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保山反季马铃薯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高朝派,杨恩学,杨荣凯,帕成周,闫瑞华[1](2021)在《盈江县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介绍盈江县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玄杨静和[2](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是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最薄弱,是云南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要破解农业发展困境,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推广服务集二者于一身,通过农业推广服务将云南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其主动做出改善自身生产、经营境况的行为。在服务环境、服务对象和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本研究将云南8个边疆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区域,将农业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历程,阐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现状,分析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服务效益的路径,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域间相互协同,共同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迈进。
杨艳[3](2018)在《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独龙族世居中缅边境,分布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人口约7000人,与缅甸北部毗邻,少数散杂居于维西、西藏察隅县等地,独龙江乡是其唯一聚居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和其它少数民族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致贫原因复杂,扶贫成本较高、脱贫难度也较大。作为“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贫困状况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落实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前沿阵地和云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尤其“十二五”期间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和当前的精准扶贫成效显着,被媒体誉为“独龙江模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以后,独龙江乡修公路、建新居、通4G,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巨大跨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境封闭山区,快速进入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于封闭的小型社会而言,历史变迁的动力不仅在于生活方式,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与观念。在精准扶贫和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性的碰撞之中,独龙族的知识构成和价值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新旧交替中,这里的人们正在经历一个现代适应的过程,适应不良的情况通过具体社会问题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表现了出来,这是民族贫困地区迅速推进现代化的必然。物质变迁影响认知体系,认知改变又作用于经济结果。社会与观念变迁的特殊性给独龙江乡产业发展打上了极浓厚的乡土烙印,小农式生产在当地有着特殊的生命力。产业扶贫中,村民们在基层政府的带领下,探索了一条具本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新小农”模式。伴随观念变迁,村民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草果种植,赋予本土元素以现代价值。基层政府以现代技术指导生产和管理,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虽然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新小农”模式在运作中还存在不足,但仍是适宜本土情况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经过“直接过渡”后六十余年的帮扶,独龙江乡的“物质贫困”已经得到了解决。但观念的发展并未完全跟上物质跨越的步伐,突出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文化、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亦较薄弱,“精神贫困”还未能完全得到解决。所以,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除继续完善“新小农”模式,创新旅游扶贫思路,建立现代特色产业体系;还应引导独龙族群众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再生产;深化教育改革,继续加大基础和职业教育事业投入;落实素质教育与观念扶贫,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综合施策、共同发力,协调、发挥各帮扶政策的效能最大化。基于独龙族人口较少、聚居的特点,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独龙江乡扶贫政策的构建和落实具有很大的可控性和典型性。伴随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扶农业、扶旅游、扶文化、扶智力、扶志向,定能将独龙江乡由过去的原始“秘境”,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美丽乡村,成就扶贫的“中国经验”。
韩俊[4](2017)在《建水县薯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建水县作为云南省传统农业县,薯类产业在建水县的农业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建水县常年为省内外提供优质的马铃薯、甘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是建水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为建水的农民增收做出了主要贡献。但是,多年的薯类种植历史,使得大量的优良品种混杂退化;而新品种、良种推广严重滞后,薯类作物科研平台尚未建立,薯类科研人员严重紧缺,种植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机械化种植严重落后,种植区域分布较散、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建水县薯类产业的发展。本文以建水县主要薯类作物的具体情况为主线,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搜索,深入了解云南、建水地区主要薯类产业发展的现状、规模、优势;收集近年来建水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分析薯类作物,特别是马铃薯、甘薯在建水地区乃至云南省的优势地位;然后,对建水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一线企业、种植户的具体情况,并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采用个案的形式进行展现;最后进行资料总结、个案分析,得出建水地区主要薯类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研究将为建水县薯类产业的发展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对策措施。
PHUNG THI SINH[5](2017)在《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和越南河江省1955年至2000年间民族政策及其实施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来探讨两国两地的民族政策及其对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希望这样的研究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两省少数民族的生活,推动两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一点绵薄的贡献。云南与河江两省都位于离本国政治经济中心较为偏远的地区,又都地处国家的边境,在国防和安全上地位重要。云南和河江两省是中越两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居住地,这两个地区曾经见证并迎接了很多少数民族大规模的迁徒和定居,并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两省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两省彼此交界,很多少数民族早就有了血统、婚姻、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的联系,这种血缘和历史的联系,长久以来是两国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两省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远离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此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国内大多数省份,如何教育和动员当地少数民族利用本地、本民族的各种资源和优势,克服本地的各种困难和劣势,缩小与国内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差距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国和两省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越南和中国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含了民族理论。在制定和推行各自民族政策时,中国和越南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的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因此虽然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越南和中国两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还是有各自的特点,这是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的内容。第二章是对云南和河江两省的少数民族概况的一个介绍,包括两省少数民族的数量,民族名称,近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等等。第三章探讨这一时期云南和河江两省的民族经济政策,分析云南“兴边富民”和河江“135项目”的重大经济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探讨这一时期两省的民族文化政策,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的保存和发展,历史古籍的搜集和保存,文化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第五章讨论的是两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这一时期两省对少数民族教育都非常重视,制定了和不断调整民族教育的政策,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绩。但两省的具体做法上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值得相互比较和借鉴。第六章探讨两省少数民族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依靠各方面条件的配合,但最主要的是依靠少数民族自己的力量,这其中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所以这一时期,两国两省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自身干部的培养和建设,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出规划安排,为少数民族培养了许多干部。结论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了提炼和概括。
周桂华,杨子汉[6](2016)在《2015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云南省先后经历了沧源5.5级地震、镇雄洪涝、富宁滑坡、华坪洪涝、昌宁泥石流和昌宁5.1级地震、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灾害特点是: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在20 d内发生3次地震;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风雹灾害发生点多面广对农作物影响严重;单点性强降雨频繁发生。该文对2015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进行了综述,对各灾种时空分布和成因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2016年防灾减灾对策建议和措施。
于德才,王海宁,陈建斌,李炎,何霞红[7](2013)在《开展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 探索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新途径》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马铃薯从南美洲原产地向外传播的过程;阐述了在云南省发展冬季马铃薯的意义及优势,并通过试验示范,验证了发展冬季马铃薯的可行性;提出获得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和市场培育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工作。
杨海燕[8](2012)在《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期货市场是为实体经济提供发现价格、管理风险服务的专业市场。在国外农业经济自离不开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自具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在国内许多省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近年来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农民提供了价格指导,给企业提供了经营工具,给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已逐渐成为涉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不可缺少的风险管理工具。云南期货市场由于认识不足、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原因削弱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本论文从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作用入手,结合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政策、产业导向需求和资源优势,全面分析了利用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照分析国内外成熟农产品期货市场经验后,结合云南农产品发展现状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需求,提出了云南农产品期货发展模式构想,最后就发挥高原特色的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提出了几点措施:通过舆论宣传和培训,正确认识期货市场功能;各部门通力协作,营造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良好环境;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行业组织;建立农业产品的套期保值操作指引和风控流程;引导期货机构创新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从而推动期货市场更好的服务“三农”,促进云南农产品期货健康稳定发展。
孙明[9](2011)在《抓住建设桥头堡机遇,把云南省建成国际无公害蔬菜基地》文中研究说明该文分析了把云南省建成国际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理由及有利条件,并详述了无公害蔬菜出口中出现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黄云雁[10](2009)在《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文中认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武定县而言,在集山区、民族和贫困为一体,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县情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
二、开发保山反季马铃薯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保山反季马铃薯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盈江县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种植情况 |
1.2 主推品种 |
1.3 主推技术 |
1.4 种植节令 |
1.5 销售情况 |
2 发展优势 |
2.1 自然资源优势 |
2.2 蔬菜发展优势 |
2.3 单产量高的优势 |
2.4 反季节高价位优势 |
2.5 脱贫致富产业 |
2.6 种植技术推广优势 |
3 存在的问题 |
3.1 种薯质量未保证 |
3.2 生产水平参差不齐 |
3.3 产品缺乏品牌 |
3.4 销售渠道不规范 |
3.5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
4 对策建议 |
4.1 严把种薯质量关 |
4.2 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 |
4.3 树立品牌意识 |
4.4 拓宽销售渠道 |
4.5 引进龙头企业 |
(2)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 |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 |
一、1949-1977 年:起步阶段 |
二、1978-2000 年:加速阶段 |
三、2001 年至今:转型阶段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自然环境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人口与民族环境 |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环境 |
四、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环境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对象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产业 |
二、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三、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 |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容 |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方式 |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生态效益 |
一、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
二、森林覆盖率增加 |
三、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 |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 |
二、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 |
一、农业推广服务为服务对象“能力赋能” |
二、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民组织化赋能 |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表现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原因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表现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原因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表现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原因 |
第四章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重点 |
一、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 |
二、重视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
三、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
第二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具体措施 |
一、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各类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
二、搭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系统 |
三、激发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参与农业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独龙族研究 |
(二)民族地区扶贫研究 |
(三)民族发展研究 |
(四)现代小农经济研究 |
三、研究旨趣与创新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三)重难点与创新 |
四、理论关照与核心概念 |
(一)运用的主要理论 |
(二)发展的概念与内容界定 |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田野点选取 |
(三)田野过程 |
第一章 独龙族与独龙江乡概况 |
一、独龙族的历史与文化 |
(一)历史图景 |
(二)文化素描 |
二、独龙江乡的自然生境与沿革 |
(一)自然生境 |
(二)区位沿革 |
第二章 独龙江乡扶贫历程与社会发展 |
一、早期帮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
(一)“直接过渡”时期的帮扶工作 |
(二)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的帮扶工作 |
二、“十二五”时期整体式扶贫与物质生活水平的飞跃 |
(一)“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政策的制定 |
(二)“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六大工程的实施与落实 |
(三)整体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三、精准扶贫与内生式发展的推进 |
(一)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监督与保障 |
(三)落实精准扶贫中对象的精准 |
(四)精准扶贫阶段的帮扶特点 |
第三章 扶贫与现代观念发展 |
一、扶贫:现代观念形成的背景 |
(一)政府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体系 |
(二)现代生活带来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
二、市场意识:现代观念的内容 |
(一)经济要素进入知识结构 |
(二)工具主义影响价值观念 |
三、碎片化:观念转变的特点 |
(一)信息获得的碎片化 |
(二)知识构成的碎片化 |
四、不适:观念发展与物质进程不同步的结果 |
(一)观念发展不同步引起的具体社会问题 |
(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趋势 |
(三)出现不适是发展中的必然 |
第四章 扶贫与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
一、独龙江乡产业扶贫的历程 |
(一)有心栽花:旅游业发展缓慢 |
(二)无心插柳:草果种植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
(三)关键:基层政府的大力扶持 |
二、独龙江乡产业发展的“新小农”模式 |
(一)“新小农”模式的概念 |
(二)“新小农”模式的特点 |
三、“新小农”模式中的本土元素 |
(一)“懒”与“闲暇” |
(二)“北京时间”与“独龙时间” |
(三)“头人”和“老县长” |
四、“新小农”模式中传统小农元素的现代价值 |
(一)传统小农社区空间结构保留了生存“安全阀” |
(二)小农“生存理性”价值取向降低了市场风险 |
(三)小农式生态逻辑保证了生产的可持续性 |
五、“新小农”模式运作中的问题 |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之难 |
(二)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不足 |
第五章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
一、扶农业:完善“新小农”模式 |
(一)培养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二)帮助小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
(三)提供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支持 |
(四)加大拓宽融资渠道的力度 |
(五)面向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六)全面推动特色种植品种的产业化经营 |
二、扶旅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
(一)新思路:整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元素 |
(二)思路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 |
(三)整合资源推动旅游扶贫的具体对策 |
三、扶文化:推动文化再生产 |
(一)帮助群众在实践中增加本土文化认知 |
(二)培养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识 |
(三)引导群众构建地方核心价值 |
(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四、扶智力:继续加大基础与职业教育事业投入 |
(一)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
(二)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创造就近就业条件 |
五、扶志向:落实素质教育和观念扶贫 |
(一)丰富教育形式,落实素质教育 |
(二)活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
六、共同发力:实现各帮扶政策的最大效能 |
(一)增强基层政府执行力,发挥政策的综合效能 |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社会扶贫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2:调查问卷(节选) |
附录3:独龙江乡《村规民约》 |
附录4:微信截图授权 |
附录5:独龙江乡巴坡村贫困户名单 |
(4)建水县薯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云南省薯类产业发展情况 |
1.1.2 建水县薯类产业发展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利用资源、发挥优势 |
1.3.2 因势利导,强化组织领导 |
1.3.3 做好种植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
1.3.4 不断引进新良种,大力推广种植 |
1.3.5 进行标准化生产,提质增效促增收 |
1.3.6 项目大力支撑,产业发展快速推动 |
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2.1 文献查阅法 |
2.2 实地调查法 |
2.3 个案分析法 |
3 建水县主要薯类产业发展的现状 |
3.1 建水县薯类产业的现状 |
3.2 甘薯 |
3.2.1 新品种的引入与推广 |
3.2.2 种植制度新布局 |
3.2.3 规范化种植 |
3.2.4 产业化现状及开发前景 |
3.3 马铃薯 |
3.3.1 建水县冬马铃薯产业现状 |
3.3.2 建水县发展冬马铃薯产业的优势 |
3.3.3 建水县冬马铃薯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 |
3.4 个案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 |
4.1 品种混杂退化 |
4.2 新品种、良种推广严重滞后 |
4.3 各类设施设备不完善 |
4.4 分布较散 |
4.5 市场化程度低 |
4.6 产量低 |
5 对策建议 |
5.1 解决品种退化问题 |
5.2 完善各类设备设施 |
5.3 积极申报科研平台 |
5.4 规模化种植、提高市场化程度 |
5.5 大力实施科技兴薯战略,提升薯类产业品质 |
5.6 重视龙头企业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7 树立建水县薯类品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起 |
2. 研究成果述评 |
3. 本论文的主要资料 |
4. 研究对象与思路 |
5. 研究方法 |
6. 特色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国与越南民族政策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和越南运用 |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 |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越南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两国实践的差别 |
一、民族成分确定 |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
小结 |
第二章 云南与河江省的民族状况 |
第一节 两地地理概况 |
一、云南省地理概况 |
二、河江省地理概况 |
三、两地地理概况比较 |
第二节 两地民族状况 |
一、云南省民族状况 |
二、河江省民族状况 |
第三节 两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
一、云南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
二、河江省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
三、两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比较 |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经济政策 |
第一节 云南省民族经济政策 |
一、1955年-1977年 |
二、1978年-1991年 |
三、1992年-2000年 |
四、民族经济政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经济政策 |
一、1955年-1975年 |
二、1976年-1986年 |
三、1986年-2000年 |
第三节 两地经济政策比较 |
一、政策的相同点 |
二、政策的差异点 |
三、云南省的民族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
四、对两地民族经济政策的思考 |
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文化政策 |
第一节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
一、1955年-1977年 |
二、1978年-1991年 |
三、1990年-2000年 |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文化政策 |
一、1955年-1985年 |
二、1986年-2000年 |
第三节 两地民族文化政策比较 |
一、政策的相同点 |
二、政策的差异点 |
三、云南省民族文化政策经验对河江省的启示 |
小结 |
第五章 两地的民族教育政策 |
第一节 云南省民族教育政策 |
一、1955年-1977年 |
二、1978年-1991年 |
三、1992年-2000年 |
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教育政策 |
一、1955年-1985年 |
二、1986年-2000年 |
第三节 两地民族教育政策比较 |
一、政策的相同点 |
二、政策的差异点 |
三、云南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
小结 |
第六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
第一节 云南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
一、1955年-1977年 |
二、1978年-2000年 |
第二节 河江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
一、1955年-1985年 |
二、1986年- 2000年 |
第三节 两地民族干部政策比较 |
一、政策的相同点 |
二、政策的差异点 |
三、云南省民族干部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云南少数民族支系,称谓及居住地表 |
附表二: 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 |
附表三: 云南省四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数表 |
附表四: 河江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整理项目 |
附表五: 河江省田野调查说明 |
后记 |
(6)2015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015年云南省自然灾害灾情 |
1.1 灾情概况 |
1.2 灾情对比 |
1.3 灾情特点 |
1.4 各灾种致灾情况 |
2 2015年主要自然灾害描述 |
2.1 气象气候灾害 |
2.1.1 主要气象灾情概况 |
2.1.2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 |
2.1.3 主要气象灾害 |
(1)雪灾、低温冷害和霜冻 |
(2)干旱灾害 |
(3)森林火灾 |
(4)冰雹、大风灾害 |
(5)雷电灾害 |
(6)洪涝灾害 |
(7)地质灾害 |
2.2 地震灾害 |
2.2.1 概况 |
2.2.2 M≥5级地震及灾害情况 |
2.2.3 2015年云南地震灾害特点 |
2.3 地质灾害灾情 |
2.3.1 概况 |
2.3.2 特点 |
(1)与多年同期相比灾情偏轻 |
(2)滇东北、滇西、滇东南局部地区灾情严重 |
2.4 洪旱灾情 |
2.4.1 概况 |
2.4.2 2015年雨水情特点 |
2.5 农业 |
2.5.1 概况 |
2.5.2 特点 |
2.6 环境污染 |
2.6.1 概况 |
2.6.2 特点 |
2.7 森林火险 |
2.7.1 概况 |
2.7.2 特点 |
2.8 林业有害生物 |
2.8.1 概况 |
2.8.2 特点 |
3 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
4 主要灾害时空成因规律及减灾措施探讨 |
4.1 蹦塌、滑坡、泥石流生成环境及防治措施 |
4.1.1 生成环境 |
(1)自然地理环境 |
(2)地质环境 |
4.1.2 防治措施 |
4.2 云南地震活动及其特点 |
4.2.1 震灾因素、机制和影响因素 |
4.2.2 减轻地震灾害对策 |
4.3 气象灾害成因及变化规律 |
4.3.1 对农业的影响及形成原因 |
4.3.2 防治措施 |
4.4 洪涝灾害及防治措施 |
4.4.1 洪涝灾害特点及因素分析 |
4.4.2 防治对策 |
4.5 环境灾害 |
4.5.1 云南环境灾害特点 |
4.5.2 防治对策、措施和建议 |
4.6 农业灾害 |
4.6.1 农业生物灾害的发生特点 |
4.6.2 防治措施 |
(7)开展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 探索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铃薯传播及在我国种植概况 |
二、云南发展冬季马铃薯的意义及优势 |
三、云南发展冬季马铃薯的可行性验证 |
四、云南发展冬季马铃薯生产需加强的工作 |
(8)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思路 |
2 发展农产品期货的背景和必要性 |
2.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功能与定位 |
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2.3 发挥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的意义与必要性 |
2.4 云南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
3. 发挥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3.1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分析 |
3.2 云南主要农产品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
3.3 发挥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的市场技术条件分析 |
4 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比较借鉴 |
4.1 国外的成熟运作经验 |
4.2 国内期货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
4.3 云南农产品期货发展模式分析 |
5 发挥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的促进措施 |
5.1 通过舆论宣传和培训,正确认识期货市场功能 |
5.2 各部门通力协作,营造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良好环境 |
5.3 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行业组织 |
5.4 建立农业产品的套期保值操作指引和风控流程 |
5.5 引导期货机构创新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抓住建设桥头堡机遇,把云南省建成国际无公害蔬菜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把云南省建成国际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理由 |
2.1 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1 把蔬菜当作战略物资来生产和储备 |
2.1.2 树立可靠国际形象 |
2.1.3 服务国内需要 |
2.1.4 发挥优势, 产品互补 |
2.1.5 各国蔬菜危机是机会 |
2.2 云南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产业, 农民增收好途径 |
2.3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3 把云南省建成国际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利条件 |
3.1 区位优势 |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 |
3.3 气候条件好 |
3.4 省森林覆盖率高, 几乎无污染 |
4 云南省无公害蔬菜出口概况 |
4.1 出口总量情况 |
4.2 出口地区和国家 |
4.3 出口产品结构 |
4.4 出口蔬菜产地 |
4.5 运输方式 |
5 云南省无公害蔬菜出口存在的问题 |
5.1 规模小, 占全国蔬菜出口的比重不大 |
5.2 贸易区域集中 |
5.3 品种相对单一集中, 鲜蔬菜比重较高 |
5.4 绿色蔬菜认证少, 知名品牌缺乏 |
5.5 运输方式、通关不便利导致物流成本高 |
5.6 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难应对, 农药残留量等难以控制 |
5.7 发展与水、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矛盾突出, 资源利用不科学 |
5.8 菜贱伤农 |
5.9 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 |
6 把云南省建设成为国际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对策 |
6.1 无公害蔬菜应首先确保国内需要再出口 |
6.2 环环紧扣无公害要求 |
6.3 结合云南实际发展无公害蔬菜 |
四、开发保山反季马铃薯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盈江县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J]. 高朝派,杨恩学,杨荣凯,帕成周,闫瑞华. 农家参谋, 2021(20)
- [2]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D]. 玄杨静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D]. 杨艳.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4]建水县薯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韩俊.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7)
- [5]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D]. PHUNG THI SINH.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2015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J]. 周桂华,杨子汉. 灾害学, 2016(03)
- [7]开展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 探索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新途径[J]. 于德才,王海宁,陈建斌,李炎,何霞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S1)
- [8]云南农产品期货交易功能研究[D]. 杨海燕. 云南大学, 2012(05)
- [9]抓住建设桥头堡机遇,把云南省建成国际无公害蔬菜基地[J]. 孙明. 中国发展, 2011(S1)
- [10]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N]. 黄云雁. 云南经济日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