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CASE工具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莉娜[1](2021)在《下一代列控系统典型场景的建模与验证》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列控系统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中西部低密度铁路的建设需求,目前下一代列控系统正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围绕下一代列控系统展开研究,调查研究我国列控系统特别是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运营状况,分析我国既有列控系统的技术和架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列控系统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铁路运输的具体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对下一代列控系统方案和典型运行场景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下一代列控系统的方案研究。根据我国列控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下一代列控系统的结构框架,包括系统的结构、设备组成、核心功能实现。(2)列控系统复杂性的度量和比较。采用信息熵理论来度量列控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列控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的复杂度公式。针对一段实际的铁路线路,比较CTCS-3级列控系统和下一代列控系统的复杂度,分析得出本文所研究的下一代列控系统的复杂性较低。(3)下一代列控系统场景与建模验证框架的设计。设计下一代列控系统的列车发车、列车追踪、车-地通信故障运行场景;针对不同场景的建模需求,提出基于UML的NuSMV正常场景建模验证方法和基于UML的HTCPN故障运行场景建模验证方法,并从类、交互、行为三个维度分别构建UML的基础场景模型。(4)列车正常运行场景的建模与验证。采用UML和NuSMV语言相结合的建模与验证方法,定义了从UML基础模型到NuSMV形式化模型的转换规则,建立列车运行场景的NuSMV主模型和子模型,提取待验证的CTL属性表达式,分析验证结果,最终得到满足功能需求的正常运行场景。(5)列车故障运行场景的建模与验证。采用基于UML的HTCPN方法验证了车-地通信故障的场景的逻辑功能和系统性质。通过本文的研究,最终得到了较完善的下一代列控系统典型场景,验证结果表明典型场景满足功能需求,相关成果可为我国下一代列控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本文共有图50幅,表17个,参考文献72篇。
张永明[2](2021)在《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轮发电机组作为电力系统中极为关键的大型旋转机械设备,对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寿命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出现意外故障,会造成人员伤害或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提高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其故障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设计开发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是保证机组在不停机的状态下平稳运行的主要手段,有助于技术人员对机组产生的故障进行监测和维护。本文基于UML系统建模方法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提出了多源异构本体知识表示方法及关联案例推理机制,对系统知识库的构建和推理机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与贡献总结如下:(1)构建了基于UML系统建模方法的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模型。针对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多样、结构复杂、开发周期长等问题,考虑UML建模方法具有拓展性强、通用程度高、开发周期短等特点,设计了基于UML的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模型,包括机组的总体架构、系统用例模型、功能分解模型、系统静态类模型、系统状态模型、系统交互模型及组件部署模型。(2)提出了汽轮发电机组多源异构知识本体建模与融合的方法。利用Protégé软件构建了汽轮发电机组的全局本体和局部本体,详细说明了建模的方法与步骤,改进了知识融合的算法与多源知识检索的过程,通过多源知识的检索过程证明了所建本体知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机械故障模拟实验台(MFS)模拟了汽轮发电机组转子的不同故障,验证了知识融合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设计了基于本体和关联案例推理机制。针对本体推理结果不完善,推理效率低等问题,利用Protégé自带的推理机Fa CT++进行初步推理,根据本体推理结果再进行案例分层检索。结合案例检索的全局相似度和局部相似度算法,设计了故障诊断系统推理机,提高了系统诊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通过推理机制给出了故障的合理解决方案,实现了汽轮发电机组从“故障属性输入”到“解决方案输出”的全过程。(4)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利用本体编辑器构建了知识库和完成了初步推理,使用SQL Server储存了机组传送过来的数据和长期积累的故障案例,通过MATLAB封装了相关图谱绘制算法、特征提取算法和关联案例推理算法,结合UML系统模型,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通过系统性能调试验证了此系统能够为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了机组健康运行。
熊壬浩[3](2020)在《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文中提出由于软件系统的复杂性,理解现有软件已成为软件生命周期所有阶段中最昂贵的任务之一。据统计,理解软件系统花费了软件工程中多达60%的工作量。从遗留系统中恢复设计信息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即使对于70K到280K源代码行的中型项目,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平均花费100个小时来创建准确的架构。识别软件模式(software pattern)是理解软件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和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在内的软件模式总结了软件系统的设计或实现中特定的、重复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软件模式的识别提供了一种了解系统设计背后原理的有效途径。识别出的模式实例揭露了开发人员的意图,为维护人员提供了系统结构及其内部特征的深刻见解。软件模式本身提炼了有经验的专家从实践中获得的设计知识;而从中理解软件系统的制品(artifact),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软件系统的一种知识形式。尽管如此,现有方法较少从知识角度出发探索软件模式的识别。识别软件模式涉及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现有方法往往单一的利用领域知识的某一方面作为模式存在的证据,这往往不够充分而产生误报。技术领域的上下文不明确,设计与实现之间的映射便难以自动化进行,致使识别模式需要较大的人工工作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Java语言的上下文中利用惯用实现识别设计模式:构造了一组本体,用于描述设计模式的概念以及Java语言的构造;进而提出了一种实体及关系抽取算法,用于从源代码中构建知识图谱,并构造了22种GoF(Gang of Four,四人帮)设计模式的模式模板;最终在五个开源的基准系统上展开实验,并与三种其他方法比较,评估了识别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2)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分析方法进一步区分结构上相似的设计模式实例:提出了一种测试脚本标记语言以及一个基于该标记语言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用于驱动模式实例运行;描述了一种程序追踪方法,无需插桩即可监视程序的运行状态;进而在知识图谱中引入基于间隔的时序关系,构建了一种运行时行为的建模和规范方法;最终使用六个开源基准系统,针对五个GoF设计模式,实验验证了五种现有方法报告的466个实例,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3)基于扎根理论整合多方面的领域知识,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进行架构模式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扎根理论的架构模式识别方法,即围绕案例分析,展开相关资料的调研,通过一种自顶向下的识别过程,构建出一个关于架构模式的“理论”;随之围绕两个开源系统,演示和分析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最终针对六个开源系统实验评估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4)抽象了基于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扎根理论解决设计模式和架构模式识别问题的过程及实现方法,建立了一种知识驱动的模式识别框架:利用层次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使用描述逻辑形式化定义了模式,将模式识别问题转换为概念的可满足性问题;最终定义了模式识别的核心过程和部件,将识别过程的可变部分封装为可插拔的组件,并基于该框架实现了一个原型工具。
王媛[4](2021)在《面向UML的模型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软件系统还是硬件系统都变得越来越庞大而且复杂,保障这些系统的正确性就变成了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在一些对安全需求比较高的领域里,更是需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保证,因此保证系统安全性的方法也就成为了现在研究的热门内容。形式化验证是一种可以提高系统安全性的有用方法,而模型检测是形式化验证的一种主要技术。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系统所用的建模语言。它对建立模型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进行了定义,可以利用多个视图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建模一个系统。然而UML只是一个半形式化的建模语言,并不能对系统的安全属性进行自动分析和验证。为了弥补上述不足,则需要形式化的验证工具对建模后的系统进行验证。本文使用形式化的方法以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为实例来对UML模型进行模型检测验证。所做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使用UML来对待检测的系统建模,再将UML图例输出为可扩展的XML文件。(2)通过分析了UML的语义和SMV的语义定义了将UML图例转换为SMV语言的规则。(3)在C#环境下设计代码来实现转换将XML文件转出SMV文件。(4)使用Nu SMV来对转换出的SMV文件进行验证工作。
费汉明[5](2020)在《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本论文首先对软件过程的主流技术统一软件过程RUP的思想、方法、技术进行了研究学习,然后基于RUP理论制定了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并通过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实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结合互联网大发展大应用环境下的技术背景和铁路利用互联网+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业务背景,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基于统一软件过程的思想、理论、方法,制定针对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并通过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实践。二、从软件工程层面循序渐进地对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技术进行了学习研究。研究了软件工程及其三大要素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过程,进而从软件过程的需求日盛和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引出对目前的主流软件过程统一软件过程RUP。对统一软件过程RUP的三大核心思想、四个阶段、九个核心工作流、六条最佳实践、裁剪等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而引出RUP中的关键技术可视化软件建模。对软件建模的相关概念、技术以及可视化建模语言UML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基于RUP的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方法,并对软件技术过程涉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三、以目标为导向对互联网订餐业务进行流程规划设计,层层驱动地对互联网订餐业务进行目标建模、过程建模和业务流程分析。在业务建模的基础上,对铁路12306餐饮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以业务流程分析结果为驱动,在活动图中找出用例,并进行用例建模。对铁路12306餐饮系统进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主要从系统需求、安全需求、性能需求、网络需求、安全需求方面进行分析。四、在用例建模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建模理论,以实现用例,满足系统功能性需求为目标,进行系统对象的分析,并建立了系统对象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五、结合铁路信息化相关要求和铁路12306售票系统的建设经验,根据需求分析,对铁路12306餐饮系统进行架构设计。确定了技术路线,然后从网络架构、安全架构、系统逻辑、数据架构等角度进行了技术架构设计,最后,结合功能性需求分析进行了功能架构设计。六、基于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已开发了铁路12306餐饮系统。通过系统上线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验证。
张紫菡[6](2020)在《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列控系统线路数据是描绘列车运行线路的重要信息,准确、完备的线路数据是列控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然而既有线实际控车数据由人工编制,与LKJ基础数据不完全一致,人工编制存在漏编和错编的可能,导致线路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同时实际控车数据按照交路组织,数据存在冗余,各路局的数据交路和监控交路存在差异,数据文件及数据版本不统一,造成控车数据管理较为复杂,不利于既有线铁路提质增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CTCS-1级列控系统数据需求,设计出格式简明且易于存储的线路数据模型。之后根据线路数据特点和人工编制过程总结形成完整的数据编制规则,并根据CTCS-1级列控系统运行场景及功能需求建立数据模型验证场景。提出基于UML与Nu SMV相结合的模型验证体系及系统迭代方法,分别建模并验证数据模型编制过程及模型验证场景的完备性,并以此为依据开发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这对保证线路数据正确及列控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的设计和构建。从线路基础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和系统需求角度,对线路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线路数据的特点和关联结构。结合线路数据的更新需求,采用Rail ML设计了结构清晰,数据内容完善的线路数据模型。(2)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提取和验证场景的设计。根据线路数据和数据模型的特点提取出数据模型编制规则,规则包括数据属性规则、拓扑规则以及人工编制的专家经验。结合人工编制步骤,提取了编制规则过程框架,建立了完整的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为数据自动编制过程提供依据。为确保数据模型的正确性,根据线路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需求,设计了针对线路数据模型的验证场景,为后续建模验证打下基础。(3)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研究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方法,采用UML语言建立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基础模型,并转化为Nu SMV形式化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对模型的反复迭代最终得到了符合系统需求的线路数据模型及模型编制规则,确保了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完备性。(4)开发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基于经过验证的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开发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完成了对实际线路数据模型的自动化编制,并验证了数据模型的完备性,保证了数据编制过程的准确性。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57篇。
宋宇[7](2020)在《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文中认为计算机联锁系统作为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是铁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保障行车安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形式化方法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所以使用形式化方法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和验证对保障铁路行车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直接使用形式化方法对联锁系统建模不仅需要开发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站场规模的扩大,其建模难度大幅上升,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的方式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和验证。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在软件开发领域应用广泛,它所建立的模型由多个视图组成,每个视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简单直观地描述系统,但是UML只是一种半形式化的语言,无法直接使用形式化的方法验证其正确性。以Promela作为输入语言的形式化验证工具SPIN可以高效地对Promela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若是能够建立联锁系统的UML模型,并将其自动转换为形式化的Promela模型,则可以降低形式化建模的难度,提高建模与验证的效率。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ML和Promela的形式化建模方法,并且使用该方法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与验证。本文所作工作主要有:(1)首先对联锁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分析,并结合《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得出联锁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而建立了系统的用例图;然后对室外设备及其接口电路进行分析,建立了各个设备的类图和状态图;最后详细分析了联锁系统的主要控制过程,为各个控制过程建立了顺序图。(2)对UML模型和Promela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制定了UML三种视图到Promela模型的转换规则。然后根据此规则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基于MFC框架开发了模型转换工具,实现了UML模型到Promela模型的自动转换。(3)提取联锁需求模型所应满足的技术规范,应用LTL(Linear-time Temporal,线性时序逻辑)公式对这些技术规范进行表达,并将其与Promela模型一起输入至形式化验证工具SPIN当中,检验模型的正确性。(4)以所建立的联锁需求模型为指导,针对举例站场,搭建了计算机联锁软件仿真平台,通过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在降低联锁系统建模难度的同时,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有效地指导联锁软件的开发工作,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图88幅,表2个,参考文献58篇。
刘文倩[8](2020)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对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以下简称新型列控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有:轨旁设备最少化、通信多模化、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等。新型列控系统与传统列控在系统结构、模块功能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在新型系统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竞争等问题。因此,为保证新型列控系统功能的正确可靠实现,针对其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的需求,论文以线路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管理模块为研究对象,提出适用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形式化建模和验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方法。首先,在新型列控和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需求;然后,为了便于线路资源管理,提出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子系统中的模块功能、信息流,设计了模块结构;接着,基于资源管理功能需求,设计了资源管理流程,包括线路资源的状态管理和线路资源的使用流程,并针对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中的资源征用阶段,设计了基于有向加权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2)对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了形式化建模和验证。首先,提出了资源管理方法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包括关键字标记、UML元素映射以及层次化模型构建等;着重设计了UML模型到有色Petri网模型的转换规则;其次,选取区间和站内资源管理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了逐步仿真和状态空间分析,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功能实现正确性和设计完备性。(3)针对道岔线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竞争问题,设计并验证了资源分配策略。从分析资源分配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资源分配需求,设计了资源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目标资源分配决策函数,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解,得到了资源分配策略;最后,对资源竞争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与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分配策略能有效解决资源竞争问题。(4)设计并实现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仿真软件。首先,分析了仿真系统的软件需求,进行了技术选型,采用了MVC(Model-View-Control)框架模式和B/S(Browser/Server)的软件架构;然后,分析了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分层架构和仿真模块伪代码;最终,通过编程完成了软件开发,仿真了资源管理功能,进一步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正确性。本文共有图68幅,表30个,参考文献67篇。
尤瑞君[9](2020)在《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与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高速铁路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速铁路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成为当前研究重点,在这个背景下,高速铁路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 System,简称“ATO系统”)应运而生。京张“智能高铁”的开通标志我国高速铁路ATO系统的迈上新的台阶。各高速铁路ATO系统厂家根据国铁集团颁布的相关系统规范进行研发,理想情况下,设备与规范完全一致且具有良好的互联互通性。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不同开发人员对规范文本的理解不同,会出现设备与规范不一致或设备间不能互联互通的情况。为保证高速铁路ATO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在实验室测试过程中,对设备与规范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间互联互通性进行验证。传统的一致性与互联互通性分析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自动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研究一种可靠、高效、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形式化建模与系统级故障诊断的一致性分析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互联互通性分析方法,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和通信顺序进程CSP对ATO系统的运行场景进行了建模与验证。结合高速铁路ATO系统的相关规范,总结归纳高速铁路ATO系统的运行场景,并采用UML用例图、类图、对象图、活动图对运行场景进行描述;根据转换规则,采用CSP语言建立模型并验证;以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为例进行建模与验证,获得并发系统进程间的交互规则。然后,基于系统级故障诊断理论进行了系统一致性分析。该方法结合运行场景的形式化模型,利用节点互测理论,提取系统节点,制定节点互测机制,从而构建系统级故障诊断模型;得到测试结果矩阵后利用诊断算法,准确定位异常节点;以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为例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出一致性分析结果。最后,采用机器学习领域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分析了高速铁路ATO系统的互联互通性。该方法主要步骤包括原始数据的获取、数据预处理、SVM分类器训练与验证、互联互通性结论分析等过程。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最小类内方差法进行了特征选择;在训练过程中,对超参数进行了贝叶斯寻优,以提高分类精度;对SVM分类器进行性能评价,并在SVM分类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到高速铁路ATO系统站台门联动场景下的互联互通性结论。图45幅,表26个,参考文献63篇。
巫欣[10](2020)在《B公司模具管理流程优化与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世界的制造业都快速的发展着,从数字化信息化的逐渐普及到最近的AI智能与大数据的火速升温,想要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更好的技术或者更加合适的管理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环境下,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对于模具的需求与使用随着产品的多样化也在逐渐增加,但是随着模具数量种类的增加,在模具管理上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由于落后的模具管理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损失也在逐渐显现出来。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B集团在中国大区最核心的电动工具分支机构B公司下属的开孔器生产部门为例,分析了其中的模具管理方面的现状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而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优化方案。经过本文研究发现,当前B公司开孔器部门成型工序是生产能力最低的工序,而对成型工序生产能力最大的损失是由换模时间过长,模具故障频发带来的。同时本文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模具更换流程不合理、人员安排不合理、模具管理方式落后造成了成型工序的生产能力损失两大原因。为解决上述模具更换时间过长与模具故障频发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快速换模技术(SMED)对于模具更换流程进行了优化,大大降低了模具更换时间。然后针对模具故障问题提出设计一套针对模具管理的系统,通过对于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中的用例图、时序图结构化系统需求,然后通过设计出模具管理系统类图对于该系统的功能架构进行了描述,最后设计了该模具管理系统的软件、硬件架构与数据库。
二、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CASE工具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CASE工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下一代列控系统典型场景的建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下一代列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形式化方法在列控系统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下一代列控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
2.1 下一代列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 |
2.1.1 需求分析 |
2.1.2 关键技术 |
2.2 下一代列控系统方案 |
2.2.1 下一代列控系统结构 |
2.2.2 下一代列控系统功能实现 |
2.3 下一代列控系统复杂度 |
2.3.1 信息熵 |
2.3.2 列控系统复杂度公式 |
2.3.3 列控系统复杂度计算和比较 |
2.4 下一代列控系统不同方案对比分析 |
2.4.1 功能点分析 |
2.4.2 技术实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下一代列控系统场景建模与验证方法 |
3.1 场景建模与验证框架 |
3.2 基于UML的 NUSMV场景建模与验证 |
3.2.1 场景的抽象方法 |
3.2.2 NuSMV语言概述 |
3.2.3 UML-NuSMV模型的转化规则 |
3.2.4 待验证属性的描述和提取 |
3.3 基于UML的 CPN场景建模与验证 |
3.3.1 Petri网理论 |
3.3.2 UML-CPN模型的转换规则 |
3.3.3 基于CPN Tools的验证分析 |
3.4 下一代列控系统场景 |
3.4.1 典型场景 |
3.4.2 场景选取 |
3.4.3 场景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列车正常运行场景设计和建模验证 |
4.1 列车发车运行场景 |
4.1.1 列车发车场景设计 |
4.1.2 UML模型 |
4.1.3 NuSMV主模型和子模型 |
4.1.4 待验证属性提取 |
4.1.5 验证结果分析 |
4.2 列车追踪场景 |
4.2.1 列车追踪场景设计 |
4.2.2 UML模型 |
4.2.3 NuSMV主模型和子模型 |
4.2.4 待验证属性提取 |
4.2.5 验证结果分析 |
4.3 模型验证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下一代列控系统故障场景设计和建模验证 |
5.1 车-地通信故障场景设计 |
5.2 车-地通信故障场景UML模型 |
5.3 HT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 |
5.3.1 HTCPN顶层模型 |
5.3.2 HTCPN子层模型 |
5.4 模型仿真验证和状态空间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基于UML系统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基于本体知识表示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基于案例推理的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典型故障原理分析及处理技术 |
2.1 引言 |
2.2 600MW亚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的基本结构 |
2.3 汽轮发电机组典型故障分析及处理 |
2.3.1 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质量不平衡 |
2.3.2 汽轮发电机组转子不对中故障 |
2.3.3 汽轮发电机组动静碰磨振动故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建模 |
3.1 引言 |
3.2 UML理论研究 |
3.2.1 UML建模 |
3.2.2 UML核心元素 |
3.2.3 UML建模流程和工具 |
3.3 机组总体架构 |
3.3.1 汽轮发电机组数据处理中心的功能 |
3.3.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功能 |
3.3.3 诊断算法研究中心的功能 |
3.4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静态建模 |
3.4.1 系统三层架构 |
3.4.2 系统用例模型 |
3.4.3 系统类图 |
3.4.4 系统功能分解 |
3.5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动态建模 |
3.5.1 系统状态模型 |
3.5.2 系统交互模型 |
3.6 系统组件部署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知识库构建和推理机设计 |
4.1 引言 |
4.2 汽轮发电机组多源异构知识的选择与融合 |
4.2.1 多源异构知识的选择 |
4.2.2 多源异构知识的融合 |
4.3 汽轮发电机组多源异构本体知识建模 |
4.3.1 汽轮发电机组全局本体的构建 |
4.3.2 汽轮发电机组局部本体的构建 |
4.3.3 汽轮发电机组全局本体与局部本体间映射 |
4.4 汽轮发电机组知识融合实例验证 |
4.5 基于本体和关联案例推理机制的设计 |
4.5.1 本体推理 |
4.5.2 关联案例推理 |
4.5.3 本体和关联案例集成推理方法的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与性能测试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5.2.1 动态链接库的生成方式 |
5.2.2 MATLAB的嵌入与捕捉 |
5.2.3 状态监测模块中实时显示机组数据技术 |
5.2.4 封装SqlHelper类 |
5.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5.3.1 需求分析 |
5.3.2 概念结构设计 |
5.3.3 添加配置文件 |
5.4 系统功能开发 |
5.4.1 系统登录模块 |
5.4.2 状态监测模块 |
5.4.3 信号分析模块 |
5.4.4 故障诊断模块 |
5.5 实例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3)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1.2.1 设计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2.2 架构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2.3 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软件模式 |
2.1.1 架构模式 |
2.1.2 设计模式 |
2.1.3 惯用法 |
2.2 知识处理和应用 |
2.2.1 知识获取 |
2.2.2 知识表示和知识图谱 |
2.2.3 知识推理 |
2.2.4 知识系统的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惯用实现的设计模式识别 |
3.1 引言 |
3.2 设计模式的描述与识别 |
3.2.1 设计模式的描述 |
3.2.2 层次化知识图谱 |
3.2.3 实体和关系抽取 |
3.2.4 结构关系推理 |
3.2.5 模式模板匹配 |
3.3 实验评估设置 |
3.3.1 上下文选择 |
3.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
3.3.3 实验设置 |
3.4 评估结果分析 |
3.4.1 识别模式实例的准确性 |
3.4.2 与其他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
3.4.3 时间性能 |
3.5 讨论 |
3.5.1 命名约定 |
3.5.2 语言学和动态扩展 |
3.5.3 有效性威胁 |
3.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3.6.1 相关技术 |
3.6.2 相关工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似结构设计模式实例的区分 |
4.1 引言 |
4.2 基于ETA的相似结构模式实例区分 |
4.2.1 测试用例生成 |
4.2.2 运行时行为追踪 |
4.2.3 时序关系推理 |
4.2.4 相似结构模式实例的区分 |
4.3 实验评估设置 |
4.3.1 上下文选择 |
4.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
4.3.3 实验设置 |
4.4 评估结果分析 |
4.4.1 ETA改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表现 |
4.4.2 ETA与基于动态分析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
4.4.3 时间性能 |
4.5 讨论 |
4.5.1 增量的理解遗留系统 |
4.5.2 实践中的SparT |
4.5.3 有效性威胁 |
4.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parGT的架构模式识别 |
5.1 引言 |
5.2 SparGT: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 |
5.2.1 扎根理论与REM方法 |
5.2.2 SparGT方法 |
5.3 案例研究——MVC模式的识别 |
5.3.1 MVC模式的描述 |
5.3.2 质性资料分析 |
5.3.3 设计规则抽取 |
5.4 实验评估 |
5.4.1 评估设置 |
5.4.2 结果分析 |
5.5 讨论 |
5.5.1 识别上下文的选择 |
5.5.2 动态分析的运用 |
5.5.3 有效性威胁 |
5.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5.6.1 架构模式描述 |
5.6.2 模式驱动的架构恢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KparF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KparF框架的总体设计 |
6.2.1 KparF框架的组件 |
6.2.2 KparF框架的过程 |
6.2.3 KparF框架的冰点和热点 |
6.3 SparT原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6.3.1 模式识别子系统 |
6.3.2 辅助分析子系统 |
6.3.3 追踪管理子系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面向UML的模型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统一建模语言 |
2.2 模型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ML建模分析 |
3.1 系统描述 |
3.2 Enterprise Architect简介 |
3.3 使用UML进行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义转换设计 |
4.1 NuSMV的系统描述 |
4.2 类图转换规则 |
4.3 状态图转换规则 |
4.4 顺序图转换规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义规则的代码转换 |
5.1 XML简介 |
5.2 UML导出为XML文件 |
5.3 XML文件转换为SMV文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属性验证 |
6.1 CTL简介 |
6.2 属性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技术背景 |
1.1.2 业务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业务层面的研究意义 |
1.2.3 技术层面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件过程研究 |
2.1 软件过程概述 |
2.2 统一软件过程RUP |
2.2.1 RUP的四个阶段 |
2.2.2 RUP的三大核心思想 |
2.2.3 RUP的九个核心工作流 |
2.2.4 RUP的 4+1 架构方法 |
2.2.5 RUP的六条最佳实践 |
2.2.6 RUP的裁剪 |
2.3 软件建模综述 |
2.4 建模语言UML及其扩展 |
2.4.1 UML |
2.4.2 Eriksson-Penker业务扩展模型 |
2.5 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的软件技术过程 |
2.5.1 大型复杂互联网系统开发的关键活动 |
2.5.2 业务建模 |
2.5.3 需求分析 |
2.5.4 系统对象分析 |
2.5.5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业务建模 |
3.1 业务概述 |
3.1.1 站餐预订 |
3.1.2 车餐预订 |
3.1.3 车餐实时购买 |
3.1.4 扫码点餐 |
3.2 业务目标建模 |
3.2.1 目标模型的表示 |
3.2.2 业务目标建模示例 |
3.3 业务过程建模 |
3.3.1 过程模型的表示 |
3.3.2 业务过程建模示例 |
3.4 业务活动分析 |
3.4.1 活动图的表示 |
3.4.2 业务流程分析示例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4.1 用例的表示 |
4.1.1 用例图 |
4.1.2 用例描述 |
4.2 用例获取 |
4.2.1 获取用例的方法 |
4.2.2 用例获取示例 |
4.3 用例描述 |
4.3.1 用例描述方法 |
4.3.2 用例描述示例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 系统需求 |
5.1.1 可扩展性 |
5.1.2 适应性 |
5.1.3 可靠性 |
5.1.4 可用性 |
5.1.5 易用性 |
5.2 性能需求 |
5.2.1 并发需求 |
5.2.2 数据存储能力 |
5.3 网络需求 |
5.4 安全需求 |
5.4.1 系统访问控制 |
5.4.2 客户信息安全 |
5.4.3 数据通信安全 |
5.4.4 软件容错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对象分析 |
6.1 系统对象模型的表示方法 |
6.1.1 静态模型表示-领域模型 |
6.1.2 动态模型表示-时序图 |
6.2 系统对象静态建模 |
6.2.1 静态建模方法 |
6.2.2 系统静态建模示例 |
6.3 系统对象动态建模 |
6.4 本章小结 |
7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7.1 技术路线 |
7.2 技术架构设计 |
7.2.1 网络架构 |
7.2.2 安全架构 |
7.2.3 系统逻辑 |
7.2.5 数据架构 |
7.3 功能架构设计 |
7.3.1 运营管理 |
7.3.2 商品管理 |
7.3.3 餐饮预订 |
7.3.4 订单管理 |
7.3.5 交易对账 |
7.3.6 支付结算 |
7.3.7 统计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系统的实现 |
8.1 系统的总体实现 |
8.1.1 系统开发架构 |
8.1.2 系统功能实现 |
8.2 系统的关键实现 |
8.2.1 订单状态迁移的实现 |
8.2.2 扫码点餐的实现 |
8.3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系统的应用 |
9.2 本文研究总结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TCS-1级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数据生成及验证研究现状 |
1.2.3 形式化验证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方案 |
2.1 线路数据模型需求分析 |
2.1.1 数据模型的应用过程分析 |
2.1.2 数据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
2.1.3 数据模型的安全需求分析 |
2.2 CTCS-1级线路数据分析 |
2.2.1 线路数据类型 |
2.2.2 线路数据特点 |
2.3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 |
2.3.1 Rail ML概述 |
2.3.2 数据模型结构设计 |
2.3.3 数据元扩展设计 |
2.4 数据模型编制规则提取 |
2.4.1 数据属性的编制规则 |
2.4.2 数据拓扑的编制规则 |
2.4.3 数据编制的专家经验 |
2.4.4 数据模型的编制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建模 |
3.1 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体系 |
3.1.1 数据模型编制及验证场景的设计方法 |
3.1.2 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抽象方法 |
3.2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设计 |
3.2.1 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
3.2.2 数据模型验证场景设计 |
3.3 数据编制规则的UML建模 |
3.3.1 编制规则的系统静态建模 |
3.3.2 编制规则的动态功能建模 |
3.4 线路数据验证场景的UML建模 |
3.4.1 验证场景的顶层模型 |
3.4.2 验证场景的子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形式化验证 |
4.1 线路数据模型形式化验证方法 |
4.1.1 NuSMV概述 |
4.1.2 UML模型到Nu SMV模型的转化 |
4.1.3 NuSMV模型的待验证属性描述方法 |
4.2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NUSMV建模 |
4.2.1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主模块 |
4.2.2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子模块 |
4.2.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
4.3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NUSMV建模 |
4.3.1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主模块 |
4.3.2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子模块 |
4.3.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
4.4 验证结果及分析 |
4.4.1 验证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总体设计 |
5.2.2 数据模型编制模块设计 |
5.2.3 数据模型验证模块设计 |
5.3 软件实现 |
5.3.1 开发环境 |
5.3.2 功能实现 |
5.4 实际线路数据应用 |
5.4.1 实际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 |
5.4.2 数据模型实际场景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主要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形式化方法介绍 |
2.1 UML统一建模语言 |
2.1.1 UML概述 |
2.1.2 UML组成 |
2.2 形式化方法概述 |
2.3 模型验证工具SPIN |
2.3.1 SPIN的工作原理 |
2.3.2 Promela模型与线性时态逻辑 |
2.4 本章小结 |
3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模型设计 |
3.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整体框架 |
3.1.2 联锁进路控制过程分析 |
3.1.3 联锁其它控制过程分析 |
3.2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静态模型的建立 |
3.2.1 联锁系统UML用例图的建立 |
3.2.2 联锁系统UML类图的建立 |
3.3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动态模型的建立 |
3.3.1 联锁系统UML状态图的建立 |
3.3.2 联锁系统UML顺序图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UML模型到PROMELA模型的转换 |
4.1 模型转换规则的制订 |
4.1.1 UML类图的转换规则 |
4.1.2 UML状态图的转换规则 |
4.1.3 UML顺序图的转换规则 |
4.2 模型转换工具的研制 |
4.2.1 UML模型输出 |
4.2.2 转换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模型验证和仿真平台的搭建 |
5.1 联锁系统验证语句 |
5.1.1 安全系统分析 |
5.1.2 LTL验证语句的提取 |
5.2 验证过程及结果 |
5.3 计算机联锁系统仿真平台 |
5.3.1 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3.2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型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形式化建模和验证研究现状 |
1.3 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和功能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 |
2.1 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和需求分析 |
2.1.1 新型列控与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分析 |
2.1.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需求分析 |
2.2 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 |
2.2.1 车载设备资源管理相关模块 |
2.2.2 对象控制器OC |
2.2.3 资源管理单元RMU |
2.3 线路资源状态管理设计 |
2.4 线路资源使用流程设计 |
2.4.1 轨道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
2.4.2 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
2.5 线路资源搜索流程设计 |
2.5.1 站场拓扑有向加权图构建规则 |
2.5.2 基于站场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UML和 HCPN的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1 形式化建模语言与工具 |
3.1.1 形式化建模意义与验证原理 |
3.1.2 UML和层次有色Petri网 |
3.2 资源管理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 |
3.2.1 资源管理方法建模与验证流程 |
3.2.2 UML模型转换CPN模型规则 |
3.3 区间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3.1 UML模型建立 |
3.3.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
3.3.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
3.4 站内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4.1 UML模型建立 |
3.4.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
3.4.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分配策略设计与验证 |
4.1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需求分析和原则设计 |
4.2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基本假设和模型约束 |
4.2.2 资源分配多目标决策模型 |
4.3 基于资源分配目标函数的资源分配策略 |
4.3.1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 |
4.3.2 基于TFN-APH的资源分配目标函数 |
4.3.3 资源分配策略设计 |
4.4 资源分配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
4.4.1 资源分配场景CPN建模 |
4.4.2 资源分配场景CPN模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需求分析和技术选型 |
5.1.1 仿真系统软件需求和功能需求 |
5.1.2 仿真系统软件技术选型 |
5.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分层架构 |
5.2.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
5.3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
5.3.1 资源管理仿真软件可视化展示 |
5.3.2 资源管理功能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与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铁路ATO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测试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一致性和互联互通性分析的关键技术 |
2.1 形式化方法概述 |
2.2 系统形式化建模方法研究 |
2.2.1 统一建模语言UML |
2.2.2 通信顺序进程CSP |
2.3 基于图论的故障诊断模型 |
2.4 支持向量机理论 |
2.4.1 线性可分数据下的超平面求解 |
2.4.2 惩罚项与核函数 |
2.4.3 超参数的贝叶斯寻优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ATO系统运行场景建模与验证 |
3.1 基于UML+CSP的高速铁路ATO系统建模与验证方法 |
3.1.1 UML模型到CSP模型的转换规则 |
3.1.2 模型验证与规则提取 |
3.2 高速铁路ATO系统框架与测试平台结构 |
3.2.1 高速铁路ATO系统结构与功能 |
3.2.2 高速铁路ATO系统运行场景划分 |
3.3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建模与验证 |
3.3.1 区间跨TSRS场景分析 |
3.3.2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的UML模型 |
3.3.3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的CSP模型 |
3.3.4 区间跨TSRS运行场景模型验证与规则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 |
4.1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 |
4.1.1 高速铁路ATO系统实验室测试平台结构 |
4.1.2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方法设计 |
4.2 区间跨TSRS场景下的高铁ATO系统故障检测模型 |
4.2.1 提取系统节点 |
4.2.2 节点互测机制 |
4.2.3 故障诊断模型 |
4.2.4 诊断可行性分析 |
4.3 高速铁路ATO系统故障诊断算法 |
4.3.1 测试无效模型 |
4.3.2 诊断规则 |
4.3.3 诊断算法 |
4.3.4 算法验证 |
4.3.5 性能分析 |
4.4 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分析 |
4.4.1 接口数据获取 |
4.4.2 一致性诊断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铁路ATO系统互联互通特性分析 |
5.1 基于SVM分类器的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 |
5.2 站台门联动场景分析 |
5.3 基于SVM分类器的高速铁路ATO系统互联互通特性分析 |
5.3.1 原始数据的获取 |
5.3.2 数据预处理 |
5.3.3 SVM分类器模型训练与验证 |
5.3.4 互联互通特性分析结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B公司模具管理流程优化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技术路线 |
2 主要理论与方法 |
2.1 快速换模技术 |
2.2 面向对象的UML开发方法 |
3 B公司模具管理现状与分析 |
3.1 B公司生产现状分析 |
3.2 成型区域模具使用现状与分析 |
3.3 模具与配件管理现状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B公司换模流程分析与优化 |
4.1 B公司换模流程分析 |
4.2 B公司快速换模优化 |
4.3 B公司快速换模优化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B公司模具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
5.1 问题描述与需求分析 |
5.2 角色定义与用例分析 |
5.3 系统类图建立 |
5.4 系统架构设计 |
5.5 数据库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CASE工具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下一代列控系统典型场景的建模与验证[D]. 杨莉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张永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3]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D]. 熊壬浩. 东南大学, 2020(02)
- [4]面向UML的模型检测方法研究[D]. 王媛.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5]铁路12306餐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费汉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D]. 张紫菡.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D]. 宋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刘文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高速铁路ATO系统一致性与互联互通特性分析方法研究[D]. 尤瑞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B公司模具管理流程优化与系统设计[D]. 巫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统一建模语言论文; uml论文; case工具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软件需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