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多方面发展的潜艇(论文文献综述)
吕中良,赵子甲,田立朝[1](2021)在《核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辐射防护课程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解决学员的"核恐慌"心理、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实践环节缺乏等现状,本文探讨了如何在结合当前核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下,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创新设计,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学员学习心理、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实践创新等问题。
张心悦[2](2021)在《燃料电池氢循环喷射器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氢燃料电池喷射式氢循环系统具有体积小、噪音小、无寄生能耗等优点,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然而传统固定结构喷射器难以满足燃料电池变功率运行需求,亟需展开深入研究。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工作流体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喷嘴出口位置(NXP),提升喷射器的引射性能,对于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基于对波纹管和喷射器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波纹管自动调节喷嘴出口位置的喷射器,从而提升变工况下喷射器的工作效率。其次推导得出喷射器背压与二次流压力关系模型。根据一次流压力的变化范围以及背压,可计算得到相应的二次流压力。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不同阳极进口压力下,喷射器的引射比随工作流体压力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工况下的喷射器内部速度云图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不同压力条件下,改变喷射器的喷嘴出口位置,建立了最优喷嘴出口位置与喷射器工况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一种可以根据工作流体压力变化自动调节NXP的喷射器。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工作流体压力的升高有助于提升对二次流体的抽吸能力。压力为3bar时,在NXP=-15.6mm时,引射比达到峰值2.43。同时,采用数值解析获得了变工况下喷射器最优NXP的判定方法,该研究有助于变工况下喷射器与电堆的匹配设计与优化。
茹月婷[3](202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国防意识的培养研究 ——以统编版八年级为例》文中指出
王秀芳[4](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聂向明[5](2020)在《近代中国海权观的确立及其扩展》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探讨近代中国海权观的确立,及该观念在中国历史环境中的发展。所选择的时段以马汉海权理论传入中国为起点,下限到1949年前。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马汉海权论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的华人海权理念的变化。需要强调的是,此前的中国,尽管没有明确的海权观念,但早已存在与“海权”相关的实践。马汉海权理论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逐渐向现代转型。第二部分考察“海权”作为一个固定的、专门的概念在中国确立后,中国为加强自身国防,在军事战略观方面的进步——形成“陆地—海洋(海面、水下)—天空”的立体海权战略观的具体过程,阐明中国在极其不利的历史环境中,依据世界海权问题的发展变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海权观、战略观的努力。第三部分从“权力”、“权利”、“领海”三个维度讨论在海权战略、海洋权力和海洋权利维护方面中国在海权问题方面的实践,彰显中国在法律框架之下为解决海权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张宇哲[6](2020)在《布放载荷强扰条件下UUV快速镇定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无人水下航行器(UUV)在海洋资源开发、搜索侦查、海上作战等军事、民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UUV正朝着大深潜、长续航以及多功能等方向发展,其中能够携带布放多功能载荷的UUV研发势在必行,对于国防及科研均有重要意义。UUV布放载荷的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载荷出管时对UUV产生的反作用力,载荷出管使UUV产生浮重不平衡在垂向上产生力及力矩,以及外界不确定环境及海流对UUV产生的干扰。在受到各种扰动时,UUV能否保持自身位姿成为顺利布放载荷任务的关键。本文将针对布放载荷UUV的快速镇定控制进行以下研究:首先,为UUV建立大地坐标系和艇体坐标系,根据UUV的空间运动及流体力学,建立UUV五自由度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分析了海流对UUV的干扰,并建立海流干扰模型。而后针对水下水下几种常用布放载荷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选取了自航式发射方式进行布放载荷。对载荷出管的运动及受力进行分析,得到载荷运动方程及对UUV产生的强干扰力模型。其次,针对载荷布放对UUV造成的强扰动设计配置合理的UUV控制系统,设计合理的补水舱,并详细分析了补水舱的进水过程,得到其进水方程,以及水舱补水对UUV产生的力及力矩。而后对UUV的推进器系统进行合理配置,设计分析了推进器的推力逻辑分配。分别计算出推进器在各自由度所能提供的最大推力,并分别针对海流干扰以及载荷布放强扰动所造成的干扰力进行对比,分析了 UUV自身位姿保持能力。再次,针对UUV布放载荷受到强扰动其自身姿态位置会发生较大变化的问题,运用鲁棒H∞控制方法为其设计鲁棒镇定控制器。根据UUV五自由度误差模型及整合的干扰力模型,运用黎卡提方程法设计出鲁棒H∞控制器。并设计合理的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所设计控制器的稳定性,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器效果。最后,根据对UUV执行布放载荷任务的工作特点,进一步对所设计的鲁棒镇定控制进行仿真验证。分别进行了海流干扰条件下以及海流干扰且有航速条件下两种情况的UUV布放载荷仿真,通过鲁棒H∞控制器与传统PID控制相对比,根据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鲁棒H∞控制器的鲁棒性、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快速性。
叶章基[7](2018)在《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污损生物增加了船舶航行阻力,导致燃油消耗大幅增加,增加了“碳排放”。一旦船舶船底被污损,还需花费巨额费用用于清除污损生物。涂装防污涂料是目前最方便、经济且有效的方法。在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背景下,研制和应用具备节能减阻效果的防污涂料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效益。在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基于聚甲基丙烯酸锌和主链降解型聚丙烯酸硅烷酯的两种新型防污涂料,研究了树脂结构、配方组成等对防污涂层减阻和防污性能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浅海挂板试验、动态模拟试验、表面粗糙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防污涂层防污性能和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防污涂层基料树脂主链中引入甲基,以及采用粒径细且均匀的防污剂,可以降低涂层水解后的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了涂层与水流间摩擦阻力。研制的丙烯酸锌减阻防污涂料与磨蚀型防污涂料839相比,阻力平均降低了4.2%。(2)采用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树脂,采用防污剂复配筛选出防污效果较好的Cu2O/CPT复配防污剂,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测定了防污涂层防污剂渗出率和附着力随浸泡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并获得了颜料体积浓度(PVC),树脂/松香比例、R助剂用量等各因素的最佳值P2,,RR3,R1,获得了新型主链降解聚丙烯酸硅烷酯防污涂料配方。所研制的防污涂料与防锈涂料/连接涂料配套性能良好,可采用刷涂、辊涂和高压无气喷涂施工。具有良好的实船涂装性能。所研制的防污涂料不含有机锡、DDT等国际海事组织禁用的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胡鹏[8](2018)在《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正在引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必将深远影响世界力量格局的消长变化。习近平深刻指出:“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2)世界各主要强国无不积极致力于掌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拟定科技发展的方向,评估科技发展的影响,运用科技调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确保科技发展的成果能够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造福人类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纵深的历史视野及宽广的全球视野两个维度,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就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立了一套体系完整、博大精深的科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科技思想是对新时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在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习近平科技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践行习近平科技思想,指导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择“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这样一个题目的研究动机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研究重点与创新点等一些基本问题。第二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思想资源。本章的重点是系统梳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系统回顾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科技思想;重点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技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理论中的科技思想;探寻了以道家和道教的超越意识、墨家“利民实用”的技术观、法家“发展耕战,厚生强国”的技术观、儒家“重义轻利”的科技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思想对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影响;阐述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西方近现代科技思想为代表的世界文明对习近平科技思想创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第三章习近平科技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及形成历程。本章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作为习近平科技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本章第二部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两个方面对习近平科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本章第三部分系统回顾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历程,并将其总结归纳为从萌生到初步形成、从丰富到深化发展、从体系完备到走向成熟三个阶段。第四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科技创新思想、科技战略思想、科技人才思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科技伦理思想五大部分并加以详细论述。科技创新思想主要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战略思想主要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非对称”赶超战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人才思想主要从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主要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科技伦理思想主要从让科技为人类造福、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与哲学意蕴。在系统梳理习近平科技思想内容基础上,本章第一部分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概括总结为人民性、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实践性。第二部分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科技思想中蕴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出习近平科技思想强烈的历史意识和自觉的世界眼光。第六章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章首先论述习近平科技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其次,从习近平科技思想自身已形成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为中国科技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提供思想武器;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在中国新发展理念实践中的重大价值;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等方面论证了习近平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结论部分。纵观全文,综合考察习近平科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促进作用,得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科技思想精髓,习近平科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重要基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结论。
李莉[9](2018)在《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想思维训练在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充分重视联想思维训练。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学科,是加强小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阵地。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阐明了小学阶段是进行联想思维训练的关键期,并从联想思维训练与智力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关系出发,阐释了强化联想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接着,认真分析阐述了联想思维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并且以几种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分析了其中可进行联想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图画教学、字词教学、文学作品教学、科学作品教学及作文教学五个模块,具体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联想思维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
刘武,李彬,林洁馨,陈德群,肖龙忠[10](2017)在《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1、学生多元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决定未来社会命运的人才培养的教育己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焦点。二次大战后,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不少国家都进行了划时代的教育改革,尤其关注基础教育的质量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智能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各国学校都面对着培养21世纪一代新人的挑战。学校
二、向多方面发展的潜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多方面发展的潜艇(论文提纲范文)
(1)核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核辐射防护”课程教学现状 |
2“核辐射防护”课程理论教学的创新设计 |
2.1量化辐射水平,理论结合实践,克服学员“核恐慌”心理 |
2.2围绕核科技前沿设计探索性问题,增加课程趣味性 |
2.3讲透物理概念,在应用中解剖物理本质 |
2.4联系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体现深度与广度 |
2.5课堂案例引申变通,设计习题 |
3“核辐射防护”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
3.1“实体”+“虚拟”模型演示实践 |
3.2专题实践研讨 |
3.3核辐射防护课程线下实验 |
3.4构建核安全实践教学基地,面向一线的实践训练 |
3.5核+X创意大赛 |
4结语 |
(2)燃料电池氢循环喷射器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PEMFC研究现状 |
1.2.1 燃料电池发展历史 |
1.2.2 燃料电池燃料供应系统 |
1.3 喷射器研究主要现状 |
1.4 本文研究 |
第2章 喷射器理论 |
2.1 喷射器工作原理 |
2.2 喷射器分类 |
2.3 喷射器性能评价指标 |
2.4 喷射器几何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PEM燃料电池的自调节喷射器设计 |
3.1 燃料电池系统简介 |
3.2 配有波纹管的自调节喷射器设计 |
3.2.1 波纹管机理 |
3.2.2 自调节NXP喷射器设计 |
3.3 PEM燃料电池喷射器三端口压力之间关系 |
3.4 喷射器工况设置 |
3.5 模型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喷射器数值模拟研究 |
4.1 CFD机理 |
4.1.1 控制方程 |
4.1.2 湍流模型 |
4.1.3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
4.2 喷射器模型 |
4.2.1 喷射器网格建立 |
4.2.2 网格无关性验证 |
4.2.3 模型验证 |
4.3 数值仿真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喷射器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 |
5.1 喷射器性能与一次流压力之间关系 |
5.2 不同NXP下引射比变化 |
5.3 最优NXP拟合 |
5.4 自调节喷射器与传统喷射器性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近代中国海权观的确立及其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二、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海权”概念在中国的确立与展开 |
一、“海权”概念的传入 |
二、中国人海权观的初现 |
三、中国近代“海权”实务 |
第二章 中国海权观的立体伸展 |
一、海陆两权结合论 |
二、水下海权观 |
三、空中海权观 |
第三章 近代国际法对中国海权观的影响 |
一、“力—利”观的转换 |
二、“领海”观的型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布放载荷强扰条件下UUV快速镇定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UUV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UUV控制技术发展概述 |
1.4 鲁棒H_∞控制的概念及发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布放载荷UUV运动与建模及干扰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UUV运动学建模 |
2.3 UUV动力学建模 |
2.4 UUV五自由度运动模型 |
2.5 海流干扰力和力矩 |
2.6 载荷布放方法选择与干扰力分析 |
2.6.1 水下布放载荷常用方法 |
2.6.2 布放载荷的运动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布放载荷UUV控制系统研究及姿态保持能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浮力补偿装置设计与分析 |
3.2.1 浮力补偿装置选取 |
3.2.2 补水舱的设计与进水过程 |
3.3 推进器系统分析 |
3.3.1 布放载荷UUV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
3.3.2 推进器系统 |
3.3.3 推进器逻辑分配 |
3.3.4 UUV推进器配置信息 |
3.4 UUV姿态保持能力分析 |
3.4.2 UUV抵抗海流大小分析 |
3.4.3 载荷布放强干扰下的UUV姿态保持能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布放载荷强扰下的UUV鲁棒镇定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鲁棒H_∞控制方法 |
4.2.1 鲁棒H_∞控制理论 |
4.2.2 鲁棒H_∞状态反馈控制 |
4.3 载荷布放扰动下UUV鲁棒镇定控制器 |
4.3.1 控制器设计 |
4.3.2 稳定性证明 |
4.3.3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流干扰下布放载荷UUV镇定控制仿真 |
5.1 引言 |
5.2 海流干扰条件下载荷布放仿真试验 |
5.3 有海流干扰且UUV有航速情况下载荷布放仿真试验 |
5.3.1 一节航速下载荷布放仿真试验 |
5.3.2 二节航速下载荷布放仿真试验 |
5.3.3 四节航速下载荷布放仿真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 |
1.1.1 概况 |
1.1.2 污损生物对船舶的危害 |
1.1.3 污损生物对工业设施的危害 |
1.1.4 污损生物对渔业养殖设施的危害 |
1.2 海洋防污技术 |
1.2.1 概况 |
1.2.2 海洋防污材料发展历史 |
1.3 海洋防污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1 自抛光防污涂层材料发展现状 |
1.3.2 仿生防污材料发展现状 |
1.3.3 表面减阻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总体研究方案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1 总体研究方案 |
1.6.2 关键技术 |
第二章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防污涂料防污性能试验方法 |
2.3.2 防污涂料制备及涂装工艺试验方法 |
2.3.3 防污涂料常规性能及涂层体系性能试验方法 |
2.3.4 防污涂料专用树脂性能表征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防污涂料开发 |
3.1 引言 |
3.2 原材料的选择 |
3.2.1 树脂的选择 |
3.2.2 防污剂的选择及复配 |
3.2.3 其它原材料的选择 |
3.2.4 试验用主要原材料 |
3.3 新型丙烯酸锌自抛光防污涂料研制 |
3.3.1 涂膜水解后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 |
3.3.2 新型防污涂料性能试验研究 |
3.3.3 新型防污涂料减阻性能验证研究 |
3.3.4 小结 |
3.4 新型主链降解丙烯酸硅烷酯自抛光防污涂料研制 |
3.4.1 树脂复配筛选研究 |
3.4.2 防污涂料配方优化设计 |
3.4.3 防污涂料配方设计因素的确定 |
3.4.4 助剂的选择及涂料触变性研究 |
3.4.5 防污涂料基本配方 |
3.4.6 防污涂料性能验证 |
3.4.7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污涂料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新型防污涂料生产工艺研究 |
4.2.1 产品规格 |
4.2.2 主要原材料规格 |
4.2.3 防污涂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
4.2.4 防污涂料工艺过程简述 |
4.2.5 防污涂料出厂检验指标结果 |
4.3 防污涂料的涂装工艺研究 |
4.3.1 涂装方法及涂装工艺参数 |
4.3.2 涂料干燥性能及复涂间隔 |
4.3.3 防污涂料修补工艺研究 |
4.4 新型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
4.4.1 新型丙烯酸锌自抛光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
4.4.2 新型丙烯酸硅烷酯自抛光防污涂料实船涂装试验研究 |
4.5 防污涂料应用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4.7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8)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的研究 |
1.2.2 关于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科技的涵义 |
1.4.2 科技思想的涵义 |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思想资源 |
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科技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
2.1.2 列宁的科技思想 |
2.1.3 斯大林的科技思想 |
2.2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理论中的科技思想 |
2.2.1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 |
2.2.2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
2.2.3 江泽民的科技思想 |
2.2.4 胡锦涛的科技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思想 |
2.3.1 道家和道教的超越意识 |
2.3.2 墨家“利民实用”的技术观 |
2.3.3 法家“发展耕战,厚生强国”的技术观 |
2.3.4 儒家“重义轻利”的科技思想 |
2.4 世界文明中的科技思想 |
2.4.1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思想 |
2.4.2 西方近代科技思想 |
2.4.3 西方当代科技思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及形成历程 |
3.1 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
3.1.1 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
3.1.2 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
3.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特点 |
3.2 时代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
3.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主题 |
3.2.2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
3.3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历程 |
3.3.1 从萌生到初步形成 |
3.3.2 从丰富到深化发展 |
3.3.3 从体系完备到走向成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科技创新思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4.1.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4.1.2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 |
4.1.3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
4.1.4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4.2 科技战略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4.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2.2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 |
4.2.3 “非对称”赶超战略 |
4.2.4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 |
4.3 科技人才思想: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
4.3.1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
4.3.2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
4.3.3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
4.4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
4.4.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4.4.2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
4.5 科技伦理思想: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
4.5.1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
4.5.2 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与哲学意蕴 |
5.1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特征 |
5.1.1 人民性——科技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 |
5.1.2 创新性——科技发展要以创新为首要驱动力 |
5.1.3 时代性——科技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 |
5.1.4 开放性——科技发展要广纳互鉴世界经验 |
5.1.5 前瞻性——科技发展要抢占先机 |
5.1.6 实践性——科技发展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
5.2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哲学意蕴 |
5.2.1 蕴藏着唯物辩证法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基本原则 |
5.2.2 蕴藏着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 |
5.2.3 蕴藏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5.2.4 蕴藏着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5.2.5 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观 |
5.2.6 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自觉的世界眼光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6.1 习近平科技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思想发展到新阶段 |
6.2 习近平科技思想已形成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 |
6.3 习近平科技思想为中国科技实现“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角色转变提供了思想武器 |
6.4 习近平科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 |
6.4.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6.4.2 面向经济主战场 |
6.4.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
6.5 习近平科技思想在中国新发展理念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
6.5.1 引领“创新发展” |
6.5.2 促进“协调发展” |
6.5.3 带动“绿色发展” |
6.5.4 助力“开放发展” |
6.5.5 支撑“共享发展” |
6.5.6 保障“安全发展” |
6.6 习近平科技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 |
6.6.1 科学技术是孕育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
6.6.2 科学技术是加速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6.6.3 科学技术是决定军事发展的主要战斗力 |
6.6.4 科学技术是实现政治发展的主要影响力 |
6.6.5 科学技术是提升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生命力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阐释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学生的特征和强化联想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言语发展 |
一、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
三、小学生的言语发展 |
第二节 强化小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
一、联想思维训练与智力发展 |
二、联想思维训练与形象思维 |
三、联想思维训练与逻辑思维 |
四、联想思维训练与发散性思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联想思维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联想思维训练的理论基础 |
一、联想心理学 |
二、学习迁移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语文课程标准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联想思维训练的实践意义 |
一、强化联想思维训练,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
二、强化联想思维训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联想思维的主要内容 |
一、类似联想 |
二、接近联想 |
三、对比联想 |
四、因果联想 |
五、跳跃联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图画教学的联想思维训练 |
一、在欣赏图画内容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 |
二、在图画和语言的结合训练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 |
三、在勾勾画画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 |
第二节 字词教学的联想思维训练 |
一、通过字理教学,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训练 |
二、通过色彩词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训练 |
第三节 文学作品教学的联想思维训练 |
一、在童话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训练 |
二、在寓言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训练 |
三、在诗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训练 |
四、在散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训练 |
第四节 科学作品教学的联想思维训练 |
一、在品味文章语言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 |
二、在挖掘文章内容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 |
三、在明晰文章结构中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 |
第五节 作文教学的联想思维训练 |
一、在低年级的观察写话中强化联想思维 |
二、在中高年级的记实和想象作文中强化联想思维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附录 |
后记 |
四、向多方面发展的潜艇(论文参考文献)
- [1]核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J]. 吕中良,赵子甲,田立朝. 科教导刊, 2021(22)
- [2]燃料电池氢循环喷射器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D]. 张心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3]初中历史教学中国防意识的培养研究 ——以统编版八年级为例[D]. 茹月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5]近代中国海权观的确立及其扩展[D]. 聂向明. 武汉大学, 2020(09)
- [6]布放载荷强扰条件下UUV快速镇定控制方法研究[D]. 张宇哲.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新型船舶防污涂料研制及应用[D]. 叶章基.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 [8]习近平科技思想研究[D]. 胡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9]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研究[D]. 李莉. 苏州大学, 2018(01)
- [10]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A]. 刘武,李彬,林洁馨,陈德群,肖龙忠.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