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铁染色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1](2021)在《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文中研究指明本指南由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组成的编写委员会共同编写,系统介绍了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本指南针对如何规范诊断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评估铁状态以及铁剂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非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肾移植、儿童、老年与糖尿病患者的贫血治疗方案,如何规范应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6个主要临床问题,同时借鉴和参考了目前国内外肾性贫血相关临床指南。目的在于指导、规范肾性贫血的诊断以及ESAs、铁剂和HIF-PHI的合理应用,提高肾性贫血诊疗水平。
李云龙[2](2020)在《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铁元素是人体需要微量元素之一,维持着机体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身体缺铁会导致贫血,除了贫血本身导致的临床症状外,引起患者缺铁的病因也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而和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很多,目前部分病因确切,但有些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尚不清楚,而针对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是否相关的研究较少,重庆南部(渝南)地区未见相关报道。为明确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等不同层面是否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或是否相互关联,希望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有所影响、为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政策或预防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阅读,筛选与缺铁性贫血可能相关的各种因素或病因的报道和进展,汇总分析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对符合定性分析的文献资料,予以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在渝南地区四所大型医院专科门诊和体检门诊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各500例为观察对象进行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问卷调查,此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实验室结果验证是否确诊缺铁性贫血,然后总结分析对于在渝南地区的成人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关联或相互影响。结果: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发生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情况、自感家庭经济情况、工作情况、吸烟、饮酒、膳食等社会因素,与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免疫性疾病、矿物质缺乏、遗传性疾病、慢性病贫血、肾病、心脏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实体肿瘤、恶性贫血等身体疾病因素,与围手术期管理、急诊科管理缺陷等医疗管理因素,和孕妇、老年人、新兵和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的有一定关联性;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结果提示,社会人口学因素中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促进因素,家庭因素中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情况是促进因素、家庭支持是阻碍因素(家庭成员关心、支持则较少发病),个人生活方式中不合理膳食促进因素,疾病因素中胃肠道疾病、炎症、失血、癌症是促进因素,管理因素中围手术期管理缺陷是促进因素,特殊人群中女性、老年人是促进因素,上述相关促进因素证据等级为中级;对于渝南地区社会因素的调查,从多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吸烟,紧张工作和无固定工作时间是ID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膳食,较高文化程度和3人以上家庭规模为IDA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了全面总结分析,并进行定性系统评价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丰富了与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内涵,探讨了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医疗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联;定性系统评价从专业分析角度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评价;而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则对吸烟、工作、膳食、文化程度、家庭人数等影响因素予以验证。三者结合较为全面总结阐述和验证了相关危险因素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刘扬[3](2019)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血清铁调素、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等缺铁相关指标的检测对于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83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其中功能性缺铁患者20例,绝对性缺铁(absolute iron deficiency,AID)患者12例,铁饱和患者51例;32例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选取无贫血正常人39例为对照组。总共154例对象均进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血细胞比容(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reticulocyte hemoglobin,CHr)、网织红细胞比例(reticulocyte,RET)、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血清铁(serum iron,SI)、铁调素(Hepcidin)、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等指标检测,计算铁蛋白指数值。所得结果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检验水准均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性比较缺铁性贫血组与肿瘤相关性贫血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相关性贫血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功能性缺铁组、铁饱和组、绝对性缺铁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的中位年龄低于上述各组,且以女性居多。(见表1)2 MCHC在各组间的差异性比较缺铁性贫血组(91.68±5.19g/L)、肿瘤相关性贫血组(321.60±30.39g/L)、对照组(335.79±11.12g/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铁饱和组(331.94±10.24g/L)与功能性缺铁组(303.25±25.29g/L)和绝对性缺铁组(303.66±22.76g/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缺铁组和绝对性缺铁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3 SI在各组间的差异性比较肿瘤相关性贫血组(11.50±10.88umol/L)、对照组(15.49±7.22umol/L)、缺铁性贫血组(4.66±3.01umol/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铁饱和组(14.18±11.07umol/L)与功能性缺铁组(7.60±9.36umol/L)和绝对性缺铁组(7.78±10.18umol/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缺铁组和绝对性缺铁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4 Tf在各组间的差异性比较肿瘤相关性贫血组(1927.01±558.97mg/L)、对照组(2503.85±442.81mg/L)、缺铁性贫血组(3218.43±608.43mg/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绝对性贫血组(2330.83±599.61mg/L)与功能性缺铁组(1780.33±533.95mg/L)和铁饱和组(1911.20±530.03mg/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缺铁组和铁饱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5 sTfR在各组间的差异性比较肿瘤相关性贫血组(1927.01±558.97mg/L)、对照组(2503.85±442.81mg/L)、缺铁性贫血组(3218.43±608.43mg/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铁饱和组(2330.83±599.61mg/L)与功能性缺铁组(1780.33±533.95mg/L)和绝对性缺铁组(1911.20±530.03mg/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缺铁组与绝对性缺铁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6铁调素在各组间的差异性比较肿瘤相关性贫血组(104.68±40.71ng/mL)高于对照组(85.98±34.48ng/mL)和缺铁性贫血组(98.44±49.79ng/mL)(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缺铁组(1780.33±533.95ng/mL)、铁饱和组(2330.83±599.61ng/mL)、绝对性缺铁组(1911.20±530.03ng/mL)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7 EPO在各组间的差异性比较肿瘤相关性贫血组(129.98±167.84mIU/mL)与缺铁性贫血组(153.89±196.52mIU/mL)和对照组(10.64±5.74mIU/m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对照组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8缺铁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CHr、FI、sTfR、MCHC间存在强相关,具体而言:CHr与FI负相关(r=-0.663,P=0.000),CHr与sTfR负相关(r=-0.735,P=0.000),CHr与MCHC正相关(r=0.613,P=0.000),FI与sTfR正相关(r=0.700,P=0.000),FI与MCHC正相关(r=0.548,P=0.000),sTfR与MCHC负相关(r=-0.617,P=0.000),FI与Tf正相关(r=0.616,P=0.000);铁调素与SF中度相关(r=0.341,P=0.000),与EPO(r=0.196,P=0.000)和Tf(r=-0.201,P=0.000)轻度相关,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见图2-1至2-7)结论:1肿瘤相关性贫血组与缺铁性贫血组、对照组在sTfR、MCHC、Tf、SI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三者之间关系,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缺铁类型。2绝对性缺铁组、功能性缺铁组、铁饱和组在Tf上存在显着差异,有助于鉴别CRA患者的不同铁代谢状态。3肿瘤相关性贫血组的铁调素水平与缺铁性贫血组及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但缺铁性贫血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肿瘤患者的铁调素水平与非肿瘤患者存在明显差异。4 CHr、FI、sTfR、MCHC间存在强相关,提示红细胞形态的变化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肿瘤患者与IDA患者及正常人之间的却别与联系。5铁代谢指标的综合应用对于鉴别肿瘤相关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具有指导作用,可进一步研究其具体阈值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赵凤华[4](2018)在《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筛查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铁(SI)、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联合检测在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8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组(A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诊治的74例非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非缺铁性贫血组(B组),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7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C组),3组儿童均接受SI、SF、TRF检测,对比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 A组患儿的血清SI、SF水平均低于B组、C组,B组患儿的血清SI、SF水平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患儿的血清TRF高于B组、C组,B组患儿的血清TRF水平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联合检测敏感性、准确度均高于血清SI及SF、TRF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SI、SF、TRF联合检测在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筛查中应用价值高,能有效反映机体储存、利用铁情况,利于鉴别、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提高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郭进京[5](2016)在《改进的流式细胞积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为异质性的髓样肿瘤,并以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PB)的减少和骨髓中一系或多系的髓系细胞的发育异常为主要特点,根据临床观察,由于其克隆性的无效造血,有较高的风险演变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其年发病率每10万人口约为5例,60岁后年发病率增至每10万人口约20-50例。依照WHO的标准,MDS的分类主要依靠外周血的减少和对骨髓形态学发育异常的评估以及其他的特征表现:细胞遗传学克隆性改变和/或骨髓铁染色环形铁粒幼细胞≥15%,然而在临床的实践中,如果病人缺乏上述特征性的异常,MDS的诊断较为困难。因此,针对MDS更多的辅助诊断技术被临床所需求。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对造血细胞质和量的分析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诊断和评估造血系统肿瘤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流式细胞术诊断在MDS中未发现特异的抗体及抗体组合,但流式细胞术可鉴别诊断BM造血细胞反应性增生和克隆性增生,因此,流式细胞术可用于MDS的辅助性诊断。2012年Della Porte等整合多中心,大规模的实验室数据,提出有重现性的FCM-score四参数评分系统用于辅助诊断MDS患者,结果提示该积分系统对MDS患者,特别是中低危组的MDS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很好的阳性和阴性似然比,能很好的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目的本课题基于上述四参数评分系统并改进该积分系统的设门方案,来评价流式四参数积分的临床实用性。并评估新方案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安医大二附院血液科收治108例因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的减少而考虑MDS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参照维也纳最低诊断标准和2008年WHO分型对疑为MDS的患者进行诊断和分类,同时行细胞形态学、染色体以及铁染色等检查,FCM-score方案分析。如患者无明确的遗传学克隆性异常的改变,则被分类为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diopathic cytopenia of uncertain significance,ICUS),在明确MDS诊断前需随访6个月。按照最终的诊断患者分成MDS组54例,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41例。本研究仅用了一个抗体组合:CD34/CD19/CD33/CD45来分析四参数流式积分,通过改进的设门方案,我们用CD19和CD33把B系前体细胞和髓系前体细胞分离取代文献中用低表达的CD45和SSC分离二者。纳入实验组的病人分别用改进的流式方案和文献中的方案分析积分系统中的四个参数,分别计算各自诊断MD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参数,评价改进方案和参考方案的异同和诊断性能。结果1.MDS组和非MDS组四参数分析:MDS组中位积分和中位参数1明显高于非MDS组,而中位参数2和中位参数4均明显低于非MDS组,两组中位参数3无统计学差异。2.分别计算两种方案诊断MDS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和阴性似然比诊断参数,χ2检验比较两种积分的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案有很强的诊断吻合度。结论在我们的实验组中改进的流式四参数积分肯定了其诊断MDS的效能。改进的流式方案简单易行,方便操作,能更好的分离B系和髓系前体细胞,仅需要四个抗体,一个组合,在一个四色的流式细胞仪上,就能完成MDS流式四参数积分的分析工作。
李建华,刘玉军,邓克廷,王永锋,杨超,康炜[6](2013)在《骨髓涂片铁快速染色法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研究骨髓铁微波快速滴染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日常血液科骨穿患者骨髓液涂片取两张采用常规铁染色及铁快速染色,观察细胞内、外铁。结果两种方法结果一致,对统计结果进行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t=0.306,P>0.05。结论铁快速染色法方便、快捷、环保、安全,适合临床常规应用。
俞丹[7](2013)在《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文中提出铁缺乏是世界性营养问题之一,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较严重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铁缺乏的发生发展有序地经历储存铁减少期(IDS)、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和缺铁性贫血期(IDA)三个阶段,在前两期机体虽然已经缺铁,但Hb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和重视,常被称为隐性缺铁期或亚临床缺铁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已大幅下降,预防和控制铁缺乏工作的重心应及时转移为早期发现隐性缺铁个体和人群,以防止铁负平衡发展进入缺铁性贫血期。血清铁蛋白(SF)检测是目前可发现早期铁缺乏的唯一简易手段,在机体尚未出现功能性缺铁和贫血时,其水平已开始下降,是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都相对较高的铁生化指标。近三十年间,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SF判断铁缺乏的阈值问题,推荐的判断临界值各不相同,我国也缺乏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因此,本课题围绕SF作为铁缺乏的判断指标及最适临界值开展了系列研究。1.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目的对SF判断铁缺乏进行系统评价,探讨血清铁蛋白诊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值。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以骨髓铁染色为金标准,探讨SF诊断铁缺乏临界值的国内外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Disc1.4软件检验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纳入研究进行合并分组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各组数据进行加权定量综合,计算各组综合诊断效能参数及其95%CI,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Q*指数进行比较分析,采用Meta回归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根据Meta回归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分别剔除样本量<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从745篇文献中筛选出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纳入文献按SF临界值12-20μg/L.25,30μg/L、36-60μg/L分为三组进行合并效应值分析后发现,SF临界值12-20μtg/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低[0.767,95%CI(0.705,0.821)],但汇总特异度最高[0.959,95%CI(0.934,0.976)],25,30μg/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高[0.877,95%CI(0.799,0.933)],汇总特异度为0.944,95%CI(0.888,0.977),30-60μg/L组的汇总灵敏度[0.836,95%CI(0.797,0.870)]和特异度[0.876,95%CI(0.846,0.901)]都较低,综合诊断效能指标诊断比值比属25,30μg/L组最高[101.42,95%CI(36.137,284.64)],其S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497±0.039),Q*指数也最接近1(0.8901+0.052)。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SF检测方法和研究对象是否贫血。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25μg/L,如使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60μg/L;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30μg/L,如使用ELISA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50μg/L,如采用化学发光法,推荐的SF临界值为36pg/L。分别剔除样本量小于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后,各项诊断效能参数仍以SF25,30μμ/L组为最适,与剔除前结论一致。结论初步认为采用SF判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水平为30μg/L。2.血清铁蛋白小于30μg/L判断学龄儿童铁缺乏的适宜性评估目的对第一部分Meta分析的结论SF小于30gg/L判断铁缺乏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以北京市郊区学校6-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末梢血血红蛋白(Hb)水平、静脉血SF、C反应蛋白(CRP)和sTfR (sTfR)水平,计算sTfR/logSF和机体铁储量(BIS)。分别以SF小于30μg/L和WHO推荐界值SF小于15μg/L为标准分析铁缺乏发生率。比较SF<30μg/L组和SF≥30μg/L组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差异,分别计算IDS、IDE和IDA的儿童铁缺乏检出率及隐性缺铁占总缺铁的比率。分别分析SF<30μg/L与sTfR/logSF>1.5、log sTfR:SF>2.55和BIS<6mg/kg的判断一致性并计算Kappa系数。结果514名学龄儿童血清铁蛋白的平均水平为58.4±30.1μg/L,其中男生为61.7±32.μg/L,女生为54.9±27.5μg/L, SF的95%CI为14.1-133.8μg/L。以SF<30μg/L和SF<15g/L为判定标准,铁缺乏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受检学生的Hb、sTfR、sTfR/logSF和BIS水平在SF<30μg/L组和SF>30μg/L两组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受检学生的各期检出率分别为IDS:0.4%、IDE:13.8%、IDA:0.4%,隐性缺铁个体占总人数的14.2%,占缺铁总人数的97.3%。SF<30μg/L与sTfR/logSF>1.5、logsTfR:SF>2.55(?)BIS<6mg/kg的Kappa系数分别为0.033、0.208和0.810。结论初步认为以SF<30μg/L作为学龄儿童铁缺乏的判断界值是合理的。3.血清铁蛋白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目的探讨并建立SF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方法招募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郊区贫血高危人群(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进行贫血筛检,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贫血研究对象,进行膳食调查并测定静脉血SF、CRP和sTfR水平,通过铁营养包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铁剂补充,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进行]Hb、SF、和sTfR水平的评估和膳食评估,以研究对象在干预3个月内对铁剂补充的正向应答(血红蛋白水平上升大于10g/L)为金标准,将受试者区分为缺铁和非缺铁患者,采用ROC曲线法分别建立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三个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结果共招募74名贫血学生(男36人,女38人)、38名贫血育龄妇女、78名贫血老年人(男40人,女38人)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进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贫血学生的膳食铁平均摄入量为11.1+5.8mg/d,育龄妇女为9.9+5.5mg/d,老年男性为11.5士6.2mg/d,老年女性为9.0±5.9mg/d。干预前3个月营养包铁剂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男生6.2mg/d,女生6.9mg/d,育龄妇女7.3mg/d,老年男性7.5mg/d,老年女性7.2mg/d。SF判断铁缺乏的ROC分析结果显示,以贫血男生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65μg/L,女生为60gg/L,男女生合并分析,最适判断界值为60μg/L;以贫血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40μg/L;以贫血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80μg/L,贫血女性老人为60gg/L。结论针对贫血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推荐临界值为:儿童青少年:60μg/L;育龄妇女:40gg/L;老年女性:60μg/L;老年男性:80μg/L。本课题采用系统综述、Meta分析、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干预研究三种手段围绕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进行研究,利用文献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探讨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验证了该临界值的判断价值,探索并提出了特殊人群的判断标准,为我国建立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提供了循证依据,为我国探寻准确可行的现场流行病学评估指标提供可能性和突破口,同时为我国人群铁缺乏控制和改善效果的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能的判断依据。
徐霜清[8](2012)在《血清FEP及尿液hepcidin-25检测在儿童铁缺乏早期诊断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研究血清游离红细胞原卟啉(FEP)及尿液hepcidin-25水平在儿童铁缺乏症早期诊断的诊断性能。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25名贮存铁耗尽阶段患儿、25名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阶段患儿、25名缺铁性贫血阶段患儿和25名健康儿童进行血清游离红细胞原卟啉及尿液hepcidin-25检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血清FEP及尿液hepcidin-25诊断贮存铁耗尽、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缺铁性贫血阶段的临界值及其相应的诊断性能。结果:FEP对鉴别对照组与贮存铁耗尽组、对照组与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对照组与缺铁性贫血组、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与缺铁性贫血组、贮存铁耗尽组与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对照及贮存铁耗尽混合组与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是:0.683、0.927、0.997、0.865、0.882、0.905,最佳临界值条件下相应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分别是:52%/68%、84%/88%、99.9%/92%、88%/72%、68%/92%、80%/84%。hepcidin-25对鉴别对照组与贮存铁耗尽组、对照组与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对照组与缺铁性贫血组、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与缺铁性贫血组、贮存铁耗尽组与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对照及贮存铁耗尽混合组与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65、0.974、0.998、0.872、0.870、0.922,最佳临界值条件下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分别是:96%/60%、96%/88%、99.9%/88%、82%/74%、70%/95%、98%/57%。结论:血清FEP对铁缺乏症的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阶段及缺铁性贫血阶段有诊断能力,对贮存铁耗尽阶段无诊断能力;hepcidin-25对贮存铁耗尽阶段、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阶段、缺铁性贫血阶段均有诊断能力,能比FEP更早地诊断铁缺乏症。检测尿液hepcidin-25是一个简单而没有创伤的试验,而且可以很早地在血液学改变之前预测铁缺乏。
李英,唐中[9](2012)在《改良骨髓铁染色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改良骨髓铁染色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健康者、缺铁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涂片采用常规铁染色方法及改良铁染色方法进行染色,观察细胞内、外铁。结果细胞外铁经酸性亚铁氰化钾染色后可直接进行观察;细胞内铁经甲基绿复染后观察效果优于核固红。结论改良铁染色方法易于观察细胞内、外铁,适于临床常规应用。
张立超[10](2010)在《铝暴露致大鼠贫血的机制》文中提出将100只4周龄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染铝组(430mg·L-1,AI3+)与对照组(蒸馏水),设立5个观测点,每隔30d处死染铝大鼠和对照大鼠各10只。记录大鼠临床症状和体重变化;检测大鼠血液象和网织红细胞数;血清中铝、铁、铜、锌、镁、钙、磷、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一氧化氮(N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血浆中转铁蛋白(TF)、总铁结合力(TIBC)及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含量;红细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红细胞膜流动性,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和唾液酸(SA)含量,红细胞膜蛋白百分含量和分子量,并对大鼠骨髓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大鼠灌胃结晶三氯化铝的LD50为1283.60 mg/kg体重,其95%可信限为1181.21-1394.86mg/kg体重,以430mg/L(Al3+)饮水染铝可成功复制铝中毒大鼠模型。2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球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逐渐降低,呈摄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随染铝时间延长而加重,说明染铝可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网织红细胞数逐渐降低,呈摄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低于对照大鼠(p<0.05;p<0.01),说明铝可抑制大鼠的造血功能。4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棘形红细胞数、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含量逐渐升高,呈染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铝可致大鼠溶血。5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Al、Ca、Zn含量逐渐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9<0.01),Cu、P含量逐渐降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随染铝时间延长而加重,呈现染铝时间-效应苯系,说明铝可致矿物质元素代谢紊乱。6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浆Fe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亦如此,且差异显着(p<0.05;p<0.01);Al/Fe和TIBC逐渐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TF和sTFR含量均降低,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髓细胞内铁含量升高,出现环形铁粒,并随染铝时间延长而加重,呈现染铝时间-效应关系,说明铝可影响铁稳态。7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氧化氮(NO)含量逐渐升高,呈染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铝可影响红系细胞造血调控。8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红细胞膜SOD、CAT、GSH-Px活性逐渐降低,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MDA含量逐渐升高,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并随染铝时间延长而加重,呈现染铝时间-效应关系,说明染铝大鼠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弱,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9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红细胞膜ATPase活性逐渐减弱,呈染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铝可抑制大鼠红细胞膜内外离子交换。10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P)和微粘度(η)降低,呈染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染铝可致大鼠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下降。11随染铝时间的延长,大鼠红细胞膜蛋白比例发生改变,蛋白区带Ⅰ、Ⅱ百分含量逐渐升高,带Ⅲ、Ⅴ、Ⅵ百分含量逐渐降低,呈染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带Ⅳ无显着变化;铝暴露大鼠带Ⅰ、Ⅴ、Ⅵ分子量降低,带Ⅱ、Ⅲ、Ⅶ分子量增大,染铝时间-效应关系,且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p<0.01),说明铝暴露可影响大鼠红细胞膜蛋白百分含量和分子量。12红细胞血涂片观察可见,铝暴露大鼠外周红细胞变小,随着摄铝时间的延长,棘形红细胞数显着增多,呈染铝时间-效应关系,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铝可导致溶血。光镜观察可见,摄铝大鼠骨髓中脂滴明显增多,骨髓细胞数减少,说明铝可抑制骨髓造血活动;电镜观察可见,摄铝大鼠骨髓中血窦内皮不完整,内皮细胞核周隙增大,线粒体空泡化;红系造血岛中吞噬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吞噬小体减少,说明铝可抑制骨髓造血活动。
二、骨髓铁染色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铁染色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步骤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 |
2.1 社会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
2.2 疾病因素及管理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施策略 |
2.3 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
第三章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 |
3.1 资料检索与检索策略 |
3.2 方法与检验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渝南地区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调查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存在的不足 |
5.4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诊治因素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功能性缺铁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筛查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血清SI、SF及TRF表达水平比较 |
2.2 血清SI、SF及TRF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效能比较 |
3 讨论 |
(5)改进的流式细胞积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改进的流式细胞积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 |
1.引言 |
1.1 MDS概述 |
1.2 FCM诊断MDS中应用概述 |
1.3 四参数FCM-score概述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 抗体和试剂 |
2.3 仪器 |
2.4 骨髓标本采集 |
2.5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MDS组和非MDS组人口资料和四参数分析 |
3.2 改进的FCM-score和文献FCM-score诊断效能的比较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流式四参数积分在MDS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 |
1.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抗体和试剂 |
2.3 仪器 |
2.4 骨髓标本采集 |
2.5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MDS患者IPSS-R分层 |
3.2 FCM-score评分和IPSS-R预后分层的相关性分析 |
3.3 FCM-score评分各参数与IPSS-R预后分层的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骨髓涂片铁快速染色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论 |
(7)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思路和方案 |
第一部分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文献检索方法 |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和处理方法 |
2.4 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血清铁蛋白、骨髓铁染色与机体铁储存之间的关系分析 |
3.2 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Meta分析 |
3.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偏倚分析 |
3.2.3 异质性检验 |
3.2.4 Meta回归分析 |
3.2.5 合并效应值的Meta分析和SROC分析 |
3.2.6 分层分析和亚组分析 |
3.2.7 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清铁蛋白小于30μg/L判断学龄儿童铁缺乏的适宜性评估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方案 |
2.2.2 生物学指标检测 |
2.2.3 TR-F指数的计算方法 |
2.2.4 铁储量的估算方法 |
2.2.5 铁缺乏判定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学龄儿童一般状况 |
3.2 纳入研究的学龄儿童机体铁营养状况 |
3.3 不同SF判断界值下铁缺乏发生率的比较 |
3.4 不同SF水平儿童的铁营养状况比较 |
3.5 受检学生各期铁缺乏检出率及隐性缺缺占总缺铁比率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血清铁蛋白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目标人群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估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方案 |
2.2.2 干预方法 |
2.2.3 跟踪随访 |
2.2.4 膳食调查 |
2.2.5 生物学指标检测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青少年组研究结果 |
3.1.1 一般状况、铁营养状况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
3.1.2 Hb对铁剂补充的应答状况 |
3.1.3 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ROC分析 |
3.1.4 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学生机体铁营养状况的比较 |
3.2 育龄妇女组研究结果 |
3.2.1 一般状况、铁营养状况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
3.2.2 Hb对铁剂补充的应答状况 |
3.2.3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ROC分析 |
3.2.4 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妇女学生机体铁营养状况的比较 |
3.3 老年组研究结果 |
3.3.1 一般状况、铁营养状况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
3.3.2 Hb对铁剂补充的应答状况 |
3.3.3 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ROC分析 |
3.3.4 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老年人机体铁营养状况的比较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血清FEP及尿液hepcidin-25检测在儿童铁缺乏早期诊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汇对照 |
第一章 前言 |
1.1 游离红细胞原卟啉(FEP)病理生理 |
1.2 HEPCIDIN病理生理 |
第二章 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1.1 ID组 |
2.1.2 IDE组 |
2.1.3 IDA组 |
2.1.4 对照组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来源 |
2.4 样本采集 |
2.5 检查及分析指标 |
2.6 血清中FEP检测 |
2.7 尿中肌酐(CR)测定 |
2.8 尿中HEPCIDIN-25测定 |
2.9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检查结果 |
3.2 FEP检测结果 |
3.3 HEPCIDIN-25检测结果 |
3.4 ROC曲线确定的临界值及其相应的诊断性能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改良骨髓铁染色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细胞外铁染色效果 |
2.2 细胞内铁计数视野的确定 |
2.3 细胞内铁染色效果 |
2.4 细胞内铁计数结果 |
2.5 计数细胞内铁所用时间比较 |
3 讨 论 |
(10)铝暴露致大鼠贫血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铝暴露的途径 |
1.2 铁相关性贫血及铝暴露对铁稳态的影响 |
1.3 钙、磷对红细胞的作用及铝暴露对钙、磷的影响 |
1.4 锌、铜在贫血中的作用及铝暴露对锌、铜稳态的影响 |
1.5 铝暴露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
1.6 铝暴露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
1.7 铝暴露对红细胞流动性的影响 |
1.8 铝暴露对红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1.9 铝暴露对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的影响 |
1.10 铝暴露对红细胞膜蛋白的影响 |
1.11 铝暴露对红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 |
1.12 NO在贫血中的作用及铝暴露对NO的影响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2.2.1 预备试验 |
2.2.2 正式试验 |
2.2.3 半数致死量的计算 |
2.3 实验动物及其处理 |
2.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5 检测项目与方法 |
2.5.1 血常规测定和血涂片制备 |
2.5.2 网织红细胞计数 |
2.5.3 骨髓显微结构观察 |
2.5.4 骨髓透射电镜观察 |
2.5.5 血清EPO和NO含量的测定 |
2.5.6 血浆中矿物质元素含量测定 |
2.5.7 血浆TF、sTFR和TIBC含量测定 |
2.5.8 骨髓铁染色 |
2.5.9 血清总胆红素及间直接胆红素测定 |
2.5.10 红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
2.5.11 红细胞膜蛋白SDS-PAGE分析 |
2.5.12 红细胞膜ATPase活性测定 |
2.5.13 红细胞膜氧化与抗氧化性能检测 |
2.5.14 红细胞膜SA含量测定 |
2.6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AlCl3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 |
3.2 红细胞总数及棘形红细胞数 |
3.3 HCT及Hb含量 |
3.4 MCV、MCH和MCHC水平 |
3.5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 |
3.6 骨髓显微结构 |
3.7 骨髓超微结构 |
3.8 血清EPO及NO含量 |
3.9 血清中Cu、Zn、Mg、Ca和P含量 |
3.10 骨髓铁含量 |
3.11 血浆铁含量及铁相关蛋白含量 |
3.12 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含量含量 |
3.13 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微粘度和抗氧化酶活性 |
3.13.1 红细胞膜P和η |
3.13.2 CAT、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 |
3.13.3 CAT、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与P相关性分析 |
3.14 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分析 |
3.14.1 SDS-PAGE结果 |
3.14.2 膜蛋白组分分子质量 |
3.14.3 膜蛋白组分分析 |
3.15 红细胞膜ATPase活性 |
3.16 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 |
4 讨论 |
4.1 铝暴露与贫血 |
4.1.1 铝暴露对网织红细胞数的影响 |
4.1.2 铝暴露对血浆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的影响 |
4.2 铝暴露对大鼠造血功能影响 |
4.2.1 铝暴露对骨髓结构的影响 |
4.2.2 铝暴露对EPO及NO含量的影响 |
4.2.3 铝暴露对铁稳态的影响 |
4.2.4 铝暴露对血清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 铝暴露对红细胞膜的影响 |
4.3.1 铝暴露对红细胞膜蛋白和SA含量的影响 |
4.3.2 铝暴露对红细胞膜流动性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3.3 铝暴露对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骨髓铁染色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0)
- [2]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云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3]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D]. 刘扬.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4]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筛查中的价值[J]. 赵凤华. 中国妇幼保健, 2018(24)
- [5]改进的流式细胞积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D]. 郭进京.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6]骨髓涂片铁快速染色法的临床应用[J]. 李建华,刘玉军,邓克廷,王永锋,杨超,康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13)
- [7]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D]. 俞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04)
- [8]血清FEP及尿液hepcidin-25检测在儿童铁缺乏早期诊断的初步研究[D]. 徐霜清. 中南大学, 2012(05)
- [9]改良骨髓铁染色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 李英,唐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05)
- [10]铝暴露致大鼠贫血的机制[D]. 张立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