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像学在常见风湿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楠[1](2021)在《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血清学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半定量评分在血清学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11例以手部关节疼痛为主诉的疑似RA患者的30个手部关节进行超声检查,重点评估SH、PD、BE、腱鞘炎、肌腱炎,随访3-6个月,以2010年ACR/EULAR的RA诊断标准或行DMARDs治疗有效为判定标准,比较SNRA、SPRA、非RA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超声指标的差异,并检测血清学阴性时,超声半定量评分对诊断SNR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11例,其中SNRA、SPRA、非RA组分别为131(31.87%)、165(40.15%)和115(27.98%)例。2.SNRA患者诊断时长和BE3级数量大于SPRA患者(P<0.05),SNRA患者CRP、ESR、SH1/2/3级、PD1/2/3级、BE1/2级、肌腱炎和腱鞘炎的例数与SPRA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3.SNRA患者受累的关节数、CRP、ESR、SH2/3级、PD2/3级和BE2/3级数量均大于非RA患者(P<0.05),SNRA患者平均年龄、SH1级、PD1级和BE1级数量小于非RA患者(P<0.05),SNRA患者SH2级、肌腱炎和腱鞘炎的例数与非RA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4.血清学阴性时,当评分最高关节满足PD分级≥2级或BE分级≥2级任一条件时,对诊断RA兼具高敏感度(92.36%)与高特异度(88.70%)。5.78例(59.54%)SNRA患者、81例(49.09%)SPRA患者和51例(44.35%)非RA患者可检测到亚临床滑膜炎。临床评估受累关节数大于10个者在SNRA、SPRA和非RA患者中分别占13.74%、14.55%和7.83%,超声评估受累关节数大于10个者在SNRA、SPRA和非RA患者中占33.59%、32.73%和12.70%,SNRA、SPRA患者超声评估受累关节数大于10个者均多于临床评估受累关节数大于10个者(P<0.05),非RA患者超声评估受累关节数大于10个者与临床评估受累关节数大于10个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超声半定量评分在SNRA患者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当得分最高关节满足“PD分级≥2级或BE分级≥2级”其中任一条件时,对诊断SNRA将取得高敏感度(92.36%)与高特异度(88.70%)的最佳平衡。2.SNRA患者与SPRA患者临床表现与超声表现相近,但部分SNRA患者在“病程早期”出现严重的骨质破坏,比例大于SPRA患者。3.SNRA患者与非RA患者临床表现相近,但超声表现不同,利用超声半定量评分可区分两者。4.超声可以检测亚临床滑膜炎,为RA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史兆娟[2](2021)在《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起始于骶髂关节逐步上行延伸至中轴骨及周围附属结构,呈进行性进展,最终导致骨性强直、关节畸变。早期确诊、治疗对延缓关节畸变尤为重要,而评估AS的活动性是指导临床基础治疗或联合用药强化治疗的关键。目前评估AS活动性方法尚无金标准,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或活动指数(BASFI或BASDAI)、实验室血清学指标(HLA-B27、ESR、CRP)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X-ray、US、CT、MRI 等)。ASDAS-ESR和ASDAS-CRP是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综合型评估方法,因计算公式复杂,临床未广泛使用。影像学检查中X-ray、CT检查虽然能够清晰显示骨结构的改变,但对早期AS诊断或活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US检查易受骨质干扰,很难全面显示骶髂关节解剖形态结构及病变细微改变;MRI作为一种成熟的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中,作为诊断AS最敏感、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AS活动期的判定及短期疗效评估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性,其评估方法包括MRI评分系统和MRI多功能成像定量参数。MRI评分系统包括:SPARCC 评分、SSS 评分、柏林 Sieperl/Rudwaleit 评分、柏林 Hermannl/Bollow评分、奥尔胡斯评分、利兹评分等;SPARCC评分为炎症评分,主要用于AS早期诊断及活动性评价;SSS评分为结构评分,主要观察AS晚期导致脂肪沉积、骨受侵蚀、关节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的结构改变。MRI功能成像序列主要包括:DWI、IVIM、DTI、T2*mapping、DCE-MRI的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等。MRI评分系统中SPARCC评分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活动性评估可信度、敏感度较高;MRI功能成像中以DWI对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敏感度较高。近年,放射(影像)组学将传统的影像图像转化为高识别率的空间数据,通过机器特殊的计算方法进行纹理分类,从而获得对临床疾病预测、诊疗、预后评估等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各部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方面国内外文献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纹理分析在骨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STIR、DWI序列获得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对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作出定量评估,探讨与临床常用活动性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的相关性并分别评估其诊断效能。第二部分初步探讨STIR序列的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在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价值,与SPARCC评分、ADC值进行效能比较及相关分析,与临床常用活动性评价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进行相关分析。第一部分STIR、DWI序列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目的:分析SPARCC评分、ADC值在评估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价值,探讨与临床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AS活动性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我院经风湿免疫科确诊的早期AS患者共43例,男性30例(69.77%),女性13例(30.23%),年龄为14~51岁,中位年龄26.52±3.28岁。所有患者行骶髂关节MR检查(T1WI、T2WI、STIR、DWI序列)及室验室指标(HLA-B27、ESR、CRP)。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由两名5年以上的风湿科专业医师分别行BASDAI评分后取其平均值,根据BASDAI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组(28例)与稳定组(15例),根据ESR、CRP结果结合临床疼痛评分计算ASDAS-ESR与ASDAS-CRP后取其平均值。MRI定量参数:由两名5年以上的MRI诊断医师在STIR序列上进行SPARCC评分,同时分别在DWI(b值0,600s/mm2)原始图像上测量ADC值后取其平均值。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齐性方差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所有数值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MRI 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活动组与稳定组比较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双侧骶髂关节髂侧、骶侧的ADC值比较采用非参数配对检验(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ROC曲线评估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的效能。结果:1.临床一般资料及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43例AS患者中,活动组28例(男20例,女8例),稳定组15例(男10例,女5例);活动组HLA-B27阳性率占92.9%,稳定组阳性率占93.3%;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活动组 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为分别为21.00±16.25mm/h、12.60±15.92mg/L、2.73±1.25、3.13±1.64、5.60±1.10 分,稳定组分别为 14.00±11.00mm/h、3.03±2.46mg/L、1.27±0.57、1.41±0.77、4.90±0.80分;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定量参数SPARCC评分:活动组35.50±20.00分,稳定组17.00±8.0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双侧骶髂关节右髂侧/骶侧、左髂侧/骶侧活动组分别为(8.81±4.64)/(6.24±2.57)×10-4mm2/s、(7.36±4.60)/(6.13±2.81)×10-4mm2/s,稳定组分别为(5.33±2.26)/(4.61±2.70)×10-4mm2/s、(5.16±1.11)/(4.46±1.71)×10-4mm2/s;活动组高于稳定组(P<0.05),髂侧高于骶侧ADC值(P<0.05)。3.双侧骶髂关节ADC值的比较分别对活动组和稳定组进行双侧骶髂关节髂侧与髂侧、髂侧与骶侧之间的侧别比较,结果发现:左右髂侧、骶侧之间ADC值无统计差异性(P>0.05);左右髂侧与骶侧ADC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以下统计分析中将左、右髂侧ADC的平均值作为骶髂关节髂侧ADC值,左、右骶侧ADC的平均值作为骶髂关节骶侧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4.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指标相关性SPARCC评分与临床各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P<0.05),活动组均高于稳定组;SPARCC评分与ASDAS-CRP相关性最高,呈高度相关性,活动组相关系数为0.806,稳定组相关系数为0.621(P<0.05)。ADC值与临床各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P<0.05)。活动组中ADC值与ASDAS-CRP相关性最高,呈中度相关性,髂/骶侧相关系数为0.687/0.608(P<0.05);稳定组中ADC值与ASDAS-CRP呈低/中度相关,髂/骶侧相关系数为0.364/0.575(P<0.05),与ESR、CRP、ASDAS-ESR、BASDAI无明确相关性(P>0.05)。5.MRI定量参数和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的ROC曲线分析SPARCC评分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19.5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89.3%、73.3%;髂/骶侧ADC值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6.47/4.38)×10-4mm2/s,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3/0.838、64.3%/100%、100%/53.3%;ASDAS-CRP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2.33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3、78.6%、100%;BASDAI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5.35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75%、80%。分析结果表明:MRI定量参数中SPARCC评分诊断效能最高,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中ASDAS-CRP诊断效能最高。结论:1.MRI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和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对判断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MRI定量参数以SPARCC评分的敏感度最高,但特异性略低;在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中以ASDAS-CRP的特异性最强,但敏感度略低。3.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呈正相关,活动组高于稳定组,以SPARCC评分与ASDAS-CRP的相关性最高。第二部分基于STIR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STIR序列探讨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风湿免疫科确诊的早期AS共43例(男30例,女13例),根据BASDAI活动度评价标准分为活动组28例和稳定组15例。将所有患者的STIR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ITK-SNAP软件,勾画病变的ROI;双侧骶髂关节髂侧、骶侧分别勾画,共勾画4个区域(右髂侧、右骶侧、左髂侧、左骶侧),43例患者共勾画172个ROI区域。将STIR原始图像和勾画病变的ROI图像分别导入A.K.软件(GE医疗中国)提取病变的纹理特征参数,将提取的特征数据集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训练集(116个ROI)用于纹理特征筛选及模型建立,验证集(56个ROI)用于模型的效能评价。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mRMR去除纹理特征的冗余性,通过LASSO回归模型选出最优的特征子集用来构建最终模型,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值)。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通过ROC曲线评价Radscore值、SPARCC评分、ADC值三种方法的效能,采用DeLong’s test 比较三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探讨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以及临床常用活动性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STIR影像组学纹理特征提取、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共提取895个纹理特征,经Mann-Whitney U检验、mRMR、LASSO回归模型最终优选8个纹理特征子集,包括:3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集群阴影),2个灰度依赖矩阵特征(大依赖度高灰度重点、小依赖度低灰度重点),1个灰度游程矩阵特征(灰度不均匀度),1个灰度尺寸区域矩阵特征(大范围高灰度区域重点),1个相邻灰度差矩阵特征(强度);将以上纹理特征所对应加权系数乘积求和获得Radscore值。2.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ROC曲线分析在训练集中,鉴别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Radscore=51.46(0.81、76.72%、81.25%、66.67%、84.42%、61.54%);SPARCC=20 分(0.91、89.66%、90.00%、88.89%、94.97%、80.00%);ADC =6.71× 10-4mm2/s,(0.78、62.93%、48.75%、94.44%、95.12%、45.33%)。在验证集中,鉴别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Radscore=51.46(0.87、82.14%、90.65%、70.83%、80.56%、85.00%);SPARCC=20分(0.89、78.57%、87.50%、66.67%、77.78%、80.00%);ADC=6.71 X10-4mm2/s(0.85、71.42%、53.13%、95.83%、94.44%、60.53%)。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之间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评分与ADC值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验证集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dscore值与MRI定量参数、临床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呈低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均为0.2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dscore 值与 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 呈均低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21、0.37、0.28、0.3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STIR图像建立的预测模型判断对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评估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获得良好的预测效能,有意义的纹理特征包括:大依赖度高灰度、小依赖度低灰度、大范围高灰度区域、灰度不均匀度、相邻灰度差矩阵(强度)、灰度共生矩阵(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集群阴影)。2.ROC曲线效能:SPARCC评分>Radscore值>ADC值,三种评价方法在验证集内无统计学差异性。3.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呈低度相关性,Radscore值与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 呈低度相关性。
冷雨飞[3](2021)在《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及其疗效机制的脂质组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利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艾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旨在明确治疗RA的最佳艾灸疗法,为中医护理技术艾灸的应用提供指导。(2)采用脂质组学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探究RA潜在的脂质生物标志物,以及艾灸治疗RA的潜在作用靶点和网络通路,以期明确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为中医护理技术艾灸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网状 Meta 分析:全面系统地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图书馆,EBSCO以及四个中文数据库(万方、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维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起至2020年10月30日。语言限定为中英文。根据纳排标准,由两名研究员独自进行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两名评价者独立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Stata 15.0中的“mvmeta”和“network”软件包用于网状Meta分析。(2)脂质组学机制实验研究:将32只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牛Ⅱ型胶原对随机选取的16只大鼠诱导建立RA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艾灸对照组,艾灸模型组,每组各8只。其中,对照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艾灸模型组和艾灸对照组进行3周的艾灸治疗。比较4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足趾容积、关节炎评分、血清细胞因子和踝关节组织病理学,通过以上指标评价大鼠的发病情况及艾灸治疗RA的疗效。采集干预后3周的血浆标本,基于液相脂质组学技术分析各组大鼠的脂质代谢谱,探究与RA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结果(1)网状Meta分析:①临床有效率:间接灸+西药、悬灸+西药、温灸器灸+西药、间接灸与悬灸在有效率方面优于西药。间接灸+西药、悬灸+西药、温灸器灸+西药、间接灸与悬灸在有效率方面优于中药。其余配对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所有干预措施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排名前3的艾灸疗法依次为:温灸器灸+西药(83.9%),悬灸+西药(79.1%)和间接灸+西药(74.3%)。②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悬灸+西药降低ESR的疗效优于间接灸+西药、温灸器灸+西药、悬灸、间接灸、中药、直接灸+西药和西药;与西药相比,间接灸+西药降低ESR的效果更显着。其余配对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所有干预措施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ESR方面排名前3的艾灸疗法依次为:悬灸+西药(98.8%),间接灸+西药(74.7%)和温灸器灸+西药(62.2%)。③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悬灸+西药降低CRP的疗效优于雷火灸+中药、间接灸+西药、间接灸、温灸器灸+西药、中药、悬灸、直接灸+西药和西药;雷火灸+中药降低CRP的疗效优于中药和西药;与西药相比,间接灸+西药和温灸器灸+西药降低CRP的效果更显着。其余配对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所有干预措施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CRP方面排名前3的艾灸疗法依次为:悬灸+西药(100.0%),雷火灸+中药(77.9%)和间接灸+西药(61.7%)。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VAS):温灸器灸+中药降低VAS的疗效优于直接灸+西药、间接灸+西药、间接灸、温灸器灸+西药、西药和中药;与西药相比,直接灸+西药更能有效地降低VAS。其余配对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所有干预措施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VAS方面排名前3的艾灸疗法依次为:温灸器灸+中药(100.0%),直接灸+西药(69.1%)和间接灸+西药(68.9%)。(2)脂质组学机制实验研究:①造模前,各组大鼠在体重、足趾容积和关节炎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艾灸治疗后,艾灸模型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有所改善,其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大鼠的足趾容积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逐渐下降,与模型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模型组大鼠IL-18、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该组大鼠的踝关节软骨、滑膜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组织病理情况较模型组有所缓解。②差异代谢物:通过统计分析,在模型组和对照组之间筛选鉴定出33个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酸(FA)和甘油三酯(TG)。其中,31个差异代谢物在艾灸模型组中相对含量和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通过上调RA大鼠的DG、FA和碳链长度大于54的TG类物质,下调PC、LPC、PE和碳链长度小于54的TG类物质,使以上差异代谢物水平在干预后趋近于正常水平。此外,21个差异代谢物在艾灸对照组中相对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可以下调PC、LPC和多数碳链长度小于54的TG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上调多数碳链长度大于54的TG类物质的相对含量。③代谢通路分析.:艾灸可能对于大鼠不同机体状态下的脂代谢均有调节作用。脂质代谢与RA密切相关,在病理状态下,艾灸治疗RA调控的潜在重要代谢通路为α-亚麻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在生理状态下,艾灸调控的潜在重要代谢通路为甘油磷脂代谢。结论(1)艾灸联合药物的综合疗法优于单一药物治疗,临床上联合西药较中药更为普遍。悬灸+西药、间接灸+西药、温灸器灸+西药或中药的综合疗法可能是治疗RA潜在的最佳方法,这为临床治疗RA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见解。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局限性,本次网状Meta分析的阳性结果在解释时需要非常小心。今后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确切的结论。(2)艾灸能改善RA大鼠的一般情况和体重,降低足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还可以减轻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踝关节组织的病理情况,表明艾灸能有效治疗RA。(3)RA大鼠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其中33种差异性脂质代谢物可能是R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综合差异性代谢物在艾灸模型组与模型组、艾灸对照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变化,无论大鼠处于生理或病理状态,艾灸均可以下调PC、LPC和多数碳链长度小于54的TG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上调多数碳链长度大于54的TG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而在病理状态下,艾灸还可以上调DG、FA类,下调PE类从而调节RA大鼠的脂代谢紊乱。(4)艾灸可能对大鼠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脂代谢均有调控作用,共同涉及的潜在重要代谢通路为甘油磷脂代谢。
于树鹏[4](2021)在《18F-FDG PET/CT、PET/MR多模态成像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些年来影像学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磁共振扫描已被纳入到新版炎性肌病的诊断标准中。18F-FDG PET/CT检查也初步表现出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应用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尚缺少大样本系统性研究,尤其是PET与MR在肌肉水平的对比研究。本研究系统性回顾分析我院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18F-FDG PET/CT及PET/MR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18F-FDG PET/CT图像上肌炎病灶分布特点、肌炎不同PET图像表现模式的临床意义、肌炎活性与伴发肿瘤及间质性肺炎关系、对比观察同机融合PET与MR肌炎图像改变特点以及尝试建立新的简便易行的PET定量及半定量肌炎活性评价指标,为18F-FDG PET/CT及PET/MR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0年至2020年在我院就诊并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最终确诊为多发性肌炎或者皮肌炎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另选取相同数量同时期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体检、肿瘤标记物增高肿瘤筛查或肺良性结节接受18F-FDG PET/CT检查无明显异常FDG摄取的非肌病者作为影像学对照。2、将PET常规扫描范围内周身肌肉分为上臂、肩部、颈部、胸部、腰部、臀部及大腿等7个部位双侧共十四个肌肉群,在AW图像处理工作站利用ROI技术获取每个肌肉群的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mus),同时测量肝脏的SUVmax(SUVmax-liv)及纵隔血池的SUVmax(SUVmax-blo),将肌群的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mus)除以肝脏的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liv)得到标准化后的肌群摄取比值(SUVmax-mus/SUVmax-liv)。3、将周身14个肌群标准化后的肌群摄取比值取均值得到肌群平均标准化最大摄取比值(mean-SUVmax-mus/SUVmax-liv)作为评价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变活性的新定量指标,将之与临床常规反应肌炎活性的肌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评价其效能。4、基于目测法将患者组每个肌群的放射性分布强度与纵隔血池及肝脏放射性分布强度进行对比,同时通过目测观察每个肌群放射性分布增高是否超过一半肌群范围受累,根据以上两个因素对每个肌群进行赋分,将患者所有肌群的得分相加得到肌肉FDG代谢水平评价总得分(T-Score),作为评价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变活性的新的半定量指标,也将之与临床常规反应肌炎活性肌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评价其效能。5、对患者组PET图像上相同部位左右两侧肌群的SUVmax值的配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以评价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在18F-FDG PET/CT影像上所表现出的病变的分布对称性。6、将患者组与对照组标准化后的各肌群SUVmax-mus/SUVmax-liv比值对比以评价肌炎时受累肌群部位以及将患者组各肌群的标准化后SUVmax-mus/SUVmax-liv比值减去对照组对应肌群的平均SUVmax-mus/SUVmax-liv比值得到患者组相对于对照组肌群标准化后的SUVmax值均值的增量,记为△SUVmax值,对比分析患者组上臂、肩部、颈部、胸部、腰部、臀部及大腿七个部位间△SUVmax值差异,以评价肌炎时受累程度严重部位。7、对比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T-Score差异,以评估治疗对PET判断肌炎活性的影响。8、对比肿瘤组和非肿瘤组间以及为排除治疗的影响对比治疗前肿瘤组与非肿瘤组间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T-Score差异,以评估肿瘤伴发概率与肌炎活性关系。9、依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图像不同表现模式,将患者分为弥漫性病变组和局灶性病变组,对比组间相关指标差异评估不同病变分布表现类型与肌炎活性、伴发恶性肿瘤、治疗及临床诊断关系。10、按是否合并间质性肺炎将患者分组,分析比较两组间肌炎活动性及肿瘤伴发率差异。11、对比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炎组与非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炎组间肺部病变SUVmax差异,评估肺组织SUVmax值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12、共5例确诊皮肌炎患者进行了大腿近端PET/MR扫描,将每条腿部11块肌肉总计110块肌肉纳入分析,在PET与MR同机图像融合精准定位前提下确定各块肌肉各自受累情况,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110块肌肉在PET与MR图像上改变的一致性进行评价。13、将每块肌肉的SUVmax值与T2mapping序列上测得的T2平均值(T2mean)和T2最大值(T2max)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评价PET与MR在反应肌炎病变分布及活性方面的差异。14、对PET与MR表现不一致病灶具体表现进行初步分析。15、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两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PET与MR图像上病变受累情况进行一致性评价。所有检验均采用双向检验,统计学上的检验水准为α=0.05,显着性水平为P<0.05。结果:1、共58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范围20-79岁,平均年龄52.34±14.07岁。临床诊断多发性肌炎16例,皮肌炎42例。58例对照组受检者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范围21-80,平均年龄54.26±12.25岁,其中体检者27例,因肿瘤标记物增高进行肿瘤筛查结果为阴性患者13例,FDG代谢水平未见明显增高肺结节患者18例。2、新的基于PET扫描影像学改变的评估肌炎活性定量(mean-SUVmax-mus/SUVmax-liv)及半定量指标(T-Score)均与临床肌酶呈正相关,而且T-Score与肌酶的相关性好于mean-SUVmax-mus/SUVmax-liv。3、患者组所有肌群标准化后SUVmax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臀部和肩部的△SUVmax值高于其他部位△SUVmax值。4、治疗组肌酶(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T-Score都低于非治疗组,差异具有显着性。5、肿瘤组和非肿瘤组间以及治疗前肿瘤组与非肿瘤组间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T-Score无明显差异。6、弥漫性病变组肌炎活性指标高于局灶性病变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弥漫性病变组与局灶性病变组间肿瘤伴发率无明显差异;局灶性病变组中治疗后患者比率高于弥漫性病变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弥漫性病变组中肌炎诊断患者比率高于局灶性病变组,差异具有显着性。7、合并间质性肺炎组与未合并间质性肺炎组间肌炎活性与肿瘤伴发率无明显差异。8、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病组受累肺组织SUVmax值明显高于非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病组,差异具有显着性。9、以肌肉为评价单位,肌炎时PET与MR图像表现的Kappa一致性检验提示两者间一致性较好,Kappa系数为0.747,P<0.001。10、每块肌肉PET定量指标SUVmax值与MR定量指标T2平均值(T2mean)及T2最大值(T2max)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11、共13块肌肉PET与MR二者间表现存在差异,5块肌肉PET代谢增高,但MR图像T2信号增高不明显;2块肌肉MR图像T2高信号改变明显但PET代谢增高不明显;二者均有阳性改变但是分布部位及范围具有明显差异者6块,主要表现为MR显示肌膜及筋膜明显高信号,但是PET显示肌肉本身代谢增高为主。结论:1、新的基于18F-FDG PET扫描影像学改变的评估肌炎活性定量(mean-SUVmax-mus/SUVmax-liv)及半定量指标(T-Score)可用于临床肌炎活性的评价,尤其是基于目测进行评价的半定量指标T-Score,无需依靠图像处理工作站繁琐的多部位SUVmax值测量,且与肌酶相关性更佳,可为临床提供一种评价肌炎活性的更为便捷的方法。2、肌炎时所有肌群均表现为SUVmax值的增高,提示肌炎时所有肌肉都可受累;部位之间比较,臀部和肩部受累程度高于其他部位。3、治疗会降低PET评价肌炎活性各指标值,所以在PET评价肌炎活性时需要考虑到治疗因素影响。4、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肿瘤发生率与肌炎活性无关。5、弥漫性病变组肌炎活性指标高于局灶性病变组,提示弥漫性病变组通常病情较局灶性分布者重;肿瘤伴发概率与PET图像上肌炎病变分布类型无关;局灶性病变组中治疗后患者比率高于弥漫性病变组,提示治疗有可能导致肌炎病变分布由弥漫性向局灶性转化;肌炎患者相对皮肌炎患者更倾向于弥漫性病变分布表现,而局灶性病变分布在皮肌炎患者组中更为常见。6、是否合并间质性肺炎与肌炎活性及肿瘤伴发率无关。7、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肺部病变的SUVmax值较高者预后不良。8、首次在通过18F-FDGPET/MR扫描获得PET与MR图像同机融合准确定位基础上分析PET与MR在显示皮肌炎患者肌肉受累范围及程度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9、PET定量指标SUVmax值与MR T2mapping序列定量指标T2mean、T2max值间具有较好相关性,也说明了PET与MR在肌炎病灶分布及炎性活动度评价方面在大部分位置二者结果是一样的。10、PET与MR不一致即可表现为PET高代谢而MR信号未见增高,也可表现为MR信号明显增高而PET代谢增高不明显;PET高代谢与MR高信号分布部位差异主要表现为MR显示肌膜及筋膜明显高信号,但是PET显示肌肉本身代谢增高,可能与二者显像机制不同以及肌炎处于不同病理改变为主阶段有关。
陈琦[5](2020)在《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高频肌骨超声,观察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关节超声声像图随时间的变化,探寻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溶解、消失的时间,分析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变化与患者临床特征、依从性、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痛风患者中,严格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痛风的诊断标准、参照本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取9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第一次来诊确诊为痛风的时间为观察起点,即随访基线,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线调查收集,实验室血尿酸生化检查及高频肌骨超声检查(包括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超声下观察关节内“双轨征”、痛风石、滑膜周围血流信号等超声征象。由风湿免疫科资深医师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在降尿酸过程中,即随访过程中,每隔一个月复查一次血尿酸,每隔两个月复查一次高频肌骨超声,并于每次超声检查时,依照问卷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随访时间14个月,以末次超声检查为观察终点。“双轨征”消失组与未消失组临床特征、血尿酸水平等资料的比较以及随访终点不同血尿酸水平组“双轨征”消失率、痛风石减小程度的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多个相关样本血流分级的比较采用Friedman M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ioni校正;降尿酸过程中痛风石大小随时间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检验了解痛风石大小变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变化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水准α=0.05。结果90例患者中排除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关节炎、骨折以及失访的病例,最终8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基线关节区内存在“双轨征”的患者有71例,随访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的患者22例,未消失的患者49例。基线32例患者38个关节内存在痛风石,随访14个月后,痛风石体积减小。1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组(22例)与未消失组(49例)在体重指数、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轨征”消失组较未消失组病程短、基线血尿酸水平低、随访终点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大、患者依从性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3降尿酸治疗后,痛风石体积在随访第2、4、6、8、10个月测量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个月测量与基线测量相比明显减小,在第14个月进一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降尿酸治疗后14个月,痛风石体积的减小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呈显着正相关(r=0.89,P<0.05);痛风石体积的减少程度与最终的血尿酸达标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98,P<0.05)。5患者治疗14个月后的最终血尿酸极低水平组(<300μmol/L)、低水平组(300-360μmol/L)与高水平组(>360μmol/L)在超声征象的改变(包括痛风石体积减小、“双轨征”消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极低的患者痛风石体积最大程度的减小(P<0.05),“双轨征”消失率最高(P<0.05)。6患者在基线、降尿酸治疗2个月、12个月的关节血流信号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40,P<0.05),降尿酸治疗2个月后患者关节滑膜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增多,14个月时血流信号较2个月及基线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降尿酸14个月时,依然有超过一半(53/80)的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没有消失,48.8%(39/80)的患者关节内呈现1级血流信号,即星点样血流。仅仅只有33.8%(27/80)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消失。结论1高频肌骨超声可以在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观察关节内尿酸盐结晶的溶解甚至消失(包括超声下“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可以为痛风患者的疗效评估以及随访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应进一步推广应用。2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程度与血尿酸基线水平、达标水平以及下降情况有关,与患者病程、依从性有关。病程短、血尿酸达标水平越低、患者依从性越好,越有利于“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3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存在一定时间依赖性。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痛风石体积明显减小时间为第12个月。4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开始时预防痛风复发是必要的,关节内血流信号在降尿酸过程中存在先增多后减少的现象。5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存在长时间潜在的亚临床滑膜炎,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大部分患者关节内血流信号依然存在。图4幅;表8个;参127篇。
付饶[6](2020)在《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及关节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内滑膜炎性反应为主,可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或关节活动障碍)的疾病,不仅具有致残风险,也可诱发一系列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尽早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肌骨超声检查在RA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较为理想,并且具有操作简便、价格适中等优点,能够为其后续治疗提供更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国内对肌骨超声用于RA诊断的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患者活动度层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基于此,本课题针对肌骨超声在RA临床诊断及关节活动度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RA患者诊断能力,并协助提高其治疗水平。目的1.分析肌骨超声对RA病变及其关节数的检出情况,探讨肌骨超声在RA临床诊断中的价值;2.分析肌骨超声参数与RA关节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肌骨超声在关节活动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60例RA病例(病例来源:我院风湿科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进行课题研究。纳入研究病例均行22个RA相关病变关节的MRI影像学检查、肌骨超声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予以分析,同时比较肌骨超声与MRI在RA关节病变及病变关节数的检出率差异,分析肌骨超声与MRI在RA各类型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活动度RA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对比不同活动度RA病例的活动度指标、超声成像评分差异,在分析超声成像评分与RA活动度指标的相关性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超声成像评分在RA活动度评估中的效能。结果1.MRI可对RA的滑膜病变、肌腱病变、骨侵蚀病变、骨髓水肿病变等进行影像学显示。肌骨超声可清晰显示关节内的滑囊组织、滑膜组织、肌腱组织、软骨组织等的结构、回声、层次及血流信号情况。2.肌骨超声诊断的滑膜增生病变检出率(94.64%)、关节积液病变检出率(93.10%),与MRI诊断的滑膜增生病变检出率(96.42%)、关节积液病变检出率(94.83%)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骨超声诊断的关节骨侵蚀病变检出率(83.67%),低于MRI诊断的关节骨侵蚀病变检出率(94.23%)(P<0.05)。肌骨超声诊断的滑膜增生病变关节数检出率(87.98%)、关节积液病变关节数检出率(93.29%)与MRI诊断的滑膜增生病变关节数检出率(92.35%)、关节积液病变关节数检出率(95.30%)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骨超声诊断的关节骨侵蚀病变关节数检出率(80.47%),低于MRI诊断的关节骨侵蚀病变关节数检出率(92.97%)(P<0.05)。3.60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度障碍,平均DAS28得分(4.11±1.33)分,其中关节活动无障碍病例、关节活动轻度障碍病例、关节活动中度障碍病例、关节活动重度障碍病例分布为8例、14例、20例和18例。关节滑膜增厚均是RA病例的主要肌骨超声影像学表现,且关节滑膜增厚程度越高,肌骨超声的病变影像学表现越清晰。超声成像评分与关节活动度DAS28评分(r=0.793,P<0.05)成正相关,血清ESR表达水平(r=0.741,P<0.05)呈正相关、血清hs-CRP表达水平(r=0.725,P<0.05)呈正相关。关节无障碍病例、关节轻度障碍病例、关节中度障碍病例、关节重度障碍病例的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骨侵蚀、关节积液比较(r=0.714,0.735,0.697,0.630,P均<0.05)呈正相关。超声成像评分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活动度分级。结论1.滑膜病变、关节积液病变、关节骨侵蚀病变是诊断鉴别RA的主要影像学依据,MRI和肌骨超声在RA滑膜病变、RA关节积液病变的诊断鉴别中均较为敏感,肌骨超声在RA关节骨侵蚀病变的诊断鉴别中不如MRI敏感,肌骨超声在RA滑膜病变、RA关节积液病变、RA关节骨侵蚀病变的诊断鉴别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肌骨超声成像评分与RA关节活动度指标存在相关性,肌骨超声在RA患者关节活动度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陈光耀[7](2020)在《基于Logistic回归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寒热证候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目的:检索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寒热证候相关文献,分析其文献计量学特征。方法:以“类风湿关节炎”、“寒热”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并进一步通过阅读摘要及全文筛选出对RA患者进行寒热证候分类的文献。对所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所使用的西医诊断标准、所使用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研究是否有纳入排除标准、研究是否通过伦理批准及所纳入的研究指标等文献特征进行提取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纳入相关文献共25篇,所纳入文献中23篇采用1987年ACR制订的RA分类标准或(和)2009年ACR/EULAR RA诊断标准对RA患者进行诊断;其中17篇文献采用了多个版本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对RA的寒热证候进行分类,另外8篇文献未给出明确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21篇文献专门依据研究特点设立了患者的纳入排除标准;仅有4篇文献在文中进行声明通过伦理审批;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CD4+细胞基因表达、年龄、病程、关节肿胀、关节压痛、28关节疾病活动度为出现频次较高的结局指标。结论:目前学界尚未对RA寒热证候分类的标准达成统一的共识,未来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达成相关的专家共识,同时今后所涉及到RA寒热证候相关的临床研究均应遵守相关规定在开展研究单位进行伦理的审批。研究二:目的:将RA寒热证候临床客观指标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进一步明确RA寒热证候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文献计量学研究所纳入的RA寒热证候相关临床文献依据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关于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条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相关临床指标年龄、病程、28关节疾病活动度、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患者对自身疾病活动VAS评估、血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数据进行提取并转换为统一类型,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相关数据进行合并。结果:共纳入1 1个临床研究,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关于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条目评分结果显示获得8分的文章有9篇,获得7分的文章有2篇,对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合并后结果表明红细胞沉降率[SD(random)=--9.26,95%CI(-12.46,-6.05),P<0.0001]、C-反应蛋白[SD(Fixed)--1.80,95%CI(-2.21,-1.40),P<0.0001]、28 关节疾病活动度[SD(Fixed)=-1.01,95%CI(-1.19,-0.83),P<0.00001]、类风湿因子[SD(Fixed)=-5.34,95%CI(-10.38,-0.30),P=0.04]、患者病情自我 VAS 评估[SD(random)=-9.50,95%CI(-19.11,0.12),P<0.00001]、血白细胞计数[SD(Fixed)=-0.81,95%CI(-1.25,-0.38),P=0.0002]、血小板计数[SD(Fixed)=-39.23,95%CI(-58.37,-20.09),P<0.0001]指标热证组高于寒证组,免疫球蛋白 M[SD(Fixed)=73.49,95%CI(20.56,126.42),P=0.007]寒证组高于热证组。结论:RA热证患者与寒证患者相关临床客观指标具有明确的差异,能够为RA寒热证候的客观化提供基础。研究三:目的:收集R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RA寒证与热证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基于logistic回归探究RA寒热证候的关键因素,为RA寒热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修订的RA诊断标准的134例RA患者依据“寒热为纲”辨证理论分为寒证组与热证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28关节压痛数、28关节肿胀数、28关节超声下滑膜炎数、28关节超声下多普勒血流信号关节数、28关节超声下骨侵蚀数、28关节疾病活动度、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患者对自身疾病活动VAS评估、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SSA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抗体谱滴度、血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尿比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肪肝(超声)、血免疫球蛋白A、血免疫球蛋白G、血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P<0.10的变量,并结合临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进一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明确RA寒热证候的临床特征因素。结果:热证组较之于寒证组28关节压痛数目、28关节肿胀数目、患者对自身疾病活动VAS评估、类风湿因子、超声下28关节的滑膜炎数目、超声下28关节多普勒血流信号数目、超声下28关节骨侵蚀关节数目、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免疫球蛋白A、血免疫球蛋白G、谷氨酰转肽酶、28关节疾病活动度指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28关节疾病活动度、28关节多普勒超声下血流信号数目、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28关节压痛数、患者对自身疾病活动VAS评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28关节疾病活动度(OR=9.354,95%CI=4.225~20.707)、28关节超声下多普勒血流信号数(OR=1.419,95%CI=0.942~2.137)是RA寒热证候的独立预测因子,RA患者随着28关节疾病活动度数值增高及28关节超声下多普勒血流信号数目增多,其热证概率明显升高。结论:RA患者寒热证候间临床指标存在一定差异,28关节多普勒超声下血流信号数目与28关节疾病活动度数值是预测寒热证型的独立预测因子。
王妞[8](2020)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纳入266例初发CTD患者,根据ILD诊断标准将其分为CTD-ILD+(n=136)和CTD-ILD-(n=130)。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104例(RA-ILD+,n=51;RA-ILD-,n=5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93例(pSS-ILD+,n=45;pSS-ILD-,n=48),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42例(SSc-ILD+,n=23;SSc-ILD-,n=19),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患者27例(PM/DM-ILD+,n=17;PM/DM-ILD-,n=10)。观察各CTD-ILD+和CTD-ILD-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通过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了解各CTD-ILD+的影像学征象及影像学分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在各CTD-ILD+和CTD-ILD-中的表达差异、在不同疾病类型的CTD-ILD+间的表达差异、在ILD不同影像学分型中的表达差异。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与CTD-ILD-相比,CTD-ILD+的年龄大、病程长,男性、有吸烟史、口干眼干、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ILD-相比,RA-ILD+的年龄大,有吸烟史、男性、口干眼干、猖獗性龋齿、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SS-ILD-相比,pSS-ILD+的年龄大,男性、雷诺现象、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c-ILD-相比,SSc-ILD+的年龄大,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M/DM-ILD-相比,PM/DM-ILD+的年龄大,干咳、活动后气促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检查CTD-ILD+的WBC、AST、LDH、HBDH、CRP、ESR水平高于CTD-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的AST、LDH、HBDH、CRP、ESR水平及抗Ro-52阳性率、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率高于RA-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ILD+的LDH、HBDH、CRP水平高于pSS-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ILD+的PLT、CRP水平高于SSc-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DM-ILD+的CRP、ESR水平高于PM/DM-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D-ILD+的HRCT影像学征象和影像学分型CTD-ILD+的HRCT影像学征象为小叶间隔增厚(62.5%)、磨玻璃影(48.5%)、网格影(37.5%)、蜂窝影(27.2%)、小结节影(22.8%)、胸膜下线影(10.3%)、薄壁囊腔影(9.6%)、实变影(5.1%);RA-ILD+以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蜂窝影为主;pSS-ILD+以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为主;SSc-ILD+、PM/DM-ILD+以磨玻璃影为主。CTD-ILD+影像学分型以NSIP(40.4%)和UIP(33.1%)为主;RA-ILD+以UIP为主,pSS-ILD+、SSc-ILD+、PM/DM-ILD+均以NSIP为主。4.淋巴细胞亚群表达CTD-ILD+的CD4+T细胞、CD4+/CD8+表达低于CTD-ILD-、总NK细胞表达高于CTD-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的总B细胞表达低于RA-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ILD+的总T细胞、CD4+T细胞表达低于pSS-ILD-,总NK细胞表达高于pSS-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ILD+的淋巴细胞计数高于SSc-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DM-ILD+的CD8+T细胞表达低于PM/DM-I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pSS-ILD+、SSc-ILD+、PM/DM-ILD+四组患者中,总T淋巴细胞(P=0.028)、总B淋巴细胞(P=0.004)、淋巴细胞计数(P=0.012)在整体表达中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分型中,表现为UIP的总T淋巴细胞、CD8+T细胞表达高于NSIP,总B淋巴细胞表达低于NS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TD患者中,年龄大、病程长、吸烟者、有干咳、活动后气促、Velcro啰音等表现者应警惕ILD的发生。2.ESR、CRP升高的CTD患者及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的RA患者应警惕合并ILD,除外疾病处于活动状态。3.RA-ILD的影像学分型以UIP为主。4.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对CTD-ILD的影像学进展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邢华,邵盛,储宇舟,陈浩,何鹏飞,沈佳韵,龚利[9](2019)在《影像学方法在膝骨关节炎诊断及手法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膝关节功能和结构损害的慢性病,以关节软骨变形、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1],其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2]结果显示,我国症状性KOA患者约
李静[10](2019)在《基于MRI的髋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的形态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骨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高致残性关节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功能进行性丧失,严重者可致残,给人类生活带来日益增加的健康负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肥胖和运动损伤的不断增加,OA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估计,目前全球有2.5亿人受到OA的影响,成为老年人残疾和社会成本消耗的主要原因。骨关节炎好发于承重和活动度大的关节,最常见的部位是膝关节,其次是手关节和髋关节。报道显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群一生中可能出现症状性髋关节炎。骨关节炎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全关节性疾病,涉及透明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的结构变化,是关节软骨及非软骨组织的破坏和修复过程代谢失衡所引起的主动动态变化过程,最终将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在骨关节炎过程中,关节软骨的成分发生变化,软骨失去完整性,其病理学特征以关节软骨变性、进行性软骨缺失为主要病理特征,其他病理改变还包括软骨下骨质异常、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滑膜炎症及韧带、肌肉异常、盂唇损伤等。骨关节炎发病机理复杂,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原发性OA常与患者年龄增长、遗传、营养、肥胖等相关;继发性OA常继发于外伤、炎症、先天发育异常如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髋臼唇结构损伤等。其中髋臼唇的损伤导致患者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认为与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cCarthy等的研究发现73%的髋臼唇软骨磨损和撕裂的患者存在关节髋臼、股骨软骨的损伤,认为髋臼唇软骨的损伤可能先于关节炎的发生,是导致关节炎的病理因素之一。目前无论是髋臼唇软骨的损伤还是骨关节炎股骨、髋臼软骨的损伤,早期病变,临床症状均不明显,常规X线影像学评估方法不易发现,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疾病已进展到中晚期,只能采取保守治疗缓解症状或关节置换手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早期准确地对OA危险因素、OA疾病发生进行诊断,及早干预治疗,减缓疾病进程,减少致残率,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和影像科医生一直努力的方向。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各种基于MRI的髋关节髋臼唇软骨、髋臼软骨、股骨软骨的形态学半定量和定量评估方法在髋关节OA软骨的评估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目前常规的MRI检查技术在髋臼唇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仍较低,易漏诊、误诊,延误病情,最终导致髋关节OA的发生率增加;MRI的关节软骨的定量评估方法虽已成为研究OA疾病发生及远期疗效的主要指标,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关注膝关节OA患者,髋关节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深部球窝关节,关节间隙狭窄等特点,其研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难度。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应用1.5TMRI髋臼唇放射状扫描方法对患者的髋臼唇软骨损伤情况进行评估,探讨放射状MRI扫描技术在髋臼唇软骨损伤中的价值。2)应用MRI-3D-DESS(3D Dual Echo Steady State,3D-DESS)技术结合Knee-Cap自动软骨分割方法对髋关节股骨和髋臼软骨进行自动分割,定量评估髋关节股骨、髋臼软骨的体积,比较不同髋关节OA等级间软骨体积的差异,探讨自动软骨分割技术对OA疾病的定量MRI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1.收集2018年4月到11月在本院行关节镜手术并证实为轻中度OA伴髋臼唇撕裂且术前均行常规MRI检查和髋关节髋臼唇放射状MRI检查的22例患者MRI和关节镜资料,两位高年资骨关节影像医师分别对常规MRI、放射状MRI图像进行是否存在盂唇撕裂进行盲评,有分歧时由更高年资医生决定,以关节镜评估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常规MRI和放射状MRI技术在诊断髋关节髋臼唇软骨撕裂中的价值。2.纳入117例临床疑似OA的患者进行3D-DESS-MRI扫描,在3D-DESS高软骨分辨率MRI图像上对髋关节股骨、髋臼软骨进行形态学等级评估,根据软骨损伤情况将117例纳入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37)、轻度OA组(n=35)、重度OA组(n=45)。将所有纳入者的3D-DESS图像载入Knee-Cap自动分割软件进行髋关节股骨、髋臼软骨的自动分割,生成三维视图和各亚区体积值。根据自动软骨分割结果计算股骨、髋臼软骨各亚区的体积百分比。运用方差齐性检验各组间基线的一致性,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分析正常组和轻度OA、重度OA三组间各亚区相对软骨体积及体积百分比的差异。结果:1.以关节镜为金标准,常规MRI和髋关节髋臼唇MRI放射状成像技术诊断髋臼唇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似然比分别为:37.2%/93.0%、86.9%/87.0%、54.5%/90.9%、84.2%/93.0%、42.5%/86.9%、2.85/7.15;且P值<0.05。髋臼唇放射状MRI检查技术具有更高的髋臼唇损伤诊断价值,可降低误诊、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髋关节自动分割技术可实现髋关节OA患者股骨、髋臼软骨的自动分割,对各亚区软骨体积进行定量测量。本研究中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重度OA组:股骨总体积(P值=0.002)、髋臼前上侧体积(P值=0.017)、髋臼软骨总体积(P值=0.002)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重度OA患者体积减少;轻度OA组和重度OA组:股骨总体积(P值=0)、股骨前上侧体积(P值=0.003)、股骨中前上侧体积(P值=0.05)、股骨后上侧体积(P值=0.001)、髋臼前上侧体积(P值=0.003)、髋臼总体积(P值=0.008)存在统计学差异,重度OA者体积最小;正常对照组和轻度OA组之间软骨体积差异不显着,但轻度OA组股骨和髋臼平均体积为(6.10±1.19/3.02±0.53),略高于正常组(5.97±0.10/2.93±0.57),这可能是由于OA早期,关节软骨肿胀导致。结论:1.应用髋臼唇放射状MRI扫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髋臼唇软骨损伤的早期诊断率,大幅降低漏诊和误诊率,提高髋臼唇软骨损伤的检出率。2.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自动软骨分割技术可以实现对软骨体积的定量评估,本研究发现重度OA患者的体积较正常和轻度OA患者明显降低,进一步证实了在OA的疾病病程中伴随着关节软骨体积的减少。对患者软骨体积的改变进行纵向评估,可实现对OA病程进行动态监测,将该定量与半定量评估相结合,可以实现OA患者全面评估,为临床选择最佳的诊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最终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影像学在常见风湿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像学在常见风湿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血清学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写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学在血清学阴性类风湿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一部分 STIR、DWI序列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STIR纹理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表与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3)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及其疗效机制的脂质组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
1.3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4 西医对于RA的治疗 |
1.5 其他治疗手段 |
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对于RA的治疗 |
3 艾灸治疗RA的理论研究 |
3.1 艾灸治疗RA的中医理论依据 |
3.2 艾灸治疗RA的临床应用 |
3.3 艾灸治疗RA的规范化研究 |
3.4 艾灸治疗RA的机制研究 |
4 脂质组学概述 |
4.1 脂质组学的概念 |
4.2 脂质组学的常用技术 |
4.3 RA与脂质分子密切相关 |
4.4 RA代谢组学中关于脂质的发现 |
4.5 RA的脂质组学研究 |
4.6 中医药领域的脂质组学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
1 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估 |
1.6 数据综合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不良事件、脱落与随访 |
2.4 方法学质量评估 |
2.5 传统Meta分析结果 |
2.6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研究的临床意义 |
3.2 局限性和启示 |
3.3 结论 |
第三章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浆脂质组学实验研究 |
1 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血浆样本预处理 |
1.5 分析条件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艾灸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疗效观察 |
2.2 数据质量控制 |
2.3 脂质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2.4 RA模型血浆代谢轮廓分析 |
2.5 RA模型血浆差异代谢物鉴定 |
2.6 代谢通路分析 |
3 讨论 |
3.1 造模动物和方法的选择 |
3.2 艾灸对RA大鼠的疗效观察 |
3.3 脂质组学结果分析 |
4 小结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4)18F-FDG PET/CT、PET/MR多模态成像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新的定量及半定量指标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活性评估价值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患者组 |
2.1.2 对照组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测量 |
2.3.1 扫描范围内肌肉分群 |
2.3.2 各肌群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获取 |
2.3.3 肝脏及纵隔血池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获取 |
2.4 对照组肌肉FDG代谢水平与肝脏及纵隔血池放射性分布程度对比 |
2.5 新的指标建立 |
2.5.1 定量指标肌群平均标准化最大摄取比值(mean-SUVmax-mus/SUVmax-liv) |
2.5.2 半定量指标肌肉FDG代谢水平评价总得分(T-Score) |
2.6 新指标对肌炎活动性的评估效能分析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组及对照组一般特征信息 |
3.2 对照组肌肉放射性分布与肝脏及纵隔血池放射性分布程度对比 |
3.3 患者组mean-SUVmax-mus/SUVmax-liv与 CK、LDH、HBDH、ALT、AST相关性分析 |
3.4 患者组T-Score与 CK、LDH、HBDH、ALT、AST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变分布、合并肿瘤及间质性肺炎方面应用价值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患者组 |
2.1.2 对照组 |
2.2 检查方法 |
2.3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灶分布的对称性评价 |
2.4 患者组和对照组各肌群标准化后的SUVmax值对比 |
2.5 患者组各部位标准化后的SUVmax值与对照组对应部位均值的差值对比 |
2.6 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 T-Score差异 |
2.7 肿瘤组和非肿瘤组间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 T-Score差异 |
2.8 不同PET/CT影像学表现与肌炎活性关系 |
2.9 不同PET/CT影像学表现与伴发恶性肿瘤、治疗及临床诊断关系 |
2.10 是否合并间质性肺炎与肌炎活动性及肿瘤伴发率关系 |
2.11 间质性肺炎受累肺组织SUVmax对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病的预测价值 |
2.1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灶分布的对称性评价 |
3.2 患者组和对照组各肌群标准化后的SUVmax值对比 |
3.3 患者组各部位标准化后的SUVmax值与对照组对应部位均值的差值对比 |
3.4 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 T-Score差异 |
3.5 肿瘤组和非肿瘤组间CK、mean-SUVmax-mus/SUVmax-liv和 T-Score差异 |
3.6 不同PET/CT影像学表现类型间CK和 PET定量、半定量指标间差异 |
3.7 不同PET/CT影像学表现与伴发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治疗关系 |
3.8 是否合并间质性肺炎与肌炎活动性及肿瘤伴发率关系 |
3.9 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病与非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病组间肺部病变SUVmax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18)F-FDG PET/MR在皮肌炎应用价值初步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测量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PET与MR对受累情况判断一致性评价 |
3.3 各肌肉PET指标 SUVmax和 MR指标 T2 最大值、T2 平均值相关性分析 |
3.4 PET与MR不一致病灶表现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影像学评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技术路线 |
1.1.3 基线基本资料调查 |
1.1.4 高频肌骨超声检查方法 |
1.1.5 血尿酸实验室检查方法 |
1.1.6 患者依从性检查方法 |
1.1.7 治疗方法 |
1.1.8 随访观察 |
1.1.9 统计学方法 |
1.1.10 质量控制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临床资料 |
1.2.2 基线高频肌骨超声表现 |
1.2.3 随访结果 |
1.3 讨论 |
1.3.1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的变化 |
1.3.2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临床资料的相关研究 |
1.3.3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血尿酸水平的相关研究 |
1.3.4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依从性相关研究. |
1.3.5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周围血流信号变化的分析 |
1.3.6 本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
1.3.7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评估领域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及应用前景 |
2.1 痛风概述 |
2.2 痛风的诊断 |
2.3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4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 |
2.5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
2.5.1 超声可以作为痛风患者疗效监测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
2.5.2 超声观察尿酸盐结晶溶解、消失时点以及其重大意义 |
2.5.3 降尿酸治疗后超声下亚临床滑膜炎对预后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5年ACR/ERCP痛风分类标准 |
附录B 调查表 |
附录C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D 患者依从性调查问卷 |
附录E 痛风患者随访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及关节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Logistic回归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寒热证候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1 RA诊断相关客观指标 |
2 RA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与临床客观指标研究进展 |
1 RA中医证候与一般血清学指标 |
2 RA中医证候与免疫指标 |
3 RA中医证候与影像学指标 |
4 RA中医证候与分子生物学指标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文献计量学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相关临床特点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Logistic回归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寒热证候的临床特征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研究用CRF表格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记录 |
1.3 实验试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各CTD-ILD~+/CTD-ILD~-临床特征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分析 |
2.2 CTD-ILD~+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HRCT差异比较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2010 年ACR/EULAR的RA分类标准 |
附录3 2002 年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标准 |
附录4 2013 年ACR/EULAR制定的SSc分类标准 |
附录5 1975 年Bohan/Peter的PM/DM诊断标准 |
附录6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影像学方法在膝骨关节炎诊断及手法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KOA的影像学检查 |
1.1 X线检查 |
1.2 CT检查 |
1.3 MRI检查 |
2 影像学在KOA手法治疗中的应用 |
2.1 指导手法治疗 |
2.2 判定疗效 |
3 小结与展望 |
(10)基于MRI的髋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MRI的放射状扫描技术在髋臼唇软骨损伤中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3D-DESS-MRI髋关节OA软骨的自动分割定量评估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总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髋关节OA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影像学在常见风湿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血清学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队列研究[D]. 黄一楠.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D]. 史兆娟. 山东大学, 2021(11)
- [3]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及其疗效机制的脂质组学实验研究[D]. 冷雨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18F-FDG PET/CT、PET/MR多模态成像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应用价值研究[D]. 于树鹏.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D]. 陈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及关节活动度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付饶. 新乡医学院, 2020(01)
- [7]基于Logistic回归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寒热证候的临床特征[D]. 陈光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D]. 王妞.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影像学方法在膝骨关节炎诊断及手法治疗中的应用[J]. 邢华,邵盛,储宇舟,陈浩,何鹏飞,沈佳韵,龚利. 北京中医药, 2019(10)
- [10]基于MRI的髋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的形态学研究[D]. 李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