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库经济发展的趋势、特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奇峰[1](2020)在《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既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亦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不仅关联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更是国家安全、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而各级政府都尤为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出台了种种粮食安全管理政策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政府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而实施的管理策略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评价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J省B县在粮食安全管理方面施行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从供给侧、获得性、平稳性、持续性四个方面对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了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粮食流通管理、粮食供需管理”等重点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粮食安全管理水平先进国家和国内粮食安全发展先进的市、县的经验,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经济安全理论、产业安全理论和公共产品相关理论,从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强粮食质量管理、整合仓储设施布局、拓展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强化粮食安全理念等5个方面提出提高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策略。
项镒铭[2](2020)在《J省储备粮食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任何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物资和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安全和国家社会安定团结,越来越受到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和拥有14.5亿民众的人口大国,储粮备荒是长期以来保障人民口粮存续的实践经验。在我国粮食储备中,政府储备粮占有了绝对的调控优势,在平衡全国粮食总供需,维持粮价平稳,应对突发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2020年我国爆发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市在暂停全市生产活动、“封城”全力战疫的市场失灵条件下,我国政府借助粮食储备进行的宏观调控就发挥了确保武汉市人民口粮基本供给的重要作用。J省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农业大省,其储备粮食管理的水平是处于全国前列的。然而,由于我国整体粮食储备体系不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到位,粮食流通市场发育不健全,粮食相关法规建设不齐备等多方面的原因,J省的粮食储备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储粮制度建设不足、人才建设不足、协同管理效率不高、管理人员年龄断档等问题,J省的粮食安全仍有隐患。因此,开展对J省储备粮食管理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J省储备粮食管理优化、保障J省粮食安全,进而对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安全理论、协同治理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在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储备粮食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解,对储备粮食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其次以政府储备粮食的公共属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J省粮食储备库及储备粮食管理现状,发现J省储备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J省储备粮食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推进政府储粮体制的深化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整合粮库现有资源;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盘活空置仓容;尝试推行内部扁平化管理;推广储粮新仓型、新技术、新设备;重视人才驱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提高人才待遇;强化储备粮管理外部宣传,找准储备粮管理内部功能定位;创新部门协同管理新模式。
吕丹琳[3](2020)在《L国有粮库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务院在1998年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的整体性改革,多年来,粮库在此改革发展趋势之下不断调整自身经营发展理念,探索适应现代粮食供需格局的发展模式。目前,部分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策略与粮食流通制度改革依然存在脱节,这一方面影响了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也对粮食市场化流通下的农产品市场造成了波动性影响。本文以L国有粮库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探究其发展策略。通过L国有粮库制定企业策略的相应理论基础阐释、经营管理状况介绍以及发展环境分析,明确了L国有粮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如市场经济意识欠缺、管理水平偏低、专业化人才短缺以及企业文化构建不足等,提出提高L国有粮库发展水平的相应策略,包括依托政策环境改善行业运营环境、完善组织结构与制度创新、加快企业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等。
张梦仙[4](2020)在《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提升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农业不仅推动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为第三产业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而在整个农业发展当中,粮食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缩影,以粮食产业为研究对象,能较为准确、科学地反映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从而能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产业的讲话,“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观点广为流传,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讨论热潮。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粮食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尤为关注。简单地说,产业链强调的是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承接着各产业间的经济沟通;价值链着力于某个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及其联系;供应链重点说明产业上下游之间产生的交流与合作。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粮食产业的“三链”进行研究十分必要。而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之中,对粮食产业价值链进行探索与分析,对于推动粮食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为具体、有利。本文选取粮食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河南滑县为案例,实地调查并收集当地的粮食产业发展资料,结合粮食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从而探索出粮食产业价值链的提升路径。通过实地调研活动,发现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存在生产环节供给效率低、收购环节结构“失衡”、加工环节科技创收少、销售环节欠合理经营等问题,通过探讨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提升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发展路径。
黄帅[5](2019)在《粮食企业融资难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粮食企业融资存在的最主要的三大问题就是:政策干预大、自身实力弱、融资经验少,针对政策干预大主要体现在目前粮食收储贸易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粮库或者贸易公司,其重要的利润点就是每年的政策粮、托市粮轮储来获得的补贴收入,但是随着国家近几年一系列动作都显示出逐渐取消托市粮,让托市粮完全与市场接轨的信号,因此各个粮食企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在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大环境下,如何打通商业银行与粮食企业合作的壁垒,变通合作方式,找到专属于粮食企业的融资通道就成了首要问题。如果粮食企业与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国家解决农民“卖粮难”、推进粮食产业向市场化改革,提高粮食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国家一直强调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粮食企业(按照营业收入和规模划分都属于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顺应了政策的导向,并且对于促进上游农户的惠农金融和下游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的供应链产业融合也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我的论文研究主要思路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是否可行---相关保障同时针对研究背景提出的3个问题,找出解决粮食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对策,丰富粮食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融资经验,从而逐步增强粮食企业的自身实力,最后逐步削弱政策干预对粮食企业的影响,使粮食企业顺利的向市场化转型,此外打通商业银行与粮食企业合作的壁垒,对于国家解决农民“卖粮难”、推进粮食产业向市场化改革,提高粮食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有着重大的意义。近几年我们提的最多两个金融概念不就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供应链金融改革嘛,从本质上来说,现在的粮食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的国有粮库,只有通过不断的扶持才能成为规模较大的粮食贸易企业,从供应链金融改革来说,粮食企业的上下游---上游农户、惠农金融,下游的面粉厂、粮食加工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产业链条,而这个链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对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与解决办法主要通过3方面进行分析(1)粮食企业的特征的分析,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粮食企业的“人”“财”“物”剖析粮食企业的经营特征、财务报表特征、管理特征和融资业务特征。(2)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该部分通过对粮食企业自身以及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分别讨论找出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点。(3)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在找出融资难的原因后分别从粮食企业自身和商业银行方面找出具体的问题解决对策,并分析对策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
夏雯[6](2019)在《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粮食作为一种影响国计民生的特殊的商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对粮食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出台一系列文件强化粮食安全保障。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粮食流通管理由传统的以政策性粮食管理为主朝向以市场化管理为主迈进,给粮食流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科学高效的粮食流通管理格局,强化粮食流通管理,实现社会共治,提升粮食安全整体水平,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重视与应用,信息化建设也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粮食流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应运而生,粮食信息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自2007年起,山东省着手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加快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山东省启动了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的建设,2016年云平台二期项目全面启动,并实现了一期、二期项目无缝衔接,平稳过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山东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从粮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入手,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对新公共服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电子治理理论等基础理论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为本文研究内容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其次,阐述了粮食流通管理、政府信息化管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定义,再通过调查,剖析了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现状,指出了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特点:部署集约化,技术标准化,数据共享化,实施一体化,管理制度化;平台运行后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行政成本,规范行政流程,强化企业自律,增加企业效益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肯定成果的同时,找出了目前建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平台系统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数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开放共享程度不足,受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接下来,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是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意识不高,平台建设与基层工作实际有所脱节,以及管理体制制约信息资源整合。最后从理念、体制政策、技术、人才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具体对策。本文以山东省这一全国重要产粮大省为例,将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情况作为典型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剖析了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现状,指出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对策,为其他省份建设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借鉴,能够有力推进我国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
黄丹[7](2019)在《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国内外粮食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湖南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美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湖南省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工矿业的发展和扩大,使重金属渗入到土壤和水中,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耕地重金属的堆积,进而造成了粮食重金属的污染。而自2013年湖南省爆发了“镉米”危机后,民众一谈“湘米”就想到镉米,湖南省的粮食产业受到重击。湖南省是粮食主产区,也是耕地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全面有效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满足人们对口粮的严格要求,党和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耕地重金属的修复治理。为此,湖南省开展了为期三年(2014-2017)的对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试点项目。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依托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项目,该试点项目已结束,目前是后续整理总结阶段,以便全面了解整个试点项目的实施效果,为后续耕地重金属治理的全面推动做准备。首先介绍了与该试点项目相关的概念,阐述了粮食重金属的来源和其在食物中的限定标准和膳食评估,以及研究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意义。而后又研究了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了解了试点期间耕地的重金属污染划分情况和粮食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宏观的数据分析了长株潭地区粮食的生产情况、实地调研了农户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了解程度和治理意愿、粮库的进销情况和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的收购数量和销售动向。并通过借鉴国外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先进的经验,再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建议。
李琳[8](2019)在《吉林省玉米库存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吉林省是全国玉米生产的大省,为国家玉米增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家为了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随着临储政策的实施,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该项政策干扰了玉米市场的正常运行,使玉米临储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农民手中大部分玉米被收入粮库之中形成库存。一方面,玉米播种面积不断增长,玉米产量持续增加,玉米库存出现积压;另一方面因为玉米价格过高致使玉米下游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玉米需求疲软。玉米产能过剩而且无法将其消耗,产生了大量的玉米库存,这样不仅会引起玉米市场的波动,还增加了每年国家给粮库看管玉米的补贴成本,所以说玉米库存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玉米库存问题,不仅可以为国家减轻了补贴负担,同时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促进了吉林省农业的发展。本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收集到了吉林省玉米生产及库存情况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目前吉林省玉米库存的情况。在对玉米库存形成的过程及玉米高库存的原因进行研究时,重点分析了粮食收储制度对玉米库存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玉米去库存的难点,并结合现行玉米解决库存问题的政策,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吉林省目前的粮食库存中,玉米库存数量占粮食库存总量的92.7%,解决玉米库存问题就是解决了吉林省粮食库存问题。(2)当前玉米的大量库存,很大程度上是由粮食收储制度导致的,虽然粮食收储政策的提出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以保证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但是玉米市场受到政策的影响,玉米收购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促使大量的玉米流入了粮库中造成库存的积压。(3)解决玉米库存问题不仅要从供给端减少产量,更要加大需求端的消费,饲料是我国玉米消费的主要部分,从各年份吉林省饲料产量中可以看出,加快南猪北移进程,让玉米就地转化,既可以有效转化玉米,又可以消化库存,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张嘉新[9](2019)在《乡土工业建筑设计的技术系统选择与环境因素关联研究 ——以20世纪下半叶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理论上讲,建筑设计的答案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因具体项目都必须受到作为前提的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价值的答案其实非常有限。就此而言,建筑设计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多方案比较和优选的过程,而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正是这个比较和优选是如何受到了外部环境条件诸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技术系统选择”指的是在地形、气候、物产、交通、经济和建筑工艺水平等外部环境条件因素影响下,建筑设计主体(designer)对于特定项目究竟应采取何种技术模式与工程模式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以及具体回应。粮仓建筑作为一种用于储藏粮食的乡土工业建筑,它的首要任务是充分保障粮食的储藏安全。建筑师需要超越视觉美学去理解建筑与外界能量的互动关系,需要通过对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的调节来控制建筑内部的各项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照度等)。近现代粮仓建筑的演变可以视为:以不断更新的机械化技术手段实现效率更高的货品进出、容量更大的仓储空间、性能更好的安全储藏技术的历史。回溯建国以来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发展历程,“房式仓”、“筒仓”的工作原理虽然并无较大改变,但却在建筑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不断更新,以获得更好的储粮性能,如“双层墙体”、“双层通风屋顶”及“横向通风”粮仓等。可见,“环境调控”要求已经成为粮仓建筑设计的首要目标之一。本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田野调查,梳理储粮政策和粮仓建筑技术系统的发展脉络,探讨粮仓选址、降温防热技术、防水防潮技术的发展、演变背后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对象与范畴、研究意义与目标、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通过介绍苏浙皖赣地区20世纪下半叶粮仓建筑发展概况和粮仓建筑活动的环境条件,揭示了苏浙皖赣地区近现代粮仓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建筑技术、气候条件乃至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交通发展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章通过对苏浙皖赣地区田野调查的粮仓样本分析,探讨调查样本的地域、年代、类型分布以及建筑性能与储粮政策、气候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文研究粮仓建筑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章探讨了环境因素对粮仓建筑设计的技术系统选择究竟存在哪些具体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讨论了粮仓选址如何回应交通与地缘条件;通风系统、双层表皮、屋面防热技术在粮仓降温隔热中的应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屋顶、墙身和地面的防水防潮技术措施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讨论和反思,指出目前乡土工业建筑的技术系统选择与环境因素关联研究的启示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思考。全文字数:57579余字图片:82幅表格:9张
孔杰[10](2018)在《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根本,事关国计民生,世界各国历来重视。当下,我国人口数量众多、高居世界第一,粮食安全问题倍受政府和全世界重视。在土地、水等资源条件日益有限的情况下,囿于粮食生长周期、生命周期和消费的刚性、需求的不可替代性,这就决定了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当前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连接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桥梁与纽带,粮食流通对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引导粮食消费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粮食流通整个环节中,购销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一头连着农民,另一头连着市民,生产出的粮食正是通过它及其载体——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有序流动。目前,在这中间起主渠道作用的当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化大势下,不仅粮食购销实行了全面市场化,而且市场主体也全面实现了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相关主体在市场中通过竞争继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缺陷等因素,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体系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政策负效应日益显现,最低收购价引发了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增大,粮食补贴政策达效有限;国有粮食购销体系中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不足,经营品种单一、适应市场能力不强;政企分开不彻底,“九龙治水”、多头管理,企业和职工激励机制不完善;国际大粮商利用优势加强渗透、挤压市场;等等。对此,有必要从界定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基本概念入手,综合运用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公共政策等理论,针对当前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现状和粮食流通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典型农业生产大国保护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粮农利益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和现行做法加以总结,在追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理性分析历次变革和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从推动粮改、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出发,努力寻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体系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同时,着重围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济实体、市场主体、宏调载体的定位,进一步制定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体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好、部门落实推进好、企业谋划发展好,促使其最终在市场化改革中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并发挥应有的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有效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粮库经济发展的趋势、特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库经济发展的趋势、特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粮食安全 |
2.1.2 粮食安全管理策略 |
2.1.3 粮食安全等级 |
2.1.4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经济学理论 |
2.2.2 经济安全理论 |
2.2.3 产业安全理论 |
2.2.4 公共产品理论 |
第三章 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
3.1 粮食安全管理状况 |
3.1.1 粮食生产安全状况 |
3.1.2 粮食供需管理情况 |
3.1.3 粮食流通管理情况 |
3.1.4 粮食储备管理情况 |
3.1.5 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情况 |
3.2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的粮食安全管理评价实证分析 |
3.3 生产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
3.3.1 耕地保护水平不高 |
3.3.2 粮食生产科技基础设施薄弱 |
3.3.3 粮食补贴政策种类少 |
3.3.4 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能力不强 |
3.4 供需安全管理 |
3.4.1 粮食消费的结构矛盾突出 |
3.4.2 粮食质量监管水平低 |
3.5 储备安全管理 |
3.5.1 粮食储备库点规划布局不合理 |
3.5.2 县级粮食储备规模不到位 |
3.6 流通安全管理 |
3.6.1 粮油供应网络建设水平不高 |
3.6.2 粮食产业支持力度不够 |
3.6.3 粮食交易市场化水平低 |
3.6.4 粮食物流体系发展缓慢 |
第四章 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
4.1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
4.2 区域自身资源劣势 |
4.3 人力资源匮乏 |
4.4 粮食产业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
4.5 粮食安全改进政策施行压力较大 |
第五章 国内外在粮食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 |
5.1 西方国家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案例 |
5.1.1 美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
5.1.2 新西兰的农业改革和科技创新 |
5.2 东方国家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案例 |
5.2.1 新加坡的立体食品生产科技 |
5.2.2 日本的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
5.3 国内粮食安全管理尖端市县 |
5.3.1 苏州的国家级示范粮安工程 |
5.3.2 宝应的国粮企改革 |
第六章 提高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6.1 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
6.1.1 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 |
6.1.2 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 |
6.1.3 改进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
6.1.4 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 |
6.2 加强粮食质量管理 |
6.2.1 健全粮食调控机制 |
6.2.2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
6.3 整合仓储设施布局 |
6.3.1 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 |
6.3.2 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 |
6.4 拓展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 |
6.4.1 建设一体化粮食供应链 |
6.4.2 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
6.4.3 构建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 |
6.4.4 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
6.5 强化粮食安全理念 |
6.5.1 强化区域粮食安全理念 |
6.5.2 建立粮食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
6.5.3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J省储备粮食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
2.1.1 粮食安全 |
2.1.2 储备粮食 |
2.1.3 储备粮食管理 |
2.1.4 政府储备粮食的公共属性 |
2.1.5 政府储备粮食管理的特点 |
2.2 相关的基础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共安全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3 J省粮食储备库及储备粮食管理现状 |
3.1 J省16家国家粮食储备库概况 |
3.2 J省16家国家粮食储备库调研分析 |
3.2.1 J省16家国家粮食储备库管理一线人员问卷调查 |
3.2.2 J省居民储备粮食认知情况问卷调查 |
3.2.3 J省16家国家粮食储备库管理情况调研 |
3.2.4 通过调研发现储备粮库存在8个方面的储粮风险 |
3.3 J省储备粮食管理现状 |
3.3.1 储粮管理构架 |
3.3.2 储粮管理制度 |
3.3.3 粮库数量规模 |
3.3.4 仓储设施配套 |
3.3.5 管理平台构建 |
3.3.6 先进技术运用 |
3.3.7人才管理队伍 |
3.3.8 社会宣传引导 |
3.3.9 部门协同管理 |
4 J省储备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储粮制度建设不足 |
4.2 部分粮库规模增长受限 |
4.3 仓储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
4.4 平台协同管理效率不高 |
4.5 新技术推广运用较滞后 |
4.6 储备粮人才管理不到位 |
4.7 社会宣传引领力量微弱 |
4.8 部门协同管理流程繁杂 |
5 J省储备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5.1 事权重叠导致制度模糊 |
5.2 资金短缺限制粮库规模 |
5.3 转型缓慢拉低仓储配套 |
5.4 方法陈旧拖慢平台效率 |
5.5 仓房老旧滞缓技术推广 |
5.6 观念落后制约人才管理 |
5.7 宣传缺失阻碍公众认知 |
5.8 管理不畅影响协同成效 |
6 J省储备粮食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推进政府储粮体制的深化改革 |
6.2 不断深化国企改革,整合粮库现有资源 |
6.3 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盘活空置仓容 |
6.4 尝试推行内部扁平化管理 |
6.5 推广储粮新仓型、新技术、新设备 |
6.6 重视人才驱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提高人才待遇 |
6.7 强化储备粮管理外部宣传,找准储备粮管理内部功能定位 |
6.8 创新部门协同管理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L国有粮库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一节 企业发展策略的内涵和特征 |
一、企业发展策略的内涵 |
二、企业发展策略的特征 |
三、策略管理实践研究应遵循的规律 |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
一、PEST分析 |
二、SWOT分析理论 |
三、层次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L国有粮库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企业简介 |
第二节 主营产品经销现状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及人员现状 |
一、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现状 |
二、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
第四节 企业财务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国有粮库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一节 L国有粮库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策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L国有粮库发展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遇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第三节 基于AHP的 SWOT因素分析 |
一、指标体系构建 |
二、运算过程 |
三、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国有粮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L国有粮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市场经济意识欠缺 |
二、管理水平偏低 |
三、专业化人才短缺 |
四、企业文化构建不足 |
第二节 L国有粮库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区域市场化建设发展滞后 |
二、治理体系与决策机制不科学 |
三、人员管理体系混乱 |
四、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相脱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L国有粮库发展的策略建议 |
第一节 依托政策机遇改善行业运营环境 |
一、构建合理化行业运营机制 |
二、依托产业扶植政策提高行业竞争力 |
三、更新技术设备应对市场竞争 |
第二节 完善组织结构与制度创新 |
一、完善组织结构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
二、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
第三节 加快企业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
一、加强人才引进和科研转化效率 |
二、提升职能人员的专业性 |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文化 |
一、加强管理文化创新 |
二、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治背景 |
1.1.2 经济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粮食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粮食产业 |
2.1.2 价值链 |
2.1.3 粮食产业价值链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经济发展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高质量发展理论 |
2.2.4 粮食安全理论 |
3.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 |
3.1 滑县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粮食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
3.1.2 粮食产后加工能力增强 |
3.1.3 农产品销售水平提高 |
3.2 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 |
3.2.1 粮食生产环节 |
3.2.2 粮食收购环节 |
3.2.3 粮食加工环节 |
3.2.4 粮食销售环节 |
3.3 本章小结 |
4.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生产环节供给效率低 |
4.1.1 种粮收益低 |
4.1.2 种植结构不尽合理 |
4.1.3 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
4.2 收购环节结构“失调” |
4.2.1 粮食收购增值不高 |
4.2.2 粮食收购市场混乱经营 |
4.3 加工环节科技创收少 |
4.3.1 低端加工增值少 |
4.3.2 过度加工挤占利润空间 |
4.3.3 加工企业进入“门槛”低 |
4.4 销售环节欠合理经营 |
4.4.1 销售增值不高 |
4.4.2 销售参与主体衔接失衡 |
4.4.3 销售方式单一 |
4.5 价值链发展有待提升 |
4.5.1 粮食产量增速放缓 |
4.5.2 粮食产品自给率下降 |
4.5.3 粮食产品竞争力不强 |
4.6 本章小结 |
5.滑县粮食业价值链存在问题的成因 |
5.1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 |
5.2 粮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
5.3 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
5.4 缺乏粮食经营人才 |
5.5 本章小结 |
6.提升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对策 |
6.1 提高生产环节供给效率 |
6.1.1 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
6.1.2 调整粮食市场生产秩序 |
6.1.3 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务农 |
6.2 调整收购环节结构机制 |
6.2.1 开展粮食收购“试点”工作 |
6.2.2 调整粮食收购市场经营秩序 |
6.2.3 改善粮食仓储状况 |
6.3 提升加工环节科创水平及“门槛” |
6.3.1 培育粮食产业创新“土壤” |
6.3.2 减少过度加工企业经营 |
6.3.3 提高加工企业入市“门槛” |
6.4 改善销售环节经营状况 |
6.4.1 调整营销策略以提升增值水平 |
6.4.2 改善销售环节衔接失衡状况 |
6.4.3 创新销售方式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粮食企业融资难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2 粮食企业融资难的理论模型 |
2.1 粮食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粮食企业融资中的融资优序理论 |
3 粮食企业的特征 |
3.1 粮食企业经营特征 |
3.2 粮食企业的财务报表特征 |
3.2.1 粮食企业报表中的资产分析 |
3.2.2 粮食企业报表中的负债分析 |
3.2.3 粮食企业报表科目的变化 |
3.2.4 粮食企业的利润表变化与解析 |
3.3 粮食企业的管理特征 |
4 粮食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粮食企业融资现状 |
4.2 粮食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5 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5.1 粮食企业的因素 |
5.1.1 粮食企业自身经营因素 |
5.1.2 政策调控对粮食企业的影响因素 |
5.2 商业银行授信政策对粮食企业的影响因素 |
5.2.1 商业银行考核机制因素 |
5.2.2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因素 |
5.2.3 银监对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控因素 |
6 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
6.1 商业银行对于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
6.1.1 商业银行信贷指引政策的变化 |
6.1.2 以单一客户主体授信代替集团授信 |
6.2 粮食企业自身的对策 |
6.2.1 粮食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
6.2.2 粮食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
6.3 粮食企业未来经营模式转变预测及对策 |
7 具体保障措施 |
7.1 商业银行对解决粮食企业融资难的保障措施 |
7.1.1 组建专业粮食企业营销团队 |
7.1.2 设立独立的粮食企业授信审查体系 |
7.2 粮食企业自身的保障措施 |
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粮食流通管理 |
2.1.2 政府信息化管理 |
2.1.3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
2.1.4 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电子治理理论 |
第3章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现状 |
3.1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
3.2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概况介绍 |
3.3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特点 |
3.4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不同群体的应用 |
3.4.1 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应用 |
3.4.2 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应用 |
3.4.3 对粮食流通企业的应用 |
3.5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作用 |
3.5.1 提高了工作效率 |
3.5.2 节约了行政成本 |
3.5.3 规范了行政流程 |
3.5.4 强化了企业自律 |
3.5.5 增加了企业效益 |
3.6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效果分析 |
3.6.1 访谈纲要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3.6.2 访谈法分析结果 |
3.6.3 问卷调查法分析结果 |
第4章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 |
4.1 云平台系统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
4.1.1 部分模块功能不完善 |
4.1.2 部分功能模块使用率不高 |
4.1.3 部分模块和其他系统业务交叉 |
4.1.4 应用领域不广泛 |
4.1.5 基层硬件设施装备配备不足 |
4.2 数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2.1 数据覆盖程度有限 |
4.2.2 数据采集效果不理想 |
4.2.3 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
4.3 信息开放共享程度不足导致信息不对称 |
4.3.1 信息开放程度不够 |
4.3.2 信息共享能力有待提高 |
4.4 受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
4.5 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 |
第5章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意识不高 |
5.1.1 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
5.1.2 服务意识不强 |
5.1.3 基层财政扶持力度不足 |
5.2 云平台建设与基层工作实际有所脱节 |
5.2.1 功能设计不够完善 |
5.2.2 缺乏相关考核激励措施 |
5.3 管理体制机制制约了信息资源整合 |
5.3.1 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影响云平台功能整合 |
5.3.2 政府部门协同机制不畅影响信息资源整合 |
5.3.3 信息公开共享渠道不完善 |
第6章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理念层面:树立全新管理服务理念,提高公众认可程度 |
6.1.1 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 |
6.1.2 提升信息化服务理念 |
6.2 体制政策层面:建立协调顺畅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6.2.1 建立协调顺畅的体制机制 |
6.2.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6.3 技术层面:完善平台基础建设,推进监管信息化进程 |
6.3.1 强化系统开发建设管理 |
6.3.2 破解数据管理瓶颈,提高数据管理水平 |
6.3.3 丰富功能应用,打造智慧化的监管模式 |
6.4 人才层面:加强信息化队伍能力建设,破解人才缺乏瓶颈 |
6.4.1 加强信息化人员组织保障 |
6.4.2 创新人才引进渠道 |
6.4.3 确保人才区域间平衡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山东省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框架 |
附录二 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调查访谈纲要 |
附录四 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7)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粮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
1.1.2 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 |
1.1.3 耕地与粮食安全 |
1.1.4 湖南省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 |
1.2 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1.5.2 文献分析法 |
1.5.3 调查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粮食安全的概念 |
2.2 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 |
2.3 粮食重金属的来源 |
2.3.1 耕地污染 |
2.3.2 环境污染 |
2.3.3 作物的高富集特性 |
2.4 粮食重金属污染的限定标准和膳食评估 |
2.4.1 限定标准 |
2.4.2 稻谷中镉暴露膳食评估 |
第3章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和耕地修复试点项目介绍 |
3.1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
3.1.1 长株潭地区自然概括 |
3.1.2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特点 |
3.1.3 长株潭地区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
3.1.4 粮食重金属污染的超标情况 |
3.2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项目相关介绍 |
3.2.1 试点范围 |
3.2.2 试点内容 |
第4章 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粮食生产和流通调研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生产角度--粮食生产 |
4.1.1 长株潭地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 |
4.1.2 长株潭地区粮食产量的波动影响分析 |
4.1.3 长株潭十县市区粮食生产销售的调研分析 |
4.1.4 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修复治理初期农民的销售情况调研分析 |
4.2 储存角度调研--粮库 |
4.2.1 粮库对重金属污染粮食的收储情况 |
4.2.2 关于粮库的进销情况调研 |
4.2.3 超标粮食的处置 |
4.3 流通环节--米市 |
4.4 加工环节--粮食加工企业 |
4.4.1 大米加工企业收购销售情况调研 |
4.4.2 粮食的销售流向 |
4.5 长株潭粮食重金属污染存在的问题分析 |
4.5.1 农民对耕地重金属污染了解程度不一、治理意愿不强烈 |
4.5.2 仓库超标粮量大,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
4.5.3 库存压力大,去库存难度大 |
4.5.4 粮食交叉污染问题 |
4.5.5 粮食重金属检测问题突出,粮食检测合格率不高 |
第5章 国外关于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经验借鉴 |
5.1 国关于外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欧盟国家 |
5.2 国外土壤重金属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6章 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
6.1 关于生产过程中粮食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建议 |
6.1.1 加强对土壤的改良,完善“VIP+n”控镉技术模式 |
6.1.2 休耕、替代种植并行 |
6.2 镉低积累品种筛选与选育,建立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资源库 |
6.3 完善粮食流通市场准入规则 |
6.3.1 规范粮食经纪人的管理 |
6.3.2 加强粮食加工企业间行业联合,开展粮食深加工 |
6.4 建立健全粮食质检机制,提高粮食质检效率 |
6.4.1 严格控制粮食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流通各个环节。 |
6.4.2 加强粮食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监测与分析并建立耕地重金属动态监测系统 |
6.5 加强粮库储管体系的建设 |
6.5.1 对入库的粮食进行分拣,严格进行分类处置 |
6.5.2 完善国粮储管理体系,放开粮食购销过程 |
6.5.3 建立粮仓的安全检测体系,完善对粮仓的信息化管理。 |
6.6 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为耕地重金属修复治理保驾护航 |
6.6.1 政府需为重金属修复治理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
6.6.2 政府发挥其监管作用,监管企业行为 |
6.7 科学宣传引导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吉林省玉米库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吉林省玉米库存形成过程及高库存的原因 |
2.1 吉林省玉米生产及库存现状 |
2.2 玉米库存形成过程 |
2.3 吉林省玉米高库存形成的原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解决吉林省玉米库存问题的难点 |
3.1 玉米价格和质量 |
3.2 物流通道建设落后 |
3.3 市场需求减少 |
3.4 玉米出口受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行解决玉米库存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分析 |
4.1 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供给 |
4.2 通过购销市场化去库存 |
4.3 补贴深加工与减免路桥费等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乡土工业建筑设计的技术系统选择与环境因素关联研究 ——以20世纪下半叶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范畴 |
1.3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标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建筑技术系统选择与环境因素关联研究 |
1.4.2 乡土工业建筑的研究 |
1.4.3 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的基础性研究 |
2.1 苏浙皖赣地区20 世纪下半叶粮仓建筑概况 |
2.1.1 苏浙皖赣地区贮粮政策概况 |
2.1.2 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概况 |
2.2 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活动的环境条件研究 |
2.2.1 苏浙皖赣地区储粮气候条件概况 |
2.2.2 苏浙皖赣地区经济及建筑工艺概况 |
2.3 基于形体解析分类的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概况 |
2.3.1 房式仓建筑概况 |
2.3.2 筒仓建筑概况 |
2.3.3 土圆仓建筑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浙皖赣地区20世纪下半叶粮仓建筑田野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方案与实施 |
3.1.1 调查方案操作细则 |
3.1.2 调查案例信息收集 |
3.1.3 调查案例筛选依据 |
3.2 基于田野调查的粮仓建筑空间与时期分布分析 |
3.2.1 基于地理区域划分的案例空间分布 |
3.2.2 基于建筑年代划分的案例时期分布 |
3.2.3 基于建筑形体划分的案例空间分布 |
3.3 基于田野调查的粮仓建筑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以防热性为例 |
3.3.1 参数确立和数据整理 |
3.3.2 分析方法和研究步骤 |
3.3.3 分析结果与研究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粮仓建筑的技术系统选择影响 |
4.1 交通地缘因素对粮库选址的影响 |
4.1.1 交通条件对粮库选址的影响 |
4.1.2 地缘条件对粮库选址的影响 |
4.2 经济及工艺对粮仓降温隔热技术选择的影响 |
4.2.1 通风系统在粮仓降温设计中的应用 |
4.2.2 双层表皮在粮仓隔热设计中的应用 |
4.2.3 屋面防热在粮仓隔热设计中的应用 |
4.3 气候因素对粮仓防水防潮技术选择的影响 |
4.3.1 粮仓建筑屋顶防水技术分析 |
4.3.2 粮仓建筑墙身防潮技术分析 |
4.3.3 粮仓建筑地面防潮技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 |
5.3 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江苏省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高总访谈记录 |
附录二:江苏淮安中储粮直属库储粮鲍科长访谈记录 |
附录三:安徽淮南田家庵粮食储备库保管员谢师傅访谈记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系统分析法 |
四、经验总结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粮食 |
二、粮食安全 |
三、粮食流通 |
四、粮食流通体系 |
五、国有粮食购销体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
二、宏观调控理论 |
三、公共政策理论 |
第二章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发展演变和组织架构 |
一、发展演变 |
二、当前组织架构 |
第二节 现状 |
一、粮食流通主渠道 |
二、粮食储备载体 |
三、国家粮食政策执行主体 |
第三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政策的负效应羁绊了市场化 |
二、激发整个体系活力的难度较大 |
三、管理体系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 |
四、国际大粮商先发优势带来冲击 |
第三章 国内外粮食政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粮食政策经验借鉴 |
一、美国:世界粮食生产最发达国家 |
二、欧盟: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和消费区 |
三、日本:地少人多的发达国家 |
四、巴西:地广人稀的发展中大国 |
第二节 我国粮食政策历史沿革及主要成效 |
一、我国粮食政策的历史沿革 |
二、粮食生产直补政策及成效 |
三、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成效 |
四、后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成效 |
第四章 完善市场化下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理顺粮食流通管理体系 |
一、粮食须有工作部门管理 |
二、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为切入点 |
第二节 科学制定粮食政策 |
一、制定科学的粮食收购政策 |
二、合理调整粮食信贷政策 |
第三节 提升粮食储备管理水平 |
一、更新观念,强化运用新技术,着力推广生态储粮 |
二、运用现代物流理论,指导粮食储备管理,降低流通成本 |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做好粮食储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
第四节 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一、强化市场竞争意识 |
二、确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深入探索多种经营 |
四、优化选人用才机制 |
第五节 拓展国有粮食购销体系服务功能 |
一、在“强身健体”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
二、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
三、在“多元服务”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
第六节 加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代化改造 |
一、确立现代管理理念 |
二、完善现代管理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四、粮库经济发展的趋势、特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D]. 刘奇峰. 苏州大学, 2020(03)
- [2]J省储备粮食管理问题研究[D]. 项镒铭. 扬州大学, 2020(05)
- [3]L国有粮库发展策略研究[D]. 吕丹琳.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滑县粮食产业价值链提升问题研究[D]. 张梦仙.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5]粮食企业融资难题及对策分析[D]. 黄帅. 河南大学, 2019(02)
- [6]省级粮食信息化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夏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7]长株潭地区粮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黄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吉林省玉米库存问题研究[D]. 李琳.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9]乡土工业建筑设计的技术系统选择与环境因素关联研究 ——以20世纪下半叶苏浙皖赣地区粮仓建筑为例[D]. 张嘉新.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孔杰. 东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