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集装箱空箱安全高效调拨的计算机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兰泽康[1](2021)在《考虑运输资源周转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动态服务网络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铁路货运作为绿色高效的运输方式得到迅速发展,首先是国家从2018年推动“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计划,国铁集团也相应制定了货运增量的行动方案。其次,铁路路网规模的扩大和高速铁路客运的发展,极大地释放了铁路货运的运能。在可预见的未来,铁路货运组织将更加精细化,以确保货物运到期限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本文基于一种新型的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运用运筹学规划方法,展开对考虑运输资源(集装箱、列车车底)周转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DSNDRM)优化的研究。运输资源周转约束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资源在站点的数量达到平衡,另一种是要求车底运行轨迹形成回路。周转约束有效保证了编制的计划在不同阶段有足够的运输资源来完成。研究方法是将集装箱货流运输组织和运输资源一体化融入到时空网络中,建立数学规划模型,设计求解算法。最终输出的结果是一定规划时期内车底所经过的各个站点以及相应的到发时段,货流的挂线方案,形成货流从始发到终到全过程的完整货流运输组织方案,保证货物的运到期限,为铁路部门制定运营计划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跨境铁路运输网络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问题,目标是保障货物运到期限的同时最小化运营成本。首先,基于给定的轴辐式网络结构,建立周期性离散时空网络描述车底运行和货流运输过程,并通过枚举方法得到每支货流所有可能的运输时空路径。继而考虑车底、集装箱平衡和货流挂线方案数量限制等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实现货流、箱流、列流的综合优化。最后,选取包含8个站点、7个区段的中欧班列运输网络作为算例,并设计5个不同规模大小的算例,采用商业软件GUROBI求解模型。所有算例均能在1h内获得满意解,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2.研究了考虑车底平衡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问题,针对问题求解的复杂性,提出采用两阶段算法求解,将原问题分解为动态服务网络设计(DSND)问题和车底资源分配(TRAP)问题。DSND不考虑车底资源平衡,生成给定服务的开行时段,TRAP问题则在DSND问题的基础上,对车底资源进行分配。假设货流只能被单一车底资源服务,以货流可能的运输组合方案为节点,拓展物理网络为运营网络,便于将货流变量融入到车底资源变量中,强化模型的下界从而提高求解效率。分别建立基于弧段和基于路径的DSND模型,前者采用商业软件GUROBI求解,而为后者设计分支定价算法(BAP)。针对TRAP,为满足车底资源平衡约束,首先通过求解经典的“运输问题”引入空驶服务,继而分别建立不考虑和考虑调整DSND生成计划的TRAP模型。以国内铁路货运运输网络为基础路网并设计算例。对比分析了两阶段算法和一体化模型的求解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两阶段算法可以更高效地求解DSNDRM问题。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车底的回路约束。同样采用两阶段算法将DSNDRM问题分解为DSND问题和TRAP问题。不考虑货流只能通过单一车底运输。从而DSND的决策内容变为需要建立哪些运行弧,而非由多个运行弧所组成的服务。由于基于弧段的TRAP模型难以求解,通过引入回路变量替代车底回路约束,构建基于回路的TRAP模型,并设计Benders分解和列生成算法相结合的算法求解模型。为了提高列生成算法求解效率,采用原始-对偶列生成算法(PDCGM)的加速策略。基于国内铁路网络设计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GUROBI,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更有效求解大规模的TRAP问题,而PDCGM则可以提升列生成算法的求解效率。4.以中欧班列运输网络作为案例,采用第5章中两阶段算法求解,对比分析3种不同车底运行规则,分别为不考虑车底平衡,考虑车底平衡和考虑车底回路。相比于不考虑车底平衡,考虑车底平衡和车底回路保证了站点车底数量的平衡,保证了下一阶段有足够的资源完成计划。同时还对比了不考虑和考虑PDCGM加速策略的算法求解效率,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李文晖,杨文韬,张义川[2](2021)在《铁路智慧箱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不断发展的铁路集装箱业务需要,提高铁路集装箱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需要对铁路智慧箱管体系进行研究。在对我国铁路集装箱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运输安全、物流服务、运用管理、资产管理方面阐述智慧箱管体系构建需求,设计了涵盖基础层、作业层、感知层、传输层、分析层和决策层的智慧箱管总体架构,研究分析了智慧箱管信息采集、传输、分析、预测等关键技术。现阶段铁路已经开展了部分关键技术的研发及验证,并将二维码、RFID、卫星定位、图像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在集装箱信息采集、在站停留、路外滞留、预计到达等生产实际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邹旭灵[3](2021)在《T公司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铁路系统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近年来,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兴起,物流企业平台化转型已经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公司基于现有特箱资源、依托股东铁路背景优势,计划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这是T公司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公司应对外部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T公司的集装箱业务经营现状分析出发,通过访谈调研、标杆企业研究、定量数据分析等多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企业现状和行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利用PEST模型明确了公司内外部环境,结合公司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现状,识别当前公司经营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分析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的具体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平台的需求,设计了适合T公司运营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总体架构,采用企业系统规划法的U/C矩阵对各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使平台支持用户服务需求、信息服务需求、多式联运业务需求、堆场业务需求。最后,本文做了平台实施方面的规划研究,主要是实施保障及风险与对策几个方面,以保障平台的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平台未来的角色定位将会是多种运输方式衔接者,多种综合服务的提供者和多种运输资源的整合者。最终,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态化的组织系统,在制造、物流、IT和金融等不同行业形成跨界融合,打造一个共创、共生、共享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业生态圈。
范健磊[4](2021)在《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现代化、标准化的运输方式,具有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环保经济等优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铁路的有效供给,对于更充分地发挥铁路优势、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重空箱接续、空箱调运等难点导致我国铁路集装箱周转缓慢,给高效的集装箱运输组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严重阻碍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是将重箱运输与空箱调运剥离开来考虑,针对未来若干天确定或预测的集装箱运输需求进行日常的空箱调度。然而,空箱调运与重箱运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综合二者考虑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可以在减少空箱调运的同时增加重箱运输,提高运输企业的效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介绍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过程及现状,梳理了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流程,阐述了重箱运输与空箱调运之间的关系,提出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的思路。最后针对空箱调运问题,分析了我国铁路空箱供需现状与空箱调运指挥模式,探讨了空箱调运产生的原因并相应提出减少空箱调运的措施。(2)建立了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模型。将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问题构建为包含货流和集装箱流的时空网络模型,提出了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最后以货流和集装箱流在重箱运送弧和空箱调运弧上的流量分配情况为决策变量,以铁路集装箱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基于离散时空网络的0-1整数规划模型。(3)通过松弛模型中的耦合约束构造了拉格朗日对偶问题,使原问题转化为独立的货流子问题与箱流子问题。确定了求解对偶问题的策略以及更新拉格朗日乘子的方法,并设计了拉格朗日启发式算法以获得可行解,最后确定了拉格朗日松弛求解算法的整体流程。(4)设计了小规模算例与基于局部路网的案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在小规模算例中分别调整各站初始时刻的站存空集装箱数量与货运需求量的大小,对求解结果与求解效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本文设计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比商业求解器CPLEX具有更高的求解效率。随后在我国局部路网上进行了大规模案例的求解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与算法在较大规模的情况下同样具有有效性与实用性。
杨菊花[5](2020)在《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交通运输系统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全社会运输收益最大化。其具体的实现指标之一是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全社会旅客和货物运输任务的分担率,即运输结构是否合理。当前我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的比率为74%,是铁路完成总量的7.83倍,这样的运输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通过大量调研当前货物运输的需求发现,时效性成为了托运人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因此将提高铁路快捷货物运输比重的具体措施界定为本文的研究主题,以期为铁路部门开行新的快捷货运产品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基础。托盘,作为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中最常用的载运工具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业界也提出了“物流托盘化”和“托盘化的集装单元”等概念。本文结合铁路货场托盘使用的现状,基于1100×1100mm标准托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尺寸可拉伸的环保材质托盘,运用Solidworks软件针对轻木,PE高密度塑料和塑木这三种常用材质的托盘进行静载荷和动载荷有限元分析,说明托盘拉伸不同长度后的允许载荷量,并对比尺寸拉伸前后托盘在铁路运输常用运载工具的载盘效率,弥补标准托盘规格既定后无法满足运输包装繁杂货物集装化需求的不足,为包裹等货物提供有效的集装器具和实现其在快捷运输中的机械化装卸奠定基础。鉴于铁路载重能力大,货物运输组织复杂的特点,将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划分为运量不充足和运量充足两种情况。在运量不充足时,考虑旅客列车行李车运能虚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即带时间窗的多包裹多列车接取送达(MPMT-PDTW),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包裹的快捷运输,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旅客列车行李车的剩余运能。在包裹利用托盘等集装器具实现集装化的前提下,考虑叉车的作业效率,行李车的有限承载能力、固定的站停时间等多重约束,将服务质量(Qo S)定义为旅客列车快捷运输的评价标准。该种快捷运输模式的特点是不需要考虑运输成本最小化,且其途中的装卸作业不影响旅客列车的正常开行。实例证明,对此问题设计的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GRASP),能够很好地为各客运站的包裹快运提供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铁路快捷运输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系列,但是针对集装箱的快捷产品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如港口的集装箱内陆集疏运问题,铁路运输占比过低。因此,本文提出开行旅客列车化的铁路集装箱集疏运专列,鉴于当前客运列车“一日一图”的运行模式,需对3-5日的货运量进行预测。考虑铁路货运量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复杂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综合分解集成预测方法VMD-FK-FK。为了降低实际数据的复杂度,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作为数据预处理(KELM)模块,将观测数据分解为若干个模态分支。采用果蝇优化算法(FK)的核极限学习机构建预测模块,预测各个模态分支。基于另一个果蝇优化算法建立集成策略,将每个模态分支的预测结果集成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基准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分解集成方法可以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取得最佳的预测性能。基础数据的准确预测为铁路编制旅客列车化的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港口的运作有别于铁路,很多具体数据分散于各船公司及其代理人。为了得到不同站点的集疏运量,本文首先对港口不同年度和月度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K-均值聚类处理;其次为确定专列开行去向,利用“抓大放小”的思想,运用Arc GIS对港口400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利用GDP占比,以上海港为例,确定其辐射区域内的集装箱集疏运办理站,并将聚类处理后的数据分摊到各办理站,据此采用VMD-FK-FK方法可得到各办理站的预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设计改进的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实现专列运行时间最短与运输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运用MATLAB编程得到上海港预测日的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的非支配可行解集,结果表明专列的开行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港口的集疏运矛盾,为铁路部门带来可观的运输收益,同时使得港口的集疏运结构趋于合理。
闫柏丞[6](2020)在《海铁联运港口铁路作业区集装箱列车装卸作业组织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推动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促进以集装箱为主要运输对象,以铁路运输网络为运输主骨架的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已经成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货物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对比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集装箱多式联运仍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除管理体制和组织方法外,导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海铁联运箱量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原因之一在于,空间上,铁路未能与港口进行良好融合,规模以上港口铁路入港率偏低,需借助公路车辆在港口和铁路车站间进对集装箱进行短驳作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式联运组织的复杂性和联运作业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已将铁路入港列为后续港口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铁路入港后必然将影响既有港口作业过程,进一步增加港口作业内容,进而提高了港口作业决策的复杂度。其中,铁路入港模式下,联运港口需要在传统港口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据铁路运输组织要求,利用港口内部资源,对列车装卸及相关作业进行组织。这也是铁路入港模式下,联运港口区别于单一服务于航运的传统港口的关键特征。围绕此特征,本文将对铁路入港模式下的海铁联运港口列车装卸作业组织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理论框架。铁路入港一方面缩短了集装箱在列车与船舶间的运输距离,减少了公路短驳作业,但同时也增加了联运港口的决策内容,提高了港口作业复杂度。本文对比港口无铁路专用线和港口内建有铁路专用线两种场景内港口作业内容,分析了铁路入港对海铁联运体系的影响,并界定了本文研究场景。进一步,通过对联运港口作业目标、作业对象与作业流程的分析,明确铁路入港模式下影响联运港口作业效率的关键作业环节。随后,基于协同内涵,从策略决策和调度决策等多个层面,构建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框架。(2)路港协同模式下考虑车船直取的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从供需协同的角度,在策略决策层面,以提高车船直取集装箱在进口箱中的占比,减少集装箱在港口内的停留时间,防止进口箱滞留为目标,考虑船舶卸船作业时间、列车作业时间和作业区作业能力影响,针对列车具有固定运行方向场景,构建了考虑车船直取作业模式的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和进口集装箱换装方案协同优化模型,对路港协同模式下的列车调度计划、进口箱换装作业计划和出口箱卸车计划进行集成优化。为提高模型求解效率,在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特点设计了基于回溯策略的可变长度滚动计划周期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分析了铁路作业区装卸作业能力、取送车作业能力和列车作业时间窗长度对转运方案的影响。(3)港航约束下基于满轴开行条件的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从能力协同的角度,在策略决策层面,以最小化进、出口集装箱在港口内作业总成本为目标,考虑出口箱截港时间、列车到达时间和铁路作业区装卸作业能力的影响,针对进口箱卸船方案固定,列车满轴开行且车底无固定运行方向场景,构建了满轴开行条件下的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与进、出口箱换装作业集成优化模型。为提高模型求解效率,证明了模型中部分整数决策变量的松弛条件,并根据问题特点设计了有效不等式。结合算例实验,分析了铁路作业区装卸作业能力和模型目标函数中不同单位成本取值对转运方案优化结果的影响。(4)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作业调度。从调度协同的角度,在调度决策层面,以缩短任务完工时间,减少作业设备间等待时间为目标,研究了列车同步装卸模式下,以轨道门吊、集卡、正面吊为主型作业机械的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调度问题。为加速模型求解,依据实际作业要求和模型优化目标,设计了基于最早可用设备规则的遗传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验对算法效果进行了验证。同时,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设备数量配置对最终调度方案的影响。
白鹏鹏[7](2020)在《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高效绿色的多式联运进入加速发展期,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多式联运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实现物流供给侧改革和物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集装箱铁水联运作为多式联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能够充分发挥集装箱、铁路、水路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而成为推进多式联运的重点领域。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作为开展集装箱铁水联运业务的重要场所,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集装箱铁水联运服务质量的优劣。然而,与世界先进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相比,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作业区布局不合理、铁路线引入不足、作业能力不协调、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亟需对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依托国家发改委重点课题“加快多式联运发展研究”,结合实际资料数据,从以下几方面对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1)在阐述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先进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的布局发展经验,梳理了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布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的内涵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的作业组织模式、作业流程,对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进行了作业区划分,并给出了核心作业区面积、作业能力计算公式。(2)提出了基于能力协调和系统布置的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思路,引入能力协调度对核心作业区间的作业能力协调进行量化评价,借鉴系统布置方法对作业区间的综合相关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作业区间综合相关性最高、集装箱装卸搬运成本最小、土地利用最充分、作业区间作业能力最协调的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归一法理论将多目标优化模型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多行布置可行解生成策略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3)以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为实例,在分析其作业区布局现状、作业规模的基础上,运用本文优化方法,对其作业区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得出了作业区布局最优方案,并对优化前后的布局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图40幅,表16个,参考文献74篇。
夏阳[8](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王小寒[9](2020)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轨道吊与集卡协同调度优化》文中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铁路集装箱运输因其集成了集装箱运输和铁路运输的安全环保、节能便捷、覆盖广、运价低等优势,逐渐成为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发展对象。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重要依托平台,承担着铁路集装箱的堆存、装卸、集散等功能,其内部作业资源的合理调度是影响中心站乃至整个运输网络的服务水平、运输质量、运营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中心站主作业区,为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均衡率,提出“轨道吊-集卡”装卸方案,对该方案下轨道吊、集卡、轨道吊与集卡、轨道吊与轨道吊间的作业时间衔接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以最大化轨道吊作业均衡率和最小化卸车作业完工时间为目标函数,构建双层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研究装卸线作业区域动态划分以及轨道吊与集卡协同调度两个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多层次问题。通过对模型特点分析和研究问题分解,融合启发式规则、遗传算法和贪婪思想,设计双层混合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最后,设计算例并分析实验结果。针对不同规模,对动态作业区域与包括静态作业区域、等分作业区域以及等分任务量作业区域在内的三种传统划分原则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且,针对当前集卡数量不满足大规模算例情形,综合考虑作业效率和集卡启动成本两个因素,求解最佳的集卡配置数量。此外,为进一步验证提出的“轨道吊-集卡”新型装卸方案的优越性,将其与多轨道吊传统装卸方案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本文从中心站实际运营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在主作业区采用“轨道吊-集卡”装卸方案,机动性差、移动速度慢、操作成本高的轨道吊长距离重载跑位可由灵活性高、运输速度高、运营成本低的集卡代替完成,并通过合理划分轨道吊作业区域,减少轨道吊重空载跑位,提高轨道吊作业均衡率,维护其作业性能,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实际运营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胡议友[10](2021)在《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的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为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我国与14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打造RCEP成员国之间高质量产业链供应链,亟需安全稳定的运输物流战略大通道的有力支撑。RCEP成员国涵盖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部分区域,铁海联运最适合作为连接各国的合作纽带。当前铁海联运仍以点对点为主要组织方式,为了向成本低、稳定性高、流通便利的方向升级,铁海联运亟需向网络化的组织方式升级,进而构成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其合理架构对维持区域供应链稳定安全将具有重大意义。而空箱调运作为集装箱物流网络的重要一环,需要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因此研究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的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采取资料整理、现场调研等手段,对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的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从概念、组织模式、构成等三个方面梳理了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了空重箱混合运输对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研究的重要影响,明确本文研究的核心目标是确定网络中集装箱集散中心的数量、位置和节点间的空重箱服务指派方案。(2)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的情况下,主要研究以运输路径与选址-分配的联合优化问题,本文将选址-分配问题拆分成两步,首先构建了单周期空重箱运输路径优化模型(SLECTRO),采用了遗传算法用于模型求解;接着以SLECTRO为下层模型构建了多周期铁海联运集装箱集散中心选址与集装箱运输路径优化双层模型(MCDCLATRO),设计了猴群算法用于模型求解。(3)以我国16个省会城市、4个首府城市、2个直辖市、9个港口城市以及13个RCEP协定其余成员国主要港口城市作为节点城市,既有铁路通道和航运通道为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上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通过MATLAB软件,求解得到集装箱集散中心为2个且布局于重庆市和郑州市时综合成本最小,比不设置集装箱集散中心节省9.1亿元,验证了模型了有效性,并对结果的空间布局合理性及方案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图12幅,表30个,参考文献60篇。
二、铁路集装箱空箱安全高效调拨的计算机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集装箱空箱安全高效调拨的计算机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运输资源周转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动态服务网络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多商品网络流的研究 |
1.3.2 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 |
1.3.3 频率服务网络设计的研究 |
1.3.4 动态服务网络设计的研究 |
1.3.5 列车运行图优化的研究 |
1.3.6 研究现状总结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结构安排 |
2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及其优化基础理论 |
2.1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集疏运过程 |
2.2 新型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过程 |
2.3 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资源管理 |
2.4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基础理论 |
2.4.1 多商品网络流问题 |
2.4.2 服务网络设计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车底和集装箱平衡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1.1 周期性离散时空网络构建 |
3.1.2 货流运输的时空网络描述 |
3.1.3 车底运行的时空网络描述 |
3.1.4 研究目标 |
3.2 考虑车底和集装箱平衡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模型建立 |
3.2.1 符号定义 |
3.2.2 模型建立 |
3.3 算例分析 |
3.3.1 基础数据和参数设置 |
3.3.2 求解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车底平衡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及其两阶段算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问题分解 |
4.3 DSND模型 |
4.3.1 基于弧段的DSND模型 |
4.3.2 基于路径的DSND模型 |
4.4 TRAP模型构建 |
4.4.1 备选空驶服务的引入 |
4.4.2 TRAP模型-不考虑偏移 |
4.4.3 TRAP模型-考虑偏移 |
4.5 求解算法 |
4.5.1 列生成算法 |
4.5.2 分支策略 |
4.5.3 算法流程 |
4.6 算例分析 |
4.6.1 DSND模型的求解结果 |
4.6.2 TRAP模型的求解结果 |
4.6.3 两阶段算法与一体化模型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5 考虑车底回路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及其两阶段算法 |
5.1 问题描述 |
5.2 考虑车底回路的动态服务网络设计模型建立 |
5.2.1 符号定义 |
5.2.2 模型建立 |
5.3 两阶段求解算法 |
5.3.1 第一阶段:DSND模型 |
5.3.2 第二阶段:TRAP模型 |
5.4 基于Benders分解的算法 |
5.4.1 基于回路的模型构建 |
5.4.2 Benders-and-Price算法 |
5.4.3 Benders-and-Price算法流程 |
5.5 算例分析 |
5.5.1 基础数据和参数设置 |
5.5.2 DSND模型的求解结果 |
5.5.3 TRAP模型的求解结果 |
5.5.4 两阶段与一体化模型求解结果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案例概况 |
6.2 优化方案及分析 |
6.2.1 不考虑车底平衡情况下的优化方案及分析 |
6.2.2 考虑车底平衡情况下的优化方案及分析 |
6.2.3 考虑车底回路情况下的优化方案及分析 |
6.2.4 3种不同车底约束的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第6章案例货流数据和部分求解结果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铁路智慧箱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铁路智慧箱管体系构建需求分析 |
2 铁路智慧箱管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 |
2.1 铁路智慧箱管总体架构 |
2.2 铁路智慧箱管关键技术 |
2.2.1 智慧箱管信息采集技术 |
2.2.2 智慧箱管信息传输技术 |
2.2.3 智慧箱管信息分析技术 |
2.2.4 智慧箱管信息预测技术 |
3 智慧箱管体系试验及应用 |
3.1 智慧箱管采集技术验证 |
3.2 智慧箱管分析技术验证 |
3.2.1 集装箱箱损鉴定 |
3.2.2 集装箱在站停留分析 |
3.3 智慧箱管预测技术验证 |
4 结束语 |
(3)T公司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集装箱多式联运现状 |
1.2.2 多式联运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1.2.3 多式联运平台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供应链及物流相关理论 |
2.1.1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2.1.2 物流相关理论 |
2.1.3 多式联运相关理论 |
2.2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
2.2.1 关键成功因素法 |
2.2.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
2.2.3 企业系统规划法 |
3 T公司集装箱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T公司集装箱业务现状 |
3.1.1 T公司概况 |
3.1.2 集装箱业务经营状况分析 |
3.1.3 业务运营管理模式 |
3.1.4 信息化管理现状 |
3.2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2 T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 集装箱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4 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4.1 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4.1.1 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
4.1.2 满足中小客户痛点需要 |
4.1.3 满足多式联运痛点需要 |
4.1.4 应对市场竞争需要 |
4.1.5 践行国家战略需要 |
4.2 平台战略与定位 |
4.2.1 平台战略 |
4.2.2 平台定位 |
4.3 平台需求分析 |
4.3.1 平台业务需求 |
4.3.2 平台功能需求 |
4.3.3 平台技术需求 |
4.3.4 平台和公司内部信息系统集成需求 |
5 平台总体规划设计 |
5.1 平台规划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
5.1.1 规划目标 |
5.1.2 规划原则 |
5.2 平台规划设计 |
5.2.1 总体架构规划设计 |
5.2.2 子系统规划设计 |
5.2.3 应用架构规划设计 |
5.2.4 技术架构规划设计 |
5.2.5 数据模块架构规划设计 |
6 平台实施保障及风险应对 |
6.1 平台实施保障 |
6.1.1 组织保障 |
6.1.2 环境保障 |
6.1.3 培训保障 |
6.1.4 制度保障 |
6.2 平台实施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
6.2.1 风险分析 |
6.2.2 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3PL相关调研内容 |
附录B 车站相关调研内容 |
致谢 |
(4)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空箱调运问题 |
1.2.2 空车调配问题 |
1.2.3 重空车协同优化问题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铁路集装箱运输概况与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问题分析 |
2.1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概况 |
2.2 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流程 |
2.3 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思路 |
2.3.1 重空箱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
2.3.2 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思路 |
2.4 空箱调运问题分析 |
2.4.1 我国空箱调运指挥系统 |
2.4.2 空箱供需现状分析 |
2.4.3 空箱调运产生原因 |
2.4.4 减少空箱调运的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模型 |
3.1 时空网络方法介绍 |
3.2 集装箱周转运用服务时空网络的构建 |
3.2.1 重箱运送弧和空箱调运弧的构建 |
3.2.2 货流与箱流的关系 |
3.3 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模型 |
3.3.1 模型基本假设 |
3.3.2 模型符号定义 |
3.3.3 模型建立 |
3.3.4 模型综合表述 |
3.4 本章小结 |
4 拉格朗日松弛求解算法 |
4.1 模型特点分析与算法选择 |
4.2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设计 |
4.2.1 构造拉格朗日对偶问题 |
4.2.2 拉格朗日对偶问题求解策略 |
4.2.3 拉格朗日乘子计算方法 |
4.2.4 拉格朗日启发式算法 |
4.3 拉格朗日松弛求解算法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算例与案例分析 |
5.1 算例分析 |
5.1.1 基础数据汇总 |
5.1.2 算例计算结果分析 |
5.1.3 灵敏度与算法性能分析 |
5.2 案例分析 |
5.2.1 基础数据汇总 |
5.2.2 求解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当前货物运输结构现状分析 |
1.2 国内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内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3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载体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外包裹快捷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3 国内外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4 国内外货运量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1 托盘概述 |
2.1.1 托盘的分类和材质 |
2.1.2 托盘的使用现状分析 |
2.1.3 托盘标准化 |
2.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2.1 可伸缩托盘结构设计 |
2.2.2 可伸缩托盘的其他说明 |
2.2.3 基于Solidworks的载荷量分析 |
2.2.4 可伸缩托盘总结 |
2.3 本章内容小结 |
3 运量不充足情况下包裹集装件的铁路快捷运输 |
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3.2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基础问题分析 |
3.2.1 旅客列车行李车概述 |
3.2.2 包裹集装件装卸机械的作业时间确定 |
3.3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建模 |
3.3.1 问题描述 |
3.3.2 问题分析 |
3.3.3 问题建模 |
3.4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求解 |
3.4.1 GRASP概述 |
3.4.2 GRASP的构建阶段 |
3.4.3 GRASP的本地搜索阶段 |
3.5 算例及计算结果 |
3.5.1 算例基础数据 |
3.5.2 算例分配方案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内容小结 |
4 铁路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
4.1 铁路货运量预测的意义 |
4.2 铁路货运量预测新方法 |
4.2.1 预测方法概述 |
4.2.2 数据分解参数的设定 |
4.2.3 果蝇优化算法(FOA) |
4.2.4 核极限学习机 |
4.2.5 优化的核极限学习机 |
4.2.6 混合算法框架 |
4.3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例效果评价标准 |
4.3.1 数据描述 |
4.3.2 效果评价标准 |
4.4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验设计 |
4.4.1 实验设计一 |
4.4.2 实验设计二 |
4.4.3 实验设计三 |
4.4.4 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内容小结 |
5 旅客列车化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 |
5.1 开行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可行性分析 |
5.1.1 铁路在我国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中的现状分析 |
5.1.2 提高铁路港口集装箱集疏运比重的意义 |
5.1.3 当前铁路运输能力利用率分析 |
5.2 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概述 |
5.2.1 专列开行特点 |
5.2.2 专列开行需注意的问题 |
5.3 港口吞吐量数据处理和集疏运站点选择 |
5.3.1 上海港年吞吐量数据处理 |
5.3.2 港口400 公里辐射范围内城市划分 |
5.3.3 港口辐射范围内集疏运办理站OD吞吐量确定 |
5.4 旅客列车化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多目标规划建模 |
5.4.1 多目标规划模型基本描述 |
5.4.2 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5.5 求解算法 |
5.5.1 解的编码,解码和约束条件的处理 |
5.5.2 改进的NSGA-Ⅱ算法 |
5.6 上海港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实例 |
5.7 本章内容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海铁联运港口铁路作业区集装箱列车装卸作业组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集装箱多式联运节点的作业组织与调度优化 |
1.2.2 集装箱多式联运运网的运输组织与调度优化 |
1.2.3 集装箱多式联运“点线”结合的作业组织与调度优化 |
1.2.4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理论框架 |
2.1 海铁联运体系构成与港口铁路影响分析 |
2.1.1 公路短驳模式 |
2.1.2 铁路入港模式 |
2.1.3 铁路入港模式影响分析 |
2.2 海铁联运港口关键作业界定 |
2.2.1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基本布局与主要设施 |
2.2.2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箱流类型 |
2.2.3 集装箱海铁联运列车类型与组织方式 |
2.2.4 进、出口联运集装箱作业流程与作业计划 |
2.2.5 海铁联运集装箱换装作业关键决策内容 |
2.3 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框架主要内容 |
2.3.1 “协同”的内涵辨析 |
2.3.2 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框架 |
2.3.3 路港协同模式下考虑车船直取的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
2.3.4 港航约束下基于满轴开行条件的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
2.3.5 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路港协同模式下考虑车船直取的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
3.1 问题描述 |
3.1.1 问题概述 |
3.1.2 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目标 |
3.1.3 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计划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4 进、出口联运集装箱换装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 模型构建 |
3.2.1 模型假设 |
3.2.2 符号说明 |
3.2.3 模型构建 |
3.2.4 模型改进 |
3.3 基于回溯策略的可变长度滚动计划周期算法设计 |
3.3.1 回溯策略设计思路 |
3.3.2 模型处理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说明 |
3.4.2 RHAAB算法求解质量验证 |
3.4.3 RHAAB算法求解效率验证 |
3.4.4 铁路作业区作业能力影响分析 |
3.4.5 列车作业时间窗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港航约束下基于满轴开行条件的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
4.1 问题描述 |
4.1.1 问题概述 |
4.1.2 优化目标 |
4.1.3 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方案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4 进、出口集装箱换装方案与影响因素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符号说明 |
4.2.3 模型构建 |
4.3 模型改进 |
4.3.1 整数决策变量松弛证明 |
4.3.2 有效不等式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说明 |
4.4.2 模型有效性验证 |
4.4.3 模型改进效果验证 |
4.4.4 作业能力影响分析 |
4.4.5 单位成本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作业调度 |
5.1 问题描述 |
5.1.1 问题概述与优化目标 |
5.1.2 设备调度与作业过程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模型参数 |
5.2.3 模型构建 |
5.3 算法设计 |
5.3.1 解的编码形式 |
5.3.2 设备指派规则 |
5.3.3 适应度函数与遗传算子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说明 |
5.4.2 优化效果分析 |
5.4.3 设备配置方案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文献检索情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2 国内外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布局发展现状分析 |
2.1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的概念 |
2.2 国外集装箱铁水联运典型码头布局发展现状 |
2.2.1 洛杉矶港 |
2.2.2 鹿特丹港 |
2.2.3 汉堡港 |
2.3 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典型码头布局发展现状 |
2.3.1 国内集装箱码头铁水联运情况 |
2.3.2 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典型码头布局发展情况 |
2.3.3 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的内涵与作业条件分析 |
3.1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的内涵 |
3.1.1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概念 |
3.1.2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的目的 |
3.1.3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的特征 |
3.1.4 平面布局的常用方法 |
3.2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组织模式分析 |
3.2.1 集装箱铁水联运换装模式 |
3.2.2 集装箱铁水联运衔接模式 |
3.3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的作业流程分析 |
3.3.1 集装箱卸船装车作业流程 |
3.3.2 集装箱卸车装船作业流程 |
3.4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作业区设置及面积分析 |
3.4.1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服务功能设计 |
3.4.2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作业区设置 |
3.4.3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作业区面积计算 |
3.4.4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交通布置分析 |
3.5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作业区作业能力分析 |
3.5.1 船舶装卸作业区作业能力分析 |
3.5.2 铁路装卸作业区作业能力分析 |
3.5.3 堆场作业能力分析 |
3.5.4 拆装箱库作业能力分析 |
3.5.5 主通道通过能力分析 |
4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模型构建及求解算法设计 |
4.1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模型构建的原则及目标 |
4.1.1 原则 |
4.1.2 目标 |
4.2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模型的构建思路 |
4.3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作业区间能力协调度分析 |
4.4 基于SLP的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作业区间关系分析 |
4.4.1 集装箱作业区基本要素分析 |
4.4.2 物流相关性关系分析 |
4.4.3 非物流相关性关系分析 |
4.4.4 综合相关性关系分析 |
4.5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模型构建 |
4.5.1 模型假设 |
4.5.2 目标函数 |
4.5.3 约束条件 |
4.6 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6.1 遗传算法介绍 |
4.6.2 遗传算法求解方案 |
5 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平面布局优化案例分析 |
5.1 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和布局现状 |
5.1.1 码头区位条件 |
5.1.2 码头集装箱吞吐量 |
5.1.3 码头布局现状及问题 |
5.2 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陆域作业区间相关关系分析 |
5.2.1 作业区设置 |
5.2.2 作业区间的综合相关性关系计算 |
5.3 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平面布局优化模型及求解 |
5.3.1 参数确定 |
5.3.2 模型求解 |
5.3.3 求解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
2.4.2 装卸线不挂网 |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
2.5.1 箱型选择分析 |
2.5.2 装卸设备配置 |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
2.6.2 发展策略 |
2.6.3 经济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
3.2.1 基本内容 |
3.2.2 箱流预测 |
3.2.3 列车开行方案 |
3.2.4 列车运行图 |
3.2.5 车底运用计划 |
3.2.6 日常工作计划 |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
3.7 本章小节 |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4.1 编制流程 |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算法 |
4.2.4 案例分析 |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
4.3.2 方法特点描述 |
4.3.3 案例分析 |
4.4 方案评价 |
4.4.1 评价指标设置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5.2.2 优化模型 |
5.3 案例分析 |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
附录B OD箱流数据 |
附录C 区段里程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轨道吊与集卡协同调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港口堆场装卸资源调度研究现状 |
1.2.2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堆场装卸资源调度研究现状 |
1.2.3 关于装卸资源作业区域划分研究现状 |
1.2.4 现行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资源配置分析 |
2.1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概念与功能 |
2.2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空间布局 |
2.2.1 主作业区 |
2.2.2 辅助作业区 |
2.2.3 服务区 |
2.2.4 闸口 |
2.3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装卸资源配置 |
2.3.1 中心站装卸资源配置分析 |
2.3.2 中心站装卸工艺方案 |
2.4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轨道吊-集卡”协同调度优化框架 |
2.4.1 中心站“轨道吊-集卡”装卸作业模式 |
2.4.2 中心站“轨道吊-集卡”协同调度模式优化框架 |
2.4.3 中心站“轨道吊-集卡”协同调度衔接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动态作业区域的“轨道吊-集卡”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3.1 问题描述 |
3.2 双层优化模型构建 |
3.2.1 模型逻辑性说明 |
3.2.2 模型假设 |
3.2.3 符号定义 |
3.2.4 上层优化模型 |
3.2.5 下层优化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算法设计 |
4.1 模型特点分析 |
4.2 算法设计思路 |
4.3 算法设计及步骤 |
4.3.1 算法设计 |
4.3.2 算法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算例描述 |
5.2 算例结果分析 |
5.3 不同划分原则下的实验结果对比 |
5.4 大规模算例下集卡配置数量分析 |
5.4.1 大规模算例基本信息 |
5.4.2 大规模算例集卡配置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轨道吊-集卡”装卸方案与多轨道吊装卸方案的对比分析 |
5.5.1 多轨道吊调度方案求解 |
5.5.2 “轨道吊-集卡”模式与多轨道吊模式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的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文献检索情况 |
1.2.2 选址-分配相关研究 |
1.2.3 铁海联运相关研究 |
1.2.4 空重箱运输相关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研究相关理论分析 |
2.1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的概念 |
2.1.1 物流网络的概念 |
2.1.2 集装箱铁海联运的概念 |
2.1.3 小结 |
2.2 空箱调运问题概述 |
2.2.1 空箱调运的产生原因 |
2.2.2 空箱调运的特点 |
2.3 集装箱铁海联运组织模式 |
2.3.1 重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组织模式 |
2.3.2 空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组织模式 |
2.4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的构成 |
2.4.1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节点 |
2.4.2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结构 |
2.5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的内涵与内容 |
2.5.1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的内涵 |
2.5.2 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的内容 |
2.6 本章小结 |
3 集装箱铁海联运空重箱运输路径优化方法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构建 |
3.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3.2.2 模型符号及说明 |
3.2.3 模型的目标函数 |
3.2.4 模型的约束条件 |
3.3 SLECTRO模型的算法设计 |
3.3.1 遗传算法概述 |
3.3.2 遗传算法求解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的集装箱铁海联运集装箱集散中心优化决策方法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MCDCLATRO模型构建 |
4.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4.2.2 模型符号及说明 |
4.2.3 模型的目标函数 |
4.2.4 模型的约束条件 |
4.3 模型的求解算法 |
4.3.1 猴群算法的概述 |
4.3.2 猴群算法的求解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集装箱铁海联运服务网络优化方案实例研究 |
5.1 实例背景及现状介绍 |
5.2 基础数据取值 |
5.2.1 供需相关数据 |
5.2.2 交通网相关数据 |
5.2.3 其余参数取值 |
5.3 SLECTRO模型算例分析 |
5.3.1 模型算例计算环境与参数 |
5.3.2 模型算例计算结果 |
5.4 MCDCLATRO模型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铁路集装箱空箱安全高效调拨的计算机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运输资源周转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动态服务网络设计优化研究[D]. 兰泽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铁路智慧箱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 李文晖,杨文韬,张义川.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1(08)
- [3]T公司集装箱多式联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规划研究[D]. 邹旭灵.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铁路集装箱周转运用优化研究[D]. 范健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D]. 杨菊花.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海铁联运港口铁路作业区集装箱列车装卸作业组织优化[D]. 闫柏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集装箱铁水联运码头陆域平面布局优化研究[D]. 白鹏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轨道吊与集卡协同调度优化[D]. 王小寒.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考虑空重箱混合运输的集装箱铁海联运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 胡议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