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距离”系统的教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美华[1](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文本复杂度是母语和外语阅读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构念,也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匹配与之语言水平相适应的阅读文本,以提高学习效果。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对象不清,将文本难度与文本复杂度混为一谈。文本难度指读者对文本的加工难度,受读者个体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动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文本复杂度指文本自身的复杂度,是构成文本的各个语言子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客观量化的角度加以考察。2)所考察特征有待扩充。尽管研究者们不再囿于借助传统可读性公式来评判文本复杂度,开始将词汇、句法特征纳入考量范围,却很少关注语篇复杂度。3)以构建线性模型的方法为主,模型使用的特征有限,存在解释力不高、适用性不广的缺陷。本研究聚焦文本复杂度,除关注词汇、句法维度外,加入语篇复杂度特征,在特征优化的基础上,探究神经网络算法在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并对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加以考察。围绕以下3个研究问题展开:1)表征文本复杂度的语言特征如何确定?2)训练语料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是否合理?3)基于所选语言特征和训练语料构建的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如何?本研究借助Kyle团队研发的文本处理软件,以BNC baby为参照语料库,对词汇、句法和语篇复杂度等细颗粒度指标进行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优化,共确定17个用以构建模型的主成分特征。经专家咨询和文献参考,选择《新概念英语》作为模型的训练语料,经聚类和方差分析后,该语料的分级合理性得以验证。在确定了模型输入特征和训练语料之后,本研究采用不同分类算法分别构建模型并对比其性能,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性能最优,10折交叉验证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均值分别达到92.10%、91.11%和90.77%。同时,与基于常见传统可读性公式和其它单维度特征构建的模型相比,基于本研究特征集构建的模型具有显着优势,在各性能评估指标上均高出20至30个百分点。最后,本研究特征集和建模方法对其它国内教材数据集具有较好的分级能力,且在多个不同数据集(如大学英语测试文本、二语写作文本以及国外教育报纸)的分级预测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将多元语言特征与神经网络相融合,构建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为文本复杂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研究成果不仅对文本复杂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教材编写和改编以及阅读课程规划和测试设计提供参考。
李杏莲[2](2021)在《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接触到的最直接资源,也是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司南版和台湾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本质的视角展开教材的比较分析,并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3点:(1)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科学本质理论研究成果,确立本研究框架下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维度要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教材分析工具,定量比较两岸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研究表明,两岸的课程标准(纲要)都对科学本质提出显性要求,但是两者在实践指导层面上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人教版科学史数量最多,但人教版和司南版科学本质体现频次大致相同,各版教材都出现了科学史及其体现的科学本质分布不均的情况,且多数科学史内容都以旁批、注释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2)选择高中物理力学专题下的4个重要知识点,挖掘宝贵的科学史及科学本质教育资料,并在相关的发展史背景下定性分析四版教材的编写差异,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和相关科学史资料,提出教学建议。(3)结合理论分析成果,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本质观,且没有妨碍学生掌握知识。
郭欣阁[3](2021)在《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软件的优势,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全新的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引入了以Geo Gebra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因此,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教师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文以迈耶认知理论为指导,结合《新课标》和人教B版数学教材,梳理了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Geo Gebra软件的应用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Geo Gebra软件、迈耶认知理论和几何教学的研究现状,总结了Geo Gebra软件的功能和特点,阐述了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加工模型;结合Geo Gebra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梳理了Geo Gebra软件的结构模型;在Geo Gebra环境下,以迈耶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提出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以《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例,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应用教学实践中,并结合Geo Gebra技术特点,对案例教材进行再改编。笔者通过对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Geo Gebra软件应用板块的梳理和研究,发现Geo Gebra软件的应用涵盖知识领域广泛,功能区域使用比较全面,但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不足,整体上应用课时较少,提出了加强Geo Gebra软件与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并充分发挥软件的功能的建议;通过课堂上观察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课堂活动效果以及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情况,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借助Geo Gebra软件的技术特点,学生从动态变换的图形中,观察到不变的规律,卸载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促进了有意义学习,充分体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尝试对高中数学教材应用Geo Gebra软件进行研究,希望对教材改编提供参考和素材。但本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教材的改编和建构的模型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林鑫[4](2021)在《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认为教材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它以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衔接课程与教学。海峡两岸族源同一,文化相承,通过对两岸四版教材的比较研究,能够取长补短,推进物理教学发展的进程。论文选取我国新修订的人教版、司南版以及台湾省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电磁学四个核心知识点为研究对象。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基础,结合两岸课程标准(纲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四版教材电磁学中四个核心知识点的知识结构、教学逻辑、概念和规律的描述、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司南版为蓝本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运用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大陆物理课程选择性更高;基础性更强;更加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物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台湾省物理课程设置难度较大;注重课程的衔接与跨科目融合;注重拓宽概念的广度与深度,综合性更强;更加注重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根据每个核心知识点的比较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教材比较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正面影响。
苏玉婷[5](2021)在《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教材插图编用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插图作为隐性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插图的使用频率却不高,插图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插图的编绘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缺少相应的使用说明与指导,使用者对插图的内容挖掘不深,插图使用方法单一。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插图的编用进行整体研究,提出插图编用建议,以期提高插图的编用质量。本文分四章对部编本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插图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意义、关键词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旨在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探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入手,理清插图编用的关键要素。结合多模态的特点分析插图的教学功能和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出教材插图的编用原则与思路。第三章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小学教材插图的编用现状并对现状进行评析。通过调查发现:插图的数量和显着性的编用总体合理,但多幅插图之间的关系、插图类型以及插图的接触、距离、视点、情态、框架的实现方式等还需进一步丰富、优化与利用;基于不同的人员角色,插图编用要从多角度考虑多模态要素,加强人际交流。第四章探讨如何编绘和使用教材插图。笔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的角度,对插图的编绘者和使用者提出了具体建议。
丁继昭[6](2021)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着学科本质特征,要求我们深化学科理解、响应学科大观念要求,通过对学科的深度研究来推进课程与教学,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过程。“物质能量传输”作为自然地理学科的一个视点(焦点),可以为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提供发展路向指引。系统构建并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把握丰富、庞杂且主线索常常内隐的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相当于明确了一个能够使之结构化的大观念。然而,当前对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高中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性并未充分关注。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思路,本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核心问题:物质能量传输蕴含了什么样的地理学科视角?如何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有何指向性要求?致力于达成构建学科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探讨教学指向三大目标。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系统探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引。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寻觅视点”“构建视角”和“确立视角”三方面内容。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找寻地理学科中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明晰其概念内涵及对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意义。第二,具体主要从地理学家普遍较为关注物质能量传输的“流”空间背景,物质能量传输中的具体过程序列,物质能量传输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状况和物质能量传输的整体功能表现等方面,沿着“空间背景→过程序列→重要特点→功能表现”的思路逐步递进、延展,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基本框架、维度构成和内容要点。第三,根据专家意见修正并确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主要包括: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和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等5个子视角,地理物质流视角、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入基础和关注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相互表达等12个内容要点。应用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探讨教学指向性要求”两方面。第一,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结合课程组织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构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分析课程标准和分析具体课程内容等。首先,以“物质能量传输”为大观念,基于该组织中心派生出: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再到“自然地理环境对物质能量传输过程的综合响应”三个“大单元”,最终落脚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从“大观念”到“大单元”是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的一条“明线”,和“阐明人地关系”课程内容组织“暗线”一同搭建起了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其核心要素为:一个“大观念”、三个“大单元”、一条“暗线”、一条“明线”和一个“落脚点”。其次,针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所对应的课程内容侧重点。再次,总体分析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在大观念视野下围绕物质能量传输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基本交集状况。最后,基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之间的科学演进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结合知识、能力、思维(视角)和价值观念等课程组织要素,主要从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视角和地理价值观等方面,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来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中的“逻辑链”,明晰地理学科能力解构中的“核心项”,捕捉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第二,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针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提出指向性要求,引导教学预期、体现学科本质,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既有教学案例,依据“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思路,阐述教学指向的实践应用。具体来说,第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把直观看到的事物抽象归纳为相应层次的地理物质能量;(2)引导学生运用学科逻辑建构起基本的物质能量概念体系;(3)引导学生运用动态视角从事物联系中认识物质能量“流”。第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过程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基础,明确地理过程思维起点;(2)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作用主体,把握地理过程思维中项;(3)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输出结果,抵达地理过程思维终点。第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及早提示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做好教学铺垫;(2)着重关照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双过程,察觉教学盲区。第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地域差异时充分关注其地理过程本源;(2)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时注重比较其地域差异特点。第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以组合思维把握要素和地域,认识空间结构;(2)引导学生以整体观念统筹多地理过程,理解整体功能。
张英霞[7](2021)在《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的模型构建与水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某一主题或某一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是学生与知识互动然后将其内化的过程。学习进阶的研究致力于描述学生头脑中对某一主题的思考与理解在一段时间内是如何发展的,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更适宜的着手点。速度是生活中常见的概念,也是各个学段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的核心概念,在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中,速度是基础的代表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在小学数学“数与计算”内容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常见的数量关系模型之一。但从小学生在速度概念学习上的表现来看,许多学生对速度概念存在着错误理解,这对其当下和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产生了阻碍,因此本研究以速度概念为主要概念,研究小学4-6年级学生速度概念的学习进阶。围绕着速度这一核心概念,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专家咨询法以及测验法,经过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模型的构建、研究工具的编制与质量分析、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水平的分析以及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的错误表现与成因分析等四个部分对小学生速度概念的学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工具的质量良好,经过修订后最终得到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模型包括五个层级:具备速度的经验、辨别速度的形式、认识速度的本质、理解速度的实质和应用数量关系,这五个层级又细化为九个水平,每个水平都对学生的成就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三个年级学生的能力之间有显着差异,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能力也不断上升,男生稍高于女生;学生的错误表现在对路程、时间的错误理解以及在速度各进阶水平上的错误理解等方面,对产生这些错误理解的原因主要从环境和教育两个方面作了分析。最后,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速度概念的发展、学习进阶的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评价等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李姝[8](2021)在《留学生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习得研究》文中认为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词,即单音节形容词和双音节形容词必须含有一个相同的成词语素,如:“沉——沉重、黑——黑暗”。受其形式和语义特点的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接触使用其中部分词语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通过学习这类特殊词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更深入了解汉语词语的引申,对其扩充词汇量及提升语言输出的精准性有一定帮助。本文以易混淆的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为调查对象,结合词语的难度等级、使用频率、单双音节词的语义联系等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词汇等级划分大纲》中共筛选出二十组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词组。全文从本体和习得两个方面出发探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方面产生的偏误。在本体研究方面,主要从句法功能与语义这两大方面对这一类词进行研究;在偏误方面,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偏误情况,制作调查问卷来考察第二语言学习者当下对这一类词的掌握情况。为了进一步探究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本文考察对外汉语词汇大纲和对外汉语教材中这些词的收录编排情况,发现教材中存在词语覆盖率低、词组出现不完整、部分词语解释不全面、单双音节词采用同一注释、部分词语在教材中的等级与《等级划分》大纲中的等级不对应等问题。最后,从教材编写和教学策略两个层面出发,针对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合理收录及编排、完善教材词语释义方式、提升易混淆词复现和练习频率、培养语素与词语引申意识、归纳总结与多角度对比相结合,以期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李欣[9](2021)在《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模型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是连接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体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于关注“双基”,在培养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首先需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本研究将项目学习与数学模型思想相结合,以“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为核心目标来进行项目学习设计。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探寻了可行路径,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具体思路。该设计研究有利于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也有利于推动小学数学项目学习实践的发展。本研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论文在参考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理论概述,厘清了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的内涵及特征,明确了运用项目学习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价值所在。第二章为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确立了理论及现实依据。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明确了项目学习设计的理论依据,并借助内容分析法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与数学模型思想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使得项目学习设计得以满足现实教学需求。第三章主要结合项目学习和数学模型思想的特点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概括出了在进行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原则包括:现实性原则、统整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过程性原则。第四章是对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基本环节的研究。本章在理论依据的指导、相关内容的支撑及基本原则的规范下,聚焦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这一核心目标,建构了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的基本框架。其基本环节包括:根据数学模型确定项目主题——聚焦模型思想统合学习目标——围绕项目内容设计驱动性问题——结合数学建模过程规划项目活动——设计项目成果及展示形式——结合项目过程设计项目评价。第五章选取了教材中与模型思想相关的具体内容作为项目学习设计案例的基本内容,依照项目学习设计的基本环节对该内容进行了相关设计,并将该设计案例付诸实践。为检验该设计案例的实际效益,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围绕“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这一核心目标的三层内涵对该设计案例及实施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相关设计案例及实施的分析结论提出了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建议。
高飞[10](2021)在《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文旨在通过探究人教版和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几何思维水平有何异同,来考察我国现行广泛使用的两版初中数学教材符合学生几何学习认知规律的情况。为此,以人教版和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设置如下研究问题:不同几何思维水平知识点有何异同?不同年级几何思维水平及变化趋势有何异同?不同主题几何思维水平有何异同?得出如下结论:两版教材均注重对“分析”思维水平的培养;两版教材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均注重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北师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更注重“视觉”思维水平的培养。给出如下建议:人教版教材应注重“视觉”几何思维水平的培养;两版教材均应注重在九年级上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选取合适的教材。
二、“距离”系统的教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距离”系统的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
1.1.2 阅读文本复杂度研究的重要性 |
1.1.3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梳理 |
2.1.1 教材 |
2.1.2 文本复杂度 |
2.2 文本复杂度实证研究 |
2.2.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复杂度研究 |
2.2.2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语料 |
3.3 研究步骤 |
3.4 研究工具和方法 |
3.4.1 文本复杂度特征提取 |
3.4.2 多元统计方法 |
3.4.3 机器学习及模型验证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本复杂度各维度特征的确定 |
4.0 参照语料库的选取 |
4.1 词汇复杂度指标——TAALES主成分 |
4.1.1 词汇频率和分布 |
4.1.2 学术书面语特征 |
4.1.3 三元词互信息 |
4.1.4 两元词频率和分布 |
4.1.5 动词特定性 |
4.2 句法复杂度指标——TAASSC主成分 |
4.2.1 名词短语扩展 |
4.2.2 所有格 |
4.2.3 VAC频率和嵌入式小句 |
4.2.4 小句从属情况 |
4.2.5 VAC中构式对主动词的关联强度 |
4.2.6 VAC中主动词对构式的关联强度和构式频率 |
4.2.7 名词主语并列 |
4.2.8 限定词 |
4.3 语篇复杂度指标—TAACO主成分 |
4.3.1 相邻2句词汇重叠 |
4.3.2 相邻3句和段落间重叠 |
4.3.3 深度衔接 |
4.3.4 并列附加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训练语料分级合理性验证 |
5.1 训练语料的选取依据 |
5.1.1 使用时间长、业界口碑好 |
5.1.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5.2 训练语料文本复杂度单元聚类 |
5.3 《新概念英语》文本复杂度册级对比 |
5.3.1 册级间词汇复杂度对比 |
5.3.2 册级间句法复杂度对比 |
5.3.3 册级间语篇复杂度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
6.1 模型构建及其评估方法 |
6.1.1 建模方法 |
6.1.2 模型评估方法和指标 |
6.2 不同方法建模性能比较 |
6.3 各类特征建模比较 |
6.3.1 传统可读性公式 |
6.3.2 本研究特征集 |
6.4 模型对不同数据集的泛化能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发现 |
7.2 主要贡献及启示 |
7.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 |
1.1.2 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思考 |
1.1.3 科学史是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资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科学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科学本质内涵 |
2.2.2 科学哲学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2.2.3 科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第3章 两岸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 |
3.1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要求比较 |
3.1.1 大陆《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2 台湾《课程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3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纲要)比较分析 |
3.2 四版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比较 |
3.2.1 教材比较研究设计 |
3.2.2 四版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结果 |
3.2.3 四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科学本质视野下力学重要知识点比较分析 |
4.1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 |
4.1.1 “自由落体运动”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1.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1.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
4.2.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2.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2.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3 万有引力定律 |
4.3.1 “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3.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3.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
4.4.1 “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4.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4.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与计划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思路 |
5.1.3 测量工具设计 |
5.1.4 样本选择 |
5.2 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5.2.1 教学模式的选择 |
5.2.2 教学片断案例 |
5.3 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1 研究实施过程 |
5.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3.3 研究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示例 |
附录2: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的科学本质分析示例 |
附录3: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形统计结果 |
附录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 |
附录5: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试卷 |
附录6: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7: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3)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 |
2.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 |
3.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发展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五)本文创新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GeoGebra软件的相关研究综述 |
1.GeoGebra软件的研究现状 |
2.GeoGebra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
1.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研究 |
2.迈耶认知理论的实践研究 |
(三)几何教学的现状综述 |
1.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研究综述 |
2.立体几何教学研究综述 |
3.几何教学的改革之路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概述 |
(一)GeoGebra软件的界定 |
1.GeoGebra软件的特点 |
2.GeoGebra软件的功能 |
(二)迈耶认知理论的概述 |
1.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简介 |
2.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 |
3.三个假设 |
4.认知理论的五个步骤 |
5.多媒体设计原则 |
四、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教学研究 |
(一)GeoGebra软件的结构模型 |
1.几何 |
2.代数 |
3.微积分 |
(二)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 |
(三)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 |
1.时空临近原则 |
2.双通道原则 |
3.精简原则 |
4.数形结合原则 |
5.分步原则 |
(四)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应用GeoGebra教学分析 |
1.总体特征分析 |
2.知识领域分析 |
3.功能分类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五、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一 |
(一)案例一:《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应用GeoGebra的《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材再改编 |
4.GeoGebra环境下《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学设计模型 |
(二)实验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2.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调查问卷分析和结论 |
4.教师访谈分析与结论 |
六、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二 |
(一)案例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应用GeoGebra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材再改编 |
4.GeoGebra环境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模型 |
(二)实验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2.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调查问卷分析和结论 |
4.教师访谈分析与结论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测试卷 |
附录C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测试卷 |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源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现实需求 |
1.1.2 基于两岸四版教材的互鉴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不同国家地区各版本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
1.2.2 以电磁学为主题的教材比较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比较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思路 |
第3章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分析 |
3.1 整体结构的比较 |
3.1.1 课程标准(纲要)框架的比较 |
3.1.2 物理课程结构的比较 |
3.2 教育理念的比较 |
3.2.1 基本理念的比较 |
3.2.2 课程目标的比较 |
3.3 实施建议的比较 |
3.3.1 教材编写建议的比较 |
3.3.2 教学实施建议的比较 |
3.4 小结 |
第4章 两岸四版教材电磁学核心知识点比较 |
4.1 库仑定律 |
4.1.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1.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1.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1.4 教学建议 |
4.2 电势能 |
4.2.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2.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2.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2.4 教学建议 |
4.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4.3.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3.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3.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3.4 教学建议 |
4.4 电磁感应定律 |
4.4.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4.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4.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4.4 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教材比较的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
5.1 片断教学案例一:《库仑定律》 |
5.1.1 教学分析 |
5.1.2 教学过程 |
5.2 片断教学案例二:《电势能》 |
5.2.1 教学分析 |
5.2.2 教学过程 |
5.3 片断教学案例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5.3.1 教学分析 |
5.3.2 教学过程 |
5.4 片断教学案例四:《电磁感应定律》 |
5.4.1 教学分析 |
5.4.2 教学过程 |
第6章 基于教材比较的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
6.1 教学实践研究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内容 |
6.2 教学实践分析 |
6.2.1 问卷调查 |
6.2.2 学生访谈 |
6.3 教学实践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与不足 |
7.1.1 总结 |
7.1.2 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2: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3:《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4:《电势能》教学设计 |
附录5:《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6:《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
致谢 |
(5)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教材插图编用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丰富课堂语言模态,缓解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 |
1.1.2 观察与解读插图,提高学生读图与写作等综合能力 |
1.1.3 帮助学生提高现代社会的适应力 |
1.1.4 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插图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
1.1.5 为提高教材插图的编绘水平提供建议 |
1.1.6 扩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范围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
1.2.2 插图 |
1.2.3 编用研究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 |
1.3.3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语文教材插图研究 |
1.3.4 关于部编本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明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教材插图编用的理论问题 |
1.4.2 明确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教材插图编用现状及评析 |
1.4.3 提出在教材插图编用中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建议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文本分析法 |
1.5.3 定量分析法 |
1.5.4 访谈法 |
2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插图编用中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性认识 |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1 系统功能语言学 |
2.1.2 视觉语法 |
2.2 教材插图编用的多模态特征 |
2.2.1 教材插图编绘的多模态特征 |
2.2.2 教材插图使用的多模态特征 |
2.3 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关键要素 |
2.3.1 视觉模态中的关键要素 |
2.3.2 文字与图像关系的关键要素 |
2.3.3 编用者沟通的关键要素 |
2.4 在教材插图编用中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功能与目标 |
2.4.1 功能 |
2.4.2 目标 |
2.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教材插图的编用原则与思路 |
2.5.1 编用原则 |
2.5.2 编用思路 |
3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小学高段教材插图的现状与评析 |
3.1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教材插图编用现状与评析 |
3.1.1 概念功能的插图编用现状与评析 |
3.1.2 人际功能的插图编用现状与评析 |
3.1.3 谋篇功能的插图编用现状与评析 |
3.2 基于视觉语法的教材插图编用现状与评析 |
3.2.1 再现意义类插图的编用现状与评析 |
3.2.2 互动意义类插图的编用现状与评析 |
3.2.3 构图意义类插图的编用现状与评析 |
4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小学高段教材插图的编用建议 |
4.1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教材插图编用建议 |
4.1.1 概念功能的插图编用建议 |
4.1.2 人际功能的插图编用建议 |
4.1.3 谋篇功能的插图编用建议 |
4.2 基于视觉语法的教材插图编用建议 |
4.2.1 再现意义类插图的编用建议 |
4.2.2 互动意义类插图的编用建议 |
4.2.3 构图意义类插图的编用建议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深化课程改革需要回归到扎实的学科本体研究 |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 |
三、关注物质能量传输具有地理学科大观念的意蕴 |
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深究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综述 |
一、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范围 |
二、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综述 |
三、关于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研究综述 |
第二节 高中课程与教学对物质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 |
一、课程理解时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
二、教学实施中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
第三章 地理大观念视野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初步构建 |
第一节 寻找具有课程与教学意义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 |
一、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自上而下梳理学科组织体系 |
二、洞察地理学科研究中的物质能量传输内在视点 |
三、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课程与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围绕学科视点初步构建地理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 |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 |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统一关系视角 |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 |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 |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的初步确立 |
第四章 基于专家认同度调查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确立 |
第一节 专家意见咨询问卷设计与改进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改进 |
第二节 专家意见咨询与调查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主要内容 |
第五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分析 |
第一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总体把握 |
一、搭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 |
二、把握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
三、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交集 |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具体分析 |
一、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逻辑链” |
二、明晰地理学科能力中的“核心项” |
三、关注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 |
四、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
第六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 |
第一节 大观念视野下从学科本体到教学指向性要求的逻辑进路 |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 |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专家咨询问卷试用版 |
附录二:专家咨询问卷正式版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的模型构建与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学习进阶的研究 |
(三)速度相关研究 |
(四)文献综述总结 |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模型的构建 |
(一)速度概念相关内容的课程标准分析 |
(二)速度概念相关内容的教材纵向分析 |
(三)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模型的构建与修订 |
四、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水平测量工具的编制和质量分析 |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
(二)第一次预测 |
(三)第二次预测 |
(四)正式测试 |
五、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水平的分析 |
(一)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层级难度分析 |
(二)小学生速度概念进阶水平表现分析 |
(三)不同年级学生学习进阶水平分析 |
(四)不同性别学生学习进阶水平分析 |
六、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的错误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
(一)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的错误表现 |
(二)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中错误表现的成因分析 |
(三)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中错误表现的应对策略 |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留学生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研究状况简介 |
1.2.1 同素近义词研究 |
1.2.2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词形容词本体相关研究 |
1.2.3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词形容词习得研究 |
1.2.4 小结 |
1.3 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材料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材料 |
第二章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本体研究 |
2.1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
2.2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句法功能比较 |
2.2.1 作定语 |
2.2.2 作谓语 |
2.2.3 作状语 |
2.2.4 作补语 |
2.3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意义比较 |
2.3.1 词义色彩 |
2.3.2 语义透明度 |
2.4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认知模式比较 |
2.4.1 双音化现象 |
2.4.2 隐喻转喻 |
2.5 小结 |
第三章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习得考察 |
3.1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偏误分析 |
3.1.1 偏误类型及成因 |
3.1.2 偏误统计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3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习得调查 |
3.3.1 调查文本说明 |
3.3.2 对调查问卷的具体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词汇大纲与教材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词汇分析 |
4.2 《博雅汉语》词汇分析 |
4.2.1 词语覆盖率 |
4.2.2 词语新授 |
4.2.3 大纲与教材词汇难度对比 |
4.3 小结 |
第五章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教学建议 |
5.1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
5.1.1 合理收录及编排 |
5.1.2 完善教材词语释义方式 |
5.1.3 提升易混淆词复现和练习频率 |
5.2 关于教学方法建议 |
5.2.1 培养语素意识 |
5.2.2 归纳总结与多角度对比相结合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词表 |
附录B 留学生使用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情况调查 |
致谢 |
(9)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意义 |
(五) 研究目标与内容 |
(六)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概述 |
(一) 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的内涵 |
(二) 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的特点 |
(三) 运用项目学习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价值 |
二、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依据 |
(一) 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理论依据 |
(二) 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数学模型思想相关内容分析 |
三、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原则 |
(一) 现实性原则 |
(二) 统整性原则 |
(三) 真实性原则 |
(四)过程性原则 |
四、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基本环节 |
(一) 根据数学模型确定项目主题 |
(二) 聚焦模型思想统合学习目标 |
(三) 围绕项目内容设计驱动性问题 |
(四) 结合数学建模过程规划项目活动 |
(五) 设计项目成果及展示形式 |
(六) 结合项目过程设计项目评价 |
五、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案例及实施 |
(一) 《确定起跑线》设计案例 |
(二) 《确定起跑线》案例实施 |
(三) 《确定起跑线》设计案例及实施结果分析 |
六、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优化建议 |
(一) 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项目情境 |
(二) 结合数学模型丰富项目内容 |
(三) 关注学生对建模过程的主动意识和调控能力 |
(四) 双线设计项目活动明确教师行为 |
(五) 项目评价关注对数学模型思想的考察 |
(六) 拓展任务助力数学模型思想迁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主要术语界定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概念 |
2.1.2 理论背景 |
2.1.3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教材几何比较研究 |
2.2.2 范希尔理论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2.1 数据收集 |
3.2.2 数据分析 |
3.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几何思维水平知识点比较 |
4.1.1 “视觉”水平 |
4.1.2 “分析”水平 |
4.1.3 “非形式化演绎”水平 |
4.1.4 “形式化演绎”水平 |
4.2 不同年级几何思维水平比较 |
4.2.1 七年级 |
4.2.2 八年级 |
4.2.3 九年级 |
4.3 不同主题几何思维水平比较 |
4.3.1 图形的性质 |
4.3.2 图形的变化 |
4.3.3 图形与坐标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
附录 B 北师版七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
附录 C 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
附录 D 北师版八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
附录 E 人教版九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
附录 F 北师版九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距离”系统的教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D]. 唐美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D]. 李杏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D]. 郭欣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4]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D]. 林鑫.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教材插图编用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为例[D]. 苏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D]. 丁继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小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的模型构建与水平分析[D]. 张英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留学生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习得研究[D]. 李姝.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指向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研究[D]. 李欣. 西南大学, 2021(01)
- [10]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D]. 高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