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T89C51的单片机综合实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东[1](2021)在《废旧手机后盖拆解装置设计及研究》文中指出废旧手机零部件中有多种贵重金属材料,且部分元器件可以二次利用,进行无损拆解分类回收是一种必要的处理方式。手机拆解的首要工作就是拆解手机后盖,然后才能完成后续的拆解工序。为解决废旧手机后盖的拆解问题,针对背胶连接型的手机机型,结合人工拆解的工艺流程,设计了一种废旧手机后盖拆解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Solidworks进行装备的整体结构设计,并完成其它工作元件的选型工作。废旧手机后盖拆解装置的主要工作过程是将手机后盖进行加热,然后通过吸盘拉拽完成拆解。对加热过程和吸盘吸附拉拽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实现了手机后盖高效拆解。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加热板和手机后盖的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加热板最高温度为90.098℃,最低温度为88.587℃,温差最大约为1.51℃。手机后盖加热温度设定为90℃,可以满足手机后盖拆解要求。利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手机背胶的胶层,背胶材料模型采用基于开裂的能量释放率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拉拽实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查看手机后盖和机身的形变量,确定吸盘最佳吸附拆解位置。设计手机后盖拉拽仿真的交互正交试验,确定真空吸盘的最佳参数条件为:吸盘直径50mm,真空压力-70KPa,吸盘吸附位置中央与窄边距离为25mm,与长边距离40mm。对手机后盖加热控制系统进行硬件电路搭建和软件设计,保证了加热过程的稳定。通过Matlab的Simulink模块对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验证,实现加热温度的精确控制,达到较好的背胶软化效果。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在机器视觉软件Halcon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形状模板匹配的手机后盖拆解检测系统,包括检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开发了手机后盖拆解检测程序,能够方便快捷的对拆解结果进行检测。废旧手机后盖拆解装置的设计是整机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整机拆解流水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魏壮壮[2](2020)在《火控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产武器系统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高科技装备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强,但武器系统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却发展缓慢。以国产某型号火箭炮火控计算机检测为例,虽然火控计算机已经更新换代,但是依然采用人工为主的检测方法,效率很低,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会对火控计算机及检测台造成严重磨损,影响火控计算机及检测台的使用寿命,所以研究和改进该型号火控计算机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检测效率、保证检测质量,以及提高火控计算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具有实际的意义。本文基于现有的火控计算机检测台,研究具有电压测量和自动输入功能的火控计算机检测方法。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ADC0808为模数转换器件、LCD1602液晶为显示设备设计了电压测量模块,并利用proteus实现了精度为0.01V的电压测量模块的仿真。针对人工输入指令检测火控计算机的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等问题,利用CH9326串口转HID芯片,设计了自动输入模块。该模块可以生成检测所需的指令,并根据火控计算机每个检测项目所需的检测时间,利用软件设计相邻指令的不同时间间隔,从而实现了加电便可以自动输入指令检测火控计算机的目的。针对纸质表格记录火控计算机检测数据具有不方便保存、容易出错以及浪费资源、效率低等缺点,本文利用C/C++语言,基于MFC(微软基础类库),实现了数据记录软件的设计。该软件可以保存火控计算机的串口、RD、CAN口等检测数据,从而替代了纸张,解决纸质记录浪费资源的问题,还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的添加、保存、修改等操作,同时,采用二进制方式保存检测数据,相比明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该型号火箭炮火控计算机的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武器质量。
胡子泳[3](2020)在《一种高频低噪声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的设计》文中指出晶体振荡器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于电子仪器、国防军工、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来说,晶体振荡器都对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精密的晶体振荡器是电子系统的最重要一环。但是,在自然状况下随着温度的变化,晶体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会发生漂移。为了改善频率漂移带来的输出误差,常用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温度补偿的方法来提高频率在温度变化时的稳定度。本文通过对于多种传统温度补偿方案的分析比较,结合对于温度补偿原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温度补偿方案,避免了变容二极管的使用,也就避免了相位噪声指标的恶化。传统的温度补偿方法主要有利用热敏电阻网络的模拟补偿晶体振荡器(TCXO),数字补偿晶体振荡器(DTCXO)与如今常用的微机补偿晶体振荡器(MCXO)。但以上补偿方法归根结底离不开变容二极管的使用,需要在不同的温度点下,在变容二极管的两端加载特定的电压,用以将晶体振荡器的输出频率补偿至固定的值,这个特定的电压也可以称为补偿电压。正因为如此,晶体振荡器中的固有交流电压一定会对补偿电压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导致相位噪声的恶化。本课题设计了12.8MHz的温度补偿样机,首先测得了在未经补偿状况下的频率温度曲线,同时采用一个特定温度系数的电容与晶体谐振器串联来构成温度补偿,避免了使用变容二极管,温度系数可以由测得的频率温度曲线确定,该电容可以称为补偿电容。通过温度传感器(DS18B20)获得实时的温度,并且设计一个模拟开关电路在不同温度下选用不同的补偿电容(本课题中共选用了3个不同的补偿电容)。得到的实验数据证实:在-20℃到+70℃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补偿后的频率稳定度在±1.95ppm以内,也避免了变容二极管的使用,相位噪声指标的恶化程度有所降低,在偏离载波100Hz处,相位噪声为-110dBc/Hz,在偏离载波1KHz处,相位噪声为-140 dBc/Hz。
高泽鹏,宋晓茹,陈超波,钱富才[4](2019)在《一种智能节水大棚喷灌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针对现有大棚灌溉系统存在用水浪费和灌溉不足等情况,提出一种微型智能节水的喷灌系统,解决现有灌溉系统在控制上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以期科学合理地掌握、控制喷灌的时机。该系统采用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设计温湿度采集装置、LCD1602显示电路、灌溉电路等模块,通过DHT11传感器采集大棚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采用模糊算法调节阀门开度来掌握喷灌量,以期科学地对大棚土壤湿度进行精准的控制,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基础上,对目标区域实现进行自动精确地智能灌溉。通过对某花卉大棚进行控制实验,结果显示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刘一柱[5](2019)在《综掘巷道跟机自移式支护设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一直存在采煤、掘进失调的矛盾,并逐渐加剧,煤矿巷道的掘进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于综采。因此,目前亟须发展综掘装备和技术,提高巷道掘进效率,以满足煤矿生产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煤矿综掘巷道工作面的跟机自移式支护设备,能够跟随掘进机对巷道围岩进行临时支护,以提高巷道掘进效率,解决采、掘失调等问题。首先,分析迎头巷道支护需求,分别使用弹塑性理论和弹性薄板理论对自移支护设备的支护参数进行计算;然后,提出一种巷道快速掘进系统,根据计算的支护参数对其中的自移支护设备进行设计,包括总体方案设计和主要参数的计算,并对其移动方案和支护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接着,对设计的自移支护设备进行适应性分析,分为对巷道环境的功能适应性和性能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包括其对巷道结构、尺寸的适应性,对巷道顶底板及侧帮不平整的适应性,以及对配套掘进机的适应性。性能适应性主要为自移支护设备对巷道静态载荷和动态载荷的适应性,利用ANSYS Workbench工具对自移支护设备的单组支架以及不同工况下的推移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并对单组支架和整机进行模态分析和动力响应特性分析;最后,对自移支护设备的液压系统进行设计,基于CAN总线技术对自移支护设备的电液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本文设计出了一种跟机自移式支护设备,通过结构创新,在实现掘进、支护平行作业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其自身对巷道环境的适应性,解决了对转弯工况和巷道表面不平整的适应性问题,研究结果为其在实际巷道中的应用奠定基础。该论文有图98幅,表11个,参考文献77篇。
曲美红[6](2019)在《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温度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工业生产中,器材设备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尤其在一些水浴系统,对水温的控制精度要求更高。传统的温度控制系统反应速度慢、误差大,且运行不稳定、控制精度不高。近年来,随着嵌入式技术及单片机的高速发展,引领了温度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发展。随着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出现,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应用广泛,功能强大,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具有实时性、准确性、高效性的特点。本系统以提高温度控制精度为目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设计总体方案并完成硬、软件系统设计本设计以微处理器为中心,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温度控制系统。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采用热敏电阻PT100构成惠斯登桥式电路,从电桥获取差分信号,通过运算放大器将信号放大,通过12位串行模数转换器ADS7816进行模数转换。单片机选用AT89C51处理数字信号。2.改进控制算法由于被控对象具有时变性、非线性、数学模型不确定等特点,在温度控制模块中,传统的PID控制算法难以满足控制要求。本系统在设计中引用了模糊控制算法,实现对PID参数的实时在线调整。该模糊PID参数自整定控制算法不用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适应性强,温度控制精度高。3.系统测试及实现经过系统测试及运行,实验表明,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采用传统的PID算法,温度控制精度只能达到0.5℃。加入模糊控制对参数整定后,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对水温进行控制时,系统超调量可以有效减小,动态性能较好,温度控制精度高,能满足精度0.1℃的要求。
孙波,刘士彩,郭帅,李昊朔,张志勇[7](2018)在《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烟雾报警装置设计》文中指出目前,随着大功率电气设备的普及,由此产生的火灾越来越多,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预防和监测火灾成了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系统为一个以家庭、学校及办公楼为监视范围的单片机烟雾报警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器,通过MQ-2烟雾传感器检测信号,经A/D转换后,输入单片机,并通过单片机控制蜂鸣器,实现烟雾报警,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易维护等特点。
孙华伟[8](2018)在《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前向防撞分级预警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保有量正在快速增加,与之伴生的交通安全事故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汽车防撞避碰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但目前推向市场的车型中,仅在高端车型的顶配版中装配防撞系统。本文试图设计一款适用于A级车的车辆前向避碰预警系统低成本解决方案。论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简单梳理了国内外车辆防撞系统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其他汽车防撞避碰模型结构以及前期的研究成果。对比了不同车用测距传感器,结合本预警系统的具体要求,选择了毫米波调频多普勒雷达。分析了毫米波雷达的测距、测速、测方位角的原理;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汽车制动的三种模型,提出了基于制动安全距离的数学模型,限定了设计的行车路况,基于该理想路况分析了制动四阶段,确定了制动总距离的函数,并在该函数中引入修正函数用以系统的自学习以便适应驾驶员的主观感受,为了尽可能多的监测车辆动态信息,本设计将该测距系统构建于CAN-BUS总线上。利用有限的传感器信号判断司机的驾驶状态,在司机粗心大意的情况下,毫米波雷达如果测到前方安全距离内有障碍物,根据与障碍物距离的远近将会分三级“声音--减速---制动”预警,提醒司机及时改变当前车辆的危险状态,系统总体设计突出“预警为主,主动干预为辅,适当自学习”的思路,在充分考虑系统的实时性、精确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设计了 5416 DSP和C51单片机双芯片设计方案;对相应模块进行了编程开发,安装调试经过实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问题,研究其他模型结合本设计提出修改,确定设计总体方案后经软件开发编程,安装调试完成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修改开发程序,最终实现研究目标。研究了毫米波平面阵列雷达CHC2442-QPG的结构组成,5416DSP对雷达差频信号的分析以及C51单片机分级预警的方案设计。验证了低成本低端车型的避碰廉价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预警策略的有效性。完成了对5416 DSP以及C51单片机编程,提出了制动总距离的修正函数,并确定了系统自学习的方法。
付承彪,田安红,朱怡婷[9](2017)在《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数字胎压计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针对汽车胎压监控不当,引起爆胎导致交通事故的问题,设计一个基于气压传感器的数字胎压系统,主要包含AT89C51单片机、MPX4115压力传感器、A/D转换模块ADC0832和七段数码管液晶显示器模块。通过Proteus环境下的电路原理图设计,以及Proteus和Keil的联合调试,获得轮胎胎压的模拟值。经过单片机处理后在数码管中显示胎压值,起到实时监控汽车胎压的作用,同时确保行车安全。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操作和移植推广。
陈嘉[10](2015)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虚拟仪器技术是随着现代测量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设计了基于A/D转换芯片TLC1549和AT89C51单片机的心电信号采集电路,采用LabVIEW通过串口与AT89C51单片机实现通信,对采集的心电数据进行处理,并实现心电信号的显示与基本分析。通过硬件电路的搭接,模拟电路的相关计算,软件编程和实验研究,对消除心电信号中宽带噪声,滤除基线漂移,R波检测等心电信号预处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调取心电数据库和人体样本的测试,共同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系统的设计包括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部分。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信号调理电路和89C51单片机控制核心电路的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A/D转换及单片机控制程序的设计,LabVIEW心电数据库文件读取模块,滤除基线漂移模块,R波位置定位模块和QRS波位置模块等的程序设计。通过美国麻省理工心电数据库的样本验证测试,表明设计的系统能够有效地抑制心电波形中的噪声信号,准确提取心电信号,并能正确提取心电信号特征点位置信息。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在对人体心电信号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的各个功能指标。(2)确定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如系统组成的各个模块及各模块的各个功能指标。(3)基于AD620仪表放大器,TLC1549A/D转换芯片,AT89C51单片机来设计心电信号采集硬件电路,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A/D转换与单片机控制电路等。由单片机完成心电数据的提取与控制。(4)接口电路设计,采用MAX232串口通信芯片,实现单片机输出与上位机(PC机)接收之间的串口通信。(5)上位机心电数据处理与分析程序设计,基于LabVIEW软件编程,实现心电信号的处理,显示和一些基本的分析。包括滤除基线漂移,消除宽带噪声,R波位置检测及分析,QRS波位置检测及分析,心率检测及分析等。(6)软件的调试运行与验证。分别采用调取国际上公认的MIT-BIH心电数据库和人体样本进行测试的方法共同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
二、基于AT89C51的单片机综合实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T89C51的单片机综合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手机后盖拆解装置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手机拆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有限元模拟胶层失效 |
1.2.3 温度控制研究现状 |
1.2.4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2 拆解装置系统设计 |
2.1 手机后盖及背胶类型 |
2.2 拆解工艺研究 |
2.3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2.4 其它零部件 |
2.5 整体装置结构 |
2.6 整机拆解装置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手机后盖拆解关键工序分析 |
3.1 加热板温度场分析 |
3.1.1 热分析基本理论 |
3.1.2 加热板加热有限元分析 |
3.2 胶接失效 |
3.2.1 手机后盖拉拽实验 |
3.2.2 内聚力模型及裂纹路径扩展准则 |
3.2.3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仿真分析 |
3.3 吸附拉拽过程的交互正交实验 |
3.3.1 正交实验设计 |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手机后盖加热控制系统设计 |
4.1 AT89C51单片机 |
4.2 测温模块 |
4.3 开关与键盘模块 |
4.4 显示模块 |
4.5 温控模块 |
4.6 通信模块 |
4.7 模块的软件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手机后盖加热控制算法设计 |
5.1 PID控制算法 |
5.2 模糊PID控制算法 |
5.2.1 模糊算法 |
5.2.2 模糊自适应PID算法 |
5.3 仿真分析 |
5.4 控制算法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手机后盖拆解检测系统设计 |
6.1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6.2 图像预处理 |
6.3 图像识别 |
6.3.1 模板创建 |
6.3.2 模板匹配 |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5 软件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火控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控计算机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压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3 输入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4 记录软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2 火控计算机检测台构造与检测方案 |
2.1 火控计算机检测台构成 |
2.2 火控计算机检测方法 |
2.3 火控计算机检测内容 |
2.4 检测系统缺陷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压测量模块设计 |
3.1 电压测量模块电路设计 |
3.1.1 电压测量原理 |
3.1.2 电路原理图设计 |
3.2 电压测量模块软件设计 |
3.2.1 编辑器选择 |
3.2.2 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输入模块设计 |
4.1 输入模块电路设计 |
4.1.1 设计原理 |
4.1.2 输入模块原理图设计 |
4.2 输入模块PCB设计 |
4.3 输入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记录软件设计 |
5.1 记录软件设计要求 |
5.2 编程语言及编程工具的选择 |
5.2.1 编程语言的选择 |
5.2.2 编程工具的选择 |
5.3 记录软件开发 |
5.3.1 界面设计 |
5.3.2 数据存储与读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 |
6.1 电压测量模块调试 |
6.2 输入模块调试 |
6.3 记录软件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一种高频低噪声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晶体振荡器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晶体振荡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晶体振荡器与温度补偿 |
2.1 石英晶体谐振器 |
2.1.1 石英晶体简介 |
2.1.2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分类 |
2.1.3 石英晶体谐振器的频率温度特性 |
2.1.4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常见参数 |
2.2 振荡原理分析 |
2.3 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 |
2.3.1 常见的温度补偿方案 |
2.3.2 常见温度补偿的原理与缺点 |
2.4 本文设计方案 |
2.5 振荡电路选择 |
2.6 仿真验证 |
2.7 相位噪声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思路 |
3.2 各模块电路的设计 |
3.2.1 器件选型 |
3.2.2 测温电路 |
3.2.3 模拟开关电路与上位机 |
3.2.4 振荡电路 |
3.2.5 电源电路 |
3.2.6 通信串口部分 |
3.3 原理图与样机实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驱动与功能测试 |
4.1 DS18B20 驱动程序 |
4.2 上位机温度设定驱动程序 |
4.3 仿真测试 |
4.3.1 仿真软件介绍 |
4.3.2 仿真电路的搭建 |
4.3.3 软件调入 |
4.3.4 仿真过程与结果 |
4.4 电源电路测试 |
4.5 振荡电路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数据处理 |
5.1 实验环境搭建 |
5.2 温度补偿验证实验 |
5.3 相位噪声测量实验 |
5.3.1 信号源分析仪简介 |
5.3.2 相位噪声测量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一种智能节水大棚喷灌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设计方案 |
1.1 系统硬件设计 |
1.2 智能喷灌系统的软件设计 |
3 实际测试与分析 |
4 结论 |
(5)综掘巷道跟机自移式支护设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综掘迎头巷道支护需求 |
2.1 巷道地压 |
2.2 巷道对支护设备的适应性要求 |
2.3 巷道支护力学参数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自移支护设备方案研究 |
3.1 自移支护设备总体方案 |
3.2 自移支护设备机械系统 |
3.3 自移支护设备移动方案 |
3.4 快速掘进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4 自移支护设备对巷道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
4.1 自移支护设备对巷道结构及尺寸的适应性分析 |
4.2 自移支护设备对掘进机的适应性分析 |
4.3 自移支护设备对特殊工况的适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自移支护设备力学特性分析 |
5.1 单组支架静力学分析 |
5.2 推移机构静力学分析 |
5.3 自移支护设备动力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自移支护设备液压系统及控制 |
6.1 自移支护设备液压系统 |
6.2 油缸参数计算 |
6.3 自移支护设备电液控制系统 |
6.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6.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神经网络PID |
1.2.2 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结合 |
1.2.3 遗传算法PID控制 |
1.2.4 模糊PID控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总体规划 |
2.2 系统硬件结构分析 |
2.2.1 模块构成 |
2.2.2 系统元件及参数 |
2.3 系统软件结构分析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单片机的选择 |
3.1.1 AT89C51 单片机主要特性 |
3.1.2 管脚介绍 |
3.2 主控模块设计 |
3.3 信息采集模块设计 |
3.3.1 温度信号采集电路分析 |
3.3.2 A/D转换芯片分析 |
3.4 键盘输入模块设计 |
3.4.1 键盘工作原理 |
3.4.2 单片机对键盘的扫描方法 |
3.5 LED显示模块设计 |
3.5.1 LED显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3.5.2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6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6.1 隔离 |
3.6.2 接地 |
3.6.3 滤波 |
3.7 PCB设计 |
3.7.1 Protel简介 |
3.7.2 PCB原理图绘制流程 |
3.7.3 原理图生成PCB的步骤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原则 |
4.2 控制算法选择 |
4.2.1 PID控制 |
4.2.2 模糊控制 |
4.2.3 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器 |
4.3 主程序设计 |
4.4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4.1 键盘扫描程序 |
4.4.2 数据显示程序设计 |
4.4.3 A/D转换程序设计 |
4.4.4 滤波程序设计 |
4.5 系统软件实现的措施 |
4.5.1 精度控制 |
4.5.2 进制转换 |
4.5.3 抗干扰问题 |
4.5.4 控制算法的选择 |
第五章 系统调试 |
5.1 TKS仿真器与集成开发环境KEIL |
5.1.1 TKS仿真器 |
5.1.2 集成开发环境KEIL |
5.2 硬件调试 |
5.3 软件调试 |
5.3.1 串口程序调试 |
5.3.2 功能子程序调试 |
5.3.3 程序流程的调试 |
5.4 系统联调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烟雾报警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器件介绍 |
1.1 AT89C51单片机 |
1.2 MQ-2烟雾报警器 |
1.3 蜂鸣器 |
1.4 数码管 |
2 硬件设计 |
2.1 电源模块 |
2.2 A/D转换模块 |
2.3 烟雾检测模块 |
2.4 显示模块 |
2.5 报警模块 |
3 软件设计 |
4 实验结果 |
5 结语 |
(8)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前向防撞分级预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研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
2.1 毫米波雷达的特性 |
2.2 毫米波雷达工作体制的选择 |
2.3 毫米波雷达工作原理 |
2.4 车辆安全状态判断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系统构建与方案设计 |
3.1 系统典型行车路况分析 |
3.2 安全距离L的确定 |
3.3 影响制动距离的参数分析 |
3.4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毫米雷达波基本结构 |
4.2 系统硬件原理 |
4.3 硬件选型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系统安装与调试 |
5.1 系统安装与调试 |
5.2 系统部分电路及程序 |
5.3 系统调试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数字胎压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设计思路 |
1.1 设计原理 |
1.2 总体设计 |
2 硬件电路设计 |
2.1 AT89C51单片机 |
2.2 MPX4115压力传感器 |
2.3 A/D转换模块ADC0832 |
2.4 显示模块 |
3 软件设计 |
4 仿真测试与结果 |
5 结语 |
(10)基于虚拟仪器的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 课题的设计思路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1 心电信号基础 |
2.1.1 心脏的基本功能 |
2.1.2 心电图简介 |
2.1.3 心电信号的特征 |
2.1.4 心电信号的噪声来源 |
2.2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
2.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2.2.2 虚拟仪器的功能 |
2.2.3 LabVIEW简介 |
2.3 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 |
2.3.1 系统设计原则 |
2.3.2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组成 |
2.3.3 心电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心电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心电信号的设计要求 |
3.2 信号调理电路总体设计 |
3.3 信号调理电路各单元电路设计 |
3.3.1 前置放大电路 |
3.3.2 右腿驱动电路 |
3.3.3 高通滤波与同相放大电路 |
3.3.4 工频滤波器 |
3.3.5 二阶有源低通滤波电路 |
3.3.6 电平抬升与加法合成器 |
3.4 信号采集电路 |
3.4.1 处理器AT89C51简介 |
3.4.2 AT89C51的最小系统 |
3.4.3 A/D转换电路 |
3.4.4 时钟电路 |
3.4.5 复位电路 |
3.4.6 串口电路 |
3.4.7 电源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电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平台 |
4.2 系统软件的程序结构 |
4.3 用LabVIEW进行数据分析 |
4.4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4.4.1 下位机单片机程序设计 |
4.4.2 上位机LabVIEW程序设计 |
4.4.2.1 心电信号读取 |
4.4.2.2 心电信号预处理 |
4.4.2.3 心电信号特征提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总体测试 |
5.1 信号调理电路的测试 |
5.2 上位机功能测试 |
5.2.1 实时通信功能测试 |
5.2.2 心电信号离线载入测试 |
5.2.3 预处理模块测试 |
5.2.4 特征提取模块测试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AT89C51的单片机综合实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手机后盖拆解装置设计及研究[D]. 王瑞东.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火控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D]. 魏壮壮. 中北大学, 2020(12)
- [3]一种高频低噪声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的设计[D]. 胡子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一种智能节水大棚喷灌控制系统的设计[J]. 高泽鹏,宋晓茹,陈超波,钱富才.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9(09)
- [5]综掘巷道跟机自移式支护设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刘一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曲美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烟雾报警装置设计[J]. 孙波,刘士彩,郭帅,李昊朔,张志勇. 实验室科学, 2018(06)
- [8]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前向防撞分级预警系统的研究[D]. 孙华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数字胎压计系统设计[J]. 付承彪,田安红,朱怡婷.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06)
- [10]基于虚拟仪器的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研究[D]. 陈嘉.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单片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单片机最小系统论文; 实验设计论文; 晶体振荡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