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蛋白酶D及p5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志强[1](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CTSV作为膀胱癌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及预后nomogram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探索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的小分子药物。方法: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下载膀胱癌m RNA表达谱数据及临床数据,并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膀胱癌高通量测序表达谱数据集GSE133624,利用R软件limma包进行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分析。通过Venn Diagram包对两个数据集的差异DEGs取交集并进行可视化,对交集的DEGs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寻找潜在的作用机制。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然后通过Cytoscape3.8.0软件中的cyto Hubba插件筛选核心基因后进行生存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利用Oncomine肿瘤数据库对其m RNA表达水平进行验证。最后使用CMap数据库探索膀胱癌潜在治疗的小分子药物并通过Pub Chem数据库对其结构及分子式予以展示。结果:差异基因分析共获得777个DEGs,包括194个上调基因,583个下调基因。GO分析表明,DEGs参与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器裂变、核分裂、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轴突生成、涉及有丝分裂的微管细胞骨架组织、染色体分离的调节、纺锤体组装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表明,DEGs主要通过血管平滑肌收缩、钙信号通路、细胞周期、c GMP-PKG信号通路、细胞粘附分子、ECM-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Apelin信号通路等调控膀胱癌的进展。此外,筛选出7个与预后显着相关的核心基因(ANLN、CCNB1、CDC20、CTSV、OIP5、IGF1和PLK1),这些基因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最后还筛选了5个潜在膀胱癌治疗的小分子药物,包括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芹菜素(apigenin)、吲哚酮(GW-8510)和硫基鸟嘌呤(thioguanosine)。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ANLN、CCNB1、CDC20、CTSV、OIP5、IGF1和PLK1与膀胱癌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其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的标志物以及治疗的分子靶点。c GMP-PKG、PI3K-Akt、Apelin等信号通路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酚苄明、曲古菌素A、芹菜素、吲哚酮和硫基鸟嘌呤可能是膀胱癌治疗的潜在药物。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TSV(cathepsin V)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构建nomogram预后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评价,探究该模型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基于第一部分研究结果,选择CTSV作为靶基因进行本部分的研究。基于TCGA数据库评估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TSV的表达水平,并利用GEPIA在线数据库、GSE13507数据集、Oncomine数据库以及膀胱癌组织对其表达进行验证。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CTSV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根据CTSV表达的cutoff值(基于R软件中survminer包)将膀胱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CTSV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变量的相关性。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高CTSV组和低CTSV组间的总生存率。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CTSV与其他预后相关核心基因的相关性。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了一个与CTSV相关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利用GESA识别CTSV相关的信号通路。然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TSV及临床变量与生存的关系。最后基于多因素Cox有意义的因素构建预后nomogram并对其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获得408例膀胱癌样本和19例癌旁组织样本。结果表明,CTSV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而且高表达CTSV的膀胱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CTSV患者(P=0.0062)。CTSV的表达量与性别(P=0.046),组织学分级(P<0.001),种族(P=0.0039)和T分期(P=0.043)显着相关。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TSV的高表达与种族(OR=2.519 for white vs.others),组织学分级(OR=1.662 for low vs.high),临床分期(OR=1.589 for I-II vs.III-IV),状态(OR=1.435 for normal vs.tumor),T分期(OR=1.589 for T1-2 vs.T3-4)和M分期(OR=4.499 for M0 vs M1)显着相关(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NLN(R=0.56)、CCNB1(R=0.46)、CDC20(R=0.53)、OIP5(R=0.5)和PLK1(R=0.53)与CTSV呈正相关(P<0.05),而ADCY5(R=-0.18)与CTSV呈负相关(P<0.05)。CTSV相关的PPI网络表明,CTSV与CTSL、CTSA、MMP、HLA家族等密切相关。GSEA分析结果表明,在高CTSV表达的表型中,细胞周期、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紧密连接、细胞基质粘附、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粘附分子、JAK-STAT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通路显着富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33,95%CI:1.016-1.050,P<0.001)、T分期(HR:1.459,95%CI:1.088-1.958,P=0.012)、N分期(HR:1.433,95%CI:1.075-1.909,P=0.014)和CTSV(HR:1.495,95%CI:1.069-2.089,P=0.019)是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回归有意义的变量构建预后nomogram,1年、3年和5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701和0.709,内部验证模型的C-index为0.669(95%CI:0.624-0.714),校准曲线显示生存率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净获益率在35-80%之间都是有用的,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CTSV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并且CTSV高表达的膀胱癌患者预后更差。高表达的CTSV与晚期临床病理特征显着相关,如病理分级(高级别)、临床分期(III-IV)、T分期(T3-T4)和M分期(M1)。年龄、T分期、N分期和CTSV为影响膀胱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预测nomogram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效能。
陆攀[2](2019)在《西格列汀通过激活Hippo通路及调控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西格列汀(Sitagliptin,Sita)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而改善血糖控制。有文献报道,西格列汀能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及上皮细胞转化,对结肠癌也具有抑制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西格列汀对膀胱癌影响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西格列汀处理人膀胱癌细胞T24与5637,检测细胞生存力的变化;明确在西格列汀影响膀胱癌增殖的过程中,Hippo通路的作用;解释在西格列汀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组织蛋白酶B(CTSB)的变化,以及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T24与5637细胞,T24细胞给与0、0.3m M、0.6m M、1.2m M的西格列汀,5637给与0、0.5m M、1.0m M、1.5m M的西格列汀,分别处理24h、48h、72h,MTS以及平板克隆检测细胞活力。2.Western blot检测西格列汀处理后Hippo通路关键蛋白以及组织蛋白酶B的变化,包括p-LATS909、p-YAP127、CTSB。3.免疫荧光对比西格列汀处理后YAP的核定位变化。4.RT-PCR检测西格列汀处理后YAP下游靶基因变化以及CTSB的m RNA变化。5.使用YAP抑制剂verteporfin或者si RNA降低膀胱癌细胞YAP的活性后,检测CTSB的m RNA以及蛋白水平变化。6.敲低细胞CTSB表达后,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给与不同浓度西格列汀处理T24与5637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降低了细胞活力,且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格列汀处理T24与5637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取细胞,western blot发现p-LATS909一过性增高,p-YAP127持续增高。给与不同浓度西格列汀处理后,p-YAP127蛋白也增加,而组织蛋白酶B的蛋白表达降低。3.西格列汀处理T24与5637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YAP核定位减少。4.西格列汀处理T24与5637后,RT-PCR结果显示YAP下游靶基因表达减少,CTSB的m RNA表达也降低。5.抑制YAP活性或者敲低YAP后,CTSB的m RNA与蛋白水平均降低。6.敲低细胞CTSB表达后,T24及5637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1.西格列汀抑制了膀胱癌细胞的增殖。2.Hippo通路在西格列汀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被激活了。3.西格列汀在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过程中降低了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4.YAP调控组织蛋白酶B的m RNA及蛋白表达。5.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降低,增加了细胞凋亡。
陈乐仲[3](2018)在《WTAP基因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和膀胱癌关系的体内外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膀胱癌(BC,Bladdercancer)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人类第9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及第13位最常见的肿瘤死亡原因,在世界范围内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全面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资料,在不久的将来膀胱癌的患病人数和死亡率将翻倍。虽然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在过去数十年进展缓慢,但是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广泛分析膀胱癌分子改变,已经引领了膀胱癌治疗的新方向。另外基于膀胱癌的分子改变进行特异性的分类,可能更好的实现对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和预后进行预测,及以生物学标志物改变为依据的个性化治疗。要对膀咣癌患者实现精准治疗,必须考虑到每个患者特异性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改变;膀胱癌的分子改变可以发生在多种水平,包括基因组、表观遗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脂质组和代谢组等。其中基因组的改变研究较为深入,很多已经应用于临床,包括以分子改变为基础的肿瘤分型和分期,监测患者体液和血液中突变基因的表达物等,来诊断和预测患者的预后。WTAP是一种核蛋白,定位于核质中,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分子,在正常生理过程和肿瘤的发生中都发挥着重要功能。比如对细胞周期的调节、RNA选择性剪切、m6A甲基化修饰、X-染色体的失活、眼的发育,及调节细胞休眠和增殖等。在血管平滑肌细胞WTAP能够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的增殖而促进细胞凋亡;但它在其它类型的肿瘤中却发挥着癌基因的作用,包括肾癌、胆管癌、急性白血病、恶性胶质瘤、胰腺导管腺癌及肾癌等。目前为止,WTAP在膀胱癌中的作用及对膀胱癌细胞功能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WTAP在不同水平的表达差异,包括 mRNA 水平(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蛋白水平(IHC,immunohistochemistry;Western blot);并且通过 log-rank 检验比较WTAP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生存曲线,检测其对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揭示其对膀胱癌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实验,检测WTAP mRNA在膀胱癌细胞(T24和5637)及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的表达,结果显示在膀胱癌细胞中,它的表达量明显升高;最后通过在两种膀胱癌细胞转染WTAP过表达质粒,观察其过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实验材料和方法:1.病人及样本:62个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膀胱肿瘤组织样本作为膀胱癌组,男性48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57±19;20个正常的膀胱粘膜作为对照组,男性14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52±13。2.组织样本的H&E(Hematoxylin-eosin)组织病理染色:膀胱肿瘤组织和正常的膀胱粘膜组织石蜡包埋,制成5μm厚的切片,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的结构和细胞核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3.免疫组化(IHC,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膀胱肿瘤组织和正常的膀胱粘膜中WTAP蛋白的表达部位及两组之间蛋白表达量的差异。4.qRT-PCR检测膀胱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WTAPmRNA表达水平,上下游引物分别为 5’-3’ CAACCTCTTTAGCCAAACAAGAA 和 3’-5’ ATTCCTGAGTGCAACAGC,GAPDH作为内参。5.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测量膀胱组织中WTAP蛋白表达,所用抗体包括WTAP单克隆抗体,GAPDH单克隆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二抗。6.Kaplan-Meier法绘制WTAP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差异。7.细胞培养及转染:正常膀胱上皮细胞株(SV-HUC-1)和T24和5637人膀胱癌细胞,培养于基础培养基加10%胎牛血清(FBS,Fetal bovine serum)的培养基中。细胞培养环境为37℃,含有5%C02的培养箱。构建WTAP过表达的慢病毒质粒,5×103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24h后(融合50%)进行转染。8.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转染后48h检测转染效率(qRT-PCR);0,24,48,72h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72h 后提取细胞蛋 白检测 Caspase-3 的表达(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评估细胞凋亡情况。9.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设为双尾,统计软件使用Mac SPSS 24。实验结果:1.H&E组织病理结果:在膀胱癌患者的组织H&E染色中出现明显的组织结构的破坏,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较多,核大小不一,染色深,而正常对照组的膀胱粘膜结构完整。2.免疫组化结果(IHC):组织切片经WTAP特异性抗体染色后,产生棕黄色和褐色细胞核。提示在BC患者和正常膀胱粘膜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且在BC组患者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qRT-PCR结果:在BC患者的膀胱肿瘤组织中,WTAP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同样的,和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细胞相比,在两组膀胱癌细胞系(T24和5637)WTAP的表达量也出现明显升高(P<0.01)。4.Western blot结果:检测发现和正常对照组相比,WTAP的表达量在BC患者的膀胱组织中明显升高(P<0.01)。5.通过生存曲线及log-rank比较结果发现,在WTAP表达阴性的BC患者,其术后生存期和预后明显好于表达阳性的患者(P<0.05)。6.肿瘤细胞系(T24和5637)转染WTAP过表达质粒后,和转染空载体(NC,negative control)相比,细胞的增殖能力不断增强,凋亡减少(P<0.01)。结论:WTAP在膀胱癌组织和膀胱癌细胞系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其在正常膀胱组织的表达量减少,和术后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有关,提示其可能在膀胱癌发病过程中参与肿瘤细胞对机体的影响;在对T24及5637两种肿瘤细胞系进行WTAP过表达质粒转染后发现,它能够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而抑制凋亡。这些结果说明WTAP也许可以作为膀胱癌诊断和预测预后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并且可以作为此类患者分子治疗的有效靶基因,为实现膀胱癌以分子改变为基础的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当然鉴于实验标本的数量限制、观察指标和机制探讨的局限性,这些结果转化于临床运用还需要更深入的基础实验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支撑。
马曜辉[4](2014)在《组织蛋白酶B对人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的一种。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BUC)在膀胱癌中占的比例大约90%以上。目前膀胱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近几年新兴的分子靶向治疗,使我们看到了不通过手术治疗肿瘤的希望。组织蛋白酶B (cathepsin B, CB)属于木瓜蛋白家族,是溶酶体内重要的一种巯基蛋白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组织蛋白酶B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表型相关。但尚无组织蛋白酶B与T24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性的体外研究。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组织蛋白酶B的特异性抑制剂CA-074降低组织蛋白酶B蛋白的表达及活性,观察T2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力的变化。方法(1)实验准备:购买并传代培养实验用T24细胞。将CA-074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成需要浓度。(2)实验分组:正常培养的T24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以不同终浓度的CA-074培养液培养的T24细胞分为4个实验组,分别为0.5μ mol/L浓度组、1μ mol/L浓度组、5μ mol/L浓度组、10μ mol/L浓度组;以含有溶剂DMSO的培养基培养的T24细胞作为实验对照组。分别培养24h、48h、72h后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3)检测指标及其方法:①采用反转录酶链聚合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实验的方法检测T24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的mRNA的表达。②采用组织蛋白酶B裂解底物的实验方法来检测T24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B的蛋白活性。③通过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cal method)实验的方法来检测T24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B的蛋白表达。④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的方法来检测T24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B的蛋白的表达。⑤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的方法检测T2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4)统计学分析所有的实验数据均通过SPSS17.0软件处理,组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标准。结果(1)T24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的mRNA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24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的蛋白量的表达及活性的表达均随CA-074浓度的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24细胞随着CA-074浓度的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间各项指标的检测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074对T2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组织蛋白酶B可能参与了T2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胡映秋[5](2012)在《NF-κB、uPA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的表达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三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未来膀胱癌的治疗提供重要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NF-κB p65和uPA、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分析三者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分期、侵袭转移及肿瘤复发、数目、大小的关系以及NF-κB p65表达与uPA、Bcl-2的相关性。结果:(1)NF-κB p65在正常膀胱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0%(2/10),而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5%(30/40),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病理分级低级别(G1)中阳性表达率为46.2%(6/13)、高级别(G2/G3)中阳性表达率为88.9%(24/27),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非肌层浸润性BTCC组(Tis~T1)阳性表达率为57.9%(11/19)、浸润性BTCC组(T2~T4)阳性表达率为90.5%(19/21),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18/28)、100%(12/12),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复发组和初发组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10/15)、80%(20/2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多发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64.3%(9/14),单发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80.8%(21/26),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肿瘤大小≥3cm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70%(7/10),肿瘤大小<3cm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76.7%(23/30),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uPA在正常膀胱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1/10),而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5%(25/40),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在BTCC病理分级低级别(G1)中阳性表达率为38.5%(5/13)、高级别(G2/G3)中阳性表达率为74.1%(20/27),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非肌层浸润性BTCC组(Tis~T1)阳性表达率为42.1%(8/19)、浸润性BTCC组(T2~T4)阳性表达率为80.9%(17/21),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4/28)、91.7%(11/12),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复发组和初发组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15)、64%(16/2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多发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71.4%(10/14),单发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57.7%(15/26),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肿瘤大小≥3cm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50%(5/10),肿瘤大小<3cm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66.7%(20/30),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Bcl-2在正常膀胱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0%(2/10),而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BTCC病理分级低级别(G1)中阳性表达率为38.5%(5/13)、高级别(G2/G3)中阳性表达率为81.5%(22/27),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非肌层浸润性BTCC组(Tis~T1)阳性表达率为47.4%(9/19)、浸润性BTCC组(T2~T4)阳性表达率为85.7%(18/21),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18/28)、75%(9/12),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发组和初发组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11/15)、64%(16/2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多发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57.1%(8/14),单发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73.1%(19/26),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肿瘤大小≥3cm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60%(6/10),肿瘤大小<3cm组的BTCC阳性表达率为70%(21/30),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NF-κB p65与uP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8,P<0.05);NF-κB p65与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2,P<0.05)。结论: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NF-κB p65、uPA、Bcl-2均呈高表达,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NF-κB p65可能通过调控uPA、Bcl-2的表达促进膀胱癌的进展;NF-κB p65、uPA、Bcl-2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癌发生、侵袭、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林英立[6](2012)在《膀胱癌中CDH13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CDH1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膀胱癌的诊断、恶性行为评估以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合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分析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表达减少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监测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标志物。研究在膀胱癌5637细胞系中CDH13的表达被特异性地抑制后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DH13在37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和11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复发、分级、分期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相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11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37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合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分析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表达减少的相关性,并与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复发、分级、分期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相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CDH13siRNA转染膀胱癌5637细胞特异性地抑制CDH13的表达,并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NA干扰效果,然后进行MTT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DH13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表达减少,与其在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H13表达减少与肿瘤生长、复发、分化不良以及肿瘤浸润密切相关,但与肿瘤数目、形态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此外,53例CDH13表达日常的患者其5年总生存率为86.7%(46/53),60例CDH13表达减少的患者其5年总生存率为68.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DH13基因在日常膀胱粘膜组织中未出现甲基化,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其甲基化率为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呈负相关;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肿瘤生长、复发、分化不良、浸润以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与肿瘤数目、形态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3)CDH13siRNA转染5637细胞后CDH13的表达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CDH13siRNA转染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H13表达减少并且与肿瘤的生长、复发、分化不良、浸润以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CDH13表达减少是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危险因素。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表达呈负相关,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CDH13表达减少的主要原因;并且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肿瘤的生长、复发、分化不良、浸润以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H13基因甲基化是膀胱癌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标志物。CDH13siRNA能够特异性地抑制CDH13在膀胱癌5637细胞中的表达,CDH13表达减少后5637细胞增殖加快、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这些结果表明CDH13表达减少与膀胱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是导致膀胱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谢湖阳[7](2012)在《P53、E-cadherin和VEGF-C联合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预后》文中提出目的尿路上皮癌是膀胱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复杂的组织学表达差异和明显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尽管外科技术、膀胱灌注化疗和新辅助与辅助化疗都有了较大进步,仍有超过30%的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发生疾病进展或复发和50%的肌层浸润尿路上皮癌发生术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甚至死亡。常见的预后影响因素,如病理分期和分级,对这种具有明显差异生物学行为的膀胱肿瘤的预后评估能力有限。如果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分子标记物纳入预后评估的模型,可能提升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涉及细胞周期调节(P53、P21、pRb、P27)和细胞凋亡及细胞增值(P53、Bcl-2、caspase-3、Survivin)的两组标记物。而涉及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进程的瘤标组合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选取尿路上皮癌分化途径中的P53、VEGF-C和E-cadherin这三个瘤标,结合常见临床预后因素,评价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的临床预后(包括无疾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并论证这3个瘤标联合的评估价值是否优于其中的单个瘤标。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03.03-2009.02间膀胱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共106例(排除术前放疗,行新辅助化疗及围手术期死亡的病例),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期和分级、淋巴结分期、淋巴管浸润、辅助化疗等;随访终点其一为根治术后随访中首次发现盆腔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时间(DFS),其二为患者的死亡时间(OS)。经病理医师复片,按照WH02004分级标准重新确定肿瘤分级,挑选出这10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合适蜡块并切片备用。另外再挑选出20例正常膀胱粘膜作对照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上述膀胱癌标本和正常膀胱粘膜中P53、E-cadherin、VEGF-C的表达情况。其中P53按照细胞核染色数目是否超过15%分为变异及非变异两组;E-cadherin和VEGF-C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低强度染色和高强度染色两组,并将E-cadherin(?)染色组和VEGF-C高染色组分别视为变异组。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x2test)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各瘤标(P53、E-cadherin、VEGF-C)与各个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Spearman检验3个瘤标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DFS及OS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统计学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生存回归分析。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以Harrell’s一致性系数(Concordance Index)替代,并采用Bootstrapping法内部验证避免过拟合偏差,经内部验证后再与基础预测值进行Mantel-Haenszel检验来确定两组预测值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人群的中位年龄59岁(25岁-75岁),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2个月-97个月),有6位(5.7%)患者随访中失访,34位(32.1%)患者在随访中发生肿瘤复发或者远处转移,25位(23.6%)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经免疫组化证实分别有31位(29.2%)、61位(57.5%)和51位(48.1%)患者出现P53、E-cadherin和VEGF-C的表达异常。P53表达与各个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而VEGF-C高表达与肿瘤分级、淋巴结累及、淋巴管浸润这3个病理特征具有明显相关性,肿瘤分级越高,出现淋巴结累及和淋巴管浸润的病例VEGF-C高表达的概率越高,p值分别为0.001、0.003和0.006;而E-cadherin低表达与肿瘤T分期、肿瘤分级和淋巴管浸润这3个病理特征具有明显相关性,高T分期和高分级以及出现淋巴管浸润的病例E-cadherin(?)表达的概率越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9。但3个瘤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可视为相互独立的因素进行预后研究(p值均>0.05)。患者同时出现P53、E-cadherin和VEGF-C表达异常其中位DFS和OS分别为28个月和30个月。这3个瘤标同时出现表达异常的数目越多,患者的DFS及OS相对越短(long-rank p<0.0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Bootstrapping内部验证后,证明P53、E-cadherin、VEGF-C这3个瘤标联合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优于其中的单个瘤标(p值均<0.05)。3个瘤标联合评估预后比仅使用临床因素评估预后可提高DFS和OS的预测准确性,分别达到3.56%和2.17%,p值分别为0.01和0.03。结论联合P53、E-cadherin和VEGF-C这三个瘤标,结合常见临床预后指标,可提高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术后DFS和OS的预测准确性,而且3个瘤标联合的预测价值优于其单个瘤标。这对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和随访计划制定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证实,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分子标记物纳入预后评估的模型可以提升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都姝妍,蔡鑫泽,刘楠,陈冬,姜奕[8](2011)在《不同恶性度膀胱癌细胞系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观察不同恶性程度和侵袭力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T24和BIU-87蛋白表达谱的变化。方法人膀胱癌细胞(BIU-87和T24)经培养后提取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比较两者蛋白图谱寻找差异表达蛋白质。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蛋白质数据库检索鉴定差异蛋白。结果比较T24和BIU-87的蛋白质斑点发现差异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153个,对其中94个差异蛋白斑点进行了质谱鉴定和肽质量指纹图分析。相对于BI-U-87,恶性度高的T24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1、组织蛋白酶D、细胞角化蛋白19、ACTG1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热休克蛋白、ACTB蛋白和硫氧还蛋白4等;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4-3-3δ蛋白、orphan hormone nuclear receptor RORalpha3等。结论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和BIU-87细胞有153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变化。深入分析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与调控,有望为寻找恶性程度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王晨宇[9](2009)在《MMP-2,MMP-9及P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P53基因(P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及它们与膀胱癌的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采用Picturetm二步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和Moticmed 6.0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MP-2 , MMP-9 , P53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相比较。结果:(1) MMP-2、MMP-9及P53平均灰度中,正常组与膀胱癌组比较,膀胱癌组与正常组织MMP-2,MMP-9及P53表达差异有显着性。t’=34.18 (p<0.05), t’= 33.06(p<0.05), t’= 30.64(p<0.05)。(2)MMP-2在不同分级及分期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着性F=13.18(p<0.01)F=11.67(p<0.01)。MMP-9在不同分级及分期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着性F=12.22(p<0.01)F=13.33(p<0.01)。P53在不同分级及分期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着性F=38.30(p<0.01)F=9.07(p<0.01)。(3) P53平均灰度与MMP-2呈正相关(r=0.56,P<0.01),与MMP-9亦呈正相关(r=0.68,P<0.01), MMP-2平均灰度与MMP-9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 MMP-2 ,MMP -9和P53参与膀胱癌侵袭转移,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对其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熊飞,杨为民,章慧平,周四维,叶章群[10](2009)在《醛酮还原酶1C2和组织蛋白酶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超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C2(AKR1C2)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KR1C2和cathepsinD在40例膀胱癌组织和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并对比两者表达相关性。结果:40例膀胱癌中AKR1C2阳性表达率为80%,cathepsinD阳性表达率为90%,cathepsinD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308),AKR1C2蛋白表达在不同膀胱癌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R1C2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论:AKR1C2和cathepsinD表达特征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二、组织蛋白酶D及p5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蛋白酶D及p5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CTSV作为膀胱癌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及预后nomogram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于TCGA和 GEO数据库筛选膀胱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小分子药物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数据下载和整理 |
2.1.2 软件及工具 |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3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4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核心基因的筛选 |
2.5 核心基因的生存分析 |
2.6 生存相关核心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2.7 生存相关核心基因的表达验证 |
2.8 差异基因相关小分子药物的筛选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3.2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2.1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
3.2.2 差异基因的KGGG分析 |
3.3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核心基因的筛选 |
3.4 核心基因的生存分析 |
3.5 生存相关核心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3.6 生存相关核心基因的表达验证 |
3.7 差异基因相关小分子药物的筛选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Ⅰ |
第二部分 CTSV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预后nomogram的构建和评价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数据下载和整理 |
2.1.2 膀胱癌组织样本 |
2.1.3 软件及工具 |
2.2 CTSV在膀胱癌中表达及生存的验证 |
2.2.1 公共数据库中的验证 |
2.2.2 膀胱癌临床标本组织中的验证 |
2.3 CTSV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的相关性 |
2.4 CTSV与其他核心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2.5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
2.6 基因集富集分析 |
2.7 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 |
2.8 预后nomogram的构建和评价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在TCGA队列中膀胱癌患者的基线资料 |
3.2 膀胱癌患者中CTSV的差异性表达 |
3.3 CTSV表达水平及生存的验证 |
3.4 在TCGA队列中CTSV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3.5 CTSV与其他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3.6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
3.7 使用GESA识别CTSV相关的信号通路 |
3.8 临床病理变量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 |
3.9 预后预测nomogram的构建 |
3.10 预后预测nomogram的验证及评价 |
3.10.1 区分度评价及模型的内部验证 |
3.10.2 一致性分析 |
3.10.3 决策曲线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Ⅱ |
综述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Ⅲ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西格列汀通过激活Hippo通路及调控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系 |
2.2.2 平板克隆 |
2.2.3 MTS增殖实验 |
2.2.4 Cell Counting Kit-8(CCK8)增殖实验 |
2.2.5 Western blot |
2.2.6 免疫荧光 |
2.2.7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
2.2.8 SiRNA瞬时转染 |
2.2.9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西格列汀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 |
3.2 西格列汀激活Hippo通路 |
3.3 西格列汀抑制 CTSB 的表达 |
3.4 YAP调控CTSB的表达 |
3.5 抑制CTSB表达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组织蛋白酶B在膀胱癌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WTAP基因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和膀胱癌关系的体内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2.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3.1 体内研究结果 |
3.1.1 组织标本的HE染色结果 |
3.1.2 WTAP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 |
3.1.3 WTAP的mRNA表达水平 |
3.1.4 Western blot对WTAP蛋白的分析 |
3.1.5 WTAP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
3.2 体外研究结果 |
3.2.1 WTAP mRNA在SV-HUC-1、T24和5637细胞系中的表达 |
3.2.2 T24和5637细胞转染WTAP表达质粒后,mRNA表达水平 |
3.2.3 WTAP促进T24和5637细胞增殖(MTT) |
3.2.4 WTAP转染后抑制T24和5637细胞的凋亡(ELISA)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组织蛋白酶B对人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组织蛋白酶B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NF-κB、uPA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组织标本来源 |
2.1.2 临床病理资料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HE 染色 |
2.2.2 免疫组化染色 |
2.3 结果判定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NF-κB p65 的表达情况 |
3.1.1 NF-κB p65 在正常膀胱组织和 BTCC 中的表达情况 |
3.1.2 NF-κB p65 在 BTCC 中的表达情况与病理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1.3 NF-κB p65 在 BTCC 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复发、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的关系 |
3.2 uPA 的表达情况 |
3.2.1 uPA 在正常膀胱组织和 BTCC 中的表达情况 |
3.2.2 uPA 在 BTCC 中的表达情况与病理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2.3 uPA 在 BTCC 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复发、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的关系 |
3.3 Bcl- 2 的表达情况 |
3.3.1 Bcl- 2 在正常膀胱组织和 BTCC 中的表达情况 |
3.3.2 Bcl- 2 在 BTCC 中的表达情况与病理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3.3 Bcl-2 在 BTCC 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复发、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的关系 |
3.4 BTCC 中 NF-κB p65 和 uPA、Bcl-2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NF-κB 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 |
4.2 uPA 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 |
4.3 Bcl-2 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 |
4.4 NF-κB 与 uPA、Bcl-2 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膀胱癌的作用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膀胱癌中CDH13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膀胱移行细胞癌中CDH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CDH13在正常膀胱粘膜和BTCC组织中的表达 |
1.2.2 CDH13表达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1.2.3 CDH13表达与BTCC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关系 |
1.3 讨论 |
1.3.1 膀胱癌流行病学研究 |
1.3.2 膀胱癌病因学研究 |
1.3.3 CDH13在正常膀胱粘膜和BT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1.3.4 CDH13与BT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1.4 小结 |
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临床意义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在正常膀胱粘膜和BTCC组织中CDH13基因甲基化情况 |
2.2.2 BTCC组织中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的表达的关系 |
2.2.3 CDH13基因甲基化与BT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2.2.4 CDH13基因甲基化与BTCC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DNA甲基化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 |
2.3.2 DNA甲基化及其作用机制 |
2.3.3 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
2.3.4 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BTCC发生的关系 |
2.3.5 CDH13基因甲基化与BT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4 小结 |
三、RNAi抑制CDH13表达对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荧光定量PCR检测RNAi后CDH13 mRNA的表达 |
3.2.2 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后CDH13的表达 |
3.2.3 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 |
3.2.4 膀胱癌5637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 |
3.2.5 膀胱癌5637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 |
3.3 讨论 |
3.3.1 RNA干扰的概述 |
3.3.2 RNA干扰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3.3.3 RNA干扰抑制CDH13表达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钙粘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P53、E-cadherin和VEGF-C联合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8)不同恶性度膀胱癌细胞系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细胞培养 |
1.3.2 细胞总蛋白的抽提、定量 |
1.3.3 双向凝胶电泳 |
1.3.4 凝胶图像分析 |
1.3.5 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和BIU-87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
2.2 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中蛋白质点的差异分析 |
2.3 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和BIU-87间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 |
3 讨论 |
(9)MMP-2,MMP-9及P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3. 实验仪器 |
4. Picture~tm 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 |
5. 对照设置 |
6. 结果判定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导师评阅表 |
四、组织蛋白酶D及p5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CTSV作为膀胱癌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及预后nomogram的构建[D]. 姚志强. 兰州大学, 2021(12)
- [2]西格列汀通过激活Hippo通路及调控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研究[D]. 陆攀.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3]WTAP基因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和膀胱癌关系的体内外研究[D]. 陈乐仲. 武汉大学, 2018(01)
- [4]组织蛋白酶B对人膀胱尿路上皮癌T24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D]. 马曜辉. 新乡医学院, 2014(01)
- [5]NF-κB、uPA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胡映秋. 南昌大学, 2012(01)
- [6]膀胱癌中CDH13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意义[D]. 林英立.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7]P53、E-cadherin和VEGF-C联合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患者预后[D]. 谢湖阳. 复旦大学, 2012(03)
- [8]不同恶性度膀胱癌细胞系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J]. 都姝妍,蔡鑫泽,刘楠,陈冬,姜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13)
- [9]MMP-2,MMP-9及P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晨宇.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10]醛酮还原酶1C2和组织蛋白酶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超表达及意义[J]. 熊飞,杨为民,章慧平,周四维,叶章群.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