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正化瘀方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MMP-2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明,何强,尤圣杰,李亚男,张艳菊,闫慧敏[1](2021)在《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概述》文中提出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脏疾病向肝硬化进展的必经病理过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何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一直是肝脏病学的研究重点。中药复方治疗肝纤维化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小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并研发质量稳定和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该文章将概述近五年来国内外中药复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研发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提供参考。
周怡驰[2](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吕艳杭[3](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吕艳杭[4](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张嘉鑫[5](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吴姗姗[6](2020)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进行比较,阐明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进程的抑制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效应机制,以期探索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延缓肝硬化进程。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进行为期4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0周、24周、48周的血清HBV-DNA、肝功能(ALT、AST、ALB、TBi L)、肝纤维化四项(PCIII、IV-C、LN、HA)、炎症因子(TNF-α、IL-6、IL-8、IL-10)、氧化应激指标(ROS、MDA、SOD、GSH-Px)、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比较:24周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24周、48周时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证侯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疗效增加。3、病毒抑制情况: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均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但两组组间在治疗24周、48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功能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均下降,ALB上升(P<0.05);治疗后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ALT、AST、TBIL下降较对照组显着,ALB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更为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CIII、IV-C、LN、HA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PCIII、IV-C、LN、HA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更为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8)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IL-10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TNF-α、IL-6、IL-8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的炎症因子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更具统计学意义(P<0.01)。7、氧化应激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ROS、MDA的表达均下调,SOD、GSH-Px的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ROS、MDA的表达的下调较对照组显着,SOD、GSH-Px的表达上调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的氧化应激指标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更具统计学意义(P<0.01)。8、安全性比较:在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腹泻,未予药物治疗可5日内自行缓解,余患者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进程的抑制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有关。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患者比较,前者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应激方面明显后者。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有着疗效确切的协同增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蔡碧莲[7](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TFL)对体外HSC-T6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干预HSC-T6 14d后,提取细胞的蛋白,利用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技术筛选出表达的差异蛋白,并且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和注释、Pathway数据库进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亚细胞定位;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TFL的有效成分,在STRING10.5数据库构建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质谱数据检索鉴定出荔枝核总黄酮组与模型对照组共有6011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有168个,下调蛋白有203个。通过GO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转录调节活性等10种分子功能,细胞组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器、细胞外、细胞膜上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过程等27种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代谢途径、补体和凝血级联、肿瘤中的转录失调、NF-κB(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HIF-1(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30条信号通路;通过对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上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内质网、细胞质溶胶-过氧化物酶中,下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溶胶、细胞质膜、细胞质溶胶-核中。从TFL中筛选得到2个活性成分:分别为表儿茶素和槲皮素,共有72个潜在作用靶点,经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靶点进行核查对比,得出TFL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的15个作用靶点基因,其中包括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CCL2(趋化因子CC亚家族)、TP53(肿瘤抑制蛋白)、HMOX1(血红素加氧酶1)、IFNG(干扰素γ基因)等。上述靶点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质、分泌颗粒、蛋白质细胞外基质中,且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趋化因子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T细胞增殖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分子功能来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上述靶点共涉及32条信号通路,其中基于目前研究显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有9条,分别为肿瘤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TNF(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 RNA、PI3K-Akt信号通路、NOD(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TFL治疗肝纤维化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IL1B(重组人白介素1beta)、IL6(白细胞介素6)、IFNG等基因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网络中的核心靶点(节点度值≥15,介数中心性>0.8);肿瘤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核心作用通路(节点度值≥5,介数中心性>0.001)。结论: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能快速筛选出差异蛋白,结合GO分析、KEGG分析能够以整体观阐释TFL体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HMOX1、NQO1,ACACA、CDK1蛋白发生异常表达时,能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由此可推测TFL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4个差异蛋白的表达有关,这4个蛋白有可能是TFL抗肝纤维化的靶点蛋白。
国倩倩[8](2020)在《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大鼠差异miRNAs表达谱分析及扶正化瘀胶囊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可使心肌僵硬度增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受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开展MF的防治研究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iRNA是由20-22个核苷酸构成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可通过对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转录后翻译过程发挥调控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i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扶正化瘀胶囊(FZHY)可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具有防治心肌纤维化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FZHY对心梗后MF中差异miRNAs的干预作用,以期从miRNA的角度揭示FZHY抗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目的:揭示心梗后心肌纤维化中差异miRNAs表达谱的变化;以miRNA为切入点,探讨FZHY抗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左冠脉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FZHY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4周和术后8周两组。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每组各5只。FZHY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4 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每日1次,分别连续4周和8周。采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基因芯片分别检测术后4周和术后8周大鼠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miRNAs表达谱。TargetScan和microRNAorg两个数据库共同预测差异miRNAs的靶基因,并通过DAVID在线工具对共同的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以及FZHY对差异miRNAs表达的影响。然后筛选FZHY可能靶向调控的miRNA,并通过DAVID在线工具进一步预测其靶向信号通路。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pathway中靶基因对应的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4周和术后8周的模型组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增加(P<0.01),心肌组织被破坏,心肌细胞破碎,胶原大量聚集,纤维化程度较重。与模型组相比,FZHY组CVF减小(P<0.01),心肌组织排列比较整齐,胶原相对减少,程度减轻。(2)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4周模型大鼠中miR-132-3p、miR-140-3p、miR-140-5p、miR-15 5-5p、miR-199a-3p、miR-199a-5p、miR-21-5p、miR-214-3p、miR-221-3p、miR-222-3p、miR-31a-3p、miR-31a-5p、miR-335 表达上调(FC≥ 2,P≤0.05)。这 13 个 miRNAs 共得2155个靶基因。GO分析显示差异miRNAs可影响细胞质、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成分;调控蛋白质结合、蛋白激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参与凋亡过程、老化、细胞对葡萄糖饥饿的反应等生物过程(P<0.01)。KEGG分析显示差异miRNAs靶向63条相关通路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MAPK信号通路等(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8周模型大鼠中9个miRNAs呈差异表达(FC≥ 1.2,P ≤ 0.05)。其中,miR-106b-5p、miR-10b-5p 表达上调,miR-20b-5p、miR-3 0e-3p、miR-352、miR-378a-5p、miR-378b、miR-425-5p、miR-483-3p 表达下调。这 9 个 miRNAs 共得 990个靶基因。GO分析显示差异miRNAs可影响细胞质、细胞外泌体、高尔基体等细胞成分;调控蛋白质结合、蛋白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蛋白质转运、老化、对葡萄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等生物过程(P<0.01)。KEGG分析显示差异miRNAs靶向调节20条相关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P<0.05)。(4)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显示,miR-140-3p、miR-140-5p、miR-199a-3p、miR-199a-5p、miR-21-5p、miR-214-3p、miR-221-3p、miR-222-3p、miR-31a-3p、miR-31a-5p在术后4周大鼠中的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而且除miR-140-3p外,其余9个miRNAs在模型组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5)FZHY 可降低术后 4 周模型大鼠中 miR-140-5p、miR-199a-3p、miR-199a-5p、miR-214-3p、miR-221-3p、miR-222-3p 和 miR-31a-3p 的表达,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miR-199a家族最有可能是FZHY直接靶向的miRNA。miR-199a-3p/5p可得378个靶基因。GO分析显示miR-199a可影响线粒体外膜、细胞质、高尔基体等细胞成分;调控蛋白质结合、蛋白激酶结合、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缺氧、胰岛素、氨基酸、脂肪酸代谢等生物过程(P<0.01)。KEGG分析显示miR-199a靶向调节10条相关通路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PI3K-Akt信号通路等(P<0.05),其中胰岛素信号通路与miR-199a-3p/5p关系最为密切。PPI分析显示mTOR作为中心蛋白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意义最大。结论:(1)在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的miRNAs参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miRNAs靶向调控多种功能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探索心肌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思路。(2)结合扶正化瘀胶囊对差异miRNAs表达的影响,推测调节miR-199a-3p/5p靶向Insulin-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是扶正化瘀胶囊在基因水平上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徐莹[9](2019)在《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及目的:在我国,无论相对发病率还是绝对病例数,肝纤维化患者均居世界首位,其主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药物性肝病等,肝纤维化不仅是肝脏损伤的病理修复反应,还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肝衰竭[1],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消耗社会资源的难治性疾病。因此,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环节。西医学已有较多的临床试验报道,对于慢性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逆转肝纤维化[2],但迄今临床上仍缺乏直接针对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有效治疗肝纤维化的生物或化学药物,而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组分、多途径与多环节的综合作用特点,近年来发现在抗肝纤维化治疗方面有明显优势,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如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等[3-5]。虫草菌丝作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药物扶正化瘀胶囊/片中最重要的扶正药物,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证实以虫草菌丝为主药的扶正药物在促进肝纤维化逆转中发挥主要作用,为了解析其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课题组前期开展系列活性导向研究,并在近两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成功从虫草菌丝主要活性部位中分离并证实了一种脂溶性成分C02是虫草菌丝抗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课题组目前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但由于C02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其进一步的新药开发与应用。因此本研究拟开展C02体内外抗肝纤维化研究,试图解析其抗肝纤维化机制,为其新药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2.方法:(1)C02体内抗肝纤维化作用与机制研究:建立CCl4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及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给予C02干预治疗后,收集血清及肝组织。通过肝组织HE及天狼猩红胶原染色、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血清肝功能指标、纤维化相关指标因子的免疫组化及蛋白、基因水平变化等检测,探讨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潜在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2)C02对肝星状细胞(HSCs)与巨噬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体外采用不同浓度的C02对激活的JS-1(小鼠肝星状细胞)进行干预,观察HSCs活化、增殖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C02对LPS激活的巨噬细胞(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进行干预,检测巨噬细胞活化、增殖相关指标基因及蛋白的变化。(3)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抑制HSCs活化的研究:体外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活化模型,给予C02及STAT1抑制剂干预24 h,去药后与正常JS-1细胞共培养24 h,分别收取RAW264.7巨噬细胞及JS-1细胞,检测巨噬细胞及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相关指标基因及蛋白的变化。观察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C02的干预作用;3.结果:(1)C02对CCl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的干预作用:C02对CCl4诱导的纤维化小鼠肝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C02中、高剂量组可有效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且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小鼠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胶原半定量及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可有效减少胶原沉积及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羟脯氨酸结果与胶原半定量结果基本一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用药组α-SMA、COL-I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少,且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P<0.01或P<0.05)。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p-ERK/ERK、PDGF、TNF-α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较模型组相比,C02高剂量组M1型巨噬细胞表型相关蛋白STAT1及IRF5表达下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小鼠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b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有所增加。(2)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干预作用:C02对DMN诱导的纤维化大鼠肝功能有改善作用,C02中、高剂量组可有效降低AST、ALT含量,且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大鼠天狼猩红染色、胶原半定量及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可有效减少胶原沉积及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羟脯氨酸结果与胶原半定量结果基本一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用药组α-SMA、COL-I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少,且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的结果表达基本一致。Western-blot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p-ERK/ERK、PDGF、TNF-α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较模型组相比,C02高剂量组M1型巨噬细胞表型相关蛋白STAT1及IRF5表达下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大鼠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63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有所增加。(3)C02对肝星状细胞(HSCs)及巨噬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C02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小鼠肝星状细胞(JS-1)及原代肝星状细胞的增殖(P<0.05);JS-1细胞经5 ng/m L TGF-β1处理激活造模,采取不同浓度C02干预,较模型组相比,40μM C02可显着降低JS-1细胞α-SMA和COL-I基因及蛋白的水平(P<0.05);F-actin细胞染色结果显示,C02在20μM、40μM浓度时可成不同程度降低JS-1细胞F-actin的表达;原代小鼠肝星状细胞的油红染色实验结果显示,C02可显着增加原代肝星状细胞胞质内脂滴含量。RAW264.7巨噬细胞经100 ng/m L LPS处理激活造模,采取不同浓度C02干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较模型做相比,C02在10μM浓度时TGF-β1、IL-1、PDGF等相关炎性因子较模型组m RNA表达下降(P<0.01或P<0.05);Elisa结果显示,5μM和10μM C02可在2 h-36 h内持续降低巨噬细胞分泌PDGF-BB的含量(P<0.05),2.5μM、5μM和10μM C02可在8 h-36 h内持续降低巨噬细胞i NOS分泌量(P<0.05);C02对巨噬细胞的起效浓度较对HSCs的起效浓度低2-16倍。(4)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抑制HSCs活化的研究:RAW264.7巨噬细胞与JS-1细胞共培养:LPS激活的RAW264.7巨噬细胞给予C02及STAT1抑制剂干预24h,去药后与JS-1细胞共培养24 h,模型组JS-1细胞α-SMA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02干预后,高剂量组α-SMA m RNA表达下调(P<0.05),细胞爬片免疫荧光α-SMA检测也得到同样的结果;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02高剂量组可抑制JS-1细胞p-ERK/ERK的蛋白表达(P<0.01或P<0.05)。STAT1抑制剂组可抑制JS-1细胞α-SMA、COL-I m RNA的表达水平,STAT1抑制剂联合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STAT1或C02高剂量组单用组(P<0.05);STAT1抑制剂及C02可抑制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b及PDGF m RNA表达水平,且STAT1抑制剂联合C02高剂量组药效优于STAT1或C02高剂量组单用组(P<0.05)。4.结论:(1)体内药效学研究表明C02可有效改善CCl4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及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肝功能及纤维化程度,C02可以抑制M1型巨噬细胞及HSCs活化,同时发现C02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与PDGF/ERK信号通路有关。(2)体外实验研究表明C02可能通过抑制STAT1进而抑制M1型巨噬细胞活化,从而减少PDGF-BB、TNF-α等因子释放,进而抑制HSCs的活化,其抑制HSCs活化的作用机制与PDGF/ERK信号通路有关。
朱慧[10](2019)在《丹红青成分复方的建立及抗肝纤维化的药效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抗肝纤维化作用环节明确的几种中药成分组成中药成分复方,使之既具有传统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发挥药效的特点,又弥补了中药复方难以在体外开展机制研究的不足,对研创可以阐明机制又有质控保证的中药复方作有益探索。方法:1、筛选四成分最佳配伍剂量:以丹参酚酸B、红景天苷、青蒿琥酯、白藜芦醇为研究对象,采用CCl4腹腔注射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共6w,自第二周起灌胃给药),采用均匀设计法“四因素八水平”分组设计,以肝组织Hyp含量为筛选指标,并用DAS3.0软件NOMEN(Non-Linear Mixed-Effect Modeling)分析获得最佳有效剂量;2、筛选三成分最佳配伍剂量:以丹参酚酸B、红景天苷、青蒿琥酯为研究对象,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腹腔注射造模6w,第二周起给药),采用均匀设计法“三因素八水平”分组设计,以肝组织Hyp含量为主筛选指标,AST、ALT、胶原面积为辅助筛选指标,用DAS3.0软件NOMEN分析获得最佳有效配伍剂量;3、以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验证成分复方的药效:以三成分筛选结果为基础,以扶正化瘀浸膏为对照,在最佳配伍组分基础上加减不同组分及剂量设计分组,观察CCl4小鼠肝组织Hyp含量和血清肝功能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及胶原纤维程度的变化,对所得最佳配方进行验证,最终确定最优配伍为丹红青方;4、以BDL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验证丹红青方:以丹红青方为观察对象,以扶正化瘀浸膏为阳性对照,观察BDL大鼠肝组织Hyp含量和血清肝功能以及肝组织病理及胶原纤维程度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丹红青方抗肝纤维化作用;5、丹红青方抑制HSCs活化、迁移和收缩实验:(1)丹红青方(丹参酚酸B 10μM、红景天苷10μM、青蒿琥酯50μM)温育HSC 24h,在12h时,加入TGF-β1(10ng/ml),观察丹红青方抑制HSCs活化、增殖的作用。蛋白检测采用Western blot,m RNA检测采用RT-PCR;(2)以划痕法观察,丹红青方及PDGF-BB(10ng/ml)温育LX-2后,在第8h观察迁移面积变化,用Image J软件分析计算迁移面积,观察丹红青方抑制LX-2迁移的作用;(3)用凝胶收缩法观察,JS 1接种凝胶上,以丹红青方温育30min后加入ET-1(10n M)在第12h观察凝胶直径及面积变化,并用Image J软件分析计算凝胶面积,评估丹红青方抑制JS 1收缩的作用。6、全转录组测序实验:采用KAPA RNA Hyper Prep Kit with Ribo Erase(HMR)for Illumina?建库试剂盒构建文库,检测丹红青方抗CCl4模型小鼠基因的变化,用Bowite2.1.0将结果映射到最新的UCSC转录集,用RSEM软件估计基因表达水平,用GO功能富集和KEGG富集法分析主要差异基因。结果:1、⑴丹参酚酸B、红景天苷、青蒿琥酯和白藜芦醇四成分不同剂量的配伍可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Hyp含量和胶原沉积面积以及ALT、AST的活性以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均P<0.05)。⑵数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最优组方由红景天苷+青蒿琥酯+白藜芦醇,配伍剂量为红景天苷474 mg·kg-1体重、青蒿琥酯62 mg·kg-1体重、白藜芦醇319 mg·kg-1体重,但药物之间没有交互作用。2、以肝纤维化程度变化的数字模型分析结果筛选出的最优组方是红景天苷+青蒿琥酯,考虑到丹参酚酸B抗肝纤维化的实际药效,确定丹参酚酸B、红景天苷和青蒿琥酯组成三成分复方。3、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开展的验证实验显示,筛选实验的B组3种成分的配比复方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相对突出,与扶正化瘀方相似,将其命名为丹红青方。4、进一步在BDL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验证丹红青方的药效,其抗肝纤维化的药效显着(P<0.05),不差于扶正化瘀方和任何一种成分。5、丹红青方能抑制TGFβ1诱导的HSC活化和增殖(P<0.05)、抑制PDGF诱导的HSC迁移和活化(P<0.05)、抑制ET-1诱导的JS 1收缩(P<0.05)。6、丹红青方使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内部分基因发生显着差异变化,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4条与组织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1.通过均匀设计的动物实验,以药效学指标评价,获得丹参酚酸B、红景天苷和青蒿琥酯三种成分的特定比例剂量的配方,命名为丹红青方。2.通过CCl4和BDL两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验证了丹红青方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综合评判其药效较其组成成分相对突出,且与扶正化瘀方相似。3.丹红青方保持各单体的生物功能,其具有明显地抑制TGF-Β1诱导的HSC活化的作用、PDGF诱导的HSC迁移的作用以及ET-1诱导的HSC收缩的作用。4.丹红青方可以使肝组织内基因发生表达差异显着变化,其集中的信号通路与课题组前期发现丹参酚酸B、红景天苷、青蒿琥酯各自调控的通路相似。
二、扶正化瘀方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MMP-2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扶正化瘀方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MMP-2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 |
2 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活化的HSCs凋亡 |
3 抑制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活化和增生 |
4 调节细胞自噬 |
5 调节MMPs/TIMPs平衡 |
6 拮抗病理性血管生成与重构,促进功能性血管新生 |
7 抑制肝脏炎性反应 |
8 抑制肝脏氧化应激反应 |
9 改善胆汁酸代谢 |
10 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
11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2)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指标检测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
1.3 西医治疗 |
1.3.1 药物治疗 |
1.3.2 肝脏移植 |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4.1 单味中药 |
2.4.2 中药复方 |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4.1 药物 |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
1.4.3 制备秋水仙碱 |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
1.4.6 封闭液 |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
1.4.8 电泳液 |
1.4.9 1X转膜液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1.1 分组方法 |
2.1.2 造模方法 |
2.1.3 给药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
2.3 HE染色制备 |
2.4 Masson染色制备 |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
2.6.3 RNA浓度的测定 |
2.6.4 反转录反应 |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
2.7.3 总蛋白的保存 |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
2.7.5 转膜 |
2.7.6 封闭 |
2.7.7 孵育抗体 |
2.7.8 发光显影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4)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
1.3 西医治疗 |
1.3.1 药物治疗 |
1.3.2 肝脏移植 |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4.1 单味中药 |
2.4.2 中药复方 |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4.1 药物 |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
1.4.3 制备秋水仙碱 |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
1.4.6 封闭液 |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
1.4.8 电泳液 |
1.4.9 1X转膜液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1.1 分组方法 |
2.1.2 造模方法 |
2.1.3 给药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
2.3 HE染色制备 |
2.4 Masson染色制备 |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
2.6.3 RNA浓度的测定 |
2.6.4 反转录反应 |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
2.7.3 总蛋白的保存 |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
2.7.5 转膜 |
2.7.6 封闭 |
2.7.7 孵育抗体 |
2.7.8 发光显影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5)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
1 流行病学 |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中医对乙肝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乙肝流行病学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3 早期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
3.1 西医:针对乙肝病毒的病因疗法 |
3.2 中医:抗肝纤维化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设计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基线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5 两组患者病毒抑制情况比较 |
4.6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4.7 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4.8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
4.9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
4.10 安全性观察 |
5.讨论 |
5.1 肝肾阴虚证贯穿乙肝肝硬化的始终 |
5.2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物组成及分析 |
5.3 柔肝化纤颗粒的前期研究基础 |
5.4 炎症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
5.5 氧化应激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
5.6 研究结果的分析 |
6.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中医临床症候(肝肾阴虚)积分表 |
综述 中医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
2.1.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2.1.2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鉴定 |
2.2 实验分组及用药 |
2.3 HSC-T6细胞的培养 |
2.3.1 准备工作 |
2.3.2 HSC-T6细胞的传代 |
2.3.3 HSC-T6细胞的换液 |
2.3.4 HSC-T6细胞的冻存 |
2.3.5 HSC-T6细胞的复苏 |
2.4 细胞计数方法 |
2.5 MTT法测定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最大无毒浓度(TC0) |
2.6 各组药物和含药血清对肝星形细胞的干预 |
2.7 肝星形细胞蛋白的提取 |
2.8 肝星形细胞蛋白提取质控 |
2.9 肝星形细胞蛋白酶解 |
2.10 DDA建库和DIA定量检测(Nano-LC-MS/MS) |
2.11 信息分析流程 |
2.12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2.13 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2.14 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的筛选 |
2.15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6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
2.1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肉眼及镜下对大鼠肝纤维化病变观察 |
3.2 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蛋白质组学 |
3.4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功能GO分析 |
3.4.1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生物过程(BP)分析 |
3.4.2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细胞组件(CC)分析 |
3.4.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分子功能(MF)分析 |
3.5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蛋白Pathway富集分析 |
3.6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PPI) |
3.7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 |
3.8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3.9 肝纤维化靶点筛选及与TFL靶点的对比分析 |
3.10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及核心靶点 |
4 讨论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荔枝核总黄酮抗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4.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 |
4.4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
4.5 蛋白质组学与肝纤维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大鼠差异miRNAs表达谱分析及扶正化瘀胶囊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扶正化瘀方药调控miRNAs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1. 扶正化瘀法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2. miRNAs与心梗后心肌纤维化 |
3. 扶正化瘀方药调控miRNAs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扶正化瘀胶囊抗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2. 扶正化瘀胶囊抗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3. 扶正化瘀胶囊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扶正化瘀胶囊对大鼠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大鼠差异miRNAs表达谱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差异miRNAs表达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扶正化瘀胶囊对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大鼠差异miRNAs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C02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
2.2 血清肝功能检测 |
2.3 蛋白免疫印迹 |
2.4 肝组织HE染色 |
2.5 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及胶原半定量 |
2.6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 |
2.7 肝组织和细胞总RNA抽提 |
2.8 Real time PCR |
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小鼠基本情况 |
3.2 小鼠体重、肝重、脾重、肝体比及脾体比的变化情况 |
3.3 C02对CCl_4 肝纤维化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
3.4 C02对CCl_4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C02对CCl_4 肝纤维化小鼠肝脏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
3.6 C02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肝内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
3.7 C02 对促纤维化相关因子PDGF-BB、TNF-α表达的影响 |
3.8 C02对JNK/ERK/P38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9 C02 对巨噬细胞活化相关蛋白IRF5、STAT1 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
2.2 血清肝功能检测 |
2.3 蛋白免疫印迹 |
2.4 肝组织HE染色 |
2.5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 |
2.6 肝组织和细胞总RNA抽提 |
2.7 Real time PCR |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基本情况 |
3.2 大鼠体重、肝重、脾重、肝体比及脾体比的变化情况 |
3.3 C02对DMN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含量的影响 |
3.4 C02对DMN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C02对DMN肝纤维化大鼠肝脏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
3.6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内巨噬细胞表型的调控作用 |
3.7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促纤维化因子PDGF-BB、TNF-α表达的影响 |
3.8 C02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JNK/ERK/P38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9 C02对巨噬细胞活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02对肝星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分离原代小鼠肝星状细胞 |
2.3 原代肝星状细胞存活率鉴定 |
2.4 原代肝星状细胞的纯度鉴定 |
2.5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2.6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2.7 Real Time PCR |
2.8 蛋白免疫印迹 |
2.9 ELISA检测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C02对JS-1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影响 |
3.2 C02对JS-1 细胞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
3.3 C02 对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α-SMA、COL-I表达的影响 |
3.4 C02对巨噬细胞的增殖及活力的影响 |
3.5 C02 对巨噬细胞分泌相关炎性因子PDGF-BB、TNF-α、TGF-β1、IL-1 mRNA的影响 |
3.6 C02 对巨噬细胞分泌PDGF-BB、TNF-α、iNOS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02通过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Transwell细胞共培养 |
2.3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2.4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2.5 Real Time PCR |
2.6 蛋白免疫印迹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影响 |
3.2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CD11b、CD206 表达变化 |
3.3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PDGF-BB、TNF-α、TGF-β1、IL-1 mRNA的变化 |
3.4 共培养24h培养上清中PDGF-BB、TNF-α蛋白含量变化 |
3.5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IRF-5、STAT1 mRNA表达变化 |
3.6 共培养24h巨噬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影响 |
3.7 共培养24h对 JS-1 细胞ERK、P-ERK的影响 |
3.8 STAT1 抑制剂及C02 干预后巨噬细胞STAT1 mRNA变化情况 |
3.9 STAT1 抑制剂及C02 干预后巨噬细胞CD11b、CD206 mRNA的表达变化 |
3.10 STAT1 抑制剂及C02 干预后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PDGF-BB、TNF-α变化情况 |
3.11 STAT1抑制剂干预后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情况 |
4 本章小结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本文的创新点 |
附录1 :文献综述 肝脏微环境中各种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2: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丹红青成分复方的建立及抗肝纤维化的药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四种中药成分最优组方的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药物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均匀设计实验方案 |
2.2 模型制备 |
2.3 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留取 |
2.5 血清生化学检测 |
2.6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2.7 肝组织学观察 |
2.8 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面积图像处理半定量分析 |
2.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
2 各组小鼠体重、肝体比、脾体比比较 |
3 各组小鼠肝脏脾脏大体观察 |
4 各组小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 |
5 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观察 |
6 各组小鼠肝脏胶原沉积面积测定 |
7 各组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变化 |
8 各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检测 |
9 四成分复方最适剂量配比的计算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三种中药成分最优组方的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药物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均匀设计实验方案 |
2.2 模型制备 |
2.3 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留取 |
2.5 血清生化学检测 |
2.6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2.7 肝组织学观察 |
2.8 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面积图像处理半定量分析 |
2.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
2 各组小鼠体重、肝体比、脾体比比较 |
3 各组小鼠肝脏脾脏大体观察 |
4 各组小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 |
5 各组小鼠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观察 |
6 各组小鼠肝脏胶原沉积半定量分析 |
7 各组小鼠肝脏胶原沉积面积测定 |
8 各组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检测 |
9 各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检测 |
10 三成分复方的最适剂量配比计算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以CCl_4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筛选验证中药成分复方的抗肝纤维化药效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药物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标本留取 |
2.4 血清生化学检测 |
2.5 肝组织羟脯氨酸 |
2.6 肝组织学观察 |
2.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
2 各组小鼠体重、肝体比、脾体比比较 |
3 各组小鼠肝脏脾脏大体观察 |
4 各组小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 |
5 各组小鼠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观察 |
6 各组小鼠肝脏胶原沉积半定量分析 |
7 各组小鼠肝脏胶原沉积面积图像处理 |
8 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检测 |
9 各组小鼠血清ALT和 AST活性检测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以BDL大鼠模型验证丹红青复方的抗肝纤维化药效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药物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标本留取 |
2.4 血清生化学检测 |
2.5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2.6 肝组织学观察 |
2.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 各组大鼠体重、肝体比、脾体比比较 |
3 各组大鼠肝脏脾脏大体观察 |
4 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 |
5 各组大鼠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观察 |
6 各组大鼠肝脏胶原沉积面积图像处理 |
7 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变化 |
8 各组大鼠血清生化学检测 |
讨论 |
小结 |
第五部分 丹红青方对肝星状细胞功能改变的影响 |
实验一 丹红青方抑制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增殖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培养与传代 |
2.3 细胞冻存 |
2.4 药物配置和干预方法 |
2.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6 Real time PCR检测 |
2.7 分离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 |
2.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丹红青方能够抑制TGF-β1 诱导的LX-2 增殖 |
2 丹红青方抑制TGF-β1 诱导的LX-2 上调表达Col.I蛋白 |
3 丹红青方抑制TGF-β1 诱导的LX-2 上调表达a-SMAm RNA和Col.Im RNA |
4 丹红青方抑制TGF-β1 诱导的JS1 上调表达Col.I m RNA和a-SMA m RNA |
5 分离的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的鉴定 |
6 丹红青方抑制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 |
实验二 丹红青方抑制PDGF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迁移和增殖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复苏、传代及培养 |
2.2 药物的配置 |
2.3 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2.4 细胞划痕实验(实验重复3次) |
2.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丹红青方能够抑制PDGF诱导的LX-2 迁移 |
2 丹红青方抑制PDGF诱导的LX-2 的增殖 |
实验三 丹红青方抑制ET-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收缩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药物的配制 |
2.2 鼠尾胶原提取 |
2.3 凝胶制备 |
2.4 药物的干预 |
2.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丹红青方能抑制JS1收缩 |
讨论 |
小结 |
第六部分 丹红青方影响CCl4模型小鼠肝组织信号通路的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基因芯片 |
2 方法 |
2.1 RNA样品抽提及质检 |
2.2 文库构建 |
2.3 库检 |
2.4 上机测序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结果 |
1 显着性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2 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类和KEGG通路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核转录因子 NF-κB 在肝纤维化和中药抗肝纤维化机制中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四、扶正化瘀方对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MMP-2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概述[J]. 吴晓明,何强,尤圣杰,李亚男,张艳菊,闫慧敏. 北京中医药, 2021(06)
- [2]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嘉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姗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蔡碧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大鼠差异miRNAs表达谱分析及扶正化瘀胶囊的干预作用[D]. 国倩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虫草菌丝活性成分C0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D]. 徐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丹红青成分复方的建立及抗肝纤维化的药效机制[D]. 朱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