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明晰原则的分析与应用

会计明晰原则的分析与应用

一、对会计明晰性原则的解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圆圆[1](2021)在《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背景下,我们的会计教学正经历一个变化期。本文于2020年4月10日至2020年5月30日期间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和单位是云南十余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师生,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此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有效问卷2902份,访谈以电子邮件和电话访谈进行,共访谈60名中职会计教师(含校级领导),其中25名电话访谈,35名电子邮件。主要从被调查者情况、JITT和云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基本情况、会计教学现状几方面分析,发现中职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会计教学方式不佳;2.教学媒体创建缺乏渠道、教学策略层次不分;3.教学缺乏情境、教学资源质量存疑;4.教学过程能动性差、教学活动难度大;5.教学反馈机制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JITT”和“云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全新的一种教学模式“JITT云教学模式”,它可以把特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用于中等职业会计教学。其中JITT即“及时教学”、“适时教学”或“即时反馈适应性教学”,英文名称为Just-in-Time Teaching,它通过及时的学情反馈来引导会计教师教学,对学生课前已有的学情、课中的学习效果、课后巩固的承成效反馈及时掌握,以提升教学效果。“云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的,由人工智能、云计算、云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在教学的中的融合与应用,它主要以云教材为介质,构建云教学资源,师生可践行逆向翻转课堂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行为的定量评估。本文先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策略与媒介、教学的情境与资源、教学的过程与活动和教学的反馈5个方面,对中职会计专业主修科目《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再以《会计凭证》为例,展示了完整四节课(4课时)实施过程。JITT云教学的研究开展于XX学院中专部,历时3个月,共12周一起和师生参与教学。教学对象为2019级会计中职生一共8个班489人,其中四个班作为对照班,随机抽取其余4个班作为新模式实施的对象(实验班),采用两组被试比对的方法,对效果进行评价,看新模式是否解决了上述中职会计存在的主要5个教学问题,并延伸出此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刘丽丽[2](2021)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文中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质量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大局。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探究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问题。首先,基于OBE理论,明确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及目标遵从,确认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形成亦应遵循课程生成逻辑与目标。目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升学、就业、证书(证书制度)3重导向。据此,比较《会计基础》和《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标准》要求,发现不同导向下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差异,需要中职专业教师予以适当增减。其次,调查了河北省Y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实状况,确认中职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依然较弱。主要表现在:课程“诊改”认知仍不够全面,“诊改”实践能力依然不强,课程“诊改”适应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未达到“较好”的状态。做好专业课程“诊改”工作,推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教师持续提升课程“诊改”能力水平。再次,立足调查结果,按照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并借鉴域外经验,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和实用性3项原则,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具体包括课程“诊改”认知、“诊改”实践、“诊改”适应、“诊改”反馈、“诊改”发展能力等5项一级指标,下设14个二级指标,可用于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实践。最后,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存在的弱项,提出了专业课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的行动建议,具体包括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实践功力、凝聚发展合力和寻求外部助力等5个方面,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建设和发展课程“诊改”能力实践参考,供同类院校专业教师提升课程“诊改”能力借鉴。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孙佳幸[4](2020)在《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革也提速推进,此时会计信息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国际化商业语言。它不仅能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其根据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对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治理结构、健全管理机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国企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财经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转轨改制的国企,此时又受到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严重困扰。因此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会计信息失真。那么内部人在会计信息披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内部人控制又对公司治理到底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梳理了内部人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借助公司治理等相关理论依据,阐释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构建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在前人构建变量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确定本文的样本选取规则和变量测量方法。接着,选取2014至201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手工搜集和数据库内的批量下载共收集到854家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样本。最后,运用SPSS25.0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有效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显着负相关;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又对摆脱内部人控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指导。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孙蕊[6](2019)在《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制约和指导着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于谨慎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它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应用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判断特性。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重要性一直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开始关注会计重要性问题。2011年,欧洲证券市场机构(ESMA)发布了《财务报告中关于重要性考虑》的咨询文件,在界定重要性术语,主要信息使用者特征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会计政策、中期报告、附注披露等涉及重要性判断和决策的问题的考虑因素设置征求意见。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IASB在2015年发布了《IFRS实务声明:财务报表中重要性应用的征求意见稿》。同年,FASB也发布了有关于“重要性决定”(Materiality Determination)的一系列概念框架修订项目征求意见稿;2017年,为使得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信息编制方面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判断,IASB制定并向公众发布《作出重要性判断的实务声明2》(Making Materiality Judgements:Practice Statement 2)。这一系列项目或声明反映出西方会计组织对重要性原则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完善重要性概念、尝试制定相关非强制性实务指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国目前仅将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尚未制定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准则、解释或指引。随着近些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经济业务和资本市场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我国亟待对重要性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这对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保护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基于“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重要性基础理论构建—重要性判断及框架理论构建—重要性应用的实证检验—重要性应用指引制定建议”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梳理和评述了有关重要性及判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阐述了后续核心内容探讨的理论基础。第二层次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应用与演化。第三层次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并建立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判定的概念理论框架;这其中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会计重要性概念及作为信息质量特征特征的解析和重构,第二部分是探寻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第三部分是尝试分析重要性判定机制和判定标准,以及建立会计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四层次是重要性概念应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自愿性重述和财务报告舞弊两个视角,分别检验关于错报重要性评估和内控缺陷定量重要性标准设定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第五个层次是分析我国建立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和提出设计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及相应研究结论按照次序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采用历史演进和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梳理自古代簿记时代、近代会计时期和现代会计时期三个不同阶段重要性思想在会计中的应用和演进,并分析了会计重要性思想历经“自生自发性秩序—会计惯例—正式会计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会计重要性应用的演进过程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会计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化深深根植于一国经济社会制度与商业环境变迁,因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和把握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与会计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恰如其分地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果和质量,有利于细化会计核算和收益计量,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业绩;此外,重要性的应用囿于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第二,通过比较分析会计重要性现有的不同定义发现,目前的重要性基本定义涵盖视角和可理解程度较低。在定义基础上,总结了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基于特定主体背景、信息使用者导向以及依赖于专业判断。结合重要性特征,并借鉴西方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效用理论等,对重要性相关概念进行重构:在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涵的认识方面,会计重要性可以被表述为:基于特定主体环境下,是一种为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程序发挥着制约和行动导向性作用;普遍运用形式反映在会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项目或事项等信息的错漏报是否会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述造成重大影响。第三,阐释和分析了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文化环境方面,一国会计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和应用。树立良好的会计价值观可以通过二次投射作用,激励和驱动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标准规范来施行会计工作,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念刚柔并济,共同影响着他们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此种环境对会计人员作出合法合规的职业判断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其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最大影响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会计报表信息发生改变,这进一步又对会计信息重要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编制中重要性应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约束指导着管理当局决策行为。第四,探讨了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和特征,借鉴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本文提出提高重要性判定质量的途径是加强程序理性,减少三类程序非理性偏差。优化重要性判定的质量,就需要加强规则理性,减少规则的不完备性;在加强认识理性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弥补会计判断人员的“知识差”,借助于判断和决策辅助工具,弥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行为理性约束方面,为避免严重的行为非理性造成的重要性判定偏误,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保证管理层以及相关会计人员能够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基于对重要性判定理论的探讨,构建了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五,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重述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财务报表错报重要性程度对管理层财务重述行为意愿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对于数量和性质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财务报表错报进行自愿性重述;相反被监管部门责令要求更正的公司财务报表差错的数量和性质均较严重;进一步发现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减弱错报数量重要性程度对自愿重述的影响。第六,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及重要性标准设定的相关理论,考察了2011-2017年度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首次设定未变更的内控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对后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设定重要性定量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其首次设定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发生后续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在非国企、两权分离度较高、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显着。结论支持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存在利用重要性标准的自利动机这一路径。第七,基于重要性及判定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制定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在实务中具体应用重要性时,更多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其一,会计准则执行、重要性职业判断和建立应用指引三者之间是存在双向逻辑互动关系的。其二,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建立,一定程度会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财务报表重要性应用问题的共同知识比重,有助于共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三,会计重要性本质上是原则导向的价值判断,制定相关方“共识性”的应用指引可确保职业判断中隐性知识得到有效传递。设计应用指引需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差异性规定原则以及程序表现原则。最后在应用指引设计的主体内容、重要性判断的整体程序以及应重点明确的警示类条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基于严谨的规范性理论分析,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会计重要性概念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得出了有异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并对比分析重要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定位,提出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以上创新点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会计重要性判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判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点,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探讨。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重要性判定特征,数量、质量判断标准,以及判断机制的基础上,从加强程序理性、减少程序非理性偏差这一视角,提出了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路径,并尝试构建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以上创新之处可为会计人员在编报财务报告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作出重要性判断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对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提出设计建议。第三,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的探究。基于制度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进过程,总结了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进的三大规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演进、会计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层面,探索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这可以认为是对会计重要性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逻辑性起点。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性应用与财务重述行为的实证研究。在实证检验报表错报信息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影响时,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的差错更正公告中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国内鲜有文献探索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重述行为和错报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五,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水平设定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性定量标准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创新点在于,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审计师对重要性判断的研究,很少从管理层视角来探究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标准设定与自利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系,这对验证重要性定量标准的执行效果以及如何完善内控缺陷重要性标准具体设定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郝旭东[7](2019)在《“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产业结构处于调整升级阶段,政府不断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使得“上市公司+PE”(Private Equity,即私募股权投资)这一中国独创的并购基金运作模式,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应运而生,该运作模式也是近年来原创于我国的金融新现象。这一新型模式成为国内上市公司提升其产业布局能力、寻找潜在并购标的以及获取兼并重组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模式的创新性,以及其有限合伙制的特殊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导致该模式存在着外在法律形式和内在经济实质上的矛盾,而监管层在这方面的监管法规和具体要求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使得具体业务在套用当前有关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较强、处理现状混乱以及会计准则难以有效解决相关会计处理的问题。具体到会计实务操作中,上市公司在对该类型产业并购基金的初始投资确认、后续计量以及是否应当将产业并购基金纳入财务合并报表等处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上市公司针对相关业务的信息披露质量也参差不齐,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对此争议颇多。因此,本文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以会计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经济实质的原则为出发点,简要介绍分析了“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的组织形式、运作流程等内容。在此前提下,聚焦于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的会计处理现状及在套用会计准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结合并购基金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架构模式,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投资在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是否应当将其纳入自身合并财务报表和有关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并发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具体的建议,本文认为:首先,当前准则应该进一步完善权益性投资中就重大影响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其次,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的投资应该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才更符合业务的经济实质,也应按照或有事项有关规定对兜底性质的潜在义务进行确认。另外,从加强监管的角度,本文认为应该明确上市公司对基金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以及上市公司对满足一定前提条件的产业并购基金,应该进行并表,并且对加强相关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的披露格式与披露内容。

葛其明[8](2018)在《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证券市场正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工作会议中亦已明确要“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2决策层的发声和执行层的尝试均已明确,“包容性”与“适应性”是未来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证券市场建设的关键在于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因而,“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扩大制度的应用情景,赋予制度以“差异化”的品性。而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亦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及披露内容的增加,所披露信息的同质化和形式化时有发生,呈现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情形。因此,为了突出信息披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必要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本文旨在系统论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内涵与规则,并总结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理念的现有实践,分析境外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和建议。以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本文由绪论、正文六个章节,以及结论等内容构成。各部分的核心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分别梳理了选题背景、文献分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外对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研究大多落入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领域,针对差异化披露的研究相对不足,我国学界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构想,但研究局限于方式的呼吁而缺乏体系的深度,在方法上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籍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填补相关空白,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信息披露观察视角。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正文部分拟分别问答以下问题: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具有哪些法律特征与法律价值?境外法域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与局限性是什么?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规则及问题有哪些?我国证券市场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否可以做,是否应该做,以及具体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始终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逻辑。不仅如此,上述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分析由表及里。同理,建立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本文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正文第一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本章旨在厘清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一方面,本章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出发,梳理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定义和特征,另一方面,本章还透过差异化信息披露定义之乱,从不同的逻辑理路探寻了其内因。为此,本章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提炼总结,对其共性进行了甄别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一般法律定义。本文认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内,根据上市公司所在市场、所处行业及自身规模等属性的差异,就信息披露的标准做出不同规定,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进而促进信息披露有效性的一项制度。紧随其后,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涵特征,并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选择性信息披露及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梳理差异,并通过差异性的展现,进一步澄清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概念的认识。围绕差异化信息披露作为一项证券法律制度应有的法学理论之义,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公平原则及效率原则的竞合关系,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公平原则的维护和对于效率原则的提升。在分析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时,本章的讨论以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为脉络展开,构成前述内容的外延和深化,同时也与前文的特征论述形成呼应。本章还梳理重述了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背景,从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结构划分、及质量衡量与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加以梳理阐述,力求展现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解构,以历史发展与价值评价的视角,强调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意义,这既点题了本章叙述的目的,也是对全文论述的开启。正文第二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本章的宗旨是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有何种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展开逻辑及实际效果。考虑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模式各异,侧重点不一,本章依据差异化的标准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具体的类别包括区分行业、区分企业规模、区分流动性、区分发行规模及区分重要性水平。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法域内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细节,本章的几个小节又以法域元素展开排比论证。除了必要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文本阐述,本文侧重于探析各种差异化披露模式的适用情景,以及结合有关披露情景证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然影响力。本章在全文体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细节的分析叙述,旨在进一步厘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综合比较境内外各主要证券市场关于差异化信息披露在立法起源,基本法律理念,具体法律规定等诸方面的异同,为后续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体讨论建立一个比较法的基础。正文第三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在第一章的理论铺陈与第二章的实务阐述的基础之上,本章提炼、总结了我国证券市场对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实践,按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与证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的逻辑划分方式分别展开分析。本章一方面基于法条研究,分析了持续信息披露阶段定期报告及临时报告中的个性化披露的法律要求,及并购交易中权益变动报告的差异化对待,并以主板和创业板招股说明书为例,阐述了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现有的差异化披露的法律思想,紧接着,本章对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指出存在法律规范的制度有效性不足、法律法规和披露规章过于碎片化,及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执行和操作难以把握等缺陷;另一方面,本章也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几例因不重视差异化信息披露而导致信息披露失效的案例,如重庆啤酒信息披露失效事件和獐子岛信息披露失效事件。从理论联系实际,再从实际升华到理论,这一章的讨论,旨在全面展现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状,讨论其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证券市场最终形成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成熟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始终不欲夸大制度的现实缺陷,而是希望客观、全面地认知问题,并引发学界与监管层面的思索。本章的写作安排同样是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特别是为下文分析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改进和完善进路埋下伏笔。正文第四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章既是对前文分析论证的呼应,也是后文得以展开的前提基础。本章指出,随着市场的迭代演进,现行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适用性狭窄的缺陷: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功能角度而言,无法解决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能低下的困境,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价值角度而言,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证券市场营利属性的驱使,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也存在局部改造的必要。本章的分析既是站在现实角度的思索,也是站在理性立场的审视。正文第五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是在法经济学的语境下进行的分析。从法律的价值看,法律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这种利益关系影响着立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促使着立法动机的产生,并引导着立法行为的价值目标。具体到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其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机构之间的三角关系,其中尤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因此,对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关系的解构与分析,成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的有益视角,也是本章数理分析研究手段的应用基础。本章运用了博弈理论与实物期权两项法经济学的工具:其一,从探讨信息披露利益攸关方的角色定位出发,建立了博弈均衡模型,并以有限理性为假设,进行动态演化推演,获得了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受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成本、处罚强度、监管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的结论;其二,将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视为是在常规信息披露基础上的一项追加投资,进而将扩张期权与延迟期权的方法引入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构建也受制度实施选择期,及企业的期望收益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运用法经济学的工具分析获得的结论是:降低差异化信息披露成本、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加强监管并使监管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压缩制度实施的选择期、增大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率,这五项措施有利于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成法并有效执行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解。本章最后将法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与目前我国现有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的差异化元素及片段结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将理论的发现回归到对实践的指导。正文第六章为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本章是基于前面诸章节的分析,提出对于我国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本章阐述了有效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差异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原则既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挥其应然作用的总体要求,亦是对其在我国实然境遇的应对建议。结合前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本章余下部分阐述了对于我国构建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首先是进一步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本章围绕差异化的区分标准及差异化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论述;其次是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本章从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归责机制,属性认定机制,反馈机制及指引机制的健全完善五个层面提出建议;再次是建立健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本章围绕风险导向型监管与监管沙箱制度分别论述;最后本章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完全港”制度作为制度构建的突破点之一,以平衡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鼓励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特征性信息,激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强制性”与“自愿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完善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以差异化披露为切入点,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研究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新窗口。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日新月异,证券发行模式注册制的改革亦箭在弦上,这些都为信息披露的改进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时代呼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思考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改善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实施之进路,无疑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作为总结,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助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引擎。欲发动该引擎,在理念与制度设计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可或缺。

张琮[9](2018)在《CMMI与FAHP指导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高速与持续发展,促使作为新兴生产力缔造者的信息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扩充和丰富,会计信息化便是其中之一。承载着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及为企业决策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等期待的会计信息化,在其萌芽伊始便受到了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发展,会计信息化在理论研究上愈加深入和广泛,不仅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在实践中,会计信息化更是依托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为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特点的企业提供了多种应用模式。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关注点已从“是否采用”转换为“如何采用”与“如何用好”,这便催生了学者们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当前阶段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讨。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情况,提出的普遍性问题与对策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整体实施效果的提升颇具意义。然而,若要使每个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效果更加显着,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个性化评价同样重要。本文正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研究的。在对CMMI模型相关理论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其包含的阶段式表示方法引入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的研究中,运用其梯级思想及过程改进的理念,使评价工作从杂乱无章变得井然有序。在此基础上,借鉴权威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结果,在全面性与简洁性等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的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把基础建设、应用效果、人力资源等影响和彰显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的因素均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运用到各级指标权重确定与评价结果等级评定过程中,使得主观化的定性评价工作变得客观和定量。为确保本文提出评价方案的切实可行,以S企业为例进行了对其会计信息化当前实施能力的评价工作,在得出评价结果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利于其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持续改进的方案,既契合了CMMI的指导思想,也达到了评价工作的真正目的。

张丽琨[10](2016)在《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关系研究 ——高管团队关键要素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企业从债权人和股权人融得资金所付出代价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础,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和企业价值有着重大的影响。早在1958年,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米勒和莫迪利阿尼在《资本成本、企业融资与投资理论》中,就明确阐述了企业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融资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掀开了有关企业融资活动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资本成本是企业融资所付出的代价,企业希望实现较低的股权和债务融资成本,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与价值创造,资本成本也是企业进行投资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只有高于融资成本的投资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资本成本成为企业投资和融资决策中重要决策标准指标,用来判断融资决策方案和投资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在企业财务决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无论是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法还是EVA的企业价值评价法,当企业资本成本最低时,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资本成本是驱动和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合理控制企业的资本成本成为提高企业整体价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特别是2014年1月1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2014)8号文件,《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再次强调中央企业进一步深化经济增加值的考核方法,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EVA管理理念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价值诊断、绩效激励和有效监控,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以提高企业的价值管理水平。而资本成本正是影响企业EVA的重要驱动因素,有效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EVA价值创造水平,备受中央企业的重视与关注。鉴于资本成本在企业财务决策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融资和投资的效率,增加企业的价值创造和EVA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基本思想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低估收益和高估损失,对于坏消息的反应要快于好消息的反应,这种稳健会计政策所传递的信息,即损失的及时确认,经常被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所关注与重视,采取相应的决策和行动,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所以,探讨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分析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的微观因素和机理,探索企业通过会计稳健性降低融资成本的路径,对企业合理进行财务决策选择稳健性水平,提高融资效率和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完备契约理论、信号传递理论、高阶理论和相似相吸理论等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在对有关会计稳健性和资本成本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文献梳理后,构建了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高管团队关键要素对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成本关系的调节作用的逻辑模型。主要运用EXCEL2007、SPSS19.0和EVIEWS3.1软件对研究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逻辑关系模型进行多元回归的实证检验。从内部控制缺陷和高管团队企业微观层面视角挖掘影响会计稳健性和资本成本关系的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的结论:(1)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角度,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由于会计稳健性对损失的及时确认,基础信号传递原则能有效降低的债权人的风险,同时会计稳健性能限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收益的波动性,降低债权人风险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即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融资成本负相关。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降低了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使得债权人贷款风险增加,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债务资本成本正相关。一旦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的缺陷,就会加大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信息的要求,使得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的关系在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中格外明显,内部控制缺陷在公司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明显增强了会计稳健性与公司债务成本的负向关系。(2)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角度,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稳健会计政策对坏消息的及时披露以及对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抑制,有利于投资者及时发现企业的破产风险、经营风险等各类危机,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规避了投资决策中的失误,从而降低对股权投资的风险补偿,即会计稳健性与股权资本成本负相关。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财务报表错报的可能性增加,企业管理层操纵和舞弊行为的几率增大,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要求的补偿回报就会提高,即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正相关,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其权益资本成本增加。并且内部控制缺陷在公司会计稳健性与权益成本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会计稳健性与权益成本的负向关系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中更为明显。(3)从高管团队角度,分析了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异质性特征、高管团队CEO权力在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其中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平均教育水平、男性占比、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教育水平异质性五个变量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关系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平均教育水平、男性占比减弱了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的负向关系,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教育水平异质性增强了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的负向关系。高管团队的平均任期和任期的异质性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关系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不具有调节作用,从而看出异质性团队的建设对财务决策的重要作用。从结构权力、专家权力、所有权权力和声誉权力四个维度八个变量主成分分析的综合结果度量CEO的权力,发现CEO权力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成本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从高管团队角度,分析了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在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和教育水平异质性减弱了会计稳健性与权益成本的负向关系,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增强了会计稳健性与权益成本的负向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内部控制缺陷纳入到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模型中,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在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成本的调节作用,即起到替代还是互补作用。在验证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研究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公司内部因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政策选择和融资行为的影响,对资本成本研究领域进行有效补充和深化。(2)将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和异质性特征引入到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关系的模型中,分析高管团队的差异性特征在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成本中的调节作用,首次从人的因素分析会计稳健性作用于资本成本机理。从高管团队视角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和融资行为的研究,将高阶理论的研究范畴扩展到财务决策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领域,扩宽问题研究的视角和深度,丰富了高阶理论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理论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3)从企业微观管理层CEO的角度,诠释CEO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将CEO权力变量引入到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的关系模型中,分析CEO权力的差异性在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成本中的调节作用。拓宽了高管CEO研究的内容范畴,将高管CEO的研究领域扩展到财务决策问题,全面挖掘了提高企业会计稳健性,降低融资成本的对策建议和影响因素。

二、对会计明晰性原则的解析与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会计明晰性原则的解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JITT教学模式
        二、云教学模式
        三、文献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云教学模式
        二、云教学模式的介质
        三、“及时教学(JITT)云教学”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脱域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认知双加工理论
        四、资源依赖理论
第三章 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三、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四、调查内容
    第二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一、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二、调查主要结果分析
        三、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引入“JITT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 “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内容设计
    第二节 教学策略与媒介设计
        一、教学策略设计
        二、教学媒介设计
    第三节 教学的情境与资源设计
        一、教学情境设计
        二、教学资源设计
    第四节 教学的过程与活动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活动设计
    第五节 教学的反馈设计
第五章 中职《基础会计》“JITT云教学模式”实施的课例展示
    第一节 以原始凭证为例的“JITT云教学”实施简介
        一、实施原则
        二、实施步骤
    第二节 实施环节课例展示
        一、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布置
        二、JITT 激励活动
        三、学习者主动学习课堂
        四、及时反馈
    第三节 实施课例简评
        一、后台学习数据分析结果
        二、评价
第六章 中职《基础会计》“JITT云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从教师角度看JITT云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评价方法与过程
        二、结果分析与总结
    第二节 从学生角度看JITT云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评价方法与过程
        二、效果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传统会计教学设计的模板
附录2 《中职会计教学现状问卷》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3 《中职会计教学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4 会计行业发展现状访谈
附录5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附录6 云课堂教学反馈表
附录7 教师责任感量表
附录8 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附录9 《基础会计》课程期末考核试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2)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教学“诊改”研究
        1.3.2 课程“诊改”研究
        1.3.3 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1.3.4 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研究
        1.3.5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核心概念
        1.5.1 中职学校
        1.5.2 课程诊改
        1.5.3 专业课程教师
        1.5.4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
第二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2.1 内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
        2.1.1 OBE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2.1.2 OBE视域下的课程生成
        2.1.3 OBE理论的“诊改”价值
    2.2 外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三重导向
        2.2.1 升学导向
        2.2.2 就业导向
        2.2.3 证书导向
    2.3 差异:同门课程之间内容及标准比较
        2.3.1 《基础会计》与《会计基础》比较
        2.3.2 《会计基础》与《考试标准》比较
        2.3.3 比较分析的结果与结论
    2.4 目标: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向度
        2.4.1 基于普通教育课程实施能力的分析
        2.4.2 基于中职课程“诊改”要求的分析
        2.4.3 基于中职教育三重目标要求的分析
第三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调查
    3.1 案例学校及专业
        3.1.1 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3.1.2 会计电算化专业情况
        3.1.3 课程“诊改”实践情况
    3.2 调查过程及方法
        3.2.1 调查过程
        3.2.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访谈对象情况
        3.3.2 访谈内容编码
        3.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与能力发展
    4.1 课程诊改能力框架的设计
        4.1.1 设计依据
        4.1.2 设计原则
        4.1.3 框架内容
    4.2 课程诊改能力现状分析
        4.2.1 诊改认知能力
        4.2.2 诊改实践能力
        4.2.3 诊改适应能力
        4.2.4 诊改反馈能力
        4.2.5 诊改发展能力
    4.3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4.3.1 激发内生动力
        4.3.2 增强发展活力
        4.3.3 提升实践功力
        4.3.4 凝聚发展合力
        4.3.5 寻求外部助力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5.1 主要结论
        5.1.1 确定了中职学校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5.1.2 调查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
        5.1.3 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框架
        5.1.4 提出了中职教师发展课程“诊改”能力的行动建议
    5.2 存在不足
    5.3 研究前瞻
        5.3.1 普及职业教育评价知识
        5.3.2 创建职业教育改进学科
        5.3.3 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证书(初级)考试标准》
附件2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中职任课教师)
附件3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校长、财经部主任、任课教师)
致谢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4)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内部人控制的相关研究
    2.2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
    2.3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述评
3.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
    3.2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3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分析
        4.1.1 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1.2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作用
    4.2 模型构建
    4.3 研究假设
        4.3.1 内部董事占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4.3.2 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4.3.3 高管在职消费占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4.3.4 实际控制人表决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4.3.5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4.4 本章小结
5.研究设计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取及测量
        5.2.1 自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5.2.2 因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5.2.3 调节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5.2.4 控制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5.3 本章小结
6.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多元回归分析
    6.4 调节效应的检验
    6.5 稳健性检验
    6.6 检验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政策措施建议
    7.1 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7.2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7.3 优化国企股权结构
    7.4 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三、重要性问题研究评析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西蒙有限理性理论
        二、现代决策理论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方面理论
        四、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
        五、管理控制中关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的理论
        六、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
    第一节 古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原始簿记时代重要性思想的产生
        二、中世纪庄园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三、古代“官厅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第二节 近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复式簿记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二、股份制公司会计重要性的应用
        三、工业革命时期会计重要性的运用
    第三节 现代会计时期重要性相关制度
        一、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二、西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
        三、西方重要性会计准则或指引的制定与发展
    第四节 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分析
        一、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路径
        二、会计重要性运用与演化的规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
        二、重要性概念的特征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二、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种价值判断
        三、会计重要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
        一、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性
        三、重要性与其它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关系
        四、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会计重要性应用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会计文化与价值观环境
        一、东西方会计文化对会计判断的影响差异
        二、会计价值观影响重要性职业判断
    第二节 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环境
        一、资本市场会计监管核心: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信息披露重要性水平的设定要求
        三、不同行业信息披露重要性标准规定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环境
        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商业模式影响使用者共同会计信息需求
    第四节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观点
        二、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部制度保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性判定理论探讨与框架构建
    第一节 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与特征
        一、影响重要性判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二、重要性判定机制的简要分析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重要性判定的优化:程序理性视角
        一、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权衡与替代
        二、程序理性视角判断偏差的产生
        三、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途径
    第三节 财务报告重要性判断框架构建
        一、会计重要性应用的原则导向
        二、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的影响
    第一节 TD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二、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
        四、案例分析结论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财务重述相关文献回顾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选取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要回归结果
        三、内生性问题处理
        四、稳健性检验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与财务报告舞弊
    第一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路径
        一、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
        二、内控缺陷重要性认定标准的治理作用
        三、管理层重要性标准设定的机会主义动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三、回归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变量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回归结果
        四、截面测试与进一步分析
        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及建议
    第一节 制定重要性实务应用指引的必要性
        一、重要性判断、会计准则与应用指引的内在关系
        二、建立会计重要性判断的共同知识
        三、应用指引确保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第二节 重要性应用指引整体设计的建议
        一、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主要原则
        二、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几点问题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贡献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会计反映经济实质
        2.1.1 会计的目标
        2.1.2 会计政策选择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企业并购价值理论
第三章 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初始确认问题分析
        3.1.1 初始确认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2 初始确认涉及到的会计准则及问题分析
        3.1.3 会计准则在权益性投资方面的新变化及应用分析
    3.2 后续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实务操作现状与会计准则规定不统一
        3.2.2 产业并购基金的公允价值难以持续可靠计量
    3.3 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并表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3.3.1 并表问题现状
        3.3.2 对产业并购基金“控制”判断的三要素分析
        3.3.3 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控制”判断的再分析
    3.4 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第四章 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的建议
    4.1 确认方面的改进意见
        4.1.1 准则对重大影响的定义、判断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1.2 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更符合经济实质
        4.1.3 对兜底性质的潜在义务按照或有事项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4.2 后续计量方面的改进意见
        4.2.1 监管机构应该明确有关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方式
        4.2.2 对产业并购基金的计量宜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核算,辅之以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4.3 并表问题的改进意见
        4.3.1 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对“控制”进行判断
        4.3.2 出台专门指南,明确对产业并购基金“控制”的判断条件
    4.4 信息披露方面的改进意见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界定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特征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辨析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客体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价值
    第三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与规则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特征
        一、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账簿、报表、报告到多层次信息披露
        二、结构上划分为发行市场信息披露与交易市场信息披露
        三、法律规则上受制于披露质量与评价体系的检验
第二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行业属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S-K规章、S-X规章、行业指引、监管备忘录
        二、香港:周年报告的参考披露材料、证券上市规则
        三、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十四条之四之七
    第二节 企业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S-B规章、过渡性披露格式、小型报告公司披露规则、新兴成长公司的信息披露
        二、英国:主板市场与AIM市场的披露差异
    第三节 流动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条、第三条
        二、适用性分析——尊重产品间的差异
    第四节 发行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A规章的小额发行豁免、JOBs法案的众筹豁免
        二、适用性分析——豁免与强制的平衡
    第五节 重要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一、美国:兼顾证券价格与投资者决策的二元重要性标准
        二、日本:投资者决策角度的重要性标准
        三、适用性分析——原则化规定的合理把握
    第六节 域外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评析
第三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证券发行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一、不同市场板块之间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二、同一市场板块下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第二节 证券交易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一、定期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二、临时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三、并购交易中的差异化披露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一、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自身的有效性不足
        二、差异化制度呈现碎片化,缺乏体系的构建
        三、差异化披露缺乏鼓励自愿披露的制度保障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缺位的案例分析
        一、重庆啤酒疫苗事件——形式化信息披露的危害
        二、獐子岛事件——特征性信息被故意隐瞒
第四章 我国差异化披露法律制度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尊重市场主体属性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内已有碎片化的差异化信息披露经验
        二、国外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供借鉴
        三、理论上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符合多方主体的价值需求
        四、实践中显示各方主体认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第五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法经济学与差异化信息披露
        一、法经济学的定义
        二、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三、法经济学在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基于博弈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一、博弈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收益分析
        三、博弈模型的动态演化分析
    第三节 基于期权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一、期权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二、应用扩张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三、应用延迟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第四节 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披露成本
        二、违规处罚力度
        三、监管强度
        四、制度实施的决策选择期
        五、企业的期望收益率
第六章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二、重要性原则
        三、成本效益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自愿性原则
    第二节 进一步明确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区分标准之评析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之分析
    第三节 完善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一、强化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
        二、建立权责匹配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归责机制
        三、规范上市公司差异化属性的认定机制
        四、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反馈机制
        五、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指引机制
    第四节 建立健全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一、建立风险导向型的监管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沙箱制度
    第五节 探索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制度
        一、“安全港”制度的法律概念与法律特征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安全港制度的法律契合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规则设计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作
附录

(9)CMMI与FAHP指导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企业信息化
        2.1.2 会计信息化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体系
        2.2.2 会计信息化评价研究评述
    2.3 关于CMMI模型的理论综述
        2.3.1 CMMI模型的概念
        2.3.2 CMMI的表示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指标设置
    3.1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提出
        3.1.1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成熟度的内涵
        3.1.2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理论指导
        3.1.3 CMMI对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的适用性
    3.2 构建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3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概览
    3.4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指标设置
        3.4.1 模型指标解析
        3.4.2 模型指标评价标准
    3.5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等级分析
        3.5.1 初始级
        3.5.2 已管理级
        3.5.3 已定义级
        3.5.4 定量管理级
        3.5.5 优化管理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模型的FAHP评价方案
    4.1 FAHP方法简述
    4.2 层次分析法下指标权重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4.2.2 层次分析法下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4.2.3 各级指标权重汇总
    4.3 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的运用
        4.3.1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4.3.2 逐级模糊综合评价
        4.3.3 确定评价结果隶属等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MMI与FAHP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实例评价
    5.1 样本企业S简介
    5.2 S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测度
        5.2.1 模糊评价矩阵数值获取
        5.2.2 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确定
        5.2.3 综合评判结果及等级划定
    5.3 S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结果剖析
        5.3.1 已具备实力
        5.3.2 现阶段短板
    5.4 S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改进策略
        5.4.1 优化投资分配,实现系统整合
        5.4.2 贯通业务财务,提高决策质量
        5.4.3 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增加专业人才数量
        5.4.4 加强信息保护,完善内控规则
        5.4.5 提升战略协调程度,营造良好文化制度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附录
    附录1 各级指标相对重要性获取调查表
    附录2 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现状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关系研究 ——高管团队关键要素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3 信号传递理论
        2.1.4 契约理论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6 高阶理论
        2.1.7 相似吸引理论
        2.1.8 理论基础小结
    2.2 会计稳健性的文献综述
        2.2.1 会计稳健性的成因
        2.2.2 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方法
        2.2.3 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成本
    2.3 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研究
        2.3.1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资本成本
        2.3.2 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
    2.4 权益资本成本的文献综述
        2.4.1 权益资本成本事后估计方法
        2.4.2 权益资本成本事前估计方法
        2.4.3 权益资本成本估计方法的小结
    2.5 高管团队的文献综述
        2.5.1 高管团队特征对公司战略及财务决策的影响
        2.5.2 高管CEO权力对企业战略及财务决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量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概念界定
        3.1.1 会计稳健性概念界定
        3.1.2 资本成本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
        3.1.3 内部控制缺陷概念界定
        3.1.4 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和异质性特征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
        3.1.5 高管CEO权力概念界定
    3.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4.1 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分析
        4.1.1 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
        4.1.2 内部控制缺陷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
        4.1.3 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4.2 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分析
        4.2.1 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
        4.2.2 内部控制缺陷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
        4.2.3 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4.3 高管团队关键要素的调节作用分析
        4.3.1 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
        4.3.2 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
        4.3.4 CEO权力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
        4.3.5 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对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2 变量度量
        5.2.1 会计稳健性
        5.2.2 债务资本成本
        5.2.3 权益资本成本
        5.2.4 内部控制缺陷
        5.2.5 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和异质性特征
        5.2.6 高管CEO权力
        5.2.7 控制变量
    5.3 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
        6.1.1 因变量、自变量与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
        6.1.2 调节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1.3 内部控制缺陷分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
    6.2 相关分析
        6.2.1 因变量为债务资本成本模型的变量相关分析
        6.2.2 因变量为权益资本成本模型的变量相关分析
    6.3 实证分析
        6.3.1 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本成本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6.3.2 内部控制缺陷对债务资本成本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6.3.3 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3.4 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6.3.5 内部控制缺陷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6.3.6 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3.7 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3.8 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3.9 高管CEO权力对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3.10 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对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4 实证分析总结与讨论
        6.4.1 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总结与讨论
        6.4.2 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总结与讨论
        6.4.3 高管团队关键要素调节作用的总结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研究局限
    7.5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会计明晰性原则的解析与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D]. 田圆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D]. 刘丽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 孙佳幸.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孙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7]“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D]. 郝旭东. 长安大学, 2019(01)
  • [8]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葛其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CMMI与FAHP指导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研究[D]. 张琮.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1)
  • [10]会计稳健性、内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关系研究 ——高管团队关键要素的调节作用[D]. 张丽琨. 吉林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会计明晰原则的分析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