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纵隔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纵隔包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陈宝山[1](2021)在《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目前中医界对疾病与其证候的辨治缺乏统一标准的现状,在姚荷生先生搭建的辨证论治框架下,以“六经皆有表证、里证”的思想为指导,先梳理三阳经的表证、里证的证治分类进行展示,为建立系统的“六经辨证”证治分类做一些前期工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作出一些初步探索。方法:第一步:利用《中华医典》和近代医家的相关书籍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查阅古今医家关于“三阳表证”、“三阳里证”的记载。太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太阳经”、“太阳病”、“太阳表实(风、寒、热、湿、燥、火)”、“太阳表虚(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膀胱蓄水”、“膀胱湿热”、“膀胱虚寒”、“膀胱气陷”、“小肠实热”、“寒客小肠”、“小肠虚寒”等;阳明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阳明经”、“阳明病”、“阳明表实(风、寒、热、湿、燥、火)”、“阳明表虚”、“胃风”、“胃寒”、“胃气虚”、“胃阳虚”、“肠风”、“肠热”、“大肠津亏”等;少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少阳经”、“少阳病”、“少阳表(风、寒、热、湿、燥、火)”、“少阳表虚”、“三焦腑”、“焦膜”、“悬饮”、“结胸”、“胆气郁”、“胆气虚”等,并摘录相关条文。第二步:将上述所摘录的条文进行分类,首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然后在每一经中又以表、里两纲分类,每一经的表证、里证又分别以虚、实两纲再进行分类。最后每一经的表实证再以病因(主要为外六淫)进行分类,表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进行分类;里实证以病因(主要为内六淫及病理产物)分类,里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进行分类,而“八纲”中的寒、热两纲则包括在病因分类当中。如下图为姚荷生先生提出的辨证论治框架,即六经结合八纲为大纲,以脏腑经络体窍结合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为具体细目,汇合了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上述条文进行分类所遵循的框架。第三步:对上述条文以病位、病因、病机为分类原则的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剔除不符合的条文。由于本论文的工作量较大,时间有限,所以目前只是针对单病位、单病因、单病机证候的撰写。第四步:系统整理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等。结果:共梳理出太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3条,太阳表燥与表火暂缺;太阳表虚的主要证候有7条。太阳经表的虚实相兼的主要证候有4条。太阳膀胱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膀胱燥证与火证暂缺;太阳小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小肠的风证、燥证、火证暂缺。太阳膀胱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太阳小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1条。太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阳明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9条,阳明表虚证暂缺。阳明胃里实的主要证候有15条,胃燥列入阳明胃津亏虚证;阳明大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8条,大肠燥证列入大肠津亏一证。阳明胃里虚的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大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阳明经里的虚实相兼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少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1条,少阳经表虚证暂缺。少阳三焦腑里实的主要证候15条,其中上焦焦膜证候5条,中焦焦膜证候5条,下焦焦膜证候3条,兼涉上、中、下三焦焦膜的证候有2条;少阳胆里实的主要证候有3条。少阳三焦腑里虚证暂缺;少阳胆里虚的主要证候2条。少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2条。结论:(1)姚荷生搭建的此种辨证论治的框架囊括了八种经典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条理性,临床各科的疾病证候基本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进行分类。因此也验证了“六经钤百病”之说,如清·柯琴所认为仲景所云之六经,不只适用于伤寒病,杂病同样适用,因此伤寒杂病都可以纳入六经之统属,可谓为百病立法。对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值得在理论研究与临床上学习与推广。(2)表证并非只有太阳经,三阳经皆有表证,外六淫皆可侵犯三阳经之表而各自为病,如每一经都有各自的表风证、表寒证、表热证、表湿证、表燥证、表火证等。对临床中表证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很实用的指导意义,从而不至于表里错辨,致使杂病丛生。同时,这也是论文创新点之一。(3)少阳不仅只有半表半里证,也有其自身的表证和里证。本论文中的手少阳三焦腑里证的证治是在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基础下进一步的补充与丰富。此处“三焦”为“脏腑三焦”,不同于温病中的对疾病病位概括的“部位三焦”。所以本论文在补充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丰富的“三焦辨证”的内容,为临床焦膜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这也是论文的创新点之二。

薛倩,雷江红,韩秀,杨春,卓小桢[2](2020)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首次发现纵隔肿瘤的体检者临床资料,总结纵隔肿瘤在经胸超声心动图中的超声特点,并分别与放射影像(X线和CT扫描)及组织病理对比。结果共获得2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无症状患者,检出纵隔肿瘤分为囊肿9例、胸腺肿瘤5例、淋巴结肿大3例、畸胎瘤2例、淋巴瘤1例。相较X线诊断而言,超声检查纵隔肿瘤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此外,超声对纵隔肿瘤的检查价值也不亚于CT检查(Kappa=0.792,P<0.001)。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误诊率为15%,对肿物良恶性质诊断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2%。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用于纵隔肿瘤的诊断,不仅能对纵隔占位病变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还可以对其良恶性质进行判定。

杨鹏,陈小丽,冯娜,李莎莎,张曦,杜欣[3](2020)在《纵隔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二例》文中研究表明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也称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是一种由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而形成的实体恶性肿瘤。GS包括白血病性(白血病髓外浸润)和非白血病性(原发性或孤立性)[1]。几乎可以发生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常累及骨骼、软组织、淋巴结、皮肤、胃肠道及睾丸[2]。GS单独发生时,其骨髓无白血病表现,称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rimary granulocytic sarcoma,PGS),原发性粒细胞肉瘤发病率极低,发生于纵隔的粒细胞肉瘤更为罕见,国内外文献仅有少量个案报道[3]。本文报道我院确诊的2例纵隔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姜书情[4](2020)在《SMA血流方向对胎儿左侧先天性膈疝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胎儿先天性膈疝是胎儿胸腔畸形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且左侧膈疝相比右侧更为多见。早期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对及时终止妊娠、保证母婴健康、优生优育以及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胎儿左侧先天性膈疝的超声表现复杂以及胎儿的预后有较大的差异。本研究着重探讨产前超声在左侧先天性膈疝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胎儿左侧CDH的病例70例,均为单胎,均经引产后病理解剖、出生后X线、手术或MRI证实。全面筛查胎儿全身系统及胎盘、羊水、脐带情况,常规测量胎儿生物学参数,总结其灰阶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征。在其2426周心尖四腔心水平胸部横切面图片上使用肺轮廓追逐法测量健侧肺的面积,将该数值与对应孕周的头围测值相比计算健侧肺的肺头比(LHR),并与此孕周正常胎儿同侧肺LHR(expected LHR)进行对比,得到二者的比值(observed/expected LHR,O/E LHR)。对于继续妊娠直至分娩的胎儿,比较不同LHR和O/E LHR患儿的预后情况的差异,随访6个月,了解出生后患儿手术情况和存活状况,计算死亡率。结果共收集70例胎儿左侧CDH的病例资料,其超声灰阶声像图表现为胸腔内实性或囊实性占位、纵膈移位、肺发育不良、腹围缩小、膈肌回声缺损、胸腔积液等。59例胸腔内可见胃泡,11例胃泡仍位于腹腔内。62例通过CDFI探及肠系膜上动脉(SMA)向上翻转进入胸腔。70例中,38例选择引产,足月妊娠26例,早产6例,24例经手术后存活,3例手术后死亡,5例未经手术即死亡,总死亡率为25%(8/32)。分娩后的患儿中,LHR≤1.0的患儿死亡率为71.43%(5/7),O/E LHR≤35%的患儿死亡率为85.71%(6/7),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CDH的超声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胸腔内实性或囊实性占位、纵膈移位、肺发育不良、腹围缩小、膈肌回声缺损、胸腔积液等。在CDFI模式下,降低血流速度标尺、增大彩色增益检测到SMA向上翻转进入胸腔,该特征更加有利于该疾病的诊断,尤其是中孕早期胃泡位于膈下的不典型膈疝。产前超声能够通过LHR,O/E LHR两个参数评估胎儿健侧肺的发育情况,从而为CDH胎儿的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莹[5](2020)在《阴道斜隔综合征5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oblique vaginal septum syndrome,OVS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方法,比较不同类型OVSS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55例OVS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4型:I型(无孔斜隔型)、II型(有孔斜隔型)、III型(无孔斜隔合并宫颈瘘管型)、IV型(无孔斜隔合并斜隔侧子宫颈闭锁型),比较不同类型OVSS患者发病特点、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合并泌尿系畸形情况差别,随访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1.55例OVSS患者,I型23例(41.8%)、II型24例(43.6%)、III型2例(3.6%)、IV型6例(10.9%)。2.就诊平均年龄为(18.38±6.24)岁,I~IV型患者就诊平均年龄分别为(13.57±3.50)岁、(21.58±5.57)岁、(21.50±2.12)岁、(23.00±6.07)岁。初潮至发现该病间隔中位时间1.5年。I~IV型患者初潮至发现该病间隔中位时间分别为0.4年、7年、7年、7.5年。I型和II型患者就诊平均年龄及初潮至发现该病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5例患者均行妇科查体、盆腔及泌尿系超声检查。55例OVSS患者入院血常规检查率100%,白细胞计数平均为(7.99±2.86)*10^9/L。其中I~IV型白细胞计数分别为(8.23±2.00)*10^9/L、(7.38±2.38)*10^9/L、(5.10±0.14)*10^9/L、(10.43±5.68)*10^9/L,I型与II型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OVS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I型、III型、IV型主要以周期性下腹痛就诊,分别占69.6%(16/23)、50%(1/2)、33.3%(2/6);II型主要就诊原因为周期性下腹痛、经期淋漓出血或异常分泌物,分别占33.3%(8/24)、16.7%(4/24)、16.7%(4/24)。5.OVSS患者最长经期平均(6.9±2.70)天、阴道壁囊肿28例,囊肿最大直径中位数为6(5.0,8.0)cm、阴道积血量有效病例数为15例,其中I型8例、II型7例,积血量中位数分别为40(21.25,125.0)ml、30(10.0,50.0)ml。I型和II型最长经期、阴道壁囊肿最大直径、阴道积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5例OVSS中,63.6%(35/55)为右侧斜隔,36.4%(20/55)为左侧斜隔。87.3%(48/55)合并泌尿系畸形中,以肾脏缺如最多见,均为斜隔同侧,其中54.5%(30/55)合并右肾缺如,27.3%(15/55)合并左侧肾脏畸形。I型与II型肾脏缺如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方法:均行手术治疗,手术率为100%。其中I型60.9%(14/23)主要为宫腔镜下斜隔切除术,II型手术方式多样,III型100%(2/2)为直接经阴道斜隔切除术,IV型100%(6/6)为阴道斜隔切除+腹腔镜患侧子宫切除术。8.随访:55例患者随访43例,失访12例,随访率为78.2%(43/55),中位随访时间为5.9年。I~IV型痛经缓解率分别为100(18/18)、90.9%(10/11)、100(1/1)、100%(3/3)。41.9%(18/43)患者已婚,其中术后有生育要求者10例,60%(6/10)成功受孕,均于斜隔对侧子宫受孕。结论:1.OVSS发病主要在青春期初潮后,症状严重程度与梗阻程度有关,完全性梗阻发病年龄早于不完全梗阻患者。I型发病年龄小于II~IV型,I型发病距初潮时间短于II~IV型。2.OVSS临床表现以周期性下腹痛、阴道淋漓出血为主,缺乏特异性,临床注意鉴别,防止误诊、漏诊。3.OVSS常合并泌尿系畸形,以肾脏缺如为主,右侧肾脏缺如多于左侧肾脏缺如。4.OVSS的治疗首选阴道斜隔切除,需结合盆腹腔状况及合并症,制定个性化方案。5.加强对OVSS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保护患者生育力,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何向阳[6](2019)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利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众数字化病例检索系统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腹膜后畸胎瘤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50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腹膜后畸胎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分析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10例(20.0%),女性40例(40.0%),男女之比为1:4。患病年龄1675岁,平均(41.9±14.4)岁,中位年龄43岁。良性49例(98.0%),恶性1例(2.0%),良恶性之比为49:1。首诊单纯查体发现者占42%(21/50),肿瘤部位疼痛者占36%(18/50),自行触及包块者占24%(12/50),大便情况改变者占18%(9/50),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者占8%(4/50),下肢麻木疼痛者占4%(2/50)。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56%。肿瘤位于盆腔骶尾部者占64%(32/50),位于腹部者占36%(18/50)。5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15月,中位随访时间60.5月。截止到随访时间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4.0%。复发时间为术后796月,平均复发时间37.1月,中位复发时间24月。对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12)、肿瘤是否残留(P=0.002)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P<0.05);而患者性别(P=1.000)、肿瘤直径(P=0.692)、肿瘤部位(P=0.086)、肿瘤数目(P=0.579)、术中肿瘤是否破溃(P=1.000)、肿瘤是否分叶(P=0.065)等均不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将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年龄、肿瘤是否残留2个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残留(OR=13.320,95%CI=0.0030.414,P=0.008)与术后复发显着相关(P<0.05),而诊断年龄(P=0.052)不是其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P>0.05)。50例患者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5.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96.0%、88.9%、88.9%。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07)、肿瘤部位(P=0.018)、肿瘤是否残留(P=0.000)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多为良性,临床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位置则以骶尾部最为常见。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增大后则以相关压迫症状为主。术前应行CT检查,根据脂肪及钙化组织等典型表现多可提示诊断。手术中肿瘤是否残留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术后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手术的完整切除是腹膜后畸胎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力求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无论肿瘤是否良恶性,腹膜后畸胎瘤手术切除后应定期复查,尤其对于术中肿瘤残留、年龄≤35岁、肿瘤位于骶尾部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关注,以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情况,并及时治疗。

韩志萍[7](2019)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在恶性胸膜疾病中的诊断效能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胸膜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多种病因可导致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而不同病因所对应的治疗方案不同,治疗效果和预后也差异极大。尤其对于肺癌患者,评估有无胸膜转移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临床预后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胸膜疾病的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像学检查在胸膜疾病的评估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胸部CT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胸膜疾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不同研究报道的CT敏感度在38%-72%之间差异很大,导致胸部CT对胸膜疾病诊断价值仍存在很大争议。并且对于难以诊断的胸膜疾病患者,反复多次的胸部CT检查所带来的放射性损伤也不容忽视。与CT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内在血流敏感性,且无辐射损伤。弥散加权核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MRI)基本原理是在形态学基础上通过检测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来反映组织的内部微观结构变化。DW-MRI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成像技术,已在多种疾病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关于DW-MRI对恶性胸膜疾病的研究相对有限,其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DW-MRI与胸部CT两种不同评估方法用于鉴别良恶性胸膜疾病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对肺癌患者是否存在胸膜转移进行影像学分析,以评估胸部DW-MRI在肺癌患者精准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70例有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的患者,2周内完成胸部DW-MRI及CT检查后,行胸腔穿刺术或胸膜活检,胸腔积液送病理细胞学检查,胸膜活检标本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胸部CT评判方法采用传统的视觉征象评估法(记作CT1)和系统评分法(记作CT2)。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胸部DW-MRI和胸部CT两种不同的评判方法诊断恶性胸膜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并对其中54例肺癌患者是否发生胸膜转移进行评估。结果:(1)胸部CT应用传统视觉征象法(CT1)和系统评分法(CT2)诊断恶性胸膜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7.3%、72.2%、68.6%和82.7%、61.1%、77.1%,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胸部DW-MRI诊断恶性胸膜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4.2%、72.2%和88.6%,DW-MRI的敏感性显着高于CT1(P<0.01);(3)胸部DW-MRI、CT1和CT2三种方法在诊断肺癌患者是否伴有胸膜转移的特异性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敏感性分别为93.9%、69.4%和81.6%,准确率分别为87.0%、72.2%和75.9%,DW-MRI的敏感性与CT1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另外对于潜在手术获益的肺癌患者(分期为T1-4N0-1或T1-2N2)是否发生胸膜转移进行评估,胸部DW-MRI、CT1和CT2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73.7%和84.2%,DW-MRI与CT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部DW-MRI检查在传统的形态学成像基础上结合功能成像,在鉴别良恶性胸膜疾病方面诊断效能优于胸部CT。胸膜病变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联合传统的影像学征象来诊断恶性胸膜疾病更为可靠,准确率更高。尤其在肺癌患者中,DW-MRI能够更好的识别胸膜转移的发生,以辅助临床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期,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性检查,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宋庆达[8](2018)在《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315例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高频超声表现,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增加对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超声表现认识,提高术前对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经山东省立医院手术或穿刺及病理证实睾丸肿瘤病例共315例。本组共有13种睾丸肿瘤类型,按病例数多少依次是:精原细胞瘤98例(31.1%),畸胎瘤74例(23.5%),表皮样囊肿36例(11.5%),卵黄囊瘤23例(7.3%),淋巴瘤22例(7.0%),胚胎性癌21例(6.7%),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5.1%),间质细胞瘤12例(3.8%),白血病睾丸浸润6例(1.9%),支持细胞瘤3例(0.9%),转移瘤2例(0.6%),绒毛膜上皮癌1例(0.3%),睾丸肾上腺残余1例(0.3%)。肿瘤组织占据整个患侧睾丸实质,称之为弥漫型肿瘤,肿瘤组织占据部分正常睾丸实质则称之为局限型肿瘤。注意患者有无隐睾病史,记录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形态、回声水平质地、肿瘤属弥漫型或局限型、肿瘤内有无钙化、肿瘤内有无囊变、患侧睾丸有否合并睾丸微石症、启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记录血流分布及测量动脉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等参数。观察有无白膜受累、睾丸轮廓有无改变、精索及附睾有无受累、腹股沟区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等。记录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水平。统计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比较,方差齐同的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的数据用Tamhane’s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和/或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Scheffe法进行率的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弥漫型精原细胞瘤55例,其中多结节融合型18例、回声均匀型4例、回声不均匀(地图样改变)型27例、囊实性回声型6例;局限型精原细胞瘤43例,其中多结节紧邻型10例、回声均匀型10例、回声不均匀型22例、囊实性回声型1例。弥漫型畸胎瘤13例,其中有囊变者12例(含钙化者8例),1例为实性混杂回声;局限型畸胎瘤61例,其中局限型整体钙化1例、局限型完全囊变1例、局限型实性混杂回声型25例、局限型囊实性回声型34例。表皮样囊肿均为局限型结节,洋葱环征型10例、周边(蛋壳样)钙化型2例、类实性回声型1例、混杂回声型23例。弥漫型卵黄囊瘤8例,其中回声欠均匀型7例,回声不均匀并无血流1例;局限型卵黄囊瘤15例,其中均匀回声型10例、囊实性回声型5例。单侧弥漫型淋巴瘤10例;局限型淋巴瘤12例,其中双侧多发结节型3例、单侧单发结节型6例、单侧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型胚胎性癌6例,其中实性回声型1例、囊实性回声性5例;局限型胚胎性癌15例,其中实性回声型7例、囊实性回声型5例、3例含有2个结节。弥漫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例,其中实性回声型3例、囊实性回声型2例;局限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其中实性回声型5例、囊实性回声型6例。间质细胞瘤均为局限型结节,回声均匀型7例、回声不均质型4例,双侧间质细胞瘤1例。弥漫型白血病睾丸浸润5例,局限型1例。另外,支持细胞瘤3例均为局限型,其中2例呈均匀回声型,1例为囊实性回声。转移瘤2例均为局限型低回声结节。绒毛膜上皮癌1例为弥漫型低回声包块。双侧睾丸肾上腺残余1例呈局限型混杂回声。患者年龄统计图1~9可以看到本次研究纳入统计的精原细胞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是31~40岁(占41.8%,41/98);畸胎瘤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是0~5岁(占54.1%,40/74);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11~20岁(占52.8%,19/36);卵黄囊瘤患儿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为7~24个月(占91.3%,21/23);淋巴瘤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60岁以上(占59.1%,13/22);胚胎性癌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21~30岁(占76.2%,16/21);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是21~40岁(占62.5%,10/16);间质细胞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的是31~50岁(占66.7%,8/12);白血病睾丸浸润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是6~10岁(占 66.7%,4/6)。由表1可见卵黄囊瘤、白血病睾丸浸润和畸胎瘤患者发病年龄低,尤其是卵黄囊瘤患者平均年龄1.4岁,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是58.6岁,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类型。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28.5岁和30.0岁,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由表2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63.854,P<0.001),白血病睾丸浸润、精原细胞瘤和淋巴瘤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的比例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由表3可见,纳入统计的各类睾丸肿瘤中,精原细胞瘤平均最大径线最大,为5.67 cm,间质细胞瘤平均最大径线最小,为1.77 cm;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平均最大径线大小分别为4.15 cm和4.79 cr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由表4可见,畸胎瘤47例(占63.5%)、胚胎性癌12例(占57.1%)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8例(占50%)发生囊变比例较高,淋巴瘤、间质细胞瘤及白血病睾丸浸润未见囊变,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105.027,P<0.001),畸胎瘤、胚胎性癌发生囊变的比例高于其他睾丸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囊变的比例也较高与精原细胞瘤、表皮样囊肿、淋巴瘤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由表5可见,表皮样囊肿有26例(占72.2%)和畸胎瘤44例(占59.5%)可见肿瘤内钙化,淋巴瘤、卵黄囊瘤和白血病睾丸浸润肿瘤内未见钙化,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 138.916,P<0.001),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发生钙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34.562,P<0.001),精原细胞瘤合并睾丸微石症的检出率高于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而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虽有差异,但Scheffe法进行率的两两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具体比较结果见表6。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40.079,P<0.001),胚胎性癌发生转移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转移的比例也较高,但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比较结果见表7。由表8可见,各类型睾丸肿瘤内均显示动脉血流信号,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677,P=0.668),各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用PSV值并不能有效区分各种类型睾丸肿瘤。由表9可见,各类型睾丸肿瘤血流阻力指数最高为0.61,呈低阻血流状态,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289,P=0.273),各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用RI值并不能有效区分或鉴别各类睾丸肿瘤。由表10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28.197,P<0.001),隐睾患者发生精原细胞瘤的比例高于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无统计学差异。由表11可见,卵黄囊瘤有21例(占91.3%)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占68.8%)血清AFP值阳性,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139.682,P<0.001),卵黄囊瘤AFPP阳性比例最高,其次是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和胚胎性癌,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由表12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61.116,P<0.001),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清β-HCG阳性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睾丸内肿瘤的累及范围(局限型或弥漫型)、数目、大小、回声特点(有无囊变、钙化)、回声质地(是否均匀)、血流情况、白膜及附睾有无受累、是否合并睾丸微石症等重要信息,参考患者年龄、隐睾病史、转移情况、血清AFP及β-HCG水平等信息可以对不同类型睾丸肿瘤做出区分,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于慧[9](2018)在《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26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6例PM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6例患者中男10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1.6。中位年龄28岁(18~46岁)。临床表现以纵隔巨块(44.0%)、上腔静脉综合征(69.2%)、咳嗽(46.2%)、浆膜腔积液(40.0%)、胸痛(11.5%)、颜面部水肿(15.4%)、吞咽困难(11.5%)多见。按照 Ann-Arbor 分期:Ⅰ/Ⅱ期 12 例(46.2%),Ⅲ/Ⅳ期 14 例(53.8%),7例(26.9%)患者合并B组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R)联合化疗(免疫化疗)治疗,8例患者联合受累野放疗(IFRT),7例患者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同时采用IFRT及ASCT的患者有2例。中位免疫化疗数7(1~16)个。5例患者一线接受R-CHOP方案化疗,其中4例接受IFRT治疗,1例患者同时接受ASCT及IFRT治疗。19例患者一线接受R联合剂量调整的EPOCH(R-DA-EPOCH)方案化疗,其中4例患者接受IFRT,6例患者接受ASCT,1例患者同时行IFRT及ASCT。中位随访51.5(2~133)个月,可评估疗效的2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1例(84.0%),部分缓解(PR)2例(8.0%),疾病稳定(SD)1 例(4.0%),疾病进展(PD)1 例(4.0%)。1例患者因病情持续进展死亡。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83%和95.7%。与R-CHOP组相比,一线采用R-DA-EPOCH组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更低(80%vs.21.1%,p=0.028),CR 率更高(40%vs.94.4%,p=0.021)。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心包积液为OS预后不良因素(p=0.029),一线使用R-DA-EPOCH 较之 R-CHOP 方案具有 PFS(p=0.001)和 OS(p=0.039)优势。结论PMBCL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心包积液为OS预后不良因素。R-DA-EPOCH化疗方案初步效果肯定,其最佳治疗方案有待于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第二部分 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30例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分析除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外的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免疫组化(IHC)、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2月至2018年1月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诊治并有病理确诊的30例伴有纵隔大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累及部位、IHC、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50%),女性15例(50%),中位年龄31.5(17~72)岁。其中≤40岁患者25例(83.3%),≤60岁患者29例(96.7%)。20~40岁患者22例(73.3%)。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30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NOS)9例(30.0%),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17例(56.7%),纵隔灰区淋巴瘤(MGZL)4 例(13.3%)。IHC 上,cHL、MGZL及 DLBCL,NOS 中,CD20 的表达率分别为:3/16(18.8%)、2/3(66.7%)、9/9(100%),CD15 的表达率分别为:13/17(76.5%)、1/3(33.3%)、0/3(0),CD30 的表达率分别为:16/17(94.1%)、3/3(100%)、2/5(40%)。cHL 中EBER 1/12例(8.3%)阳性。所有患者均采用化疗治疗,cHL组联合受累野放疗(IFRT)10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6例,同时接受IFRT及ASCT4例,完全缓解(CR)10例(58.8%),部分缓解(PR)2例(11.8%),疾病进展(PD)5 例(29.4%)。1 年总生存率(OS)94.1%,2 年 OS 88.2%,5 年 OS 67.2%。DLBCL,NOS组中,联合IFRT 3例,ASCT的2例,两者均接受的1例,CR 4 例(44.5%),PR 2 例(22.2%),疾病稳定(SD)1 例(1 1.1%),PD 2例(22.2%)。2年及5年OS均为77.8%。MGZL组中,联合IFRT 3例,ASCT的1例,两者均接受的1例,CR 2例(50%),PD 2例(50%)。1年及2年OS均为66.7%,5年OS 33.3%。包括PMBCL在内,4组间OS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6),组内比较,PMBCL组生存期显着长于MGZL组(p=0.001)。结论纵隔肿物因其解剖部位独特,常表现为独特的临床特征。cHL、MGZL、DLBCL,NOS等几种原发或伴发纵隔大包块的淋巴瘤好发于年轻患者,其免疫表型存在重叠及过渡。PMBCL的预后优于MGZL。

于霞,郑新,祝海颖[10](2018)在《系统超声检查在胎儿肺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在胎儿肺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检查出的61例胎儿肺部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肺部病变胎儿中:⑴先天性肺囊腺瘤31例,超声表现为胎儿肺部囊性、混合性或实性略高回声团块,其中Ⅰ型2例,Ⅱ型16例,Ⅲ型13例。21例引产,均经病理证实为先天性肺囊腺瘤;3例团块随访消失;7例出生后经MR或CT增强扫描证实为囊腺瘤。⑵隔离肺19例,超声表现为肺部略高回声团块,其中7例引产,经病理证实为隔离肺,4例肿块随访消失,8例出生后经CT或MRI证实为隔离肺。⑶膈疝6例,超声表现为胸腔内可见腹腔脏器,5例引产,经病理证实。1例出生后手术证实,术后存活。⑷胸腔积液5例,其中4例引产,1例复诊胸腔积液消失。结论胎儿系统超声检查是检查胎儿肺部病变的可靠方法,并能短期随诊复查,观察肺部病变的进展及转归,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纵隔包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隔包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医辨证纲领的研究进展
    1.六经辨证
    2.八纲辨证
    3.脏腑辨证
    4.经络辨证
    5.三焦辨证
    6.卫气营血辨证
    7.气血津液辨证
    8.病因辨证
    9.寒温统一
    10.内伤与外感辨证纲领统一
    11.微观辨证
    12.证素辨证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表里的界定
第二部分 三阳经的证治分类
    太阳表的证治分类
        太阳经生理
        太阳表实
        1.表风
        1.1 寒风犯表证
        1.2 风淫经脉证
        2.表寒
        2.1 风寒闭表证
        2.2 风寒闭热轻证
        2.3 风寒闭热重证
        2.4 寒凝经脉证
        2.5 寒风郁阳证
        3.表热
        3.1 太阳风温证
        4.表暑
        4.1 太阳中暍证
        5.表湿
        5.1 风寒夹湿证
        5.2 风湿夹寒证
        6.表燥:(暂缺)
        7.表火:(暂缺)
        太阳表虚
        1.卫气虚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2.卫阳虚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3.营偏虚(营弱卫强)
        3.1 临床表现
        3.2 病因病机
        3.3 鉴别诊断
        3.4 治则治法
        3.5 选方用药
        3.5 调护
        4.卫偏虚(卫弱营强)
        4.1 临床表现
        4.2 病因病机
        4.3 鉴别诊断
        4.4 治则治法
        4.5 选方用药
        4.6 调护
        5.卫气、阳两虚
        5.1 临床表现
        5.2 病因病机
        5.3 鉴别诊断
        5.4 治则治法
        5.5 选方用药
        5.6 调护
        6.营卫两虚
        6.1 临床表现
        6.2 病因病机
        6.3 鉴别诊断
        6.4 治则治法
        6.5 选方用药
        6.6 调护
        7.表津不足
        7.1 临床表现
        7.2 病因病机
        7.3 鉴别诊断
        7.4 治则治法
        7.5 选方用药
        7.6 调护
        太阳表的虚实相兼
        1.风湿犯表,卫气不足
        1.1 风邪偏重
        1.2 湿邪偏重
        1.3 风湿俱重
        2.寒风未净,营气不足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太阳里的证治分类
        太阳里实
        1.膀胱
        膀胱生理
        膀胱的证治
        1.1 热结膀胱证(热为重,瘀为轻)
        1.2 风热下迫膀胱证
        1.3 膀胱湿热证
        1.4 水蓄膀胱证
        1.5 膀胱蓄热证
        1.6 膀胱气滞证
        1.7 冷结膀胱证
        1.8 膀胱燥证(暂缺)
        1.9 膀胱火证(暂缺)
        2.小肠
        小肠的生理
        小肠的证治
        2.1 小肠实热证
        2.2 小肠湿热证
        2.3 寒客小肠证
        2.4 小肠寒湿证
        2.5 气滞小肠证
        2.6 小肠宿食停滞证
        2.7 小肠湿毒瘀血证
        2.8 小肠风证(暂缺)
        2.9 小肠燥证(暂缺)
        2.10 小肠火证(暂缺)
        太阳里虚
        1.膀胱
        膀胱的证治
        1.1 膀胱虚寒证
        1.2 膀胱气陷证
        2.小肠
        小肠的证治
        2.1 小肠虚寒证
    太阳的表里相兼
        1 表有风寒,里有蓄水证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阳明表的证治分类
        阳明经生理
        阳明表实
        1.表风
        1.1 寒风犯表证
        2.表寒
        2.1 风寒闭表证
        3.表热
        3.1 阳明风热证
        3.2 热郁胸膈证
        4.表湿
        4.1 阳明风湿证
        4.2 阳明寒湿证
        4.3 阳明风湿热证
        5.表燥
        5.1 阳明风燥证
        6.表火
        6.1 阳明风火证
        阳明表虚(暂缺)
    阳明里的证治分类
        阳明里实
        1.胃
        胃的生理
        胃的证治
        1.1 阳明胃风证
        1.2 阳明中寒证
        1.3 阳明中寒夹饮证
        1.4 阳明胃热证
        1.5 阳明中暍证(阳暑)
        1.6 阳明寒湿证
        1.7 阳明湿热证(湿热并重)
        1.8 阳明湿热证(湿热俱轻,热胜于湿)
        1.9 阳明胃火证
        1.10 阳明蓄水证
        1.11 阳明痰阻证
        1.12 阳明蓄血证
        1.13 阳明气滞证
        1.14 阳明食滞证
        1.15 阳明胃燥(列入阳明胃津虚证)
        2.大肠
        大肠生理
        大肠的证治
        2.1 阳明肠风证
        2.2 阳明肠寒证
        2.3 阳明大肠寒积证
        2.4 阳明大肠热结证
        2.5 阳明大肠湿热证
        2.6 阳明大肠寒湿证
        阳明里虚
        1.胃
        胃的证治
        1.1 阳明胃气虚证
        1.2 阳明胃阳虚证
        1.3 阳明胃津虚证(阳明胃燥证)
        1.4 阳明胃阴虚证
        2.大肠
        大肠的证治
        2.1 阳明大肠津亏证(阳明肠燥证)
        2.2 阳明大肠阳虚失固证
        虚实相兼
        1 阳明胃风证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2.阳明中虚寒客证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3.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热盛为主)
        3.1 临床表现
        3.2 病因病机
        3.3 鉴别诊断
        3.4 治则治法
        3.5 选方用药
        3.6 调护
        4.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气津伤为主)
        4.1 临床表现
        4.2 病因病机
        4.3 鉴别诊断
        4.4 治则治法
        4.5 选方用药
        4.6 调护
    阳明的表里相兼
        1.阳明表里俱热证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少阳表的证治分类
        少阳经生理
        少阳表实
        1.表风
        1.1 少阳寒风证
        2.表寒
        2.1 少阳伤寒证
        3.表热
        3.1 少阳风热证
        4.表湿
        4.1 少阳风湿证
        4.2 少阳风湿热证
        4.3 水郁肤腠证
        4.4 少阳风饮证
        5.表燥
        5.1 少阳燥热证
        6.表火
        6.1 少阳风火证
        7.表气郁
        7.1 气郁腠理证
        8.表痰结
        8.1 痰结腠理证
        少阳表虚(暂缺)
    少阳里的证治分类
        少阳里实
        1.三焦腑
        三焦腑(焦膜)的生理
        上焦焦膜的证治
        1.1 上焦焦膜蓄水证(悬饮证)
        1.2 上焦焦膜气郁证
        1.3 上焦焦膜痰阻证(痰结胸)
        1.4 上焦焦膜饮停气滞证
        1.5 上焦焦膜血结证(血结胸)
        中焦焦膜的证治
        1.6 中焦焦膜蓄水证
        1.7 中焦水饮郁火证
        1.8 中焦焦膜痰热互结证(小结胸证)
        1.9 中焦焦膜相火内炽证(火痞)
        1.10 中焦焦膜气郁证(气臌)
        下焦焦膜的证治
        1.11 下焦焦膜蓄水证
        1.12 下焦焦膜蓄血证(瘀重热轻)
        1.13 下焦焦膜血水互结证
        上、中、下三焦兼涉的证治
        1.14 三焦焦膜水火交结证(大结胸证)
        1.15 三焦焦膜寒痰闭阻证(寒实结胸证)
        2.胆
        胆的生理
        胆的证治
        2.1 胆气郁滞证
        2.2 胆郁痰扰证
        2.3 胆热证
        少阳里虚
        1 三焦腑
        三焦腑的证治(暂缺)
        2 胆
        胆的证治
        2.1 胆气虚证
        2.2 胆气虚寒证
    少阳的表里相兼
        1 表有风寒,里有水饮郁火证(偏表)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2 表有风寒,里有热结证(偏里)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结果
结论
不足与展望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参数
    1.3 检查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类型
    2.2 纵隔肿瘤经胸超声心动图所见与放射影像检查对比
    2.3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误诊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2.4 良恶性纵隔肿瘤的经胸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点
3 讨论

(3)纵隔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讨论

(4)SMA血流方向对胎儿左侧先天性膈疝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超声表现
    3.3 预后情况
4 讨论
    4.1 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影响因素
    4.2 CDH 的病理特点
    4.3 新生儿 CDH 的临床特点
    4.4 CDH 的产前超声表现
    4.5 CDH 的超声鉴别诊断
    4.6 CDH 的预后因素
    4.7 CDH 的治疗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超声在胎儿先天性膈疝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阴道斜隔综合征5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阴道斜隔综合征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搜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临床资料
        1.4.1 一般资料
        1.4.2 现病史及体格检查
        1.4.3 既往史
        1.4.4 影像学检查
        1.4.5 实验室检查
    1.5 手术相关资料
        1.5.1 肿瘤具体部位
        1.5.2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1.6 病理结果
    1.7 随访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预后分析
    2.1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2.3 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7)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在恶性胸膜疾病中的诊断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胸部CT不同评估方法鉴别良恶性胸膜疾病的诊断效能对比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胸部DW-MRI在鉴别良恶性胸膜疾病中的诊断效能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胸部DW-MRI与 CT对肺癌患者是否伴有胸膜转移的诊断效能对比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及工作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统计附图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9)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26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30例临床特征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纵隔包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D]. 陈宝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J]. 薛倩,雷江红,韩秀,杨春,卓小桢.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04)
  • [3]纵隔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二例[J]. 杨鹏,陈小丽,冯娜,李莎莎,张曦,杜欣.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0(03)
  • [4]SMA血流方向对胎儿左侧先天性膈疝的诊断价值[D]. 姜书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阴道斜隔综合征55例临床分析[D]. 周莹.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D]. 何向阳. 青岛大学, 2019(03)
  • [7]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在恶性胸膜疾病中的诊断效能研究[D]. 韩志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8]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宋庆达. 山东大学, 2018(02)
  • [9]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D]. 于慧.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5)
  • [10]系统超声检查在胎儿肺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分析[J]. 于霞,郑新,祝海颖. 中国医师杂志, 2018(01)

标签:;  ;  ;  ;  

纵隔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