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血糖血脂分析

脑卒中患者血糖血脂分析

一、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亚丽,赵海港,项广宇[1](2021)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1年不良预后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内出现不良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2例,其中糖尿病84例,非糖尿病178例。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的平均SHR(非糖尿病组0.859,糖尿病组0.914),依据是否高于平均水平,将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分别分为低SHR组和高SHR组。比较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中低SHR组与高SHR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出院1年内的死亡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评估SHR预测患者出院后1年内出现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中高SHR组的NIHSS评分、应激性高血糖发病率、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低SHR组(P<0.05)。非糖尿病高SHR组出院后1年内的死亡率为32.9%(28/85),高于非糖尿病低SHR组17.2%(16/93),χ2=5.910,P=0.015;糖尿病高SHR组出院后1年内的死亡率为48.9%(22/45),高于糖尿病低SHR组(17.9%,7/39),χ2=8.848,P=0.003);且非糖尿病高SHR组出院后1年内的死亡率低于糖尿病高S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5,P=0.044)。多因素分析提示,NIHSS评分、应激性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SHR水平是影响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H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出院后1年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为0.804~0.861,预测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为0.814~0.913)。结论 :高SHR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出院后1年的存活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琴,王淑彬,苏璇,袁睿,高萌曦,国丽茹[2](2021)在《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遗留功能障碍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遗留功能障碍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5-9月就诊于石家庄市桃园、裕强、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问卷星平台形成,并由社区一线全科医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脑卒中相关资料,筛选脑卒中功能障碍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2例,其中男性122例(52.6%),女性110例(47.4%);全部患者中有后遗症者99例(42.7%),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脂异常、冠心病、长期精神紧张、规律运动、脑卒中复发、血糖水平是否稳定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后遗功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冠心病、长期精神紧张、有过脑卒中复发为脑卒中遗留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规律运动、血糖水平稳定为保护因素,通过控制饮食、适当有氧运动以及药物干预使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于预防及减轻遗留功能障碍均有积极意义。

郭健,关天嘉,王陇德,巢宝华,刘远立[3](2021)在《中国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分布特征及其对降血糖药物的依从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国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的分布特征及对降血糖药物的依从性。方法选取中国脑卒中筛查项目2013—2015筛查年度的23 044例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统一研制的调查问卷采集基本人口学信息、脑卒中病史及筛查当年之前的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并了解脑卒中类型、诊断时间、发病次数、相关慢性病病史及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并估算各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 同时分析对降血糖药物的依从性。结果 23 044例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年龄为(64.99±9.42)岁, 男性占50.91%(11 731名), 合并糖尿病者占21.52%(4 960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和脑卒中家族史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中, 合并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其OR(95%CI)值分别为2.18(1.87~2.55), 1.99(1.78~2.23), 1.64(1.39~1.92)和1.19(1.06~1.33);考虑各因素在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中的暴露率后, 心房颤动的PARP(95%CI)值为62.65%(61.27%~63.76%)。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中, 降血糖药物的服药率为70.73%(3 463/4 896)。结论中国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占比仍然较高, 其对降血糖药物的依从率较低。

从祥丰[4](2021)在《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1300万,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性别等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及患病存在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状况,尽早识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防控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是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高血压亚型、糖尿病前期、自评健康等,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因研究证据不足需要深入分析。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有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帮助明确预防重点。但我国基于队列研究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较少,需要更多队列研究加入。研究目的:(1)利用11省队列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基线特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2)探索肥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血压亚型、血脂异常、自评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3)建立适宜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高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脑卒中防控模式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成人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以下简称“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项目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选取11个项目省60个监测点(农村监测点35个,城市监测点25个)共36195名非脑卒中患者构建随访队列。2016-2017年对该基线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结局事件是首发脑卒中,脑卒中亚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连续性资料描述使用x±s,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类资料描述采用n(%),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发病密度描述发病率,发病率置信区间估计使用泊松分布。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Cochrane-Armitage方法。利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敏感性分析时剔除死亡者和第1年内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模型调整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一致。亚组分析交互作用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有无交互项模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包括相乘交互作用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本研究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年限定为6年。根据未发生结局事件人群的风险预测概率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利用AUC和Brier得分评价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AUC>0.7,则模型区分度良好;Brier得分在0-0.25,则模型校准度良好。内部验证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模型展示采用列线图。以上分析均在SAS9.4(SAS Institute Inc.)和R4.0.2(2020-06-22)软件中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2010年基线调查36195名研究对象,2016-2017年实际随访27436名研究对象。剔除基线癌症患者、基线腰围缺失者、随访结局缺失者、结局诊断日期错误者、基线BMI和腰围异常者,最终纳入27112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其中死亡者576人(2.1%),男性12259人(45.2%),女性14853人(54.8%)。2.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本研究共发生首次脑卒中事件1333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128例,出血性脑卒中205例。总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为7.78/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58/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20/1000人年。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73/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36/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37/1000人年。女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82/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7/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05/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0.05)。3.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分析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采用BMI、腰围和腰围身高比三个指标评价肥胖状态,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参照)、中心性肥胖Ⅰ期和Ⅱ期(正常为参照)、腰围身高比在0.46~和≥0.50(<0.46为参照)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7%(95%CI:3%-32%)和 21%(95%CI:3%-42%)、19%(95%CI:2%-38%)25%(95%CI:10%-42%)、18%(95%CI:-2%-42%)和 33%(95%CI:13%-5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三个指标评价的肥胖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未发现肥胖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50%(95%CI:28%-75%)、45%(95%CI:6%-97%)和 125%(95%CI:97%-158%),敏感性分析仅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3%,95%CI:22%-68%)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19%,95%CI:91%-151%)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亚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为参照,仅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39%,95%CI:17%-65%)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08%,95%CI:80%-140%)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135%,95%CI:54%-257%)、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223%,95%CI:72%-506%)及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281%,95%CI:166%-445%)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中仅发现年龄对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01)。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糖正常组为参照,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95%CI:-10%-20%)和20%(95%CI:4%-40%),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6%(95%CI:-9%-23%)和24%(95%CI:6%-46%),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P交互=0.017)和性别(P交互=0.030)对糖尿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均未发现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以总胆固醇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为参照,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增加;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降低;仅发现甘油三脂在1.13~mmol/L组(以<1.13 mmol/L为参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0%(95%CI:6%-35%)和18%(95%CI:4%-35%),敏感性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仅自评健康差组(自评健康非常好组为参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分别增加 61%(95%CI:17%-121%)、42%(95%CI:2%-97%)和 404%(95%CI:52%-1570%),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对自评健康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 交互=0.00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39(95%CI:0.32-2.47),AP=0.52(95%CI:0.29-0.74),S=5.50(95%CI:1.36-22.36)。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50(95%CI:0.30-2.69),AP=0.53(95%CI:0.29-0.76),S=5.22(95%CI:1.35-20.1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未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存在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4.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拟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n[λ(t|Xi)/λ0(t)]=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十0.006669641*腰围+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概率值:P=1-0.999947^exp(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十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0.006669641*腰围十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风险等级:低危风险:<1.5%,一般风险:1.5%-7.9%,中危风险:8%-17.9%,高危风险:>18%。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区分度指标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得分平均值分别是0.7415和0.0475。研究结论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较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农村地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青年人群,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控措施。2.肥胖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对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初筛工具。

李苗[5](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规范管理前后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长期管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终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控制血管危险因素,例如血压、血糖、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改善临床转归等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管理模式;同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7年1月1日开始至2017年12月30日之间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AIS患者,严格按照纳排标准收集500例。入院时患者均需进行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4分);中度组(NIHSS评分4-15分);重度组(NIHSS评分≥16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进行规范管理,于出院后1月、3月、6月、1年、2年、3年进行电话或者面对面随访管理,管理内容包括:(1)卒中知识宣教:(1)脑卒中症状识别;(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的时间窗;(3)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2)生活方式调整:(1)相关患者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2)戒烟、限酒/戒酒;(3)适当运动/有氧运动;(4)体重管理;(3)用药指导:(1)督促按时服药,告知目前所服药物的主要作用及副反应;(2)患者购买血糖仪、血压计,规律监测血糖、血压,做好血糖、血压日记;(3)宣教低血糖、低血压的识别及紧急处理;(4)告知患者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尽早诊治,调整药物。依据随访结果,整理患者存在的疾病本身及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问题,并根据专业知识指导、解决问题。同时,根据患者反馈的建议进一步改进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管理第3年,给予患者免费抽血化验检查,再一次收集FPG、Hb A1c、血脂、Hcy、血压、BMI、服药情况、临床转归等,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管理前、管理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临床转归,体现管理效果,探索管理模式,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初期纳入研究对象500例。管理3年后获得完整资料者442例,其中死亡22例,失访58例。2三组患者在年龄、医保类型、吸烟、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心房颤动、HHcy)均无差异(P≥0.05)。三组患者性别存在差异(P=0.036),轻度组(男性203例、女性106例)、中度组(男性73例、女性45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重度组(男性5例、女性10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3与既往研究相比较,本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各类药物服药依从性总体上增加,尤其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高,但是与管理前(出院时)相比较,管理后患者服药依从性下降,尤其是轻度组降糖药依从性低。4三组患者管理后吸烟比例较管理前均降低。轻度组、中度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管理前和管理后吸烟率的总体分布均有差异(P<0.05)。重度组患者管理前和管理后吸烟率的总体分布无差异(P>0.05)。轻度组、重度组患者体重指数管理后较管理前减低,有差异(P<0.05);中度组患者管理前后体重指数未减低无差异(P>0.05)。5轻度组患者管理后血压达标比例、血脂达标比例、Hcy达标比例、较管理前均增加,血糖达标比例降低,均有差异(P<0.05)。中度组、重度组患者管理后血压达标比例、血脂达标比例、Hcy达标比例、血糖达标比例较管理前均增加,中度组患者各项达标比例有差异(P<0.05)。6三组卒中患者复发比例依次增加,有差异(P<0.05)。复发1次的患者分别为[例(%)]28(9.1)、22(20.8)、8(29.6);复发2次的患者分别为[例(%)]17(5.5)、9(8.1)、4(14.8);复发3次及3次以上分别为[例(%)]8(2.6)、5(4.7)、2(4.7)。三组缺血性脑卒中残障比例增加,有差异(P<0.05),分别为8.1%、34.0%、85.2%。三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人数[例(%)]分别为1(0.3)、5(4.7)、16(59.3)。7复发组残障比例、死亡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高龄、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通过规范管理后,可以提高脑卒中二级预防水平,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残障率、死亡率。2脑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高龄、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会导致卒中复发、残障、死亡风险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会增加残障、死亡比例。

王英[6](2021)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旨在为进一步制定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预防脑卒中、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3月至9月,在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社区参与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617例)中,严格按照纳排标准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脑卒中高危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共收回有效问卷448份。采用EXCEL数据库和SPS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构成比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脑卒中防治知识、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得分等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现状448例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平均得分是(132.07±16.520)分,指标得分率为60.03%,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中等。52.90%(237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差,45.80%(205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仅1.34%(6人)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良好。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指标得分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安全用药管理(75.67%)、情绪管理(75.64%)、生活起居管理(64.70%)、社会人际管理(62.86%)、饮食管理(60.53%)、疾病管理(40.48%)。2.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在不同医疗付费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我管理行为与脑卒中防治知识(r=0.550,p<0.001)、自我效能(r=0.152,p<0.01)、社会支持(r=0.176,p<0.001)成正相关。说明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越高、自我效能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防治知识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贡献最大,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及各维度管理水平越好(β=0.213-0.517,P<0.001);疾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疾病管理行为越好(6=0.119,P<0.05);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疾病管理行为越好(β=0.109,P<0.005),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越差(β=0.123,P<0.05);主观支持水平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β=0.105,P<0.05)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252,P<0.001)越好;客观支持水平越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β=0.128,P<0.01)、疾病管理行为(β=-0.146,P<0.01)、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65,F<0.01)、情绪管理行为(β=-0.135,P<0.01)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34,P<0.01)均越差;对支持的利用度越好,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饮食管理行为(β=0.035,P<0.01)越好;脑卒中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β=0.093,P<0.05)和饮食管理行为(β=0.146,P<0.01)较好,患有高血压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管理行为较好(β=0.219,P<0.001)、生活起居管理行为较差(β=-0.096,P<0.05),患有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情绪管理行为较好(β=0.125,P<0.01),缺乏运动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管理行为(β=0.089,P<0.05)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00,P<0.05)均较好;年龄≥60岁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24,P<0.05)和情绪管理行为(β=0.135,P<0.01)较好;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较差(β=-0.090,P<0.05),生活起居管理行为(β=-0.127,P<0.05)、情绪管理行为(β=-0.149,P<0.01)和社会人际管理行为(β=-0.118,P<0.05)均较差。结论1.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是社会人际管理、饮食管理、疾病管理行为亟待提高。2.脑卒中防治知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职业和血脂异常是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脑卒中防治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最为显着。脑卒中防治知识、自我效能、主观支持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客观支持越好,自我管理行为越差,疾病管理、生活起居管理、情绪管理、社会人际管理均较差。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较差,生活起居管理、情绪管理、社会人际管理均较差。3.年龄、高血压、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缺乏运动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有一定的影响。≥60岁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和情绪管理较好;有高血压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生活起居管理较好;有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情绪管理较好;缺少运动的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社会人际管理较好。

朱晓萍[7](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刁多杰措[8](2021)在《西宁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相关性;分析不同程度代谢紊乱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2019年11月份至2020年7月份神经内科收住的缺血性脑卒中且首次发病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患者161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等临床资料,分为MS组(n=58例),无MS组(n=103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MS组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无MS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MS(rs=0.319)、代谢紊乱程度(rs=0.390)、高血压(rs=0.191)、高血糖(rs=0.293)、BMI≥25kg/m2(rs=0.241)、高TG(rs=0.167)、低HDL-C(rs=0.167)均呈正相关;4.MS组的患者较无MS组的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结局(P<0.05);5.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卒中后其预后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者预后与MS(rs=0.369)、代谢紊乱程度(rs=0.427)、高血压(rs=0.214)、高血糖(rs=0.256)、BMI≥25kg/m2(rs=0.349)、高TG(rs=0.260)均呈正相关。结论:1.西宁地区合并M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较无MS的患者重;2.西宁地区合并MS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无MS的患者差;3.代谢紊乱程度越重,患者发病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越重,越易出现不良预后结局。

张旭[9](2021)在《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并掌握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程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可行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以减少老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抽取吉大一院干部病房2018年6月-2019年6月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目标人群。应用分层抽样的统计学方法抽取1317名住院患者的病历,按样本的性别和年龄段分组,分析样本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史、超重或肥胖、吸烟史、饮酒史等危险因素分组,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与差异。按脑血管功能积分值高低分组,分析脑血管动脉硬化程度,来预判脑卒中发生的危险程度。了解脑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的暴露率依次为71.76%,52.87%,35.37%,34.05%,29.69%,26.74%,21.02%和9.99%。除了高血压和糖尿病外,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除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史外,其他因素的暴露率根据年龄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P<0.05);除超重或肥胖以及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外,其他危险因素男性和女性之间在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及体重指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男性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的脑卒中发病率为2.30%,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的脑卒中发病率为1.10%。结论:1、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史、心血管病病史、超重或肥胖、卒中家族史、吸烟和饮酒史,而高血压病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男性更容易暴露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和饮酒。女性更容易暴露于心血管病史、血脂异常和卒中家族史。男性的平均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的脑卒中再发病率比男性高。其中女性、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史、糖尿病和体重指数,是脑卒中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逐渐升高,患脑卒中的风险也随之增加。4、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低于75分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血管粥样硬化更重,脑血管功能下降的更明显,患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

马澜[10](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证素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前瞻性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的相关病例,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中医证素分布的异同点。研究意义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两种分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证候证素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总结出二者的常见证素。参考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与本研究相关证素所包括的症状,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中缺血性中风的相关症状,总结出两型脑卒中常见症状,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前瞻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望京医院2020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住院患者。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60例。3.将原始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患者30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18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心、经络;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阴虚、热、湿、阳亢、瘀、血虚、痰;共10种高频证素。2.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30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18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心;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湿、痰、阴虚、阳亢、血虚、瘀、动风;共10种高频证素。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证素“痰”、“经络”多于小动脉闭塞型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组证素“热”多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其余证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病性证素分为虚、实两类,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组实性证素共出现84次(64.12%),虚性证素共出现47次(35.8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组实性证素共出现93次(67.88%),虚性证素共出现44次(32.12%),两组患者实性证素所占比例均大于虚性证素。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两组实性证素占比高于虚性证素,表明急性期标实更为突出。在病位证素中肝、心、经络占比较高,病性证素则以痰、湿、瘀、阴虚、血虚、阳亢为主,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涉及多个脏腑,在治疗过程中当标本兼治,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等法的应用。(2)通过提取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两组证素,发现两组证素分布略有差异。小动脉闭塞型组病性证素“热”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多,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病性证素“痰”、病位证素“经络”较小动脉闭塞型组多。提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对于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当注重滋阴清热,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要注重化痰法的应用,同时要及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应激性高血糖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1年不良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1. SHR计算:
        2. 分组:
        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非糖尿病和糖尿病患者中低SHR组与高SHR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二、非糖尿病和糖尿病患者中低SHR组与高SHR组的出院后1年结局比较
    三、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四、SH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 年预后不良的价值
讨论
    一、高血糖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机制
    二、SHR与单一血糖指标相比的优势
    三、SH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2)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遗留功能障碍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1.2.2 问卷调查内容
        1.2.3 问卷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2 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2.3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高危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4)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量计算
        1.2 基线调查
        1.3 随访调查
    2. 结局事件及相关指标定义
        2.1 脑卒中结局事件的确定
        2.2 影响因素指标定义
    3. 数据库清洗与统计分析
        3.1 数据库清洗
        3.2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1. 研究对象特征
        1.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1.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特征比较
    2.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分析
        2.1 不同性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2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3 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4 不同BMI、腰围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5 不同血压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6 不同血糖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7 不同血脂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8 不同生活方式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3.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3.1 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2 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3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4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5 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6 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4.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1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4.2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
        4.3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展示
四、讨论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规范管理前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6)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相关定义
    5 研究理论基础
第2章 文献综述
    1 疾病自我管理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2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测量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
    4 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 国内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6 伦理问题
    7 技术路线
第4章 研究结果
    1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现状调查
    2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3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1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2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建议
    3 研究创新性
    4 研究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3 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
    附录 4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
    附录 5 脑卒中高危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
    附录 6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西宁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基本资料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主要仪器
    2.4 研究方法与内容
        2.4.1 资料收集
        2.4.2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2.4.3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2.4.4 NIHSS评分表
        2.4.5 mRS评分表
    2.5 技术路线图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IS患者中合并MS与否和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
        3.2.1 IS患者中合并MS与否和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
        3.2.2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MS各组分的关系
        3.2.3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不同程度代谢紊乱的关系
        3.2.4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MS的相关性
    3.3 IS患者合并MS与否和预后的关系
        3.3.1 IS患者合并MS与否和预后的关系
        3.3.2 IS患者预后和MS各组分的关系
        3.3.3 IS患者预后和不同程度代谢紊乱的关系
        3.3.4 IS患者预后和MS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IS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4.2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和MS的关系
    4.3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MS各组分的关系
        4.3.1 高血压
        4.3.2 血糖代谢异常
        4.3.3 血脂代谢异常
        4.3.4 肥胖
    4.4 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和MS各组分聚集程度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综述 代谢综合征及组分对脑卒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9)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流行病学
        2.1.1 脑卒中发病率
        2.1.2 脑卒中死亡率
        2.1.3 脑卒中患病率
    2.2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2.1 高血压
        2.2.2 血脂异常
        2.2.3 糖尿病
        2.2.4 心血管病史
        2.2.5 超重或肥胖
        2.2.6 卒中家族史
        2.2.7 吸烟
        2.2.8 饮酒
        2.2.9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老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
        4.1.1 筛查人群的年龄特征
        4.1.2 调查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特征
        4.1.3 调查人群平均年龄、血压水平、体重指数综合指标比较
    4.2 脑卒中发病资料分析
        4.2.1 脑卒中再发病结果报告
        4.2.2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4.2.3 脑卒中发病影响因素的多Cox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分析
        5.1.1 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影响
        5.1.2 高脂血症对脑卒中的影响
        5.1.3 糖尿病对脑卒中的影响
        5.1.4 心血管病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5 超重或肥胖对脑卒中的影响
        5.1.6 卒中家族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7 吸烟、饮酒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8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对脑卒中的影响
    5.2 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防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证素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3.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
        4. 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研究概况
        4. 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5.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与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中医证素研究进展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临床调查量表制定
        6. 病例收集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
        8.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检验及检查结果
        3. 临床研究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检验指标分析
        3. 检查结果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基本信息表
    附录2 症状证素临床调查表
    附录3 证素计算表
    附录4 症状分级表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四、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应激性高血糖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1年不良预后的价值[J]. 梁亚丽,赵海港,项广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06)
  • [2]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遗留功能障碍现况及其影响因素[J]. 张琴,王淑彬,苏璇,袁睿,高萌曦,国丽茹. 临床荟萃, 2021(12)
  • [3]中国合并糖尿病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分布特征及其对降血糖药物的依从性研究[J]. 郭健,关天嘉,王陇德,巢宝华,刘远立.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8)
  • [4]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从祥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规范管理前后效果分析[D]. 李苗. 延安大学, 2021(11)
  • [6]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英. 山东大学, 2021(12)
  • [7]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8]西宁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及预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D]. 刁多杰措. 青海大学, 2021(01)
  • [9]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张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10]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证素分布研究[D]. 马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脑卒中患者血糖血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