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嵌入(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1](2021)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导入传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因伴随着文化学习而独具一格。在跨文化交际往来中,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课堂中的文化与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将英语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学生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含义。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发展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林立南[2](2021)在《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我国基础教育已取得了诸多成就。其中,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更是受到了整个国家、社会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明了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应该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顽瘴痼疾,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环境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评定学生在表现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或完成的结果作品,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伴随新课程理念和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表现性评价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推广和运用。然而,通过调查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的现状,发现评价实践仍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既有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在基础教育评价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对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采用以课堂观察法为主、问卷调查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考察。然后,从设计和实施两个层面提出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流程和应用原则,建构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质量标准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后,总结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教师应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表现性评价理念,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自己的表现性评价技能,推进以表现性评价促进课堂转型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改善建议和有效策略。
魏燕珂[3](2021)在《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文中指出沟通作为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方式。在高校聋人课堂中,手语传译员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实现良性课堂生态圈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师生课堂交流与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沟通效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译员的手语传译质量对教师教学结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亦具有深远影响。聋人群体存在的地方,聋人文化也客观存在。课堂手语传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涉及聋听两种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手语传译员作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中介,需要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发挥文化转换与传递的功能。由于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译员在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因此,从跨文化角度分析高校聋人课堂中的手语传译问题,对于促进教育环境中的聋健沟通,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以及促进聋人文化认知并建立聋生积极的身份认同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某所高校为例,在认同聋人文化的前提下,基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质量评估理论,采用课堂观察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展开调查。首先,根据杨承淑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及手语传译自身特点编制《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从忠实、表达、语言、时间控制四个层面对12节聋生专业课课堂中的手语传译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了当前聋人高校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以跨文化视角为切入点,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按照三级编码程序对8名课堂手语传译员的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归纳出影响聋人高校课堂手语传译的三个核心范畴,分别为:译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中的聋文化认知、译员与聋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做出具体分析;最后,结合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论如下:一、当前课堂手语传译工作在走向专业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二、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对聋文化的认知尚处于起步阶段。三、聋、听文化冲突客观存在的同时,课堂文化冲突的积极作用被弱化。四、课堂手语传译的水平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其质量提升之路依然漫长。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译员职后培训并健全其评价考核机制;深化译员跨文化意识以增强其文化信息感应力;提高手语传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大聋人文化在学校中的推广力度。
李雪婷[4](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梁榆晴[5](2020)在《促进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国际中文课堂师生话语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汉语界的学者开始突破传统“方法论”存在的忽视教学方法应用情境和学习者特征而机械应用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后方法”语言策略,并开展了一些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研究与实践。而师生话语作为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教师话语,对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情况,更好指导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后方法”理论中的“最大化学习机会”策略与“师生话语”研究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重新定义师生话语中的学习机会,在真实课堂转录中选取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与学习机会相关的语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辅助分析学生对教师话语和汉语课堂的感知情况及评价,之后通过教师话语特征分析以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对师生话语如何调整以达到学习机会最大化这一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情况,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设计,阐述了本文对于后方法时代和学习机会的理解。第二章介绍了“学习机会最大化”与“师生话语”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了已有的成果以及不足,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所选语料课程与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得出了师生话语中学习机会的详细定义,并举了典型的例子来解释说明这些学习机会。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将学习机会框架横向分析为创造、利用、忽视、滥用四维框架的原因,并统计了学习机会四维框架在教学中的分布情况;接着依据框架从转录文本中选择典型语料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总结师生话语在创造、利用和忽视、滥用框架中的话语特征,分析教师不当话语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于教师话语与汉语课堂的态度及期望,辅助教学建议的提出。第五章针对前章中的师生话语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从创造、利用学习机会方面,教师应该:1.重视展示性问题、积极提供学习支架、适当增设课堂环节;2.重视学生话语行为、注意教师话语规范性、降低话语难度。从减少滥用、忽视学习机会方面,教师应该:1.重视课堂内容的选择;2.充分备课、充分掌控课堂、注意话题延展等等。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定义了师生话语中的学习机会;2.构建了关于学习机会的横向四维分析框架以及教学策略。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6](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万吉[7](2020)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检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了基础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现代化教育浪潮的推动下,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推广。然而,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资源还很匮乏,一套科学有效、完整有力的评价体系亟待建构并完善。本研究的开展以后现代主义评价理论和互动反馈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混合式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现状如何?(2)如何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高中生英语写作教学中?(3)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能否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笔者采用访谈法进行探究和总结。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笔者在阅读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学者李逢庆(2017)和杨贝艺(2018)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型设计了高中生英语写作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分阶段细化成三个评价量表进行了实践应用。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笔者在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结束后,分析了实验班的写作成绩变化并结合研究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三个。首先,笔者通过访谈总结出了现阶段高中英语混合式写作教学模式存在学生预习效果不佳、表现良莠不齐、评价与教学不匹配的问题。然后,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验证可行性。教学实验的数据表明:实验班低分段学生的写作成绩进步大于中、高分段的学生。其中,在语法、篇幅、表达、结构四个方面的进步明显。且调查问卷与访谈的结果也证实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以评促学”,优化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自主学习动机、作业完成质量、课后反思行为。最后,笔者对本次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国家基础阶段的英语混合式教育提供借鉴价值,推动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的高效实施和蓬勃发展。
李倩倩[8](2020)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历史使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英语听说技能水平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因语言环境和应试机制的限制,课上学习者的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容易受到忽视,课后学习者又缺少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机会和环境,这就使得学习者的英语听说技能水平较为薄弱,进而导致了“哑巴式英语”现象的产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翻转课堂为英语听说课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相结合,借助雨课堂平台设计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以期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本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文献综述阶段、教学活动设计实施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具体所开展的研究如下:第一,在文献综述阶段,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国内外英语听说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并总结了前人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设计思路。第二,在教学活动设计实施阶段,笔者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习者的听说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教学活动设计依据进行分析,初步设计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流程。之后,笔者依据教学活动流程图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螺旋式调整并完善教学活动设计。第三,在反思总结阶段,笔者通过对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进行测验,并配合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验证了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效果。研究结论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设计改善了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听说能力,能够使学习者在英语听说训练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和个性化的评价,并能够使学习者对英语听说课的学习态度发生积极的转变。
沈兆正[9](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学习共同体是各学习者之间以共同发展为目的,通过合作与交往的方式,彼此倾听与理解而结成的学习群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更加要求课堂教学以活动式、合作式和反思式的形式进行。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尤为重要,对其予以全面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建构原则、构成要素等进行探讨,并对“学习型组织”和“合作学习小组”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研究,探讨了我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情况。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与构建予以了理论探讨。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含选题缘由、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五个部分内容。第二章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及其基本理论基础,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学习共同体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主要对主体间性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的历史发展、不同流派、主要观点及其与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是分析研究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学习共同体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多元化、教学形式科学化、学生发展全面化。第三章是学习共同体及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主要有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参与主体、维持和运行机制以及环境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在对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和构成要素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共同性和具身性。第三部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特殊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空间场域,其特殊性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是学习共同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它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现状调查,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四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现状。第二部分是对两个教学案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有益经验和相对不足,为本研究提供指导。第五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思路,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在基本理念、构建过程、构建结果和构建反思等层面依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因此在理论研究必须充分关照课堂教学实践,在解决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框架;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必须以学习共同体基本理论为指导,开展行动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李存婷[10](2020)在《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 ——以N师范大学实训课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教育提倡对学生的全景观式人文关照。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人关注到那些保持沉默学生的需要和未发出的真实声音。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应回避以沉默形式显现的非正式的教育对话,教师必须正确的认识沉默,尊重学生需要,理解沉默。本研究立足于大学生课堂沉默这一教育现象,深入实训课堂对学生的课堂沉默与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合文献分析及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整体性的勾勒,以准确解读沉默的特性,更好的区分沉默的类型,更加深入的认识沉默本质。同时,揭示课堂沉默背后的多重含义,分析课堂场域中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及学生发展的沉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课堂中学生的沉默主要通过言语、思维、情感状态来表现,动态生成与情境性、非特定化与复杂性、意向性与可理解性是沉默的主要特性。沉默作为具有丰富意蕴的非语言现象,可以暗含多种表征含义,主要包括:表征为冲突性的话语特权、表征为单向度的师生关系、表征为未现缓和的内心独白、表征为回避式的逃逸空间、表征为移情性的倾听态度、表征为无法言语话的认知以及表征为隐性参与的思维在场。基于访谈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得知不同意味的沉默是学生、教师、课堂环境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具体而言,此前教育规训的影响、公众发言焦虑、语言表达能力是引发沉默的学生因素;消极参与的氛围、缺乏支持的课堂社区是孕育沉默的环境因素;此外教师的倾听理念缺失、对话精神遮蔽、生命关照意识封闭是造成沉默现象的又一重要因素。鉴于此,从学生层面淡化已有经历的消极影响、克服公众发言焦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课堂环境层面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构建支持性的课堂社区;从教师层面树立倾听理念、融入对话精神、加强生命关照意识可以作为效应对学生沉默的几点对策。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嵌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嵌入(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导入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导入传统文化研究 |
二、大学英语课堂传统文化现状 |
(一)英语课堂中文化失语 |
(二)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认同 |
三、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
(一)满足英语语言学习要求 |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三)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
四、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导入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
(一)大学英语教材的传统文化引入 |
(二)提高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
(三)完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 |
(2)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基础教育评价方式变革的趋势 |
2.超越传统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优势 |
3.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
(二)研究回顾 |
1.表现性评价的兴起与发展 |
2.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
3.基于表现性评价学习方式的改进 |
4.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 |
5.通过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
6.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问题及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课堂观察法 |
2.问卷调查法 |
三、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质量标准建构 |
(一)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1.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的评价目标 |
2.清晰且明确的评价目标 |
(二)表现任务与评价目标相匹配 |
1.表现任务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 |
2.表现任务的设计流程 |
(三)基于评价目标的评分规则 |
1.评分规则的主要结构 |
2.基于课标的评分规则开发 |
3.评价标准的明确和理解 |
(四)落实评分规则的组织和实施 |
1.根据规则标准的评价信息收集 |
2.记录和描述学生表现的详实性 |
(五)评价信息利用的有效性 |
1.评价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的分析 |
2.评价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反思性 |
四、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
1.英语课堂形态以教师为主导 |
2.英语学业评价侧重传统纸笔测验 |
3.英语学习方式以听课、练习为主 |
4.英语作业形式强调知识记忆 |
(二)初中英语教师表现性评价素养 |
1.教师对表现性评价较为认同,愿意开展表现性评价 |
2.表现性评价知识基本了解,但理解程度有待加深 |
3.表现性评价技能有所欠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
(三)初中英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
1.评价目标的确定更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
2.评价任务的设计缺乏真实情境的创设 |
3.评分规则的制定过于依赖教师的经验 |
4.表现性评价结果的处理流于形式 |
5.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效果不太显着 |
(四)教师评价素养对表现性评价应用的影响 |
1.评价素养较高,表现性评价应用良好 |
2.评价素养一般,表现性评价应用效果不明显 |
3.评价素养较低,表现性评价应用存在很多问题 |
五、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一)表现性评价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教师评价素养各维度水平不均衡 |
2.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流程不规范 |
(二)表现性评价应用不理想的原因 |
1.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态 |
2.教师表现性评价观念滞后 |
3.教师表现性评价技能欠缺 |
六、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改善策略及建议 |
(一)立足学生发展,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
1.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 |
2.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表现性评价理念 |
(二)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表现性评价能力 |
1.选择多元的表现目标,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
2.设计真实的表现任务,提供适时、清晰的指导 |
3.开发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
4.有效利用表现性评价信息,分析和反思评价结果 |
(三)以表现性评价促进课堂转型 |
1.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
2.更新教学设计理念 |
3.增强表现性评价的适用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观察表 |
附录B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C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调查学生问卷 |
致谢 |
(3)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基于聋人文化的客观存在 |
2.基于聋人社会的发展需要 |
3.基于聋人课堂沟通的现实需要 |
4.基于研究者自身学习经历与体验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理论基础 |
1.跨文化交际理论 |
2.翻译质量评估理论 |
(五)概念界定 |
1.跨文化 |
2.跨文化交际 |
3.高校聋人课堂 |
4.手语传译 |
5.课堂手语传译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 |
1.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
2.跨文化交际与课堂 |
(二)课堂手语传译的相关研究 |
1.课堂手语传译的作用研究 |
2.课堂手语传译的有效性研究 |
3.课堂手语传译的评估研究 |
4.课堂手语传译研究方法的研究 |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1.课堂观察对象 |
2.访谈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课堂观察法 |
2.访谈法 |
(三)研究工具 |
1.NVivo11 质性分析软件 |
2.《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 |
3.《课堂手语传译员访谈提纲》 |
(四)研究过程 |
1.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研究资料的分析 |
3.研究的信效度问题 |
4.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
四、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的结果 |
1.忠实层面 |
2.表达层面 |
3.语言层面 |
4.时间控制层面 |
(二)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
1.手势汉语为主,自然手语为辅 |
2.体位转换缺乏,面部表情单调 |
3.漏译教学信息,造成内容缺失 |
4.过多重复词句,有损流畅表达 |
5.错译教学内容,影响意义忠实 |
6.主观添加信息,产生过度翻译 |
五、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与分析 |
(一)访谈资料的编码过程与结果 |
1.开放性编码——建立自由节点 |
2.主轴性编码——建立树状节点 |
3.选择性编码——建立核心节点 |
(二)访谈资料编码结果的分析 |
1.译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佳 |
2.学校中的聋文化认知尚浅 |
3.译员与聋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 |
六、讨论 |
(一)课堂手语传译员的文化定位偏向听人文化 |
(二)聋人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归属感比较弱 |
(三)大多数听人任课教师对聋人群体不了解 |
(四)高校聋人课堂中的文化冲突多以隐性方式存在 |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完善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
2.加强译员职后培训并健全其评价考核机制 |
3.深化译员跨文化意识以增强其文化信息感应力 |
4.提高手语传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5.加大聋人文化在学校中的推广力度 |
八、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 |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C 课堂手语传译员访谈提纲 |
附录 D 开放性编码过程示例 |
附录 E 访谈资料的编码体系图 |
附录 F 课堂手语传译员AF1 访谈实录 |
附录 G 课堂手语传译员EW2 访谈实录 |
致谢 |
(4)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对比分析理论 |
2.2.2 错误分析理论 |
2.2.3 中介语理论 |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错误的分类 |
2.4.4 错误的层次 |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本分析法 |
3.2.2 语料库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
3.4 研究过程 |
3.4.1 预分析 |
3.4.2 数据收集 |
3.4.3 数据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1.5 小结 |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
4.2.1 词形层面 |
4.2.2 词汇层面 |
4.2.3 句子层面 |
4.2.4 动词层面 |
4.2.5 名词层面 |
4.2.6 错误的原因 |
4.2.7 小结 |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
4.3.4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
5.1 错误成因分析 |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
5.2 教学启示 |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促进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国际中文课堂师生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2 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 师生话语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师生话语的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师生话语的国内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中文课堂中师生话语中学习机会的探究 |
3.1 汉语课堂基本情况介绍 |
3.1.1 课程介绍与班级介绍 |
3.1.2 教材介绍与教学过程介绍 |
3.1.3 学生情况介绍 |
3.2 师生话语中存在的学习机会探究 |
3.2.1 学习机会界定 |
3.2.2 语料来源及转录规则 |
3.2.3 学习机会探究 |
3.3 本章总结 |
第4章 师生话语中的学习机会分析 |
4.1. 学习机会框架建构 |
4.2 学习机会的创造 |
4.2.1 展示性问题创造的学习机会 |
4.2.2 复现知识创造的学习机会 |
4.2.3 课堂环节增设创造的学习机会 |
4.3 学习机会的利用 |
4.3.1 学生话语中学习机会的利用 |
4.3.2 生词教学中学习机会的利用 |
4.4 学习机会的滥用 |
4.4.1 文化教学中的学习机会滥用 |
4.5 学习机会的忽视 |
4.5.1 教师纠错中学习机会的忽视 |
4.5.2 多人课堂中学习机会的忽视 |
4.5.3 话题延展中学习机会的忽视 |
4.6 师生话语特征分析 |
4.6.1 学习机会的利用和创造框架下的师生话语特征 |
4.6.2 学习机会的忽视和滥用框架下中师生话语特征 |
4.6.3 教师不当话语特征原因分析 |
4.7 问卷调查 |
4.7.1 调查对象 |
4.7.2 问卷编制 |
4.7.3 统计方法 |
4.7.4 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师生话语中学习机会最大化教学建议 |
5.1 重视展示性问题,积极提供学习支架,适当增设课堂环节 |
5.1.1 重视展示性问题 |
5.1.2 积极提供学习支架 |
5.1.3 适当增设课堂环节 |
5.2 重视学生话语行为,注意教师话语规范性,降低话语难度 |
5.2.1 重视学生话语行为 |
5.2.2 注意教师话语规范性 |
5.2.3 降低教师话语难度 |
5.3 重视课堂内容的选择 |
5.4 充分备课,充分掌控课堂,注意话题延展 |
5.4.1 充分备课,充分掌控课堂 |
5.4.2 注意话题延展 |
5.5 其他建议 |
5.5.1 坚定教学原则 |
5.5.2 丰富教师素养 |
5.5.3 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
第6章 总结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6)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自主学习能力 |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
2.2 对外汉语教学 |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
2.4 O2O教学模式 |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
3.4.1 教学流程 |
3.4.2 教学条件 |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
3.5.1 评价目标 |
3.5.2 评价维度设计 |
3.5.3 评价方案 |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
4.1 案例简介 |
4.1.1 案例简介 |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
4.1.3 案例评价方案 |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
4.2.1 对象简介 |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2.3 实践结果分析 |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
4.3.1 对象简介 |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3.3 实践结果分析 |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
4.4.1 对象简介 |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
4.4.3 实践结果分析 |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
4.5.1 案例总结 |
4.5.2 讨论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论文的贡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越南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混合式教学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三)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 |
二、国内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四、国内外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五、混合式教学模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后现代主义评价理论 |
二、互动反馈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验法 |
(四)德尔菲法 |
(五)专家排序法 |
(六)量表评价法 |
五、研究工具 |
(一)作文测试卷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提纲 |
(四)数据分析软件SPSS22.0 |
六、研究步骤 |
(一)准备阶段 |
(二)前测阶段 |
(三)研究步骤 |
(四)后测阶段 |
七、教学案例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测验成绩数据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高中英语混合写作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现状访谈结果 |
(二)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
(三)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二、研究反思与教学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一)教学启示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助推教学变革 |
1.1.2 .英语新课标对听说技能提出新要求 |
1.1.3 .翻转课堂提供教学新思路 |
1.2 问题陈述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结构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翻转课堂 |
2.1.2 教学活动设计 |
2.1.3 英语听说能力 |
2.1.4 雨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2.4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英语听说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 翻转课堂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3 前人研究的总结和不足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行动研究法 |
3.2.2 文献研究法 |
3.2.3 调查研究法 |
3.3 研究步骤 |
3.4 研究工具 |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设计 |
4.1 学习者听说学习现状调查 |
4.1.1 调查目的和问卷设计 |
4.1.2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2 教学活动设计依据 |
4.2.1 课程标准分析 |
4.2.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2.3 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
4.2.4 教学环境分析 |
4.2.5 学习资源分析 |
4.2.6 教学评价分析 |
4.3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的初步设计 |
4.3.1 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
4.3.2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3.3 教学活动流程图应用说明 |
5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 |
5.1 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前期测验 |
5.1.1 学习者听力能力前期测验 |
5.1.2 学习者口语能力前期测验 |
5.2 第一轮教学实践 |
5.2.1 计划 |
5.2.2 行动 |
5.2.3 观察 |
5.2.4 反思 |
5.3 第二轮教学实践 |
5.3.1 计划 |
5.3.2 行动 |
5.3.3 观察 |
5.3.4 反思 |
5.4 第三轮教学实践 |
5.4.1 计划 |
5.4.2 行动 |
5.4.3 观察 |
5.4.4 反思 |
5.5 实施效果分析 |
5.5.1 问卷调查 |
5.5.2 师生访谈 |
5.5.3 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英语听说课学习者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习者听力能力前期测验 |
附录五 学习者口语能力前期测验 |
附录六 学习者听力能力后期测验 |
附录七 学习者口语能力后期测验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教学本质的规定性 |
1.1.3 学习共同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
1.2 概念界定 |
1.2.1 学习共同体 |
1.2.2 学习型组织 |
1.2.3 合作学习小组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个案研究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1 文献检索 |
1.5.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5.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章 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
2.1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
2.1.1 学习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 |
2.1.2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 |
2.2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基础 |
2.2.1 主体间性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具身认知理论 |
2.3 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
第三章 学习共同体及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
3.1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
3.1.1 参与主体 |
3.1.2 维持和运行机制 |
3.1.3 环境设计 |
3.2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
3.3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
3.4 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
3.4.1 学习共同体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素质的发展 |
3.4.2 学习共同体提升价值导向效力 |
3.4.3 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现状调查 |
4.1 访谈调查 |
4.1.1 访谈设计 |
4.1.2 访谈结果 |
4.1.3 访谈结果分析 |
4.2 个案研究 |
4.2.1 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案例 |
4.2.2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案例 |
4.2.3 学习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五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思路 |
5.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指导思想 |
5.1.1 为全体学生而建 |
5.1.2 为合作学习而建 |
5.1.3 为全面发展而建 |
5.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1 接纳异质和互相尊重 |
5.2.2 相互倾听与意义协商 |
5.2.3 学习的协同性 |
5.2.4 合作与反思相结合 |
5.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内容 |
5.3.1 参与主体的设计 |
5.3.2 维持机制的设计 |
5.3.3 运行机制的设计 |
5.3.4 学习环境的设计 |
5.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策略 |
5.4.1 以服务学习活动为先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
5.4.2 以多样化学习小组为基础,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空间 |
5.4.3 以课堂静默为重要环节,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 |
5.4.4 开展多元评价,诱发和维持学生学习驱动力 |
5.4.5 联结外部支持,完善学习共同体的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访谈笔录(洪老师) |
附录3:访谈笔录(吴老师) |
附录4:访谈笔录(沈老师) |
附录5:访谈笔录(王老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 ——以N师范大学实训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关注沉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
(二)当前教育实践缺乏对沉默学生的人文关照 |
(三)关于学生课堂沉默的理解有待扩展和深化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沉默 |
(二)课堂沉默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
五、理论基础 |
(一)教育场域理论 |
(二)教育对话理论 |
第一章 研究设计及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过程 |
(一)研究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收集的相关说明 |
(三)研究对象现状介绍 |
(四)数据结果的呈现 |
第二章 课堂沉默的理性建构 |
一、沉默的“影像”还原 |
(一)言语的缺失与遮蔽 |
(二)思维的退场与在场 |
(三)情感的外移与唤醒 |
二、沉默的特性分析 |
(一)动态生成与情境性 |
(二)非特定化与复杂性 |
(三)意向性与可理解性 |
三、沉默的类型划分 |
(一)建设性沉默与非建设性沉默 |
(二)有意义沉默与无意义沉默 |
(三)习得性沉默与生成性沉默 |
第三章 沉默者说——沉默的符号秘密 |
一、表征为冲突性的话语特权 |
(一)顺从:尊重权威的沉默 |
(二)压抑:话语失衡的沉默 |
(三)边缘化:受到忽略的沉默 |
二、表征为单向度的师生关系 |
(一)害怕:焦虑不安的沉默 |
(二)抗拒:主动疏离的沉默 |
(三)排斥:拒绝合作的沉默 |
三、表征为回避式的逃逸空间 |
(一)退缩:否认自我的沉默 |
(二)不满:有意脱离的沉默 |
(三)防御:自我保护的沉默 |
(四)冷漠:缺乏同情的沉默 |
(五)失落:回避失败的沉默 |
(六)散漫:无所事事的沉默 |
四、表征为未现缓和的内心独白 |
(一)想说不能说:同伴一致的沉默 |
(二)想说不敢说:等待时机的沉默 |
(三)想说不会说:无言以对的沉默 |
五、表征为无法言语化的认知 |
(一)说不清:“心口不一”的沉默 |
(二)说不对:词不达意的沉默 |
(三)说不出:难以言表的沉默 |
六、表征为移情性的倾听态度 |
(一)认同:乐于聆听的沉默 |
(二)共情:传递关心的沉默 |
(三)接纳:表达尊重的沉默 |
七、表征为隐性参与的思维在场 |
(一)理解:信息加工的沉默 |
(二)反思:自我检验的沉默 |
第四章 沉默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一)先前教育规训影响下的后遗症 |
(二)公众发言焦虑 |
(三)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
二、课堂环境因素 |
(一)消极参与的课堂气氛 |
(二)缺少支持的课堂社区 |
三、教师因素 |
(一)倾听理念缺失,应对沉默欠妥 |
(二)对话精神遮蔽,学生话语权的假性赋予 |
(三)生命关照意识封闭,师生交流不足 |
第五章 策略部分 |
一、学生方面 |
(一)正确看待教师权威,淡化规训影响 |
(二)缓解公众发言焦虑 |
(三)克服语言表达困难 |
二、课堂环境方面 |
(一)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
(二)建设支持性的课堂社区 |
三、教师方面 |
(一)树立倾听理念,合理应对沉默 |
(二)融入对话精神,开放学生话语权 |
(三)加强生命关照意识,注重师生交流 |
结语 教育的温度落地和理性升华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生访谈自述改写示例 |
附录五 :访谈数据处理示例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嵌入(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导入传统文化研究[J]. 李芳. 继续教育研究, 2021(11)
- [2]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立南.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D]. 魏燕珂.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促进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国际中文课堂师生话语研究[D]. 梁榆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6]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7]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D]. 万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 沈兆正.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 ——以N师范大学实训课堂为例[D]. 李存婷.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