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智力投资公司

石磊智力投资公司

一、石磊 智力型投资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徐乐怡[1](2021)在《中国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共生绩效与空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日渐提升的背景下,科技新城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依托以及全球竞争力重塑的平台和载体,其重要性日显突出。近年来,关于科技新城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分析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系统性研究仍有待完善,尤其是关于科技新城的定量测度、空间分布、形成机理、与企业共生绩效和区域空间效应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进一步加强科技新城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确定“科技新城”这一研究对象,首先梳理相关的文献,并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构建了科技新城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运用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和杭州未来科技城三个案例阐述科技新城国内外模式,并总结了经验启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新城定量测度指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科技新城空间演化格局,探讨了科技新城空间演化特征和规律;再次,基于市级层面和省级层面两个地理维度,运用Logit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随后,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研究了科技新城与企业的共生绩效;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两方面,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科技新城的区域空间效应。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科技新城建设开发模式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以及政府-市场协作型,开发类型主要分为:地理交通型、自然资源型、产业集群型。关于科技新城选择机理,在宏观层面,科技新城应注重政府主导功能,在微观层面,科技新城开发可采用企业主导型模式。第二,科技新城在集聚上呈现以苏南、浙北和上海相交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的区域特征,同时呈现由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演化特征。科技新城的国家级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由单中心逐渐向均衡型的复杂网络结构过渡的特征,且科技新城数量和空间联系总量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本文从人民生活、科技企业状况和土地资源状况三个方面构建了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直接排序法计算指标结果,并进行排序。第三,针对科技新城形成机理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市级尺度下,工业基础、人口城镇化、交通设施和创新要素都对科技新城形成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另外,创新服务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在省级尺度下,互联网+、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经济基础、区域科技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和企业家精神这些因素对科技新城的设立和空间联系总量均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第四,科技新城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生绩效,科技新城的设立对经济集聚、人才吸引和产出提升均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且存在一定的时间异质性。其一,针对经济集聚效应,科技新城的设立会显着提升科技新城周围区域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形成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发展。其二,针对人才吸引效应,科技新城的设立会显着提升科技新城周围区域内的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形成人才吸引效应,促进要素的聚集发展,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其三,针对产出提升效应,科技新城能够助推企业产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产业间良性互动和区域经济发展。科技新城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人才吸引效应大致经历了一个先变大、后变小再逐渐稳定的一个动态过程,产出提升效应具有较强的波动性。第五,科技新城能提升当地创新能力,却对临近地区具有负向效应;科技新城无法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却能促进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科技新城的空间效应与设置的地理距离阈值有关,数据表明科技新城的建立对周围地区的创新提升具有负向影响,呈现“倒U”形关系,但科技新城的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存在一定的空间衰减特征。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启示:第一,构建以政府和市场结合的科技新城资源配置模式,资源分配需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采取政策手段助力科技新城的建设,保护市场制度,促进科技新城的发展,并打造以科技新城为核心的创新源和经济增长极,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第二,构筑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的科技新城发展模式,加强科技新城与当地的产业联系,科技新城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土壤和物质基础,同时保证高品质的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产城融合;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的重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新城的良性共生发展;第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陈明春[2](2020)在《初创企业创新项目奖励型众筹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迎接经济改革中的机遇,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挑战。然而,成功创业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融资难、融资贵。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融资难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崛起,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工具借助信息技术发展风靡世界,也为初创企业创新项目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众筹平台按照回报类型分为奖励型众筹、债权型众筹、股权型众筹和捐赠型众筹,由于低法律风险等优势,初创企业多选择奖励型众筹进行融资。本文聚焦奖励型众筹,研究初创企业创新项目众筹定价机制,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模型等,分析不同定价方法在众筹中的运作机理,探讨创新项目应如何设计回报结构,为初创企业通过定价决策提高融资绩效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分析几种定价方法在众筹机制下的运作机理,分析了跨阶段定价法、版本控制定价法和早鸟定价法在“all-or-nothing”机制下较在传统领域有何不同。研究表明:(1)针对跨阶段定价法,众筹环境下,即使市场需求小、不存在竞争者、产品创新型高,多数情况下,项目发起人仍应使用渗透定价策略,以获得更多融资,这与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中的定价理论不一致;(2)针对版本控制定价法,即使支持者对不同质量产品估值成线性关系,版本控制定价策略依然可以在获取更多融资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经典定价理论中,版本控制定价策略的适用多基于支持者对不同质量产品估值非线性假设或者成本对产品质量非线性假设。奖励型众筹的“all-or-nothing”机制是版本控制定价法的又一理论根基;(3)针对早鸟定价方法,众筹情境下,由于“all-or-nothing”机制作用,早鸟定价方法可以鼓励高估值支持者支付较高价格的同时兼顾低估值支持者。以上分析皆说明,各定价方法在众筹情境下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本文随后具体分析了奖励型众筹中的单一定价方法选择问题。研究发现:如果创新项目只选择单一定价方法,一般情况下,当产品质量可差异化程度较低时,早鸟定价更适用,初创企业没有必要花费巨额成本设计不同质量差异的产品;当产品质量可差异化程度较高时,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版本控制定价仍可能成为最优定价策略。不同定价策略的混合使用形成了创新项目的回报结构。关于回报结构设计,本文认为:1)项目发起人应先了解项目线上市场特征;2)选择合适的回报结构质量差异化水平,奖励型众筹机制下,创新项目回报结构质量设计不仅受产品固有特征影响,还应充分考虑市场特征;3)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以搭配具有质量差异的回报,以帮助项目发起人融到充足的启动资金。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众筹领域相关的文献,深化了奖励型众筹中定价机制研究,还为初创企业奖励型众筹定价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慧娟[3](2019)在《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上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走出去”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工程建设。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其背景文化有较大差异,对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员激励体系的完善与合理,又会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如何从嵌入文化差异的角度,构建合理的人员激励体系,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薄弱、分散且不成体系,这就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以省级社科基金为依托,结合自己熟悉的工作领域,对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扎根理论、层次分析、结构方程等多种方法。本研究的逻辑结构是:通过绪论部分交待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括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在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先总结述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差异、人员激励体系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相关研究,然后对三个核心概念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与分析,寻找研究空白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核心点。第三章则以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入手,阐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进而以扎根理论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的人员激励体系框架,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做出评价,分析其结构特征;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汇总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结论,从而提出理论假设,进而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第五章在问卷调研获取基础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基础上,完成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最后一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得出嵌入文体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改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管理启示,并阐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同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分析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特点,论述了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原则,并以扎根理论为出发点,建立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通过选择尼日利亚水泥厂项目作为后续调查的重要样本来源,以层次分析法进行人员激励体系的结构分析,其中指标间不同的权重关系表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不同手段在文化差异作用下存在明显差异。(2)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本文以综合激励模型为基础,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两个方面建立人员激励体系,进而通过汇总相关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理论假设,构建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模型中,嵌入文化差异后,人员激励体系通过工作绩效这一中介变量,以及文化差异、公司制度这两个调节变量,来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绩效,而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这三个变量则起到控制作用。其中,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可以用项目成果、建设效率、成员满意度、社会影响、环境影响来衡量。(3)完成了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其本质是通过结构方程来实证分析检验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否相符。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看,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相符合的。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体系中,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工作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间接影响;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公司制度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也存在正向影响;员工素质、领导能力以及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都存在正向直接影响。本文所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内外部激励的影响效果有明显差异。同时,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内在性激励,这和传统(非国际化)工程项目的相关结论有所区别,这也是由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强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制度对于提高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促进效果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及人员激励体系构建提供依据,指导企业更好地构建有效人员激励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文化差异下调节内外部激励手段的设置与实施,以求推动工作绩效,继而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

张广超[4](2019)在《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人们对安全稳定多样化的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使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创造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早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一方面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利差水平持续缩窄,银行传统的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具有以往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已然对传统个人理财业务产生巨大冲击。因此面临挑战,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探索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创新型的理财产品开发,不断改进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对于推进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至关重要。面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同时,大数据电子商务也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继2017年资管新规发布之后,2018年货币基金政策进一步规范了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以货币基金对接的互联网产品受到冲击。面对机遇,建设银行开始率先行动,加大技术投入,开发应用行业领先的新一代业务系统,依托数据化平台,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完善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体系,全面提升优质理财服务水平。本文从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出发,对建行ZD支行如何解决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升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生命周期理论与精准营销理论相结合,引入金融服务业基本分析框架,从客户价值理论结合关系营销理论基础上,对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产品业务发展从战略营销、产品营销策略、服务营销策略三个方面给出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建立激励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以及加强风险管控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为实现在不同的阶段,有效的识别客户,维护客户,提升客户,挽留客户提供了营销措施保障。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有利于建行ZD支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更有针对性的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提升个人理财业务的综合竞争实力。本研究的开展将会在客观上提升建设银行基层营业网点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对于改善建设银行基层营业网点个人理财业务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孙荣华[5](2018)在《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依托创新创业的需求链变化和有利的政策引导与刺激,当前我国众创空间建设如火如荼,众创空间已然成为新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和创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区,是整合各类资源集成创新的关键节点,由高校主导建设的众创空间迎合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在我国“双创”浪潮中异军突起。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众创空间目前还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平台活力,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故此,通过客观评价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绩效,进而促使其提升服务质量,是众创空间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新问题。本研究从创客的视角切入,引入创客满意度概念,旨在通过推进创客满意度评价实践强化高校众创空间竞争意识,提升平台活力,优化服务质量,将创客满意度纳入高校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促进高校众创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分析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意义,明确创客满意度评价研究的价值所在,梳理众创空间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学术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二是分析和界定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等核心概念,并对满意度测评理论、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平台理论等支撑理论进行梳理,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三是从高校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创客服务质量出发,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创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四是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工具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并设计了评价量表。五是运用研究形成的理论成果开展实证研究,为案例地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检验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同时为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提供案例参考。六是总结研究的结论、成果与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提出的创客满意度、创客服务质量等新概念,设计的创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量表,以及其他成果和结论将为众创空间建设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新参考和新思路。

张帆[6](2017)在《金融发展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与国际研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温和复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中国新一届政府坚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多措并举来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不断提高发展和防范风险能力。对内而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等国家层面战略的提出,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释放巨大的中国内需潜能。对外来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成为了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将以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均衡和普惠的区域合作框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金融产业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巨大变革的新时期,金融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金融服务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为统筹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家战略和中国经济由投入型增长转向效率型增长转变的大背景下,金融将助推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在中国经济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率型增长转变的进程中,对全要素生产率关注度的提高将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但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将能源的投入以及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纳入综合考虑范畴,导致其对政府的辅助决策作用是有限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采用综合考虑了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因素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能源和环境约束下能够更加全面和科学评价生产效率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下,研究和分析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同时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影响以进口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渠道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现象以及对比了国际研发知识溢出和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理论建模工作和实证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结论:第一,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三部门两产品的熊彼特增长离散时间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放在同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进行对比研究,得到了金融发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三个重要推论,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第二,从构建的区域金融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来看,全国及各省市的金融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在逐年变化趋势上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但总体仍处在较低水平,虽有空间集聚的趋势但在空间集聚的形态上仍不明显,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的特征。第三,针对金融发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指标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金融发展水平更发达的省份,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会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更加明显。同时在分时间段的对比研究中也有相同的结论,而且得到了金融危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冲击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小,以及金融危机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更加明显的结论。第四,通过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推导出的重要推论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得到了金融发展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且金融发展提升相同幅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会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幅度的结论。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更加明显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第五,在以国际研发知识溢出为研究场景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了金融发展通过国际研发知识溢出渠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构建了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金融发展对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的门槛检验模型,揭示了国际研发溢出渠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金融发展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得到了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和国际研发知识溢出不同渠道的金融发展的门槛值。第六,使用了空间计量建模方法,将传统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线性模型扩展成为空间杜宾模型,衡量了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国内知识研发存量、由进口贸易渠道产生的知识研发存量和由FDI渠道产生的知识研发存量对我国国际研发知识的溢出效应。同时在分时间段的对比研究得到了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国内知识研发存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变得更大的结论。

石磊[7](2017)在《奖励型众筹创新项目在线信息对融资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创新正在完成民主化进程,大众创新逐渐成为了趋势,然而,大众创新的绝大部分项目是很难通过传统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获得资金支持的,创新项目的这种融资困境也在不断迫使人们寻求新的融资途径。近年来,一些创新型企业或个人开始依托互联网平台直接向大众寻求融资,这种新兴的融资模式被称为"众筹",其主要创造性在于将融资对象扩大化至社会大众。成立于2009年的Kickstar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众筹平台,截止2017年3月,网站已有1300多万的支持者,超过12万个项目成功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随着众筹模式在国外取得的巨大成功,国内的点名时间、众筹网、阿里众筹、京东众筹、追梦网等众筹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这种新颖的融资模式不仅迅速地获得了创新创业者、企业及社会的认可,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新课题。其实,就其运作模式而言,众筹是指项目发起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潜在的大众投资者展示有关项目质量的各种信息,随后,大众投资者基于项目公开的这些实时在线信息做出自己投资决策的过程。因此,项目的在线信息对众筹项目融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哪些在线信息会影响创新项目融资绩效?哪类在线信息对创新项目融资绩效影响程度最高?面对不同类别的众筹项目,各类在线信息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又是如何呢?然而,从现有的众筹文献研究来看,鲜有文章基于成熟的理论方法,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过研究探索。本文将基于项目资本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以奖励型众筹平台上在线信息中项目人力资本信息、社会资本信息、智力资本信息为自变量,以融资绩效为因变量,研究了奖励型众筹创新项目在线信息对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智力资本信息对融资绩效影响最大,人力资本信息和社会资本信息对融资绩效的影响相差甚微;然而,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众筹项目,人力资本信息与社会资本信息的影响作用出现了显着差异。在科技类与出版类项目中,人力资本信息的影响作用远大于社会资本信息;在艺术类和娱乐类项目中,社会资本信息影响作用远大于人力资本信息。本研究首次将信号传递理论与项目资本理论应用到奖励型众筹实证研究领域,扩展了信号理论与资本理论的研究边界,为后续的众筹实证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成熟理论。基于这些理论,本文首次将项目在线信息划分为人力资本信息、社会资本信息与社会资本信息三个维度,探索研究了各类在线信息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究了各类在线信息对不同类别的奖励型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作用,弥补了众筹现有相关研究的空白与不足。论文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众筹领域的实证研究,为互联网在线众筹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还为项目发起人和众筹平台关于如何提高项目融资绩效,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意见,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也存在着样本数量不够大,有关指标的选择不够全面等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陈德金[8](2011)在《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文中提出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正如Roberta M.(1998)所言:企业经营的市场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企业经营不仅仅期待着与邻近的企业在自己区域竞争,企业的市场已经变得全球化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央政策强化了“国际化”政策导向,文化与传媒产业国际化的相关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传媒产业的国际化激情,使得新兴的传媒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总产值达到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3%。尽管当前世界经济高度全球化,然而中国传媒企业真正实施国际化的相对较少,对传媒产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也很少。尤其传媒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由于“文化折扣”的存在,传媒集团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跨文化的影响。因此,论文借助Melin(1993)国际化概念(国际化首先是目标市场选择,其次是进入模式决策),基于跨文化理论,以中国传媒集团为研究对象,进行跨学科研究探索,研究了文化差异与目标市场选择、跨文化风险与进入模式决策,探索中国传媒集团“中国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实了国内在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四力模型以Dunning国际化动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传媒集团相关领导与员工进行深度访谈,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战略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结果发现,Dunning国际化动机的资源导向型与战略导向型在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程中不适用,而市场型与效率型与中国现状吻合。通过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发现,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可以归纳为四种力量:政府推动力、市场拉动力、品牌驱动力与集团策动力,并因此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四力模型。(2)实证了文化差异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关系对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基于Hofstede文化维度,结合Kougut和Singh(1988)文化距离的测量方法,计算了中外的文化距离。通过搜集中国出版集团国际化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文化距离、地理距离、GDP与投资环境指数对于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版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与文化距离、GDP显着正相关,而与地理距离显着负相关,与投资环境指数正相关,但不显着。通过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传媒集团倾向选择文化距离较大的目标市场。对这种“异象”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可能由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为了在文化距离更大的市场宣传中国的文化理念与意识形态,进一步吻合了国际化动机的实证结果。(3)探讨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与进入模式决策方法研究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因素,从决策者角度出发,考虑目标国家风险和市场吸引力等因素,利用决策过程方法,构建了目标市场选择的动态DMP模型;同时,从跨文化风险视角,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给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的AHP模型,提升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入模式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4)提出了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四大战略从文化差异、文化风险与跨文化冲突三个方面对跨文化进行了阐释,分别研究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进入模式决策以及跨文化冲突处理模型,从而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模式(Cross-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CDM),并结合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现状,对跨文化发展模式的推进路径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的四大战略:环境政策优化战略、产业链锻造战略、品牌塑造战略和跨文化协同战略。论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于Dunning国际化动机理论,分析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利用深度访谈,实证调查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四力模型:政府推动力、市场拉动力、品牌驱动力和集团策动力,且在实践中对四力模型进行了检验,进一步丰富了国际化动机理论。第二,基于文化差异理论,构建了文化距离测量指标,并实证检验了文化差异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分析了文化差异对目标市场选择的作用机理,为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弥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第三,基于跨文化竞争力理论,尝试分析跨文化因素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四大战略,从而优化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路径,增强了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和传媒软实力。

杨红艳[9](2008)在《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新的投资工具,是投资基金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促进产业发展,进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是一国和一地区支持和发展特定产业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在国外,学者们对产业投资基金这一课题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国内,产业投资基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产业投资基金这个课题做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围绕产业投资基金这一主题,以理论研究为基点,运用实证分析工具,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与协同论相结合的方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展开了研究。本文明确了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考察了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对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存在的问题、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在借鉴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提出了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战略措施,对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目前,在实践中,我国还没有上规模、运作规范的产业投资基金,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在学术界,学者们更多地是在研究探讨创业投资基金,而对产业投资基金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对重庆市的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也是基于创业投资基金,对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个空白。本文是对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的初步探索,本文不仅能为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上的框架,还能为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一个实践上的框架。另外,本文有利于丰富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理论和内容,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投资基金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对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进行系统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但是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领域还包括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等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能逐一进行研究。

蔡建群[10](2008)在《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国有企业样本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国内外已有心理契约研究成果较为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者都在探讨组织与员工(包括组织与管理者)之间的心理契约,但很少有学者去研究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存在心理契约的可能性及其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事实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即使在一些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在组织及其制度之外,管理者的个人影响力仍然对员工行为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截面调查方法研究国有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及其对员工缄默/呼吁行为的影响。主要目的是加深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理解: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否存在心理契约?如果存在,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怎样?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类型对员工的缄默/呼吁行为有何影响?其作用机理如何?是否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MX)为中介变量?是否受到员工内在动机和情绪控制力的影响?根据上述研究重点,本研究按照规范的实证研究程序,对研究过程进行了设计。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问题和思路,同时,本研究还对关键术语进行了必要的定义。第二章是研究综述部分。主要对心理契约、员工行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以及员工内在动机、员工情绪控制力等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和评述,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说部分。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9个大假说和42个小假说。第四章是研究方法与过程部分。在进行较为规范的研究设计基础上,本研究分四次进行了预测试,先后共获得511名国有企业员工的有效数据资料。在正式测试中,获得了422名国有企业员工的有效数据资料。研究过程中控制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位类型、工作变动次数等人口学统计变量。主要选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了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对翻译与本土化的量表进行了检验。第五章是正式测试结果部分。主要选用SPSS13.0和LISREL8.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以Excd2007为辅助工具,采用了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相结合的统计方法,根据假说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假说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存在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和伦理型心理契约。研究发现,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类型对员工缄默/呼吁行为有显着影响,即交易型心理契约(TPC)与员工顺从型缄默/呼吁行为、防御型缄默/呼吁行为显着正向相关,关系型心理契约(RPC)与员工亲社会型缄默/呼吁行为显着正向相关,伦理型心理契约(EPC)与员工顺从型缄默/呼吁行为、防御型缄默/呼吁行为显着负向相关,与员工亲社会型缄默/呼吁行为显着正向相关。同时,研究还证实了LMX对心理契约类型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员工的内在动机和情绪控制力对心理契约类型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第六章是讨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结果及发现进行了分析、讨论与总结,并就研究结果在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者领导力、员工职业发展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在介绍创新点之后,本研究重点剖析了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石磊 智力型投资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磊 智力型投资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共生绩效与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篇章安排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集聚经济与产业区位研究的发展回顾
        2.1.1 集聚经济与产业区位理论的提出和早期研究
        2.1.2 集聚经济与产业区位理论发展和后期实证研究
    2.2 区域政策和创新研究的发展回顾
        2.2.1 创新集群研究进展
        2.2.2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展
        2.2.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3 开发区和科技新城研究的发展回顾
        2.3.1 产城融合研究进展
        2.3.2 开发区与高新区研究进展
        2.3.3 科技新城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3 科技新城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科技新城开发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科技新城建设开发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3.1.2 科技新城开发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3.1.3 科技新城开发模式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3.2 科技新城的开发类型和核心主体
        3.2.1 科技新城开发类型
        3.2.2 科技新城核心主体
    3.3 科技新城建设开发类型的选择机理
        3.3.1 科技新城开发类型的选择依据
        3.3.2 科技新城开发类型的选择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科技新城案例研究
    4.1 国外模式借鉴:美国硅谷科技新城
        4.1.1 美国硅谷科技新城的优势条件
        4.1.2 美国硅谷科技新城的经验分析
    4.2 国外模式借鉴:日本筑波科学城
        4.2.1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发展条件
        4.2.2 日本筑波科学城与硅谷比较
        4.2.3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经验分析
    4.3 国内模式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
        4.3.1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规划布局
        4.3.2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运行机制
        4.3.3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优劣势分析
        4.3.4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总结分析
    4.4 国内外模式对比启示
        4.4.1 国内外模式对比分析
        4.4.2 国内外模式对比的相关启示
5 科技新城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格局研究
    5.1 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测度分析
        5.1.1 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测度构建
        5.1.2 科技新城综合评价测度结果分析
    5.2 科技新城的空间分布研究方法
        5.2.1 核密度分析
        5.2.2 科技新城空间联系网络模型
        5.2.3 数据来源
    5.3 科技新城的空间分布及和核密度特征
        5.3.1 科技新城空间分布
        5.3.2 科技新城集聚的核密度分析
    5.4 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特征
    5.5 科技新城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科技新城形成机理研究
    6.1 地市级尺度下科技新城形成机理分析
        6.1.1 理论假说
        6.1.2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6.1.3 结果分析
    6.2 省级尺度下科技新城形成机理分析
        6.2.1 理论假说
        6.2.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2.3 描述性分析与平稳性检验
        6.2.4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科技新城与企业共生绩效研究
    7.1 研究设计
    7.2 变量说明与指标选取
    7.3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7.4 共生绩效的时间效应分析
        7.4.1 经济集聚的时间效应分析
        7.4.2 人才吸引的时间效应分析
        7.4.3 产出提升的时间效应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5.1 共同趋势假设检验
        7.5.2 反事实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科技新城的空间效应研究
    8.1 理论假说的提出
    8.2 模型、方法与数据
        8.2.1 空间杜宾模型
        8.2.2 变量说明
    8.3 实证检验
        8.3.1 整体回归结果
        8.3.2 分区域回归结果
        8.3.3 分城市群回归结果
        8.3.4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初创企业创新项目奖励型众筹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初创企业融资
        2.1.1 传统融资渠道
        2.1.2 企业融资理论
        2.1.3 初创企业融资难
        2.1.4 互联网金融
    2.2 众筹理论及研究现状
        2.2.1 众筹内涵
        2.2.2 参与动机
        2.2.3 众筹模式
        2.2.4 绩效影响因素
        2.2.5 众筹作用
        2.2.6 众筹机制
    2.3 定价研究
        2.3.1 传统定价研究
        2.3.2 众筹定价研究
        2.3.3 众筹与博弈论
第3章 奖励型众筹定价方法运作机理研究
    3.1 跨阶段定价研究
        3.1.1 问题提出
        3.1.2 相关研究文献
        3.1.3 模型假设与构建
        3.1.4 模型分析
    3.2 版本控制定价研究
        3.2.1 问题提出
        3.2.2 相关研究文献
        3.2.3 模型假设与构建
        3.2.4 模型分析
    3.3 早鸟定价研究
        3.3.1 问题提出
        3.3.2 相关研究文献
        3.3.3 模型假设与构建
        3.3.4 模型分析
        3.3.5 实证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奖励型众筹单一定价方法适用性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相关研究文献
    4.3 模型假设与构建
    4.4 模型分析
    4.5 实证检验
    4.6 结论
第5章 奖励型众筹定价方法融合与回报结构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相关研究文献
    5.3 模型假设与构建
    5.4 模型分析
    5.5 结论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学术成果

(3)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激励理论
        2.1.2 关系治理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目标管理理论
    2.2 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2.1 人员激励的概念及其解读
        2.2.2 工程项目全周期视角下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2.3 综合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
        2.2.4 内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2.2.5 外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2.2.6 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综合性研究
    2.3 文化差异与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3.1 文化差异的概念及其解读
        2.3.2 社会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3 管理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4 国际工程项目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5 其他多维度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
        2.4.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概念及其解读
        2.4.2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2.4.3 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3.1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3.1.1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
        3.1.2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3.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3.2.2 资料的收集
        3.2.3 资料分析与编码
        3.2.4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的构建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评价
        3.3.1 中非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存在问题
        3.3.2 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员激励体系研究
        3.3.3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4.1 变量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4.1.1 文化差异的界定及维度
        4.1.2 公司制度的界定及维度
        4.1.3 工作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4.1.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2.2 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2.3 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4.2.4 文化差异和公司制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4.2.5 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3 理论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员激励体系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采集
        5.1.1 调查方案的设计
        5.1.2 预调查
        5.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1.4 正式调查
        5.1.5 正式调查数据的预处理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过程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5.3.3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2.2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个人理财产品及其营销的理论依据
    2.1 个人理财产品
        2.1.1 个人理财产品的界定
        2.1.2 个人理财产品的内容
    2.2 相关营销理论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精准营销理论
        2.2.3 客户价值理论
3 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建行ZD支行简介
        3.1.1 建行ZD支行基本情况介绍
        3.1.2 建行ZD支行主要个人理财产品简介
    3.2 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2.1 对市场目标客户细分不足
        3.2.2 个人理财产品缺乏创新,市场定位不准确
        3.2.3 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服务水平不高
        3.2.4 缺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4 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改进方案
    4.1 STP战略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产品营销策略
        4.2.1 差异化设计产品和服务
        4.2.2 根据家庭生命周期设计产品与服务
    4.3 服务营销策略
        4.3.1 完善个人理财客户信息系统
        4.3.2 注意改善客户关系
        4.3.3 提升中高端客户粘性
5 实施保障措施
    5.1 建立健全销售团队绩效激励机制
    5.2 强化专业营销队伍建设
    5.3 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工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众创空间
        2.1.2 创客
        2.1.3 创客满意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满意度测评理论
        2.2.2 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2.2.3 平台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校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
    3.2 创客服务质量
        3.2.1 创客服务质量的内涵
        3.2.2 创客服务质量的内容
    3.3 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3.3.1 空间整体环境
        3.3.2 基础服务能力
        3.3.3 资源链接能力
        3.3.4 教育指导能力
        3.3.5 主题活动效能
        3.3.6 服务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4.1.1 构建原则
        4.1.2 评价方法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4.2.2 评价模型
    4.3 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4.3.1 专家评分与判断矩阵构造
        4.3.2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4.3.3 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4.4 创客满意度评价量表设计
        4.4.1 设计过程与量表内容
        4.4.2 创客满意度计算方法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的实证研究——以云南省6家空间为例
    5.1 数据采集
    5.2 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5.2.1 综合评价结果
        5.2.2 一个案例分析
    5.3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5.3.1 问题分析
        5.3.2 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众创空间实地调研数据采集表与访谈提纲
    附录2 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指标效度调查
    附录3 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
    附录4 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金融发展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与国际研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金融产业和金融发展
        1.3.2 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1.3.3 知识和空间知识溢出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节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发展及其金融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2.1.1 金融发展的概念
        2.1.2 金融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2.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定义
        2.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
        2.2.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定义
        2.2.4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2.3 金融发展和生产率提高的相关研究
        2.3.1 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3.2 金融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2.4 金融发展对国际研发存量溢出的影响
        2.4.1 国际研发溢出的相关研究
        2.4.2 金融发展对国际研发存量溢出的影响研究
        2.4.3 国际研发存量二次溢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3.1 区域金融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选取原则
        3.1.2 指标选取依据
        3.1.3 指标体系设计
        3.1.4 区域金融发展状况综合评定
    3.2 TOPSIS法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3.2.1 TOPSIS指标评价方法
        3.2.2 TOPSIS指标评价结果
    3.3 金融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3.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金融发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模型构建
    4.1 模型的构建思路和基本假设
    4.2 该国标准生产率的数理推导
        4.2.1 总量生产函数
        4.2.2 中间产品部门的技术进步
        4.2.3 期望收益
        4.2.4 国家标准生产率
    4.3 完全信贷市场下的标准生产率动态演变
    4.4 不完全信贷市场下的标准生产率动态演变
    4.5 标准生产率动态演变的均衡状态
    4.6 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标准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路径
        4.6.1 情形1:当金融发展水平足够高时
        4.6.2 情形2:当金融发展水平为中等时
        4.6.3 情形3:当金融发展水平足够低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5.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测度
        5.1.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5.1.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5.1.3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5.1.4 时间维度结果分析研究
        5.1.5 空间维度结果分析研究
    5.2 假说一和假说二的验证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
        5.2.2 变量确定及说明
        5.2.3 计量方法选择
        5.2.4 假说一的验证结果
        5.2.5 假说二的验证结果
        5.2.6 分时段验证结果
    5.3 金融发展影响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金融发展非线性效应研究
    6.1 假说三的验证
        6.1.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1.2 计量结果和分析
    6.2 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交叉项探索研究
        6.2.1 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现象
        6.2.2 交叉项检验模型
        6.2.3 变量计算和数据来源
        6.2.4 计量模型确定和因果检验
        6.2.5 交叉项计量模型结果
    6.3 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非动态面板门槛效应研究
        6.3.1 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
        6.3.2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6.3.3 门槛效应的时间维度分析
        6.3.4 门槛效应的区域维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金融发展对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
    7.1 空间计量模型
    7.2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国际研发存量间接溢出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7.3 全样本下国际研发存量间接溢出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7.3.1 检验方法
        7.3.2 变量计算和数据来源
        7.3.3 线性模型估计结果
        7.3.4 空间模型估计
        7.3.5 间接溢出效应估计
    7.4 金融发展对国际研发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
        7.4.1 我国各省市按照金融发展水平分组
        7.4.2 金融发展水平高组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效应
        7.4.3 金融发展水平中组的知识溢出效应
        7.4.4 金融发展水平低组的知识溢出效应
        7.4.5 高中低组结果分析和对比
    7.5 分时段空间面板模型
        7.5.1 金融危机之前:2000 年-2008 年检验结果
        7.5.2 金融危机之后:2009 年-2013 年检验结果
        7.5.3 分时间段模型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7)奖励型众筹创新项目在线信息对融资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章节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众筹理论及研究现状
        2.1.1 众筹内涵
        2.1.2 众筹模式分类
        2.1.3 众筹运行机理
        2.1.4 众筹参与主体动机研究
        2.1.5 众筹融资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2.2 项目资本理论
    2.3 信号理论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研究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人力资本
        3.2.2 社会资本
        3.2.3 智力资本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设计
    4.2 数据收集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基于总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基于不同类别众筹项目数据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理论贡献
    6.3 研究实践意义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索引
图形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2.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研究路径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对象确定
        2.1.2 国际化概念
        2.1.3 跨文化的相关概念
    2.2 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国际化阶段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决策过程模型与OLI模型
    2.3 跨文化管理研究
        2.3.1 跨文化分析的模型
        2.3.2 跨文化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2.4 国际化目标市场与进入模式的文献综述
        2.4.1 国际化目标市场研究综述
        2.4.2 国际化进入模式研究综述
        2.4.3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研究相关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四力模型研究
    3.1 中国传媒集团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1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传媒集团市场结构分析
        3.1.3 中国传媒集团竞争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3.1.4 中国传媒集团经营存在的问题
    3.2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分析
        3.2.1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现状
        3.2.2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障碍
        3.2.3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成功案例与经验启示
    3.3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影响因素PEST分析
        3.3.1 政治因素
        3.3.2 经济因素
        3.3.3 社会文化因素
        3.3.4 技术因素
    3.4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研究
        3.4.1 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相关理论
        3.4.2 Dunning的国际投资动机理论分析
        3.4.3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实证检验
        3.4.4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四力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DMP选择模型
    4.1 文化差异、文化距离与心理距离研究
        4.1.1 文化差异分析
        4.1.2 文化距离分析
        4.1.3 心理距离分析
    4.2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实证—基于文化距离分析
        4.2.1 研究假设
        4.2.2 实证研究模型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DMP法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
        4.3.1 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模型分析
        4.3.2 目标市场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3.3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因素
        4.3.4 基于DMP法的目标市场选择模型构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文化风险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入模式AHP模型
    5.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方法与决策分析
        5.1.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方法
        5.1.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决策模型及其评价
        5.1.3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决策过程与原则
    5.2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5.2.1 宏观层面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分析
        5.2.2 中观层面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分析
        5.2.3 微观层面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分析
    5.3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进入模式的跨文化风险因素
        5.3.1 传媒产品风险
        5.3.2 国际化合作风险
        5.3.3 管理风险
        5.3.4 协同风险
        5.3.5 跨文化沟通风险
    5.4 基于AHP法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
        5.4.1 AHP法的基本原理
        5.4.2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5.4.3 基于AHP法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模型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跨文化冲突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风险CSM模型
    6.1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6.1.1 管理理念方面的冲突
        6.1.2 协调组织方面的冲突
        6.1.3 员工管理方面的冲突
    6.2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跨文化冲突的作用路径
    6.3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跨文化冲突的协同管理
        6.3.1 跨文化冲突处理模型及分析
        6.3.2 基于跨文化冲突的中国传媒集团CSM模型构建
        6.3.3 基于跨文化冲突的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管理创新
    6.4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跨文化冲突的防范与控制
        6.4.1 制定跨文化风险管理战略
        6.4.2 拓展跨文化风险控制方式
        6.4.3 优化跨文化组织机制
        6.4.4 实施本土化的经营策略
        6.4.5 重视跨文化意识与培训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跨文化竞争力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CDM发展战略研究
    7.1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
    7.2 基于跨文化竞争力的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CDM发展模式构建
        7.2.1 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竞争力分析
        7.2.2 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模式构建
    7.3 中国传媒集团跨文化发展模式推进战略研究
        7.3.1 产业政策环境优化战略
        7.3.2 传媒产业链锻造战略
        7.3.3 传媒集团品牌塑造战略
        7.3.4 跨文化风险协同战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案例分析
    8.1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简介
    8.2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公司国际化现状
        8.2.1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国际化概况
        8.2.2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8.2.3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国际化的经验
    8.3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
    8.4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国际化进入模式决策
    8.5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探讨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本文的贡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9)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专家访谈方法
        1.5.2 比较研究方法
        1.5.3 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1.5.4 系统论与协同论相结合的方法
        1.5.5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6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发展动力
    2.1 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概念
        2.1.1 基金
        2.1.2 投资基金
        2.1.3 产业投资基金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投资基金产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
        2.2.2 产业投资基金产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
        2.2.3 产业投资基金产生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
    2.3 发展动力
        2.3.1 人们追逐利益的天性
        2.3.2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3 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1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1.1 美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1.2 欧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1.3 捷克和波兰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1.4 日本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1.5 以色列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1.6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借鉴总结
    3.2 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与经验借鉴
        3.2.1 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
        3.2.2 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经验借鉴总结
4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问题、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1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
    4.2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产业投资基金的立法滞后
        4.2.2 产业投资基金的人才缺乏
        4.2.3 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4.2.4 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4.2.5 产业投资资金的来源有限
        4.2.6 产业投资资金的中介机构缺位
    4.3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4.3.1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加快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4.3.2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重庆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4.3.3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促进重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4.3.4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提高重庆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4.3.5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优化重庆市产业结构的需要
        4.3.6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提高重庆市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4.3.7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创新的需要
        4.3.8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改善重庆市投融资结构的需要
        4.3.9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巩固重庆市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4.3.10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提高重庆市上市公司质量的需要
    4.4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4.4.1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4.4.2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4.4.3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4.4.4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良好的经济环境
        4.4.5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良好的市场环境
        4.4.6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良好的法律环境
        4.4.7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4.4.8 重庆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良好的产业环境
5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5.1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思想
    5.2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原则
        5.2.1 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
        5.2.2 坚持政府以间接方式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则
        5.2.3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5.2.4 坚持兼顾效率和效益的原则
    5.3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定位
    5.4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目标
    5.5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规划
        5.5.1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筹集机制
        5.5.2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5.5.3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注册地
        5.5.4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和存续期
        5.5.5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机制
        5.5.6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实施机制
        5.5.7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
    5.6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的评价机制
        5.6.1 产业投资基金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5.6.2 产业投资基金的评价方法
    5.7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措施
        5.7.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5.7.2 坚持市场化运作,为其发展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5.7.3 完善政策机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5.7.4 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为其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保障
        5.7.5 完善资本市场,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退出机制
        5.7.6 拓展资金渠道,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5.7.7 发展中介机构,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撑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6.1.2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
        6.1.3 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措施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10)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国有企业样本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管理思想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1.4 关键术语定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发展
        2.1.2 心理契约的结构与内容
        2.1.3 心理契约破坏及其影响
        2.1.4 心理契约研究述评
    2.2 员工行为研究综述
        2.2.1 员工缄默/呼吁行为的概念发展
        2.2.2 员工缄默/呼吁行为的分类
        2.2.3 员工缄默/呼吁行为对员工与组织的影响
        2.2.4 其他员工行为
        2.2.5 员工行为研究述评
    2.3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综述
    2.4 员工个人心理因素研究综述
        2.4.1 员工内在动机
        2.4.2 员工情绪控制力
    2.5 总结
第三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说
    3.1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3.1.1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3.1.2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
    3.2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
    3.3 LMX与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员工缄默/呼吁行为
    3.4 员工个体心理因素与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员工缄默/呼吁行为
    3.5 研究假说总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4.1 研究设计
        4.1.1 问卷开发方法
        4.1.2 样本抽取方法
        4.1.3 问卷测试方法
        4.1.4 问卷发放方法
        4.1.5 统计工具及统计方法
    4.2 研究概念
    4.3 量表选择(概念的操作化)
    4.4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量表(MEPC)开发
        4.4.1 MEPC开发方法的确定
        4.4.2 MEPC的开发过程
        4.4.3 MEPC的信度检验
        4.4.4 MEPC的内容效度检验
    4.5 ESV、IM和ROE的本土化
        4.5.1 原始量表
        4.5.2 ESV、IM和ROE的翻译过程
        4.5.3 ESV、IM和ROE的预测试(预测试三)
        4.5.4 ESV、IM和ROE的信度检验
        4.5.5 ESV、IM和ROE的内容效度检验
    4.6 主要预测试的过程和结果
        4.6.1 预测试一
        4.6.2 预测试二
        4.6.3 预测试三
        4.6.4 预测试四
    4.7 正式测试
        4.7.1 被试
        4.7.2 时间和地点
        4.7.3 问卷
        4.7.4 问卷发放与回收形式
    4.8 小结
第五章 正式测试结果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
    5.2 变量的信度与相关性
        5.2.1 正式测试中各变量的信度
        5.2.2 正式测试变量的相关性
    5.3 人口学变量统计分布
        5.3.1 样本人口学变量统计分布表
        5.3.2 样本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平均数方差比较
    5.4 多重共线性、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5.5 MEPC量表的检验
        5.5.1 探索性因素分析
        5.5.2 验证性因素分析
    5.6 假说检验
        5.6.1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结构
        5.6.2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
        5.6.3 LMX与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员工缄默/呼吁行为
        5.6.4 IM对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的调节作用
        5.6.5 ROE对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的调节作用
        5.6.6 假说检验总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引言
    6.2 研究结果及发现的分析讨论
        6.2.1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结构类型
        6.2.2 ESV、IM和ROE的本土化
        6.2.3 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与员工行为
        6.2.4 LMX与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员工缄默/呼吁行为
        6.2.5 员工内在动机对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的调节作用
        6.2.6 ROE对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与员工缄默/呼吁行为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结果总结
    6.4 研究结果的应用
        6.4.1 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
        6.4.2 提升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
        6.4.3 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6.5 研究创新
        6.5.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6.5.2 研究模型
        6.5.3 研究量表
    6.6 研究局限
        6.6.1 研究方法的局限
        6.6.2 被试样本覆盖的地区和行业的广泛性问题
        6.6.3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问题
    6.7 未来研究建议
    6.8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文常用缩略语索引
附录二 正式测试问卷
后记

四、石磊 智力型投资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技新城的形成机理、共生绩效与空间效应研究[D]. 徐乐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2]初创企业创新项目奖励型众筹定价机制研究[D]. 陈明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慧娟. 山东大学, 2019(02)
  • [4]建行ZD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张广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高校众创空间创客满意度评价研究[D]. 孙荣华. 云南大学, 2018(01)
  • [6]金融发展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与国际研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张帆.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9)
  • [7]奖励型众筹创新项目在线信息对融资绩效影响研究[D]. 石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8]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D]. 陈德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 [9]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D]. 杨红艳. 重庆大学, 2008(06)
  • [10]管理者—员工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国有企业样本的实证分析[D]. 蔡建群. 复旦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石磊智力投资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