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韩冬辰[1](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刘斌,谭景焕[2](2017)在《现代模具设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介绍了现代模具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的设计方法,简要分析了模具设计与机械设计的区别;分类介绍了与模具设计相关的软件,包括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阐述并比较了各软件在模具设计方面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现代模具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三维化等。
张红英,欧阳八生,刘红燕,李淑英,陈黎明[3](2016)在《高职模具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结合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高职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模具技术人才。提出专业建设与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不断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凝练专业特色,改革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体现高职技能型、应用型模具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院校还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努力搭建学生与企业的直通桥梁,促进学生就业。
刘斌,吴盛金[4](2014)在《吹塑模具CAD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吹塑模具CAD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在通用三维CAD软件上进行吹塑模具CAD二次开发的情况,总结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并阐述了吹塑模具CAD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王远峰[5](2014)在《航空钣金模具CAD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钣金零件被广泛地运用在航空制造领域,是构成飞机整机结构的主要零部件种类之一。现代飞机制造中涉及到的钣金零件往往具有种类多、形状复杂且涉及自由曲面较多的特点,其模具的设计也因此存在任务重、设计难度大、设计周期长的问题。尽管目前CAD/CAM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但一些技术距离完全实用化还有较大的距离,模具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对钣金模具CAD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本文基于企业的需求,以橡皮囊成形模和拉深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企业在这两类航空制造业常见钣金模具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有设计流程,针对具有自由曲面的钣金件成形模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运用曲面曲线造型技术与参数化方法等相关设计方法,在CATIA平台上利用CAA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完成了航空钣金模具CAD系统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对企业的需求以及橡皮囊成型模和拉深模的设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以面向过程、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了航空钣金模具CAD系统的设计;(2)基于用户的实际需要,研究了橡皮囊成形模与拉深模模具基本工艺参数的快速计算方法,探讨了模具基准平面与压力中心线在CAD系统中的求解方法,并以此开发了航空钣金模具CAD系统的工艺辅助计算模块;(3)深入研究了曲面的快速处理技术,提出了曲面内孔洞的自动识别算法,以及基于截面线的曲面重构算法,实现了曲面孔洞和边界的自动修补、曲面的快速延拓,克服了部分复杂曲面延拓困难的问题并将曲面处理的时间控制在较少的范围内;(4)研究了橡皮囊成形模与拉深模模具型面的快速生成技术和模体参数化建模技术,采用基于型面的自适应参数化设计方法开发了模体快速设计模块,实现了橡皮囊成形模模体及拉深模凹凸模的快速建模。
Assess and Review Expert Team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China Die and Mould Association[6](2012)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模具水平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参展的各类模具、模具标准件及模具材料等进行了评述,介绍了我国模具、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和模具CAD/CAE/CAM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进步,分析了我国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DMC 2012模具评定评述专家组[7](2012)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模具水平评述》文中认为对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展出的各类模具、模具标准件及模具材料等的水平进行了评述,介绍了我国模具、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和模具CAD/CAE/CAM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水平。
王桃元,孔垂品,周雄辉,柳伟[8](2012)在《冲压模具用零件智能CAD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从冲压模结构设计来看,所涉及的零部件多为凸模、凹模、导正销、导柱和导套等已经系列化标准化的零件。为了提高设计效率,研究开发标准件库及智能设计辅助工具,采用VC++编程,将零部件检索、选型、参数校核和3D模型浏览等有关功能和界面制作成标准的COM组件或DLL,使之与各CAD模块的开发独立开来,从而不受平台限制,便于在各CAD平台上移植以及标准件库的推广应用。
付琦[9](2012)在《基于UG的型腔模具CAD/CAM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即CAD/CAM技术)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制造自动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项关键性技术。目前,CAD/CA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实施是对传统加工方法的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模具行业是CAD/CAM最能发挥效益的行业之一。模具CAD/CAM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的关键技术,是一项高科技、高效益的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借助于计算机对产品性能、模具结构、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及生产管理进行设计和优化。模具CAD/CAM技术能显着缩短模具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模具界的共识。本论文以功能强大的三维软件UG为开发平台,深入掌握UG二次开发方法,选用UG/OPEN GRIP和UG MACRO二次开发工具作为型腔模具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的技术支持,实现通用的CAD/CAM系统的定制化开发,建立适用于处理型腔模具制造具体情况的专用CAD/CAM系统,把模具制造知识和制造流程融入到专用系统中,并提出适合的工艺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发挥CAD/CAM系统的优势。该系统的实现,将大大减少模具制造人员的繁重工作,提高编程效率,缩短型腔模具制造周期,降低出错率,提高型腔模具制造质量,强化型腔模具制造过程中标准的应用,满足了广大用户模具制造的个性化需求。
葛怀峰,姜坤,孔垂品,柳伟,牛强,周雄辉[10](2012)在《跨平台标准零部件CAD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分布式C/S架构,结合Kernel/Shell技术、COM技术、ACIS/HOOPS交互技术,开发了能够在Web环境运行并嵌入各主流CAD平台上运行的零件库系统,实现了零件查询、产品选型与客户化定制、CAD建模、模型预览、装配定位、订购单(BOM表)生成等功能。该系统适合企业实际的用户化、专业化、集成化的零件库,提高零件库使用的智能化程度,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现代模具设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具设计 |
1.1 模具设计的内容 |
1.2 模具设计的方法 |
1.3 模具设计软件 |
1.3.1 二维CAD软件 |
1.3.2 三维CAD软件 |
1.3.3 CAE软件 |
(1)注塑模具设计CAE软件 |
(2)钣金冲压模具CAE软件 |
(3)压铸模具CAE软件 |
(4)挤出、吹塑模具CAE软件 |
(5)模具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
1.4 模具设计与机械设计的区别 |
2 模具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
3 总结 |
(3)高职模具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技能、应用型模具人才需求状况 |
3 改革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
4 改革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
4.1 完善校内实训项目丰富实训形式 |
4.2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学生与企业的直通桥梁 |
5 结束语 |
(4)吹塑模具CAD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吹塑模具CAD技术 |
2.1 吹塑制品 |
2.2 吹塑模具的特点 |
2.3 吹塑模具CAD |
2.4 吹塑模具CAD软件 |
3. 吹塑模具CAD研究与应用现状 |
3.1 基于反求工程的吹塑模具CAD设计系统 |
3.2 基于Pro/ENGINEER的吹塑模具CAD设计系统 |
3.3 基于UG NX的吹塑模具CAD设计系统 |
3.4 BMM吹塑模具设计系统 |
4 结束语 |
(5)航空钣金模具CAD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钣金模具 CAD 系统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企业设计流程分析 |
2.3 航空钣金模具 CAD 系统技术框架 |
2.4 系统分析与功能模型 |
2.5 系统结构 |
2.6 模具相关知识在 CAD 系统中的表示 |
2.6.1 设计规则的表示 |
2.6.2 计算公式的表示 |
2.6.3 数表类知识的表示与处理 |
2.7 系统开发平台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具设计中相关参数的计算 |
3.1 部分重要工艺参数的快速计算方法 |
3.1.1 毛坯料直径计算 |
3.1.2 拉深系数计算 |
3.2 压力中心线与基准平面求解 |
3.3 工艺辅助计算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型面设计中的曲面快速处理技术 |
4.1 曲面孔洞的自动填充 |
4.1.1 孔洞自动填充的技术问题 |
4.1.2 多张裁剪曲面拓扑元素的基本关系 |
4.1.3 孔洞边界的自动识别 |
4.2 曲面边界缺口修补 |
4.2.1 曲面边界重构 |
4.2.2 曲面边界修补方法 |
4.3 曲面快速延拓技术研究 |
4.3.1 曲面边界分段延拓方法 |
4.3.2 基于 NURBS 双向蒙皮造型的曲面快速延拓方法 |
4.4 曲面快速处理功能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钣金模具模体快速建模技术 |
5.1 橡皮囊成形模型面的快速建模 |
5.1.1 弯边曲面的自动划分 |
5.1.2 止裂口过渡曲面建模技术 |
5.1.3 弯边橡皮囊成形模型面处理模块 |
5.2 拉深模型面快速建模 |
5.2.1 带曲面拉深模型面建模技术 |
5.2.2 拉深模型面处理模块 |
5.3 模体的自适应参数化建模技术 |
5.4 模体快速建模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布的学术论文 |
(6)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模具水平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模 |
2 冲模 |
3 汽车车身覆盖件模 |
4 铸造模 |
5 快速经济模具与快速成形技术 |
6 模具标准件 |
7 模具材料 |
8 模具CAD/CAE/CAM技术 |
9 我国模具的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
(9)基于UG的型腔模具CAD/CAM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CAD/CAM 系统概述 |
1.3. 国内外模具 CAD/CAM 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UG 二次开发方法的研究 |
2.1. UG 软件概述 |
2.1.1. UG 软件的技术特点 |
2.1.2. UG 主要功能模块 |
2.1.3. UG 新功能促进产品开发的创新 |
2.2. UG 二次开发相关技术 |
2.2.1. UG/OPEN |
2.2.2. UG/OPEN GRIP |
2.2.3. UG/OPEN API |
2.2.4. UG/OPEN MenuScript |
2.2.5. UG/OPEN UIStyler |
2.2.6. UserTools 工具 |
2.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2.3.1. 开发定制用户菜单 |
2.3.2. 用户工具条的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3. 型腔模具 CAD/CAM 系统的研究开发概述 |
3.1. 型腔模具制造企业目前的工作流程 |
3.1.1. 企业以前主流的模具设计/制造方法 |
3.1.2. 数控编程部门主要工作 |
3.1.3. 通用 CAD/CAM 系统的问题 |
3.2. 开发适合本企业的专用 CAD/CAM 系统 |
3.2.1. 通用 CAD/CAM 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
3.2.2. 建立专用型腔模具 CAD/CAM 系统的设想 |
3.3. 本章小结 |
4. 开发专用 CAD/CAM 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 |
4.1. 本部门模具专用 CAD/CAM 系统的主要模块和功能 |
4.1.1. 专用 CAD/CAM 系统的研究目标 |
4.1.2. 型腔模具专用 CAD/CAM 系统的功能 |
4.2. 实现型腔模具专用 CAD/CAM 系统功能的具体程序编制方案 |
4.2.1. 构建基于主零件模型和 WAVE 技术的装配 |
4.2.2. 电极工艺基座及加工所需的毛坯自动生成 |
4.2.3. 型腔模具电极的放电工艺单文件自动生成(含电极 2D 图) |
4.2.4. 型腔模具零件及电极自动编程 |
4.2.5. 型腔模具零件及电极加工文件自动生成,生成数控加工工艺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跨平台标准零部件CAD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架构 |
3 关键技术 |
3.1 独立于CAD平台的交互技术 |
3.2 标准件选型、客户化定制与参数关联约束处理 |
3.3 ACIS 3D参数化建模与工程图自动生成 |
4 系统实例 |
5 结束语 |
四、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2]现代模具设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刘斌,谭景焕. 塑料工业, 2017(02)
- [3]高职模具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张红英,欧阳八生,刘红燕,李淑英,陈黎明. 模具工业, 2016(08)
- [4]吹塑模具CAD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 刘斌,吴盛金. 塑料制造, 2014(03)
- [5]航空钣金模具CAD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 王远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2)
- [6]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模具水平评述[J]. Assess and Review Expert Team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China Die and Mould Association. 模具工业, 2012(12)
- [7]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模具水平评述[J]. DMC 2012模具评定评述专家组. 电加工与模具, 2012(05)
- [8]冲压模具用零件智能CAD系统的开发[J]. 王桃元,孔垂品,周雄辉,柳伟. 模具技术, 2012(04)
- [9]基于UG的型腔模具CAD/CAM系统研究与开发[D]. 付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跨平台标准零部件CAD系统研究[J]. 葛怀峰,姜坤,孔垂品,柳伟,牛强,周雄辉. 模具工业,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