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北白于山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许小明,徐玉霞,马楠[1](2017)在《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方法研究——以广灵县平城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荒山坡地栽培仁用杏,实现生态效益和果林经济创收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福地方百姓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的杏园差异化管理导致的迥异结果进行比较,以提高当地果农对果园管理的认知水平和实操经验。结果表明,背风向阳的坡地中上部为仁用杏较为理想的建园地,仁用杏盛果期已管理园地产量为未管理园地的3倍左右,人工综合管理方法对促进果树长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应着重从立地条件、品种优化和提高坐果率、土肥水管理、霜冻预防、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6个因素入手,重视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在园地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仁用杏高产稳产和增加农户收益。
崔虹霞,鲁周民[2](2017)在《榆阳区大扁杏生产中晚霜冻害现状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在对榆阳区大扁杏早春晚霜冻害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大扁杏开花、生长、结果习性规律,从预测预报、园址选择、品种选育、栽植技术、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避免或降低大扁杏晚霜冻害程度的技术方法。
崔虹霞[3](2016)在《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扁杏是一种以仁用为主,仁、肉、壳兼用的经济树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榆阳区大扁杏基地是“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区,是榆阳区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实现产业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调整和优化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动榆阳区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建设及全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陕西省大扁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结合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和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决策分析法,探讨产业发展潜力,结合效益分析,提出大扁杏产业发展对策和基地建设技术措施,以期实现本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期目标。主要结论如下:1、榆阳区杏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良种选育、晚霜冻害研究滞后,;林分质量低、低效产园改造迟缓;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培训力度不大、措施落实不到位;抚育管理粗放不规范;产业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低;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性不够,产品深加工研发欠缺;农村专业合作社作用不明显。2、榆阳区杏产业发展对策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研究,结合产业效益分析及SWOT决策分析法,提出榆阳区大扁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即:(1)大力发展大扁杏抗寒抗冻良种基地和采穗园建设;重点扶持杏树新品种和良种选育研究;加强对现有杏园的科学综合管理,减弱影响大扁杏丰产、优质的不利因素。抓好杏产业的稳产丰产,提高榆阳区杏产业的经济效益。制定大扁杏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苗木分级标准和管理办法、病虫害综合防治办法、杏产品加工和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促进大扁杏产业科技化,规范化发展。(2)设立“大扁杏种植保险”,保障大扁杏种植者的利益,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测报点建设,增设除了朱庄,鸦罗畔,董家湾、四里沙4个以外的监测预报点,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水平;设立林农技术培训专项资金,提高基层技术力量;发挥杏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规范经济林技术档案记录、整理归档、保管工作。为后续产量预测管理、投资风险评估、土地流转、林权转让提供科学依据。(3)科学合理整合由各级财政、产业政策及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引导的资金,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采取承包责任制、股份制参与大扁杏产业;抓住榆阳区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大扁杏产业进程。(4)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工作、注册商标保护、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一味依附政府,积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环境促动的机制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涵养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品牌,实现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5)挖掘杏树生态文化内涵,通过开展杏树、杏花、杏果系列生态文化活动,提升品位、加大大扁杏产业生态文化宣传,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加快果农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3、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措施(1)结合榆阳区退耕还林政策,制定《大扁杏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规范研究区杏产业基地建设,增值提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杏产业成为南部山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2)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研究推广新技术,加速良种选育,为优质高产打好基础。大力推广抗晚霜冻害良种栽植,新建示范园。选择生态优生区12乡镇基础条件好的村(地块)和两个国有林场,示范推广栽植“围选一号”和“优一”,扩大优质丰产杏园规模,提升杏产业经济效益。(3)提出详细的丰产栽培和低产园改造的技术,同时提出比较全面的抚育管理细节,为今后榆阳区的大扁杏基地建设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撑。
李慧[4](2016)在《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是世界六大干果之一。杏仁含油率达50~60%,蛋白含量达35%左右,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和优质植物蛋白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引起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仁用杏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仁用杏适宜区划分,推迟开花的栽培措施和抗晚霜的栽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试图建立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为仁用杏提高产量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研究了仁用杏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主产区内蒙古赤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霜冻与海拔、纬度、坡度、坡向有关,其中霜冻与海拔的关系最大;在同一纬度和海拔下,赤峰地区大扁杏和山杏的受冻程度相同,在同等纬度(41°54’)下海拔900~1200 m范围内的大扁杏均未出现受冻,海拔890 m以下大扁杏受冻严重,张家口海拔500 m易受冻,500~800 m受冻较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树之间进行比较,树势旺盛、树形高大、肥水充足受冻轻;同一棵树,树体上部受冻比下部轻,树高1.5 m以下受冻严重,树高1.6~1.8 m中等受冻,树高1.8 m以上基本无冻害;同一棵树同一部位,大果(果长1.7 cm,果宽1 cm,果径0.5 cm)受冻比小果(果长0.9 cm,果宽0.5 cm,果径0.3 cm)轻。故仁用杏种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至关重要,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海拔太低易受冻,树体不宜过低,通过施肥或修剪等方式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避晚霜能力,减少晚霜危害。2、初步建立了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模型。通过河南和内蒙试验地的初花期和日均温计算出开花前的有效积温(≥5℃的开花有效积温是102℃),利用此温度来预测出花期,得出花果期预测公式:Flowering=(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102℃)∩[(Continue 7d)>10℃];Fruiting=Flowering∩[(Continue 30d)>20℃];霜冻预测模型:Frost=(Flowering≤-2.8℃)U(Fruiting≤0.6℃)。通过连续三年的验证,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较准确,为霜冻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仁用杏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区划。根据1981~2010年的30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h)、年无霜期天数(d)等8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区划。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104个县市,涉及面积233,149.71 km2,其次为东北地区的66个县市,涉及面积300,289.26 km2,西北的陕西省21个县市,涉及面积104,192.8 km2;次适宜区主要有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158个县市,涉及面积2,585,431.03 km2。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的面积可达4,357,125.05 km2,其中最大的适合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适宜区的面积有2,075,735.24 km2),占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地的47.64%。4、建立了仁用杏推迟开花的技术措施。在推迟开花技术包括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覆盖、覆草与灌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措施中,比久(B9)和乙烯利(ETH)的推迟花期效果最显着。分别在8月、10月、1 1月中下旬,喷施3次浓度为1.5~3 g/L的比久(B9)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2d;在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 mL/L的乙烯利(ETH)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5d。5、建立了仁用杏花果期提高抗冻性的技术措施。提高抗冻性方面,试验了施肥、喷施抗冻液、柴堆熏烟、喷施水杨酸等抗冻技术,并总结出了提高仁用杏花果期抗冻性的技术措施。首先,提高树体本身的抗冻性,果实采收后每棵杏树平均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1.5 kg,幼果期抗冻率可提高50%左右,能有效减轻晚霜危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混合液,花期或幼果期抵抗5~8h以上-5℃以下的低温。综上所述,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技术措施总结为,首先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推广仁用杏适宜的产区,且种植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冷空气难以长时间逗留的山坡上;其次,每年采果后适量施肥,保证树体健壮,提高其本身的抗冻性;第三,采取推迟开花技术,尽量避开晚霜;第四,关注每年开花时间和霜冻来临时期,提前预测,并采取提高抗冻性的措施,有效抵抗晚霜。以上技术措施有效避开和抵抗仁用杏晚霜危害,为仁用杏产量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曹双成[5](2008)在《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杏树为榆林地区较为古老的干果之一,但存在品种单一、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本文以山杏为对照,以通过龙王帽、优一、白玉扁、一窝蜂等四个大扁杏品种为试验材料,山杏在陕西省榆林市典型的气候区域进行引种和丰产栽培试验,以期为榆林沙区杏产业提供优良品种和配套丰产栽培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山杏根系发达、生长快,与龙王帽、优一、白玉扁和一窝蜂嫁接亲和力较强可以作为嫁接杏的砧木。以普通山杏作砧木嫁接仁用杏品种,不仅有利于提高嫁接成活率,而且接口愈合快。通过冬季沙藏、浸种直播和赤霉素浸种直播三种种子处理方法可以看出,冬季直播的种子出苗最早,苗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大,当年可以作为砧木的苗子数量大,省工省时;沙藏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最高,但苗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比冬季直播的小,当年可以作为砧木的苗子数量较少;1000mg/L赤霉素处理的种子出苗时间晚,出苗率低,生长量小。2、杏树栽植时间和栽植方法是影响仁用杏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陕北榆林半干旱地区,栽植仁用杏的最佳时期为春季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季栽植的杏树要进行越冬处理,由于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必须进行覆沙埋藏,费时费工;杏树栽植前通过40-100mg/L的ABT3号生根粉蘸泥浆处理可促进成活和提早萌芽,对加快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3、杏树根系生长在一年中有三个明显的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杏树发芽后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此时新根大量萌生。5月中旬之后,新根萌生量逐渐减少。7月下旬至8月初,根系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8月底至10月初出现第三次生长高峰。4、仁用杏4月初开始加长生长,5月初到5月下旬为速生期。进入6月份生长缓慢,到8月中旬停止加长生长。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加粗速生期。发育枝的生长受树龄、降水、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幼树期发育枝生长快,生长量大,无明显春秋梢之分,而大树有明显的春秋梢,但在夏季降水极少情况下,停止生长提早,无秋梢形成,花束状枝生长期短,生长量也小。5、仁用杏果实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约在4下旬到5月中下旬,为果实第一次速生期,此时果实重量和体积迅速增加,重量达到成熟时30%左右,果实体积达到成熟时的60%。果核尚未木质化,充满胶状水溶物质。第二期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缓慢生长期,果实增长速度变慢,果核逐渐硬化,杏仁开始形成。第三期约6月中旬以后,是果实的第二次速生期,此时果实纵、横径生长加快,种仁迅速充实,果肉厚度增加。6、树龄大小是影响仁用杏花枝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仁用杏幼树,随树龄的增大短枝比例急剧增加,花枝量增大;环割、摘心、剪顶均可显着增加仁用杏的成花量,提高花芽质量和坐果率。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是仁用杏环剥的最佳时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仁用杏摘心的最佳时期,进入6月底摘心萌生枝条少、生长量小,成花率低。不同品种的剪梢时期不同,龙王帽、白玉扁和一窝蜂最佳剪梢时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优一品种剪梢最佳时期在8月底至9月初。7、四个仁用杏品种的果实经济性状中,以龙王帽杏仁最大,平均单果重20—25克、单核重平均3克、出仁率为27—30%;一窝蜂,单果重平均为10—15克、单核重平均为1.9克、出仁率为33—35%;白玉扁,单果重平均为18.4克、单核重为2.6克、出仁率为30%;优一,单果重9—10克、单仁重0.7—0.75克、出仁率42—43%。四品种亩产杏仁为30~60公斤,各品种定植后第1—4年的累计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顺序为龙王帽>优一>一窝蜂>白玉扁。
张克学[6](2008)在《仁用杏丰产建园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在了解仁用杏生态习性的基础上,针对甘肃省仁用杏建园栽培水平较低这一问题,结合笔者工作经验,从园址选择、整地方式、栽植密度、授粉树的选择与配置、土肥水管理等方面,对仁用杏丰产建园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侯智霞,翟明普,蔡秀芝,苏淑钗,李响[7](2008)在《我国仁用杏生产现状分析》文中指出仁用杏是当前我国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特色经济林树种。其市场前景和发展的必要性已被广泛认可,生产上的问题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也引起了高度重视,栽培及相关生理机制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对而言,这些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概述了我国仁用杏的发展概况、在国际市场的重要地位、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生产和发展现状。
刘月梅,白小安[8](2007)在《白于山区仁用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白于山区气候环境和栽培现状的分析,认为仁用杏在该区长年花而不实的首要原因是花期和幼果期的冻害,其次是品种、园址选择不当,管理粗放;提出生产中应积极选育、引进抗霜冻品种和晚开花品种,园址选择上避开传统的向阳南坡,在借鉴现代高标准果园建园方案的基础上实行集约化管理,提高仁用杏产量。
白岗栓,杜社妮,李志熙[9](2007)在《白于山山区大扁杏生产中的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陕北白于山山区以大扁杏为主开展了仁用杏基地建设,但大扁杏开花不结果,经济效益差。通过多年的调查和监测认为该区大扁杏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花期、幼果期霜冻频繁且强度较重,易冻花冻果;选择的主栽品种为龙王帽,树体生长量小,开花早且花期短,不抗霜冻;大多数杏园建立在南坡坡地上,培育的树形以开心形为主,树体的结果部位较低,选留的结果枝为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开花早、花期短且集中,不易躲避霜冻等。建议该区积极选育开花晚、抗霜冻的大扁杏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同时建立以山杏为主的仁用杏生产基地。
窦春蕊[10](2007)在《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良种选择及其光合特性与水分生理研究》文中指出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基地目前的主栽品种龙王帽开花早且抗冻性差,加之仁用杏多栽植于环境恶劣的山区,其经济效益并不显着,因而急需引进抗霜冻和晚开花品种,改良品种结构,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与水分管理措施。因此,本研究于1996年从河北等地引进了龙王帽、一窝蜂、白玉扁和优一等仁用杏品种,从其生长状况、物候期、产量、杏仁品质及抗冻性等方面对各品种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光合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龙王帽的水分特征和生长规律。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综合分析龙王帽、一窝蜂、白玉扁和优一4个仁用杏品种的树势、物候期、产量、杏仁品质和抗冻性后认为,优一和一窝蜂抗性强、丰产性能好、出仁率较高、杏仁品质较好,其中又以优一表现最好,适于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大面积推广。(2)在陕北黄土丘陵区,生长于阳坡和半阳坡的仁用杏树的物候期较半阴坡和阴坡早5~7 d,更易遭受晚霜危害,因此建园地应选择半阴坡或阴坡。对龙王帽、一窝蜂和优一3个仁用杏品种光响应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其光饱和点分别为600,600和400μmol/(m2·s),远低于扁桃和桃的1 714和1 479μmol/(m2·s),这可能就是仁用杏在半阴坡和阴坡的生长与结果状况优于阳坡和半阳坡的内在原因之一。(3)龙王帽、一窝蜂和优一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Pn的变化主要受气孔因素的影响,非气孔因素起次要作用。综合分析3个仁用杏品种的日均Pn和蒸腾速率(Tr)可知,一窝蜂和龙王帽相较而言属高光合、强蒸腾品种,优一属弱蒸腾、低光合品种。可见,一窝蜂和龙王帽适宜栽植在水分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地方,而优一则可在光照和水分条件稍差的地方生长。(4)在沙盖黄土和黄绵土上,龙王帽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饱和亏和叶组织密度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明,仁用杏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随土壤水分下降,黄绵土上的仁用杏累计失水率下降幅度较沙盖黄土大,表明生长在黄绵土上的仁用杏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更强。(5)对龙王帽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测算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仁用杏明显存在过量蒸腾的浪费现象,而土壤适度干旱能显着提高仁用杏的水分利用率。(6)龙王帽的地径、枝长、根重、茎重和生物量随土壤水分减少而减小,其在黄绵土上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沙盖黄土上,要获得较大的生物量,土壤含水率不应低于52%θf。
二、陕北白于山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北白于山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方法研究——以广灵县平城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主要考虑因素及对策分析 |
3.1 立地条件 |
3.2 品种优化和提高坐果率 |
3.3 土肥水管理 |
3.4 霜冻预防 |
3.5 整形修剪 |
3.6 病虫害防治 |
4 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2)榆阳区大扁杏生产中晚霜冻害现状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榆阳区大扁杏生产中晚霜冻害特点 |
(1) 冻害发生时间 |
(2) 坡向及地形的影响 |
(3) 品种及管理措施的影响 |
2 仁用杏晚霜冻害的综合防治栽培技术措施 |
2.1 科学选址 |
2.2 选择抗冻品种建园 |
2.3 加强栽培抚育管理、增强树势 |
2.3.1 土肥管理 |
2.3.2 树体管理 |
2.4 加强预测预报 |
(3)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扁杏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其他用途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1 国外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2 国内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3 陕西省大扁杏产业现状 |
1.3.4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土地资源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研究法 |
2.2.2 总结、对比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决策分析法 |
第三章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
3.1 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
3.2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分析 |
3.2.2 劣势(Weakness)分析 |
3.2.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3.2.4 威胁(Threat)分析 |
3.3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的对策 |
3.3.1 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力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
3.3.2 加强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工作、提升大扁杏杏产品档次 |
3.3.3 推进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化进程,发展现代特色产业 |
3.3.4 增强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力,促进大扁杏产业发展 |
3.3.5 拓展大扁杏产业文化,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
第四章 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研究与效益分析 |
4.1 大扁杏基地建设情况 |
4.2 建设原则与思路 |
4.2.1 建设原则 |
4.2.2 建设思路 |
4.3 大扁杏基地建设综合技术措施 |
4.3.1 良种繁育(采穗园)建设 |
4.3.2 优质丰产园栽培技术与管理 |
4.3.3 示范园建设 |
4.3.4 老园、低产园改造技术 |
4.3.5 技术支撑与技术培训 |
4.3.6 其他措施 |
4.4 效益分析 |
4.4.1 生态效益分析 |
4.4.2 经济效益分析 |
4.4.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5.2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对策 |
5.3 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霜冻的含义及分类 |
1.2.1 霜冻的概念 |
1.2.2 霜冻的分类 |
1.3 霜冻对仁用杏的影响 |
1.4 仁用杏晚霜生理研究进展 |
1.4.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2 生理生化指标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3 仁用杏组织器官的抗寒性研究 |
1.5 仁用杏避开晚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5.1 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进展 |
1.5.2 推迟花期技术研究进展 |
1.6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6.1 培育抗晚霜品种 |
1.6.2 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
1.6.3 喷施抗冻剂抵抗晚霜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霜冻调查研究 |
2.1.1 调查地霜冻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霜冻预测模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2.3.1 资料收集 |
2.3.2 研究方法 |
2.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2.4.1 试验地概况 |
2.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4.3 产量调查 |
2.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仁用杏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3.2 霜冻预测模型 |
3.2.1 计算开花有效积温 |
3.2.2 建立霜冻预测模型 |
3.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3.3.1 确定了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
3.3.2 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
3.3.3 全国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等级区划 |
3.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3.4.1 光照调控 |
3.4.2 温度调控 |
3.4.3 营养调控 |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
3.4.5 组合措施调控 |
3.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3.5.1 施肥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2 抗冻剂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3 柴堆熏烟 |
3.5.4 水杨酸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4.1.2 建立了霜冻预测模型 |
4.1.3 划分仁用杏适宜栽培区 |
4.1.4 探索了仁用杏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4.1.5 建立了仁用杏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4.2 讨论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杏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1.1 杏的种类 |
1.1.2 我国杏的分布 |
1.2 仁用杏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2.1 仁用杏雌蕊败育 |
1.2.2 仁用杏果实发育研究 |
1.3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
1.3.1 仁用杏主要育苗技术 |
1.3.2 大扁杏主栽品种授粉筛选试验 |
1.3.3 仁用杏生长发育的研究 |
1.3.4 植物激素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 |
1.3.5 硝酸稀土对大变杏产量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2.1 引种试验 |
2.2.2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观测 |
2.2.3 仁用杏促花技术研究 |
2.2.4 果实经济性状调查 |
2.3 栽培技术要点 |
2.3.1 立地条件的选择和整地 |
2.3.2 栽植密度与授粉树的配置 |
2.3.3 定植 |
2.3.4 土壤管理 |
2.3.5 整形 |
2.3.6 花果管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方法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育苗的影响 |
3.1.2 不同栽植时期对杏树成活率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ABT3号生根粉对杏树成活率的影响 |
3.1.4 适应性与抗逆性研究 |
3.2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观测研究 |
3.2.1 物候观测试验 |
3.2.2 根的生长情况观测试验 |
3.2.3 枝条的生长规律观测试验 |
3.2.4 果实的生长规律观测试验 |
3.3 仁用杏促花技术研究 |
3.3.1 树龄对花枝形成的影响作用 |
3.3.2 环剥对花芽形成以及坐果的影像作用 |
3.3.3 摘心对花芽形成的影响作用 |
3.3.4 去顶梢对仁用杏花芽形成的影响作用 |
3.4 果实经济性状调查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仁用杏丰产建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园址选择 |
2 整地与定植 |
2.1 营造大扁杏园的主要方法 |
2.2 整地方式 |
2.3 定植方式 |
2.4 栽植密度 |
2.5 授粉树的选择与配置 |
3 土肥水管理 |
3.1 土壤管理 |
3.2 施 肥 |
3.2.1 施肥时期 |
3.2.2 施肥量 |
3.2.3 施肥方法 |
3.3 水分管理 |
3.3.1 灌 |
3.3.2 排 |
(7)我国仁用杏生产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仁用杏的发展概况 |
2 仁用杏育种研究 |
3 仁用杏栽培技术研究 |
4 发展趋势 |
(9)白于山山区大扁杏生产中的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白于山山区的生态条件 |
1.2 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期与幼果期的霜冻情况 |
2.2 树体生长量与经济产值 |
2.3 主栽品种的花期与产量 |
2.4 园址选择 |
2.5 结果部位与霜冻 |
2.6 不同长度结果枝的花期与座果率 |
3 结论与建议 |
(10)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良种选择及其光合特性与水分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仁用杏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其他用途 |
1.2 仁用杏的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景 |
1.3 仁用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1.4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4.1 苗木繁育 |
1.4.1.1 砧木的选择 |
1.4.1.2 优良嫁接品种的选择 |
1.4.1.3 嫁接方法与嫁接时间的确定 |
1.4.2 丰产园的建立与经营管理 |
1.4.2.1 园址选择 |
1.4.2.2 整地与定植 |
(1) 营造仁用杏园的主要方法 |
(2) 整地方式 |
(3) 定植方式 |
(4) 栽植密度 |
(5) 授粉树的选择与配置 |
1.4.2.3 土肥水管理 |
(1) 土壤管理 |
(2) 施肥 |
(3) 水分管理 |
1.4.2.4 整形与修剪 |
1.4.2.5 防霜保果 |
1.4.2.6 病虫害防治 |
1.5 仁用杏抗寒与抗旱机理研究现状 |
1.5.1 仁用杏的抗寒机理 |
1.5.1.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5.1.2 铜、锌元素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5.1.3 有关仁用杏抗寒性的其他研究成果 |
1.5.2 仁用杏的抗旱机理 |
1.5.2.1 甜菜碱对仁用杏抗旱性的影响 |
1.5.2.2 天然芸苔素内脂对仁用杏抗旱性的影响 |
1.5.2.3 施肥对仁用杏抗旱性的影响 |
1.6 陕北仁用杏发展与研究现状 |
1.6.1 陕北仁用杏发展现状 |
1.6.1.1 陕北仁用杏的面积与分布 |
1.6.1.2 陕北仁用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6.1.3 陕北发展仁用杏的不同观点 |
1.6.2 陕北仁用杏研究现状 |
1.6.3 今后研究重点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仁用杏优良品种选择研究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研究内容及其观测方法 |
2.1.3.1 生长情况调查 |
2.1.3.2 物候观察 |
2.1.3.3 产量及杏仁品质调查 |
2.1.3.4 抗冻性观测 |
2.2 坡向对仁用杏结果与产量的影响研究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方法 |
2.3 仁用杏光合特性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仁用杏水分生理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2.1 试验设计 |
2.4.2.2 测定方法 |
2.3.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仁用杏良种选择研究结果 |
3.1.1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年生长量调查结果 |
3.1.2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物候调查结果 |
3.1.3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单株产量与杏仁品质 |
3.1.4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抗冻性调查结果 |
3.2 坡向对仁用杏结果与产量的影响 |
3.3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
3.3.1 3个仁用杏品种的光响应曲线 |
3.3.2 3个仁用杏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3.3.3 3个仁用杏品种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 |
3.3.4 3个仁用杏品种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 |
3.3.5 3个仁用杏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WUE)比较 |
3.4 仁用杏水分生理研究 |
3.4.1 土壤水分对仁用杏水分特征的影响 |
3.4.1.1 对仁用杏叶水势、叶相对含水率、饱和亏和组织密度的影响 |
3.4.1.2 对仁用杏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3.4.2 土壤水分对仁用杏单株耗水量的影响 |
3.4.2.1 每5 d的耗水量变化 |
3.4.2.2 月耗水量变化 |
3.4.2.3 总耗水量的变化 |
3.4.3 土壤水分对仁用杏生长特征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4个仁用杏品种在黄土丘陵区的生长表现 |
4.2 坡向对仁用杏结果与产量的影响 |
4.3 3个仁用杏品种的光合特性 |
4.4 仁用杏水分生理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陕北白于山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北山坡地仁用杏盛果期丰产管理方法研究——以广灵县平城村为例[J]. 许小明,徐玉霞,马楠.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9)
- [2]榆阳区大扁杏生产中晚霜冻害现状与防治措施[J]. 崔虹霞,鲁周民. 陕西林业科技, 2017(02)
- [3]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D]. 崔虹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4]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D]. 李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5]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 曹双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仁用杏丰产建园技术[J]. 张克学. 陕西林业科技, 2008(02)
- [7]我国仁用杏生产现状分析[J]. 侯智霞,翟明普,蔡秀芝,苏淑钗,李响. 北方园艺, 2008(02)
- [8]白于山区仁用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刘月梅,白小安.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9]白于山山区大扁杏生产中的问题分析[J]. 白岗栓,杜社妮,李志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4)
- [10]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良种选择及其光合特性与水分生理研究[D]. 窦春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