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署办公厅关于青海省审计厅实施《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请示的批复(论文文献综述)
朱锦余,王金厂,李冬青,余秋宏,黄晓颖,刘鲲鹏,陈静[1](2020)在《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提出《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专章规定了审计机关如何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经验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相关法规演进及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依据;总结了云南省审计机关近年来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做法与经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和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概括了内部审计机构期望得到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的主要内容。结合国家相关法规的最新要求和实践发展趋势,本文最后提出了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建议,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蒋亚含[2](2020)在《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协调路径及经济后果》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国家审计出现两个重大趋势:其一,国家审计的职权范围日益扩大,执业力度不断加强,成为我国公共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主导监督力量。其二,我国国家审计力量尚不能支撑“审计全覆盖”的监督目标,需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统筹整合审计资源。总结来说,审计署职责和权力的日益扩大,与审计监督体系和资源的不足,成为“审计全覆盖”推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构建高效统一的审计监督体系,是解决矛盾、推行“审计全覆盖”、提高我国审计监督整体效能的关键。要构建统一的审计监督体系,需要厘清体系内各部分的现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体系内各种审计形式分别如何发挥作用;体系内各种审计形式如何相互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是否能够构成体系运行机制的一部分;体系内各种审计形式的相互影响,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本文的研究围绕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影响关系展开。已有文献较少系统研究该话题,多集中于其中一种关系的探索。而本文试图梳理出两种审计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后果,并建立该领域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具备双重关系:一方面,二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监督活动中相互协作。协作的主要运用场景是二者在完成共同审计、或审计对象重合时,相互利用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一定的监管职能。国家审计会在审计过程中,复核注册会计师审计结果,发现问题后会进行公告或移交相关部门惩处。因此,尽管国家审计并无直接惩处注册会计师的职权,但事实上却形成了威慑。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双重关系,既促进了二者相互影响的多层次性,又为二者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协作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基于此,首先,本文从国家监督体系入手,对审计制度背景进行阐述。从制度背景角度,找到了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可能存在的协作方式,为全文的研究提供制度基础。制度背景研究突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国家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的地位和重要性。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系阐述中,不拘泥于教科书式的概念罗列,而是针对本文研究问题,对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解释。包括但不限于:(1)详细介绍了审计频率、审计权限、审计报告三个方面的区别,凸显了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协作的机会。(2)强调了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双重关系,从制度设置的角度,指出了二者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利用的形式与范围。(3)统计了针对共同审计对象时,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结果的区别,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其次,基于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双重关系,探索了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是其行为的集中表现。研究以每年被国家审计抽中的被审计单位为样本,因为这部分企业同时经历了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直接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否受到影响。发现:(1)国家审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这种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通过“顺风车”和“威慑力”作用来实现的。其中“顺风车”作用是指国家审计的知识溢出效应,即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中,利用了国家审计揭示问题以及企业整改成果来提高年报审计质量。“威慑力”作用是指注册会计师忌惮年报审计报告与未来国家审计结果存在差异引起的一系列风险,会在国家审计后提高谨慎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2)为了测试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范围,研究还延伸至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威慑力”作用会“传染”至其他类似企业,注册会计师因受到“威慑力”的影响,而更加谨慎地对待其他可能被国家审计抽中的客户。进一步,文章检验了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影响的经济后果,即检验了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不同时,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由于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会共同监督国有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廉洁程度,因此,经济后果从这两方面分别检验。发现:(1)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影响程度越高,被审企业越不可能发生违规行为;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影响程度越高,被审企业的廉洁程度越好,主要表现为在职消费增加更少(降低更多);(2)上述经济后果,仅限于被审企业自身,而并没有传染至其他类似企业。最后,文章另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的影响。按国家审计执业过程,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影响的方式和路径分为了三个阶段,包括事前影响、事中影响和事后影响。事前影响指审计机关在审计前,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已完成的工作及结果,影响了国家审计方案中的审计重点和审计方向;事中影响指审计机关利用政府购买服务,使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力量,影响了国家审计的人力资源安排,保障了“审计监督全覆盖”;事后影响指注册会计师在日常内控审计中,督促企业整改内部控制,影响了国家审计结果的落实效果,保障了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研究内容包括:(1)剖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影响的制度基础;(2)列举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影响的实践基础;(3)基于探讨,构建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的影响体系,为国家审计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力量,提供了系统性思路。同时,也指出了体系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文章对其中的事后影响,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国家审计结果落实中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由于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结果的落实并非制度性安排,而依靠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自发行为。因此,文章试图检验这种非制度性的安排,在目前阶段,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了国家审计结果的落实。发现:(1)“四大”内控审计师,更能有效落实国家审计后企业内部控制的整改;(2)具备行业专长的内控审计师,在有效落实国家审计后企业内部控制的整改中无明显优势。这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促进国家审计结果落实主要通过声誉机制,而是否具备行业专长,在内部控制整改中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综上,本文的主要贡献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已有研究仅关注了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单向影响,而本文对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系,进行双向研究,完善了该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第二,已有研究停留在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了何种影响,而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影响所造成的经济后果,拓宽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度。第三,本文研究了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特殊监管形式的作用,丰富了国家监管对注册会计师行为影响的文献。第四,本文系统地探讨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的影响,并将国家审计结果的落实纳入影响体系中,拓宽了研究审计监督体系协作的边界。本文还可能有如下现实意义:第一,针对国家审计机关,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国家审计机关更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安排监督工作。第二,本文对审计形式协作的探讨,为搭建和完善审计监督体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第三,本文对审计机关切实落实审计事后的监督,起到了提示性作用。第四,本文从审计监管体系发展的角度,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思妤[3](2020)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L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来,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审计实务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访谈等方法。首先,梳理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文献,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主体与客体、审计内容上进行了阐述,构建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其次,以L县审计局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通过访谈审计工作人员并结合自身所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经验,同时综合考虑全国其他地方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总结了基层审计机关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审计主体、客体、方法上以及在审计责任界定、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社会影响力、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加快准则制度建设、完善审计评价体系、落实审计结果运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问题,对其审计主体、客体、方法和审计评价、责任界定、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适用于其工作开展的经验,为丰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理论起到一定作用,也可为以后开展相关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仇禄琪[4](2020)在《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完善研究 ——基于地方治理视角》文中提出县委书记县长在地方治理中拥有较大的公共权力,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权力涉及范围较广、责任较重,对地方治理的效果具有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比较重要,但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县委书记县长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治理的关系,很有必要从地方治理的视角对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首先,以地方治理理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为基础,对地方治理、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及地方治理与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其次,通过查询国家政策及审计机关官网中的资料等,对当前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行归纳,同时基于地方治理的视角提出当前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审计力量势单力薄;地方治理复杂,审计深度有限;地方治理责任划分不明,审计责任界定难;地方治理不透明,审计结果利用率低。再次,以F县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审计力量势单力薄、审计深度有限、审计成果运用不充分、在地方治理中对审计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最后,基于地方治理视角,结合当前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以及案例分析提出的问题,提出匹配地方治理内容,组建审计综合型团队;以治理为导向,拓宽审计深度;明确责任划分,确定经济责任;建设透明政府,健全审计成果利用制度;加强地方治理,提高审计重视程度的完善建议。本文以地方治理为视角及以F县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案例是本文的两大创新点。以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地方治理视角对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完善研究,可以丰富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体系,优化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且提升审计质量。
徐正军[5](2020)在《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 ——以ZJ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文中认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按照符合规定的招标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并与其建立中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与社会资本达成合作之后,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方面的优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达到比政府部门单独实施基础项目建设行动更高的效率与更好的效果。PPP模式作为众多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中的新生力量,与传统方式相比,拥有项目投资额更大、运作时间更长、社会影响力更广、交易结构更加复杂等特征,由于PPP模式独特的融资方式,在项目运行时会将政府性债务转移到项目公司,将现实应该承担的债务转移到未来,很容易会因为部分政府不合规操作导致严重的债务风险,因此构建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审计框架,全面开展PPP债务审计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在充分阅读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研究文献后发现,当前形势下对于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理论指导是短缺的,结合国家审计署网站公布的PPP债务审计相关情况,以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了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发现目前PPP模式政府性债务审计最迫切的问题是缺乏相关的审计框架,本文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政府性债务理论等为指导,通过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了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及现状。本文在对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构建了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审计框架,具体要素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及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时点、审计重点、审计组织方式和分工、审计报告等。审计目标分成两个层级,即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共同发挥免疫系统理论的预防、揭露、抵御功能,总体目标为具体目标提供债务审计基础。将审计时点与重点按照PPP模式实施顺序分别在五个阶段进行阐述。按照国家对PPP模式发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审计依据。在此基础上将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框架应用到ZJ市海绵城市PPP模式债务审计实务中,判别ZJ海绵城市政府性债务的类别,并量化审计结果,得到相应的审计结论,证实PPP模式政府性债务审计框架的可行性,从而有利于提高PPP模式中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效率与效果。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审计框架的构建是对政府审计研究领域的补充和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践指导方面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杨琼[6](2020)在《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计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落脚点,对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的立法现状和审计实践进行了延伸反思。一方面,从审计立法方面讲,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主要的审计(公告)体制的几种类型,认为“行政型”审计体制对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本文认为应该改“可以”为“应当”,将授权性规范向命令性规范转变,同时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审批程序进行简化和调整,对“行政型”审计体制作出与时俱进的变革。另一方面,从审计实践方面讲,本文介绍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在立法和实践方面的基本现状,并以甘肃审计系统的审计实践工作为例,认为省审计厅在审计报告中明确要求对审计结果面向社会公告,但除了印发单行本之外,公示的方式非常有限,社会监督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县级审计局在审计报告中只字未提公告审计结果的字样,基层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依然是改革的重灾区,需要花大气力打通审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阐述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审计结果公告的基本定义、理论依据、现实意义。第三章介绍了世界主要的审计(公告)体制的概况,分析了“行政型”审计体制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重要影响。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包括发展历程、立法现状和四大缺陷。第五章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审计实践工作,从甘肃省审计系统的近百份审计报告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案例,来说明我国省级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现状。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对策,包括审计立法方面的对策和审计实践方面的建议。
张琼娜[7](2020)在《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研究 ——以地方扶贫审计项目为例》文中提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预示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新时期。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任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署及各地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工作,发挥审计保障精准扶贫目标实现的作用。然而,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会影响精准扶贫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背景,本文拟站在审计机关的角度上,对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展开一定的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在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审计和审计质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已有研究,结合目标导向理论,从审计机关自身管理和精准扶贫审计目标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的目标及对应的实现路径,从而形成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审计效力、审计效果、审计效应”为评价标准,以审计署对扶贫审计工作提出的五点要求为评价内容,构建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随后,运用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法对指标权重进行重新配比,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科学。最后,以贵州、甘肃和黑龙江为例,对这三省2017年度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证明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通过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具体应用,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然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构建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精准扶贫审计项目问责制度,以及加大精准扶贫审计力度和深度、提高精准扶贫审计成果利用的程度和深度、完善精准扶贫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议。
张小娟[8](2020)在《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以X市创业街区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内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民生安全、金融安全等,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审计推进国家良治的重大举措;而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与政府审计机关的权威以及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出台,国家审计在审计理念、技术方法、管理机制等方面将进行重大改革,这些变革使审计质量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涉及面广、层次多、过程持久且多为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特点,沿着审计流程构建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出改善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对策,其意义重大深远。基于此,论文首先引入研究背景,以地方或有债务、审计项目为切入点,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内涵,分别从国家治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项目质量控制理论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并归纳出现有的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再次,引入笔者在审计署X特派办实习中亲历的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X市创业街区项目,对X市创业街区项目的概况予以介绍,设计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实施方案,沿着国家审计流程分别对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设立关键控制点进行质量控制;最后,针对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分别从岗位职责划分、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及审理复核和外部监督的方面提出项目质量控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朱殿骅[9](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审计制度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经济发展水平是审计制度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审计制度的发展具有渐进性,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家审计和军队审计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影响,二者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国家审计制度建设,可以从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独立性,加强审计信息公开力度,厘清审计监督和监察监督关系,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和做好国家审计和军队审计的衔接等方面探索。
潘雪[10](2019)在《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预算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财政支出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各环节进行审计监督,对确保财政支出预算规范运行,维护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审计监督形势的转变和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深刻影响了审计监督内容、重点、方式及程序、手段等,客观上也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以适应新形势。本文的研究对象是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问题。本文通过对新《预算法》及审计监督新形势的解读,以政府失败理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依据,对审计监督和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描述了审计监督机构及职责、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过程,结合具体数据及案例,从支出管理的科学性、支出的及时足额情况、支出的真实性及合法合规性、支出的效益性四个审计监督视角,梳理并分析了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现状。以“找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逻辑顺序,结合基层审计监督的工作实践,对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审计监督层次不高,审计监督技术相对落后,审计监督成果未能直接报告人大,审计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不佳等问题。导致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尚处起步阶段、基层审计监督力量不足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县级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存在不足。论文有针对性地从适应新要求拓展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内容,加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信息化建设,整合审计监督人力资源,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支持,完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制等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二、审计署办公厅关于青海省审计厅实施《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请示的批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署办公厅关于青海省审计厅实施《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请示的批复(论文提纲范文)
(1)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研究——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
(二)关于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审计机关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和监督的建议的研究 |
(四)简要评述 |
三、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 工作的法规演进及最新态势 |
(一)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中相关规定的演进 |
(二)国家内部审计法规中相关规定的演进 |
(三)部门和地方内部审计法规中相关规定的演进 |
四、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理论渊源相同:受托经济责任 |
(二)国家审计机关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三)大部分内部审计的范围属于国家审计的范围 |
(四)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业务实施过程具有高度相似性 |
(五)国家审计机关汇聚了各类审计精英,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 |
五、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一)审计机关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二)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六、云南省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3) |
(一)建立健全了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的组织体制 |
(二)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绩 |
1.组织制定了《云南省内部审计条例》及内部审计相关办法,健全了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
2.每年召开全省内部审计工作会议,指导全省内部审计工作发展 |
3.组建各级内部审计协会,通过协会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
4.印发内部审计指导性计划项目,指导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开展工作 |
5.各业务处室结合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帮助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提高审计质量 |
6.依托内部审计指导中心和内部审计协会做好指导与监督的其他工作,提升了内部审计整体素质 |
(三)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基层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指导与监督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
2.在选择指导性内部审计项目上还不够科学严谨,在计划与指导上存在脱节现象 |
3.国家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难有时间与精力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
七、云南省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从被审计单位视角观察 |
(一)内部审计人员感知的审计机关对其指导与监督 |
(二)内部审计人员希望得到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的主要内容 |
八、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建议 |
(一)优化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体制,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与考核内容 |
(二)突出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提高指导与监督效果 |
(三)改进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提高指导与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
(2)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协调路径及经济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贡献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审计制度背景 |
3.1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国家监督体系 |
3.2 国家审计监督制度 |
3.3 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家审计对CPA审计的影响:方式和路径 |
4.1 研究问题 |
4.2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 |
4.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4 研究设计 |
4.5 实证检验结果 |
4.6 稳健性检验 |
4.7 进一步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家审计对CPA审计的影响:经济后果 |
5.1 研究问题 |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4 实证检验结果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CPA审计对国家审计的影响:方式和路径 |
6.1 研究问题 |
6.2 CPA审计对国家审计影响的制度基础 |
6.3 CPA审计对国家审计影响的实践基础 |
6.4 CPA审计对国家审计影响体系构建 |
6.5 讨论与进一步思考 |
第7章 CPA审计对国家审计的影响:审计结果落实 |
7.1 研究问题 |
7.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7.3 研究设计 |
7.4 实证检验结果 |
7.5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结论的现实意义 |
8.3 研究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涵 |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
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
第二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
一、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
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 |
第三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 |
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四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受托经济责任基本理论 |
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
第二章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基层审计力量不足,难以达到审计全覆盖 |
二、审计影响力不够,经济责任审计易受忽视 |
三、审计方法传统,专业技术应用未普及 |
四、责任界定标准难把握,易受主观影响 |
五、审计评价指标难应用 |
六、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
第二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基层审计机关资源有限 |
二、经济责任审计得不到相关部门重视 |
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难度大 |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
五、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
六、审计结果得不到充分利用 |
第三章 完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
第一节 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
一、增强审计机关自身队伍建设 |
二、加强与社会审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 |
三、调整绩效考评体系 |
第二节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影响力 |
一、争取各级部门重视 |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宣传 |
三、加强请示汇报 |
第三节 探索新的审计方式方法 |
一、计算机审计与现场手工审计相结合,实现优势相互融合 |
二、多元信息融合搭建审计分析平台 |
第四节 加快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建设 |
一、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实施细则 |
二、出台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实施细则 |
第五节 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
一、确定审计评价原则 |
二、规范审计评价内容 |
三、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 |
第六节 落实审计结果运用 |
一、及时公开审计结果 |
二、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 |
三、提高运用审计结果的程度 |
第四章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第一节 L县审计工作总体情况 |
一、审计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 |
二、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 |
第二节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介绍 |
一、审计基本情况 |
二、审计程序 |
三、审计内容 |
四、审计责任界定、评价及结果运用 |
第三节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
一、审计主体 |
二、审计客体 |
三、审计方法 |
四、审计责任界定 |
五、审计评价 |
六、审计结果运用 |
第四节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与建议 |
一、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不足 |
二、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完善研究 ——基于地方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视角创新 |
二、案例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文献述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地方治理理论 |
二、经济责任审计理论 |
第三章 地方治理与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 |
第一节 地方治理 |
一、地方治理的目标 |
二、地方治理的主要内容 |
三、地方治理的方式 |
四、地方治理的法律依据 |
五、地方治理的运行机制 |
第二节 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 |
一、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及客体 |
二、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及评价标准 |
三、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及程序 |
四、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
五、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结果运用 |
六、县委书记与县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
第三节 地方治理与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
一、地方治理决定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 |
二、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反作用于地方治理 |
第四章 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
一、相关法规和政策 |
二、开展情况 |
三、取得的成绩 |
第二节 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 |
一、审计力量势单力薄 |
二、地方治理复杂,审计深度有限 |
三、地方治理责任划分不明,审计责任界定难 |
四、地方治理不透明,审计结果利用率低 |
第五章 F县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一、项目基本情况 |
二、F县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要素 |
三、F县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四、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值得肯定的做法 |
二、F县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三、F县地方治理对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
第六章 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匹配地方治理内容,组建审计综合型团队 |
一、扩大审计队伍 |
二、加强学习培训 |
三、提高部门间的合作 |
第二节 以治理为导向,拓宽审计深度 |
一、确定审计重点内容 |
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
三、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
第三节 明确责任划分,确定经济责任 |
一、权责对等 |
二、细化经济责任分类 |
三、建立责任界定评分系统 |
第四节 建设透明政府,健全审计成果利用制度 |
一、落实整改情况 |
二、健全结果公告制度 |
三、提高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任用的作用 |
第五节 加强地方治理,提高审计重视程度 |
一、成立被审计单位领导小组 |
二、科学制定审计规划 |
三、加强地方财务人员培训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 ——以ZJ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PPP模式研究 |
1.2.2 PPP模式审计研究 |
1.2.3 政府性债务研究 |
1.2.4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 |
1.2.5 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研究 |
1.2.6 PPP模式债务审计研究 |
1.2.7 海绵城市研究 |
1.2.8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以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概念及运作方式 |
2.1.1 PPP模式概念 |
2.1.2 PPP模式运作方式 |
2.2 政府性债务概念及分类 |
2.2.1 政府性债务概念 |
2.2.2 政府性债务分类 |
2.3 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 |
2.3.1 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概念 |
2.3.2 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形成原因 |
2.3.3 PPP模式政府性债务分类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4.2 政府性债务理论 |
2.4.3 免疫系统理论 |
2.4.4 跟踪审计理论 |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及审计现状分析 |
3.1 PPP模式发展现状 |
3.1.1 PPP模式增长规模先快后缓 |
3.1.2 PPP模式地区分布不均衡 |
3.1.3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比例不均等 |
3.1.4 PPP模式政府性债务过重 |
3.2 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必要性 |
3.2.1 预警地方PPP模式政府性债务风险 |
3.2.2 揭示地方政府PPP债务管理问题 |
3.2.3 预防地方政府利用PPP过度发债 |
3.2.4 有利于规范PPP发展 |
3.3 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现状 |
3.3.1 PPP模式债务管理的相关规定 |
3.3.2 PPP模式债务审计规定 |
3.3.3 各地PPP债务审计开展情况 |
3.3.4 PPP模式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现状总结 |
3.4 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问卷调查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4.2 PPP模式审计调查结果分析 |
3.5 PPP模式债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PP模式中政府性债务审计框架构建 |
4.1 审计目标 |
4.1.1 总体审计目标 |
4.1.2 具体审计目标 |
4.2 审计对象及范围 |
4.3 审计依据 |
4.4 审计时点 |
4.5 审计重点 |
4.6 审计组织方式和分工 |
4.6.1 审计组织方式 |
4.6.2 审计分工 |
4.7 审计结论 |
4.8 审计报告 |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J市海绵城市PPP模式政府性债务审计案例分析 |
5.1 PPP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及债务情况分析 |
5.1.1 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
5.1.2 海绵城市回报机制 |
5.1.3 海绵城市审计现状 |
5.2 项目简介 |
5.2.1 ZJ海绵城市运作模式 |
5.2.2 ZJ海绵城市投融资结构图 |
5.3 PPP模式海绵城市政府性债务审计实施方案 |
5.3.1 审计范围 |
5.3.2 识别阶段审计方案 |
5.3.3 准备阶段审计方案 |
5.3.4 采购阶段审计方案 |
5.3.5 执行阶段审计方案 |
5.3.6 移交阶段审计方案 |
5.3.7 债务审计报告 |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PPP模式审计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大摘要 |
(6)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文献综述 |
1.5 论文创新 |
第二章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 |
2.1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定义 |
2.2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
2.3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实意义 |
2.3.1 推动透明政府的建设 |
2.3.2 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 |
2.3.3 提升国家审计的地位 |
第三章 世界主要的审计(公告)制度概况 |
3.1 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公告)制度 |
3.1.1 “立法型”审计机关及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3.1.2 “司法型”审计机关及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3.1.3 “行政型”审计机关及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3.2 中国台湾地区的审计(公告)制度 |
3.3 中国大陆解放以后审计(公告)制度的发展 |
3.4 “行政型”审计体制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影响 |
第四章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现状 |
4.1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历程 |
4.2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立法现状 |
4.3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四大缺陷 |
4.3.1 模糊的授权性规定 |
4.3.2 不独立的审批程序 |
4.3.3 公告内容范围狭窄 |
4.3.4 公告方式存在缺陷 |
第五章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四个案例 |
5.1 案例一:甘肃省审计厅对A单位2015至2016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 |
5.2 案例二:甘肃省审计厅对B县政府2017年扶贫资金分配管理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 |
5.3 案例三:C县审计局对该县2018年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 |
5.4 案例四:D县审计局对该县财政局2018年度县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
5.5 案例分析:省审计厅与县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情况分析 |
第六章 立法与实践层面的结论与对策 |
6.1 审计立法方面的对策 |
6.1.1 完善相关法律 |
6.1.2 修订审批程序 |
6.2 审计实践方面的建议 |
6.2.1 拓展公告内容 |
6.2.2 创新公告方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研究 ——以地方扶贫审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审计项目 |
二、精准扶贫审计项目 |
三、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精准扶贫政策 |
二、精准扶贫审计 |
三、审计质量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精准扶贫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目标导向理论 |
第三章 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一、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的目标 |
二、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目标的实现路径 |
三、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第二节 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
一、精准扶贫审计效力评价指标 |
二、精准扶贫审计效果评价指标 |
三、精准扶贫审计效应评价指标 |
第三节 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法 |
一、基本原理 |
二、具体操作 |
第四章 贵州、甘肃和黑龙江的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 |
第一节 基本情况介绍 |
一、扶贫现状与案例选取 |
二、贵州、甘肃和黑龙江的具体情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 |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
二、描述性分析 |
第三节 综合评价得分 |
一、确定常权向量 |
二、常权综合得分 |
三、确定变权向量 |
四、变权综合得分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一、准则层状态值变化的原因分析 |
二、综合得分及排名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的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构建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二、完善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责任追究制度 |
三、加大精准扶贫审计的力度和深度 |
四、提高精准扶贫审计成果利用的程度和层次 |
五、完善精准扶贫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以X市创业街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相关概念 |
2.1.1 政府或有债务 |
2.1.2 审计项目 |
2.1.3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
2.2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相关理论 |
2.2.1 国家治理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项目质量控制理论 |
第三章 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
3.2 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岗位职责界定有待完善 |
3.2.2 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
3.2.3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的创新 |
3.2.4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外部监督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
第四章 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设计 |
4.1 X市创业街区项目实施背景及项目概况 |
4.2 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 |
4.2.1 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2 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设计的总体思路 |
4.3 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
4.3.1 X市创业街区审计计划阶段质量控制 |
4.3.2 X市创业街区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
4.3.3 X市创业街区审计报告阶段质量控制 |
第五章 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实施保障措施 |
5.1 以岗位责任为基础,完善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责任制 |
5.2 以审计过程为主线,规范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
5.3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
5.4 以审理复核为关口,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强化X市创业街区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 |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国家审计制度建设 |
1.审计延续作为财政部门内设机构阶段 |
2.审计职能并入财政检查(监察)机构阶段 |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审计制度建设 |
1.审计制度恢复建立阶段 |
2.经济体制转变阶段 |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审计制度建设 |
三、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审计制度发展述评 |
(一)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二)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审计制度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 |
(三)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
(四)国家审计和军队审计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影响 |
四、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未来展望 |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功能 |
(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审计独立性 |
(三)加强审计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四)厘清审计监督和监察监督关系,做好二者间的协调配合 |
(五)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锻造专业化审计人才队伍 |
(六)做好国家审计和军队审计衔接,加强关于军民融合项目的联合审计 |
(10)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审计与审计监督 |
二、财政支出预算与财政支出预算执行 |
三、预算执行审计监督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政府失败理论 |
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三章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县审计监督工作概况 |
第二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构及职责 |
一、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构及职责 |
二、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
三、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实施过程 |
第三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现状 |
一、审计监督支出管理的科学性 |
二、审计监督支出的及时、足额情况 |
三、审计监督支出的真实性及合法合规性 |
四、审计监督支出的效益性 |
第四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成效 |
一、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得到整改 |
二、促进规范管理、建章立制 |
第四章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关于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访谈 |
一、访谈意义 |
二、审计部门以外政府工作人员访谈 |
三、审计人员访谈 |
第二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
二、审计监督层次不高 |
三、审计监督技术相对落后 |
四、审计监督成果未能直接报告人大 |
五、审计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不佳 |
第三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尚处起步阶段 |
二、基层审计监督力量不足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三、县级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 |
四、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存在不足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其他县主要做法 |
一、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 |
二、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 |
三、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 |
四、重庆市开州区 |
第二节 经验启示 |
一、深化政策执行和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 |
二、创新审计监督方法 |
三、注重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机制 |
第六章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适应新要求拓展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内容 |
一、关注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
二、关注高层次审计监督问题 |
第二节 加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信息化建设 |
一、树立数据先行意识 |
二、夯实数据分析基础工作 |
三、强化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 |
第三节 整合审计监督人力资源 |
一、增加基层审计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力量 |
二、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术培训 |
三、加强审计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 |
第四节 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支持 |
一、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
二、积极争取相关单位的支持 |
第五节 完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制 |
一、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 |
二、建立完善整改问责机制 |
三、完善审计公告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四、审计署办公厅关于青海省审计厅实施《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请示的批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朱锦余,王金厂,李冬青,余秋宏,黄晓颖,刘鲲鹏,陈静. 中国审计评论, 2020(01)
- [2]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协调路径及经济后果[D]. 蒋亚含.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3]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L县为例[D]. 林思妤.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完善研究 ——基于地方治理视角[D]. 仇禄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PPP模式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 ——以ZJ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D]. 徐正军.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6]我国《审计法》中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D]. 杨琼. 兰州大学, 2020(01)
- [7]精准扶贫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研究 ——以地方扶贫审计项目为例[D]. 张琼娜.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8]地方政府性或有债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以X市创业街区项目为例[D]. 张小娟. 西京学院, 2020(04)
- [9]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展望[J]. 朱殿骅.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0(02)
- [10]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研究[D]. 潘雪. 华侨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