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点加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澳地区为例

浅谈点加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澳地区为例

一、再谈点荷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奥地区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新元,罗杰,叶勇,孙銮[1](2020)在《自贡地区运用量化指标划分风化带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特性研究,对于大型建筑工程、高层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评价围岩的稳定和边坡工程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风化作用本质、岩体力学性质、风化作用类型等角度,对自贡地区某场地岩石风化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定量化数据指标的统计,建立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的判据。给出的定量指标很好地反映了风化岩石质量,与反映岩石风化程度的一些物理力学指标存在良好相关性,且与现场勘查定性结果一致,具有良好实际参考价值。

潘以恒[2](2018)在《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工程建设会打破隧址区原有的地下水环境平衡状态,造成地下水资源流失,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且隧道突涌水也严重危害了隧道施工安全。相较于盾构法和TBM施工,矿山法施工会对隧道围岩造成更严重的扰动和损伤,形成明显的开挖损伤区,该区域内的围岩渗透性增强,进一步加剧地下水资源流失。花岗岩广泛出露于我国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容易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其渗透性与风化程度关系密切,而矿山法施工对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的渗透性亦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于修建于富水风化花岗岩地层中的矿山法隧道,花岗岩地层的差异风化及矿山法施工的影响给此类隧道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和防排水设计带来了巨大困难。开展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既能为降低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不良影响提供指导,又能为隧道防排水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为研究中心,以风化花岗岩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开展了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对研究区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研,搜集整理了勘察、设计和施工等各个阶段的现场资料,对已有的资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研究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提供基础。(2)通过原位渗透试验、室内渗透试验以及理论计算分析研究了矿山法施工前后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渗透性变化规律。通过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试验,从岩石微观结构和矿物成分角度分析了风化程度变化和矿山法施工作用对花岗岩渗透特性的影响。通过声波测试确定了矿山法施工作用下围岩开挖损伤区范围。(3)在考虑开挖损伤区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渗流场的影响,明晰了不同施工阶段隧道渗流量、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和地下水流速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施工过程中渗流场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敏感性。(4)基于复变函数和渗流力学理论,推导了“堵水限排”型隧道渗流场解析解,运用该解析解分析了隧道渗流场对注浆参数变化的敏感性。运用解析公式对“堵水限排”和“全排导”两种不同防排水型式下的隧道渗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解析解计算了“全封堵”型隧道的渗流量和衬砌外水头,并分析了注浆圈与开挖损伤区对其的影响。提出了“全包控制型”防排水型式,适用于水位以下埋深较大的地铁隧道。(5)基于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渗流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隧道工程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研究成果,构建了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和地下水环境负效应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和指标量化工作,以MAPGIS K9软件为基础平台,采用Visual C#程序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系统。(6)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广州地铁21号线第12标段隧道工程,运用评价系统对其矿山法施工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和施工现场调查对系统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基于系统评价结果,根据不同区段施工地下水环境负效应强弱和衬砌外水头大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隧道防排水结构型式和施工技术。

贺章[3](2017)在《不可移动文物劣化状况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以故宫养心殿石质文物、燕喜堂金砖、金华侍王府壁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不可移动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大量不可移动文物的材料性能不断降低、劣化,长此以往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物破坏消失。为及时识别、保护脆弱文物,需要对不可移动文物材料劣化程度进行科学的检测评价。近几十年,由于各领域科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文物保护领域研究文物材料本身劣化程度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外越来越广泛地将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文物劣化程度的检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利用单种仪器检测对比文物材料和同类新鲜材料检测数据,从而得出材料劣化程度,这类方法精细化程度较高,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此类方法多必须依靠科研单位实验室才能够进行,而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巨大,基层文物保护单位检测不可移动文物材料劣化程度的需求很大,现有科研单位力量难以满足需求,所以有必要尝试研究开发适合现场使用的不可移动文物劣化评价方法。论文旨在研究利用多种便携式无损检测技术现场检测评价砖石、壁画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材料劣化程度。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石质文物、燕喜堂金砖文物进行本体病害调查、多种材料物理性能现场检测并加权重分析,得出了两类文物检测部分材料劣化程度和主要劣化因素。在对壁画检测手段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通过调查统计金华侍王府的各类病害发病率,并对不同病害、同病害不同程度分别加权重计算,得出壁画劣化指数。

刘泉[4](2014)在《石棉至泸定段花岗岩风化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特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科研项目“西南深切河谷地区斜坡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成灾机理研究”为依托,主要内容为研究大渡河流域(石棉至泸定段)花岗岩的风化规律,通过量化手段进行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的分类,同时结合扫描电镜与图像识别技术,分析各量化指标与微观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研究区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微观特征与量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风化程度的评价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针对花岗岩物理性质的试验得到了干密度,有效孔隙率值对应不同风化程度的范围,并且在相邻的风化等级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叠。干密度的值随着风化程度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之趋势;在Ⅲ、Ⅳ、Ⅴ级之间,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尝试用pd的值来划分。有效孔隙率随风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当岩石的风化程度较弱时可利用有效孔隙率的变化来表征岩石的风化程度。风化等级越高,总孔隙率和有效孔隙率之间的差异越小。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加,单轴抗压强度为下降趋势,在较高的风化等级中出现重叠。切线弹性模量与单轴抗压强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R2=0.96),但对于评价风化程度的准确性而言,单轴抗压强度要优于切线弹性模量。在巴西试验中,通过径向应力-应变特征,引入了一个新指标,称为巴西的变形指数(BDI),随着风化作用的加剧,BDI在较高的风化等级中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是所有指标中评价较强风化程度的最为准确的指标。最终认为BDI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预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的量化指标。在回弹仪试验中,提出一种新的回弹值规范方法,以抵消重力的影响。经过抵消重力影响的回弹值规范化的解析公式广泛适用于各种岩石材料,并且通过规范化,可计算从任何方向测得的回弹值。随着风化程度的加剧,回弹值、回弹风化系数即随着风化作用的加剧而降低。在所有风化等级下,单轴抗压和切向弹性模量值都能通过回弹值进行初步预测。随着风化程度的加剧,Is(50)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样在Ⅳ至Ⅴ级之间,重叠现象非常明显,并且强度较前3个等级急剧下降。该实验再次验证了风化作用对岩石力学强度的影响是非常显着的。点荷载值与单轴抗压强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拟合曲线方程为:σc=17.847Is(50)。并且提出在点荷载测试中,新鲜/硬质岩石中的锥入深度是不能够被忽略的,锥入深度的计算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分布在研究区不同风化程度的花岗岩,使用点荷载进行风化程度的评价是可行的。通过分析不同风化程度下花岗岩的矿物组成及含量,最终确定微裂隙密度中LQ/SQ指标作为量化指标。并且该指标与UCS和Eq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因此可以被用作预测机械性能的指标。根据回归系数R2的大小,可以得出与单轴抗压强度和切线弹性模量最为密切的指标,即点荷载强度≥BDI>LQ/SQ>回弹值>有效孔隙率>干密度。BDI在各种风化等级之间几乎没有发生重叠现象,而点荷载与其它指标一样,会在某些风化等级之间发生较大的重叠。从微观指标的角度分析,在研究岩石的力学行为时,微裂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与物理力学试验结果相互吻合。

朴晶[5](2011)在《三维激光扫描仪与红外热像仪在岩石风化场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已渐渐应用于土木工程检测领域中。本文选择了近几年应用较广泛的三维激光扫描仪与红外热像仪对岩石风化程度进行研究。由于我国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灾害频发的国家,而岩石风化程度是影响灾害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所以在研究区域的稳定性时,对于岩石风化程度的调查是必要的。基于三维扫描仪和红外热像仪对于野外调查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作业时间,而且可以获得更为翔实立体的岩石信息,弥补了传统调查的不足,这两项技术必将成为外业调查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岩石风化带的几种划分方法,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红外热像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使用的仪器进行了简要说明。在试验部分,本文选取了90个岩石样本(其中花岗岩、片麻岩、砂岩各30个),分别对其进行了强度、波速、三维激光扫描及红外热像试验,并对数据的采集过程进行了描述。在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后,建立了激光反射、灰度、温度这三者与岩石风化程度的相关关系,并给出了以三项数据为基础的岩石风化程度判别标准。

郭健[6](2010)在《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坝区岩体风化、卸荷分带的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座落于雅砻江中游河段第五个梯级的杨房沟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根据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成果,杨房沟水电站推荐坝型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158米,正常蓄水位2092米,相应库容4.442亿立方米。坝址区为高山峡谷地貌,雅砻江流向S3040°E,枯水期江面宽50100m,水位高程19841985m。两岸地形陡峭,基岩裸露。拟建大坝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岩性条件较好,仅右岸引水隧洞及地下厂房分布变质粉砂岩,局部夹含炭质板岩。两岸山体雄厚,河谷狭窄,两岸地形基本呈对称的“V”型,河床覆盖层2430m。坝区未见区域性大断层,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好,适于修建双曲拱坝。对于装机容量达百万千瓦的电站而言,其坝体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深切河谷地区,考虑到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投资水平,决定了工程对岩土体的改造利用只能局限于地表浅表层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范围之内。而坝区浅表层出露岩石作为大坝工程围岩的物质基础,主要接受风化作用与卸荷作用两种重要的外生营力的改造,因此研究风化、卸荷岩体,对于工程设计、岩体开挖、岩体质量分级以及建基面选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岩体(或岩石)风化、卸荷的研究已经是一个被讨论了数十年的老课题,但将这些新成果转化为指导工程实践的行业规范却很滞后,有鉴于此,本文针对杨房沟水电站花岗闪长岩地区的岩体风化、卸荷的特征进行量化研究,同时对风化、卸荷之间的关系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分析,以丰富该研究领域内对不同岩性的岩体风化、卸荷的细化研究。在对岩体风化的机理进行分析后,对杨房沟坝区岩体风化特征进行初步调查,总结了坝区岩体风化的三种特征。紧接着开始对岩体风化的量化进行研究,可以表征岩体风化程度的因素很多,把这些因素都用来划分岩体的风化是不太现实的,从岩体工程地质和现场工作条件出发,本次杨房沟水电站岩体风化特征指标主要选取了:岩石点荷载强度(PLS)、岩石变形性能回弹值(Re)、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弹性波和声波的纵波波速(Vp)、完整性系数(Kv)。这些指标在勘探平硐,地表露头等地可以通过现场测量获得,而在勘探钻孔中则不易取得,钻孔中较易取得的是岩石质量指标(RQD)以及钻孔声波的纵波波速(Vp)、完整性系数(Kv)。通过对各特征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确立各指标的相关性与可靠度,进而对岩体风化的渐进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考虑国内外多个岩浆岩坝基的水电站的风化带量化参数取值,再考虑到杨房沟坝区花岗闪长岩岩体各代表性指标的渐进性特征,建立起杨房沟坝区花岗闪长岩岩体风化带划分的量化标准。通过确立的量化指标对坝区岩体风化带进行定量划分,在岩体风化带的最终综合判定中,加入岩体结构类型作为一项考虑指标进行综合划分。最后展示出杨房沟坝区岩体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对坝址区岩体卸荷开始研究前,同样先对岩体卸荷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调查,得出岸坡卸荷大多以整体松弛为主,并且以2100m高程作为界限存在不同的卸荷特征。岩体卸荷带划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其中定性以地表调查与平硐调查为主,定量划分则主要从张开裂隙数量的增多、裂隙张开宽度的变化以及岩体结构的松弛等方面入手。结合杨房沟水电站实测平硐资料,本次卸荷带的划分以裂隙率(单位长度上张开裂隙的条数)和裂隙张开度(单位长度上裂隙的累计隙宽)作为主要量化指标进行岩体卸荷定量化研究,并结合各平硐和钻孔的波速资料,运用纵波波速作为对所划分卸荷带的验证。综合考虑国内外多个岩浆岩坝基的水电站的卸荷带量化参数取值,再考虑到杨房沟坝区花岗闪长岩岩体各代表性指标的具体规律,建立起杨房沟坝区花岗闪长岩岩体卸荷带划分的量化标准。通过确立的量化指标对坝区岩体卸荷带进行定量划分,最后展示出杨房沟坝区岩体卸荷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用同样的模式对研究区岩体的风化与卸荷分别进行了量化研究,然而岩体的风化与卸荷事实上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根据坝区岩体弱卸荷下限深度与弱风化上段下限深度的比拟,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耦合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现场实测的坝区地应力状态,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反演整个河谷的应力场的分布;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概化模型,一种考虑了坝区不同风化程度岩体对河谷应力场分布的影响;而另一种则不考虑岩体的风化,均作为新鲜岩体对待。运用两种概化模型得出的河谷应力场大小的分布划分出岩体的弱卸荷深度,并用两者作对比得出结论,说明岩体的风化可以影响岩体的卸荷深度,特别是增大岩体弱卸荷的深度。

魏克和,刘殿选[7](1990)在《再谈点荷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奥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作者在闽南地区和广东部分地区用点荷载法研究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的成果。在大量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建议用"点荷载抗拉强度指数风化降低率(FIs(50))(%)"作为定量评价花岗岩风化程度的指标,根据15个剖面的统计结果给出了分带界限值。此外,还讨论了点荷载抗拉强度指数(Is(50))新旧公式计算结果间的关系以及用Is(50)估算单轴抗压强度(σc)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比值系数(K)和经验公式。

二、再谈点荷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奥地区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点荷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奥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自贡地区运用量化指标划分风化带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岩体风化带划分研究现状
2 风化带划分量化指标选取
3 自贡地区岩体风化带划分
    3.1 用RQD指标确定划分岩体风化带
    3.2 用波速比Kv指标划分岩体风化带
    3.3 岩体纵波波速(Vp)
    3.4 其他辅助判别参数
4 综合划分结果
5 结论

(2)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3 隧道渗流场计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1 工程背景
    2.2 工程概况
    2.3 研究区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气象水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山法施工作用下风化花岗岩渗透特性研究
    3.1 花岗岩风化特征及分带依据
        3.1.1 花岗岩抗风化能力及风化产物
        3.1.2 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垂直分带性
    3.2 渗透系数变化规律
        3.2.1 原位试验
        3.2.2 室内渗透试验与理论计算
        3.2.3 施工前后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对比
    3.3 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的变化与影响
    3.4 基于波速测试的开挖损伤区范围测定
        3.4.1 开挖损伤区
        3.4.2 试验原理与装置
        3.4.3 纵波波速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渗流场影响研究
    4.1 渗流分析基本理论
        4.1.1 达西定律
        4.1.2 二维渗流连续方程
        4.1.3 二维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4.1.4 定解条件
    4.2 模拟方案
        4.2.1 研究目的与思路
        4.2.2 计算方法与软件介绍
        4.2.3 实际隧道渗流问题简化要点
        4.2.4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4.2.5 分析步与边界条件
    4.3 矿山法施工过程中渗流场变化规律
        4.3.1 隧道渗流量变化规律
        4.3.2 地下水位变化规律
        4.3.3 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4.3.4 地下水流速变化规律
    4.4 施工过程中渗流场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4.4.1 渗流场影响因素分类
        4.4.2 渗流场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4.4.3 渗流场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4.4.4 渗流场对隧道开挖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4.4.5 渗流场对隧道防排水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防排水型式下隧道渗流场解析计算研究
    5.1 隧道地下水处置方式及其渗流场计算方法
    5.2 “堵水限排”型隧道渗流场解析计算研究
        5.2.1 计算模型与基本假设
        5.2.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5.2.3 围岩渗流场解析计算
        5.2.4 注浆圈与衬砌渗流场解析计算
        5.2.5 联立求解
    5.3 解析解的数值模拟验证
        5.3.1 数值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5.3.2 分析步与边界条件
        5.3.3 模拟结果与对比验证
    5.4 “堵水限排”型隧道渗流场对注浆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注浆参数影响因子
        5.4.2 算例分析
    5.5 “全排导”型隧道渗流场计算研究
        5.5.1 “全排导”型隧道渗流场解析解
        5.5.2 “全排导”与“堵水限排”型隧道渗流场对比
    5.6 “全封堵”型隧道渗流场计算研究
        5.6.1 “全封堵”型隧道渗流场解析研究
        5.6.2 “全包控制型”防排水系统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GIS的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系统
    6.1 评价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6.1.1 系统开发意义
        6.1.2 系统目标与设计原则
    6.2 评价方法与流程
        6.2.1 评价方法
        6.2.2 评价流程
    6.3 评价指标体系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2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6.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6.4.1 权重计算方法
        6.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6.5 评价指标量化
        6.5.1 隶属函数与隶属度
        6.5.2 定量指标量化
        6.5.3 定性指标量化
    6.6 评价系统实现
        6.6.1 系统开发思路
        6.6.2 系统环境与开发语言
        6.6.3 系统模块构成
        6.6.4 系统功能介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工程应用研究
    7.1 隧道矿山法施工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系统应用
        7.1.1 评价指标信息提取与数据库建立
        7.1.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7.1.3 评价指标量化
        7.1.4 评价结果计算与输出
    7.2 评价结果分析验证
        7.2.1 施工阶段渗流场数值分析
        7.2.2 施工现场调查验证
    7.3 隧道防排水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
        7.3.1 防水设计标准与原则
        7.3.2 防水体系与施工技术
        7.3.3 隧道洞内施工排水方法及工艺
        7.3.4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监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不可移动文物劣化状况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以故宫养心殿石质文物、燕喜堂金砖、金华侍王府壁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主要劣化因素概述
        1.2.1 石质文物
        1.2.2 砖类文物
        1.2.3 壁画类文物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砖石、壁画类文物分类方法探索及其病害的统计观察
        1.3.2 检测项目的选择及其检测指标权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1.3.3 劣化因素的探讨
        1.3.4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不可移动文物材料劣化状况定量评价方法
    2.1 普遍调查分类
        2.1.1 文物病害的调查
        2.1.2 确定典型参照区域
    2.2 定量评价
        2.2.1 检测仪器的选择原则
        2.2.2 论文选用检测仪器
        2.2.3 指标权重赋值计算
    2.3 分析劣化原因
3 定量评价的应用案例
    3.1 故宫养心殿区域石质文物
        3.1.1 测评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故宫燕喜堂金砖
        3.2.1 测评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金华侍王府壁画检测及分析
        3.3.1 测评方法
        3.3.2 调查测量结果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石棉至泸定段花岗岩风化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特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风化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2 花岗岩风化的微观特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研究区花岗岩分布范围
第3章 研究区花岗岩基本特征
    3.1 研究区花岗岩风化特征
    3.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2.1 气候因素
        3.2.2 地形因素
        3.2.3 地质因素
    3.3 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3.3.1 物理风化作用
        3.3.2 化学风化作用
    3.4 风化程度的分类
    3.5 表征岩石风化程度的量化指标
第4章 花岗岩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
    4.1 物理性质
    4.2 力学性质
        4.2.1 单轴抗压应力应变全过程试验
        4.2.2 巴西圆盘(劈裂)试验
        4.2.3 回弹值试验与讨论
        4.2.4 点荷载试验及利用点荷载确定单轴抗压强度的讨论
第5章 花岗岩风化的微观特征
    5.1 花岗岩的微观特征研究
        5.1.1 偏光显微镜
        5.1.2 扫描电镜(SEM)
    5.2 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的微观特征
    5.3 量化指标的选择与讨论
第6章 物理力学强度与微观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6.1 数据整理与统计
    6.2 风化程度的量化指标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三维激光扫描仪与红外热像仪在岩石风化场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体)风化带的划分方法
        1.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2.3 红外热像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石的风化作用
    2.1 风化作用的类型
        2.1.1 物理风化作用
        2.1.2 化学风化作用
        2.1.3 生物风化作用
    2.2 风化作用的产物
        2.2.1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2.2.2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2.2.3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2.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2.3.1 气候的影响
        2.3.2 岩性的影响
        2.3.3 地质构造的影响
        2.3.4 地形条件的影响
    2.4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标准
        2.4.1 分带的工程地质意义
        2.4.2 分带的原则
        2.4.3 分带的方法
        2.4.4 我国常用的分带标准
第三章 试验仪器介绍
    3.1 三维激光扫描仪
    3.2 红外热像仪
第四章 试验与数据处理
    4.1 岩石试样
    4.2 三维激光扫描仪试验
        4.2.1 样品摆放
        4.2.2 扫描
        4.2.3 点云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2.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误差影响分析
        4.2.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的区别
    4.3 红外热像仪试验
        4.3.1 岩石的热学性质
        4.3.2 岩样红外热图像的获取
第五章 试验结果分析
    5.1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结果分析
    5.2 红外热像数据结果分析
    5.3 岩样风化分级标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坝区岩体风化、卸荷分带的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岩体风化研究
        1.2.2 关于天然状态下岩体卸荷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坝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形地貌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大地构造环境
    2.2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坝区侵入岩特征
        2.2.3 坝区断层及节理特征
        2.2.4 地应力场特征
        2.2.5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坝区岩体风化特征及风化带定量划分
    3.1 概述
        3.1.1 风化作用的类型及机理
        3.1.2 坝区岩体风化特征的初步调查
        3.1.3 坝区风化作用的控制因素
        3.1.4 研究风化特征的工程地质意义
    3.2 坝区风化岩体特征指标及其相关性分析
        3.2.1 风化岩体特征指标的选取
        3.2.2 风化岩体特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岩体风化的渐进性分析
    3.4 坝区岩体风化带划分的量化指标的确定
    3.5 坝区岩体风化带的定量划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5.1 两岸坝肩各平硐岩体分化带的定量划分
        3.5.2 河床坝基及斜坡各钻孔岩体分化带的定量划分
        3.5.3 坝区岩体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4章 坝区岩体卸荷特征及卸荷带定量划分
    4.1 概述
        4.1.1 卸荷作用的类型及机理
        4.1.2 坝区岩体卸荷特征的初步调查
    4.2 岩体卸荷特征指标的选取
    4.3 坝区岩体卸荷带划分的量化指标的确定
    4.4 坝区岩体卸荷带的定量划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4.1 两岸坝肩各平硐岩体卸荷带的定量划分
        4.4.2 河床坝基及斜坡各钻孔岩体卸荷带的定量划分
        4.4.3 坝区岩体卸荷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5章 坝区岩体风化与卸荷关系探析
    5.1 坝区岩体风化与卸荷的空间分布关系
    5.2 从河谷应力场探析风化与卸荷的关系
        5.2.1 河谷应力场反演的方法
        5.2.2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2.3 河谷应力场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再谈点荷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奥地区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贡地区运用量化指标划分风化带问题的探讨[J]. 郭新元,罗杰,叶勇,孙銮. 四川建筑, 2020(06)
  • [2]风化花岗岩隧道矿山法施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 潘以恒.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3]不可移动文物劣化状况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以故宫养心殿石质文物、燕喜堂金砖、金华侍王府壁画为例[D]. 贺章. 浙江大学, 2017(12)
  • [4]石棉至泸定段花岗岩风化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特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刘泉.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5)
  • [5]三维激光扫描仪与红外热像仪在岩石风化场地中的应用研究[D]. 朴晶. 吉林大学, 2011(10)
  • [6]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坝区岩体风化、卸荷分带的量化研究[D]. 郭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4)
  • [7]再谈点荷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奥地区为例[A]. 魏克和,刘殿选. 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0

标签:;  ;  ;  ;  ;  

浅谈点加载法在花岗岩风化程度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闽澳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