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静结合法针灸激光治疗面肌痉挛(论文文献综述)
康信礼[1](2020)在《基于激痛点理论探析活血膏定向透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活血膏通过中医定向透药的方式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治疗腰背MPS提供一种更加安全、确实有效的方法。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符合要求患者62例,按照随机顺序法分成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扶他林软膏(主要成分双氯芬酸钠)涂擦治疗:根据激痛点部位数目及大小取合适计量本品,再用手指轻轻揉搓患部的药膏,以激痛点为中心范围为6*7cm。使药物能够均匀分布皮肤。每日2次,通常每次使用软膏约5~10g。治疗组采用活血膏通过中医定向透药的方式治疗:刮取适量活血膏均匀的涂抹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的电极片(大小6*7cm)上以备用,每片电极片含活血膏3~4g。再将含有活血膏的电极片贴敷在激痛点部位。每次根据激痛点数目及大小使用电极片2~4块。中医定向透药仪治疗持续治疗时间30min。脉冲电的强度为30,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天2次。两组均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以及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三个月对患者采用VAS评分法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和RMDQ量表进行功能评分。本病疗效标准是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本病激痛点这一特点相结合而制定,治疗后以该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结果:对比各组之间基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及RMDQ评分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RMDQ评分,与对照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访以上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关于两组总体疗效评估,31例治疗组患者中,痊愈为4例(12.90%),显效12例(38.71%),有效10例(32.26%),无效5例(16.13%),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3.87%;31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1例(3.23%),显效4例(12.90%),有效16例(51.61%),无效10例(32.26%),临床总有效率为67.74%,将治疗后两组数据进行秩和检验比较z=-2.73,p=0.00<0.05,该数据表明差异较为显着,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扶他林涂擦的对照组。结论:活血膏通过中医定向透药的方式治疗和扶他林软膏涂擦治疗均能缓解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症状,但活血膏通过中医定向透药的方式治疗临床疗效更好。且此治疗方式长期疗效更为优越。
肖艳,敖敏,罗蛟龙[2](2019)在《安神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安神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取百会、神门(双)、间使(双)、太冲(双)、仆参(双)、翳风(双)、合谷(双)、足三里(双)穴治疗;对照组取地仓(患侧)、迎香(患侧)、四白(患侧)、太阳(患侧)、颧髎(患侧)、翳风(双)、合谷(双)、太冲(双)穴治疗。两组均以相同的针刺方法操作,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神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宋敏[3](2014)在《浅谈面肌痉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肌痉挛(facial spasm,FS)又称面肌抽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良性功能性疾病,是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同侧面部肌肉非自主痉挛收缩。主要症状是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的抽搐累及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严重者可累及整个半侧面部乃至同侧颈阔肌[1]。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1面肌痉挛的病因1.1由于面神经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轻微持续的压迫导致
王琼[4](2013)在《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运用提供证据,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指出方向和思路。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检索CBM (1978-2013.2)、CNKI(1979-2013.2)、VIP(1989-2013.2)、万方资源数据库(1989-2013.2)、Cochrane Library(2013, ISSue2)、Pubmed(1980-2013.2)、Embase数据库(1978-2013.2),结合手工检索,并通过http://www.google.hk/,http://www.who. int/trialsearch,http://www.hkclinicaltrials.com进行补充检索。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由两名评价员分别独立进行,如遇意见分歧则双方讨论决定或者交由第三者决定。对纳入的RCT研究从总效率、治疗前后痉挛波振幅及频率的改善、安全性四个方面对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进行评价。并根据Cochrane Handbook5.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Review Manager5.1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数据效应量选择:二分类变量用比值比0R及其95%CI。连续性变量资料(数值变量)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1表示,对两组均数相差较大者,可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表示。采用GRADE profiler3.6软件对证据质量等级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7个关于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RCT研究。8篇为单纯针刺对比西药;6篇为针刺+其他疗法对比西药;2篇为针刺+中药对比中药;1篇为灸法对比西药。17篇研究均报告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总有效率,3篇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痉挛波振幅及频率的改善情况,3篇研究报告了对照组的不良事件。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2篇为C,其余15篇为B。GRADE证据质量等级为“极低”到“中”。Meta分析:①总有效率:单纯针刺优于西药(M-H0R为4.89,95%CI[3.31,7.23],P<0.00001);针刺+其他疗法优于西药(M-H0R为6.75,95%CI[3.55,12.83],P<0.00001);针刺+中药优于中药(M-H0R为14.17,95%CI[4.45,45.10],P<0.00001);尚不能证明灸法优于西药(M-H OR为1.99,95%CI[0.81,4.90],P=0.13>0.05)。②痉挛波振幅的改善:单纯针刺可能优于西药(SMD为0.76,95%CI[0.34,1.19],P<0.05)。③痉挛波频率的改善:尚不能证明单纯针刺优于西药(MD为0.68,95%CI[-0.12,1.47],P>0.05)。④安全性:无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不良事件报告。结论:该系统评价肯定了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尚不能肯定灸法对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在改善痉挛波振幅方面单纯针刺可能优于西药,不能肯定在改善痉挛波频率方面单纯针刺优于西药。无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不良事件报道,但尚不能得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完全安全无害这一结论。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偏低,证据质量等级为中至极低不等,因而未来研究可能改变该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未来需更多严格设计实施的能够提供高质量证据的RCT研究,进一步论证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于洪涛[5](2009)在《加用头针的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加用头针的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用符合纳入标准的面肌痉挛患者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时间分别为3个疗程(10天一疗程)。治疗组采用“加用头针的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巨刺”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统计得出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用头针的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天发[6](2008)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面肌痉挛系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本病多发于面神经炎的后期,常起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通常只限于一侧面部。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的"筋惕肉瞤"、"胞轮振跳"、"痉证"、"筋急"、"风证"等范畴。本病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针灸疗法对此病有较好的疗效。
沈燕,王舒[7](2007)在《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文中研究指明针刺治疗面肌痉挛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积累了不少的临床治疗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结近5年来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参考文献37篇。
吕振香[8](2006)在《针刺加激光照射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寻找一种治疗面肌痉挛方便、安全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90例面肌痉挛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药物组20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激光组190例,采用针刺加激光照射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后总结疗效。结果:针刺激光组总有效率93·7%,治愈率64·7%,6个月复发率6·7%;药物组总有效率62·0%,治愈率32·0%,6个月复发率33·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加激光照射是治疗面肌痉挛方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9](2005)在《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文中研究表明
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10](2004)在《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祖国医学称“筋惕肉瞤”。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坐卧不宁,夜不得寐,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我们采取动静结合法配以刺络拔罐方法,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较完整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二、动静结合法针灸激光治疗面肌痉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静结合法针灸激光治疗面肌痉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痛点理论探析活血膏定向透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研究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标准 |
3.5 统计方法 |
4 临床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治疗一个疗程结果分析 |
4.3 随访症状评分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关于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 |
2 两种观察指标的组内比较数据分析 |
3 两种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数据分析 |
4 关于肌筋膜激痛点 |
4.1 激痛点的认识 |
4.2 关于激痛点、阿是穴及压痛点 |
4.3 激痛点与经络穴位的关系 |
5 激痛点与腰背MPS的关系 |
6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推广 |
6.1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作用机制 |
6.2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应用 |
7 活血膏治疗腰背MPS的机理探讨 |
7.1 活血膏的组方配伍及方解 |
7.2 活血膏的药理研究 |
8 激痛点活血膏治疗的疗效机制研究 |
9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2)安神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2.3 操作方法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4 讨论 |
(3)浅谈面肌痉挛(论文提纲范文)
1 面肌痉挛的病因 |
2 诊断 |
3 治疗方法 |
3.1 药物治疗 |
3.2 面神经阻滞 |
3.3 中医针灸 |
3.4 注射肉毒素是目前治疗该病最安全、简便易行的方法[5]。 |
3.5 手术治疗 |
3.6 日常护理 |
3.7 饮食疗法 |
3.8 预防 |
4 小结 |
(4)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英文术语及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1.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 文献检索 |
2.1 检索时间及文献类型 |
2.2 检索数据来源 |
2.3 检索策略 |
3 文献的筛选 |
4 文献的质量评价 |
4.1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4.2 证据质量等级评定(GRADE分级) |
5 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5.1 数据的提取 |
5.2 数据的分析 |
5.2.1 定性分析 |
5.2.2 定量分析 |
5.2.3 异质性处理 |
5.2.4 合并效应量结果的解释 |
5.2.5 敏感性分析 |
结果 |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1.1 检索结果 |
1.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有效率 |
3.1.1 单纯针刺vs西药 |
3.1.2 针刺+其他疗法vs西药 |
3.1.3 针刺+中药vs中药 |
3.1.4 灸法vs西药 |
3.2 痉挛波振幅的改变 |
3.2.1 单纯针刺vs西药 |
3.3 痉挛波频率的改变 |
3.3.1 单纯针刺vs西药 |
3.4 安全性评价 |
4 结果汇总表 |
讨论 |
1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评价 |
2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 本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检索策略 |
附件2:数据提取表 |
附件3:纳入研究干预措施详情 |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概况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加用头针的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 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 |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 治疗现状 |
二、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
(一) 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 |
(二)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的治疗现状 |
临床资料 |
一、 疾病诊断标准 |
二、 面肌痉挛程度评定 |
三、 纳入病历标准 |
四、 排除病历标准 |
一般资料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一、 痉挛疗效分级标准 |
二、 疗效评价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个人简历 |
(6)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痉挛分级和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3 治疗措施 |
4 针灸治疗方法 |
4.1 开四关法 |
4.2 火针法 |
4.3 穴位注射疗法 |
4.4 拔罐疗法 |
4.5 腹针疗法 |
4.6 行气法 |
4.7 巨刺缪刺法 |
4.8 挂针疗法 |
4.9 动静结合法 |
4.1 0 滞针疗法 |
4.1 1 针灸结合等综合疗法 |
4.1 2 电针法 |
4.1 3 经络—穴区带疗法 |
4.1 4 其它 |
5 结语 |
(7)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针刺治疗 |
1.1 局部治疗 |
1.2 远近相配 |
1.3 远端取穴 |
1.4 特殊选穴 |
2 电针疗法 |
3 火针疗法 |
4 埋针疗法 |
5 微针疗法 |
6 结语 |
(8)针刺加激光照射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针刺激光组 |
2.2 药物组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标准 |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
4 讨论 |
(9)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四、动静结合法针灸激光治疗面肌痉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痛点理论探析活血膏定向透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研究[D]. 康信礼.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安神息风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 肖艳,敖敏,罗蛟龙. 中国民间疗法, 2019(07)
- [3]浅谈面肌痉挛[J]. 宋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4(34)
- [4]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系统评价[D]. 王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5]加用头针的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D]. 于洪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6]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J]. 李天发. 中外医疗, 2008(13)
- [7]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J]. 沈燕,王舒. 山东中医杂志, 2007(06)
- [8]针刺加激光照射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 吕振香. 中国针灸, 2006(07)
- [9]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J]. 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 上海针灸杂志, 2005(06)
- [10]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A]. 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 中国针灸学会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暨针灸学科发展与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