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制造到租赁——中联重科的新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范定希[1](2017)在《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B2B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B2B企业的品牌意识一直淡薄,中国制造带给全球的感觉只是一个加工基地,在研究B2B领域的学者、专家抑或是广告公司,也都寥寥无几,但与其对立的则是,世界前十大品牌,有近一半是B2B品牌,而B2B天生的与众不同性,要求我们不能再用B2C的研究方法去架构他们,但国内大部分企业都还未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而相关的研究理论也处于初期阶段。基于此,本文对B2B品牌化的形象构建传播进行了梳理。与B2C的以态度感知为主的形象构建传播方式不同的是,B2B企业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构建传播。为了能更好地找到B2B顾客所需要的价值标准,本文以定位理论为核心方法论,根据B2B市场特有的规律和品牌营销传播特征,总结形成了以实效为导向的“B2B品牌价值理论”的品牌形象建构方法。本文从B2B环境的改变及问题的提出开始,对B2B品牌形象的基本概念、价值、问题的理论阐述。针对与B2C品牌认知的不同,对B2B品牌化的认知误区、差异化及环境变化进行了相关描述。接下来则研究了品牌心智模式的基本运行规律及B2B品牌价值系统模式的提出。内容的核心是阐述B2B品牌建构传播的战略选择、品类聚焦、差异化定位、运营配称系统、价值传播、品牌管理的价值系统模式。案例分析则选取Intel和锦湖日丽两个典型的B2B品牌。最后则是本文研究结论的阐述,表述了本文的创新及理论贡献。本文对B2B品牌化建构的具体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工具、模型及举措,从而为B2B品牌如何有效创建、如何基业长青,保持长久活力提供了帮助与建议。本文认为B2B品牌的市场基础是小众化。与B2C感性观念的不同,B2B品牌则更偏理性的价值观念。在品牌传播方面,B2B品牌更全面化。B2B品牌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此外,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这些都为B2B企业如何更好的创建强势品牌提供了战略指引与方向。
李超[2](2016)在《MBS矿机的品牌定位研究》文中认为MBS矿机主要从事建材破碎设备、矿山破碎设备、工业磨粉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方案解决者。经营近30年,是目前国内一流的、专业的矿机设备供应商。在多年的市场磨砺中,MBS矿机在矿机的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标准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互联网+”的市场推广模式、集成化与系统化的服务平台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从而在2009年之后成为中国矿机行业中的领头羊。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大的民营矿机生产商,一直引领国内矿山机械设备生产企业的发展。在日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近几年MBS矿机的销售业绩增速也随之放缓,并且有继续放缓的趋势。企业在试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加大市场推广的预算以获得更多的询盘信息、增加营销人员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等方式后,并没有取得显着的效果。因此MBS矿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模式,解决当前情况下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品牌定位。在矿机行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的时期,塑造强有力的品牌将会使MBS矿机突破当前的市场竞争僵局、突破企业发胀瓶颈,在全球经济企稳之时能够乘风破浪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本文采用PEST分析工具对MBS矿机的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MBS矿机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与态势进行分析,研究行业内品牌的经营模式与发展趋势,明确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其次,简述MBS矿机发展的各阶段及MBS矿机内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对比行业内标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确立矿机行业企业面向未来所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为MBS矿机的品牌定位发展策略做一个更好的铺垫。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采用内部和外部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MBS矿机的品牌定位战略找出其现有的问题,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品牌战略,从而改善现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最后,MBS矿机需要根据品牌定位的发展策略进行业务经营模式的优化和战略的调整、深化客户关系管理、深入改进员工激励机制、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保障MBS矿机的“百年企业,百亿企业”的战略目标。
商小虎[3](2013)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指出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三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张红林,张凯丽[4](2003)在《从制造到租赁——中联重科的新尝试》文中研究表明在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渐入佳境的时候。工程机械租赁业也在悄然崛起。与火爆的工程机械市场相比,租赁市场的发展显得有些滞缓与平淡。北京中联新兴建设机械租赁有限公司的异军突起,在略显平淡的工程机械租赁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二、从制造到租赁——中联重科的新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制造到租赁——中联重科的新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
(一)B2B品牌形象的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 |
1.B2B品牌形象概念的含义 |
2.B2B品牌研究的背景 |
3.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与原则 |
1.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 |
2.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原则 |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1. B2B品牌形象现状 |
2.B2B品牌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 |
(四)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理论分析 |
1.国外研究相关概况 |
2.国内研究相关概况 |
二、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差异化特点 |
(一)B2B品牌化认知误区 |
1.品牌内涵更为丰富 |
2.品牌是品牌价值化综合体现 |
3.品牌比关系和利益重要 |
4.品牌观念是系统性观念 |
(二)B2B品牌与B2C品牌的显着差异化 |
1.产品形态的多样性 |
2.顾客受众的集中性 |
3.购买过程的复杂性 |
4.营销方式的差异性 |
(三)商业环境的变化对品牌创建的影响 |
1.从生产为王到生产过剩 |
2.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
(一)选择过剩背景下B2B品牌的挑战 |
1.品牌面临传播过度的社会 |
2.媒体大爆炸下顾客的选择变化 |
(二)心智模式对品牌创建的重大影响 |
1.心智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
2.如何选择心智的阶梯 |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
1.B2B品牌价值系统是品牌化成功关键 |
2.B2B价值系统的阐述 |
四、探寻价值机会——B2B品牌竞争战略选择 |
(一)B2B品牌战略选择的原则 |
1.战略选择的兵力原则 |
2.战略选择的防御优势原则 |
(二)四种B2B战略选择形式 |
1.B2B品牌的防御战略 |
3.B2B品牌的进攻战略 |
4.B2B品牌的侧翼战略 |
5.B2B品牌的游击战略 |
五、创建价值基础——B2B品类创新 |
(一)品牌与品类的关系 |
1.品类——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 |
2.品类的定义与理解 |
3.品牌的竞争实质是品类竞争 |
4.创建品牌的本质:锁定品牌和品类 |
(二)品类创新的分化理论 |
1.创新的本质是分化而非融合 |
2.分化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
3.分化与市场细分的差异分析 |
(三)新品类创建的问题 |
1.现有市场空白是最佳机会 |
2.避免品类的过度分化 |
3.新品类需要新品牌名称 |
(四)B2B创新品类的关键点 |
1.界定原点人群和市场 |
2.与竞争对手保持认知联系 |
3.用公关启动新品类 |
4.作为必要条件的耐心 |
六、如何确立价值——B2B品牌差异化定位 |
(一)B2B品牌定位的方法 |
1.抢占优势位置 |
2.关联认知强势 |
3.与领导者对立 |
4.心智类别分化 |
5.取舍与聚焦 |
6.重新定位 |
(二)提升B2B品牌信任状的途径 |
1.领导地位是最有效的信任状 |
2.与权威证明相联系 |
3.独特的制造方法 |
4.品牌背书带来强信任 |
5.品牌开创者和经典历史 |
七、如何打造价值——B2B品牌的运营配称 |
(一)运营增强定位优势 |
1.战略化的运营配称 |
2.战略配称的持续性优势 |
3.B2B品牌的关键运营环节 |
(二)B2B品牌命名 |
1.命名是B2B品牌的第一决策 |
2.B2B品牌命名原则 |
3.B2B品牌命名的策略方法 |
(三)B2B定位广告语 |
1.B2B定位广告语的创意来源 |
2.B2B品牌定位广告语的原则 |
(四)B2B品牌话术 |
1.品牌话术与战略定位 |
2.品牌话术中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 |
3.创作B2B品牌话术 |
(五)B2B品牌视觉锤 |
1.视觉锤的力量 |
2.B2B品牌视觉锤的表现分析 |
(六)B2B品牌运营配称的5大聚焦 |
1.聚焦代表品项 |
2.聚焦重度用户 |
3.聚焦专业渠道 |
4.聚焦主流市场 |
5.聚焦核心价格 |
(七)B2B品牌的研发管理 |
1.围绕定位的研发布局 |
2.研发是提升品牌运营的关键动作 |
(八)B2B品牌的精神价值系统 |
1.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
2.B2B品牌个性形象塑造 |
3.建立品牌故事 |
八、如何传递价值——B2B品牌传播方式 |
(一)关于品牌传播的理论 |
1.品牌传播的理论研究 |
2.B2B品牌传播的方法综述 |
(二)口碑传播 |
1.控制负面口碑 |
2.口碑传播大使推荐 |
3.顾客参与形成忠诚 |
(三)社会化媒体传播 |
1.表达性社会媒体 |
2.合作性社会媒体 |
(四)B2B内容营销传播 |
1.直观简化的表现形式 |
2.B2B品牌情感化运用 |
3.多角度引发顾客兴趣传递 |
4.通俗易懂展现亲和力 |
(五)B2B公关传播 |
1.新闻传播彰显公正性 |
2.政府公关塑造品牌形象 |
3.事件传播是B2B传播最重要手段之一 |
(六)B2B品牌广告 |
1.精准的专业出版物广告 |
2.电视及户外广告是辅助补充 |
3.直复营销是B2B重要广告手段 |
4.更受B2B企业认可的网络广告 |
5. B2B品牌广告联盟传播 |
(七)B2B体验传播 |
1.感观体验建立形象认知 |
2.情感体验激发顾客感受 |
3.文化体验形成独特内涵 |
(八)关于B2B品牌赞助传播 |
1.赞助社会慈善事业传播 |
2.赞助公益活动传播 |
3.赞助体育活动传播 |
(九)B2B品牌利用展销展览传播 |
1.展览营销战略传播 |
2.品牌自身组织展览传播 |
九、如何管理价值——B2B品牌管理 |
(一)品牌管理的理论研究 |
(二)B2B品牌资产管理 |
1.B2B品牌知名度管理 |
2. B2B品牌认知质量管理 |
3.B2B品牌联想管理 |
4.B2B品牌忠诚度管理 |
(三)B2B品牌组合管理 |
1.B2B品牌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
2.有效的利用B2B公司品牌 |
(四)B2B品牌长期管理 |
1.B2B品牌审计 |
2.强化B2B品牌 |
3.激活B2B品牌 |
4.B2B品牌全球化 |
十、B2B品牌形象建构传播的案例分析 |
(一)Intel的品牌案例 |
1.Intel的发展与困境 |
2.明确Intel的品类定位 |
3.Intel品牌的全方位传播 |
4.Intel品牌的组合管理 |
(二)锦湖日丽的品牌案例 |
1.锦湖日丽的竞争状况 |
2.锦湖日丽的品牌定位 |
3.锦湖日丽的运营配称 |
4.锦湖日丽的品牌化成果 |
结论:B2B品牌形象构建的五个基点 |
(一)B2B品牌市场基础是小众化 |
(二)B2B品牌是偏理性的价值观念 |
(三)B2B品牌传播更为全面化 |
(四)B2B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 |
(五)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2)MBS矿机的品牌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有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2章 我国矿山机械行业的现状 |
2.1 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
2.1.1 行业定义 |
2.1.2 行业产业链分析 |
2.2 行业主要产品分析 |
2.3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4 行业运行现状 |
2.4.1 行业政策汇总 |
2.4.2 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
2.4.3 行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
第3章 MBS矿机品牌定位分析 |
3.1 MBS矿机简介 |
3.2 MBS矿机产品介绍 |
3.3 MBS矿机品牌定位研究 |
3.3.1 品牌发展一阶段——品牌初创 |
3.3.2 品牌发展二阶段——品牌发展 |
3.3.3 品牌发展三阶段——品牌创新 |
第4章 MBS矿机品牌诊断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内部访谈与结果分析 |
4.2 外部访谈与结果分析 |
4.3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4.4 MBS矿机品牌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品牌定位模糊 |
4.4.2 品牌宣传力度薄弱 |
4.4.3 品牌建设中管理效率较低 |
4.4.4 品牌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 |
第5章 MBS矿机品牌定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产品属性—品牌定位的物质载体 |
5.2 市场环境 |
5.3 竞争对手—品牌定位的坐标 |
5.4 消费心理 |
5.5 MBS矿机品牌定位SWOT矩阵分析 |
5.5.1 MBS矿机SWOT分布表 |
5.5.2 SWOT矩阵 |
第6章 MBS矿机品牌定位及对策 |
6.1 产品定位策略 |
6.2 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
6.3 竞争者定位策略 |
6.4 品牌识别策略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技术与知识 |
1.3.2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1.3.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
1.3.4 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 |
1.3.5 国家、区域、集群创新系统理论 |
1.3.6 产业(部门)创新系统与产业的技术范式 |
1.3.7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 |
1.3.8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限制与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全球工业化 |
第一节 工业文明以来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1 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4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特征 |
2.1.5 小结 |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
2.2.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
2.2.2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3 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4 日本制造业技术追赶中的经验和教训 |
2.2.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所处阶段 |
2.2.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机遇 |
第三节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及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 |
2.3.1 技术-经济范式内涵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
2.3.3 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局限性 |
2.3.4 知识经济-新型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装备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征 |
3.1.1 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
3.1.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征 |
3.1.3 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 |
3.1.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构成 |
3.1.5 装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总体产业特征 |
3.2.1 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分工格局 |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内部结构 |
3.2.3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特征 |
3.2.4 我国装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特征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3.3.1 技术创新模型理论发展回顾 |
3.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装配产品案例研究 |
3.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组件产品案例研究 |
3.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系统和组合产品案例研究 |
3.3.5 装备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系统特征 |
第一节 我国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特征 |
4.1.1 创新的系统属性 |
4.1.2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 |
4.1.3 我国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机床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
4.2.1 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
4.2.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
4.2.3 机床与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产业集群案例比较研究 |
4.3.1 长三角手工具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研究 |
4.3.2 船舶重工产业—横向产业集群转型的案例研究 |
4.3.3 小结:我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回顾 |
5.1.1 技术创新涵义回顾 |
5.1.2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5.1.3 多函数结构方程(CDM)创新绩效分析模型介绍 |
第二节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
5.2.1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思 |
5.2.2 装备企业创新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
5.2.3 装备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
5.2.4 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政策回顾 |
6.1.1 产业政策理论回顾 |
6.1.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
6.1.3 我国装备产业振兴政策演进的思路分析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1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全球技术创新特征回顾 |
6.2.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路径回顾 |
6.2.3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从制造到租赁——中联重科的新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 范定希. 上海大学, 2017(02)
- [2]MBS矿机的品牌定位研究[D]. 李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3]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12)
- [4]从制造到租赁——中联重科的新尝试[J]. 张红林,张凯丽. 今日工程机械,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