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学研究

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学研究

一、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明[1](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霄[2](2019)在《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理论不断完善成熟,应用于图书馆的技术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在不断改进,图书馆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图书馆事业愈发受到重视,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不断出现。为了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的分布及演变趋势,和为图书馆学的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课题选择参考,本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和主题分析方法及应用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本研究需要说明的核心概念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理论支持。其次,将九种CSSCI收录的期刊中的四万多篇论文进行有效数据提取,分析了新世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态势,评选出了八位最高产作者,确定了各时间段的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从2090篇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出了四千多个关键词,确定各个时间段的高频关键词,并借用SATI软件构建了共词矩阵。再次,将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借助主题分类表分成七个类,将类名视为主题,分析了本世纪图书馆学期刊论文主题分布情况。将学位论文高频词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得到学位论文的主题聚类结果及知识网络图谱。把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了各时段的热门主题,并对未来趋势做出了预测。经过上述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的主题分布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对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主题在时间上的兴起、消亡及共现情况,揭示了图书馆学六大主题的演化趋势及其演变过程的驱动因素,对图书馆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应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对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政策和实践需求的驱动作用,提出了对图书馆学学界与业界要互相融合学习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加以改善。

方雯灿,龚蛟腾[3](2018)在《历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剖析》文中研究表明基础理论向来是图书馆学的学科根基与发展重心,其学术研究经历了七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推动——杭州会议(1984年)、庐山会议(1991年)、常州会议(2000年)、郑州会议(2003年)、重庆会议(2007年)、深圳会议(2011年)和湘潭会议(2017年)。历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都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讨成果完善了学科的理论体系。因而,剖析这七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具体情况,无疑有利于准确把握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脉络。

陈一[4](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秦凯[5](2017)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聚类分析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在迅速加快,我国图书馆学也迎来了全新的社会背景和技术环境,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进入新时期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使得整个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作为图书馆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研究内容,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先后经历了三个变革,分别是文献、信息和知识。随着研究对象的逐渐变化,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并促使着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是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之下完成的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经过重点的研究和长期探索的结果,凝聚着研究生本人和导师的心血。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学研究生的研究发展状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将同种类的数据,按照某种特定的算法将未分类的数据进行归类的方法。共词聚类分析方法与一般的共词分析方法相比,更加精确,可以更好体现出要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并且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研究热点的探索与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的研究发展动态,可以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创作研究方面提供参考。论文以中国知网中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近10年(2006-2015)图书馆学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基础,论文关键词为直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对学位论文提取关键词,并进行共词分析,获得数据矩阵,再利用Ucinet6和Excel软件,对数据表格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和相应的数据处理。最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此来研究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得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论文还对得到的研究热点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获得两者的研究异同点。另外,对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新增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图书馆学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论文的研究成果为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徐晴[6](2016)在《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文中提出图书情报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在知识生产、积累与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其他学科基础理论、方法论、学术观点及实践的借鉴、引用、移植和整合,也有向外输出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产生辐射和影响。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交流与转移,是学科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学科不断转型和创新,提升学术竞争力和学科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调研、演绎推理、文献计量、多元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状况与特征、效果、影响要素及内外部动力作用下的机制问题,研究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含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创新点,形成整个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第1章,明确跨学科研究、知识转移、跨学科知识转移的概念及内涵。在对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二者在方向性、目的性和要素性方面有共通之处,知识转移理论能够作为考察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并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界定,认为该过程包含知识接收与知识发送两个方面,概念界定为下文奠定了逻辑基础。第2章,以知识转移理论为统领,以变化三角理论、竞合互动理论以及MOA框架理论为基础,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支撑。知识转移理论是全文研究的指导理论和出发点,为跨学科知识转移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变化三角理论反映了考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三个视角,即外部关注、系统实施和内部动力;竞合互动理论反映了图书情报学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竞争又共生互利的关系:MOA框架理论为考察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其中第3章,第4章从学科组织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外在刻画,第5章从研究人员个体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内在剖析。第3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进行研究。跨学科引证是跨学科知识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采用引文分析,在知识接受和知识发送两个视角中考察了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从转移规模、转移分布、转移主体、转移情景(外部动力要素)几个方面揭示其特征,研究表明,(1)跨学科知识接收和知识发送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活跃;(2)跨学科知识转移非均衡性特征明显,高度发散与高度聚合现象并存,产生有效吸收和辐射的学科数量并不多;(3)跨学科转移以双向互惠为主,主要发生在近邻学科,即同处社会科学领域的软-应用学科之间,对技术型、应用型知识的需求及辐射强烈;(4)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外部动力要素包含知识距离、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第4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进行研究,侧重于知识引进效果的分析。以CSSCI建库以来,持续被“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收录的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主题聚类、关键词与时间维度的关联以及外部学科实例,揭示了图书情报学通过理论借鉴和方法移植,促进了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第5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立足于研究人员个体作为知识接收方,引入MOA(动机-机会-能力)分析框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提出相关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MOA框架理论适用于跨学科知识转移领域研究,除兴趣动机外,动机、机会、能力三个维度的要素与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主要受到学习倾向、交互能力、知识转移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为后文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应用研究。如何促进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是研究的落脚点,针对组织层面的外部动力要素,提出要从战略上重视和研究学科整体发展规划;针对个体层面的内部动力要素,如何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和创造机会是切入点,提出要建设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环境、构建和完善知识转移激励机制、营造跨学科知识转移文化氛围。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及展望。归纳全文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对后续研究着力点进行展望。研究在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现状、特征及效果,探索知识转移的内外部动力要素及其作用原理与影响,以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创造机会为切入点,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研究对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交流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刚[7](2013)在《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用户需求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学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受到以文献资源为中心的理念影响,加之图书馆本位思想的严重束缚,特别是在学术界对技术研究倾注了过多热情的大环境下,在似乎解决了技术问题就能够解决图书馆所有问题的理念支配下,图书馆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自身建设与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对用户需求的研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随着图书馆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以及图书馆去中心化、去职业化趋势的加剧,图书馆逐渐开始加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以用户需求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并在相关研究中发挥着引领思潮的作用。可以说,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当前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与薄弱之处。第一是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来深入研究用户需求,缺乏比较公认的用户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是缺乏对图书馆用户需求本质的研究,相关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深入性、连续性有待加强;第三,用户需求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利用图书馆产生信息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关系,从这种关系出发,分析这一最简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探求问题的本质及根源,应该是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当前的研究普遍缺乏以用户需求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更多考虑如何获取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很少考虑用户需求的产生、萎缩、消失、转移、外溢、扩散、竞争,对用户以及用户需求所处环境的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在对当前用户需求研究现状、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现状、需求理论、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的研究基础上,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用户需求和图书馆的需求服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构建了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用户需求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用户需求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利用图书馆产生信息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关系。从这种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出发,分析这一最简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探求问题的本质及根源,应该是最科学的思维方法。本文认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可以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因而本文也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来研究图书馆生态服务系统。(2)存在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现象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是指:当图书馆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差异时,用户主动寻找新的服务提供方,将需求部分或者全部诉诸于新的服务方,并对其他图书馆和用户产生影响的现象。在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中,应理性看待并重视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现象,通过对图书馆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合理引导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使用户需求真正得到满足,而不是被囿于图书馆的垄断范围内,或者由于缺乏应有的服务而使用户需求萎缩甚至消亡。(3)对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生态性的界定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否具有生态性,是指导图书馆今后工作重点,努力改进并缩小与其他图书馆差距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本文认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否具有生态性,应从图书馆的生态文明建设、图书馆服务的生态持续性、用户需求的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图书馆服务对用户需求的引导能力与结合能力、种群间的和谐共存与竞争发展、系统角色的职能定位等方面考量。(4)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构成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主体构成、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环境构成、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进行了研究(5)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功能维度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功能维度主要包括提供生态服务、改善优化关系、实现高效健康的信息流转、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引导功能、实现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保持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系统平衡等六大功能维度。(6)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就是将用户、用户需求、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知识、技术、图书馆制度与理念、图书馆、图书馆馆员、图书馆服务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生态结构合理的生态服务系统,并保持系统的协调性、匹配性,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凝聚力,使系统不断向着更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达到某一临界点时产生巨涨落,进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发展。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用户与需求的结合能力、需求与图书馆服务的结合能力、服务与图书馆的结合能力、图书馆与知识的结合能力、知识与用户的结合能力。在此基础上,今后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体现在了基于生态服务链结合能力的用户资源、需求资源的竞争上。(7)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平衡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平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基于服务的内化与外化间的平衡、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主体间的平衡、用户需求与图书馆理念制度核心价值的平衡、用户需求生物多样性与图书馆服务的平衡。(8)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开发能力、获取能力、实现能力、适应能力、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用户需求的引导能力。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进行了概念模型设计,并提出了35条假设。制作了调查问卷并向图书馆发放了调查问卷。使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假设进行了验证。(9)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优化机制、信息流转机制、图书馆用户需求结合机制、生态友好型发展机制、平衡机制、监测与评价机制。(10)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建设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建设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即首先从系统建设的思路入手,对系统运行的基础和系统建设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构建;最后,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构建。

李贺,毛刚,李琳[8](2013)在《我国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986~2012年我国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梳理并研究了当前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的热点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的相关对策。

付天松[9](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李钦海[10](2012)在《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发展与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指明了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总结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对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书馆学五定律并不是封闭的思维体系,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当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发生了巨大变革,图书馆学五定律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仍有启发、应用、指导价值。而网络环境的作用,亦使得图书馆学五定律和图书馆学原理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

二、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4.3.1 方法选择
        4.3.2 分析过程
        4.3.3 解释模型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模型
        5.1.2 研究假设
    5.2 实证分析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5.2.2 探索性分析
        5.2.3 验证性分析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5.3.1 研究结论
        5.3.2 研究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2)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研究综述
        1.2.2 主题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1.2.3 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主题
        2.1.2 键词与主题词
        2.1.3 主题分布
    2.2 学术交流理论
    2.3 主题分析理论
    2.4 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
        2.4.1 洛特卡定律
        2.4.2 齐普夫定律
        2.4.3 布拉德福定律
3 图书馆学主题数据源
    3.1 期刊论文
        3.1.1 期刊论文的选题来源
        3.1.2 期刊论文的杂志选取
        3.1.3 期刊论文的作者
    3.2 学位论文
        3.2.1 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3.2.2 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认定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1 期刊论文数据
        3.3.2 学位论文数据
4 学术研究主题分析
    4.1 期刊论文主题
        4.1.1 主题的形成与分类
        4.1.2 主题的演化趋势与预测
    4.2 学位论文主题
        4.2.1 共词分析
        4.2.2 聚类分析
        4.2.3 多维尺度分析
        4.2.4 社会网络分析
    4.3 主题分布评价与趋势预测
        4.3.1 理论与技术的博弈
        4.3.2 热点预测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图书馆学教研创新
    5.2 图书馆业界学界的融合
    5.3 图书馆学发展趋势
6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历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杭州会议
2 庐山会议
3 常州会议
4 郑州会议
5 重庆会议
6 深圳会议
7 湘潭会议
8 结语

(4)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相关术语界定
        0.2.1 图书馆转型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0.2.3 风险治理
    0.3 理论基础
        0.3.1 组织发展理论
        0.3.2 社会认同理论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0.3.4 不确定性理论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4.3 研究内容
    0.5 研究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1.3 研究评论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3.1 投资与预算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2.3.3 人力资源
        2.3.4 信息技术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3.1 风险测度
        3.1.1 转型效率
        3.1.2 转型成本
        3.1.3 转型效益
        3.1.4 转型文化
    3.2 风险来源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4.1 识别原则
        4.1.1 系统性
        4.1.2 完整性
        4.1.3 重要性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4.2.2 图书馆观察
        4.2.3 意见征询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5.1 总体认知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5.1.3 风险因素测评
    5.2 风险认知差异
        5.2.1 图书馆性质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5.3 多维分析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6.1 环境风险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6.2 运营风险
        6.2.1 业务流程改变
        6.2.2 领导力挑战
        6.2.3 人力资源短缺
    6.3 财务风险
        6.3.1 投资保障不足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6.4 法律风险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6.5 技术风险
        6.5.1 技术采纳迟缓
        6.5.2 技术融合不佳
    6.6 价值风险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6.6.2 传统服务弱化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7.1.1 普遍性
        7.1.2 可预知性
        7.1.3 可变性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7.2.1 演化路径
        7.2.2 演化模型
        7.2.3 转型风险函数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9 研究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5)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聚类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
        1.2.2 共词聚类方法在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
    2.1 研究方法
        2.1.1 内容分析法
        2.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2.1.3 比较研究法
    2.2 研究工具
第3章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关键词的处理与分析
    3.1 数据加工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筛选
    3.2 数据分析
        3.2.1 主题关键词统计
        3.2.2 共现矩阵及社会网络共现图
        3.2.3 社会网络分析
        3.2.4 数据聚类分析
    3.3 结果分析
第4章 我国图书馆学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4.1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
        4.1.1 数据分析
        4.1.2 结果分析
    4.2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
        4.2.1 数据分析
        4.2.2 结果分析
    4.3 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第5章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近年来新增研究热点分析
    5.1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新增热点
        5.1.1 数据分析
        5.1.2 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5.1.3 结果分析
    5.2 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研究热点总结
        6.1.2 关于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6.2 研究创新
        6.2.1 研究内容创新
        6.2.2 研究方法创新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0.2.1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0.2.2 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0.2.3 述评
    0.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0.3.3 研究方法
        0.3.4 本文主要贡献
1 跨学科知识转移概念界定
    1.1 跨学科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1.1 学科
        1.1.2 跨学科
        1.1.3 跨学科研究
    1.2 知识转移
    1.3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
        1.3.1 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1.3.2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及特点
        1.3.3 跨学科知识转移要素
        1.3.4 跨学科知识转移动力
2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转移理论
        2.1.1 信息网络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2.1.2 社会关系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2.1.3 社会认知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2.1.4 知识转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2 变化三角理论
    2.3 竞合理论
    2.4 动机-机会-能力(MOA)框架理论
3 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
    3.1 相关界定
        3.1.1 供体学科与受体学科
        3.1.2 知识转移宽度与知识转移深度
        3.1.3 亲缘学科
    3.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规模
        3.2.1 知识存量
        3.2.2 知识流量
    3.3 知识接收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3.3.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3.3.2 图书情报学供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3.3.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接收特征
    3.4 知识发送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3.4.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3.4.2 图书情报学受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3.4.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发送特征
    3.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亲缘学科类别
        3.5.1 学科分类框架
        3.5.2 图书情报学亲缘学科类别分析
    3.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外部动力
4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
    4.1 基于学科研究主题演化的观察
        4.1.1 数据来源
        4.1.2 方法与过程
        4.1.3 研究主题分析
        4.1.4 研究主题演化
    4.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实践
        4.2.1 图书情报学引进计算机科学知识
        4.2.2 图书情报学引进新闻传播学知识
    4.3 讨论与分析
        4.3.1 注重学术积累与前沿拓展
        4.3.2 理论借鉴与学科体系的完善
        4.3.3 方法移植与研究思路的创新
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识别与验证
    5.1 影响要素识别
        5.1.1 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的MOA框架
        5.1.2 动机(M)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5.1.3 机会(O)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5.1.4 能力(A)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5.1.5 习惯域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5.2 影响要素理论框架及假设
    5.3 实证研究过程
        5.3.1 问卷测量条款
        5.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3 样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5.3.4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5 知识转移行为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5.3.6 各因素协同作用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5.4 影响要素的讨论
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
    6.1 设计跨学科发展战略机制
        6.1.1 明确学科发展环境
        6.1.2 加强学科理论建设
    6.2 建立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机制
        6.2.1 面向宽广的信息职业
        6.2.2 发展多元化的研究队伍
        6.2.3 寻求多领域的应用与合作
        6.2.4 保持跨界和聚焦的平衡
    6.3 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6.3.1 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制度化
        6.3.2 发挥学术成果跨学科评议激励作用
    6.4 完善跨学科知识转移交流机制
        6.4.1 引导跨学科交流意愿
        6.4.2 丰富跨学科交流渠道
        6.4.3 设跨学科交流环境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用户需求
        1.3.2 生态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用户需求的相关理论
        2.1.1 图书馆用户需求
        2.1.2 图书馆用户需求演化
        2.1.3 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
    2.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2.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2.2.3 生态系统功能
        2.2.4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转移
        2.2.5 生态承载力
    2.3 生态位理论
        2.3.1 生态位的概念
        2.3.2 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2.3.3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2.4 生态学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
        2.4.1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用户需求
        2.4.2 生态学视角下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要求
        2.4.3 生态学理论对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工作的扩展
        2.4.4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生态承载力
        2.4.5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生态服务、生态服务系统、生态系统服务
第3章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
    3.1 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的生态性界定
        3.1.1 生态与生态性
        3.1.2 图书馆的生态文明建设
        3.1.3 图书馆服务的生态持续性
        3.1.4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生物多样性
        3.1.5 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的生态环境友好
        3.1.6 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1.7 图书馆服务对用户需求的引导能力与结合能力
        3.1.8 用户需求种群间的和谐共存与竞争发展
        3.1.9 明确的角色职能定位
    3.2 当前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非生态性表征
        3.2.1 服务功能的生态性缺失
        3.2.2 服务职能角色定位的生态性缺失
        3.2.3 服务理念的生态性缺失
        3.2.4 影响力与结合力的生态性缺失
        3.2.5 服务规划的生态性缺失
    3.3 当前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大量用户流失与图书馆边缘化、空壳化
        3.3.2 缺乏从生态学视角正确处理用户需求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3.3.3 服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浪费、污染与不合理现象
        3.3.4 图书馆服务缺乏动态性与变化性
        3.3.5 缺乏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观的指导
第4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4.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构成
        4.1.1 主体
        4.1.2 环境构成
        4.1.3 生态服务链
    4.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
        4.2.1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开发能力
        4.2.2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获取能力
        4.2.3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实现能力
        4.2.4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适应能力
        4.2.5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
        4.2.6 图书馆用户需求引导能力
        4.2.7 各组成要素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绩效的影响
第5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推演
        5.1.1 研究假设
        5.1.2 概念模型设计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调查问卷设置
        5.2.2 数据采集
    5.3 数据分析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3.3 拟合检验
        5.3.4 假设检验结果
    5.4 实证结果讨论
        5.4.1 用户需求开发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2 用户需求获取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3 用户需求实现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4 用户需求适应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5 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6 用户需求引导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第6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
    6.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运行机制的原理
        6.1.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运行机制的内涵
        6.1.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运行机制的原则
    6.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优化机制
        6.2.1 用户需求环境的优化机制
        6.2.2 图书馆信息环境的优化机制
        6.2.3 制度环境的优化机制
    6.3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信息流转机制
        6.3.1 高效的信息流转机制
        6.3.2 信息流转的需求映射机制
        6.3.3 信息流转的图书馆协同机制
    6.4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结合机制
        6.4.1 用户与需求的结合机制
        6.4.2 需求与服务的结合机制
        6.4.3 服务与图书馆的结合机制
        6.4.4 图书馆与知识的结合机制
        6.4.5 知识与用户的结合机制
    6.5 生态友好型发展机制
        6.5.1 生态发展机制
        6.5.2 和谐发展机制
        6.5.3 可持续发展机制
    6.6 平衡机制
        6.6.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主体间的平衡机制
        6.6.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位的平衡机制
        6.6.3 图书馆用户需求种群的生态平衡机制
        6.6.4 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平衡机制
    6.7 监测与评价机制
        6.7.1 环境监测机制
        6.7.2 过程监测机制
        6.7.3 结果监测机制
        6.7.4 评价机制
第7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建设
    7.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建设思路
        7.1.1 系统运行的基础
        7.1.2 系统建设的原则
    7.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结构
        7.2.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概念模型
        7.2.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信息场
        7.2.3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需求场
        7.2.4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
        7.2.5 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的双螺旋结构
        7.2.6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生态服务圈
    7.3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功能
        7.3.1 生态服务功能
        7.3.2 优化调节功能
        7.3.3 信息流转功能
        7.3.4 面向用户需求的引导功能
        7.3.5 生态服务链的结合功能
        7.3.6 系统平衡功能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
    2.1 基于年代分布的文献分析
    2.2 关键词统计分析
    2.3 词频分析
    2.4 低频词分析
3 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热点
    3.1 图书馆用户需求相关理论研究
    3.2 用户需求基础研究
        3.2.1 用户需求的特点
        3.2.2 用户需求的内容与分类
        3.2.3 用户需求研究方法
        3.2.4 用户需求影响因素
    3.3 用户需求的实现
        3.3.1 技术
        3.3.2 资源
        3.3.3 馆员
        3.3.4 图书馆营销
        3.3.5 服务模式
        3.3.6 服务质量
    3.4 用户及行为研究
        3.4.1 用户群体与分类
        3.4.2 用户管理
        3.4.3 用户模型
        3.4.4 用户环境与过程
        3.4.5 用户心理与行为
4 结论
    4.1 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4.2 缺乏对用户需求本质的研究
    4.3 缺乏以用户需求作为逻辑起点的研究
    4.4 研究的角度与范围较广, 但是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深入性、连续性有待加强
    4.5 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仍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4.6 对“以用户为中心”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理解上的再认识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发展与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创立与演化
    1.1 阮冈纳赞与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创立
    1.2 阮冈纳赞旧图书馆学五定律与其应用的解读
        1.2.1 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
        1.2.2 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
        1.2.3 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
        1.2.4 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
        1.2.5 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1.3 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发展
2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2.1 网络环境的要素
        2.1.1 网络技术环境
        2.1.2 网络信息环境
        2.1.3 网络人文环境
    2.2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促进作用和提出的问题
        2.2.1 促进作用
        2.2.1. 1 对办馆思想的影响
        2.2.1. 2 对馆藏发展的影响
        2.2.1. 3 对建筑设备的影响
        2.2.1. 4 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2.2.1. 5 对信息用户的影响
        2.2.1. 6 对信息整序的影响
        2.2.2 提出的问题
3 图书馆学五定律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
    3.1 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
    3.2 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
    3.3 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
    3.4 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
    3.5 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4 结语

四、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D]. 刘霄.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3]历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剖析[J]. 方雯灿,龚蛟腾. 图书馆学研究, 2018(06)
  • [4]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5]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聚类分析法[D]. 秦凯.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6]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D]. 徐晴. 武汉大学, 2016(02)
  • [7]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D]. 毛刚. 吉林大学, 2013(08)
  • [8]我国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综述[J]. 李贺,毛刚,李琳.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0)
  •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发展与网络环境下的应用[J]. 李钦海. 图书馆学刊, 2012(12)

标签:;  ;  ;  ;  

网络环境与图书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