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电器废弃物的热处置回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嘉遥[1](2019)在《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电子电器产品的普及一方面给公众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日益严峻的电子废物污染问题,目前,我国急需完善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本文界定了电子废物的概念、特征和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与特征。梳理了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考察了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其成功的治理经验,得出了健全源头预防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回收体系和补充防范电子废物越境转移制度四方面启示。在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立法中健全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配套制度建设三方面建议。
林诚乾[2](2018)在《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处置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处置法在处置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上有独特的优势,目前缺少关于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处置的系统研究,本文开展了一系列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处置试验研究,得到了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处置过程中的氧化特性与污染物排放特性,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熔融盐氧化反应器内多相流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熔融盐反应器内多相流流动特性主要受到表观气速的影响,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多相流气含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多相流流型从均匀流转变到过渡流,再变为非均匀流。对于多相流流型的表征,可以通过对多相流内压力脉动信号的小波分析得到,小波分解系数d6的标准差可以表征多相流流型。2)针对含盐废渣选择熔融盐氧化处置,在600℃-750℃范围内,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过程中废渣中有机组分能被有效降解,熔融盐氧化效率在92.5%-98.3%之间,熔融碳酸盐能高效吸收SO2,排气中SO2浓度在0-60mg/Nm3之间,废渣中氮转化为NO的比例在2.8%-7.5%之间,废渣熔融盐氧化过程中PCDD/Fs的排放量低于60pg/g废渣。在废渣熔融盐氧化过程中主要不完全氧化产物为CO,含盐废渣的熔融盐氧化效率随熔融盐温度的上升而升高,750℃时废渣熔融盐氧化效率达到98.3%。熔融盐氧化过程中熔融碳酸盐对S02的吸收效率超过98.5%。排气中NOx主要是NO,650℃时废渣中氮转化为NO的比例最低,仅为2.87%。废渣中部分氮在熔融盐中被氧化成硝酸盐存留在盐浴中,在熔融盐温度高于650℃后硝酸盐分解,NO氧化为硝酸盐得到抑制,导致NO排放增加。对于高氮含量的废渣,为控制NO的排放,处置温度适宜控制在650℃。在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法处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工业规模熔融盐氧化反应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根据初步经济核算,设计方案的废渣处置成本在970元/吨含盐废渣,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3)针对典型含卤素固体废弃物(废弃PVC塑料与废弃印刷线路板WPCBs)选用熔融盐气化处置,以减少PCDD/Fs的排放。结果表明:在600-750℃,过量空气系数0.2-0.8范围内,PVC熔融盐气化过程PCDD/Fs的排放量在18.5-632.9pg/g之间,相比PVC焚烧、热解、气化处置中PCDD/Fs的排放量有明显的降低,熔融盐对卤素的吸收效率超过99.8%,卤素在气体产物中的分布比例低于0.2%,PVC熔融盐气化过程中PCDD/Fs的生成由于熔融盐对氯的高效吸收而得到抑制,过量空气系数的改变对于PCDD/Fs的排放影响微弱。温度对PVC熔融盐气化过程PCDD/Fs的排放影响较大,当过量空气系数0.4时,温度从600℃升高到750℃,PCDD/Fs的排放从632.9pg/g下降到仅18.4pg/g。WPCBs的熔融盐气化效率在60-86%之间,PVC的熔融盐气化效率在26-42%之间。气化反应温度对WPCBs与PVC的气化起到决定作用,气化气可燃组分以CO与H2为主。针对含卤素塑料WPCBs与PVC的熔融盐气化处置,温度范围适宜控制在750℃,过量空气系数适宜在0.2-0.4之间。
银梦思[3](2018)在《废旧电路板加热拆解过程中PAHs和PCBs的释放和暴露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上海某电子拆解厂作为研究对象,在该厂印刷电路板(WPCB)在拆解加热过程中释放出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一部分释放于烤板车间空气中,一部分经烟道收集于旋风除尘袋中。将PUF膜、麻、纱暴露于烤板车间空气中,通过PUF膜对空气中的PAHs进行自然吸附,分析检测PUF膜吸附的PAHs浓度。随着暴露天数增多,检出的PAHs同类化合物种类增多,吸附于PUF膜的各单体浓度基本均逐渐升高,除Nap。暴露时间增加,推测出Nap可能转化为其他单体多环芳烃,使得其浓度降低。此外,暴露的天数与PUF膜吸附的PAHs总含量在14天内呈线性关系,PUF膜吸附PAHs的速率为6.684mg.m-3.d-1。对于麻、纱暴露于烤板车间的检测结果得知,麻、纱暴露于烤板车间易吸附三四环多环芳烃,麻更易吸附小分子量多环芳烃,纱比麻更易吸附大分子量多环芳烃。为更加深入研究PAHs和PCBs释放及吸附的机制,将烤板车间旋风除尘袋中的灰于管式石英炉中加热,结果表明,温度为200,250oC时,PUF膜能吸附灰尘中释放的PAHs潜在最大量分别为556ng/g,391ng/g。温度为200oC,PUF膜对PCBs的潜在最大吸附量为24236.8ng/g。随着温度升高,PUF膜吸附的PAHs同系物种类减少,PCBs的同系物存在高氯联苯降解为低氯联苯的情况。此外,旋风除尘袋中灰尘在管式石英炉加热过程中PAHs和PCBs有两个输出途径:灰尘残余PAHs和PCBs,以及加热释放出的PAHs和PCBs。在加热过程中96%-99%的PAHs释放出来,PCBs的释放量为89%-94%,随着温度升高,释放量均逐渐增大。对于棉、麻、纱的吸附研究表明,其对PCBs的吸附效果为:棉<麻<纱,且纱较易吸附大分子量的PCBs。由此,建议工人穿着棉制衣物。此外,采集拆解厂各种功能区大气颗粒物样品(PM2.5和TSP),计算日暴露剂量,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包括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拆解厂各功能不存在致癌风险,但车间存在非致癌风险。此外,由于空气颗粒物中含有较大浓度的PCBs,因此建议在工作过程中佩戴防颗粒物的口罩。
胡苑,葛畅[4](2017)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法律规制:基于实例的思考》文中提出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属于我国循环经济中的"静脉产业"。电子废弃物是目前废弃物中增长速度最快、危害性最大而又最有再生利用潜力的废物类型。我国已针对电子废弃物出台了总括性和专门性的环境法律规范,实践中也涌现出生产者自行回收处置和第三方回收处置的大量实例,通过对法律规范的分析和对实例的探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法律规制在法律供给与政府规制、生产者及相关方法律义务设置、激励机制、执法与监督机制以及公众价值内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张砚[5](2014)在《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通过“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这一系列组合拳般的经济政策极大的刺激了国内的电子电器产品市场的消费,使得我国居民的电子电器产品保有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电子产品由于都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再加上科技飞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更换电子电器产品的周期也是越来越短。由于电子废弃物具有高危害性,这些面临即将被淘汰命运的电子垃圾将会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一批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我国曾经实施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被媒体誉为“回收处理企业的春天来了”。但是,2011年底该政策宣告结束以后,那些曾经沐浴在春风里的回收处理企业由于失去了政策支持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货源,从而使整个行业迅速的步入了“寒冬”,多数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严重的更是陷入了无法开工的局面。此后,2012年我国开始施行电子废弃物基金制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该制度与之前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缺乏很好的连贯性,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体现出能够解决回收处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趋势。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显得更为棘手。针对现阶段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通过现象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根据我国目前现有的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政策,分析对策和解决的办法。本文结构脉络如下:首先,文章将研究对研究的范围进行定位。从国家层面上着眼于我国的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管理概念的分析,找出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领域中将要探讨和研究的具体范围。文章研究的逻辑以界定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处理的含义出发,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出我国现行的关于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领域中的法律法规中适用于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配套政策等。通过针对上海市电子废弃物消费市场与回收处理企业的实地调研为依据,总结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我国目前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总结出来的关于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概述分析,得到我国目前电子废弃物回收阶段的适用法律制度,分析这些现有法律制度在立法者制定的意图以及实施时起到的作用和地位,得出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中起到关键或者说主要作用的法律制度,并进一步对其做出理论分析和探究,总结出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的特征。最后,通过深入分析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的回收模式在责任分担、回收模式运行等方面的特点,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借鉴国外的经验,得出我国目前实行的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中,还有那些缺陷与不足。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对策与建议。
闫鹏[6](2013)在《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时溴的迁移转化特性和溴代二恶英的排放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废弃物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固体垃圾之一。印刷线路板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电器设备中,是电子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贵重金属含量高,具有极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但在采用简单拆解、露天焚烧、化学法等常规回收方法时,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探寻合理的废弃印刷线路板回收处置方法成为当前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火法冶金技术具有处理量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贵重金属回收率高、树脂等可燃成分所含的热量可以被充分利用等优势,是实现废弃印刷线路板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但因线路板含有溴系阻燃剂,燃烧过程中容易生成无机溴等腐蚀性气体和溴代二嗯英等有机污染物。本文以此为背景,对线路板高温燃烧过程中溴的迁移转化特性和溴代二恶英的生成排放特性展开了研究。本文首先在氮气和空气氛围下对废弃印刷线路板进行了热重—红外联用实验,对其热解和燃烧过程中的失重特性和气体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解过程只有一个快速失重过程,主要是挥发分释放导致的;燃烧过程有两个快速失重过程,第一个是挥发分释放导致的,第二个则是固定碳燃烧导致的。然后利用管式炉研究了温度、钙基添加剂和硫对线路板高温燃烧时溴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Br2转化率越高,HBr转化率则越低;钙基添加剂对HBr转化率影响不大,但均提高了无机溴的转化率,且这种促进效果为Ca(OH)2>CaO>CaCO3; S的添加一方面有效促进了烟气中的溴分子向HBr转化,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无机溴的转化率。本文还利用管式炉研究了温度、钙基添加剂和硫对线路板燃烧时PBDD/Fs的生成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1100℃,溴代二嗯英产物主要以PBDFs为主,900℃时毒性当量TEQ最大,1000℃时PBDD/Fs生成量最大,到1100℃,两者都大大降低;钙基添加剂和硫的添加均提高了PBDDs在溴代二恶英产物中所占的比重;除CaCO3在Ca/Br≥1时使PBDD/Fs总量和TEQ大大升高外,其他工况下这几种添加剂几乎都使PBDD/Fs总量和TEQ降低,且这种抑制效果为CaO>S>Ca(OH)2>CaCO3;此外,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线路板燃烧时溴的迁移转化特性和PBDD/Fs生成排放特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肖菡曦[7](2012)在《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特性及溴迁移转化特性》文中研究指明废弃物处置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无害化排放,更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相关研究所关注的各种废弃印刷线路板处置方法中,以高温燃烧为特征的火法冶金工艺具有资源化程度最大的优点,因而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研究选择了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处置过程两个关键问题,高温燃烧特性、溴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研究了不同阶段/温度区间内线路板热解、燃烧特性,研究首次发现:挥发份释放阶段相同温度区间,空气氛围下挥发份的释放量相对于氮气氛围明显减少,这与一般燃料的挥发份释放规律明显不同。此结果为线路板实际处理时燃烧过程的组织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在燃烧初期,减少或不提供新鲜空气将有效促进挥发份的释放,从而保证顺利点火、促进稳定燃烧。此外升温速率增加,反应时间缩短,固定碳氧化程度也略有增加,燃烧更加完全。这对焚烧工艺的选择及燃烧室设计有一定价值。率先采用小型连续进料的管式沉降炉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对燃烧完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燃烧效率取决于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烟气高温区平均停留时间。研究首次发现,在CO转化过程中,温度的影响非常显着。在温度相对较低时HBr转化为Br2的过程抑制了CO的转化。当温度达到1200℃以后,烟气中CO浓度急剧下降。要实现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温度是必要条件。在自行设计的15kg/hr中试装置中,验证了上述试验结果。研究结果为线路板实际处理时燃烧过程的组织提供了理论依据。线路板燃烧过程,样品中有机溴首先转化为HBr进入烟气,在有氧存在时大部分HBr转化Br2。随着温度升高,更多的有机溴转化为无机溴。当温度超过1200℃,过量空气系数达到1.6时,99.9%以上的有机溴被摧毁,转化为无机溴进入烟气。因此,提高燃烧温度能有效减少线路板燃烧过程溴代二嗯英高温气相生成、减少后燃区低温异相催化生成溴代二恶英的前驱物。利用中试装置烟气冷却系统研究了烟气冷却过程无机溴的转化规律,研究首次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烟气中有较多溴化氢转化为分子溴,温度越低烟气中分子溴比例越高。研究结果对处理废弃线路板高温燃烧产生的烟气及研究后燃区溴代二嗯英生成特性有重要意义:1)实际生产中脱除烟气中无机溴时主要针对分子溴,这与含氯物质燃烧产生的烟气中酸性气体的脱除(主要是氯化氢)不同。2)提供了一条回收烟气中无机溴的线索:采用冷凝方法促进烟气中的无机溴在低温时以分子溴形式析出。3)后燃区烟气冷却过程,对溴代二嗯英生成活性较高的溴源(Br2)不断增加。对以气相中无机溴为溴源的溴代二嗯英生成过程而言,温度变化时反应物浓度是不断变化的。4)研究不同溴源(HBr、Br2)在澳代二嗯英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气相中的HBr和Br2的分布随温度变化发生动态变化。
王丽丽[8](2011)在《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论述生产者延伸责任制是解决电子电器废弃物回收问题的根本,并从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政府角度对生产者延伸责任制进行经济性分析。针对课题的特点,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及模拟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概念上叙述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分析了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等各国对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理解并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我国在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可借鉴的方面。其次,在分析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德国和瑞士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基础上,结合在我国试点省市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在问题层面上出发,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使得他们不能积极配合电子电器废弃物的回收并且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而现存的生产企业规模及实力都成为阻碍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在我国推行的阻力。再次,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包括责任划分、资金支付机制及回收模式下的各种方式。分析对比各种方式后,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人民的消费理念,理论上得出最适合我国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以改善现存的问题。最后,考虑到生产者是影响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实施的主要因素,建立各种回收处理模式下的生产者和销售商利润函数,分析其利润函数的影响因素,生产者和销售商应根据其生产和销售规模及产品特点选择适合的回收处理模式,促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实施,以解决电子电器废弃物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王欢益[9](2011)在《废线路板流化床焚烧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其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已成为困扰各国的难题。印刷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简称PCB)作为电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电器设备中。近年来随着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废旧线路板的安全处置正成为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焚烧法具有减容、减量、资源化等优点,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采用循环流化床焚烧的技术来处理废线路板,可将线路板中有机成份在氧化气氛下分解破坏。焚烧后的残渣为裸露的金属或其氧化物及玻璃纤维,经粉碎后可由物理和化学方法分别回收。含有机成分的气体则进入二次焚化炉燃烧后,再经急冷塔、除尘过滤处理后排放。由于线路板阻燃剂中含有溴、氯等成分,焚烧过程中各项工况控制不当会产HBr、二恶英等剧毒物质,因此对焚化炉及其空气污染防治设施的要求极为严格。本文提出了采用流化床焚烧方法作为废线路板资源化利用的前置手段,将线路板中有机成分在氧化气氛下进行分解,焚烧后金属产物再进行综合利用的方法。采用热重-红外联用试验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FR-4型印刷线路板进行氮气和空气气氛下热重及热重红外联用试验,研究其热解及燃烧特性。对印刷线路板粉末进行管式炉燃烧试验,并用离子色谱的方法测定印刷线路板中溴元素的含量。同时分析HBr的生成机理,为后续的流化床混合焚烧试验奠定基础。在小型电加热流化床焚烧炉中,进行废线路板粉末和CaO的混合焚烧试验。通过调节过量空气系数、炉内温度、Ca/Br摩尔比,使用GASMET红外烟气分析仪,对烟气进行在线测量,分析烟气中CO、SO2、NOX、HCl、HBr等污染性气体的排放特性,从而得出较好的燃烧工况。
张娜[10](2009)在《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的立法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产业技术水平日益快速的提高和社会对电子类消费产品需求的不断更新和膨胀,电子产品被废弃和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产物就是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如何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电子废弃物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世界范围而言,电子废弃物的增长速度相当快。电子废弃物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报废的电子产品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势必会导致潜在的环境污染。但是同时电子废弃物中又含有较多可以再利用的物质,如果能够有效的回收将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步入21世纪以后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家电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电子产品的报废数量也会随之不断增大。目前,我国家用电器和计算机社会总拥有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台。而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市场处于相当分散无序的状态,主要以流动个体回收户走街串巷回收为主,还包括废旧物资回收和旧货经营企业直接回收、生产商通过以旧换新回收等。可以说,我国现有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由于没有明确生产商和消费者对电子废弃物回收的责任,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督和法律约束,没有形成完善的回收网络体系,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着回收率低,回收成本高,且容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为了避免电子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了有效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中的宝贵资源,营造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是本文选题的目的所在。通过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外如欧盟、美国、日本的研究状况予以介绍,并对我国的研究现状也有简单的列举;再对电子废弃物的概念予以界定,分析了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特点。基于电子废弃物有危害性和可回收性双重特点,在立法上对其进行管理将是必然的趋势,继而对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要对电子废弃物的管理予以立法,就需要了解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分析现状,发现问题。由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比较先进和完善,因而主要针对欧盟、日本、美国、德国的法律规定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电子废弃物立法有所启示。最后对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构建的理论基础予以列举,之后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并且对立法管理电子废弃物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借此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二、电子电器废弃物的热处置回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电器废弃物的热处置回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
(一)电子废物的概念和特征 |
1.电子废物的概念 |
2.电子废物的特征 |
(二)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1.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 |
2.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特征 |
二、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 |
1.法律 |
2.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
3.政策和技术规范 |
(二)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1.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
2.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
3.有效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
三、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 |
1.欧盟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 |
2.美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现状 |
3.日本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现状 |
(二)国外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四、完善我国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在立法中健全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 |
1.健全源头预防制度 |
2.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3.建立多方参与的回收体系 |
4.补充防范电子废物越境转移制度 |
(二)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
(三)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含盐固体废弃物 |
1.1.1 含盐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
1.1.2 含盐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
1.1.3 含盐固体废弃物的处置 |
1.2 含卤素固体废弃物 |
1.2.1 典型含卤素塑料 |
1.2.2 废弃PVC塑料的处理方法 |
1.2.3 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处理方法 |
1.3 废弃物熔融盐处置 |
1.3.1 熔融盐性质 |
1.3.2 熔融盐处置特点 |
1.3.3 熔融盐处置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熔融盐氧化实验系统与实验物料分析 |
2.1 实验室规模废弃物熔融盐处置实验装置 |
2.2 分析检测方法与仪器 |
2.2.1 熔融盐氧化鼓泡反应器流动特性研究 |
2.2.2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
2.2.3 样品中氯、溴含量分析测试方法 |
2.2.4 实验样品的热重分析 |
2.2.5 物料熔融盐氧化处置排气成分分析 |
2.2.6 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分析 |
2.2.7 PCDD/Fs的检测 |
2.2.8 排盐(渣)TOC、XRD分析 |
2.3 实验物料特性 |
2.3.1 实验中用到的熔融盐种类 |
2.3.2 含盐废渣 |
2.3.3 废弃印刷线路板 |
2.3.4 废弃PVC塑料 |
3 熔融盐反应器内多相流流动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方法 |
3.3 多相流气含率随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 |
3.4 基于压力脉动信号小波分析的流型转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处置特性 |
4.1 前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处置特性 |
4.3.1 含盐废渣氧化特性 |
4.3.2 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特性 |
4.3.3 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过程中SO_2排放特性 |
4.3.4 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过程中NO_x的排放特性 |
4.3.5 废渣熔融盐氧化过程中HCl与PCDD/Fs的排放特性 |
4.3.6 连续实验中废渣熔融盐氧化处置特性 |
4.4 熔融盐对反应器的腐蚀 |
4.5 含盐废渣熔融盐氧化处置系统方案初步设计 |
4.5.1 反应系统方案设计理念 |
4.5.2 工业规模熔融盐氧化处置含盐废渣反应装置 |
4.5.3 熔融盐氧化反应系统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典型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气化特性 |
5.1 前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典型含卤素塑料熔融盐气化特性 |
5.3.1 熔融盐温度对含卤素塑料熔融盐气化特性的影响 |
5.3.2 过量空气系数对含卤素塑料熔融盐气化特性的影响 |
5.3.3 熔融盐种类对含卤素塑料熔融盐气化特性的影响 |
5.3.4 典型含卤素塑料熔融盐气化参数的优化 |
5.4 典型含卤素塑料熔融盐气化过程中卤素的排放特性 |
5.4.1 WPCBs熔融盐气化中溴的排放特性 |
5.4.2 PVC熔融盐气化中氯的排放特性 |
5.5 废弃PVC塑料熔融盐气化过程中PCDD/Fs的排放特性 |
5.6 WPCBs熔融盐气化过程铜的回收与重金属的迁移特性 |
5.6.1 WPCBs熔融盐气化过程中铜的回收 |
5.6.2 WPCBs熔融盐气化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废旧电路板加热拆解过程中PAHs和PCBs的释放和暴露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子废弃物 |
1.1.1 电子废弃物的概述 |
1.1.2 电子废弃物的特征及危害 |
1.1.3 电子废弃物的管理 |
1.1.4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置 |
1.1.5 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 |
1.2 多环芳烃 |
1.2.1 多环芳烃理化性质 |
1.2.2 多环芳烃的生态毒理效应 |
1.2.3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
1.3 多氯联苯 |
1.3.1 多氯联苯理化性质 |
1.3.2 多氯联苯的人体暴露 |
1.3.3 多氯联苯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1.3.4 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
1.4 样品预处理方法概述 |
1.4.1 索氏提取法 |
1.4.2 微波萃取法 |
1.4.3 超声萃取法 |
1.4.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1.1 烤板车间样品采集 |
2.1.2 电子灰加热实验样品采集 |
2.2 样品预处理 |
2.2.1 多环芳烃样品预处理 |
2.2.2 多氯联苯样品预处理 |
2.3 材料及分析检测 |
2.3.1 多环芳烃的材料及分析检测 |
2.3.2 多氯联苯的材料及分析检测 |
2.4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三章 多环芳烃的释放机制研究 |
3.1 烤板车间空气中的PAHs |
3.2 灰尘中PAHs的加热释放 |
3.3 车间中麻纱吸附的PAHs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氯联苯的释放机制研究 |
4.1 灰尘中的PCB加热实验 |
4.2 不同布料PCB吸附情况 |
4.3 拆解厂环境中PCB分布情况及组成特征 |
4.3.1 环境中PCB分布情况 |
4.3.2 环境中PCB的组成特征 |
4.3.3 暴露评估 |
4.3.4 健康风险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法律规制:基于实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废弃物概述 |
(一) 电子废弃物的界定 |
(二) 电子废弃物的特点及其回收处置现状 |
1. 电子废弃物的特点 |
2. 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置回收现状 |
二、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相关法律规制 |
(一)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 |
(二)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主要内容解析 |
三、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实例分析 |
(一) 生产者对产品的回收 |
1. 联想公司电子废弃物处理渠道及方法 |
2. 魅族公司手机环保回收计划 |
3. 生产者回收市场现状分析 |
(二) 第三方企业的回收 |
1.“爱回收”的建立 |
2. 百度回收站的尝试 |
3. 第三方回收企业市场现状分析 |
四、针对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治理现状的相关建议 |
(一) 电子废弃物回收市场的规制改进 |
(二)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细化 |
(三) 激励措施增加 |
(四) 电子废弃物回收市场的监管强化 |
(五) 价值观的内化 |
五、结语 |
(5)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电子废弃物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电子废弃物的法律定义 |
二、 电子废弃物的主要特征 |
三、 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处理 |
第二节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 |
一、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法律制度 |
二、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试点情况 |
三、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分析 |
第三节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及问题 |
一、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及特点 |
二、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实地调研 |
三、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的回收模式研究 |
第一节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一、 理论基础 |
二、 内涵与特点 |
第二节 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 |
一、 电子废弃物回收参与主体 |
二、 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分类 |
三、 电子废弃物回收制度保障 |
第三章 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评析 |
第一节 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立法及运行模式 |
一、 欧盟的联合机制 |
二、 韩国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 |
三、 日本的消费者付费模式 |
第二节 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的借鉴 |
一、 国外经验的启示 |
二、 立足国情的调适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的建议 |
第一节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的改进 |
一、 政府角色重新定位 |
二、 行业协会进行管理 |
三、 引导消费者的参与 |
第二节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
一、 经济激励制度 |
二、 信息披露制度 |
三、 监督惩罚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时溴的迁移转化特性和溴代二恶英的排放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子废弃物的定义、危害及资源化意义 |
1.3 废弃印刷线路板的资源化处置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印刷线路板的结构和成分 |
1.3.2 废弃印刷线路板的资源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溴代二恶英的研究进展 |
1.4.1 溴代二恶英的结构及物化性质 |
1.4.2 溴代二恶英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热重红外分析 |
2.1 引言 |
2.2 热重-红外联用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2.3.3 实验工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氮气氛围下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热重-红外联用实验研究 |
2.4.2 空气氛围下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热重-红外联用实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时溴的迁移转化特性 |
3.1 引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装置、工况及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温度的影响 |
3.3.2 不同钙基添加剂及Ca/Br摩尔比的影响 |
3.3.3 S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时溴代二恶英的排放特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4.2.3 实验工况 |
4.2.4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温度的影响 |
4.3.2 钙基添加剂的影响 |
4.3.3 硫的影响 |
4.3.4 溴的迁移转化与溴代二恶英生成排放特性之间的关联性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含录用) |
致谢 |
(7)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特性及溴迁移转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目录 |
1 绪论 |
1.1 |
1.1.2 全球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和增长趋势 |
1.1.3 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化的意义 |
1.1.4 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现状 |
1.1.4.1 电子废弃物相关法规 |
1.1.4.2 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现状 |
1.2 废弃印刷线路板资源化方法研究进展 |
1.3 线路板高温焚烧研究进展及溴迁移转化研究意义 |
1.3.1 线路板高温焚烧研究进展 |
1.3.2 溴迁移转化研究意义及进展 |
1.4 本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样品及主要试验台架、分析仪器 |
2.1 试(实)验样品 |
2.1.1 样品特性 |
2.1.2 预处理 |
2.2 主要试(实)验台架 |
2.2.1 小型批次进样管式炉系统 |
2.2.2 小型连续进样管式沉降炉系统 |
2.2.3 高温燃烧、烟气冷却系统中试装置 |
2.2.3.1 试验装置流程及主要单元介绍 |
2.2.3.2 主要单元及简易过滤器 |
2.2.3.2.1 电子废弃物进料装置及送风系统 |
2.2.3.2.2 燃烧室 |
2.2.3.2.3 烟气冷却及采样分析装置 |
2.2.3.2.4 简易过滤器(CaO反应器) |
2.2.3.3 燃烧室主要参数 |
2.2.3.4 冷却装置的工作条件及性能参数 |
2.2.3.5 试验装置的控制系统 |
2.2.3.6 建成的试验台架图片 |
2.3 主要分析仪器 |
2.3.1 烟气分析仪 |
2.3.2 离子色谱 |
3 基于热重红外联用技术的废弃印刷线路板燃烧特性 |
3.1 引言 |
3.2 基于热重红外联用技术的废弃印刷线路板燃烧特性 |
3.2.1 实验样品、实验仪器及实验条件 |
3.2.1.1 实验样品 |
3.2.1.2 TG-FIRT分析仪 |
3.2.1.3 溴定量检测实验条件 |
3.2.2 热解、燃烧不同阶段特性分析 |
3.2.2.1 样品的基本失重特性及气态产物释放基本特性 |
3.2.2.2 溴释放特性 |
3.2.2.3 挥发份释放及挥发份主要组份 |
3.2.2.4 固定碳燃烧 |
3.3 热解过程动力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连续进料沉降炉的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特性 |
4.1 小型连续进料的管式沉降炉内高温燃烧特性 |
4.1.1 试验样品及操作条件 |
4.1.1.1 试验样品 |
4.1.1.2 操作条件 |
4.1.1.3 检测仪器及方法 |
4.1.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4.1.2.1 操作条件对CO、及NO_x等排放的影响 |
4.1.2.2 操作条件对灰渣中残余碳的影响 |
4.1.2.3 质量平衡计算 |
4.2 中试装置内不同操作条件对燃尽特性的影响 |
4.2.1 试验样品及操作条件 |
4.2.1.1 试验样品 |
4.2.1.2 第一阶段试验操作条件 |
4.2.1.3 第二阶段试验操作条件 |
4.2.1.4 烟气、剩余碳采样、分析方法 |
4.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2.2.1 操作条件对CO转化的影响 |
4.2.2.2 灰渣中剩余碳的含量 |
4.3 本章小结 |
5 溴的迁移转化及烟气中无机溴脱除 |
5.1 溴及溴化氢的基本物化性质 |
5.2 溴分析、检测方法 |
5.2.1 烟气中HBr和Br_2采样检测方法原理、精度 |
5.2.2 灰渣中溴含量检测方法 |
5.2.3 烟气中HBr及Br_2转化率、分压计算公式 |
5.2.4 所用样品 |
5.3 溴的迁移转化及烟气中无机溴脱除 |
5.3.1 溴的气固分配 |
5.3.1.1 试验装置及操作条件、采样 |
5.3.1.2 温度对样品中有机溴迁移转化的影响 |
5.3.1.3 过量空气系数对样品中有机溴迁移转化的影响 |
5.3.1.4 烟气高温区停留时间对溴释放的影响 |
5.3.1.5 气、固相溴质量平衡计算 |
5.3.2 烟气冷却过程无机溴的转化 |
5.3.2.1 试验装置及操作条件、采样 |
5.3.2.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3.3 硫对溴转化的影响 |
5.3.3.1 试验条件 |
5.3.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4 溴迁移、转化的总趋势、途径 |
5.5 烟气中无机溴脱除 |
5.5.1 引言 |
5.5.2 固体碱性物质对无机溴的脱除 |
5.5.2.1 试验条件 |
5.5.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5.3 碱性溶液对烟气中无机溴的脱除 |
5.5.3.1 试验条件 |
5.5.3.2 溴脱除率计算 |
5.5.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5.3.3.1 不同碱性溶液对无机溴脱除效果的影响 |
5.5.3.3.2 溶液pH值对无机溴脱除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发表录用论文和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8)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及其相关理论 |
2.1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概述 |
2.1.1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产生及发展 |
2.1.2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内容 |
2.1.3 EPR 是解决电子电器废弃物问题的根本途径 |
2.2 循环经济概述 |
2.2.1 循环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电器行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机制性分析 |
3.1 责任规划 |
3.1.1 责任划分的类别 |
3.1.2 适合我国的责任划分制度 |
3.2 资金支付机制 |
3.2.1 征收主体 |
3.2.2 征收客体 |
3.2.3 发达国家实践 |
3.2.4 EPR 在中国的实施 |
3.2.5 适合中国的回收模式 |
3.3 回收模式 |
3.3.1 生产企业自营回收模式 |
3.3.2 生产企业联合回收模式 |
3.3.3 第三方回收模式 |
3.4 国外电子电器的回收体系 |
3.4.1 荷兰NVMP 回收体系 |
3.4.2 德国EAR 回收体系 |
3.4.3 比利时Recupel 回收体系 |
3.4.4 瑞典El-kretsen 回收体系 |
3.5 电子电器回收体系的选择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电器行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4.1 电子电器行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定性分析 |
4.1.1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对电子电器生产企业的影响分析 |
4.1.2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对电子电器消费者的影响 |
4.1.3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对电子电器销售者的影响 |
4.1.4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对政府的影响 |
4.2 电子电器行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定量分析 |
4.2.1 模型的构建 |
4.2.2 生产者自营模式 |
4.2.3 生产商联合处置模式 |
4.2.4 第三方回收处置模式 |
4.2.5 几种回收模式的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废线路板流化床焚烧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子废弃物的定义和种类 |
1.2.1 电子废弃物的定义 |
1.2.2 电子废弃物的分类 |
1.3 电子废弃物的组成、特点及危害 |
1.3.1 组成材料 |
1.3.2 主要特点和危害性 |
1.3.3 国内外电子废弃物的管理现状 |
1.4 废弃印刷线路板资源化研究现状 |
1.4.1 印刷线路板的基本组成 |
1.4.2 废弃印刷线路板回收处理技术 |
1.4.3 回收技术发展趋势 |
1.5 废弃线路板非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技术 |
1.5.1 印刷线路板非金属回收技术介绍 |
1.5.2 几种PCB基材回收利用方法的比较 |
1.6 循环流化床焚烧炉 |
1.6.1 循环流化床介绍 |
1.6.2 焚烧法处理废线路板粉末的优点 |
1.7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2 印刷线路板燃烧及热解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热重—红外联用方法简介 |
2.2.1 热重分析方法简介 |
2.2.2 红外光谱分析法简介 |
2.3 试验样品与仪器 |
2.3.1 试验样品 |
2.3.2 试验仪器介绍 |
2.3.3 试验方法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印刷线路板燃烧特性分析 |
2.4.2 升温速率对燃烧曲线的影响 |
2.4.3 印刷线路板热解特性分析 |
2.4.4 升温速率对热解曲线的影响 |
2.4.5 不同气氛下热重曲线的比较 |
2.6 热重红外试验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3 印刷线路板焚烧时溴的释放特性研究综述 |
3.1 引言 |
3.2 印刷线路板反应机理分析 |
3.3 固废热解焚烧过程中无机溴生成的研究进展 |
3.4 溴离子的测定方法 |
3.5 印刷线路板中溴元素的测定 |
3.5.1 测定原理 |
3.5.2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
3.5.3 试验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加热流化床焚烧炉试验装置 |
4.1 引言 |
4.2 流化床炉体结构 |
4.3 床料的选择 |
4.4 临界流化风速的计算 |
4.4.1 临界流化风速的理论计算 |
4.4.2 临界流化风速的冷态试验测定 |
4.5 温度测点及控制 |
4.6 本章小节 |
5 印刷线路板流化床焚烧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线路板流化床焚烧产生的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控制 |
5.3 试验方法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HBr排放试验研究 |
5.4.2 CO排放试验研究 |
5.4.3 SO_2排放试验研究 |
5.4.4 NO_x排放试验研究 |
5.4.5 HCl排放试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性总结 |
6.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的立法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国外研究状况 |
1.3.2 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国内研究状况 |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结构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比较环境研究法 |
1.5.3 多学科研究方法 |
1.5.4 历史考察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必要性分析 |
2.1 电子废弃物概念的界定 |
2.2 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特征 |
2.2.1 电子废弃物数量多 |
2.2.2 电子废弃物危害大 |
2.2.3 电子废弃物的潜在价值高 |
2.2.4 国外电子废弃物的大量流入 |
2.2.5 电子废弃物向农村流动 |
2.3 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2.3.1 国外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对我国立法的促进 |
2.3.2 电子废弃物对人体及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
2.3.3 电子废弃物具有污染和可回收的双重特性 |
2.3.4 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迫切性 |
2.3.5 促进电子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现状分析 |
3.2 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存在的不足 |
3.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2.2 效力层次偏低 |
3.2.3 立法上缺乏对回收体系的保障 |
3.2.4 缺乏对高新技术的鼓励 |
3.2.5 相关管理机构明显不足 |
第四章 国外电子废弃物管理的立法现状及启示 |
4.1 国外电子废弃物立法的现状分析 |
4.1.1 美国电子废弃物的立法概况研究 |
4.1.2 欧盟电子废弃物的立法概况研究 |
4.1.3 日本电子废弃物的立法概况研究 |
4.1.4 德国电子废弃物的立法研究概括 |
4.2 国外经验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启示 |
4.2.1 通过立法,延伸生产者的责任 |
4.2.2 完善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体系 |
4.2.3 建立电子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 |
4.2.4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五章 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的立法研究 |
5.1 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构想的理论基础 |
5.1.1 循环经济理论 |
5.1.2 清洁生产理论 |
5.1.3 公共物品理论 |
5.1.4 外部性理论 |
5.1.5 公众参与理论 |
5.1.6 环境公平正义理论 |
5.2 完善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建议 |
5.2.1 立法实行清洁生产 |
5.2.2 污染者负责原则的法律贯彻 |
5.2.3 完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 |
5.2.4 押金返还制度在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适用 |
5.2.5 利用税收制度建立电子废弃物管理基金 |
5.2.6 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 |
5.3 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 |
5.3.1 制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目录 |
5.3.2 设立相应的回收标准 |
5.3.3 制定电子废弃物处理基金的管理办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电子电器废弃物的热处置回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废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徐嘉遥.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含盐含卤素固体废弃物熔融盐处置研究[D]. 林诚乾. 浙江大学, 2018(01)
- [3]废旧电路板加热拆解过程中PAHs和PCBs的释放和暴露风险评价[D]. 银梦思.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法律规制:基于实例的思考[J]. 胡苑,葛畅.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7(04)
- [5]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D]. 张砚. 华东政法大学, 2014(03)
- [6]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时溴的迁移转化特性和溴代二恶英的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 闫鹏. 浙江大学, 2013(10)
- [7]废弃印刷线路板高温燃烧特性及溴迁移转化特性[D]. 肖菡曦. 浙江大学, 2012(01)
- [8]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经济学分析[D]. 王丽丽. 燕山大学, 2011(09)
- [9]废线路板流化床焚烧处理技术研究[D]. 王欢益. 浙江大学, 2011(07)
- [10]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的立法构建[D]. 张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