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芬芬[1](2021)在《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房地产业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壮大。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生产过程中产业链条漫长且具有投资属性,投资者在投资房地产业时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同时存在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对自身有影响,也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影响。一方面,房地产业通过自身发展直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带动周围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阅览众多学者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将以安徽省房地产业为代表着重研究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希望能够提出有利于房地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建议。文章首先通过搜索大量有关房地产业的参考文献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房地产业和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有清晰的认知;其次从理论角度出发介绍了有关房地产业、经济增长和产业关联的相关理论知识,接着通过搜集数据首先对安徽省房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再分别从房地产业投资、生产、消费的角度以图表的形式叙述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安徽省房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利用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变化,并将该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安徽省的有关于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金额、商品房销售价格以及商品房的销售总额作为解释变量,以该地区的除房地产以外的投资金额以及在该地区就业的总人数作为控制变量;首先对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是二阶稳定序列数据;经过协整检验,发现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各序列数据之间有稳定关系,并且长期稳定。根据格兰杰检验,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安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一的导向关系。也就是说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不是前者的原因,而是商品房销售额和商品房销售价格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导向也是单一的,它们都是经济增长的因。在对安徽省16个市通过Stata进行回归发现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影响;商品房销售额以及商品房销售价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不显着,反而是除房地产之外的投资部分以及劳动力部分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着。鉴于安徽省地理位置跨越长江淮河流域,依据经济圈划分规则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南片区、皖中片区、皖北片区。在皖南6个城市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发展有帮助,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着;商品房销售总额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而商品房销售价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起到负向不显着作用;就业人员及非房地产投资部分正向显着影响经济增长。从皖中片区的回归结果可知,房地产投资额在10%的水平上显着性影响经济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不显着;商品房价格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上对经济增长有负向效应;就业人员及非房地产投资部分对加快经济增长有帮助。皖北片区回归结果显示所有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均对经济增长起着正向影响作用。然后利用安徽省投入生产表,对房地产和其他产业进行相关效果分析,通过这种直接或者间接的产业关联,展现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并对安徽省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李俊杰[2](2021)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新型城镇化是顺应城镇化基本演变规律,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守人本主义,着力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友好型社会、优化环境、资源合理配置及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的合理发展,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河南省如何结合省内发展实际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与城镇化关系密切的房地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河南省房地产业如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服务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问题的解决需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房地产业发展关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本文以此作为出发点首先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及总结并结合自身观点对新型城镇化、房地产业两者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详细地阐释。在此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及房地产业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剖析。接着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及房地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查阅、参考相关文献后从人口发展与空间扩张、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及城与乡统筹四个维度细化出24个可量化指标,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同样从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状况、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状况、房地产业市场经营状况及房地产产业规模四个维度细化出16个可量化指标构建河南省房地产业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收集河南省2000-2019年相关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分别计算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及其各分维度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值,并对两系统及其各分维度综合水平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值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系统间相互作用强度有待加强,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关系不断优化但目前仍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的类型。基于河南省两系统及其各分维度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值创新性地从整体及分维度两个视角分别构建向量自回归及结构方程模型对两系统间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视角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两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但两系统间相互促进的程度差异性较大。分维度视角下亦证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两系统发展过程中在多个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阻碍两系统间协同发展,为此针对两系统间存在的矛盾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研究丰富了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基本理论内涵,为两系统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对河南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两系统关系的优化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廖亮[3](2020)在《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安徽省经济进入快车道,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徽总体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户籍政策改革的深入,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使得安徽省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辐射面广的行业,对与之有关的产业都有很大的影响。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地方政府财政过分依赖土地交易、房价增长过快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协调、房地产开发过剩、生态环境破坏等。因此,房地产业既关系到地区经济建设,又影响到民生发展。那么,科学评价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状况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依据房地产经济周期、房地产供求关系、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利用《2009年-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科学选取19个指标,设计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经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出4个评价指数,即产业规模指数、产业发展指数、产业收益指数、产业效应指数,由熵值法获得权重,计算出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同时通过3?法划分评价区间来设定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标准。我们将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9年-2010年);第二阶段:波动阶段(2011年-2016年);第三阶段:修正阶段(2017年-2018年)。根据结果得出,2009年-2018年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波动中上升。其中,2009年安徽省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位于过冷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10年-2016年综合评价指数迅速攀升,发展水平持续上涨。2016年综合评价指数突破正常区间,进入到微热区间。2017年稍有下降又回到正常区间。2018年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再次升温,进入微热区间。总体上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稳中有升,维持在基本正常区间范围。在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第一,加强区域间友好合作,因地制宜促发展;第二,促进房地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合理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财务压力;第四,倡导房地产业科学发展观。综上所述,希望本研究对安徽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谢宏[4](2020)在《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当前,休闲旅游正在成为我国人民日常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大理市作为全国着名旅游城市,该地区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云南省处于较高水平,在这样一个典型旅游城市,研究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其他城市的产业布局或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很有意义。论文以大理市的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情况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现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耦合协调理论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大理市市情、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2)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赋权。(3)选取大理市2009-2018年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度模型量化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4)根据评价结果对促进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1)通过文献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2)利用功效函数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两个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发展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房地产业。(3)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经历了由失调到良性协调过程的转换。(4)为促进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提出了5条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胡楚阳[5](2020)在《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我国新《预算法》出台,规定地方政府债券作为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唯一新增渠道,地方投融资活动进入全面规范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居民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各项设施建设的压力,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财政资金,与房地产业有关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地方政府对于债券的偿还能力,而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各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参差不齐,以及房地产的相关调控政策对地方政府信用产生的影响,会造成投资者对于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判断出现差异,各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票面利率就会有所差别。本文试图研究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与国债价差的影响,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论述有关利率结构、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地方债务风险识别、债券定价研究,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研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以及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目前地方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考察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通过整理2015—2018年间全国30个省份发行的4226只地方政府债券以及有关房地产业发展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反映各省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结合地方政府债券自身特征、地方政府经济表现、地方政府信息披露情况、流动性五项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因素并重点关注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定价的影响。主要结论有: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房地产过热产生的问题亟待解决;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于地方政府债券的定价具有显着正向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券自身特征、地方政府经济表现、信息披露情况、市场的流动性同样会影响地方政府债券的定价;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异也会反映在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利差上。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和研究得到的结论,本文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一方面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更丰富的选择,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和房地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武鑫[6](2020)在《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投资的增加,直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增加地区财政收入,区域经济发展也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但是,近些年房地产业的非理性发展,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山西省房地产业起步虽晚,但是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比却越来越大。在山西省经济结构改革、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业良性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对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究。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关研究,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基础概念、相关理论及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房地产业系统从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建设、商品房销售、开发企业经营及行业规模5方面选取11项指标,区域经济系统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3方面选取10项指标。借助灰色关联度、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工具,对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存在着较强的关联度,从整体来看,2003-2018年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在不断上升,耦合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于2016年达到中级协调状态;山西省各地级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状况差异较大,仅太原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达到良好协调状态,其余各地级市协调性相对较差。为促使山西省在经济转型的窗口期与攻坚期,实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山西省及地级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山西省一方面要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与实力,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继续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理性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从地级市角度看,太原市和运城市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扩大经济规模,其余9个地级市要坚持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状态,促进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省级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时间动态演进进行研究,并对各地级市的协调现状进行分析,既能看出山西省整体协调发展状态,同时也能看出各地级市耦合协调状态的差异,更能准确把握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从省级和地级市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找寻二者之间的协调状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创新性。
刘天娇[7](2020)在《我国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而房地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房地产业发展状态因所处区域不同均有所差异,房地产业发展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产业关联结构分析,深入研究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及经济发展情况,定义了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的测算方法,从房地产业贡献率和房地产业拉动百分点两个方面测算了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度,并结合层次聚类法对测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表示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本产业自身发展对经济增量和增速所产生的直接贡献程度。其次,定义了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度的测算方法,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房地产业贡献率和房地产业拉动百分点两个方面测算了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度,并结合层次聚类法对测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表示房地产业通过环向带动效应,使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量和增速所产生的间接贡献程度。最后,从房地产业贡献率和房地产业拉动百分点两个方面测算了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度,并结合层次聚类法对测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表示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量和增速所产生的总贡献程度,随后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了 2020年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情况。测算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7年全国及各省域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较高,且主要表现为间接贡献。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房地产业总贡献度虽整体略有下降但仍较高。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仍旧较强。同时,我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呈波动态势且区域差异化显着,需结合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郑皓月[8](2019)在《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的特征,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判断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带动作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总体及其地级市房地产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建设、商品房销售、土地开发与购置、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房地产政策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辽宁省总体及其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归类为房地产宏观经济环境、城市化、区位条件、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归类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建设、商品房销售、房地产企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而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筛选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10-2017年辽宁省各项指标数据,将数据标准化后运用熵值法对各年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将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划分成了三个级别,从纵向比较分析了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其次以2011-2017年辽宁省地级市各项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基础数据,将其标准化后运用熵值法评价了各地级市的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将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划分成三个等级,对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地比较:最后,用相同的方法评价了辽宁省与典型省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将辽宁省与典型省份的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划分成三个等级,对辽宁省与典型省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根据辽宁省总体及其地级市的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总体及其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等评价结果,从辽宁省总体和地级市两个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全面提高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
张伟超[9](2019)在《营改增后基层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问题研究 ——以南平市建阳区为例》文中认为房地产开发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为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房地产开发业本身具有开发项目复杂、销售形式多样、涉及税种多等特点,营改增后,又面临增值税会计核算复杂问题,纳税人和税务机关都需要一个适应营改增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伴随着存在税收风险高发、管控手段无力等问题,不利于房地产开发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基层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水平,成了基层税收征管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深入研究基层税务部门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对策,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房地产业纳税评估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了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呈现的新特点和难点,并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南平市建阳区税务局的真实评估案例,分析了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指出了税务部门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在评估执法、数据质量、队伍水平、风险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机制、数据应用、人才培养、理论实践等角度深入剖析了原因;最后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情况,从完善立法和机构设置、优化流程设计、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为基层税务部门改进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陈庆[10](2019)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西部四省省会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行业经过30年来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在构建房地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背景下,房地产业正历经变革,但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诊断房地产市场健康、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成都市、武汉市、西安市、重庆市是重要的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强二线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崛起的宏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以各城市政治地位和房地产市场表现为依据,选用在国家战略版图中政治地位特殊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本文追溯了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起源,研究了该理念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社会、经济(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资源环境三方面入手,采用文献对比研究和频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框架体系,该体系全方位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系统,非常详实,可作为优化细分数据统计工作的一个参考;此外,选取中西部四座省会城市为样本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线型加权求和得出各系统评价指数、并结合正态分布理论划分评级区间、进行综合评价;论文进一步利用加权灰色关联度法进行指标重要度排序,突出影响各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指标,以便于政府进行监控预警并据此制定宏观调控举措。研究成果显示,近两年来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优劣顺序为: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对中西部区域做整体评价需要重点关注房价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银行贷款/国内贷款、房价收入比、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五项指标,此外,结合各城市发展特点,重庆应特别关注住宅投资额/房地产业开发投资额、销售面积/竣工面积、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全市年末从业人员三项指标,武汉应额外关注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全市年末从业人员指标,西安市则还应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最后,本文根据现阶段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协调环境发展、缓和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针对各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提出共计63条对策建议,以促进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对四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房地产业概述 |
2.1.1 房地产业的内涵 |
2.1.2 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 经济增长概述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经济增长发展历程 |
2.3 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
2.3.1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3.2 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
2.4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理论 |
2.4.1 产业结构理论 |
2.4.2 产业关联理论 |
第三章 安徽省房地产业及经济发展现状 |
3.1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安徽省商品房供给规模 |
3.1.2 安徽省商品房销售情况 |
3.1.3 安徽省房地产业投资情况 |
3.2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
3.3 安徽省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3.3.1 房地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3.3.2 房地产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3.3.3 房地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四章 房地产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确定和数据选取 |
4.2 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3 回归分析 |
4.3.1 皖南片区回归分析结果 |
4.3.2 皖中片区回归分析结果 |
4.3.3 皖北片区回归分析结果 |
4.4 安徽省房地产业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分析 |
4.4.1 安徽省房地产业的后向关联分析 |
4.4.2 安徽省房地产业的前向关联分析 |
4.4.3 安徽省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2)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有关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1.3.2 有关房地产业的相关研究 |
1.3.3 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相关理论分析 |
2.1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 |
2.1.1 城镇化概念 |
2.1.2 新型城镇化提出背景及其必要性 |
2.1.3 新型城镇化定义及其内涵 |
2.2 房地产业相关理论 |
2.2.1 房地产、房地产业含义 |
2.2.2 房地产行业特征分析 |
2.2.3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及暴露出的问题 |
2.3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相互作用机理 |
2.3.1 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机理 |
2.3.2 房地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
3.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
3.1.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
3.1.2 河南省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
3.2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2.3 房地产业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3 测度方法选择与描述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测度方法选择 |
3.3.3 测度步骤描述 |
3.4 测度结果及分析 |
3.4.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分析 |
3.4.2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
4.1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构建 |
4.1.1 耦合度模型 |
4.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4.1.3 对比发展度模型 |
4.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协调关系测算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关系研究 |
5.1 整体视角下两系统互动性研究 |
5.1.1 构建VAR模型 |
5.1.2 平稳性检验 |
5.1.3 协整检验 |
5.1.4 模型建立及检验 |
5.1.5 脉冲响应分析 |
5.1.6 方差分解分析 |
5.2 分维度视角下两系统互动性研究 |
5.2.1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房地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
5.2.2 房地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
5.3 对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 |
2.2 房地产供求关系理论 |
2.2.1 房地产的需求 |
2.2.2 房地产的供给 |
2.3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3.1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房地产业开发规模现状 |
3.1.2 房地产业开发结构现状 |
3.1.3 房地产业开发资金来源现状 |
3.1.4 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现状 |
3.1.5 房地产业开发销售现状 |
3.2 安徽省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构建 |
4.1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研究方法 |
4.1.1 因子分析法 |
4.2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建立 |
4.2.1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指标处理原则 |
4.2.2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指标选择 |
4.2.3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 |
4.2.4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标准 |
第五章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 |
5.2 计算评价指数 |
5.2.1 产业规模指数 |
5.2.2 产业发展指数 |
5.2.3 产业收益指数 |
5.2.4 产业效应指数 |
5.3 确定综合评价指数 |
5.4 确定评价区间 |
5.5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房地产业 |
2.1.2 旅游业 |
2.2 相关基础理论及方法 |
2.2.1 耦合理论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
2.2.2 熵值法 |
2.2.3 协同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理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相互影响关系 |
3.1 大理市情概况 |
3.1.1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
3.1.2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概述 |
3.1.3 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
3.2 大理市房地产业发展概述 |
3.2.1 大理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
3.2.2 大理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
3.2.3 大理市房地产业相关政策 |
3.3 大理市旅游业发展概述 |
3.3.1 大理市旅游业发展历程 |
3.3.2 大理市旅游资源概述 |
3.3.3 旅游配套设施及接待情况 |
3.4 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相互影响关系 |
3.4.1 房地产业对旅游业的影响关系 |
3.4.2 旅游业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选择的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构建方法 |
4.2.1 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
4.3.1 指标体系的初选 |
4.3.2 初级指标的筛选 |
4.3.3 指标体系的修正 |
4.4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原始数据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选择 |
5.2.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5.3 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分析 |
5.3.1 大理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分析 |
5.3.2 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
5.4 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5.4.1 房地产业调控途径 |
5.4.2 旅游业调控途径 |
5.4.3 绿色发展途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房地产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
(5)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利率结构理论 |
2.1.2 金融资产定价理论 |
2.1.3 公债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市政债券 |
2.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 |
2.2.3 房地产业发展的研究 |
2.2.4 房地产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影响 |
2.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3.1 地方政府债券 |
3.2 我国地方债务形式的演变 |
3.2.1 国债转贷 |
3.2.2 代发代还 |
3.2.3 自发代还 |
3.2.4 自发自还 |
3.3 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分析 |
3.3.1 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化 |
3.3.2 地方政府债务率高企 |
3.3.3 区域分化加剧 |
3.3.4 流动性不足 |
第四章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4.1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模式 |
4.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 |
4.3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4.3.1 房地产业前景良好 |
4.3.2 地方财政依赖房地产 |
4.3.3 居民住房负担重 |
4.3.4 房地产业资产负债率高企 |
第五章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5.1 房地产业发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影响 |
5.2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指标的选取 |
5.3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六章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6.1.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6.1.2 解释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6.2 相关性检验 |
6.3 模型的设计 |
6.3.1 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 |
6.3.2 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 |
6.4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研究 |
1.2.2 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研究 |
1.2.3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
1.2.4 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相关理论 |
2.1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含义及特性 |
2.1.1 房地产业的含义 |
2.1.2 房地产业的特性 |
2.1.3 区域经济的含义 |
2.1.4 区域经济的特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理论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3 耦合协调理论 |
2.3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机理 |
2.3.1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2.3.2 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作用 |
2.4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
3.1 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状况 |
3.1.1 房地产业投资状况 |
3.1.2 商品房供给规模 |
3.1.3 商品房销售状况 |
3.2 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 |
3.2.1 经济规模状况 |
3.2.2 产业结构状况 |
3.2.3 居民生活状况 |
3.3 山西省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 |
3.3.1 房地产业投资状况 |
3.3.2 商品房供给规模 |
3.3.3 商品房销售状况 |
3.4 山西省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 |
3.4.1 经济规模状况 |
3.4.2 产业结构状况 |
3.4.3 居民生活状况 |
3.5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
4.1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及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强度测定 |
4.2.1 数据来源与原始数据调整 |
4.2.2 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 |
4.2.3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度分析 |
4.3 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
4.3.1 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测定方法 |
4.3.2 山西全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时序性分析 |
4.3.3 各地级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现状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促进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
5.1 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
5.1.1 扩大经济规模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
5.1.2 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
5.2 山西省地级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
5.2.1 针对良好协调状态地级市的建议 |
5.2.2 针对轻度失调状态地级市的建议 |
5.2.3 针对中度失调状态地级市的建议 |
5.2.4 针对严重失调状态地级市的建议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我国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房地产业及其贡献度 |
2.1.1 产业概念及部门分类 |
2.1.2 房地产业概念及特点 |
2.1.3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2.1.4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 |
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1 投入产出表 |
2.2.2 投入产出模型 |
2.2.3 产业关联系数 |
2.3 聚类分析理论 |
2.3.1 聚类分析概述 |
2.3.2 相似性度量 |
2.3.3 聚类方法 |
3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测算比较分析 |
3.1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1.1 全国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分析 |
3.1.2 省域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分析 |
3.2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测算方法 |
3.2.1 原始数据处理 |
3.2.2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 |
3.3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测算 |
3.3.1 原始数据处理 |
3.3.2 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测算 |
3.3.3 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测算 |
3.4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比较分析 |
3.4.1 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分析 |
3.4.2 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度比较分析 |
4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度测算比较分析 |
4.1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度的测算方法 |
4.1.1 原始数据处理 |
4.1.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 |
4.1.3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度 |
4.2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测算 |
4.2.1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需求拉动效应 |
4.2.2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供给推动效应 |
4.2.3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 |
4.3 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测算 |
4.3.1 全国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
4.3.2 省域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
4.4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度测算 |
4.4.1 全国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度测算 |
4.4.2 省域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度测算 |
4.5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度比较分析 |
4.5.1 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度分析 |
4.5.2 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度比较分析 |
5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比较分析 |
5.1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测算 |
5.1.1 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测算 |
5.1.2 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测算 |
5.2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比较分析 |
5.2.1 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分析 |
5.2.2 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比较分析 |
5.2.3 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总贡献度预测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2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房地产业发展相关概念 |
2.1.1 房地产业 |
2.1.2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 |
2.2 房地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产业关联理论 |
2.2.4 产业结构理论 |
2.3 相关定量分析方法 |
2.3.1 无量纲化方法 |
2.3.2 熵值法 |
3 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辽宁省房地产业总体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房地产宏观经济环境 |
3.1.2 房地产投资 |
3.1.3 房地产建设 |
3.1.4 商品房销售 |
3.1.5 土地开发与购置 |
3.1.6 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 |
3.1.7 房地产调控政策 |
3.2 辽宁省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房地产宏观环境 |
3.2.2 房地产投资 |
3.2.3 房地产建设 |
3.2.4 商品房销售 |
3.2.5 土地开发与购置 |
3.2.6 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 |
3.2.7 房地产调控政策 |
3.3 辽宁省房地产业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产业经济环境不佳 |
3.3.2 产业结构不完善 |
3.3.3 开发企业动力不足 |
3.3.4 开发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
3.3.5 开发企业规模缩小 |
3.4 辽宁省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3.4.1 区域发展不平衡 |
3.4.2 各地级市去库存任务艰巨 |
3.4.3 专项配套政策出台不足 |
4 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外部影响因素 |
4.1.2 内部影响因素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
4.2.1 构建思路 |
4.2.2 构建原则 |
4.3 评价指标选取 |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流程 |
4.3.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4 评价指标内涵解析 |
5 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 |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 |
5.2.1 数据获取 |
5.2.2 数据处理 |
5.3 辽宁省房地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分析 |
5.3.1 无量纲数据矩阵计算 |
5.3.2 基于商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5.3.3 评价结果计算 |
5.3.4 评价结果分析 |
5.4 辽宁省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分析 |
5.4.1 指标选取 |
5.4.2 辽宁省地级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5.4.3 评价结果分析 |
5.5 辽宁省与典型省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 |
5.5.1 典型省份的选择 |
5.5.2 辽宁省与典型省份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5.5.3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6 促进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辽宁省房地产业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1 房地产投资方面 |
6.1.2 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 |
6.1.3 商品房销售方面 |
6.1.4 土地开发与购置方面 |
6.1.5 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方面 |
6.1.6 房地产政策方面 |
6.2 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各水平地级市的对策建议 |
6.2.1 高水平地区进一步降低商品房库存量 |
6.2.2 高水平地区控制土地价格 |
6.2.3 中低水平地区提高投资水平 |
6.2.4 中低水平地区进一步提升开发企业发展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营改增后基层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问题研究 ——以南平市建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和局限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纳税评估概念及程序 |
一、纳税评估基本概念 |
二、纳税评估程序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税收遵从理论 |
三、流程再造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现状及纳税评估特点 |
第一节 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一、营改增后全国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现状 |
二、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特点 |
第二节 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特点 |
一、纳税评估分析方法特点 |
二、纳税评估风险识别特点 |
三、纳税评估周期特点 |
四、纳税评估税种特点 |
五、纳税评估难点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发展情况及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营改增后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发展及税收现状 |
一、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现状 |
二、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税收情况 |
第二节 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现行纳税评估模型介绍 |
一、评估模型简介 |
二、模型指标设计 |
第三节 建阳区D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改增后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营改增后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 |
一、评估执法风险大 |
二、涉税信息质量差 |
三、评估队伍水平低 |
四、风险指标精度差 |
第二节 营改增后建阳区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相关政策机制有待完善 |
二、大数据分析应用水平低 |
三、缺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
四、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基层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立法和机构设置 |
一、完善评估法律法规 |
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优化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流程设计 |
一、完善评估规程制度 |
二、完善风险识别方法 |
第三节 加强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队伍建设 |
一、培养优质评估人才 |
二、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信息化水平 |
一、提高信息管税能力 |
二、构建科学评估模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西部四省省会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进入国人视野 |
1.1.2 针对中西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不足 |
1.1.3 有必要对房地产业进行常态监控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 |
2.1 房地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
2.1.1 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及概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起源及概念 |
2.1.3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1.4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2.2.1 系统工程理论 |
2.2.2 机会成本理论 |
2.2.3 房地产泡沫理论 |
2.2.4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
2.2.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
3.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4 评价指标释义 |
3.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3.2.1 模型的概述和选择 |
3.2.2 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
3.2.3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
3.2.4 权重确定及评价指数计算 |
3.2.5 指数评价区间 |
3.2.6 灰色关联度法 |
3.3 本章小结 |
4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
4.1 样本城市的选择及数据搜集整理 |
4.1.1 样本城市的选择 |
4.1.2 数据的搜集及整理 |
4.1.3 指标筛选 |
4.1.4 综合运用PCA和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 评价指数的确定 |
4.3 评价区间的确定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5 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敏感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
5.1 对策提出的思路 |
5.2 协调环境发展 |
5.3 缓和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矛盾 |
5.3.1 规范土地市场,控制地价过热 |
5.3.2 健全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
5.3.3 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发展机制 |
5.4 针对各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5.4.1 对成都市、重庆市的建议 |
5.4.2 对武汉市、西安市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
B.各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原始指标数据 |
C.专家打分表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刘芬芬.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D]. 李俊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廖亮.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4]大理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谢宏.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的影响研究[D]. 胡楚阳.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6]山西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我国省域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比较研究[D]. 刘天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 郑皓月.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4)
- [9]营改增后基层房地产开发业纳税评估问题研究 ——以南平市建阳区为例[D]. 张伟超.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西部四省省会城市为例[D]. 陈庆. 重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