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抢救1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羊芸,潘云,汪吉梅,秦怡[1](202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产科收治的1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儿(50例)产房至NICU常规体温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50例)产房至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比较两组患儿入NICU时低体温率、入NICU时2 h低体温率、入NICU时12 h低体温率、患儿并发症率、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恢复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入NICU时低体温率(50.00%)、入NICU时2 h低体温率(20.00%)、入NICU时12 h低体温率(4.00%)均低于对照组(80.00%)、(40.00%)、(4.00%)(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率(18.00%)低于对照组(3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优于对照组,恢复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至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效果良好,可较好保证患儿体温,降低患儿并发症率,患儿体质量恢复良好,患儿住院时间短。
王佳琪,陈燕,辛梅,刘婷婷,罗杨[2](2020)在《一例极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极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病情重、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及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差等特征,因此围术期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其较高的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术前访视充分了解患儿病情、术中做好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精心的皮肤护理、有效的保暖措施及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等是取得成功护理的关键。
董梁[3](2020)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VLBW和ELBW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等相关资料等,分析母乳喂养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为NICU母乳喂养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数据。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VLBW和ELBW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住院期间患儿围生期情况、母乳喂养状况、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速率和营养指标变化,以及NEC、BPD、晚发性感染等相关合并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花费等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状况及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患儿234例,男女比例1.02:1,胎龄以28~33+6周为主,占84.7%,出生体重以VLBW为主,占91.2%,SGA占33.8%,好转出院占97.0%。2.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量:纯母乳喂养率从住院第2周后开始显着增加,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占60.3%,住院时长达6~8周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可达到79.1~94.1%。摄入多量母乳的占50.9%,在超早产儿和ELBW中分别占77.3%和65.2%。胎龄越小,平均母乳占比越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肠内、肠外营养情况:开始肠内喂养的中位数为1(1~2)天,开始接受母乳喂养的时间中位数在5(3~7)天。胎龄越小,开奶时间越晚,P=0.002,有统计学差异,不同体重组别的开奶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6。89.7%患儿在生后3天内开始肠内喂养,母乳开奶率只有6.4%,超早产儿和ELBW中母乳开奶率分别为22.7%和17.4%,有47.0%的患儿使用了HMF,开始使用日龄中位数为27(20~37.3)首次使用静脉营养的时长中位数为24(18~33)天,30例患儿在14天及以内停止静脉营养,占12.8%。中晚期早产儿和≥1250g的患儿相比较小胎龄、体重者,摄入多量母乳有助于缩短静脉营养时长,P值均<0.05,但在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别中未见明显区别。4.体重增长和营养指标: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体重增长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0.321,相比未添加HMF的母乳喂养为主的患儿,添加HMF有助于体重增长,还减少了NEC的发生,P值分比为0.046和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SGA患儿HMF添加更为积极,P=0.028,体重增长速率较AGA患儿快,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且HMF不耐受方面无显着区别。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中,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总体无明显区别。5.对合并症的影响:研究显示母乳对NEC有显着保护作用,多量母乳组NEC的发生率为6.7%,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则为17.4%,P=0.012,有统计学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32周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较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将NEC的发生率从21.5%减少到7.1%,在<1250g的患儿中从23.3%减少到6.9%,P值分比为0.005和0.039,统计学差异均显着。在≥1250g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晚发性感染率为1.6%,而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中为19.4%,P=0.003,有统计学差异。整体和分层研究中摄入不同量母乳对BPD的发生无明显影响。6.住院天数及住院花费:住院天数中位数为46(36~59)天,出院时平均纠正胎龄为38.6(37.1~40.0)周,住院花费中位数为60736(42901~79597)元。整体患儿中不同母乳摄入量组日均住院花费无显着性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中晚期早产儿中,多量母乳组住院花费更少,P=0.006,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该中心开奶积极,母乳喂养率较高,但加奶速度及HMF添加策略较保守。2.母乳对NEC的保护作用显着,在出生体重≥1250g的组别中,摄入多量母乳可明显减少晚发性感染,母乳喂养在BPD的发生率、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营养指标、住院时长及日均花费等方面未发现明显优势。3.添加HMF可帮助体重增长,减少静脉营养时长及住院花费,并降低NEC的发生率。
陈曦[4](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分析我院3年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其发生NI时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减轻住院费用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VLBWI的相关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感染时的首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NI诊断标准,将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院内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非院内感染组,统计我院VLBWI院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我院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首发临床症状;按照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将院内感染组的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并发现常见感染类型;总结院内感染组患儿的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特点从而分析本院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将导致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归纳总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先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院感防治策略。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共38例48次,感染率38.0%(38/100),患儿日感染率9.8%(48/4868);最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27例次(56.3%),其次为败血症11例次(23.0%);发生感染时常以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且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2、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及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感染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我院VLBWI院内感染组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50%88%),第三、四代头孢(0%50%)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0%40%),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低(0%36%);肺炎克雷伯除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66%8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33%);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类耐药率(50%75%)及第三、四代头孢菌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耐药率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25%);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0%6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40%)。4、VLBWI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PICC置管时间>2周、机械通气时间≥24h、肠道外营养时间>2周及住院时间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肠道外营养>2周(OR 5.82,95%CI 1.46-23.18)、PICC置管>2周(OR 0.038,95%CI 1.08-13.86)、机械通气时间≥24h(OR 1.13,95%CI 1.01-1.26)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5、38例院内感染组中达到出院标准治愈出院者27例(71.1%);未达到出院标准,但生命体征平稳,家属要求出院且出院后失访者7例(18.4%);未达到出院标准,预计出院后有生命危险或预后不良者自动放弃出院者3例(7.9%),死亡患儿(2.6%)1例。结论:1、VLBWI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应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监护人群。2、我院VLBWI的院内感染类型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发生时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发生感染时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此类表现需警惕感染。3、我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在VLBWI中占有一定比例,充分了解本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可做出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VLBWI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出生体重、胎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为NI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早产、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尽早拔管、合理的肠外营养策略、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魏宁[5](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父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的主要照顾者,其照顾能力与极低出生体重儿远期生存质量息息相关。通过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并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第二部分是干预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回顾文献、理论指导,形成干预方案初稿,后经专家咨询和访谈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完善干预方案,形成实施稿。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本部分研究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入住河南省某医院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父母。采用信封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住院护理。在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患儿父母的照顾能力、自我效能、焦虑得分和患儿的临床结局指标,评价干预效果。应用SPSS21.0分析资料,主要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描述性统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00例,流失6例,有效样本量94例,其中干预组47例,对照组47例。结果显示:1.干预后两组父母照顾能力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总分由入院时(49.34±4.13)分提高到出院时(71.70±6.55)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显着提高。2.干预后两组父母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由入院时(16.89±3.32)分提高到出院时(29.94±4.30)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自我效能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后两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由入院时(134.96±5.44)分降至出院时(79.53±5.05)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后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在母乳喂养率、喂养不耐受率、再入院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同时缓解父母焦虑情绪。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促进其恢复健康。
刘金凤[6](2020)在《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苏州母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存活率及住院并发症情况,探讨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通过苏州母子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资料进行收集,重点记录孕母既往孕产史、本次妊娠相关围产期因素,患儿出生时一般情况、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SPSS 25.0软件,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χ2趋势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近五年共收治118例ELBWI,符合纳入标准95例。男婴43例,女婴52例,男:女=1:1.2。单胎59例,双胎36例;阴道分娩58例,剖宫产37例。95例婴儿胎龄在23~32+6周,平均胎龄(27.57±2.26)周;出生体重在490~980g,平均出生体重(837.68±109.28)g。95例婴儿中存活65例,死亡30例。存活组平均胎龄(28.09±2.14)周,平均出生体重为(867.85±94.32)g;死亡组平均胎龄(26.43±2.1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772.33±112.33)g。2.围产期主要情况:孕母不良孕产史53例(55.79%),采用辅助生殖技术28例(29.47%),妊娠期高血压25例(26.32%),胎膜早破(≥24h)21例(22.11%);使用产前激素51例(53.68%),手术室或产房插管28例(29.47%)。3.存活率:符合纳入标准95例,存活出院者65例,存活率为68.42%。从2015年至2019年ELBWI的存活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存活率也呈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ELBWI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2.1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7.37%)、败血症(41.05%)、早产儿视网膜病(40.00%)、动脉导管未闭(38.95%)、颅内出血(28.42%)、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22.11%)、呼吸暂停(21.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Ⅱ/Ⅲ期)(15.79%)、肺出血(15.7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79%)。5.存活患儿并发症及治疗:将存活ELBWI分成2015~2017年和2018~2019年两组,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情况。早产儿视网膜病在2018~2019年的发生率低于2015~2017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2018~2019年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预防性使用咖啡因上高于2015~2017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预后影响因素:存活和死亡两组围产期因素及并发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存活组ELBWI的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均大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中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产前激素的比例高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中双胎、1min Apgar评分0~7分、产房或手术室插管的比例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儿肺出血的发生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胎龄<28周(OR=7.792,95%CI1.535~39.551,P=0.013)、出生体重<800g(OR=10.132,95%CI2.297~44.695,P=0.002)、双胎(OR=4.046,95%CI 1.081~15.143,P=0.038)以及肺出血(OR=9.006,95%CI1.586~51.151,P=0.013)是影响超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LBWI存活率逐年提高,并随着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其存活率呈上升趋势。2.ELBWI的并发症多,治疗复杂,住院时间长。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预防性咖啡因的使用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3.多种因素可影响ELBWI的预后,胎龄<28周、出生体重<800g、双胎及肺出血是影响ELBW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海洁[7](2018)在《重力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与护理一直是新生儿护理单元的研究热点与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挑战,营养状态极低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的基本问题,直接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及后期生命质量。极低出生体重儿自身能量储存低,但是生长发育快,需要较多能量,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个矛盾,喂养因素受到越来越多新生儿领域医护人员的关注。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重力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及优势,以及不同体位重力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护理规律和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采用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方法,统计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出生的14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不同体位重力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喂养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影响。其中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43例,常规口饲喂养组33例;俯卧位结合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38例,仰卧位重力喂养组32例。结果两组不同喂养方式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力喂养组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以及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口饲喂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力喂养组胃潴留次数少于常规口饲喂养组,重力喂养组静脉输液时间短于常规口饲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力喂养组发生呼吸暂停、呕吐、腹胀、腹泻、喂养不耐受的例数均低于常规口饲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第14天,头围、体重增长情况均优于常规口饲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身长增长情况与常规口饲喂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NICU住院时间、新生儿科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口饲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同体位重力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俯卧位结合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以及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均短于仰卧位重力喂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结合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胃内残留奶量少于仰卧位重力喂养组,静脉输液时间短于仰卧位重力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结合重力喂养组发生呼吸暂停、呕吐、腹胀、喂养不耐受的例数均低于仰卧位重力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发生腹泻、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胃肠道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结合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第14天,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情况均优于仰卧位重力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俯卧位结合重力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NICU住院时间、新生儿科总住院时间均短于仰卧位重力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中,重力喂养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并发症的发生,帮助其尽早达到全胃肠营养,尽快恢复正常体重,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加快体重增长,全面的提升预后效果。且操作简便,节约护士操作时间,费用低。俯卧位结合重力喂养较仰卧位结合重力喂养可进一步帮助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达到全胃肠营养,减少喂养并发症,尽快恢复出生体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儿家庭医疗负担。
韩丽[8](2013)在《3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抢救成功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针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护理措施,总结并分析降低其病死率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成功的3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通过对所有早产儿采取保暖、辅助呼吸、预防交叉感染、合理喂养、防治并发症等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效合理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护理办法。结果所有3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过周密的护理后均成功存活,患儿体质也达到理想生长指标。结论细致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段捷华[9](201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45例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情况和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8-01~2010-10在新生儿科住院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含3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共发生并发症175例次,平均3.89例次,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低蛋白血症28例(62.22%)、高胆红素血症25例(55.55%)、低血糖症24例(53.33%)、贫血23例(51.11%)、肺透明膜病14例(31.11%)。发生2种以上并发症的43例,占95.55%,发生1、2、3、4、5、6、7、8种并发症的分别为4.44%、24.44%、13.33%、20.00%、20.00%、11.11%、4.44%、2.22%;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存活34例,存活率为75.56%,死亡2例,放弃治疗9例(于放弃后1~2 d内死亡),病死率为24.44%,在死亡的11例中发生肺透明膜病9例,占81.82%。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其病死原因主要是肺透明膜病,预防肺透明膜病可望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
杨民招,张南山[10](2009)在《脐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后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36例脐静脉置管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治疗及护理进行分析,包括预防感染、防止导管脱落与移位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中并发症少,护理便利,减少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方便辅助检查的取血。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行脐静脉置管可以为其提供早期静脉治疗通道,减轻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成功抢救1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功抢救1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一例极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术前访视 |
2.2 静脉输液 |
2.3 保暖 |
2.4 皮肤护理 |
2.5 安全使用高频电刀 |
2.6器械及物品准备 |
2.7 术中监护及病情观察 |
2.8 积极预防感染 |
3 小结 |
(3)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临床资料搜集 |
2.2 研究中对于专业名词定义和质控 |
2.3 统计分组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肠内营养情况 |
3.3 肠外营养(静脉营养) |
3.4 体重增长速率及营养指标变化 |
3.5 主要合并症比较 |
3.6 SGA与AGA的母乳喂养 |
3.7 母乳强化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患儿的影响 |
3.8 住院时长及花费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合并症诊断标准 |
病例调查表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收集资料 |
2.2.2 监测方法 |
2.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
2.2.4 院内感染类型诊断标准[6] |
2.2.5 分组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院内感染率的计算 |
2.5 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及治疗 |
3.2 院内感染率及感染类型 |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感染时首发临床表现 |
3.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
3.5 药敏结果分析 |
3.5.1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
3.5.2 真菌药敏结果分析 |
3.6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
3.7 多因素分析 |
3.8 结局 |
第4章 讨论 |
4.1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类型 |
4.2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首发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 |
4.3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4.1 出生体重及胎龄 |
4.4.2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 |
4.4.3 肠外营养时间 |
4.4.4 住院时间 |
4.5 预防措施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流行病学现状 |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面临诸多挑战 |
1.3 父母参与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益处 |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3.3 技术路线 |
对象与方法 |
1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 |
1.1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1.2 修订干预方案 |
1.3 形成干预方案实施搞 |
2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干预方案构建阶段 |
3.2 干预方案实施阶段 |
3.3 资料收集阶段 |
3.4 资料分析阶段 |
4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父母基线资料的均衡比较 |
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比较 |
4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自我效能比较 |
5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紧张焦虑比较 |
6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 |
讨论 |
1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的影响 |
1.1 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 |
1.2 有利于提高父母自我效能水平 |
1.3 有益于缓解父母焦虑情绪 |
2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
2.1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
2.2 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状况 |
2.3 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一个月内再入院率 |
结论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不同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疾病的诊断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ELBWI存活率变化情况 |
三、主要临床并发症及治疗 |
四、ELBWI预后的影响因素 |
讨论 |
一、国内外ELBWI救治水平 |
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
三、ELBWI主要治疗 |
四、影响ELBWI预后的因素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管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7)重力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第一部分重力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第二部分不同体位重力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与护理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3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抢救成功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并发症 |
1.3 抢救及护理方法 |
1.3.1 保暖 |
1.3.2 辅助呼吸 |
1.3.3 预防交叉感染 |
1.3.4 合理喂养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成功抢救1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的效果[J]. 羊芸,潘云,汪吉梅,秦怡.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2)
- [2]一例极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护理体会[J]. 王佳琪,陈燕,辛梅,刘婷婷,罗杨. 西南军医, 2020(06)
- [3]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D]. 董梁.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南昌大学, 2020(08)
- [5]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魏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6]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D]. 刘金凤. 苏州大学, 2020(02)
- [7]重力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研究[D]. 孙海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8]3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抢救成功的临床分析[J]. 韩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2)
- [9]极低出生体重儿45例的临床分析[J]. 段捷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05)
- [10]脐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 杨民招,张南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