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德一级公路二灰土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烨[1](2016)在《钢渣二灰土用于公路基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公路基层土的传统处理,是采用石灰、粉煤灰等掺入土中制成灰土加以改良,增加一定强度以满足要求,但实践发现其存在前期强度低、干缩系数小、水敏感性大等缺点。运用新型工艺“热焖法”处理的钢渣具有粉化效果好、游离氧化钙含量低、膨胀性小和性质稳定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公路基层土中不仅解决了工业废钢渣的处置问题,还能提高基层材料强度、控制基层材料变形量和增强基层的稳定性。本文取钢渣粉、石灰、粉煤灰和黄土按不同的钢渣掺量配制成“钢渣二灰土”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其单向浸水膨胀和常温失水干缩引起的体积变化以及饱水、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等模拟多种工况下的抗压强度,采用对比试验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材料本身性质和外部因素影响两个方面研究钢渣二灰土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钢渣二灰土的最优含水率范围较宽,有利于现场施工;钢渣二灰土遇水膨胀变形较3:7灰土小,满足规范中公路基层对膨胀变形的要求;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大,钢渣二灰土的最大干缩应变、平均干缩系数都呈下降趋势,并且均优于二灰土和3:7灰土,表明钢渣能有效改善混合料的干缩性能;在多种自然环境模拟工况下,钢渣二灰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优于二灰土和3:7灰土,说明钢渣二灰土的遇水稳定性较好。钢渣掺量方面的影响:(1)膨胀量随钢渣掺入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2)干缩量随着钢渣掺入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3)在饱水和冻融循坏试验中,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钢渣掺入量的提高而提高,中配钢渣的抗压强度折损程度小于高配钢渣,该工况下最佳钢渣掺入量在30%50%之间;在干湿循环试验中,强度随钢渣掺入量增多折损程度变大,因此在该工况下最佳钢渣掺入量在10%30%之间。钢渣二灰土在保证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优良的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体积胀缩变形,遇水及不同气候下仍保持较高的抗压强度,稳定性好,是一种较好的公路基层材料。
张海峰[2](2016)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沥青路面是我国高速公路采用的主要形式,随着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相继达到使用寿命,许多高速公路陆续进入大中修时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进入大中修,任务异常繁重,可是目前大中修方案的提出缺乏理论依据,方案的确定主观性强,没有完善的大中修工程成套技术体系,也没有专门针对大中修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因而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技术体系研究对完善大中修技术,提高大中修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从国内典型高速公路的交通量、轴载组成、结构形式、病害类型和路面技术状况检测数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高速公路大中修的典型结构,研究路面检测数据抽样规模和检测周期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引入路面结构可靠度指标,依据路面结构可靠度水平确定高速公路大中修时机,本文将高速公路可靠度划分为优、良、中、次、差5个等级作为划分高速公路大中修时机的依据。其次,借助安定理论分析高速公路典型大中修结构在不同的沥青层厚度、结构层模量下路面结构的指标对路面结构极限荷载的不同影响,建立路面大中修结构材料的屈服准则,应用ANSYS模拟高速公路路面大中修结构在循环荷载反复作用下达到塑性破坏时的安定极限荷载。整体上看,路面结构层厚度对大中修结构安定极限荷载的影响大于模量的影响,利用铣刨旧料作为大中修结构层对结构安定极限荷载的影响大于其他结构层。高速公路存在三种主要损坏模式:疲劳开裂、车辙、路面结构强度。其中引起疲劳开裂的主要因素是结构层层底的拉应力超过材料容许拉应力导致疲劳开裂;车辙则是因为材料剪应力过大,导致材料产生变形;路面结构强度则是表征路面结构承载力的主要指标。以大中修路面结构满足这三项因素为出发点提出了三项设计控制指标:路表弯沉、结构层层底拉应力、层间最大剪应力。利用基于响应面的方法分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指标对结构的影响,在原结构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对结构进行优化,对典型大中修结构设计参数与设计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出响应面优化回归方程。最后,针对施工层间连续性问题提出了基层异步连续摊铺施工技术,对适合高速公路施工的施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试验路铺筑及经济效果分析,表明异步连续摊铺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分配人员、技术和材料,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及显着降低循环使用成本。
练象平[3](2014)在《重载交通对集疏港道路路面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滨海新区“重载、软基、盐渍化”特点,论文在理论研究及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对集疏港重载交通的轴载换算方法、柔性基层路面结构、结构组合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一般交通条件下的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超越规范要求的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载重汽车中四轴1为集疏港交通的代表车型。集疏港重载交通轴载水平、轮压标准、轴载次数均超越现有规范涉及的范畴,需要从道路设计及交通管理采取措施应对重载交通。提出单轴双轮组大于130KN的轴载作为重轴载标准界限,为轴载换算的准确性及判定是否考虑重载的影响提供方便。2、推荐出滨海新区沥青路面典型结构以及重载沥青路面典型结构。3、重载条件下路基加固处理形式及措施
鞠兴华[4](2010)在《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地基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公路、铁路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饱和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本文从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对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地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以黄龙至渭南联络线的蒲城-渭南段高速公路的饱和黄土地基处理课题为背景展开工作。针对该路段的饱和黄土、低洼湿地等不良地质情况进行了现场勘察,取土进行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为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借鉴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地基的成功经验,结合二灰总掺入比、水泥与粉煤灰的比例及养护龄期三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来分析二灰土的强度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规律,最终确定二灰总掺入比为15%,水泥:粉煤灰=2:1(重量比)时,二灰土强度既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又能取得经济合理的效果。通过理论计算确定用水泥粉煤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方案中桩长、桩径、桩间距、置换率等设计参数。地基处理方案确定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质段对这种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通过多种方法对现场试验中单桩强度和复合地基的整体强度进行了检验。根据现场试验结果进一步优化地基处理方案的各项参数,用来指导大规模的施工。地基处理结束后,在复合地基中埋设监测仪器进行沉降量、桩土应力比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来分析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形成的复合地基强度情况和沉降的发展规律,对这种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合理的工程评价。监测和试验结果表明,用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地基完全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复合地基强度和沉降量的要求,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杨宏虹[5](2010)在《农村公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文中指出农村公路建设等级低,建设期集中,资金有限,国家和地方每年对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就必须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挥它的最大经济效益,而要想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就必须有效地控制好工程造价。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交通部县级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实施意见、交通部关于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比较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典型省市现行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包括吉林省、甘肃省、青海省、山西、山东德州和河北省的技术标准。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公路路面的基本类型:铺装路面、简易铺装路面以及砂石路面;提出了确定路面结构类型时应考虑的几点因素;分析了我国路面典型结构研究的意义、优点、原则和方法。根据西安市交通量和土基等级的划分,利用路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借鉴国内各省份路面结构设计原则,结合西安市现有沥青、水泥路面实际设计和使用经验,对路面结构组合和厚度进行分析,最终提出适合西安市的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利用木桶理论构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活动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是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允许相互间出现缝隙和裂痕,构成不同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体系都不能是“漏水的木桶”。本文论述了农村公路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重要意义: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是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重中之重,其控制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并结合工作实践,就农村公路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了一些探讨。阐述了如何优化设计以降低或控制工程造价,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中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几点措施。
高立波[6](2010)在《沥青路面结构抗车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气候转暖,重载交通增长,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车辙现象也日益严重,并多以流动型车辙为主,已成为当前最主要的路面早期损坏现象,车辙形成的因素很复杂,既有材料因素,又有结构因素,历来多偏重材料因素的研究,如在路面中采用SMA、SBS、Superpave等技术。但最新调查发现以上、中面层为主的车辙现象正在转变为以中、下面层车辙为主,而车辙的出现也只是略有减缓,路面仍不可避免出现较大车辙。本论文结合近十来对路面车辙等早期损坏的跟踪检测和试验实践,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对路面车辙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在新的交通、气候条件下路面结构因素对路面车辙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而我国已建高速公路几乎全部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现实,明显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思想认识路面结构因素对路面车辙的影响,采用有效的结构措施提高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事实的归纳分析对于路面结构的研究将产生与时俱进的深远影响。基于路面钻芯试验和剪切理论分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311cm范围内为等效压应力、剪应力和剪应变的高值区,流动型车辙是由剪应变控制的。提高沥青路面中面层高温模量可有效降低剪应变,达到抗车辙的目的。按层位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思想,开展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研究,基于粘弹性理论,采用动态模量作为评价指标,得出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定义。有效的提高了沥青中面层高温动态模量,而常温、低温性能不降低。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基于半刚性基层结构存在结构缺陷的事实,提出了路面结构设计组合原则和联结层设计理念,即在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增设一层沥青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联结层,改善半刚性基层工作条件,使整个路面在荷载作用下协调变形,减少路面车辙与裂缝,体现了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与以往只作为功能性联结的联结层有所不同。根据联结层设计理念和层位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开展了联结层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研究,提出了经过工程验证的配套技术,包括配合比设计方法、级配范围及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和施工控制要点。提出的级配碎石层的设计模量建议值经实践检验完全能够实现,为联结层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工程应用和经济分析表明,通过提高中面层高温动态模量,采用联结层组合式路面结构的结构措施,可以实现路面协调变形的目的,有效减少路面车辙的产生。在重交通高速公路铺筑的联结层组合式沥青路面结构,在通车5年后仍表现出较好的抗车辙性能,车辙小于或等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没有出现裂缝等病害,明显优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同时该类型路面结构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侯立勋[7](2008)在《路面底基层二灰土施工工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结合123省道双狸公路的应用实际,分析二灰土的特性,研究了二灰土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王树威[8](2009)在《秦皇岛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公路作为公路交通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国、省干道一起组成了公路网,保证了公路运输的机动、及时、灵活、直达等特点的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修建,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高品质的农村公路,能够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高质量的农村公路,能够有力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强城乡物资和文化交流,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稳定繁荣有序的社会面貌。要保质保量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需要对农村公路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适合农村公路建设的路面结构形式和技术标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形的差异性都很大,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路面结构形式和技术标准等。本文从影响秦皇岛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自然地理、交通车辆构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着手,在河北省交通厅科研课题《村村通工程质量控制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国内外农村公路研究现状,借鉴部分省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形式,结合河北秦皇岛市的农村公路上行驶车辆的类型、各县区的汽车保有量、常用的路面结构类型及材料的调查结果,通过对秦皇岛市交通量和土基强度等级的划分,合理的选用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在路面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下,推荐出适合秦皇岛市的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形式,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路面结构的优化设计,并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两种路面结构形式进行了使用性能和经济性的比较,最后在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韦奔[9](2008)在《唐山市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农村公路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逐步成为各方关注的课题。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始终面临投资匮乏的问题,导致其设计上的缺陷,往往过早的出现路面病害而达不到应有的使用要求。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家和部分省市具有代表性的路面设计标准,与唐山地区实际情况分析比较之后,提出了适应唐山地区的路面设计标准。全面调查唐山市农村公路整体现状,分析其交通量特点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需要针对唐山市农村公路交通量的不均衡性针对性地进行路面典型结构设计。通过总结国内外农村公路路面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唐山市农村公路交通量状况、现有路面结构形式和材料类型以及地区地质水文方面的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之后对唐山地区农村公路交通量、土基强度进行分级,提出了适合唐山地区农村公路的路面典型结构形式。唐山市作为一个重工业型城市,大量工业废料如不妥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极不利影响,本文从农村公路建设就地取材的原则、节省建设资金和环保等方面考虑,尝试运用炼铁废料尾矿石进行沥青混合料应用的可行性研究。通过试验室试验验证,确定将此类尾矿石应用于沥青混合料路面是可行的,并进行了相关试验路研究。同时本文对农村公路路面养护管理进行了研究,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常见的路面养护管理问题和路面病害提出了相应的处治办法。
梁永国[10](2007)在《三灰稳定土地基层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邢台东部地区大面积覆盖了含砂低液限粉土,这种土颗粒级配极差,公路工程性质不良,非常容易引起公路病害。使用这种土性较差的粉砂土做高等级公路的二灰土底基层,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二灰稳定方法进行稳定处治,并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必须重新进行材料组成配合比设计。本文针对邢台地区的实际工程条件,以邢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为依托,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开展三灰稳定粉土底基层室内外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索符合邢临高速连接线工程路面强度和使用功能要求的三灰稳定土结构在配合比设计、强度影响因素、长期性能、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指导三灰稳定粉土底基层的施工,并为今后的公路建设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二、衡德一级公路二灰土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衡德一级公路二灰土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钢渣二灰土用于公路基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钢渣利用现状 |
1.2.2 道路现状 |
1.2.3 钢渣路用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钢渣二灰土改良机理分析 |
2.1 钢渣二灰土的变形分析 |
2.1.1 膨胀变形 |
2.1.2 干缩变形 |
2.2 钢渣二灰土的强度分析 |
2.2.1 饱水侵蚀强度 |
2.2.2 干湿循环强度 |
2.2.3 冻融循环强度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渣二灰土试验研究 |
3.1 原材料性质 |
3.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试样的配比 |
3.4 试验方法 |
3.4.1 击实试验 |
3.4.2 单向无荷载浸水膨胀试验 |
3.4.3 干缩试验 |
3.4.4 饱水试验 |
3.4.5 干湿循环试验 |
3.4.6 冻融循环试验 |
第四章 钢渣二灰土性质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物理性质试验 |
4.2 单向浸水膨胀试验 |
4.3 干缩试验 |
4.4 饱水试验 |
4.5 干湿循环试验 |
4.6 冻融循环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轴载组成及路面结构状况调查分析 |
2.1 高速公路交通量及轴载调查 |
2.1.1 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 |
2.1.2 高速公路轴载组成调查 |
2.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特点分析 |
2.2.1 高速公路结构特征 |
2.2.2 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特征 |
2.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结构参数调查 |
2.3.1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检测 |
2.3.2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层厚度的调查 |
2.3.3 路面结构层模量的检测与反演技术 |
2.3.4 路面结构层间状态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性能检测方法对大中修决策的影响研究 |
3.1 抽样规模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 |
3.1.1 路况检测的抽样方法 |
3.1.2 不同抽样距离下检测结果可靠性分析 |
3.1.3 不同使用时期检测结果可靠性评估 |
3.2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 |
3.2.1 检测数据对路面性能预测的影响 |
3.2.2 检测周期对路面性能预测的影响 |
3.2.3 检测周期对路面寿命预测影响 |
3.3 路面性能合理检测周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可靠度的高速公路大中修时机确定方法研究 |
4.1 沥青路面结构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4.1.1 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的定义 |
4.1.2 沥青路面结构的极限状态 |
4.1.3 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度分析模型 |
4.2 基于有限元的路面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 |
4.3 基于三维有限元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性分析 |
4.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计算模型 |
4.3.2 沥青路面可靠度影响因素 |
4.4 基于可靠性的沥青路面结构大中修时机确定 |
4.4.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可靠度衰变规律研究 |
4.4.2 高速公路大中修时机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安定理论的沥青路面大中修结构极限荷载分析研究 |
5.1 沥青路面大中修结构安定分析 |
5.1.1 静力安定定理 |
5.1.2 路面结构的屈服准则 |
5.1.3 基于安定理论的路面结构分析模型 |
5.2 高速公路大中修结构形式及其仿真模型 |
5.2.1 高速公路大中修结构形式 |
5.2.2 高速公路大中修结构仿真模型 |
5.3 沥青路面大中修结构极限荷载分析 |
5.3.1 中修养护结构安定极限荷载分析 |
5.3.2 功能性大修结构安定极限荷载分析 |
5.3.3 结构性大修结构安定极限荷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响应面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结构优化研究 |
6.1 高速公路设计指标确定 |
6.1.1 疲劳开裂 |
6.1.2 剪应力 |
6.1.3 路表回弹弯沉 |
6.2 高速公路大修结构形式力学分析 |
6.2.1 结构层厚度对大修结构力学指标的影响 |
6.2.2 结构层模量对大修结构力学指标的影响 |
6.3 路面大修结构参数优化响应模型 |
6.3.1 大修结构层厚度设计指标的响应模型 |
6.3.2 大修结构层模量设计指标的响应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异步连续摊铺施工技术研究 |
7.1 基于层间连续性的半刚性基层异步连续摊铺技术 |
7.1.1 传统半刚性基层路面施工存在的问题 |
7.1.2 异步连续摊铺技术的概念及优点 |
7.2 基于层间连续性的异步连续摊铺技术合理性研究 |
7.3 大中修工程实例及经济效益分析 |
7.3.1 大中修工程实例分析 |
7.3.2 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重载交通对集疏港道路路面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1.2.1 目前国外研究情况 |
1.2.2 目前国内研究情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重载条件下沥青路面交通参数研究 |
2.1 重载交通的确定 |
2.1.1 滨海新区集疏港交通量调查 |
2.1.2 滨海新区集疏港交通轴载调查 |
2.1.3 滨海新区集疏港交通轴载的敏感性分析 |
2.1.4 重载交通标准的确定 |
2.2 轴载比指数n的确定 |
2.2.1 基本原则 |
2.2.2 基本原理 |
2.2.3 弯沉等效的轴载换算 |
2.2.4 拉应力等效的轴载换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载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研究 |
3.1 天津滨海新区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及破坏原因研究 |
3.2 天津滨海新区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
3.2.1 概述 |
3.2.2 沥青路面组合设计标准及原则 |
3.2.3 重载条件下对沥青路面的要求 |
3.2.4 重载交通道路结构设计流程图 |
3.2.5 初拟定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方案 |
3.2.6 沥青路面面层材料选择和厚度 |
3.2.7 基层材料的选择和厚度 |
3.2.8 底基层材料的选择、垫层、土基 |
3.2.9 合理路面结构的推荐 |
3.3 滨海新区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研究 |
3.3.1 交通量等级划分 |
3.3.2 滨海新区沥青路面结构层材料参数的确定 |
3.3.3 土基模量等级的划分 |
3.3.4 滨海新区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滨海新区路基加固处理形式及措施 |
4.1 不同土基模量对沥青路面结构影响分析 |
4.2 滨海新区土基模量分析 |
4.3 重载条件下路基处理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地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依托工程地基土的工程性状 |
2.1 工程概况 |
2.2 饱和黄土的概述 |
2.3 依托工程地基土的工程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粉煤灰搅拌桩的力学性质试验 |
3.1 工程地质概述 |
3.2 水泥粉煤灰土的室内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 水泥粉煤灰搅拌桩的现场试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粉煤灰搅拌桩的设计与施工 |
4.1 水泥粉煤灰搅拌桩的设计 |
4.2 水泥粉煤灰搅拌桩的现场试验 |
4.3 水泥粉煤灰搅拌桩的质量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加固效果监测 |
5.1 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 |
5.2 地基沉降变形的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 |
5.3 地基的沉降监测及结果分析 |
5.4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监测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村公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
1.3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概况 |
1.3.1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状况 |
1.3.2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特点 |
1.4 我国部分省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费用组成 |
1.4.1 东部地区部分省份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及资金组成 |
1.4.2 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及资金组成 |
1.4.3 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及资金组成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基础 |
2.1 公路工程造价原理 |
2.1.1 公路工程造价的定义 |
2.1.2 公路工程造价的含义 |
2.1.3 公路工程造价的计价特点 |
2.2 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
2.2.1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含义 |
2.2.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
2.2.3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行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分析 |
3.1 国家现行农村公路技术标准 |
3.1.1 交通部县际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实施意见 |
3.1.2 交通部关于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
3.2 典型省市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3.2.1 东部地区农村公路技术标准 |
3.2.2 中部地区农村公路技术标准 |
3.2.3 西部地区农村公路技术标准 |
3.3 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比较分析 |
3.3.1 不同省份农村公路分级比较 |
3.3.2 行车道宽度比较 |
3.3.3 平曲线半径比较 |
3.3.4 纵坡比较 |
3.3.5 竖曲线比较 |
3.3.6 路面结构及材料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路路面类型概述 |
4.1 农村公路路面类型 |
4.1.1 概述 |
4.1.2 铺装路面 |
4.1.3 简易铺装路面 |
4.1.4 未铺装路面(砂石路面) |
4.2 我国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研究 |
4.2.1 路面典型结构研究的意义 |
4.2.2 路面典型结构研究的原则 |
4.2.3 路面典型结构研究方法 |
4.2.4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4.2.5 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4.3 我国农村公路典型路面使用情况 |
4.3.1 长春市县乡三、四级公路路面结构使用状况 |
4.3.2 重庆地区水泥砼路面结构使用状况 |
4.3.3 安徽省县乡公路路面结构使用状况 |
4.3.4 广西沥青路面结构使用状况 |
4.3.5 河南省二级公路柔性路面结构使用状况 |
4.3.6 全国各省常用路面结构汇总分析 |
4.4 西安市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分析 |
4.4.1 西安市土基及交通量等级划分 |
4.4.2 路面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 |
4.4.3 西安市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 |
4.4.4 西安市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 |
4.4.5 工程示例 |
4.4.6 西安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使用状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木桶理论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
5.1 木桶理论基础 |
5.1.1 概述 |
5.1.2 木桶理论基础 |
5.2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构成分析 |
5.3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整合 |
第六章 农村公路建设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
6.1 农村公路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意义 |
6.1.1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状况 |
6.1.2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
6.2 农村公路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措施 |
6.2.1 路线设计阶段 |
6.2.2 路基设计阶段 |
6.2.3 路面设计阶段 |
6.2.4 旧桥涵的合理利用 |
6.3 加强农村公路预算的编制 |
6.3.1 目前农村公路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
6.3.2 加强设计预算编制工作管理的措施 |
6.3.3 加强农村公路预算编制的审查 |
6.4 农村公路造价编制实例 |
6.4.1 旧路简介 |
6.4.2 工程概况 |
6.4.3 项目主要工程量 |
6.4.4 项目分项造价及总造价 |
6.4.5 设计思路及过程分析 |
6.5 结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沥青路面结构抗车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车辙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当前最主要的早期损害现象 |
1.1.2 提高沥青路面抗辙能力结构措施的不同认识 |
1.1.3 解决新问题需要有新思想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1.2.1 国外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
1.2.2 长寿命路面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
1.2.3 沥青路面车辙评价研究现状 |
1.2.4 我国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辽宁省沥青路面调查研究 |
2.1 辽宁省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 |
2.2 环境温度实测分析 |
2.3 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 |
2.3.1 交通情况 |
2.3.2 沥青路面车辙检测 |
2.3.3 路面芯样的试验分析 |
2.3.4 小结 |
2.4 沈阳—大连高速公路 |
2.4.1 交通情况 |
2.4.2 车辙检测与试验 |
2.4.3 小结 |
2.5 沈阳环城高速及柔性基层试验路 |
2.5.1 交通情况 |
2.5.2 车辙检测 |
2.5.3 小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车辙影响因素沥青路面受力分析 |
3.1 沥青路面结构层三维数值模拟 |
3.1.1 基本假设 |
3.1.2 基本模型的建立 |
3.1.3 荷载施加方法 |
3.1.4 单元网格划分 |
3.1.5 路面结构层组合及材料参数的选择 |
3.1.6 路面结构层内力分布 |
3.2 影响车辙的因素分析 |
3.2.1 中面层模量对车辙的影响分析 |
3.2.2 车辆超载对路面流动型车辙的影响分析 |
3.2.3 路面基层对路面车辙的影响分析 |
3.3 典型路面结构受力分析 |
3.3.1 分析用典型沥青路面结构 |
3.3.2 组合结构(结构1-1)结构层内力计算结果分析 |
3.3.3 组合结构(结构1-2)结构层内力计算结果分析 |
3.3.4 柔性基层(结构2)结构层内力计算结果分析 |
3.3.5 中、美、德、南非路面典型结构内力分析 |
3.3.6 路面结构组合综合比较 |
3.4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产生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沥青路面结构抗车辙措施研究 |
4.1 概述 |
4.2 设计沥青路面思想 |
4.2.1 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
4.2.2 提高中面层高温动态模量 |
4.2.3 设置联结层 |
4.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 |
4.3.1 材料设计 |
4.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静态模量试验 |
4.3.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 |
4.3.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蠕变特性 |
4.3.5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强度特性 |
4.3.6 小结 |
4.4 联结层材料设计 |
4.4.1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 |
4.4.2 级配碎石混合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 |
5.1 含有联结层组合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5.1.1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发展与现状 |
5.1.2 联结层试验路路面结构设计 |
5.2 联结层材料施工技术 |
5.2.1 沥青稳定碎石层施工技术 |
5.2.2 级配碎石联结层施工技术 |
5.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 |
5.3.1 试验路配合比设计 |
5.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工艺 |
5.4 试验路检测与观测 |
5.4.1 联结层试验路 |
5.4.2 高模量沥青路面试验路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5.1 联结层试验路经济分析 |
5.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经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路面底基层二灰土施工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二灰土的特性 |
3 原材料选择及试验 |
3.1 原材料选择 |
3.2 工艺准备 |
3.2.1 试验准备 |
(1) 混合料击实试验 |
(2) 强度试验 |
3.2.2 计算各种材料的预拌比例 |
3.2.3 机械准备 |
4 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
4.1 施工工艺 |
4.1.1 分层摊铺 |
(1) 运5%灰土至施工路段 |
(2) 运二灰至施工路段 |
4.1.2 路拌机拌合 |
4.1.3 整平 |
4.1.4 碾压 |
4.1.5 养生 |
4.2 注意事项 |
5 病害分析 |
5.1 起皮 |
5.2 弹簧现象 |
5.3 裂缝 |
(1) 土的塑性指数 |
(2) 施工配合比 |
(3) 含水量 |
(4) 养护 |
6 结语 |
(8)秦皇岛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河北省公路工程的建设条件 |
2-1 自然环境对公路建设的影响 |
2-2 河北省自然地理条件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势和地貌 |
2-2-3 气候特征 |
2-2-4 土壤 |
2-2-5 水文 |
2-3 秦皇岛市自然地理条件 |
第三章 土基和路基 |
3-1 概述 |
3-2 土基 |
3-3 路基干湿类型的确认 |
3-3-1 旧路改建 |
3-3-2 新建公路 |
3-4 路基技术标准 |
3-4-1 路基标高 |
3-4-2 路基填料要求 |
3-4-3 路基边坡与防护 |
第四章 设计轴载和交通量的划分 |
4-1 设计轴载 |
4-1-1 部分省份农村公路主要行驶车辆 |
4-1-2 秦皇岛市农村公路主要行驶车辆 |
4-2 交通量调查 |
4-3 累计当量轴次的计算 |
4-3-1 沥青混凝土路面 |
4-3-2 水泥混凝土路面 |
4-3-3 累计当量轴次 |
4-4 交通增长率预测 |
4-4-1 统计数据 |
4-4-2 各县区交通增长率的确定 |
4-4-3 秦皇岛市交通增长率的确认 |
第五章 路面结构设计 |
5-1 典型省市路面结构形式 |
5-1-1 国家要求 |
5-1-2 江苏省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形式 |
5-1-3 河南省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形式 |
5-1-4 安徽省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形式 |
5-1-5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形式 |
5-1-6 推荐的路面结构形式 |
5-2 沥青路面 |
5-2-1 计算参数的选择 |
5-2-2 路面厚度计算 |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 |
5-3-1 计算参数的选择 |
5-3-2 路面厚度设计 |
第六章 路面设计与优化 |
6-1 路面形式与厚度 |
6-2 路面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 |
6-2-1 优化模型建立 |
6-2-2 影响因素 |
6-2-3 模糊关系的确定 |
6-3 优化设计结果 |
6-4 两种路面结构形式的比较 |
6-4-1 使用性能比较 |
6-4-2 经济性比较 |
第七章 质量控制措施 |
7-1 质量控制指标 |
7-1-1 压实度 |
7-1-2 弯沉 |
7-1-3 平整度 |
7-2 施工质量与施工工艺控制 |
7-2-1 路基工程 |
7-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
7-2-3 沥青路面施工 |
7-3 施工质量的监测与评定 |
7-3-1 质量监测 |
7-3-2 工程质量评定 |
7-4 质量检测与验收方法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唐山市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农村公路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唐山市农村公路现状调查分析 |
2.1 调查目的和基本原则 |
2.2 唐山市地理环境综合概况 |
2.3 唐山市农村公路概况 |
2.4 唐山市农村公路交通量调查 |
2.5 唐山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及材料调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行农村公路路面技术标准分析 |
3.1 国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3.2 各省市农村公路路面技术标准研究 |
3.3 各省市农村公路路面技术标准比较分析 |
3.4 推荐唐山市农村公路路面技术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唐山市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4.1 路面典型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
4.2 国内外低等级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4.3 唐山市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尾矿石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的可行性研究 |
5.1 原材料性能测试 |
5.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5.3 尾矿石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 |
5.4 尾矿石沥青路面试验路 |
5.5 超薄水泥混凝土试验路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公路路面养护与管理 |
6.1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
6.2 农村公路养护的主要影响因素 |
6.3 路基路面养护方法和常见病害处治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
7.1.V ISUALBASIC 简介 |
7.2 软件功能简介及应用实例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三灰稳定土地基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稳定土底基层的研究现状 |
1-2-1 二灰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及其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
1-2-2 二灰稳定土的长期性能 |
1-2-3 二灰稳定土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三灰稳定粉土试验设计及配合比研究 |
§2-1 正交试验方案 |
2-1-1 正交表的用法 |
2-1-2 正交试验的数据分析方法 |
2-1-3 稳定粉土混合料性能指标研究的正交试验设计 |
§2-2 原材料和混合料力学试验及结果 |
2-2-1 原材料性能试验 |
2-2-2 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 |
§2-3 稳定粉土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3-1 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2 稳定粉土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邢临高速连接线稳定粉土底基层的组成设计 |
2-4-1 原材料要求 |
2-4-2 强度要求 |
2-4-3 考虑7 天强度的稳定土混合料组成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灰稳定粉土长期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试验方案及结果 |
3-1-1 长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 |
3-1-2 劈裂强度 |
3-1-3 抗压回弹模量 |
3-1-4 收缩性能试验 |
§3-2 试验结果评价 |
3-2-1 稳定粉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性能分析 |
3-2-2 稳定粉土劈裂强度试验分析 |
3-2-3 稳定粉土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4 稳定粉土收缩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考虑长期性能的稳定粉土底基层最佳组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灰稳定粉土底基层施工技术控制 |
§4-1 试验路的铺筑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路概况 |
4-1-3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
§4-2 试验路的检测 |
4-2-1 灰剂量与密实度测定 |
4-2-2 现场混合料室内强度试验 |
4-2-3 现场强度的检测 |
4-2-4 干缩情况观察 |
§4-3 现场效果及对策 |
4-3-1 试验段铺筑现场效果 |
4-3-2 施工的控制要点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四、衡德一级公路二灰土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渣二灰土用于公路基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D]. 刘光烨. 兰州大学, 2016(08)
- [2]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技术体系研究[D]. 张海峰.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8)
- [3]重载交通对集疏港道路路面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练象平.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4]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地基试验研究[D]. 鞠兴华. 长安大学, 2010(03)
- [5]农村公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D]. 杨宏虹. 长安大学, 2010(03)
- [6]沥青路面结构抗车辙的研究[D]. 高立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8)
- [7]路面底基层二灰土施工工艺探讨[J]. 侯立勋. 现代交通技术, 2008(S2)
- [8]秦皇岛市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研究[D]. 王树威.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
- [9]唐山市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D]. 韦奔. 长安大学, 2008(08)
- [10]三灰稳定土地基层试验研究[D]. 梁永国.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