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酱油醋卫生质量现状调查

西安市酱油醋卫生质量现状调查

一、西安市酱油、醋的卫生质量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灵[1](2020)在《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预计2050年每3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位老年人。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指出,居住区规划设计及配套设施设置应为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场所。多项研究已经表明菜市场类设施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到访率最高的生活服务设施,但当前菜市场类设施的现状配置缺少对老年人使用需求的考虑。因此,从老年人对菜市场类设施的使用行为特征出发、深层次分析其使用需求,对菜市场类设施的配置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从老年人的使用行为特征角度,对菜市场类设施的配置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对老年人的行为活动、老年人的购物规律、菜市场类设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等内容进行了理论研究。其次,在对碑林区菜市场概况调研的基础上,选择6类8个典型设施,从设施的区位概况、交通及周边环境、售卖内容及分区、购物空间及配套、运营状况等物质空间现状及老年人的出行距离特征、时间使用特征、功能使用特征、空间使用特征、关联出行特征等使用行为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调研;而后在设施类型、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空间品质、运营管理5个方面进行菜市场类设施建设现状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匹配分析,总结出现状菜市场类设施存在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结构效率低、空间品质待优化、服务水平待提升等共性问题,以及各类型菜市场类设施现状配置的差异性问题。最后,基于设施现状问题、老年人使用需求、相关标准配置要求,从空间布局、设施选址、功能设置、品质提升、运营管理5个方面提出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菜市场类设施整体配置优化策略以及各类型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策略,并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从整体层面、分类型层面、设施点层面提出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的整体及分类型配置优化策略。本文基于老年人群的使用行为活动及需求,分析总结现状菜市场类设施配置的共性及差异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配置优化策略。为老龄化背景下菜市场类设施的配置优化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城市及地区的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提供新思路。

蒋蔚[2](2020)在《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界定和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质是行政权对市场运行的介入。这种介入既可能通过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传统高权行政行为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行政协议、行政奖励、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其中,行政指导作为发源于日本的一种行政行为类型,在我国各级行政主体中运用较为广泛,部分行政主体乃利用行政指导不当介入市场竞争,从而形成具备一定特殊性的行政性垄断类型。考虑到行政指导的受关注度低于传统高权行政行为,故对行政指导导致垄断的问题,实践中虽已有所表现,但理论界却较少予以关注。本文从行政指导的理论分析入手,在探讨行政指导对市场竞争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引出行政指导型垄断这一概念,并展开对该概念的理论探讨,分析其现实表现,尤其是分析本应作为主要规制依赖路径的反垄断法目前所存在的规制短板。随后,秉持行政法和反垄断法有效协同的理念,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分别以公平竞争审查和行政诉讼为视角,探讨通过这两大制度的运用补缺反垄断法的规制短板,更好实现对行政指导型垄断的事前预防和事后规制。对行政指导概念、分类、优缺点等基本理论的探讨构成对行政指导型垄断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行政指导既可作为产业政策的推进工具,也可作为竞争政策的推进工具,而作为两大经济政策推进工具的行政指导均可能在具体运用时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产生正负两方面效应。对行政指导型垄断的基础理论研究构成实践应对的基础。通过分析行政指导对竞争秩序的作用机理,有助于界定行政指导型垄断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行政指导型垄断的识别。行政指导型垄断的产生有相应的发生因素,其同样也具备自身所属的相应特征。经济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属垄断的两大基本类型,行政指导型垄断与经济垄断和传统行政性垄断相比,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一定差异,着眼于规制的双向性标准,行政指导型垄断应属行政性垄断之一种。对行政指导型垄断在域内外现状的考察有助于增强对其的直观认识和对比分析。行政指导型垄断具有相应的危害表现,而本应作为规制包括行政指导型垄断在内的各类行政性垄断主渠道的反垄断法,其在规制范围、事前规制、事后规制等层面均存在相应局限,且这种局限预计难以通过本轮《反垄断法》修改获得实质突破,故有必要对行政指导型垄断的规制路径进行反思。公平竞争审查为我国新近建立的制度,其对反竞争行政指导既具有适用的可行性,也具有相应的适用价值。该制度的相关规定如何具体适用于反竞争行政指导,值得展开实操层面的分析探讨。同时,有必要结合《反垄断法》的修订,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出相关完善建议。针对行政指导提起行政诉讼乃对行政指导型垄断进行有效事后规制的途径。目前我国行政诉讼相关法律制度并未将行政指导纳入可诉范畴,但实际上行政指导不应被直接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行政指导的可诉性能够被证成,反竞争行政指导的可诉亦具有相应价值。以此为研究起点,结合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安排,区分受理、审理与判决两大板块,针对反竞争行政指导之行政诉讼的若干实践问题展开详细探讨。随着对传统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政行为的监管日益增强及其作用范围的相应限缩,以行政指导为代表的柔性执法方式将逐步成为行政机关的重要执法手段。行政指导本身既可能促进市场竞争良性发展,亦可能成为破坏良性竞争秩序的导火索,形成一种具备一定特殊性的行政性垄断,即行政指导型垄断。对此,现行反垄断法在规制范围、事前规制、事后规制、修法预期等方面均存在相应局限,而公平竞争审查和行政诉讼可以也应当分别承担针对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相应事前预防和事后规制作用。

郭心钢[3](2020)在《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表明学界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偏见。一方面农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虽然从事一些非农职业,但较少从事商业活动,众多人口附着在土地之上,形成紧张的人地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固守土地,安土重迁,与村庄以外的地区来往较少,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而使乡村在整体上呈现出封闭性特征。论文运用新发现的农户档案资料,研究晚清民国晋西南虞乡县西部、中条山北麓的12个村庄,发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较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些村庄背山面水,碱荒、砂石地分布较广,土质较差,还饱受水旱灾害的不断侵袭,多数农户耕种土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环境又丰富了人们的生计方式。当地农民开发并形成类型多样的副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以担柴割草和烧木炭为主的“跑山”业,有以果树和蔬菜为主的果蔬业,有以制作小型农具为主的编制业,有以技术工匠和家庭作坊为主的手工业,有以面制熟食为主的饮食业,有以畜禽为主的农家饲养业,以及其他乡村服务业。副业是土地收益之外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甚至超过土地收益。此外,经营副业使农民较多地与地方集市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晋西南地区的农民有着外出“从商”的传统和风气。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混乱、土地收益的微薄、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农民自身对家庭生计的理性安排,当地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劳力离开乡村,前往周边的乡镇和县城以及黄河对岸的陕西、河南等地,从事或大或小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受雇型的学徒、店员、伙计等职业为主,也不乏一些自营、合营等资本较大的商人。农民的从商活动显示出一定的阶层差异。一些农民仅以从商收入作为家庭贴补,另一些家庭生活则主要地或全部依赖从商收入。农民通过外出从商,扩大了活动空间,开阔了视野见识,熏染了风俗习惯,巩固和拓展了社会关系网络。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村庄内部凝聚力也因同业、同乡的关系而得以加强。“从商”在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光绪大祲中,山西特别是晋西南地区的人口受到巨大损失,这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节奏。晚晴民国时期,或是官方倡导,或是民间自发,来自豫、鲁、陕、冀等省的客民陆续流入晋西南地区。从生计方式看,当地客民多以出卖劳力、担柴割草、开荒或租种土地,以及自有的小手工艺为生。从婚姻形式看,男性客民多是入赘当地或被收养为子,女性客民则以童养、改嫁、被贩卖等形式嫁入当地。客民的不断流入,客观上填补了当地人外出从事副业、商业所造成的劳力空缺,实现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同时,客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说,客民广泛参与到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土地交易市场和婚姻市场当中,深刻形塑着当地的人口、婚姻、家庭、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基于流动性的分析视角,与以往学界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不同,我们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人口流动性较强,既有本地居民流出,也有外地客民流入,因此导致当地的人群关系比较复杂。同时,二者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差异性、阶段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土客的经济方式存在差异,土着农民“重商轻农”、“重副轻农”;外来客民则“重农轻商”、“善副善工”,双方在土地关系、雇佣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相互补充、调剂,从而客观上实现了一种平衡。农民是否具有“理性”是个假问题。不同阶层的农民都有“理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为家长的个体素质、家庭内部发展状况、外部社会环境的差异,农民家庭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对生计伦理的安排表现出不同理解。贫穷农户以维持基本生存和温饱为首选,中等农户试图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实现家庭发展,富裕农户希冀努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的资本财富。理性的阶层差异,刺激农民采取相应的生计模式,促进家庭间的生产合作,推动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流动。总之,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整体上呈现出流动性、开放性特征,农民在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理性”。“晋西南模式”所反映出的传统时期中国农民经济的诸个特征,与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或观点相左。这对于反思日本中国史学者的“村庄共同体”理论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以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佳林[4](2020)在《陕西省“民众学校”研究(1927-1949)》文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民众知识水平低下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文盲众多是导致中国近代国家难以形成、民主制度迟迟未能建立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症结所在。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社会教育思潮在中国也流行开来,上至政府,下至民间,普遍开始了社会教育的有关尝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机构,其中“民众学校”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有实效性的机构。本文采用了广义的“民众学校”概念,对陕西省“民众学校”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陕西省“民众学校”起源于清末的识字学塾,此后又零星的在陕西各地出现了一些夜校、补习学校和平民学校等“民众学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陕西省开始了大规模社会教育办学活动,此后成立的陕西省民众教育委员会在西安先试办了 3期民众学校,拉开了陕西省大规模办理民校的序幕。1931年灾荒过后,陕西省教育厅成立了西安市民众学校管理处,开始在西安逐年办理民众学校,并且要求各县也进行推广。1936年开始,陕西省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开始推行民众补习教育计划,并同时设置保立小学成人班,大规模的进行扫盲运动。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民众补习计划进一步加强,各级学校、各种机关团体都纷纷投入到“民众学校”的筹办中来,在抗战的大后方形成了办理“民众学校”的高潮。此后,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计划,在国民学校内设置民教部,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融合,纳“民众学校”于正规的学制之内,实现了社会教育的巨大飞跃,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抗战进入末期,国民政府又开始在陕西实行反动的“特种教育”,一改社会教育的初衷,再加上内战的原因,陕西省“民众学校”办理也逐渐走向尾声。总的来看,陕西省“民众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解放战争之前办理规模在不断扩大,逐渐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陕西省“民众学校”发展演进的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观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行社会教育的实践过程,也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对“社会教育化”理念的贯彻。陕西省“民众学校”在取得了一些成就的同时,也以其自身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以思考,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提高民众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地启发和借鉴作用。

王乃慧[5](2019)在《基于出土酒残留物分析的汉代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酵食物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制成的食物,包括醋、酒、酱、豉等。在我国,微生物的引入通常依靠曲来实现。我国有悠久的发酵食物制造和食用历史,也是最早使用曲的国家。本文以汉代出土的发酵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百座汉墓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考古出土的以酒为主的发酵食物残留物的资料收集,和对汉代遣策、陶文中相关材料的汇总和分类,对发酵食物的随葬规律进行了归纳,据此推断出汉代发酵食物的生产和食用在全国范围内、各个阶层中都比较普遍;结合文献对文字资料进行的释读,也可以为汉代发酵技术工艺水平提供佐证。随后,对于有考古背景的疑似酒残留物样品,采用红外光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进行鉴定。先用红外光谱法判定其是否属于酒残留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8种有机酸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样品之一走马梁出土液体残留物为粮食酒的残留物,其发酵使用的很可能是加入了中草药类植物的草曲。实践证明,此分析方法简便易行、高效且易于推广,适用于考古出土酒残留物的鉴定和检测。对检测结果的阐释使用了民族考古学的方法,从现存的武陵山区苗族酿造工艺中找到了草曲的踪迹。虽然如今草曲传统已经式微,但仍能从明清方志中还原古代草曲的制作情况和草药的选择,对理解草曲的功能性和意义有所帮助,再结合史书中关于汉匈关系的记载,推测走马梁地区使用的草曲可能是来自南方的米曲。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发酵食物在汉代已经普遍流行,至汉代,发酵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发酵食物品种丰富,营养价值高,民众接受程度高,这都为其后发酵技术传播到东亚其他国家奠定了基础。

谢玮[6](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胡美琴[7](2019)在《西安市成人高血压流行和控制现状及其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容乐观。西安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有着独特的地域生活习惯,且生活节奏较慢,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也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然目前西安市尚缺乏有关高血压患病及控制现状的基线资料,不利于高血压防控可及性目标的制定。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nazation,WHO)将吸烟、饮酒、膳食和身体活动四种生活方式相关行为(即健康相关行为)的控制作为初级卫生保健中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健康倡议,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健康相关行为与高血压患病间的关系,而对其与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西安市居民中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西安市所有区县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及控制情况和主要健康相关行为的全面调查,了解西安市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水平及人群分布特点,分析西安市成年人群主要健康相关行为(吸烟、饮酒、膳食和身体活动)的现状,特别是主要膳食模式和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在上述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健康相关行为对高血压患病及控制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西安市成人高血压防控的可及性干预目标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基线数据,为指导居民通过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进行慢性病主动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对推动西安市成年居民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高血压防控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膳食和营养改善政策,及全民健身计划等提供参考依据,对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改善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对象与方法于2013年10月至12月,以西安市所辖的十四个区县18岁及以上、在该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中国籍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选取8401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排除了居住在功能区和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精神病患者、无法正常交流者等。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采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问卷采集数据,该问卷包括研究对象的家庭人口学特征、体格测量、健康相关行为(吸烟和戒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以及高血压病史及治疗和控制等相关信息。膳食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收集调查对象对每类食物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身体活动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全球身体活动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高强度和中等强度的工作、农业及家务性身体活动,交通性身体活动,高强度和中等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每项活动从每周几天和每天持续时间两个方面回答。静坐行为通过询问调查对象每天闲暇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使用手机和纸质阅读时间。血压测量用经过校正的柱式水银血压计连续测量被调查对象的三次收缩压和舒张压,取最后两次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时调查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按照标准的人体测量方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对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和体格行为方面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基于复杂抽样设计校正的Rao-Scottχ2检验分析比较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率在不同特征人群间的差异。利用标化后的各类食物食用量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西安市常住成年居民的膳食模式,利用平行分析方法确定应提取的公因子个数。计算每个膳食模式的三分位数,在利用Wilcoxon或K-W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居民在各膳食模式低分位组、中分位组和高分位组分布不同的基础上,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探索不同膳食模式与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的关系。采用复杂加权进行校正,对西安市成年居民每周进行的不同类型身体活动时间和每天进行的不同类型静坐行为时间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Wilcoxon或K-W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身体活动的差异,并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探索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在描述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在不同吸烟、饮酒、膳食模式、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人群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索健康相关行为对高血压患病及控制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共有8401名18岁及以上西安市居民纳入现场调查,经数据清理,共有8147名居民参与体格测量和空腹血糖检测,并完成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7.0%。经复杂抽样权重校正,样本中男性占48.6%,女性为51.4%;城区占50.5%,郊县为49.5%。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1.1(95%CI:41.0,41.2)岁,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39.8%),已婚/同居者居多(77.4%),多数为体力劳动者(47.8%)。2.研究发现西安市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1.5%(95%CI:20.1%,22.9%),知晓率为63.9%(95%CI:60.8%,66.9%),治疗率为48.3%(95%CI:44.9%,51.8%),控制率为18.0%(95%CI:15.4%,20.6%)。城区居民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3.1%和24.4%,均高于郊县(治疗率44.0%,控制率12.1%;P均<0.05)。男性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8.2%、43.2%和15.5%,均较女性低(知晓率:69.2%,治疗率:53.2%,控制率:20.3%;P均<0.05)。研究对象中,吸烟者占28.0%,曾经吸烟者为2.7%,男性吸烟率为56.5%,显着高于女性(1.0%,P<0.001);饮酒者占11.1%,男性饮酒者占21.0%,亦显着高于女性(1.6%,P<0.001);吸烟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6.1%,38.2%和13.1%,均较不吸烟者和曾经吸烟者低(P均<0.05),而高血压患病率在吸烟者(21.9%)和不吸烟者(2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8%,高于不饮酒者(20.9%);饮酒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0.5%,33.9%和12.6%,均较不饮酒者低(P均<0.05)。此外,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随着合并症的增多而增高(除控制率外)。离退休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P均<0.05)。3.利用西安市成年居民各类食物摄入量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3个公因子,相应的因子特征值分别为1.503、1.422和1.393,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5.03%、14.22%和13.9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3.18%。依据各类食物在不同公因子的载荷值,将三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肉食模式、饮料模式和素食模式三种膳食模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肉食模式得分在年龄为45-54岁组、男性、单身和离退休者中较高,而在城区和同时合并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者中得分较低,肉食模式得分随受教育程度增高有降低趋势。饮料模式得分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在城区和同时合并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者中得分较高,而在单身和职业为体力劳动者中得分较低。素食模式得分在男性和分居/离婚/丧偶者中得分较高,然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素食模式得分降低。4.西安市居民平均每周身体活动能量代谢为4041.8(95%CI:3661.9-4421.6)MET-min,相应的每周身体活动时间为862.5(95%CI:783.2-942.8)min,其中,工农业及家务性身体活动能量代谢为2583.8(95%CI:2304.1-2863.4)MET-min,相应的工农业及家务性身体活动时间为525.0(95%CI:468.5-581.5)min。从身体活动类型构成来看,有52.1%是工作家务性活动(高强度:9.2%,中等强度42.9%),高强度和中等强度休闲性活动占比不足15%。根据WHO的推荐标准,15.6%的居民体力活动代谢当量不足600 MET-min/周。西安市居民自报每天总静坐时间约为5小时(算数均数为318.8分钟,中位数为292.1分钟),自报闲暇时间静坐时间约为4小时(算数均数为239.4分钟,中位数为208.7分钟)。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身体活动者在男性和离退休者中较少,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有降低趋势。高水平身体活动在城区和婚姻状况为分居/离婚/丧偶者中较多。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增加高血压患病的因素包括年长、离退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具有合并症、饮酒(OR=1.32,95%CI:1.08-1.62)和肉食模式得分高(中分位组(P33.3≤因子得分<P66.6):OR=1.09,95%CI:1.02-1.23;高分位组(因子得分≥P66.6):OR=1.11,95%CI:1.03-1.26),降低高血压患病的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高、单身和低体重;可使高血压知晓增加的因素包括年长、受教育程度高、离退休和具有合并症,而中等水平身体活动(OR=0.66,95%CI:0.45-0.96)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更低;可使高血压治疗增加的因素包括年长、居住地为城区、离退休和具有合并症,而饮酒(OR=0.70,95%CI:0.51-0.97)和素食模式得分高(高分位组:OR=0.77,95%CI:0.61-0.99)可降低高血压治疗率;可使高血压控制增加的因素为年长、居住地为城区、受教育程度较高和仅合并血脂异常,而肥胖(OR=0.63,95%CI:0.42-0.94)可使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健康相关行为对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作用时发现,饮酒对高血压患病和知晓均有直接作用,其总效应分别为0.143和-0.155,同样地,静坐行为亦对高血压患病和知晓有直接作用,总效应分别为0.231和-0.189;吸烟、肉食模式、饮料模式、素食模式和身体活动均对高血压患病有间接作用,相应的效应分别为0.029、0.008、-0.010、0.054和-0.042;肉食模式对高血压知晓和治疗均有间接作用,其总效应分别为-0.016和-0.008;此外,肉食模式对高血压控制有直接作用(效应为-0.011),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均对高血压控制有直接作用,效应分别为-0.222和-0.141。结论1.西安市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而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和控制率较低,控制现状仍不太理想。2.西安市成年居民中存在肉食模式、饮料模式和素食模式三种膳食模式,各膳食模式均受社会人口学因素影响。3.西安市居民身体活动以工作家务性活动为主,休闲性活动较少,且总静坐时间偏长,特别是闲暇时间静坐时间较多。根据WHO的推荐标准,西安市居民体力活动不足率较高。4.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率受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此,可通过开展针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特别是倡导健康饮食和戒烟、减少饮料摄入和饮酒、开展健身活动、减少静坐行为等综合措施,提高成人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水平。创新点(1)首次对西安市成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对象覆盖西安市所有区县,样本量大,代表性好,研究结果为西安市成人高血压防控措施及可及性干预目标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线资料,现实意义突出。(2)率先分析了西安市成年人群主要健康相关行为(吸烟、饮酒、膳食和身体活动)的现状,特别是发现了西安市成年人群主要的膳食模式和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指导居民通过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进行慢性病主动预防提供参考依据。而且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膳食和营养改善政策,及全民健身计划等提供参考,对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改善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率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主要健康相关行为与高血压患病和控制指标间的关系,为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静[8](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瑞芹[9](2018)在《大遗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及创新应用 ——以西安大明宫传统营造手工艺技能传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产业互联时代即将到来,提升民族经济软实力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然手段之一。然而,要提升民族经济软实力就必须要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而文化传承的创新与发展又取决于文化“传承因子”的迭代延续。换言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如何将诸多携带“传承因子”文化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表明:大遗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非物质文化元素在当代生活中的创新组合与场景应用。因此,坚持非物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1]。本论文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财富之间的转化关系,针对地面上没有任何可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大明宫遗址,以其皇家宫苑营造手工艺技能的传承为例,结合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经验,对文化遗产“如何活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针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转化为物质文化财富进行系统梳理,从皇家园林传统营造手工艺传承领域进行应用性创新说明。同时,结合大明宫国家遗产公园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城市空间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和对策。综上所述,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解密当代文化创造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基因密码,是国家文化旅游事业进步的体现,是中华文明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牛燕军[10](2017)在《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国时期是新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作为该区域的中心,成为新疆社会经济的重要缩影。由于历史背景、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新疆城市演变与社会变迁进程,既经历了与沿海、内地城市相似的历史进程,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变轨迹。同治朝初年以来新疆的长期战乱和外敌入侵,对城市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使得乾嘉时期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出现停滞与衰退。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经过左宗棠、刘锦棠等人一系列新的治理措施的实施,城市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复兴和发展,尤其是开埠通商和新疆新政的推行,进一步推动着边疆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启动。另一方面,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政治控制和和经济侵略程度日益增强,以英俄为代表的外部殖民势力,为将新疆纳入各自势力范围展开激烈博弈,天山南北城镇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民国以降,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御力日趋式微,新疆地方政府长期处于半独立、半割据的状态,新疆历任军阀割据一方,实行独裁统治,使得边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印烙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对地处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的多民族城市的近代变迁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和深化城市史研究领域,而且也能为当前的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教训。本文围绕新疆城市的近代变迁这一主题,以天山北路东麓的乌鲁木齐为区域对象,以1884年新疆建省至1949年的新疆和平解放共65年为时段,从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入手,在较为客观、全面和系统勾勒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脉络和变迁状况的基础上,深入揭示新疆城市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动因、历史局限性以及现实启示等,为边疆城市史研究提供典型范例。具体而言,首先,勾勒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从“双子城”的复式结构到“一城多区”的多中心结构,再到现代都市建设进程中社会空间显着重构的演变轨迹及特点。其次,以宏观历史事件为线索,将近代乌鲁木齐城市的经济发展史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和阶段,分别为晚清的起步阶段(1884-1911年)、民国前期的初步发展阶段(1912-1933年)、民国后期的曲折发展阶段(1934-1949年)。对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围绕工业、商业贸易、金融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系统的论述。最后,选取反映城市社会变迁的典型层面进行横向的专题研究。具体以城市人口、社会阶层、衣食住行、习俗礼仪、娱乐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等方面为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近代新疆城市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总体思考,通过总结归纳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及动因,分析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探讨对当前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启示。总而言之,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历史背景下,多重力量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新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城市的传统社会经济发生重要转型和变迁。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内陆边疆城市,社会经济的近代化程度依旧是初步的、局部的,不同民族社会的近代化模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满汉二城对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被打破,旧的空间不断重组,以沙俄为主的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空间,和以维吾尔族、回族为主的穆斯林空间等新的空间逐渐生成,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复杂性特征表现显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从区隔走向交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

二、西安市酱油、醋的卫生质量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酱油、醋的卫生质量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加剧使得老年人的需求受到广泛关注
        1.1.2 菜市场类设施成为老年人日常设施圈的核心
        1.1.3 老年人的需求与步行出行距离受新标准重视
        1.1.4 现状菜市场类设施对老年人需求考虑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老年人
        1.3.2 菜市场类设施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研究
        2.1.1 行为内容
        2.1.2 出行特征
    2.2 老年人的购物规律研究
        2.2.1 购物心理特征
        2.2.2 购物行为特征
    2.3 菜市场类设施相关研究与实践
        2.3.1 相关研究
        2.3.2 相关实践
    2.4 本章小结
3 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现状及老年人使用行为调研
    3.1 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概况
        3.1.1 碑林区的典型性
        3.1.2 碑林区各街道规模
        3.1.3 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概述
    3.2 典型设施选取及调研方案
        3.2.1 典型菜市场类设施的选取
        3.2.2 典型设施调研内容与方法
    3.3 典型早市——东门顺城巷早市
        3.3.1 设施物质空间状况
        3.3.2 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
        3.3.3 小结
    3.4 典型大型超市——永辉超市(友谊东路店)
        3.4.1 设施物质空间状况
        3.4.2 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
        3.4.3 小结
    3.5 典型综合市场——建国门综合市场
        3.5.1 设施物质空间状况
        3.5.2 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
        3.5.3 小结
    3.6 典型便民市场——祭台村室外便民市场
        3.6.1 设施物质空间状况
        3.6.2 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
        3.6.3 小结
    3.7 典型生鲜超市——家辉生鲜(含光路店)
        3.7.1 设施物质空间状况
        3.7.2 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
        3.7.3 小结
    3.8 典型果蔬肉店(水果店、蔬菜店、肉店)
        3.8.1 设施物质空间状况
        3.8.2 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
        3.8.3 小结
    3.9 本章小结
4 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4.1 老年人对菜市场类设施的使用需求分析
        4.1.1 老年人群特征
        4.1.2 老年人对菜市场类设施的类型偏好
        4.1.3 老年人到菜市场类设施的布局需求
        4.1.4 老年人对菜市场类设施的功能需求
        4.1.5 老年人对菜市场类设施的空间需求
    4.2 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建设与运营现状分析
        4.2.1 菜市场类设施的空间布局现状
        4.2.2 菜市场类设施的功能设置现状
        4.2.3 菜市场类设施的空间品质现状
        4.2.4 菜市场类设施的运营管理现状
    4.3 菜市场类设施建设现状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匹配分析
        4.3.1 设施类型的供需匹配分析
        4.3.2 空间布局的供需匹配分析
        4.3.3 功能设置的供需匹配分析
        4.3.4 空间品质的供需匹配分析
        4.3.5 运营管理的供需匹配分析
    4.4 菜市场类设施现状共性问题
        4.4.1 空间布局不合理
        4.4.2 功能结构效率低
        4.4.3 空间品质待优化
        4.4.4 服务水平待提升
    4.5 菜市场类设施现状差异性问题
        4.5.1 早市配置现状问题
        4.5.2 大型超市配置现状问题
        4.5.3 综合市场配置现状问题
        4.5.4 便民市场配置现状问题
        4.5.5 生鲜超市配置现状问题
        4.5.6 果蔬肉店配置现状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1 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思路
        5.1.1 老年人对菜市场类设施的使用需求
        5.1.2 相关标准对菜市场类设施的配置要求
    5.2 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菜市场类设施整体配置优化策略
        5.2.1 空间布局策略
        5.2.2 设施选址策略
        5.2.3 功能设置策略
        5.2.4 品质提升策略
        5.2.5 运营管理策略
    5.3 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各类型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3.1 早市配置优化策略
        5.3.2 大型超市配置优化策略
        5.3.3 综合市场配置优化策略
        5.3.4 便民市场配置优化策略
        5.3.5 生鲜超市配置优化策略
        5.3.6 果蔬肉店配置优化策略
    5.4 西安市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4.1 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整体配置优化策略
        5.4.2 碑林区早市配置优化策略
        5.4.3 碑林区大型超市配置优化策略
        5.4.4 碑林区综合市场配置优化策略
        5.4.5 碑林区便民市场配置优化策略
        5.4.6 碑林区生鲜超市配置优化策略
        5.4.7 碑林区果蔬肉店配置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西安市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售卖内容分类表
    附录2 西安市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调研信息汇总表
    附录3 西安市碑林区老年人使用菜市场类设施调查问卷A
    附录4 西安市碑林区菜市场类设施观察记录表
    附录5 调研样表
致谢

(2)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界定和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基础、创新之处及面临的困难
第一章 行政指导与市场竞争
    第一节 行政指导概述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
        二、行政指导的分类
        三、行政指导的优缺点
    第二节 作为经济政策推进工具的行政指导
        一、行政指导与市场失灵
        二、作为竞争政策推进工具之行政指导的正负效应
        三、作为产业政策推进工具之行政指导的正负效应
第二章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理论范畴
    第一节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内涵
        一、行政指导型垄断的作用机理
        二、行政指导型垄断的概念
    第二节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识别
        一、行政指导型垄断的识别路径
        二、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类型划分
    第三节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成因和特征
        一、行政指导型垄断的成因
        二、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特征
    第四节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法律定位
        一、经济垄断与行政性垄断
        二、行政指导型垄断不属经济垄断
        三、行政指导型垄断属于行政性垄断
第三章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现状检视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域内外现状考察
        一、日本的现实表现
        二、德国的现实表现
        三、韩国的现实表现
        四、台湾地区的现实表现
        五、我国大陆的现实表现
    第二节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危害表现
        一、侵害反垄断法保护法益
        二、诱发协同行为
        三、不当影响市场份额
        四、诱发经营者集中
        五、损害消费者权益
    第三节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局限
        一、反垄断法的总体规制范围有限
        二、反垄断法的事前规制设计不足
        三、反垄断法的事后规制效果有限
        四、对行政指导型垄断规制路径的反思
第四章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事前预防——以公平竞争审查为视角
    第一节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适用性分析
        一、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概述
        二、对反竞争行政指导的适用可行性
        三、对反竞争行政指导的适用价值
    第二节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践运用
        一、对反竞争行政指导的审查程序
        二、对反竞争行政指导的审查标准
        三、对反竞争行政指导的例外规定适用
    第三节 针对反竞争行政指导的制度完善
        一、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入法
        二、完善针对反竞争行政指导的相关制度
第五章 行政指导型垄断的事后规制——以行政诉讼为视角
    第一节 行政指导的可诉性分析
        一、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二、行政指导可诉性之现状
        三、行政指导可诉性之证成
        四、反竞争行政指导可诉之价值
    第二节 反竞争行政指导诉讼之受理
        一、不可诉的反竞争行政指导
        二、原告主体资格的认定
        三、起诉期限的认定
    第三节 反竞争行政指导诉讼之审理和判决
        一、明确举证责任的承担
        二、注重反竞争性的审查
        三、依法确定裁判形式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3)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区域
    四、资料介绍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
    第三节 水系和水文
    第四节 地方社会秩序
    第五节 人口流入
    小结
第二章 土地的占有、交易和粮产
    第一节 土地占有
    第二节 土地交易
    第三节 粮食产量
    小结
第三章 农家副业
    第一节 副业的类型
    第二节 副业在农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小结
第四章 农业雇工
    第一节 雇工的供需机制
    第二节 雇工的收入
    第三节 雇工的社会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农民“从商”
    第一节 农民从商的动因
    第二节 从商者的社会身份
    第三节 从商的时空特征和工作类型
    第四节 “从商”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生计模式、家庭结构与农民理性
    第一节 农民的生计模式及其调适
    第二节 农民家庭的分与合
    第三节 “晋西南模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陕西省“民众学校”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分析
        1、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的理论研究
        2、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的相关研究
        3、近二十年“民众学校”史研究
        4、陕西省民众学校及社会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民众学校”概念界定
        2、研究范围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国民政府成立前后陕西省社会概况
    一、军阀混战,地方动荡不堪
    二、灾害频仍,人民生活困顿
    三、教育落后,社教起步较晚
第二章 民国时期陕西省“民众学校”发展演变
    一、萌芽与探索时期(1911-1926)
    二、起步与实践时期(1927-1930)
        1、强迫教育运动大会的召开
        2、成立陕西省民众教育委员会
    三、推广与鼎盛时期(1931-1940)
        1、西安民校管理处的设置与民众学校的创办
        2、“失学民众补习教育计划”与“保立小学”的设立
        3、战时民众补习教育计划的推行
    四、转型与停滞时期(1940-1949)
        1、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
        2、创办特种教育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陕西“民众学校”的类型
    一、专设类“民众学校”
        1、从平民学校到民众学校
        2、露天学校
        3、乡农学团
    二、附设类“民众学校”
        1、各级学校附设民众学校
        2、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
        3、各机关附设民众学校
    三、班级式“民众学校”
        1、保立学校成人班
        2、国民学校民教部
第四章 “民众学校”的行政管理研究
    一、“民众学校”的内部行政组织
    二、办学场址的选择与分布
    三、经费来源与开支
        1、经费的来源
        2、经费的开支
    四、奖励与惩处
        1、对于办学人员的奖励与惩处
        2、对于学生的奖励与惩处
    五、学生及老师的构成情况
        1、学生的年龄及身份
        2、教师的来源
第五章 “民众学校”的教学管理研究
    一、招生与留生问题
        1、招生问题
        2、留生问题
    二、教材的选择及课程的设置
        1、教材的选择
        2、课程的设置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1、定点与流动式教学
        2、好汉传习制
    四、时间安排与学级编制
        1、修业期限与授课时间
        2、学级编制
第六章 陕西省“民众学校”的成效及其不足
    一、陕西省“民众学校”的贡献
        1、扫除文盲,承担社教重任
        2、平衡差别,妇女受教增多
        3、精神教育,有力支援抗战
    二、陕西省“民众学校”的不足
        1、政策迭变,办理成绩有限
        2、经费欠缺,政府苛征横敛
        3、薪俸微薄,教师积极性差
        4、偏重省会,地方办理不善
        5、背离初衷,实行特种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出土酒残留物分析的汉代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出土发酵食物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发酵食物的出土情况
    2.1 研究材料概述
        2.1.1 第一类直接材料
        2.1.2 第二类间接材料
    2.2 小结
第三章 酒残留物的科技分析案例
    3.1 走马梁样品
        3.1.1 样品背景
        3.1.2 实验方法及测试条件
        3.1.3 实验结果
    3.2 双元村样品
        3.2.1 样品背景
        3.2.2 实验过程与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汉代酿造技术分析
    4.1 草曲的使用
        4.1.1 草曲的概念及源流
        4.1.2 草曲在走马梁地区使用的可能性
        4.1.3 少数民族现存酿酒工艺和草曲的使用情况~[138]
    4.2 蒸馏酒的汉代起源说
    4.3 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六、小结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西安市成人高血压流行和控制现状及其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献回顾
1 高血压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
    1.1 高血压患病现状
    1.2 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
2 健康相关行为
    2.1 健康相关行为定义
    2.2 膳食模式
    2.3 身体活动
3 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影响因素
    3.1 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
    3.2 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的影响因素
4 结构方程及其在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西安市成年居民高血压流行及控制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样本量的确定
    1.4 抽样设计
    1.5 调查方法和内容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
3 讨论
    3.1 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国内外比较
    3.2 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国内外比较 第二部分 西安市成年居民膳食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
    1.3 不合理膳食的定义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居民膳食基本情况
    2.2 膳食模式
    2.3 不同膳食模式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部分 西安市成年居民身体活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与定义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居民各种类型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时间
    2.2 居民不同类型身体活动基本情况
    2.3 居民身体活动和闲暇时间静坐行为的构成
    2.4 身体活动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第四部分 健康相关行为与高血压流行及控制现状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多因素分析
    1.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膳食在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分布
    2.2 不同膳食模式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
    2.3 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在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分布
    2.4 不同身体活动类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
    2.5 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2.6 健康相关行为对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影响的结构方程分析
3 讨论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影响
    3.2 膳食结构对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影响
    3.3 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对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影响
    3.4 吸烟和饮酒对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的影响
    3.5 针对健康高血压患病和控制的防控措施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大遗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及创新应用 ——以西安大明宫传统营造手工艺技能传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范围及四至位置
    1.2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查阅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综合理论研究
        1.3.4 分类与比较分析法
        1.3.5 实地调查研究
        1.3.6 发展对策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背景
    2.1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现状
        2.1.1 希腊
        2.1.2 德国
        2.1.3 英国
        2.1.4 荷兰
        2.1.5 意大利
        2.1.6 日本
    2.2 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
        2.2.1 国内文化遗产传承亟需创新理论指导
        2.2.2 大明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研究
    2.3 小结
3 大明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初探
    3.1 大明宫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传承
        3.1.1 大明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
        3.1.2 大明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象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关系研究
        3.2.1 文化遗产与文化财富概念关系研究
        3.2.2 文化遗产与文化财富的转化关系研究
    3.3 大明宫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模式研究
        3.3.1 中国古代建筑技艺“活化元素”分析
        3.3.2 中国古代建筑卯榫技术相关木构制品“传承因子”分析
        3.3.3 文化遗产“活化”依据和原真性判断标准
    3.4 小结
4 园林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应用
    4.1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非物质文化传承障碍分析
    4.2 皇家园林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客观必然性
    4.3 皇家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源
        4.3.1 皇家宫苑空间变化探源
        4.3.2 皇家园林非物质文化探源
        4.3.3 皇家园林营造技艺传承
        4.3.4 皇家园林配植文化传承
        4.3.5 皇家园林造园工艺及流程
    4.4 大明宫园林营造技艺传承研究与探索
        4.4.1 皇家园林的功能及表现形式
        4.4.2 大明宫皇家园林营造技艺传承内容
    4.5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太液池重建构想及建议
        4.5.1 太液池水系及生态涵养功能的恢复建议
        4.5.2 设想构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生态长廊
        4.5.3 太液池及周边部分建筑景观复原重建原则
    4.6 小结
5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及周边区域未来发展建议及对策
    5.1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未来发展建议及对策
        5.1.1 建议博物馆增加藏书功能
        5.1.2 建议考古遗址中心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5.1.3 建议重点开发大明宫主题文化衍生产品及旅游商品
        5.1.4 建议提高公众参与度发挥遗址公园的文化传播价值
    5.2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周边区域发展建议及对策
        5.2.1 将“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财富”
        5.2.2 将“遗产文化”变成“生活文化”
        5.2.3 将消耗“传统文化”变成创造“当代文化”
    5.3 小结
6 结论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10)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一) 汉文文献
        (二) 外文文献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上篇 空间演变篇
    第一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人文背景
    第二章 从“双子城”到“一城多区”——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转型(1759-1933年)
        第一节 复式城市空间的建构(1759-1884年)
        一、迪化城的初建与扩建
        二、巩宁城的修建
        三、破坏与重建:战乱对城市的影响
        四、城市各民族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一城多区”:多重力量驱动下城市空间的区隔(1885-1933年)
        一、满汉二城的合并与城市空间的初步整合
        二、贸易圈与领事馆:沙俄势力的渗透与与城市空间的异化
        三、会馆与庙宇:城内汉族社会空间的塑造
        四、清真寺与巴扎:城外少数民族商业空间的生成
        五、城市民族结构与居住格局的演变
        六、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面貌概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政建设与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1934-1949年)
        第一节 市政规划的出炉与城市空间的延展
        一、市政机构的完善与城市功能分区
        二、城市空间的延伸和扩展
        第二节 市政建设的展开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一、城墙的拆建
        二、街道的改扩建
        三、城市房屋的拆迁
        四、城市新式公共空间的辟建
        五、城市公用事业的开发与市民生活空间的演变
        第三节 区隔下的混融:市政建设对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一、城内汉族聚居区的散居化
        二、南关穆斯林商业社区居住格局的重构
        三、贸易圈的杂居化
        本章小结
中篇 经济发展篇
    第四章 晚清乌鲁木齐城市近代经济的萌芽(1884-1911年)
        第一节 新疆建省前乌鲁木齐经济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农业的开发
        二、传统手工业的兴起
        三、传统商贸活动的活跃
        第二节 城市近代经济萌芽的具体表现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工业的发轫
        二、“八大商帮”的形成与城市商业的复苏
        三、开埠通商与对外贸易的畸形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新疆的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杨增新时期的政治危机及其应对
        二、金树仁时期矛盾与危机的激化以及哈密事变的爆发
        三、从“认庙不认神”到南京国民政府统合新疆努力的失败
        四、新苏关系的确立与苏联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渗透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缓慢发展期(1912-1928年)
        一、官办、商办工业的初步发展
        二、各族商人群体的崛起与商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对外贸易的萎缩及重启
        四、近代银行的初设与旧式票号、典当业的并存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全面衰退期(1928-1933年)
        一、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中断
        二、商业贸易由盛及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盛世才及国民党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盛世才、国民党时期新疆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从亲苏容共到反苏反共盛世才的政治投机之路
        二、国民党势力入新与苏联支持下三区革命的爆发
        三、新疆省联合政府从成立走向破裂
        第二节 城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期”(1934-1942年)
        一、两期“三年计划”中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空前繁荣
        三、城市金融业的大力整顿
        第二节 波折与动荡中前行的城市经济(1942-1949年)
        一、工业建设的失调
        二、商业贸易一蹶不振
        三、财政金融濒于崩溃
        本章小结
下篇 社会变迁篇
    第七章 城市人口和社会阶层的演变
        第一节 人口的变迁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
        三、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变动
        一、新式政府职员的形成
        二、新兴产业工人的出现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四、新型知识分子的涌现
        五、边缘阶层的膨胀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市日常生活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碰撞与交汇: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交织
        二、饮食的多元荟萃
        三、建筑风格的中西杂糅
        四、交通工具的新旧并行
        第二节 良莠混杂:精神生活的近代转型
        一、习俗与礼仪的变革
        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城市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近代图书报刊事业的转型
        一、图书报刊业的初创阶段
        二、图书报刊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命运
        本章小结
结语 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及启示
    一、乌鲁木齐在新疆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性
    二、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动因
    三、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
    四、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西安市酱油、醋的卫生质量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老年人使用行为特征的菜市场类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D]. 陈艳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行政指导型垄断的界定和规制研究[D]. 蒋蔚. 武汉大学, 2020
  • [3]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D]. 郭心钢. 山西大学, 2020(12)
  • [4]陕西省“民众学校”研究(1927-1949)[D]. 张佳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出土酒残留物分析的汉代发酵工艺研究[D]. 王乃慧. 西北大学, 2019(01)
  • [6]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 [7]西安市成人高血压流行和控制现状及其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D]. 胡美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8]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9]大遗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及创新应用 ——以西安大明宫传统营造手工艺技能传承为例[D]. 张瑞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10]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D]. 牛燕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西安市酱油醋卫生质量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