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Korea red ginseng o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superoxide production(论文文献综述)
杨擎[1](2019)在《基于Nrf2/Keap1信号通路人参皂苷CK靶向调节Aβ沉积保护神经元并减轻记忆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Nrf2/Keap1信号通路探讨人参皂苷CK对Aβ寡聚体调控作用及对神经元保护作用。阐明CK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分子机制作用,为临床人参防治AD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探讨CK对Aβ配体结合及调节作用,对Nrf2/Keap1信号通路调控的影响。为明确CK防治AD提供理论基础。1体外CK对Aβ寡聚体调节作用通过OpenSPR技术检测CK对Aβ42配体靶向亲和作用,利用ThT荧光实验检测CK对Aβ寡聚体的调节作用,通过SDS-PAGE电泳实验验证CK对Aβ寡聚体的解聚作用,采用透射电镜观察CK对Aβ寡聚体抑制作用,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推测CK与Aβ结合区域与结合水平。2 CK对受损SH-SY5Y细胞保护作用采用CCK-8实验检测CK对受损SH-SY5Y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ROS检测技术验证CK对受损SH-SY5Y细胞内氧化自由基的调节作用,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K对Aβ的调节作用及对Nrf2/Keap1信号通路调控作用。3 CK对受损HT22细胞保护作用利用细胞实时监测技术监测CK对受损HT22细胞保护作用,通过MTT技术检测CK对受损HT2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ROS检测CK对受损HT22细胞内自由基和荧光强度的调节作用,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观察CK对Aβ42和Nrf2细胞定位情况,检测对受损HT22细胞中Aβ和Nrf2信号通路调控作用。4 CK对AD模型小鼠保护作用通过水迷宫和跳台实验检测CK对AD模型小鼠记忆能力和学习功能的影响,利用试剂盒检测CK对AD模型小鼠脑组织SOD活性,MDA和GSH含量的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CK对神经元形态的影响,利用TUNEL法观察CK对AD模型小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检测CK对AD模型小鼠脑组织Aβ调节作用和Nrf2/Keap1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结果:1 CK对Aβ寡聚体调节作用在体外CK能与Aβ42单体对接并在β-折叠结构域靶向结合,最佳构象对接的Ki值为4.51μM,CK能解离Aβ聚集体,减少四聚体和高分子量多聚体,抑制Aβ寡聚体的形成。2 CK对受损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CK能提高受损SH-SY5Y细胞存活率(P<0.05,P<0.01),减少细胞内ROS的产生(P<0.05,P<0.01),下调APP和Aβ的表达(P<0.05,P<0.01),下调BACE1和PS1的表达(P<0.05,P<0.01),上调IDE的表达(P<0.05,P<0.01),上调Nrf2/Keap1信号通路的表达(P<0.05,P<0.01)。3 CK对受损HT22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CK提高受损HT22细胞存活率(P<0.05,P<0.01),升高细胞生长曲线,减少HT22细胞内ROS的产生(P<0.05),上调SYP和PSD95的表达(P<0.05),维护神经元突触结构和功能,下调APP、BACE1和PS1的表达(P<0.05),上调IDE的表达(P<0.05,P<0.01),下调Aβ的表达(P<0.05),降低Aβ在神经元间的聚集,上调Bcl-2的表达(P<0.05,P<0.01),下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P<0.01),促进Nrf2进入细胞核,上调Nrf2/Keap1信号通路的表达(P<0.05,P<0.01)。4 CK对A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CK提高AD模型小鼠记忆功能和学习能力,提高SYP和PSD95的表达水平(P<0.05,P<0.01),提高AD小鼠脑内SOD活性和GSH含量(P<0.05,P<0.01),降低MDA含量(P<0.05,P<0.01),降低APP、BACE1和PS1表达水平(P<0.05,P<0.01),提高IDE的表达水平(P<0.05,P<0.01),降低Aβ的表达水平(P<0.05,P<0.01),提高Bcl-2的表达水平(P<0.05,P<0.01),降低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P<0.05,P<0.01),提高Nrf2/Keap1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CK能与Aβ42单体β-折叠区域靶向结合,促进Aβ寡聚体解聚,降低Aβ在神经元之间大量堆积形成Aβ聚集态,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传导,降低神经元Aβ诱导神经元过氧化损伤和毒性,抑制神经元线粒体凋亡,维护突触结构和功能,提高AD模型小鼠记忆功能和学习能力,为防治AD提供理论依据。
张杰[2](2017)在《温阳通脉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脾肾阳虚型中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温阳通脉颗粒、常规西药联合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脾肾阳虚型脑梗死)的临床数据收集、观察,分析和研究该方法的临床疗效,为温阳通脉颗粒在辩证论治、病证结合以及中药的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优势上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选取干部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临床观察要求的患者60例(病例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设立治疗组(温阳通脉颗粒+常规西药组)、对照组(常规西药组)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分别于治疗前、2周、4周后检测相应的观察指标(血流变、凝血),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的脑彩超(TCD)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中医临床证候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疗效评估:温阳通脉颗粒在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的愈显率为86.7%、总有效率96.7%,其两者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的60.0%和73.3%(p<0.01或p<0.05);温阳通脉组在体征、症状、中医证候各积分均较单纯西药组有显着的改善(p<0.01或p<0.05),尤其是在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温阳通脉颗粒治疗组临床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66.7%、90.3%)均高于对照组(36.7%、80.0%),其中临床愈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2)指标评估:(1)血流变指标方面,温阳通脉治疗组能明显降低各项指标值,其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呈显着下降(p<0.01或p<0.05)。(2)凝血指标方面,治疗组能明显延长PT、APTT、TT,其中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3)经颅超声血流图检查(TCD)方面,治疗组血流速度参数(V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脉动参数(PI)除了B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其余组内、组间PI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3)安全评估: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服用药物的毒副反应,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其结果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且两组患者在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心电图等各项安全性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温阳通脉颗粒配合西药对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无不良影响,临床应用是安全的。结论:温阳通脉颗粒联合常规西药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上临床疗效较为显着,对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较单纯的西药产生较积极的影响,尤其改善症状显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于脑缺血性中风的复杂的病理环节,从而改善微循环、降低机体的高凝状态,从而产生肯定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
杨舒斐[3](2016)在《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应用研究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常见眼部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致盲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对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68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 G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PF级SD雄性六周龄大鼠24只,对除6只正常组外的其它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ein, STZ) (60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72小时后取大鼠尾尖静脉血测血糖,连续3天血糖≧16.7mmol/L者则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即将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组6只、治疗组6只、对照组6只。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造模成功后即开始进行干预,给药时间为每天上午8-10时,给药方式为灌胃。治疗组(炙黄芪、红参、丹参、三七粉、茯苓、桂枝、地龙等经水煎浓缩,浓度为1g/mg),给药量为10g/(kg·d);对照组(多贝斯)给药量为250mg/(kg·d)。每天观察大鼠的毛色、形态及尿量,每2周测大鼠血糖、体重。经过9个月的实验周期后,用10%水合氯醛过量麻醉以处死大鼠,摘取眼球,制备视网膜切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结构的改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nvision法)检测CD68和GDNF在视网膜上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免疫组化显色的光密度值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血糖:造模前大鼠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成功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在各个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2)体重:造模前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第6周,糖尿病大鼠的体重在各个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减轻(P<0.05)。(3)视网膜形态学观察:光镜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神经纤维层增厚、水肿;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现象明显,可见部分神经节细胞坏死、核溶解;内丛状层水肿明显;内核层胞体排列紊乱、疏松,空泡样变性;外核层胞体排列紊乱、疏松;感光细胞呈丝状排列,尚整齐,可见空泡样改变;治疗组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视网膜各层排列明显整齐,神经纤维层水肿不明显,神经节细胞见部分核固缩,偶见空泡样改变,内丛状层排列完整、紧密,感光细胞外节见少量空泡样改变明显减轻。电镜下: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浓缩明显,染色质见边集现象,细胞间可见增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包绕;外核层排列紊乱、疏松,核膜皱缩、内陷,可见染色质边集,核间可见小胶质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排列紊乱、疏松变形,并发生断裂、溶解,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明显。治疗组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间隙增大,排列尚整齐,可见核浓缩,染色质边集,可见散在分布的小胶质细胞;外核层排列整齐而紧密,细胞核电子密度均匀;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排列整齐,局部可见疏松,未见明显线粒体肿胀及空泡样改变。(4)CD68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大鼠视网膜CD68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相比,治疗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5) GDNF在视网膜上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大鼠视网膜GDNF表达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1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损害;2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糖网1号方能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强GDNF的表达,有助于减轻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害,促进细胞的修复与再生。第二部分针刺对外伤压迫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对外伤压迫性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 O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68眼)外伤压迫性视神经萎缩患者,与针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力、视野以及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的变化。结果:(1)视力: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视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有效率分别为32.35%、48.43%、61.29%;(2)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ean light sensitivity, MS)、视野平均缺损值(mean defect, MD):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MS均明显升高、MD值均明显增高(P<0.05); (3) VEP潜伏期和振幅: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VEP-P100波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振幅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治疗外伤压迫性视神经萎缩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该病患者的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防止视神经损害继续加重,提高患者视功能质量及生存治疗。
王少辰[4](2016)在《心力康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心力康颗粒主要有效成分及组方原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制剂工艺;并基于方中各药味君臣佐使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理化性质,制定科学可控的质量标准。以期研制出疗效明确、副作用小、便于患者服用的新型强心药物。方法:1.制备工艺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用乙醇回流提取红参、丹参、红景天、川芎、延胡索,以提取物中人参皂苷Rg1、Re、Rb1、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选出最佳醇提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用水回流提取附子(制)、淫羊藿、葶苈子,以提取物中淫羊藿苷的含量为指标,优选出最佳提取条件,并考察除杂工艺。文献研究倍他环糊精包合冰片的工艺,并验证包合率优选出最佳包结条件;考察最佳浓缩、干燥工艺与制剂成型工艺。2.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成品中的红参、附子(制)、红景天、丹参、淫羊藿、川芎、延胡索作定性鉴别,对成品中双酯型生物碱作限量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成品中的淫羊藿苷、丹酚酸B作含量测定;并依据药典完成性状、水分、重金属、微生物限度等的检查。结果:1.制备工艺红参、红景天、丹参、川芎和延胡索用6倍量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乙醇提取液,回收乙醇,干燥,备用;附子(制)、淫羊藿和葶苈子加12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0(50℃测),干燥,备用;冰片用2倍量无水乙醇溶解,用8倍量倍他环糊精及32倍量水进行包结,包合时间1小时,冷藏,抽滤,50℃干燥,粉碎,过80目筛,备用。将上述红参等浸膏粉和淫羊藿等浸膏粉及适量糊精混匀,制粒。加入冰片包合物,混匀,即得1000克颗粒。2.质量标准制定了红参、附子(制)、红景天、丹参、淫羊藿、川芎、延胡索的薄层鉴别方法,双酯型乌头碱的限量检查方法,以及淫羊藿苷、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各项制剂学检查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有关颗粒剂通则下的要求。结论:本课题根据心力康颗粒的处方组药原则以及处方中各药的理化性质,并结合颗粒剂特点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所制订的工艺流程可行,并在中试生产中进一步验证了该制剂工艺的合理性、安全性。通过对中试样品的研究制订了初步的质量标准,所制订的标准,方法简单,重现性好。
胡霞[5](2014)在《温阳通脉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温阳通脉法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其适应症做准备。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天3次,每次1片(30mg)。治疗组予温阳通脉中药颗粒,一日一剂,分别于上午、下午、晚上温服。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针对血管危险因素均给予相应治疗,但不可使用其他具有扩血管、调节神经递质及抗精神病等作用的中、西药物。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的中医证候积分、MoCA评分、ADL评分、P300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1)疗效评估:①临床疗效:温阳通脉法中药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8%,低于对照组69.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的临床总疗效相当;②中医证候疗效:温阳通脉法中药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38.4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可见温阳通脉法中药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尼莫地平。(2)疗效性指标评估:①认知功能: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在6周及12周时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2周与治疗6周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在治疗6周时已初见疗效,治疗12周时疗效明显且优于治疗6周时;治疗6周、12周时,MoCA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疗效相当;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各亚项的评分均有所提高,但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和命名两方面的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能提高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和命名两方面的MoCA评分,且疗效相当。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在6周及12周时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2周与治疗6周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肾虚髓减证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在治疗6周时已初见疗效,治疗12周时疗效明显且优于治疗6周时;治疗6周、12周时,ADL评分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疗效相当。③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在6周及12周时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2周与治疗6周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药物在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6周时已初见疗效,治疗12周时疗效明显且优于治疗6周时;而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仅在治疗12周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对照组药物在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12周才初见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药物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药物。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积分在智能减退、表情呆板(思维迟钝)、脑转三方面均有改善(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各方面积分较前均有所下降,在智能减退、腰膝酸软、倦怠思卧、表情呆板、善惊易恐、面色无华、小便失禁、大便自遗、舌象及脉象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且在面色无华、小便失禁两方面在治疗6周后即有改善(p<0.05)。(3)安全性评估: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对两组患者服用药物的毒副反应进行观察,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心电图等各项安全性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药对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无不良影响,服用两种药物均是安全的。结论:温阳通脉法中药和尼莫地平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患者疗效显着,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具有提高患者认知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功能;但温阳通脉法中药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效果优于尼莫地平,且在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是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齐晋楠[6](2011)在《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成分比较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参药材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课题以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提物的化学组成,并研究总水提物及其主要成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目的在于较全面的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价三种药材水提物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作用。方法:首先对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不同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分别采用了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理化鉴别法;总皂苷和多糖的含量测定分别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和苯酚-硫酸法;应用大孔树脂法、醇沉法分别对总皂苷和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皂苷成分,多糖中单糖的组成分析则采取将多糖水解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对药材总水提物及其总皂苷、多糖成分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活性的研究分别采用了FRAP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Fenton法和DPPH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并比较半数清除率IC50值。结果:人参水提物中主要含有皂苷、糖类、维生素C、B1等成分;高丽参水提物的成分和含量与人参相近,西洋参与两者则有几处不同,其水提物中没有人参皂苷Rf和维生素C,多糖组成中则含有人参和高丽参均没有的木糖,含量上,总皂苷和多糖的含量均以西洋参水提物中为最高。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中,被测样品的IC50值大部分介于2 20mg/ml之间,按原药材计算则在0.12g之间,表明大部分被测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O2-·、·OH和DPPH·的活性良好,总体上人参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结论:本课题首次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了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作用,证实了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中含有较丰富的活性物质,并且总水提物及其总皂苷、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今后阐明化学成分与活性作用的关系奠定了研究基础,为采用水煎煮法服用人参药材提供了科学参考,也为人参药材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刘岩[7](2011)在《人参赶黄口服液的研制》文中提出黄褐斑对女性的危害最广,主要因女性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大,各种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妇科病、糖尿病)等以及体内缺少维生素及外用化学药物刺激引起。对于皮肤的黄褐斑,主要本着预防与治疗结合的方法。调理好女性内分泌环境,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预防妇科疾病等是预防黄褐斑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人参赶黄口服液工艺的研究:人参赶黄口服液及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及研究方法。2、质量标准的研究:对人参赶黄口服液及原料药进行了鉴别,对其人参总皂苷的含量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通过加速试验和室温留样试验考察原料药和药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重现性、稳定性好,辅料对测定无干扰3、药效学研究:4、毒理学研究。
刘继永[8](2010)在《蒸参水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材栽培、炮制加工与质量评价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学科研究的方向之一。其中,针对人参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吉林省主要道地药材,人参做为吉林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人参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在吉林特种农业发展中的引领地位。近年来,随着人参不同用药部位及其加工产品在医药及保健品领域的研究应用,众多人参制品应运而生,又因为人参种植环境与产品需求的长期矛盾,使得人参在不久的将来将出现资源短缺的态势。因此,寻找新的人参药用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蒸参水是红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是在红参加工过程中,水蒸气对人参蒸熏、浸渍,冷却后,溶于蒸锅内的一种暗棕色、混浊、粘稠状水溶液,含有部分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以及多种氨基酸。红参的世界年产量约为7000吨,中国约为4000吨,吉林省约为3400吨,每加工1Kg红参干品,可得蒸参水干物质48.6g。因此,吉林省蒸参水年产量极为可观,生产上一般将其做为废物弃掉,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系统研究蒸参水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对吉林省人参的产业化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此,开展本项研究,并取得如下进展:1.蒸参水化学成分研究。本项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大孔吸附树脂、ODS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凝胶层析等常规的植物化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制备型HPLC等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多种不同的提取、分离制备工艺路线,从蒸参水中分离制备了11个人参皂苷单体化合物。通过物理常数、化学方法和MS波谱分析鉴定了11个化合物归属。分别为原人参二醇型皂苷Rb1、Rb2、Rc、Rd、Rg3的二个构型异构体;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e、Rf;齐醇果酸型人参皂苷Ro;及红参中特有人参皂苷Rg5和Rk1。2.采用中压柱层析色谱建立蒸参水中Rb1、Rb2、Rc、Rd、Re、Rf,6个人参单体皂苷的快速分离制备工艺。3.采用HPLC-ESI-MS对鲜人参、红参甲醇提取物和蒸参水萃取物的水相、正丁醇相及正丁醇相D101大孔树脂的水洗脱相、10%乙醇洗脱相、30%乙醇洗脱相、50%乙醇洗脱相和70%乙洗脱相的共计21个提取物组分的人参皂苷类成分进了对比分析。红参中,水相分离鉴定了14个人参皂苷,正丁醇相分离鉴定了9个人参皂苷,水相较正丁醇相多鉴定出Rb1、Rc、Rb2、Rb3、Rd,5个皂苷。D101大孔树脂水洗脱相、10%、30%乙醇洗脱相均分离到5个人参皂苷且种类相同;50%乙醇洗脱相仅得到Rg1、Rf、Rg2,3个人参皂苷。鲜人参中,除D101大孔树脂30%和50%洗脱相皂苷种类相同外,其他组分皂苷种类或数量均存在差异;蒸参水各组分中,正丁醇萃取相、D101大孔树脂30%乙醇洗脱相和50%乙醇洗脱相中均分离出人参皂苷F4、Rg6和Rh4,以上3种人参皂苷在该实验的鲜人参和红参中未曾检测到。4.采用GC-MS对蒸参水、鲜人参和红参醚溶性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分离蒸参水中24个醚溶性成分,鉴定了10个醚溶性化合物;分离红参中95个醚溶性成分,鉴定33个化合物;分离鲜人参中94个醚溶性成分,鉴定31个化合物,鲜人参和红参中鉴定了15个相同的化合物。5.对鲜人参、红参和蒸参水21个提取物组分免疫活性进行筛选,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以巨噬细胞产生TNF-α的量确定提取物组分活性,以蒸参水D101大孔树脂10%乙醇洗脱组分活性最强,主要含有:ginsenoside-Rg1、Re、Ro、Rf、Rg2、Rb1、Rc、Rb2、Rb3、F4、Rg6、20(S)-Rg3、20(R)-Rg3、Rg5、Rk1,17种人参皂苷,主要为原人参三醇型皂苷、原人参二醇型和齐墩果酸型皂苷及红参特有的稀有人参皂苷Rg5和Rk1。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以脾淋巴细胞增殖率为指标确定组分中活性最强者为鲜人参D101大孔树脂30%乙醇洗脱相,皂苷种类主要包括:ginsenoside-Rg1、Re、Ro、Rf、Rg2、Rc、Rb2、Rb3、Rd等人参皂苷。6.21个提取物组分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L929成纤维细胞,测定其细胞毒性。鲜参70%乙醇相,红参70%乙醇相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有细胞毒性,但毒性较低;对于小鼠脾淋巴细胞,鲜人参70%乙醇相和红参70%乙醇相有较高的细胞毒性;鲜人参70%乙醇相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也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7.对鲜人参、红参和蒸参水甲醇提取物及21个提取物组分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甲醇提取物尤以蒸参水的效果最好,其IC50值:清除DPPH:26 mg/mL;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14 mg/mL;清除羟自由基:10 mg/mL。对21个提取物组分进行抗氧化筛选,初步筛选了3个活性较强的组分,即9号组分:“鲜人参正丁醇萃取相”,10号组分:“鲜人参正丁醇萃取相D101大孔树酯水洗脱相”和16号组分:“蒸参水正丁醇萃取相”。分别比较测试9、10、16号组分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结果3种提取物组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组分16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8.0 mg/mL;3种提取物组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以组分10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13.0 mg/mL; 3种提取物组分对羟自由基清除率以组分16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11.0 mg/mL。本文创新点如下:1.首次采用GC-MS对蒸参水、鲜人参和红参醚溶性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NIST08.L标准图谱库自动检索,分离鉴定了蒸参水中10个醚溶性化合物;红参中33个醚溶性化合物;鲜人参中31个醚溶性化合物。首次从鲜人参和红参中鉴定了多炔类抗癌活性成分镰叶芹醇和具有免疫兼美容活性的成分角鲨烯。2首次对鲜人参、红参和蒸参水21个提取物组分免疫活性进行体外筛选,并进行细胞毒性研究,并确定细胞毒性较强组分,为蒸参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3首次对鲜人参、红参、蒸参水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羟自由基活性筛选研究,筛选出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活性最强者为“蒸参水正丁醇萃取相”;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最强者为“鲜人参正丁醇萃取相D101大孔树酯水洗脱相”。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蒸参水做为红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可以做为化妆品、健康食品添加剂及动物生物制品免疫佐剂开发,必将为我国参业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刘敏[9](2009)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人参应用配伍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论文通过对人参的药性、功效、主治、应用沿革,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探讨古今医家应用人参的临证思维、配伍规律及其药、方应用的演变,为进一步开展人参对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并为临床正确运用中药,拓宽辨证思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历代本草文献和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等为依据,采用以药为纵,以方为横,药方纵横的表述形式,对人参的药性、功用、主治及由人参组成的方剂进行了收集梳理,并筛选出应用人参的方剂282首,其中单方11首,复方271首。以朝代为序,力求反映人参及其所含人参方剂在各个朝代应用演变、发展的内容。结果:1.人参具益气、补血、生津、补阳、安神、益智、固脱、活血、扶正祛邪之功,功用虽广,而补气为其基本功效。2.人参的主治病证虽多,然“气虚”为其基本病机,“神疲、乏力、脉微或弱”为其证治的主要表现特征。3.气虚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主要有两种情况,即“气虚致病”与“病致气虚”。因此,在临证处方时应有所侧重,权衡变宜,同时也考虑到“治未病”、防传变的主导思想,以安未受邪之地。4.人参在各类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的主要意义是:解表剂中配伍人参,扶正以驱邪;泻下剂中配伍人参,攻下不伤正;和解剂中配伍人参,扶正以托邪;清热剂中配伍人参,补气生津益胃;温里剂中配伍人参,益气以生阳;理气剂中配伍人参,使理气而不耗气;活血祛瘀剂中配伍人参,益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补血剂中配伍人参,气旺以生血;治燥剂中配伍人参,益气生津止渴;开窍剂中配伍人参,固本以防脱;安神剂中配伍人参,宁神开心益智等。5.中医临证运用人参,应“既尊循传统的中医理论法度,又参照人参的现代药理研究”,才能充分发挥药效。6.使用人参必须辨证用药,决不可滥用。尽管人参的毒理研究表明毒性很小,但因服用不当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导致死亡的仍有时有所见。所以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把握药量,并时刻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变化,以作妥善处理。结论:人参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因能起死回生,救急扶危,故有“神草”之称。因其补气作用较强,并有升提之性,而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固精,故又有补气生血,补气活血、补气摄血、补气生津、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等功效。且人参之性,阳中微阴,功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故凡五劳六伤、七情致病以及诸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经过适当配伍,皆可使用。人参的补益作用,远远超出了补肺气、补脾气等狭义的补气范围。
周望南[10](2008)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观辩证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医名为消渴目病,是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临床主要表现以微血管瘤、出血、棉絮斑、硬性渗出、黄斑水肿、毛细血管闭塞、最终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它是老年人中导致失明的首要原因,因此寻找预防和逆转DR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当今世界在征服糖尿病方面的巨大挑战。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文献的回顾总结,逐渐形成了目前的DR中医证候理论,即临床前期以阴虚燥热为主、非增殖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增殖期以阴阳两虚为主这一线性发展过程。本篇论文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证型与眼底病理改变之间的联系,与生化、血液一般检查的联系做系统性分析。希望从更深层次认识DR,为进一步研究DR的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观察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两部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从与发病有关的细胞、分子、基因等方面文献进行了一番详实的阐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中,对DR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及DR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临床观察部分:目的:探讨DR的中医证型、眼底病理改变、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微观辨证特点,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对入选的100例糖尿病病人,按已确定研究指标设计临床病历观察表登记,根据辨证论治,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三组,结合患者的FFA检查结果及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样本中位于50-80岁之间的占85%,阴虚燥热型年龄最低为54.12岁,阴阳两虚型年龄最高,为63.58岁,平均为59.47;气阴两虚型病程最短为8.96年,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为11.01年,平均为9.78年。2、经统计,中医证型与DR西医分期相关系数r=0.42,p<0.0001,说明中医证型与DR西医分期呈正相关,且关系极显着,也就是说证型加重,眼底严重程度随之加重。为了进一步了解3组病人与眼底各病理改变的关系,本研究对微血管瘤、出血、无灌注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新生血管、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这些在FFA上典型的改变一一进行了统计,并经Sperman相关分析发现,微血管瘤(p<0.01)、无灌注区(p<0.05)、IRMA(p<0.01)、新生血管(p<0.01)、黄斑水肿(p<0.01)与中医证型存在正相关,眼底出血(p>0.05)与中医症型无显着的相关性。3、吸烟史与各组证型有关(P<0.05),尚不能认为中医各证型与饮酒及家族史有关联;尚不能认为高血压与证型之间有关。4、三个证型之间的空腹血糖差异尚不显着,餐后两小时血糖差异显着(P<0.05),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极显着(P<0.01),且随着证型的变化而降低。随证型加重,三组的尿蛋白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阴阳两虚型肌酐显着高于阴虚燥热组水平(P<0.05);气阴两虚组甘油三酯显着高于阴虚燥热组水平(P<0.05)。5、有微血管瘤组的糖尿病人与无微血管瘤组的糖尿病人比较,血红蛋白极显着减少(P<0.01),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显着升高(P<0.05)。其他眼底表现,包括眼底出血、硬渗、棉絮斑、IRMA分组后的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1、中医证型与DR西医分期呈正相关,随着证型从阴虚燥热向阴阳两虚发展,眼底严重程度随之加重。2、中医症型与FFA所示的微血管瘤、无灌注区、IRMA、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3、吸烟史与三组证型有关。4、三组证型的尿蛋白随证型从阴虚燥热向阴阳两虚发展而显着增加;阴阳两虚型肌酐显着高于阴虚燥热组水平;气阴两虚型甘油三酯显着高于阴虚燥热型水平5、有微血管瘤组的糖尿病病人与无微血管瘤组糖尿病病人相比,血红蛋白极显着减少;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显着升高。
二、Effect of Korea red ginseng o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superoxide produ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Korea red ginseng o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superoxide produ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rf2/Keap1信号通路人参皂苷CK靶向调节Aβ沉积保护神经元并减轻记忆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人参皂苷CK对 Aβ寡聚体的解聚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人参皂苷CK对 Aβ42 损伤SH-SY5Y细胞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皂苷CK对 Aβ42 损伤HT22 细胞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人参皂苷CK对 AD模型小鼠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2)温阳通脉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脾肾阳虚型中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观察资料 |
研究方法 |
药品仪器 |
观察指标 |
检测 |
疗效的评定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对视网膜神经视觉传导细胞的影响 |
1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 |
2 三级神经元 |
2.1 第一级神经元—光感受器 |
2.2 第二级神经元—双极细胞 |
2.3 第三级神经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 |
3 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 |
3.1 星形胶质细胞与Muller细胞 |
3.2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功能方面的作用 |
1 中药复方辨证辨病论治 |
2 针灸治疗 |
3 联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2.2 药物干预 |
2.3 动态指标监测 |
2.4 取材、标本的处理及制备 |
2.5 组织观察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动态指标 |
1.1 一般情况 |
1.2 大鼠血糖 |
1.3 大鼠体重 |
2 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
2.1 光镜下观察结果 |
2.2 电镜下观察结果 |
2.3 CD68和GDNF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针刺对外伤压迫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 |
1.5 干预方法-针刺治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视力疗效判断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视力 |
2.2 视野 |
2.3 视觉诱发电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心力康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心力衰竭概述及中医药治疗 |
2. 心力康组方及方解 |
3. 各药材化学成分及文献资料 |
3.1 红参 |
3.2 附子 |
3.3 红景天 |
3.4 丹参 |
3.5 淫羊藿 |
3.6 川芎 |
3.7 延胡索 |
3.8 葶苈子 |
3.9 冰片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醇提工艺优选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水提醇沉工艺优选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冰片包结工艺优选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四节 制剂成型工艺考察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五节 制备工艺结果 |
1 处方 |
2 制法 |
3 工艺流程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质量标准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鉴别 |
2.2 检查 |
2.3 含量测定 |
3 小结 |
结语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温阳通脉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采集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及临床特征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中医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
4.2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及量表选 |
4.3 P300 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
4.4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及对照药物选择 |
4.5 温阳通脉法中药的组方分析 |
4.6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成分比较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原植物简介 |
2 化学成分概述 |
3 药理作用 |
4 药性及功能主治 |
5 体外抗氧化的研究概况 |
6 前景与展望 |
第一章 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中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总水提物的制备 |
2.2 药材分析液的制备 |
2.3 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水提物产率 |
3.2 弱极性成分的气相分析结果 |
3.3 中等极性成分的薄层检视结果 |
3.4 强极性成分的理化检识结果 |
4 小节与讨论 |
第二章 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中总皂苷和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一节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测定方法 |
2.3 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2 含量测定结果 |
第二节 多糖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测定方法 |
2.3 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2 含量测定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中总皂苷和多糖的分离纯化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离提取工艺 |
2.2 纯化方法 |
2.3 纯度测定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中皂苷和多糖的成分分析 |
第一节 HPLC 对皂苷成分的检测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HPLC 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多糖中单糖组成的GC 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多糖的水解 |
2.2 标准单糖的衍生化 |
2.3 样品单糖的衍生化 |
2.4 GC 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一节 FRAP 法对样品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FeS0_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 阳性对照品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
2.4 测定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FeS0_4 标准曲线 |
3.2 样品测定结果 |
第二节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样品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的测定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溶液的配制 |
2.3 测定方法 |
2.4 结果计算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Fenton 法对样品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的测定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阳性对照品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
2.3 测定方法 |
2.4 结果计算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总皂苷样品清除DPPH 自由基活性的测定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溶液的配制 |
2.3 测定方法 |
2.4 结果计算方法 |
3 实验结果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人参赶黄口服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依据 |
1.1.1 黄褐斑形成机理 |
1.2 配方的筛选 |
1.2.1 人参 |
1.2.2 白芍 |
1.2.3 茯苓 |
1.2.4 甘草 |
1.2.5 山药 |
1.2.6 薄荷 |
1.2.7 丹参 |
1.2.8 桃仁 |
1.2.9 橘皮 |
1.2.10 赶黄草 |
1.3 黄褐斑治疗研究现状 |
1.3.1 一般措施 |
1.3.2 系统药物治疗 |
1.3.3 局部外用药 |
1.4 外科治疗方法 |
1.4.1 化学剥脱法 |
1.4.2 物理剥脱 |
1.4.3 激光治疗 |
第2章 工艺的研究 |
2.1 提取工艺研究 |
2.1.1 人参提取工艺的优选 |
2.1.2 因素水平确定 |
2.1.3 人参等药材水煎工艺优选 |
2.1.4 实验过程 |
2.1.5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2.1.6 实验方法 |
2.1.7 中试资料 |
2.2 薄荷、橘皮挥发油的制备 |
2.3 果蔬发酵转化物制备工艺 |
2.3.1 菌种选择与购买 |
2.3.2 果蔬快速酶解 |
2.4 人参赶黄口服液的制剂成型工艺 |
2.4.1 剂型的选择 |
2.4.2 原料的前处理 |
2.4.3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2.4.4 最终确定处方为 |
2.4.5 口服液剂的制法 |
2.4.6 包装稳定性研究 |
2.4.7 中试生产研究 |
2.4.8 工艺流程的确定 |
2.4.9 生产工艺简图 |
第3章 质量标准的研究 |
3.1 原料及辅料要求 |
3.1.1 原辅料要求 |
3.1.2 口服液瓶 |
3.1.3 酵素感官要求 |
3.1.4 功能要求 |
3.1.5 功效成分 |
3.1.6 理化指标 |
3.1.7 微生物学要求 |
3.1.8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 |
3.2 试验方法 |
3.2.1 感官检验 |
3.2.2 功效成分检验 |
3.3 理化检验 |
3.4 微生物学检验 |
3.5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检验 |
3.6 检验规则 |
第4章 人参祛斑口服液祛斑的实验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药物 |
4.1.2 动物雌性昆明种小鼠 |
4.1.3 试剂黄体酮注射液 |
4.1.4 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蒸参水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人参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 |
1.1.1 人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
1.1.2 人参的药理活性研究 |
1.1.3 人参皂苷代谢研究 |
1.1.4 人参研究展望 |
1.2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1.2.1 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中药种类 |
1.2.2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作用机理研究情况 |
1.2.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化学物质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人参价格趋势预测 |
1.3.2 人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
1.3.3 人参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二章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制备 |
2.1 蒸参水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制备 |
2.1.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结论与计论 |
2.2 中压柱层析色谱制备蒸参水中人参皂苷 |
2.2.1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结论与讨论 |
2.3 鲜人参、红参、蒸参水21 个组分中皂苷类成分的HPLC-ESI-MS 分析 |
2.3.1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结论与讨论 |
2.4 鲜人参、红参、蒸参水醚溶性成分GC-MS 对比分析 |
2.4.1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2.4.2 实验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蒸参水、鲜人参、红参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 |
3.1 提取物免疫增强剂筛选研究 |
3.1.1 提取物组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研究 |
3.1.2 提取物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
3.1.3 MTT 法检测提取物组分的细胞毒性 |
3.2 提取物组分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
3.2.1 实验仪器,材料和方法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4.1 蒸参水人参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
4.1.1 蒸参水人参皂苷类化学成分分离制备研究 |
4.1.2 人参皂苷中压柱层析色谱制备工艺的建立 |
4.1.3 鲜人参、红参、蒸参水21 个组分HPLC-ESI-MS 分析 |
4.1.4 鲜人参、红参、蒸参水醚溶性成分GC-MS 对比分析 |
4.2 鲜人参、红参、蒸参水生物活性对比研究 |
4.2.1 鲜人参、红参、蒸参水21 个提取物组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研究 |
4.2.2 鲜人参、红参、蒸参水21 个提取物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
4.2.3 MTT 法检测提取物对细胞的毒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人参应用配伍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人参的出处、品质及性能 |
1 人参的出处、基原 |
2 人参的产地、品质与加工 |
第二部分 人参的古代应用概况 |
1 汉代,显示补益五脏、安神益智、固本延年之功,多用于气津不足、阳虚厥脱、正虚外感等证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提人参通血脉之功,用治气虚喘息、虚寒疼痛、疮疡气血不足等证 |
3 隋唐时期,彰显益神智、补虚损、托疮毒之功,用治健忘失眠、脏腑虚损、痈疽气血不足证 |
4 宋代,亦药亦食,凸现人参补益强壮、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之功 |
5 金元时期,开创人参“甘温除热”、“补气生血”诸法,用治虚劳发热、血虚气弱等证 |
6 明清时期,注重补气生血、通达血脉之功,辨析治证宜忌,总结配伍规律 |
第三部分 人参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 |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研究 |
3 临床应用 |
讨论 |
1 人参具益气、补血、生津、补阳、安神、固脱、活血、扶正祛邪之功,而补气为其基本功效 |
2 “气虚”为人参主治病证的基本病机。神疲、乏力、脉微或弱为其证治的主要表现特征 |
3 生长环境、炮制及用量对人参功效的影响 |
4 人参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
5 人参组方,应“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可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观辩证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前言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药治疗 |
4 DR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关系 |
5 小结 |
综述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Effect of Korea red ginseng o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superoxide produ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rf2/Keap1信号通路人参皂苷CK靶向调节Aβ沉积保护神经元并减轻记忆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杨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温阳通脉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脾肾阳虚型中风)的临床研究[D]. 张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糖网1号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杨舒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心力康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王少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温阳通脉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的临床研究[D]. 胡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6]人参、西洋参和高丽参水提物成分比较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D]. 齐晋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4)
- [7]人参赶黄口服液的研制[D]. 刘岩. 吉林大学, 2011(09)
- [8]蒸参水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继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人参应用配伍及研究[D]. 刘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观辩证基础研究[D]. 周望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