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83种药品正在降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漫,陈耀宙,汪晓琴[1](2022)在《某院高值谈判药品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国家药品谈判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值药品的使用情况,为高值药品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值药品的用药情况,比较国家谈判前后高值药品的用药品种、用药数量及价格。结果在国家谈判高值药品后,院内使用的高值药品品种从原来的7种增加至48种,占国家公布谈判成功的56种高值药品的85.71%,56种药品售价平均降低约50%,不同药品的销售总量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国家高值药品谈判后,药品的价格大幅度减少,且全部纳入乙类医保,患者的药品花费支出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更容易坚持使用药品进行治疗,医院高值药品的市场需求增加,药品谈判机制可有效缓解药品销售价格虚高的问题,促进医药行业健康的发展。
李亦男[2](2021)在《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对江西省某市三甲医院的药物使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实施城市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后,对医院药物使用情况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探讨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对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期为地市级公立医院药物政策的制定和各医疗机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研究对象,从各批次药品带量采购的品种、结构、数量、剂型等方面比较实施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前后医院的药品使用情况;并从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药品使用量、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前后的患者药品回购率、医院合理用药率及医疗费用的变化结合文献政策分析、问卷调查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归纳分析,从多角度分析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前后,药品的使用及医疗费用的构成和改变情况。结果:(1)对比预计平均每月的药品完成量和实际平均每月的药品完成量可知,目前在第一批20种中选药品中有18种药品超额完成任务量,在第二批19种中选药品中有14种药品超额完成任务量。(2)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实施两批次带量采购,其完成情况越来越好,体现在用药频度DDDs增长率的提高,限定日费用DDC的明显下降。(3)收集数据并统计结果可知,第一批药品在落实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后,大部分药品的次均费用较改革前下降,降幅在22.01%-96.13%,第二批药品在落实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后,药品次均费用较改革前均下降,降幅在17.85%-99.01%。(4)根据追踪患者在实行第一批带量采购后半年的用药情况显示,有4种药品在带量采购后回购率增加,还有7种药品没有患者坚持回购。在实行第二批带量采购后半年追踪患者的用药情况,有11种药品在带量采购后回购率增加,有6种药品在带量采购实行后的回购率降低,有2种药品没有患者坚持回购。(5)药品带量采购后半年比药品带量采购前半年的平均处方合格率要普遍上升,合理用药情况得到改善。(6)对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药品带量采购认知度偏低,患者对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关注度不高。结论:(1)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执行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之后,医院药品费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2)本次研究的三大重点科室心血管科、肿瘤科、乙型肝炎感染科在治疗和用药方面各有特点,医院需按照不同的科室制定具体实施规范以便于各个科室的区别化管理。(3)在医院执行的现有药物政策指导下,药品费用也按照一定比例的趋势有所下降,但未中标药品相比中标药品而言,在价格方面的控制仍然相对困难。(4)药师在药品的带量采购中,要重点监测金额和使用量变化较大的中标药品,分析它们的用法是否符合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中标药品是否做到了合理用药,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并用有效的措施和规范进行干预。(5)问卷调查法发现医护人员对该项政策认可度较高,大部分群众对医院药师的工作属性认知比较明确,但是对带量采购政策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李洪宇[3](2021)在《山东省药品价格谈判政策实施前后抗肿瘤药物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变化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抗肿瘤药物是用于肿瘤确诊后、术后和维持治疗时使用的一类药物。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对抗肿瘤药物的需求量显着提升。但这类药物前期研发成本较高,多属于专利药或独家生产的药物,定价相对较高,患者用药负担较重,甚至出现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情况。为降低药品价格,缓解患者用药负担,我国医保部门引入药品价格谈判模式,与生产企业通过谈判降低药品价格。但目前对于药品价格谈判前后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变化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谈判药品中抗肿瘤药物采购的定量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根据2016-2019年山东省抗肿瘤药物采购数据,分析抗肿瘤药物纳入药品价格谈判前后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的变化,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究,从而为今后药品价格谈判政策的继续改进提供系统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对抗肿瘤药物通过谈判纳入医保后,对药品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的变化开展研究,从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两方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影响政策实施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药品价格谈判政策提供针对性的实施建议。研究方法:本文相关政策文件来源于国家及山东省政府、卫健委、人社、医保和药品集采中心等网站。采用政策分析法对抗肿瘤药物纳入药品价格谈判相关政策进行收集整理,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基础。通过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对抗肿瘤药物价格谈判进行参考文献收集。使用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收集山东省公立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采购数据,通过山东省各大药品供应公司收集零售药店采购数据。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山东统计年鉴》等收集研究所需的公共数据。从药品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变化两方面开展定量分析,采用指标包括种类、总额、总量、WHO/HAI可获得性指标、限定日费用和灾难性卫生支出,结合间断性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确定政策对药品采购情况的影响。与医保和医疗机构两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访谈,试图解答数据分析无法解释的问题,对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层面,政策间区别主要表现在支付方式、适应症规定、药占比及医保总额补偿的不同。谈判品种以抗肿瘤药物为主,其中仅国谈17种抗肿瘤药物明确提出医疗机构使用谈判药品不占药占比,医保总额单独核算。可获得性层面,抗肿瘤药物通过谈判纳入医保后,各可获得性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且通过间断时间序列模型的构建,证明政策实施对医疗机构采购抗肿瘤药物有一定影响。医疗机构的采购种类从22种上升到40种;适应症为“肺癌”的抗肿瘤药物数量变化最大,从4种增加到9种,采购总额与总量呈现出2016-2018年稳步上升,2019年迅速提升的趋势,采购主要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采购,是二级医疗机构采购的3倍以上;2016-2019年采购总额以适应症为“多适应症”、“淋巴瘤”和“肺癌”的抗肿瘤药物为主,上述三者各年度采购总额占总采购总额的65%以上,适应症为“多发性骨髓瘤”和“肾细胞癌”的采购占比较少,未超过3%;抗肿瘤药品表现出同一适应症分类下,均有1种药品采购较多的情况;结合间断性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满足条件的6种药品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东省抗肿瘤药物可获得性从谈判前可获得性低(2016年,28.27%)上升到可获得性较高(2019年,63.61%)。可负担性方面,四次谈判限定日费用降价绝对值在2000元内,降幅在50%以上,适应症为“结直肠癌”的抗肿瘤药降幅最大,为66.93%,适应症为“胃癌”的抗肿瘤药物降幅最小,仅为38.46%。政策实施前,城镇居民可负担种类仅4种,农村居民无抗肿瘤药物可负担;政策实施后,城镇居民有超过一半(57.5%)的抗肿瘤药物可负担,但“淋巴瘤”适应症分类下仍无药品可负担。在7个适应症分类下,农村居民至少有1种药品可负担,但有23种抗肿瘤药物可负担性与可获得性均位于低水平。仅“吉非替尼片”一种药品可负担性较好且可获得性较高。结论与建议:本研究发现,一方面,随着药品价格谈判工作不断开展,政策内容逐步完善,药占比、医保总额的问题得到改善,且山东省在落地新政策过程中,回顾以往政策存在的不足,及时出台补充政策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通过抗肿瘤药物采购数据分析发现,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各类型药品提升程度不同,且存在用药负担重、经济压力大的情况。最后,抗肿瘤药物纳入药品价格谈判还存在政策落实力度不高、医疗机构采购意向不足、零售药店采购种类受限、药品市场竞争性不足和可负担性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为保障药品价格谈判工作的可持续性,提出如下建议。1.充分考虑不同政策间的协调性,保障政策落实2.提高医疗机构采购积极性,切实提升患者抗肿瘤药物可获得性3.完善“双渠道”购药,拓展患者购药途径4.探索医保多元筹资模式,进一步降低患者费用负担5.鼓励生产企业开展药品研发工作,形成市场竞争降低药价6.完善药品价格谈判政策监管体系,保障政策落地实施
韩进松[4](2021)在《带量采购政策对某三甲医院国家集中采购药品价格、数量、费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在“以药补医”的公立医院运行模式下,药品费用高、用药负担重越来越成为患者抱怨的话题,我国开展的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药品费用问题。为了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我国政府部门一直在探索新的药品采购模式,最终形成了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模式。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目的是以量换价,通过签订带量采购协议保证药品的销售量来换取药品价格的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也通过约束医生的行为来实现协议的约定,使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因此,本研究的问题是公立医院带量采购品种的执行情况如何,与政策预期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为什么会产生?从目前来看,多项研究都在对药品带量采购前后的药品数据进行分析,但很少有文章将药品数据变化与医生用药行为影响相结合,也就是对于药品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医生用药行为进行相关调查作为数据变化的原因补充。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某三甲医院的医生问卷调查以及分析医院采购药品数据,探索药品使用结果变化,促进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合理发展。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为调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前后中选药品医院的使用变化情况,包括药品价格、药品使用数量、药品使用费用等,并对医院相关科室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索医生真正的用药行为,以此作为药品使用变化原因补充。研究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前后中选药品品种价格变化及其原因(2)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前后中选药品品种使用数量变化及其原因(3)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前后中选药品品种使用费用变化及其原因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某三甲医院为样本医院,该医院在2019年12月及2020年4月全程参与了国家药品带量采购试点扩围和第二批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工作。在此期间国家相关医保制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及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等)改革并未对该院相关中选药品的使用造成显着影响,医院信息系统中保存了带量采购药品相关数据和制度规则。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药品使用数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药品使用数据主要是采购药品品种集采前后一年的使用数据,来自某三甲医院的门诊HIS系统,为了避免疫情影响本研究的科学和准确性,研究将剔除受疫情影响严重的1-3月份,最终确定为第一、二批采购药品2019年4月-12月和2020年4月-12月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数据是对某三甲医院的95名门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问卷87份。样本医生是在一周时间内,对采购药品主要涉及科室的具有药品处方权的门诊医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是医生对于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认知、用药行为变化等。并对医院药品供应科主任、医保办主任、门诊医生、患者等8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资料补充。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描述性分析,并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差异进行推断性分析处理。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全程由本人调查完成,并对所有数据进行二次检查核对。主要结果(1)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实施后,中选药品品种价格下降明显。相比集中采购前,有两种药品价格出现上涨,41种药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下降比例70.3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价格变化原因主要是:集采前后厂家更换率较高,中选药品大部分为仿制药品,价格下降明显,集采前后医生用药习惯改变较大。(2)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实施后,中选药品品种使用频度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品使用DDDs较采购前增加的品种有18种,减少的有24种。进一步测算发现,大多数药品品种较集中采购前使用人数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药品使用剂量较采购前上升。数量变化原因主要是部分原研药价格下降,使用数量上升;但因药品临床效果和患者用药习惯问题,导致患者更换药品品种或就医地点,部分患者流失;医生对于政策的认知或患者报销等问题导致使用剂量上升。(3)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实施后,大多数中选药品品种使用费用下降,患者日均费用降低(p<0.05)。主要原因为集采后药品价格下降明显,使用患者人数减少导致药品总费用减少。部分药品价格上升,主要是因为部分集采前使用的低价药品未参与药品一致性评价,所以中选药品价格相比未中选药品价格增长。结论与建议本研究发现结论如下:(1)案例医院中,药品价格的下降容易造成低价药垄断,对医生用药习惯改变较大,某些低价药品因患者心理因素或药品本身临床效果不显着,患者投诉抱怨增加,(2)案例医院中,药品使用人数的下降造成医院患者流失,减少医院门诊量,而且政策对于药品使用量的规定为“大处方”提供了机会,部分药品使用剂量上升。(3)案例医院中,药品使用费用显着降低,但减少了部分医生的收入,存在更换药品品种的现象,所以仍存在药品总费用隐形增加的风险。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定期开展院内培训,促进医患双方对于政策的理解;处方点评结合绩效考核,规范医生用药行为;切忌一刀切,保证患者的多层级用药需求。
郭伟玲[5](2021)在《国采药品的使用现状及医师使用意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某一肿瘤专科医院对国采药品的使用现状来反映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在专科医院中的实施效果,结合国采药品使用量的要求,从医院使用现状分析使用国采药品的影响特征,关注医师是否愿意使用国采药品。另外,以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国采药品使用特点构建研究模型在案例医院进行实证调查,探索医师使用国采药品具体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为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发展提供策略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对药品价格、采购方式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实施现状进行梳理;(2)问卷调查法,根据相关理论制定医师对国采药品使用意愿问卷,于2020年6月至同年10月开展实证调查。以广州某肿瘤专科医院医师为调查对象展开两轮问卷调查,第一轮收集了8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调整问卷结构,第二轮收集了204份问卷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3)统计分析法,意愿调查问卷内容相关数据均使用Epi Data3.1进行双录入,首轮问卷数据主要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问卷信效度分析、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轮数据使用AMOS21.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验证分析。医院国采药品实施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体现。(4)访谈法,对医院负责国采药品采购专员进行访谈,调查医院用药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及意见等。结果:本研究通过收集案例医院与对比医院使用国采药品具体情况了解到医院完成国采药品用量的情况较好,实际使用量甚至远远超出用量要求,不同国采药品品种用量可能受到专科特点、就医人群以及用药习惯的影响。从使用数量上来看医师并不抵触使用国采药品,医师在完成国采药品用量要求后仍然继续使用国采药品,访谈中负责国采药品采购专员也表示医师用药配合度较高,本文认为医师愿意使用国采药品。另外在影响医师对国采药品的使用意愿因素研究中证实医师对国采药品的行为态度与感知风险影响其使用意愿,行为态度为正向影响,感知风险为负向影响,且行为态度影响力较感知风险的大,医师的性别、学历以及职称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目前,国采药品政策实施效果较好,医师用药配合度较高,但仍存在部分问题,结合实证调查中影响医师对国采药品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运行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国采制度顶层设计,有效整合相关资源;(2)提高居民对国采制度认识,普及国采使用效果;(3)完善医院药品使用配套,提升医师行为态度;(4)健全国采药品生产监管体系,降低使用感知风险。
张芳芳[6](2020)在《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及其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3年河南省开启了我国药品集中采购的先河,2000年正式拉开了我国药品集中采购的序幕,至今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已经发展了20多年。本文旨在分析国内药品集中采购的主要模式及其控费效果和满意度评价,选出控费最优和评价最高的模式,为今后集中采购模式的推广提供支持,并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首先通过政策文献研究,将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分为两大类,即省市级自主采购模式和国家组织采购模式,分析各模式的发展历史、政策措施和优缺点,并参考国外主要采购模式采取的有效措施。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药品价格、药品费用、医药费用等指标,对2018年全国31个省份进行控费效果排序,并客观的选出各采购模式的代表省份来详细分析控费效果;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广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为例,探讨“4+7”采购模式对药品使用率、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医保基金运营等的影响。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主要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含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完善度、压价力度、中标价格合理度、与医保相关度等六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实行取得一定成果,中、西药价格总体接近物价增长幅度,药品中标价呈下降趋势,公立医院的人均药费总额、药占比和人均医药费用增长率均下降,人均医药费用负担减轻。(2)目前,二次议价、独家中标的问题相对突出,采购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药品价格上,西药价格增长加快,且中标价最高的前5种均为注射类药品,其中标价变动幅度小于低价类药品。患者负担上,全国人均医药费占个人消费支出比重超过40%,仍有灾难性医疗支出风险,患者负担依然沉重。医疗费用上,药品费用虽减少,但医疗总费用仍在增长,整体控费的意识和政策更为重要。(3)2018年,省市级自主采购模式中,实行药品集团采购模式的上海市总体控费效果最佳;上海集中采购模式和“4+7”采购模式均有明确采购量,其中“4+7”采购模式下的药品价格更低,控费力度更强。(4)根据调查研究,医疗机构偏向于省级挂网和市级议价模式,且“4+7”采购模式在五个维度上均取得满意度最高评分,综合评价最高,但中标价合理性评价较低,医疗基金支出增加。(5)综合控费效果和满意度评价效果两方面来看,“4+7”采购模式总体实施效果最优。因此,针对我国药品集中采购现存的主要问题,本文建议应加强其他医疗项目的管制以进行整体控费,推广带量采购以提高控费效果。同时,部分药品逐步取消独家中标制,保障药品的可供应性,并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防止二次议价私下进行。此外,可利用大数据建立药品价格监测机制,提高药品中标价的合理性。
叶奎英[7](2010)在《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百姓不再“看病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药品市场混乱导致的“药价贵”成为“看病贵”的首要原因,因此药品领域改革成败关系到能否有效降低百姓的药费负担,解决“看病贵”问题。分析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制定出“标本兼治”的政策方案,成为药品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策略及研究,大都是针对药品市场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问题进行现状分析,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缺乏对问题系统全面的认识,没有系统分析问题涉及的相关利益团体、各自的利益倾以及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同时在研究或者制定政策时还忽略了对各方利益的协调,最终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难达到政策效果。研究集成政策制定科学程序、市场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分析等多种理论与方法,通过聚焦当前我国药品市场的相关利益团体及其指责的诸多问题,明确药品市场乱象,及其产生的根源与作用机制,研制理顺药品市场混乱现象、促进医药领域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思路,为我国医药体系的深入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用“政策制定科学程序”可行性论证中的方法和步骤指导本次研究。运用零售商买方势力原理,确定医疗机构是形成扭曲药品市场导向的主要原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倾向及与药品领域问题的相互关系,明确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法论证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关键策略对药品市场的影响。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居民意向调查和基本情况调查、二级资料提取等。同时还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江苏常州、上海嘉定三地居民进行调查,收集居民对药价贵问题的看法。三、主要研究结果(一)药品领域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界定1、药品领域的界定:根据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确定本研究中涉及的药品领域包括药品研发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各级药品批发机构、药品招标公司、医院、患者、以及药品监管部门。2、药品领域利益相关者的收集:通过文献归纳分析法、焦点访谈法以及多维细分法,明确药品领域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卫生部门、物价部门、医保部门、药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消费者等。(二)文献论证药品领域存在的问题收集2004-2008年专业期刊中药品相关文献共290篇,通过文献边界分析法确定我国医药领域大致包括以下26类大问题。药品研发问题1:研发药品品种重复多问题2:国有药企新药研发积极性不高、国家新药研发支持政策不到位问题3:儿童专用药品,罕用药品研发不足,满足不了临床需要药品生产问题4:药品生产厂家设备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入行门槛低,呈现百业经营药品问题5:药品生产过程操作不规范、药企生产项目文档不完备、药物说明书制作不规范问题6:药品生产中劣药、假药猖獗药品销售问题7:药品销售中不正当促销手段和方式多样,回扣、财物等商业贿赂现象盛行,尤其在新、特药经营中问题8:药品流通中劣药、假药严重问题9:以非法途径宣传广告,假药广告盛行问题10:药品零售药店经营操作不规范问题11:销售领域药价虚高问题12:医疗机构消极应对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医院中)问题13: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药学技术人员,给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极大隐患问题14:医疗机构设备陈旧,药品储存条件差问题15:特殊疾病的药品和价格低廉的普药存在缺货现象问题16: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药品收入仍是主要补偿途径,“以药养医”没有改变药品使用(患者)问题17:缺乏基本用药知识,患者盲目用药问题18:百姓药物经济可及性差药品监管问题19:药品监管部门协作不力,如在药价调控、药品招标监管过程中缺乏通力协作问题20:药品定价机制不合理,政府对药价监管不力问题21:我国药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尤以农村地区为甚问题22:国家对药品流通领域缺乏合理监管问题23: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存在许多弊端问题24:药品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25: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存在问题,鉴定结果难以达成共识问题26:基本药物供应及使用不足,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三)利用相关利益团体利益倾向与问题产生之间的关系探讨,分析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1、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相互指责问题分析针对药品领域,社会主要指责“基本药物供应及使用不足,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销售领域中药价虚高”;物价部门主要指责“销售领域中药价虚高”;药监部门主要指责“药品监管部门协作不力”,“药品生产厂家设备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入行门槛低,呈现百业经营药品”,“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药学技术人员,给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极大隐患”等问题;药品供应商主要指责“国有药企新药研发积极性不高、国家新药研发支持政策不到位”,“医药品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医疗机构主要指责“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以药养医”没有改变等问题。2、问题的产生与相关利益团体利益倾向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团体关注的是基本药物质优价廉、新药及专利药品价格合理,去除虚高定价成分,医生用药行为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药品资源浪费。因此指责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导致“药价虚高”,“药品销售不正当促销手段和方式多样,回扣、财物等商业贿赂现象盛行”,患者药费负担加重。由2008年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药价贵(其中嘉定:80.43%,常州:75.81%,山东:80.77%)。在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下,政府部门在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关注维持药品领域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维持稳定的医疗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高质的医疗服务。面对药品市场现状,卫生行政部门指责“基本药物供应不足”,“药价虚高”,致使百姓药费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物价部门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和调控体系,指责“药价虚高”。药监部门关注增强自身的资源配置以及管辖权,以便更好的履行药品市场秩序监督的职责,指责“药品监管相关部门协作不力”,“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药学技术人员”,难以有效实施药品监管职责,导致“劣药、假药猖獗”,“给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药品供应商主要关注利益最大化以及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指责国家缺乏对药品生产销售的总体规划,“药品生产厂家设备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入行门槛低,呈现百业经营药品”,“国家新药研发支持政策不到位、国有药企新药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为仿制品种,缺乏国际竞争力。医疗机构关注在正常运营机制下,能够得到合理补偿。认为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是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扭曲造成的,责任在政府。面对政府财政行为的变迁,医疗机构只能将谋求补偿的重点放在高新检查和药品收益上,客观上形成了“以药养医”的局面。3、药品市场混乱根源和作用机制分析我国的药品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而医疗机构又是药品的主要购买方和销售市场,占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量的80%以上。因此医疗机构具有药品零售买方势力的特征,对药品购买拥有绝对主导权。这种情况下,药品供应商必须按照医疗机构这一巨大买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消费者在医疗机构进行药品消费时,只能买到由医疗机构筛选出来的药品种类和剂型(即高价药品),买方市场的需求偏好直接决定了药品市场供应的产品种类和结构,进而引发药品市场一系列混乱问题的产生。因此药品市场混乱的起点和主要诱因在医疗机构。由于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为了自身发展,医疗机构将补偿重点放在服务收费上。受服务收费价格制约,医疗机构无法从基本的卫生服务上得到补偿,转而通过15%的药品差价和能增加收益的项目获得补偿,于是高价药、大处方、滥用检查等成为医疗机构的普遍行为,医院通过尽量多处方药,处方贵药获得更多的政府额定的差价净收入,药品销售方在此方面与医院利益趋同。政府为了控制药价虚高,不断出台政策降低药价,企业为了规避降价政策,避免经济损失,同时迎合医疗机构喜用贵药的倾向,将降价药品通过改换剂型及规格的方式以新药重新上市,价格迅速翻倍。医疗机构和药企双方默契对药品市场的混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导致药价虚高,产品结构失调,低水平重复的畸形发展趋势。(四)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政策思路根据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形成了增加财政投入,改变支付方式、理顺收费标准这三项“治本”的政策思路。前期研究显示,要解决药品市场混乱问题,必须设法切断补偿机制恶性循环环路,阻断医疗机构与药品之间的经济关联。经过对以上三项政策思路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现状现实可操作的政策思路是“总额预算,按服务量支付”。该政策促使医疗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诊疗项目、使用价廉质优药品,“主动控费”,增加医疗机构收益,从根本上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经济关联,促使药品市场恢复薄利多销的秩序。(五)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市场的影响效果论证2006年如果采取药品平进平出以及高低价替换,医疗机构至少能够增加药品净收益1465.5亿元,增加的净收益为原药品收益的2.5倍数;即使药品高低价替换的比例仅为30%,药品收益也能达到772.5亿元,其中增加的收益为434.9亿元,支付方式改革为医疗机构增加了70%的药品收益。药品生产领域预计至少损失109.7亿元-171.0亿元,企业的倒闭率将达到69%-74%,涉及3230-3464家药品生产企业,在职职工62-67万人;药品流通领域毛利损失至少达到53.6-129.4亿元,药品流通企业的倒闭率将达到41-44%,涉及13292家药品流通企业。支付方式改革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因此,如果实施“总额预算”基础上“按服务量收费”的组合型支付方式,医疗机构药品方面的收益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促进了药品上游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二、研究创新之处(一)方法创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买方势力理论运用于药品领域,分析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研制了“总额预算+按服务量支付”对医疗机构药品收益、药品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影响的测算思路、测算步骤、测算公式,使用全国卫生决算资料数据进行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领域影响的模拟测算。(二)结果创新1、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分析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倾向及其关注的问题,利益相关者关注问题与市场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为今后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2、从医疗机构药品购买特征分析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明确药品市场问题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为药品市场的混乱现状和根源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3、利用买方势力理论分析医疗机构的市场优势地位和对药品市场产品供应和产品结构的引导作用,明确医疗机构为药品市场混乱的起点,为进行其他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思路。4、运用定量的方法详细论证了“总额预算+按服务量支付”对医疗机构药品收益、医疗行为、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收益的影响,定量论证了支付方式的改变引发的社会震荡,为策略思路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涂洪谊[8](2009)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管理 ——基于政策评估的视角》文中提出药品费用由药品价格、药品使用量和药品使用结构三部分因素决定,与这三部分因素最为相关的医疗保险药品费用控制政策分别为药品定价与补偿政策、药品目录管理政策和药品选择使用政策。而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管理政策中与这三个政策对应的管理办法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药品定价主体错位,定价补偿机制缺乏充足的科学性依据;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采用通用名和剂型为标准,没有进一步就商品名、规格、价格等因素进一步进行分类限制;医疗保险在具体药品品种选择和药品使用管理上缺乏有效手段措施等方面。这种药品管理职能性的不足可能是造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药品费用支出一直维持在较高位势的原因,这也就使得在新医改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成为了医疗保险改革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研究主要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中的药品费用控制机制现状,从医疗保险药品费用控制政策的整体效益评价出发,应用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患者报销数据,以医保患者住院费用、个人负担、药品费用和药品个人负担为观察指标,综合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药品费用的相关政策(2004版药品目录调整、药品价格调整和药品选择使用)调整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①如果药品费用变动一个百分点则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就会变动0.5371个百分点,医保患者个人负担则会变动0.5639个百分点,这说明无论是对住院费用还是个人负担而言,药品费用都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②针对整体费用报销比例的政策设计比单纯针对药品费用设计的报销比例政策更为敏感有效,因为研究结果显示药品自付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得药品费减少1.085个百分点,而针对患者住院费用报销的个人自付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会使得药品费下降1.465个百分点;③药品目录调整后医保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调整前降低了4.32%,而次均个人负担在药品目录调整后增加了19.92%,次均住院药品费在药品目录调整后则降低了4.28%,次均药品个人负担在药品目录调整后则显着增加了23.61%;④呼吸系统患者抗微生物药品价格调整和肿瘤患者抗肿瘤药品价格调整效果的研究表明,在国家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整后医疗提供方出于维持自身经济利益,选用了一些高层次的药品或/和增加药品使用量等方式来规避价格调整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也就使得多次降价政策在实践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⑤实证结果表明医保肿瘤患者在临床中每多使用一种原研药品就会使得次均住院费用增加9.96%,次均个人负担则会相应增加9.18%,而次均药品费会增加20.96%,导致的药品个人负担则会增加44.28%;而原研药品费用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使得住院费用增加0.1369个百分点,而个人负担则会增加0.1137个百分点,药品费增加0.2232个百分点,药品个人负担增加0.5380个百分点;而通用名药品与相应变量间的弹性系数显着小于原研药品,并且与患者个人负担间还有显着的负向关系。这说明在存在相同通用名药品的前提下,原研药品的使用会导致医保肿瘤患者的过高住院费用和过重经济负担。最后,基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定价与补偿、药品选择和使用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从整体效益的角度进行完善的现状,我们主要针对药品消费提供方从间接管理和直接管理两方面对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之处:首先,从影响药品费用因素的整体出发,对影响医疗保险药品费用变动的关键政策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第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住院费用、个人负担与药品费用间的弹性关系进行了计量估计,并应用混合横截面模型对药品价格调整、药品目录调整进行了政策调整效果的初步评估;第三,我们首次应用医保报销数据从原研药品使用的种类数目和药品费用两个角度对原研药品对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和个人负担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第四,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应用药品效益管理理念设计从间接管理和直接管理两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制的药品效益管理体系。
厉李[9](2009)在《我国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品费用的快速增长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我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已然成为民生问题之一,这其中药品费用过高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我国综合医院中药品费用一度占到医疗费用比重的52%左右,目前仍然占到大约40%的比例。我国在1999年到2008年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和药品总费用,增长速度分别是8%和7%左右。2008年我国的次均医疗费用为146.5元,比1995年的39.9元提高了3.67倍,比2000年提高了60.6元,次均药品费用在2008年已经达到74.0元,高出1995年48.6元,高出2000年23.7元。药品费用在一定幅度上的增长是合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整个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必然加快;人口增长与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必然会拉动医药费用的较快增长。但是,由于补偿机制的不完善所产生的“以药养医”的问题,药品流通中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产生的“药价虚高”问题,以及医生对病人的不合理用药问题所产生的费用增长才是最为严重的。药品费用的有效控制可以降低总的医疗费用,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可以实现个人、政府、医疗保险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降低,减轻经济负担。因此要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控制药品费用的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合理的控制药品费用成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和经济特性使控制药品费用非常困难。目前,我国对于药品费用的研究也与日俱增,但真正对我国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制进行定性、定量、全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本研究力图从经济学观点出发,分析一个国家的药品生产、采购、分配、消费的经济形势,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和原则指导控制药品费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组织药品消费的筹资和管理,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先进的定量研究方法,为药品费用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范本,接轨于国际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基于北京、佛山、昆明三市的药品消费数据进行药品费用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药品消费数量与药品价格和新药的引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不能仅仅考虑药品价格政策,而忽视对药品消费使用数量的控制。对药品消费中的相关利益方及其博弈进行分析,发现医生处于重要的地位,他既具有帮助和代替药品需求方选择药品的权利,又是医疗机构销售药品的中介。可以说医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需方,又是供方,控制医生的处方种类和处方数量是控制药品费用的关键所在。研究中还发现如果没有人监督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病人因无法识别医生的诱导需求而不加选择地雇用医生,则无论病人给医生多高的工资,也无法控制医生诱导需求的行为。目前的医疗体制更是促进药费猛涨的添加剂:“以药养医”的补偿制度,药品流通环节的杂乱无序,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医疗机构的薪酬制度等都成为了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土壤。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了国外的药品费用控制经验并具体分析各个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而后对我国的药品费用控制政策进行分析和评述。药品费用控制的理论基础包括了政府对价格的规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供方诱导需求理论和医患委托代理理论,而第三方支付方的介入是药品费用控制的最佳主体,改变了医患双方的关系,成为药品处方监督和价格谈判强有力的主体。关于药品费用控制的国内外经验,本研究分析了国外的药品价格政策、参考价格制度、药品费用共付制度和药物经济学的应用。我国的政策评价包括了药品降价政策、药品零差率政策和药品招标采购政策。研究的最后提出了药品费用的控制机制的综合框架,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政策建议,微观上对控制关键点医生行为要从约束和激励两方面入手,宏观上,从药品市场的供方和需方入手,有效控制价格虚高和用量不合理,进而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以改善和解决目前的医生处方药品的价格高和数量多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医疗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缓解药品费用不断高涨的问题和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让有限的卫生资源更加合理的应用。
郭丽珍[10](2007)在《药品价格虚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价虚高是我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降低药品价格、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的政策措施,但收效不大。本文认为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有: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集中度低,药品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医药物流成本高;新药审批上的权力寻租造成"新药"泛滥,老药变相成"新药"规避管制,药价管理失控;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给医药商业贿赂预留了空间;药品营销监督管理的法规缺位,医务人员寻租,临床用药过度,药品价格出现"逆调节"现象。"以药养医"是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体制长期累积下来的结果,目前医药分业条件还不成熟,无法保障安全用药;医药分业是经济利益的转移,不可能切断经济利益链,对降低药品费用作用有限,医药分业应慎重缓行。本文认为药品审批泛滥是药价虚高的根源所在。为此,要建立医药合并的统一行政管理体制、全国性的药品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性的药品交易电子网络平台;加强药品监管,严把药品准入关,规范药品促销行为;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控制药品利润;加强合理用药监督,切断医药代表与医务人员的利益链。
二、383种药品正在降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83种药品正在降价(论文提纲范文)
(1)某院高值谈判药品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高值药品用药品种及使用时间 |
2.2 首批谈判药品使用情况 |
2.3 第二批谈判药品使用情况 |
2.4 谈判药纳入医保后效果 |
3 讨论 |
(2)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对江西省某市三甲医院的药物使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见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概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2.2 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据分析 |
2.2.4 数据处理 |
2.3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的完成情况 |
3.2 医院执行两批药品带量采购的情况分析 |
3.3 药品带量采购前后次均药品费用变化情况 |
3.4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后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 |
3.5 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前后心血管类药物的应用情况 |
3.6 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前后辅助肿瘤治疗药物的应用情况 |
3.7 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前后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应用情况 |
3.8 医院执行带量采购政策后对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 |
3.9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情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医院执行带量采购后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
4.1.1 两批带量采购的完成量 |
4.1.2 两批带量采购DDDs情况 |
4.1.3 药价DDC调整幅度情况 |
4.2 带量采购对就诊费用的变化分析 |
4.3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后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 |
4.4 基于药品带量采购心血管类药物应用分析 |
4.5 基于药品带量采购辅助肿瘤治疗药物应用分析 |
4.6 基于药品带量采购抗肝炎病毒的药物应用分析 |
4.7 带量采购政策对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 |
4.7.1 对处方合格情况的分析 |
4.7.2 对心血管类药品的处方合格情况分析 |
4.7.3 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
4.7.4 对抗菌药物的影响 |
4.8 患者及医护人员对带量采购政策的满意度分析 |
4.9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面落实药品带量采购政策 |
5.2 支持临床药学服务,加强合理用药 |
5.3 优化医疗体系,增强改革综合性 |
5.4 本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5.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山东省药品价格谈判政策实施前后抗肿瘤药物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变化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设计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1.1 政策来源 |
1.2 文献资料来源 |
1.3 定量资料来源 |
1.4 定性资料来源 |
2 资料分析方法 |
2.1 政策文件分析方法 |
2.2 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
2.3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抗肿瘤药物通过价格谈判纳入医保政策现状 |
1.1 抗肿瘤药物通过谈判纳入医保政策对比 |
2 抗肿瘤药物的可获得性变化情况 |
2.1 抗肿瘤药物的采购种类 |
2.2 抗肿瘤药物的采购总额 |
2.3 抗肿瘤药物的采购总量 |
2.4 WHO/HAI的可获得性 |
2.5 政策对抗肿瘤药物采购的影响分析 |
3 抗肿瘤药物的可负担性变化情况 |
3.1 不同谈判的抗肿瘤药物可负担性变化 |
3.2 不同适应症的抗肿瘤药物可负担性变化 |
3.3 不同居民的可负担性药品种类变化 |
3.4 不同居民的可负担性与可获得性交叉分析 |
4 影响政策落实的因素 |
4.1 影响抗肿瘤药物可获得性的因素 |
4.2 影响抗肿瘤药物可负担性的因素 |
讨论 |
1 抗肿瘤药物通过价格谈判纳入医保政策分析 |
2 抗肿瘤药物可获得性变化评价 |
3 抗肿瘤药物可负担性变化评价 |
结论和建议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带量采购政策对某三甲医院国家集中采购药品价格、数量、费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取消药品加成并未根本解决药品价格问题 |
1.2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以量换价 |
1.3 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约束医生行为来实现政策目标 |
2. 研究现状 |
2.1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发展模式及作用机制 |
2.2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医生的影响 |
2.3 药品带量采购在医院的实施效果 |
3.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
4. 技术路线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与抽样 |
1.1 样本医院的选择 |
1.2 样本医生的选择 |
2. 资料收集方法 |
2.1 文献资料 |
2.2 药品数据 |
2.3 问卷调查法 |
2.4 深度访谈法 |
3. 资料分析方法 |
3.1 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
3.2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结果与分析 |
1. 带量采购政策前后采购品种的价格变化及原因分析 |
1.1 价格变化情况 |
1.2 价格变化原因分析 |
2. 带量采购政策前后采购品种的使用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
2.1 药品使用量总体情况 |
2.2 使用量变化原因分析 |
3. 带量采购政策前后采购品种的使用费用变化及原因分析 |
3.1 使用费用变化情况 |
3.2 费用变化原因分析 |
讨论 |
1. 药品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 |
1.1 低价药易垄断 |
1.2 患者投诉抱怨增多 |
2. 药品用量变化带来的影响 |
2.1 可能引起药品“大处方”现象 |
2.2 门诊量与患者人数变化 |
3. 药品费用变化带来的影响 |
3.1 药品总费用隐形增加风险 |
3.2 医生收入变化 |
结论与建议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国采药品的使用现状及医师使用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药品存在价格虚高问题 |
1.1.2 高价原研药曾长期占领医疗机构用药领域 |
1.1.3 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推进实施药品集中采购 |
1.1.4 新医改时期药品供应、销售、购买机制不断完善 |
1.1.5 药品集中采购模式逐渐清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药品价格与采购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药品价格与采购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与“4+7” |
2.1.2 仿制药及其一致性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 |
第三章 国采药品的使用现状 |
3.1 广州某一肿瘤专科医院的国采药品使用现状 |
3.1.1 肿瘤专科医院使用国采药品品种及用量 |
3.1.2 肿瘤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全院药品使用金额排名 |
3.2 肿瘤专科与综合医院具体使用情况比较 |
3.3 使用国采药品过程中的情况 |
第四章 医师对国采药品的使用意愿研究 |
4.1 医师对国采药品使用意愿模型构建 |
4.1.1 模型框架设计 |
4.2 使用意愿调查量表设计与调整 |
4.2.1 国采药品使用意愿量表设计 |
4.2.2 量表项目分析 |
4.3 量表信效度检验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 医师使用意愿调查量表调整 |
4.5 医师使用意愿模型实证分析 |
4.5.1 研究假设 |
4.5.2 调节变量 |
4.5.3 医师对国采药品的使用意愿的模型构建 |
4.5.4 使用意愿模型修正 |
4.5.5 影响使用意愿的因素验证结果 |
4.5.6 调节变量验证 |
第五章 讨论及建议 |
5.1 讨论 |
5.1.1 国采药品相关使用现状总结 |
5.1.2 医师对国采药品的使用意愿分析 |
5.1.3 集采药品遴选应偏向高价值药品采购 |
5.2 建议 |
5.2.1 加强国采制度顶层设计,有效整合相关资源 |
5.2.2 提高居民对国采制度认识,普及国采使用效果 |
5.2.3 完善医院药品使用配套,提升医师行为态度 |
5.2.4 健全国采药品生产监管体系,降低使用感知风险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情况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及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和模型研究 |
1.3.2 国内采购模式研究 |
1.3.3 国外采购模式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概述 |
2.1 国内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概述 |
2.1.1 省市级自主采购模式 |
2.1.1.1 省级挂网和市级议价模式 |
2.1.1.2 药品交易所模式 |
2.1.1.3 跨区域联合采购模式 |
2.1.1.4 药品集团采购模式 |
2.1.2 国家组织采购模式 |
2.1.2.1 采购范围 |
2.1.2.2 具体政策措施 |
2.1.2.3 取得的成果 |
2.2 国外主要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概述 |
2.2.1 美国集团采购模式 |
2.2.2 英国招标采购模式 |
2.2.3 德国集中采购模式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控费效果分析 |
3.1 省市级自主采购模式控费效果分析 |
3.1.1 指标选择 |
3.1.2 主成分分析 |
3.1.3 控费效果具体分析 |
3.1.4 药品中标价分析 |
3.2 国家组织采购模式控费效果分析-以广州市公立医院为例 |
3.2.1 广州市“4+7”政策 |
3.2.2 “4+7”药品医院科室使用情况 |
3.2.3 医疗费用情况 |
3.2.4 医保基金结余情况 |
3.3 小结 |
第四章 控费最优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选择-基于上海与“4+7”采购模式 |
4.1 政策对比 |
4.1.1 上海采购模式政策 |
4.1.2 上海模式与“4+7”模式的对比分析 |
4.2 中标价对比 |
4.3 控费最优模式分析 |
4.3.1 最优模式 |
4.3.2 原因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满意度调查分析 |
5.1 调查对象与指标 |
5.1.1 调查对象 |
5.1.2 满意度评价指标 |
5.2 总体评价 |
5.2.1 发展现状 |
5.2.2 满意度评价 |
5.2.3 发展预测 |
5.3 六维度分析 |
5.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5.3.2 单位类型评价差异性 |
5.3.3 六维度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省市级自主采购模式中上海模式综合控费效果最佳,且最早明确采购量 |
6.1.2 “4+7”采购模式压价力度强,综合实施效果最佳,但医保基金支出增加,中标价合理性存有质疑 |
6.1.3 药品中标价、药品费用、医药费用增长率均下降,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基本实现了政策控费目标 |
6.1.4 注射类药品价格高,价格下降幅度低于低价类药品 |
6.1.5 患者负担依然沉重,有灾难性医疗支出风险,整体控费更加重要 |
6.1.6 各利益相关者评价不一,二次议价、独家中标等问题突出 |
6.2 建议 |
6.2.1 国家组织采购模式要加强医保基金管理,针对性改善采购模式 |
6.2.2 利用大数据构建药品价格监测机制,提高中标价合理性 |
6.2.3 逐步取消独家中标制,加强监督和惩罚举措防止二次议价 |
6.2.4 提高整体控费意识,加强除药品外其他医疗项目的管控 |
6.2.5 控费较优模式均有带量特征,针对采购金额大、临床需求高的药品推广实施带量采购,提高控费效果 |
6.3 创新点与不足 |
6.3.1 创新点 |
6.3.2 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主成分分析原始指标数据 |
附录2 中标价未变动药品品种 |
附录3 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药品市场混乱的现状及危害 |
(二) 国外药品市场特征及药品费用控制举措 |
(三) 国内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策略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一) 我国药品领域问题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二)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再论证 |
(三) 定性定量论证关键策略对医疗机构以及药品相关领域的影响效果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 文献归纳分析 |
(二) 抽样调查 |
(三) 常规统计资料提取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药品领域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界定 |
一、药品及药品领域的概念界定 |
(一) 药品的界定 |
(二) 药品领域的界定 |
二、聚焦并界定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 |
(一) 聚焦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 |
(二) 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具体界定 |
第二部分 文献论证药品领域存在的问题 |
一、确定文献收集范围与年限 |
(一) 文献年限 |
(二) 文献来源 |
(三) 关键词的确定 |
二、文献概况 |
(一) 研究时间 |
(二) 文献来源 |
(三) 研究类型 |
(四) 论述方法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者情况 |
三、问题搜集的饱和程度判断 |
四、收集的问题 |
(一) 问题收集 |
(二) 形成问题系统 |
五、明确问题的优先顺序确认 |
(一) 对26类问题严重性排序 |
(二) 对26类问题重要性排序 |
(三) 综合分析建立问题的优先顺序 |
第三部分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 |
一、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相互指责问题分析 |
(一) 社会(患者团体)指责问题 |
(二) 政府部门指责问题 |
(三) 药品供应商指责问题 |
(四) 医疗机构指责问题 |
二、问题的产生与相关利益团体利益倾向之间的关系探讨 |
(一) 社会(患者团体)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二) 政府(组织方)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1 、卫生行政部门的利益分析 |
2 、物价部门的利益分析 |
3 、药品监管部门的利益分析 |
(三) 药品供应商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四) 医疗机构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三、药品市场混乱根源及作用机制分析 |
(一) 药品市场混乱根源的定性论证 |
(二) 药品市场混乱根源的定量论证 |
(三)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作用机制分析 |
第四部分 解决药品市场混乱政策思路的理论推导 |
一、针对各单因素形成的政策思路 |
二、逻辑演绎标本兼治的政策思路 |
三、现实可操作的选择:"总额预算、按服务量"组合收费方式 |
(一) 实行总额预算必不可少 |
(二) 改革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 |
(三) "总额预算、按服务量"组合收费方式现实可行 |
第五部分 定性定量论证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市场相关领域影响 |
一、定性论证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市场的影响 |
(一)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有助于促使医院平进平出药品 |
(二)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有助于扭转"高价药易销"的市场导向 |
(三)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有助于消除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 |
(四)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可能引发的社会震荡 |
二、定量论证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使用机构-医院的影响 |
(一) 医疗机构药品"平进平出",降低药品成本 |
(二) 医疗机构低价替代高价节省的药品成本 |
(三) 平进平出+药品高低价替换,医疗机构获得的药品总收益 |
三、支付方式的改变对药品其他领域的影响 |
(一)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收费对药品领域影响效果论证的思路和步骤 |
(二) 对药品生产领域的影响 |
(三) 对药品流通领域的影响 |
(四) 对药品研发领域的影响 |
(五) 对药品监管领域的影响 |
第六部分 讨论和建议 |
一、研究结果概述 |
(一) 解决我国药品市场混乱现状势在必行 |
(二) 药品领域及其关键利益团体的界定 |
(三) 文献论证药品领域存在的问题 |
(四)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 |
1 、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相互指责问题分析 |
2 、问题的产生与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探讨 |
3 、药品市场混乱根源及作用机制分析 |
(五) 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政策思路 |
(六) 总额预算+按服务量付费对解决药品市场混乱问题效果显着 |
1 、定性论证支付方式对药品市场的影响效果 |
2 、定量论证支付方式对药品市场的影响效果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一) 方法创新 |
(二) 结果创新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综述:以药养医政策背景的历史回顾及问题成因分析 |
(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管理 ——基于政策评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1.1.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管理现状 |
1.1.3 天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药品报销相关政策 |
1.2 研究目的 |
1.2.1 总体目标 |
1.2.2 具体目标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
1.5.1 资料收集 |
1.5.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1.6 全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药品需求影响因素和药费控制理论 |
2.1 药品需求的影响因素 |
2.1.1 一般经济因素 |
2.1.2 社会人口学因素 |
2.1.3 患者偏好因素 |
2.1.4 医师和药师的因素 |
2.1.5 流行病学因素 |
2.1.6 医药技术因素 |
2.2 药品需求函数 |
2.3 影响药品费用的相关利益方 |
2.3.1 药品消费的需求方 |
2.3.2 药品消费的供给方 |
2.3.3 药品费用的支付方 |
2.3.4 相关利益方的博弈 |
2.4 药品费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4.1 药品需求弹性 |
2.4.2 价格控制理论 |
2.4.3 供给诱导需求理论 |
2.4.4 医保第三方支付对药品费用的约束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品费用在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及个人负担中的作用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模型设定 |
3.3 数据分析结果 |
3.3.1 数据描述性分析 |
3.3.1.1 住院费用五年间变化 |
3.3.1.2 个人负担及个人负担比例的五年间变化 |
3.3.1.3 药品费用及药费比例的五年间变化 |
3.3.1.4 药品个人负担及药品个人负担贡献率的五年间变化 |
3.3.2 住院费用与药品费用间的弹性估计 |
3.3.3 个人负担与药品费用间的弹性估计 |
3.3.4 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讨论与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品目录在医疗保险患者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 |
4.1 国内外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应用比较 |
4.1.1 国际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应用 |
4.1.2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相关情况 |
4.2 实证研究:目录调整对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及个人负担的影响 |
4.2.1 资料与方法 |
4.2.2 模型设定 |
4.2.3 数据分析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中的药品定价补偿机制 |
5.1 理论与背景 |
5.1.1 国际医疗保险中的药品定价补偿机制 |
5.1.2 我国医疗保险药品定价补偿机制 |
5.2 实证研究:现有定价补偿机制下的药品价格调整对降低医保患者个人负担有效吗? |
5.2.1 抗肿瘤药物降价效果分析 |
5.2.2 抗微生物药品降价效果分析 |
5.2.3 讨论与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医疗保险药品选择:品牌原研药品还是通用名药品? |
6.1 理论与背景 |
6.1.1 国际医疗保险对品牌原研药品和通用名药品的选择 |
6.1.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品牌原研药品和通用名药品的选择 |
6.2 实证研究:品牌原研药品比通用名药品更为经济有效吗?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模型设定 |
6.2.3 数据分析结果 |
6.2.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3.2 模型回归结果 |
6.2.4 讨论与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管理体系设计 |
7.1 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管理体系设计原理 |
7.1.1 针对需方药品费用控制的原理 |
7.1.2 针对供方药品费用控制的原理 |
7.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管理体系设计 |
7.2.1 医疗保险药品效益间接管理 |
7.2.2 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直接管理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我国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药品费用概述 |
2.1 药品费用的现状和原因 |
2.1.1 世界范围药品费用情况 |
2.1.2 我国药品费用状况 |
2.1.3 药品费用增长的原因 |
2.2 药品费用控制的必要性 |
2.2.1 卫生资源有限性的限制 |
2.2.2 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
2.2.3 减轻政府和个人的经济负担 |
2.3 药品费用控制的难点分析 |
2.3.1 药品需求是健康需求的派生需求 |
2.3.2 药品市场的自然垄断 |
2.3.3 药品的低价格弹性 |
2.3.4 药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诱导需求 |
2.3.5 药品消费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三章 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药品费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1.1 概念界定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数据来源与描述 |
3.1.4 主要结果 |
3.1.5 讨论与结论 |
3.2 影响药品费用的相关利益方 |
3.2.1 药品消费的需求方 |
3.2.2 医生地位和行为 |
3.2.3 药品消费的供给方 |
3.2.4 药品费用的支付方 |
3.3 相关利益方的博弈 |
3.3.1 患者与医生的博弈 |
3.3.2 药厂与医院的博弈 |
3.3.3 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后的影响 |
3.4 我国医疗体制如何影响药品费用 |
3.4.1 "以药养医"制度的影响 |
3.4.2 药品流通体制的影响 |
3.4.3 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
3.4.4 医疗机构的薪酬制度 |
第四章 药品费用控制的理论基础 |
4.1 药品市场的结构形式 |
4.1.1 完全竞争的药品市场 |
4.1.2 完全垄断的药品市场 |
4.1.3 垄断竞争的药品市场 |
4.1.4 寡头垄断的药品市场 |
4.2 药品的弹性分析 |
4.2.1 药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
4.2.2 药品需求的收入弹性 |
4.2.3 药品的供给弹性 |
4.3 控制药品市场供需的理论基础 |
4.3.1 价格控制的理论基础 |
4.3.2 医患委托—代理理论 |
4.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4.3.4 供给诱导需求理论 |
4.4 第三方对药品费用的约束理论 |
4.4.1 改变了医患双方的关系 |
4.4.2 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 |
4.4.3 最佳的控制主体 |
第五章 国外药品费用控制的实践经验 |
5.1 直接药品价格控制 |
5.1.1 欧盟的药品价格控制政策 |
5.1.2 美国的药品价格控制政策 |
5.1.3 英国的药品利润控制政策 |
5.2 参考价格制度 |
5.2.1 参考价格制度简述 |
5.2.2 参考价格制度的重要前提 |
5.2.3 参考价格制度控制药品费用的原理 |
5.2.4 参考价格制度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5.3 病人共付制度 |
5.3.1 共付制度的形式 |
5.3.2 共付制度控制药品费用的原理 |
5.3.3 共付制度的实施效果 |
5.4 药物经济学在药费控制中的应用 |
5.4.1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5.4.2 药物经济学在药费控制中的作用 |
5.4.3 药物经济学在药费控制中的实践 |
第六章 我国药品费用控制政策评析 |
6.1 药品降价政策 |
6.1.1 政策进程 |
6.1.2 政策效果 |
6.2 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实证分析 |
6.2.1 理论构想 |
6.2.2 实证研究 |
6.2.3 对政策实施的思考 |
6.3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 |
6.3.1 政策进程 |
6.3.2 理论基础 |
6.3.3 效果评述 |
第七章 我国药品费用控制机制设想与政策建议 |
7.1 药品费用控制机制的设想 |
7.1.1 供方和需方药品费用控制机制 |
7.1.2 基于医生行为的药品费用控制机制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改变"以药养医"的医院补偿机制 |
7.2.2 增加药品和医生的信息公开 |
7.2.3 完善第三方支付机制 |
7.3.4 建立以参考价格制度为主的药品报销政策 |
7.2.5 完善政府药品的价格管制 |
7.2.6 规范监督医生的处方行为 |
7.2.7 多种费用控制措施共同作用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不足之处 |
主要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383种药品正在降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院高值谈判药品临床应用分析[J]. 陈华漫,陈耀宙,汪晓琴.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04)
- [2]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对江西省某市三甲医院的药物使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D]. 李亦男. 宜春学院, 2021(08)
- [3]山东省药品价格谈判政策实施前后抗肿瘤药物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变化的评价研究[D]. 李洪宇. 山东大学, 2021
- [4]带量采购政策对某三甲医院国家集中采购药品价格、数量、费用影响研究[D]. 韩进松. 山东大学, 2021(12)
- [5]国采药品的使用现状及医师使用意愿研究[D]. 郭伟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及其效果研究[D]. 张芳芳.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2)
- [7]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D]. 叶奎英. 复旦大学, 2010(11)
- [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效益管理 ——基于政策评估的视角[D]. 涂洪谊. 天津大学, 2009(12)
- [9]我国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机制研究[D]. 厉李. 沈阳药科大学, 2009(11)
- [10]药品价格虚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郭丽珍. 公共管理评论, 2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