧化应激激活NLRP3 |
1.4 氧化应激激活NF-κB |
1.4.1 NF-κB抗氧化靶标 |
1.4.2 ROS诱导NF-κB靶标 |
1.5 巨噬细胞与氧化应激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7.1 LPS诱导RAW264.7 细胞氧化应激与炎症模型建立 |
1.7.2 β-葡聚糖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
1.7.3 β-葡聚糖通过Dectin-1/Nrf/HO-1 通路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氧化应激 |
1.7.4 β-葡聚糖通过Nrf/HO-1 通路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应答 |
1.7.5 β-葡聚糖通过Nrf2/HO-1 通路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小体NLRP3 形成 |
1.7.6 β-葡聚糖通过Nrf/HO-1 调节LPS诱导RAW264.7 细胞凋亡 |
2 试验内容 |
2.1 试验一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氧化应激与炎症模型建立 |
2.1.1 引言 |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试验二β-葡聚糖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的保护作用 |
2.2.1 引言 |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试验三β-葡聚糖通过Dectin-1/Nrf/HO-1 通路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试验四β-葡聚糖通过Nrf2/HO-1 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反应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试验五β-葡聚糖通过Nrf/HO-1 抑制LPS诱导RAW264.7 细胞炎症小体NLRP3 形成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2.6 试验六β-葡聚糖通过Nrf2/HO-1 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凋亡 |
2.6.1 引言 |
2.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6.3 结果 |
2.6.4 讨论 |
2.6.5 小结 |
3 结论 |
4 创新性 |
5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耐热毛栓菌热激转录因子HSF2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腐菌是重要的产漆酶微生物 |
1.2 铜是重要的漆酶诱导剂 |
1.3 生物体铜利用及铜稳态调节 |
1.3.1 铜摄取 |
1.3.2 铜离子解毒 |
1.4 铜响应转录因子在漆酶基因表达调控和氧化应激中的研究进展 |
1.4.1 铜响应转录因子的结构序列特征 |
1.4.2 铜响应转录因子的结合基序 |
1.4.3 铜响应转录因子对漆酶的表达调控 |
1.4.4 铜响应转录因子在ROS中的作用 |
1.5 HSF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1.5.1 热休克蛋白(HSP)和热激转录因子(HSF)的基本概述 |
1.5.2 HSFs的种类和结构特性 |
1.5.3 HSFs蛋白及剪接亚型的相互作用 |
1.5.4 HSFs在不同物种中的可变剪接及功能 |
1.5.5 HSFs在氧化应激和ROS信号中的作用 |
1.5.6 HSFs参与漆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基础、主要内容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菌株、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2.1.1 实验菌株 |
2.1.2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2.1.2.1 大肠杆菌培养 |
2.1.2.2 酵母菌株培养 |
2.1.2.3 耐热毛栓菌S0301 的培养 |
2.2 质粒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实验方法 |
2.5.1 Total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2.5.2 DNA提取 |
2.5.3 文章所用引物 |
2.5.3.1 过量表达载体构建引物 |
2.5.3.2 反义抑制载体构建引物 |
2.5.3.3 酵母双杂载体构建引物 |
2.5.3.4 酵母单杂载体构建引物 |
2.5.3.5 qRT-PCR引物 |
2.5.4 漆酶基因及蛋白序列分析 |
2.5.5 进化树构建 |
2.5.6 漆酶活性测定及热稳定性测定 |
2.5.7 TtHSF2β-I过表达菌株的获得 |
2.5.8 TtHSF2 反义抑制菌株的获得 |
2.5.9 凝胶阻滞(EMSA) |
2.5.10 酵母双杂(Y2H) |
2.5.11 酵母单杂(Y1H) |
2.5.12 双氧水胁迫实验 |
2.5.13 刚果红降解实验 |
2.5.14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2.5.1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耐热毛栓菌S0301 中漆酶基因家族对Cu~(2+)和温度的响应 |
3.1.1 耐热毛栓菌S0301 中漆酶同工酶特征序列的鉴定 |
3.1.2 耐热毛栓菌S0301 中漆酶同工酶的系统发育分析 |
3.1.3 漆酶基因家族对Cu~(2+)和温度响应及胞外漆酶活性和表达谱分析. |
3.2 铜响应转录因子TtHSF2 的表达模式分析 |
3.2.1 温度和Cu~(2+)诱导了TtHSF2 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 |
3.2.2 TtHSF2 系统发育树构建及TtHSF2 结构域分析 |
3.3 TtHSF2 的剪接亚型对漆酶同工酶基因表达和胞外酶活性的调节效应 |
3.3.1 启动子的优化及TtHSF2 过量表达、反义抑制载体的构建 |
3.3.2 TtHSF2 不同剪接亚型过量表达及反义抑制转化子检测 |
3.3.3 过表达TtHSF2α和 TtHSF2β-I转化子的酶活性及热稳定性分析 |
3.3.4 TtHSF2 反义抑制菌株的胞外漆酶活性分析 |
3.3.5 TtHSF2β-I过表达可激活Tt Lacs的表达 |
3.3.6 TtHSF2α直接与漆酶同工酶启动子结合 |
3.3.7 TtHSF2 不同亚型之间的相互作用 |
3.4 TtHSF2 剪接亚型对锰过氧化物酶(MnPs)的影响 |
3.4.1 TtHSF2 表达量改变的耐热毛栓菌S0301中MnPs酶活性的变化 |
3.4.2 TtHSF2 表达量改变的耐热毛栓菌S0301中MnPs转录水平的变化 |
3.4.3 TtHSF2 在耐热毛栓菌对刚果红的脱色中的作用 |
3.5 TtHSF2 剪接亚型在耐热毛栓菌H_2O_2氧化应答中的机制分析 |
3.5.1 TtHSF2 剪接体在H_2O_2胁迫中的作用分析 |
3.5.2 双氧水胁迫下TtHSF2β-I过表达菌株的转录组分析 |
3.5.2.1 转录组功能注释 |
3.5.2.2 样本间Venn分析 |
3.5.2.3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和样本间PCA分析 |
3.5.2.4 基因表达差异统计 |
3.5.2.5 差异基因的Venn分析 |
3.5.2.6 双氧水胁迫下的COG分类统计 |
3.5.2.7 双氧水胁迫下的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
3.5.2.8 双氧水胁迫下的KEGG富集分析 |
3.5.2.9 TtHSF2β-Ⅰ过表达菌株在双氧水胁迫下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分析 |
3.5.2.10 氧化胁迫下b ZIP转录因子的表达谱分析 |
3.5.2.11 双氧水胁迫下铜响应转录因子的表达谱分析 |
3.5.2.12 细胞内抗氧化相关酶的差异表达分析 |
3.5.2.13 双氧水胁迫下细胞膜和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及表达量分析 |
3.5.2.14 热休克蛋白在双氧水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耐热毛栓菌S0301 中漆酶同工酶对Cu~(2+)和温度的响应 |
4.2 铜响应转录因子TtHSF2 与漆酶基因表达 |
4.3 真菌HSF的选择性剪接 |
4.4 TtHSF2 及其可变剪接体在漆酶基因表达中的双重调节功能 |
4.5 TtHSF2 参与耐热毛栓菌S0301 的氧化应答 |
五、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1.1 Cu~(2+)和温度影响漆酶同工酶和TtHSF2 的表达 |
5.1.2 TtHSF2 可变剪接体对Lacs、Mn Ps等木质素降解酶系的双向调控作用 |
5.1.3 TtHSF2 参与耐热毛栓菌S0301 的氧化应答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4)丙烯酰胺诱导酿酒酵母的抗氧化降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酿酒酵母生长的检测 |
1.3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丙烯酰胺对酿酒酵母的生长和细胞间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2.2 丙烯酰胺对酿酒酵母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5)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儿茶酚胁迫下酿酒酵母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主要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儿茶酚对酵母细胞发酵力的测定 |
1.3.2 转录组测序 |
1.3.3 测序数据处理及其生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儿茶酚对酵母细胞发酵的影响 |
2.2 测序数据质控 |
2.3 测序样品相关性分析 |
2.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和信号通路分析 |
3 讨论 |
3.1 涉及硫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 涉及氧化还原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 涉及碳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 结论 |
(6)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重金属铅的概述 |
1.1.1 食品中重金属铅污染来源 |
1.1.2 食品中重金属铅的污染现状 |
1.1.3 重金属铅代谢及对人体的危害 |
1.1.4 各类介质中重金属铅脱除技术 |
1.2 酵母菌 |
1.2.1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 |
1.2.2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 |
1.2.3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理 |
1.2.4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关系 |
1.2.5 酵母菌益生潜力 |
1.3 转录组学在酵母菌研究中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高吸附铅酵母菌抗胁迫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菌株 |
2.2.2 试验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2.4 培养基配制 |
2.2.5 主要试剂配制 |
2.3 试验方法 |
2.3.1 酵母菌抗胁迫特性研究 |
2.3.2 酵母菌抗氧化性的研究 |
2.3.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酵母菌胁迫特性结果 |
2.4.2 酵母菌抗氧化结果 |
2.5 小结 |
3 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菌种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酵母菌活化及供试菌液的制备 |
3.3.2 酵母菌对Pb2+的吸附能力测定 |
3.3.3 环境因素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
3.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3.3.5 酵母菌对Pb~(2+)吸附率和吸附量的计算 |
3.3.6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环境因素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
3.4.2 响应面法优化酵母菌吸附Pb~(2+)的最佳条件 |
3.5 小结 |
4 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菌种 |
4.2.2 试验试剂 |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表面基团掩蔽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
4.3.2 化学试剂处理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
4.3.3 酵母菌对Pb~(2+)吸附稳定性研究 |
4.3.4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
4.3.5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傅里叶红外光谱观察 |
4.3.6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菌体表面基团对Pb~(2+)吸附能力的影响 |
4.4.2 化学试剂处理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
4.4.3 酵母菌对Pb~(2+)吸附稳定性研究 |
4.4.4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扫描电镜结果 |
4.4.5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4.6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
4.5 小结 |
5 W.anomalus QF11受铅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菌种 |
5.2.2 材料和试剂 |
5.3 试验方法 |
5.3.1 W.anomalus QF11活化及处理 |
5.3.2 W.anomalus QF11 RNA提取 |
5.3.3 文库建立和测序 |
5.3.4 转录组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RNA提取质量检测 |
5.4.2 数据的质量评估及序列拼接组装结果分析 |
5.4.3 RNA-Seq生物学重复性分析 |
5.4.4 不同样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4.5 不同数据库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
5.5 小结 |
6 W.anomalus QF11体内缓解铅中毒的效果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6.2.1 试验动物 |
6.2.2 试验菌株 |
6.2.3 培养基配制 |
6.2.4 试验试剂 |
6.2.5 仪器与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W.anomalus QF11菌粉的制备 |
6.3.2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6.3.3 动物处理及样本的采集 |
6.3.4 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 |
6.3.5 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大鼠临床观察结果 |
6.4.2 W.anomalus QF11对铅暴露大鼠体质量和肝脏、肾脏、脑指数的影响 |
6.4.3 W.anomalus QF11对大鼠血液铅含量的影响 |
6.4.4 W.anomalus QF11对大鼠粪便铅含量影响 |
6.4.5 W.anomalus QF11对大鼠肝脏、肾脏、脑中铅含量影响 |
6.4.6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肝脏、肾脏、脑组织病理学影响 |
6.4.7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组织氧化指标影响 |
6.4.8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肝脏ALT和AST的影响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中华鳖肉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抗衰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中华鳖研究概述 |
1.1.1 中华鳖的营养价值 |
1.1.2 中华鳖的蛋白质性质研究 |
1.1.3 中华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 抗氧化肽研究概述 |
1.2.1 抗氧化肽的来源 |
1.2.2 抗氧化肽的结构特征 |
1.2.3 体外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1.3 抗衰老活性研究进展 |
1.3.1 自由基衰老学说 |
1.3.2 酵母细胞衰老模型 |
1.3.3 酵母细胞的衰老机制 |
1.3.4 抗衰老活性物质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预处理 |
2.2.2 中华鳖肉营养成分的测定 |
2.2.3 中华鳖肉蛋白的提取与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2.2.4 中华鳖抗氧化肽的酶法制备 |
2.2.5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理化性质测定 |
2.2.6 酵母细胞培养与生长曲线测定 |
2.2.7 酵母细胞时序寿命测定 |
2.2.8 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测定 |
2.2.9 酵母细胞形态观察 |
2.2.10 抗氧化与抗衰老相关性分析 |
2.2.11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分离纯化 |
2.2.12 多肽序列鉴定 |
2.2.13 分子对接 |
2.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中华鳖肉的营养价值 |
3.1.1 基本营养成分 |
3.1.2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
3.2 中华鳖肉粗蛋白的提取与相对分子质量 |
3.2.1 中华鳖肉粗蛋白的提取 |
3.2.2 中华鳖肉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3.3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工艺的确定 |
3.3.1 蛋白酶种类的确定 |
3.3.2 单因素实验 |
3.3.3 酶解正交实验 |
3.4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理化性质 |
3.4.1 STPH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3.4.2 STPH的组成分析 |
3.4.3 STPH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
3.5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抗衰老活性评价 |
3.5.1 酵母密度与生长曲线 |
3.5.2 酵母细胞的时序寿命 |
3.5.3 STPH对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4 酵母细胞形态观察 |
3.5.5 体外抗氧化与抗衰老活性相关性分析 |
3.6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分离纯化 |
3.7 组分F_(3-1)的抗衰老功效 |
3.8 组分F_(3-1)的氨基酸序列 |
3.9 肽与FKBP12-FRB的分子对接 |
3.9.1 分子对接的准确性 |
3.9.2 分子对接结果 |
3.9.3 肽与FKBP12-FRB的相互作用 |
3.9.4 肽对FKBP12-FRB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组蛋白H4K5乙酰化对酿酒酵母响应Ni2+胁迫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1 镍的毒性研究进展 |
1.1.1 镍相关疾病与机理 |
1.1.2 镍离子在细胞内的定位 |
1.1.3 镍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 |
1.1.4 镍对胞内MAPK及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 |
1.1.5 镍导致组蛋白乙酰化的改变 |
1.2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
1.2.1 组蛋白乙酰化及其分布 |
1.2.2 组蛋白乙酰化对细胞代谢过程的调节作用 |
1.2.3 组蛋白乙酰化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1.2.4 组蛋白乙酰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1.3 酿酒酵母组蛋白定点突变菌株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Ni~(2+)致氧化损伤的细胞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及配方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镍耐受性菌株H4K5R生长表型观察 |
2.2.2 Ni~(2+)在酿酒酵母细胞内的定位 |
2.2.3 镍胁迫下细胞死亡率的测定 |
2.2.4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胞内总ROS水平的测定 |
2.2.5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测定 |
2.2.6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抗氧化能力的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镍耐受型菌株的表型 |
2.3.2 Ni~(2+)在酿酒酵母细胞内的定位 |
2.3.3 不同浓度NiCl_2胁迫后酵母细胞死亡率的影响 |
2.3.4 不同浓度Ni Cl_2 对酿酒酵母胞内总ROS水平的影响 |
2.3.5 不同浓度NiCl_2对酿酒酵母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
2.3.6 不同浓度NiCl_2对酿酒酵母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镍对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试剂及配方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白样品制备 |
3.2.2 SDS-PAGE |
3.2.3 转膜 |
3.2.4 免疫反应 |
3.2.5 化学发光、显色 |
3.2.6 灰度分析——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镍胁迫下酿酒酵母转录组数据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2 试剂及仪器 |
4.2.1 实验试剂及配方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本提交 |
4.3.2 RNA-seq文库构建 |
4.3.3 Illumina平台上机测序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4.2 镍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4.4.3 组蛋白H4K5去乙酰化影响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4.4.4 MAPK通路基因表达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差异基因表达的实验验证 |
5.1 实验试剂及配方 |
5.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总RNA制备 |
5.3.2 qRT-PCR |
5.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MAPK 通路基因表达量分析 |
5.4.2 染色质共价修饰基因表达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A 引物序列表 |
附录B 实验仪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转录因子ChhapX基因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机制、调控铁稳态转录因子及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式研究进展 |
1.1 玉米小斑病及其病原菌生理分化 |
1.1.1 玉米小斑病概况 |
1.1.2 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分化现象 |
1.2 植物病原真菌铁稳态及其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1.2.1 bZIP型转录因子调控铁稳态的机制研究 |
1.2.2 GATA型转录因子调控铁稳态机制的研究 |
1.3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
1.3.1 物理和化学诱变 |
1.3.2 聚乙二醇氯化钙(CaCl_2-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 |
1.3.3 基因编辑技术 |
1.3.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TMT)技术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玉米小斑病菌ChhapX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软件及网站 |
2.1.3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ChhapX核苷酸序列获得 |
2.2.2 ChhapX的系统进化分析 |
2.2.3 开放阅读框分析 |
2.2.4 理化性质分析 |
2.2.5 亚细胞定位预测 |
2.2.6 跨膜结构域分析 |
2.2.7 蛋白质结构域预测 |
2.3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小斑病菌ATMT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ChhapX菌株的获得 |
第一节 玉米小斑病菌ATMT体系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玉米小斑病菌潮霉素耐受性测定 |
3.2.2 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时间确定 |
3.2.3 农杆菌菌悬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4 分生孢子孢悬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5 分生孢子孢悬液与农杆菌菌悬液混合比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6 诱导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二节 玉米小斑病菌ChhapX敲除载体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玉米小斑病菌敲除载体构建 |
3.2.2 玉米小斑病菌ChhapX敲除载体转入农杆菌 |
3.3 小结 |
第三节 △ChhapX菌株的获得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ChhapX菌株的获得 |
3.3 小结 |
第四章 ChhapX对玉米小斑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铁离子浓度下ChhapX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2 不同铁离子浓度条件下ChhapX对玉米小斑病菌色素合成的影响 |
4.2.3 不同铁离子浓度条件下ChhapX对玉米小斑病菌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4 不同铁离子浓度条件下ChhapX对玉米小斑病菌抗胁迫的影响 |
4.2.5 ChhapX对 C.heterostrophus致病力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ChhapX对玉米小斑病菌铁稳态调控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铁离子条件下ChhapX的表达差异分析 |
5.2.2 不同铁离子条件下玉米小斑病菌铁稳态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5.2.3 不同铁离子条件下ChhapX对 C.heterostrophus铁稳态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5.2.4 不同铁离子条件下玉米小斑病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5.2.5 不同铁离子浓度下ChhapX对 C.heterostrophus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6.4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酵母源抗氧化活性肽干预DON对IPEC-J2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氧化应激研究概况 |
1.1.1 氧化应激的发生 |
1.1.2 氧化应激影响健康 |
1.1.3 DON的毒性及其通过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毒性 |
1.2 酵母细胞壁的概况 |
1.2.1 酵母细胞壁的结构组成 |
1.2.2 酵母胞壁提取物的应用 |
1.3 抗氧化肽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肽的来源 |
1.3.2 抗氧化肽活性评价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酵母抗氧化物的提取及其活性成分鉴定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蛋白酶的标定 |
2.2.2 酵母活性物提取工艺优化 |
2.2.3 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测定 |
2.2.4 多肽提取率测定 |
2.2.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2.2.6 紫外光谱分析 |
2.2.7 红外光谱分析 |
2.2.8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2.9 Sephadex G-15 柱层析分离 |
2.2.1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YE-4 |
2.2.11 基于LC-MS/MS的多肽序列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酶源的确定 |
2.3.2 酶解条件单因素试验 |
2.3.3 酶解工艺优化正交试验 |
2.3.4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2.3.5 紫外光谱分析 |
2.3.6 红外光谱分析 |
2.3.7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8 Sephadex G-15 柱层析分离酵母酶解活性物 |
2.3.9高效液相色谱分析YE-4 |
2.3.10 基于LC-MS/MS的多肽序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酵母活性肽抗氧化性质评价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酵母活性肽清除自由基 |
3.2.2 还原能力测定 |
3.2.3 螯合金属离子能力测定 |
3.2.4 酿酒酵母菌的培养 |
3.2.5 建立H_20_2-酿酒酵母氧化应激模型 |
3.2.6 YE干预H_20_2引起的酿酒酵母氧化应激 |
3.2.7 各项氧化指标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酵母活性肽对各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3.2 不同浓度酵母活性肽还原能力测定 |
3.3.3 不同浓度酵母活性肽螯合金属离子能力测定 |
3.3.4 酵母活性肽在H_2O_2-酿酒酵母模型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酵母活性肽通过Keap1-Nrf2 信号通路干预DON对猪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MTS法检测细胞活力 |
4.2.3 酵母活性肽对DON细胞毒性的干预作用 |
4.2.4 氧化产物的测定 |
4.2.5 抗氧化酶的测定 |
4.2.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酵母活性肽对DON细胞毒性的干预作用 |
4.3.2 细胞中氧化产物的测定 |
4.3.3 细胞中抗氧化酶的测定 |
4.3.4 Western blot印迹杂交检测酵母活性肽对DON细胞损伤模型中抗氧化蛋白表达水平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特色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酿酒酵母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酿酒酵母H4I26A组蛋白定点突变菌株的耐镍分子机制研究[D]. 黄勇霖.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酿酒酵母β-葡聚糖对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的缓解作用及机制[D]. 于春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耐热毛栓菌热激转录因子HSF2的功能研究[D]. 张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丙烯酰胺诱导酿酒酵母的抗氧化降解动力学研究[J]. 张育,谭晓慧,刘华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8)
- [5]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儿茶酚胁迫下酿酒酵母响应机制[J]. 曾令杰,丰丕雪,黄锦翔,安佳星,赵雪梅,龙秀锋,伍时华,易弋.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17)
- [6]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D]. 李丽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7]中华鳖肉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抗衰老功能研究[D]. 马梦娇. 江南大学, 2020(01)
- [8]组蛋白H4K5乙酰化对酿酒酵母响应Ni2+胁迫的调控作用[D]. 郭艳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转录因子ChhapX基因功能初步研究[D]. 刘雨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10]酵母源抗氧化活性肽干预DON对IPEC-J2的毒性研究[D]. 童雅琪.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