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锈钢金属纤维的纺纱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依琳[1](2021)在《芳纶/不锈钢纤维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织物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使得电磁污染现象愈发严重,电磁屏蔽织物的研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金属纤维力学性能优异,导电性能良好,被广泛用于信号传输、防静电和电磁屏蔽防护等领域。此外,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由于糅合多组份粒子的多重复合性能,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将核壳结构纳米材料与金属纤维织物相结合,制备出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纳米复合织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Fe3O4@Zn O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制备采用溶剂热与溶胶-凝胶法制备Fe3O4@Zn O核壳结构纳米微粒。以SEM、TEM、HRTEM、FT-IR、XRD、EDS和DLS表征产物,运用半导体参数测试系统、VSM与磁导率计分别测试产物的电、磁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的纳米微粒呈微球结构,其核层Fe3O4微球的主体粒径为413.5 nm,饱和磁化强度达79.93 emu·g-1,剩磁与矫顽力分别低至1.59 emu·g-1和17.01 Oe,具有良好软磁性能。此外,随着Zn O壳层厚度增大,纳米微粒饱和磁化强度由62.38 emu·g-1降至23.30 emu·g-1,相对磁导率由1.142 H·m-1降至1.087 H·m-1,但其电导值由3.54×10-7 S增加至16.9×10-7 S。(2)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的制备采用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纱制备机织物,研究纱线混纺比、组织结构和经、纬密度对织物屏蔽性能的影响,测试其综合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不锈钢纤维含量增加,织物屏蔽效能(SE)达50 d B。在三原组织中,平纹织物屏蔽性能最好。当织物经/纬密度增大,屏蔽性能随之提高。织物阻燃性能符合阻燃防护服用织物B1级考核标准;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断裂强力高达2 030 N;具有优异的耐洗性,经20次皂洗后,织物SE值最多仅下降3 d B,变色与沾色牢度均达4-5级。(3)芳纶/不锈钢纤维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织物的制备以芳纶/不锈钢纤维织物为基布,核壳结构Fe3O4@Zn O为功能体,制备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复合织物。研究涂层浆料分散稳定性,以及纳米微粒含量、Zn O壳层厚度与涂层厚度对复合织物电磁屏蔽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浆料分散性良好,静置15 min后未出现沉淀,涂覆后能均匀分散在织物表面。复合织物在低频段(0.3~100MHz)SE值均可达40 d B以上,满足工业用电磁屏蔽织物通用技术条件标准。随着纳米微粒含量增加,复合织物屏蔽性能提高,其SE值可达48 d B。Zn O壳层厚度增加时,织物在低频范围内的屏蔽性能稍有下降,在高频范围有所提升。当测试频率<2200 MHz时,复合织物SE值随着涂层厚度增加而提高,频率>2 200 MHz时,反而有所下降。复合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其拉伸性能有所提升;具有良好的耐洗性;但透气性降低。本文阐明了核壳结构纳米微粒对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机理,实现了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与核壳结构纳米功能体的有机复合,提高了不锈钢纤维织物在低频范围内的屏蔽性能,为电磁屏蔽材料的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吴依琳,李永贵,麻文效[2](2020)在《金属纤维混纺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金属纤维不仅力学性能优异,而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被广泛用于信号传输、防静电和电磁屏蔽等领域。金属纤维与普通纤维混纺得到的织物在防电磁辐射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通过查阅文献和实证调查,阐述了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应用现状,探究了金属纤维混纺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原理,对其种类及性能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赵亚茹[3](2019)在《基于不锈钢混纺纱的弹性电磁屏蔽织物开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磁屏蔽材料是阻止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或阻止电磁波进入保护空间的一种措施。通常,采用具有一定电导率的材料实现高频电磁屏蔽,采用一定磁导率的材料实现低频电磁屏蔽。而这些材料基本都是硬质金属材料。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设备外形的多样化、服用电磁屏蔽材料等的发展,对电磁屏蔽材料提出了柔性和弹性的需求,且需要轻质和宽频。需要开发一种具有弹性的电磁屏蔽材料,即随着拉伸其电磁屏蔽效能不降低,以提高电磁屏蔽材料的尺寸适应性,满足设备外形多样化等的屏蔽需求。本课题基于不锈钢混纺纱的弹性电磁屏蔽织物开发及性能研究,以氨纶丝为芯纱,外包不锈钢/棉混纺纱或镀银纱线,形成具有弹性的导电纱线;以这些纱线,按照一定的规律,织造成弹性电磁屏蔽织物;系统探究了弹性导电纱线、织物的力学性能,应变-电阻关系,以及应变-电磁屏蔽效能关系,预测弹性导电织物的可行性,明确织物在不同弹性伸长条件下的电磁屏蔽效能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弹性电磁屏蔽纱线制备及其应变-电阻关系研究以氨纶丝为芯纱、外包不锈钢/棉混纺纱,以及不锈钢/棉混纺纱氨纶包覆纱的方式,制备系列弹性不锈钢混纺纱线;以镀银纱线与氨纶丝并合,制备镀银复合弹性纱。采用Instron5566,对纱线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纱线的断裂强伸性以及反复拉伸下定伸长弹性回复率,研究纱线的弹性性能。采用万用表与Instron5566结合的方法,测试纱线在不同拉伸条件下的电学性能即电阻的变化,研究纱线的应变-电阻的关系。由这些数据预测制备弹性导电织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氨纶丝为芯纱,不锈钢/棉(SS/C)混纺纱为外包纱,制成的不锈钢纤维包覆纱,大大提高了纱线的弹性,但氨纶丝的存在影响不锈钢短纤间的接触,使电阻略低于同样不锈钢含量的SS/C混纺纱;纱线中不锈钢短纤对弹性有削弱作用,含量高电阻低,弹性较差。在拉伸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拉伸应变阶段,30%不锈钢含量的包覆纱的电阻均小于20%不锈钢含量的包覆纱。两种纱线的电阻均是随着应变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锈钢纤维在纱线中的接触状态直接影响电阻的大小。将SS/C氨包纱与棉/氨包纱或者氨纶丝合股,得到的氨并纱,电阻降低,且稳定性好。由此可知上述对弹性纱线的测试可知,制备弹性导电织物是可行的。(2)弹性电磁屏蔽织物制备及其力学和电学性能研究以上述制备的SS/C氨包纱、SS/C混纺纱、SS/C氨并纱等系列导电纱线,按照一定织造方式形成系列纬向弹性、经纬双弹性的电磁屏蔽织物,对织物的力学性能、弹性、电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探索织造方式、纱线性能及成分等对织物强伸性能、弹性等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织物的应变-电阻关系。结果表明,SS/C弹性织物的强伸性能、弹性、电学性能,受纱线的强伸性、弹性、电学性能以及织物结构的影响。在同样纱支和密度条件下,不锈钢含量分别为20%和30%时,SS/C氨包纱并合氨纶构成的弹性纱线织物,其强伸性、弹性性能相当。双弹织物的强力高于纬弹织物,并且双弹织物纬向塑性变形率较小。在拉伸过程中,由于双弹织物经纱中氨纶丝多,影响不锈钢短纤间的接触,所以其电阻高于纬弹织物。织物应变-电阻变化状态分为两种,一是随着拉伸体积电阻逐渐降低;二是随着拉伸体积电阻先增加后降低。织物应变-体积电阻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SS/C导电纱线彼此间的电接触程度的变化;二是SS/C导电纱线受力后,纱线中不锈钢纤维之间接触的紧密程度。(3)弹性电磁屏蔽织物SE效能的研究通过对SS/C氨包纱弹性导电纱线、以及由其构成的弹性导电织物的力学、弹性及电学性能的分析,明确了该类纱线和织物的弹性特点及应变-电阻特性。其中,纱线的电阻会在拉伸过程中发生变化;织物的体电阻也会随着应变发生变化。这些研究对于开发电磁屏蔽弹性织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还需要通过弹性屏蔽织物的SE研究进行验证。本章采用屏蔽室法测试织物的应变-SE,明确弹性织物随着拉伸SE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SE的因素。结果表明,同一种织物,熨烫后,织物表面褶皱减少,对电磁波的散射减少,导致SE下降;对不同织物而言,SE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仅靠表面褶皱的变化来判断SE的变化。弹性不锈钢/棉电磁屏蔽织物的SE受弹性大小的影响,尤其是纱线中氨纶丝的存在,影响不锈钢短纤之间的接触,使纱线的电阻增加,导致纬弹织物的SE优于双弹织物。电磁波垂直极化测试条件下,弹性不锈钢/棉电磁屏蔽织物的应变-SE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拉伸前后SE基本一致,二是随着拉伸SE降低;而当电磁波水平极化测试时,纬向弹性织物的SE随着拉伸SE而增加。同样的,镀银纤维/氨包纱织物应变-SE也有前述三种情况。
赵阿卿,朱方龙,张艳梅,房戈,崔世忠[4](2018)在《不锈钢纤维织物的应用及其纯纺针织物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不锈钢纤维的分类、性能特点及制备方法,阐述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和纯纺织物的重要组成及相关应用。重点介绍不锈钢纤维的纺纱工艺以及纯不锈钢纤维针织物的编织工艺,指出不锈钢纤维纺纱、织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办法,定制一条不锈钢纤维纺纱工艺路线。根据产品工艺要求及不锈钢纤维的特性,提出不锈钢纤维针织物织造过程中合理的针织设备及工艺参数,对不锈钢纤维织物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丽,梁然然,肖红,程博闻,槐向兵[5](2017)在《含金属纤维纱线热导率和电导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制备金属纤维纱线与环氧树脂两相复合结构的金属纤维纱线,对金属纤维纱线进行比热容、纤维轴向和径向热导率、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金属纤维的加入,会提高纱线的热导率及电导率,在金属纤维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纺纱方式对金属纤维纱线的热导率及电导率的影响不大。当不锈钢纤维含量为30%时,样品Y8混纺纱的电导率达到3.91×103S/m,轴向、径向等效热导率分别为1.5929、0.4847W/m·℃。
梁然然,肖红,王妮[6](2017)在《双层及多层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效能》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多层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效能,通过改变叠放角度、叠放间距、叠放方式、织物层数,构建正交导电网格结构和单方向金属纱线平行结构的双层及多层电磁屏蔽织物,采用法兰同轴法测试其0.31.5 GHz内的屏蔽效能。结果表明:经纬向具有相同金属纱线间距时,织物屏蔽层厚度小于趋肤深度则双层织物的屏蔽效能明显高于单层织物,超过趋肤深度后增加不显着;3层及以上织物的屏蔽效能增加不明显;随层间距离增加,屏蔽效能呈增加趋势。仅纬向含金属纱线的双层织物,随纬纱交叉角度的增加,逐渐形成金属纱线正交网格结构,屏蔽效能增大;双层织物中纬纱对齐叠放时,层间距离增加则屏蔽效能增大,而纬纱垂直叠放时,层间距离增加则屏蔽效能降低。
梁然然[7](2017)在《周期结构电磁屏蔽织物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文中认为相比于传统的纯金属材料,含金属纤维纱线的导电织物因具有屏蔽效果好且兼具质轻、柔软、透气、低成本、服用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防电磁辐射产品,其应用范围也涉及军事和民用等诸多领域。因此,对电磁屏蔽织物屏蔽效果的评价、屏蔽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织物结构参数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基于对电磁屏蔽织物具有的周期网格结构的研究分析,通过研究纱线和织物的电磁学参数及周期几何结构参数,采用针对周期结构的电磁学计算方法,建立了一个简单、精确的计算织物屏蔽效能的理论模型。将含金属纤维纱线构成的机织物等效为金属网格结构,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并将织物参数一一和计算用参数进行等效分析;然后,采用基于金属纱线的网格结构模型及其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公式,借助MATLAB软件,计算了14种不同类型的含不锈钢纤维纱线织物样品的屏蔽效能。采用屏蔽室法测试了上述样品的屏蔽效能,将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与分析,并分别从金属纱线周期间距、直径、电导率、电磁波极化方式、交织角度等影响因素,对屏蔽效能进行了分析。本文率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金属纱线平行周期阵列正交型导电网格结构的织物电磁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方法。论文主要工作有:(1)含金属纤维纱线的电磁学性能研究。含金属纤维纱线的电磁学性能对织物的屏蔽效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含金属纤维纱线的电磁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类型的金属纱线,将其与环氧树脂进行混合固化,形成呈等效并联关系的两相复合结构样品,测试并计算了金属纱线的等效介电常数;测试了各纱线的电导率,通过分析得到金属纱线电磁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及规律。(2)金属纤维纱线和织物屏蔽效能理论模型的建立。针对不同结构的含金属纤维纱线,包括混纺纱、包芯纱、并捻纱和金属化纤维纱线,分别建立各纱线的几何结构参数、物理参数计算模型及方法;进而,基于由上述纱线构成的电磁屏蔽机织物的典型网格结构,建立了周期结构导电织物的几何模型及屏蔽效能计算的数学模型,即由两个独立的金属纱线平行排列周期阵列通过正交叠加方式构成的导电网格结构模型,推导了上述模型屏蔽效能的计算公式,得到在不同极化条件、较宽频段下均适用的屏蔽效能理论计算公式;并采用MATALB进行编程来计算屏蔽效能。(3)周期结构电磁屏蔽机织物样品的电磁屏蔽效能测试。为了对比验证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正确性,选择在1 GHz-18 GHz频率范围内使用屏蔽室法对样品的电磁屏蔽效能进行测试。(4)理论计算屏蔽效能与实际测试屏蔽效能的对比验证与分析。通过将14种不同规格、含不锈钢纤维纱线织物的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对比分析来验证金属纱线网格结构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简化的基于金属纱线平行排列周期阵列正交型导电网格结构模型符合金属纤维纱线织物的实际导电网格结构,针对由不同类型含金属纤维纱线构成的织物,其屏蔽效能的理论值与织物样品的实测值均基本一致;随着金属纱线周期间距的增大,织物的屏蔽效能逐渐减小,理论值与实测值一致;在一定程度内,屏蔽效能随金属纱线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电导率增加,屏蔽效能增大,当电导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屏蔽效能不再增加;采用上述理论模型计算方法能够预测不同极化方式下织物的屏蔽效能,分别计算和测试金属纱线排列方式不同的织物在不同极化方式下的屏蔽效能,对比得出,理论值和实测值保持一致;通过理论模拟金属纱线不同交织角度下织物的屏蔽效能,得出正交90度时织物的屏蔽效能最好。
肖红,施楣梧,钞杉,唐章宏,王群[8](2015)在《金属纱线排列方式对屏蔽效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织物屏蔽效能的通用影响因素,采用金属纱线制备了不同排列结构下的模型样品,用屏蔽室法测试了118 GHz内样品的屏蔽效能及反射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屏蔽室法对样品测试时,由于电磁场的方向性,样品的放置方向对测试结果影响显着;金属纱线的排列间距是屏蔽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屏蔽效能随着排列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同样排列间距下,不锈钢混纺纱样品的屏蔽效能和镀银纤维以及裸铜丝样品相近,高于不锈钢包芯纱和纯不锈钢长丝及其并捻纱样品;平行排列样品和网格排列样品的屏蔽效能一致。上述规律也适用于反射系数。
赵领航,蔡普宁,贾哲昆,张元,李建利[9](2015)在《金属纤维及其混纺纱线直径系数的计算及测试》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纤维具有优良的导热、耐高温和耐磨性能,可用于制作特种纺织用品。目前由于缺乏金属纤维及其混纺纱线的直径系数,给纺织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理论分析得到金属纤维及其混纺纱线的直径系数计算公式,求得密度为7.38.0 g/cm3纯金属纤维纱线的直径系数为0.017;测定计算不同配比金属纤维混纺纱线的直径系数,分析金属纤维比例对纱线直径系数的影响,为金属纤维织物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程岚[10](2015)在《复合结构电磁屏蔽织物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产品应用更加广泛,但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越来越严重,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开发性能更优异的电磁屏蔽织物,本文通过对电磁屏蔽织物的发展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从电磁屏蔽基本原理出发设计了一种采用新型紧密纺纱工艺,并且以不锈钢金属/棉短纤维混纺复合纱线以及涤纶长丝/棉复合结构纱线为原料设计具有电磁防护功能的复合结构织物。该种织物可用于日常生活以及特殊工作环境的电磁防护。本文利用一种新型的长丝/短纤维复合结构纱线方法,利用涤纶长丝,棉以及不锈钢长丝为原材料,开发设计出涤纶长丝/棉复合结构纱线和不锈钢/棉复合结构纱线。对不锈钢/棉的复合结构纱线的内部结构,不锈钢短纤维含量对纱线毛羽性能、拉伸性能、以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和分析。并且利用这两种复合结构纱线开发设计出34种不同结构的复合结构电磁屏蔽织物。通过对织物屏蔽性能和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不锈钢金属含量、金属网格大小,织物经纬密度等方面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织物的屏蔽性能进行理论建模,根据数学模型对织物的屏蔽性能进行预测。为了更好的选择具有较好电磁屏蔽效果和最优的服用性能的织物设计方案,利用灰色聚类分析评价体系,分别对不同参数下织物的电磁屏蔽性能和服用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选取织物屏蔽性能和服用性能最优异的复合结构电磁屏蔽织物的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 利用长丝/短纤维新型复合纺纱技术所开发出的不锈钢纤维/棉复合结构纱线与传统的包缠纱和包芯纱相比较,具有较为特殊的立体空间结构,不锈钢金属长丝在复合纱线的内部形成均匀的螺旋结构,并且不锈钢短纤维与不锈钢金属长丝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连接。这一特殊的结构使得其织造的织物屏蔽范围更加广泛。随着不锈钢含量的增加,不锈钢纤维/棉复合结构纱线的毛羽值由4.22下降到2.84;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着不锈钢短纤维的加入有所提高,但短纤维含量越高其力学性能却逐渐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随着不锈钢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变好,但是当不锈钢短纤维含量超过一定量后,纱线的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的提高并不明显。(2)在15-3000MHz的频段范围内,该种复合结构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值为20.76-49.02 dB,屏蔽率达到90.84-99.65%,织物的屏蔽性能达到日常防护4-5级,特殊场合防护3-4级。不锈钢金属纤维含量、金属网格大小和形式、织物经纬密度以及织物组织结构对其屏蔽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不锈钢金属纤维含量和金属网格大小影响较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屏蔽性能的预测理论模型,并且织物屏蔽性能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不锈钢金属纤维含量,金属网格大小,金属网格形式以及织物经纬密度对织物的服用性能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金属纤维含量越高,金属网格越小,经纬密度越小织物的服用性能越差,但是金属网格形式对织物的服用性能基本没有影响。(4)对34种织物的屏蔽性能和服用性能指标进行灰聚类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得出,此种不锈钢纤维复合结构织物的最佳金属纤维含量为11-19%,最佳金属网格大小为0.4-1.6mm2。
二、不锈钢金属纤维的纺纱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锈钢金属纤维的纺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芳纶/不锈钢纤维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织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概述 |
1.1.1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简介 |
1.1.2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1.3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应用 |
1.2 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概述 |
1.2.1 金属纤维混纺织物 |
1.2.2 不锈钢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
1.2.3 芳纶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
1.2.4 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的研究进展 |
1.3 纳米涂层织物概述 |
1.3.1 纳米涂层织物的制备方法 |
1.3.2 纳米涂层织物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Fe_3O_4@ZnO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调控 |
2.1 实验过程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Fe_3O_4纳米微粒的制备 |
2.1.3 Fe_3O_4@ZnO纳米微粒的制备 |
2.1.4 表征与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合成机理分析 |
2.2.2 反应时间对Fe_3O_4纳米微粒的影响 |
2.2.3 反应温度对Fe_3O_4纳米微粒的影响 |
2.2.4 PEG用量对Fe_3O_4纳米微粒的影响 |
2.2.5 反应物摩尔比例对Fe_3O_4@ZnO纳米微粒的影响 |
2.2.6 Fe_3O_4@ZnO纳米微粒的电磁性能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
3.1 实验过程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2 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的制备 |
3.1.3 表征与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纱线混纺比对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
3.2.2 组织结构对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
3.2.3 经、纬密度对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
3.2.4 芳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的综合性能 |
3.3 小结 |
第四章 芳纶/不锈钢纤维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
4.1 实验过程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涂层浆料的制备 |
4.1.3 涂层工艺的确定 |
4.1.4 芳纶/不锈钢纤维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织物的制备 |
4.1.5 表征与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浆料分散稳定性分析 |
4.2.2 等离子体处理对基布的影响 |
4.2.3 纳米微粒含量对复合织物屏蔽性能的影响 |
4.2.4 ZnO壳层厚度对复合织物屏蔽性能的影响 |
4.2.5 涂层厚度对复合织物屏蔽性能的影响 |
4.2.6 芳纶/不锈钢纤维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织物的综合性能 |
4.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2)金属纤维混纺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纤维混纺织物的屏蔽原理 |
2 金属纤维混纺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
2.1 金属纤维的制备 |
2.2 金属纤维混纺织物 |
2.2.1 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 |
2.2.2 其他纤维混纺电磁屏蔽织物 |
3 结语 |
(3)基于不锈钢混纺纱的弹性电磁屏蔽织物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材料屏蔽机理及屏蔽效能 |
1.2 电磁屏蔽织物及其SE的影响因素 |
1.3 电磁屏蔽织物的开发现状 |
1.4 弹性电磁屏蔽材料研发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弹性导电纱线参数的测试 |
2.3 电磁屏蔽织物参数测试 |
2.4 织物SE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性不锈钢混纺纱线的力学和弹性及电学性能研究 |
3.1 氨纶芯丝的断裂现象 |
3.2 SS/C氨包纱的力学性能 |
3.3 SS/C氨包纱的弹性 |
3.4 SS/C氨包纱的电学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弹性不锈钢/棉织物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研究 |
4.1 弹性不锈钢/棉织物的力学性能 |
4.2 弹性不锈钢织物的弹性 |
4.3 织物的表面电阻 |
4.4 织物的体积电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弹性不锈钢/棉织物的SE |
5.1 弹性不锈钢/棉织物的SE |
5.2 镀银纤维/氨包纱织物的SE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锈钢纤维织物的应用及其纯纺针织物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不锈钢纤维的制备 |
1.1 单丝拉伸法 |
1.2 集束拉伸法 |
1.3 熔融纺丝法 |
2 不锈钢纤维织物的应用 |
2.1 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 |
2.2 纯不锈钢纤维织物 |
3 不锈钢纤维纯纺针织物的开发 |
3.1 原料选择 |
3.2 纺纱工艺 |
3.3 编织工艺 |
4 结束语 |
(5)含金属纤维纱线热导率和电导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纱线参数 |
1.2 样品制备 |
1.3 样品测试 |
1.3.1 热导率测试 |
1.3.2 电导率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金属纤维含量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 直接加捻纱线样品的比热容和体积比热容分析 |
2.3 不锈钢纤维连续长丝的等效热导率分析 |
2.4 直接加捻纱线的电导率分析 |
2.5 铜金属纤维直径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6)双层及多层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样品 |
1.2 屏蔽效能的测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织物层数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
2.1.1 单层与双层织物的屏蔽效能 |
2.1.2 多层织物的屏蔽效能 |
2.2 叠放角度对双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
2.3 叠放间距对双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
2.3.1 具有导电网格结构织物的叠放间距 |
2.3.2 单方向含有金属纱线织物的叠放间距 |
3 结论 |
(7)周期结构电磁屏蔽织物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磁屏蔽织物的分类及应用 |
1.1.1 含金属纤维或金属化纤维织物 |
1.1.2 表面镀覆金属织物 |
1.1.3 本征型导电高分子纤维织物 |
1.1.4 表面涂层织物 |
1.2 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机理 |
1.3 屏蔽效能的计算基础及测试方法 |
1.3.1 衡量屏蔽材料屏蔽性能的表示方法 |
1.3.2 屏蔽效能的测试方法 |
1.4 电磁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 |
1.4.1 平面波屏蔽基本理论 |
1.4.2 无孔金属板的屏蔽效能 |
1.4.3 有孔金属板的屏蔽效能 |
1.4.4 金属丝网的屏蔽效能 |
1.5 电磁屏蔽织物屏蔽效能理论计算的研究现状 |
1.5.1 有孔金属板模型 |
1.5.2 金属丝网格结构模型 |
1.5.3 真实结构的三维模拟 |
1.6 其他数值计算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引言 |
2.1 理论计算 |
2.1.1 纱线介电常数的理论计算 |
2.1.2 织物屏蔽效能的计算 |
2.2 实验材料 |
2.2.1 纱线材料及样品制备 |
2.2.2 织物样品的制备 |
2.3 金属纤维纱线和织物参数的测试 |
2.3.1 纱线直径 |
2.3.2 纱线电导率 |
2.3.3 纱线介电常数 |
2.3.4 织物密度 |
2.4 电磁屏蔽效能测试 |
2.4.1 测试系统 |
2.4.2 电磁屏蔽效能的测试及计算 |
第三章 金属纤维纱线电磁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引言 |
3.1 金属含量对纱线电磁学性能的影响 |
3.1.1 纯棉纱线的介电常数及电导率 |
3.1.2 金属纤维含量对纱线介电常数的影响 |
3.1.3 金属纤维含量对纱线电导率的影响 |
3.2 纱线细度对纱线电磁学性能的影响 |
3.2.1 纱线细度对纱线介电常数的影响 |
3.2.2 纱线细度对纱线电导率的影响 |
3.3 纺纱方式的影响 |
3.3.1 纺纱方式对纱线介电常数的影响 |
3.3.2 纺纱方式对纱线电导率的影响 |
3.4 表面镀覆金属纱线与金属纤维纱线的导电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纤维纱线和织物屏蔽效能的理论模型 |
引言 |
4.1 金属纤维纱线的理论模型 |
4.1.1 混纺纱 |
4.1.2 包芯纱 |
4.1.3 并捻纱 |
4.1.4 镀覆金属纱线 |
4.2 金属纤维纱线织物的理论模型 |
4.2.1 金属纱线网格模型 |
4.2.2 网格模型的屏蔽效能 |
4.3 织物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织物网格模型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与验证 |
引言 |
5.1 不同纱线类型织物的屏蔽效能 |
5.2 不同金属纱线周期间距的屏蔽效能 |
5.3 不同金属纱线直径的屏蔽效能 |
5.4 不同金属纱线电导率的屏蔽效能 |
5.5 不同金属纱线排列方式的屏蔽效能 |
5.6 不同金属纱线交织角度的屏蔽效能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MATLAB脚本程序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金属纱线排列方式对屏蔽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设计思路 |
1. 2 样品制备 |
1. 3 测试方法及指标 |
2 结果及讨论 |
2. 1 样品放置方向的影响 |
2. 2 排列方式的影响 |
2. 3 排列距离的影响 |
2. 4 纺纱方式的影响 |
2. 5 金属纤维材料的影响 |
3 结论 |
(9)金属纤维及其混纺纱线直径系数的计算及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纤维的特点 |
2金属纤维及其混纺纱线直径系数测试的意义 |
3纱线直径系数的推导 |
3.1纱线直径的测试方法 |
3.2纱线直径系数的数学建模 |
4试样及测试 |
5试验结果分析 |
6结语 |
(10)复合结构电磁屏蔽织物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磁波及电磁辐射 |
1.2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其预防 |
1.3 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复合结构纱线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
2.1 复合结构纱线的制备 |
2.2 不锈钢纤维/棉复合结构纱线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结构织物的设计与屏蔽性能研究 |
3.1 电磁屏蔽织物作用机理 |
3.2 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效能 |
3.3 复合结构织物的设计 |
3.4 织物导电性能与屏蔽性能 |
3.5 织物屏蔽耐久性能 |
3.6 织物屏蔽性能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
3.7 复合结构织物屏蔽性能的数值分析与建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结构织物服用性能研究 |
4.1 复合结构织物的透气性能 |
4.2 复合结构织物的透湿性能 |
4.3 复合结构织物的抗折皱性能 |
4.4 复合结构织物的刚柔性能 |
4.5 复合结构织物的尺寸稳定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灰色聚类法对织物性能的综合评价 |
5.1 灰色聚类分析 |
5.2 单因素实验的灰色聚类分析 |
5.3 多因素实验的灰色聚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6.1 结果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不锈钢金属纤维的纺纱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芳纶/不锈钢纤维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织物的制备[D]. 吴依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金属纤维混纺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进展[J]. 吴依琳,李永贵,麻文效. 纺织科技进展, 2020(06)
- [3]基于不锈钢混纺纱的弹性电磁屏蔽织物开发及性能研究[D]. 赵亚茹. 东华大学, 2019(01)
- [4]不锈钢纤维织物的应用及其纯纺针织物的开发[J]. 赵阿卿,朱方龙,张艳梅,房戈,崔世忠. 针织工业, 2018(03)
- [5]含金属纤维纱线热导率和电导率研究[J]. 李丽,梁然然,肖红,程博闻,槐向兵. 化工新型材料, 2017(09)
- [6]双层及多层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效能[J]. 梁然然,肖红,王妮. 纺织学报, 2017(09)
- [7]周期结构电磁屏蔽织物屏蔽效能的理论计算[D]. 梁然然. 东华大学, 2017(06)
- [8]金属纱线排列方式对屏蔽效能的影响[J]. 肖红,施楣梧,钞杉,唐章宏,王群. 纺织学报, 2015(12)
- [9]金属纤维及其混纺纱线直径系数的计算及测试[J]. 赵领航,蔡普宁,贾哲昆,张元,李建利. 产业用纺织品, 2015(08)
- [10]复合结构电磁屏蔽织物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 程岚. 西南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