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过程博弈分析

购房过程博弈分析

一、购房过程的博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英楠[1](2020)在《居住小区地面停车位产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房屋私有化制度确立以来,房屋产权的附属权利纠纷随之增多。小区中属于业主共有的地面车位,实践中存在被开发企业或物业服务企业出售出租的现象。集体共有产权实施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产生此现象的根源。因其在生产、交易、维护等环节中涉及到不同的主体,且各主体的目标、利益、权力等有所差异,易在地面车位产权实施过程中引发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从理论、法律的角度厘清地面车位的产权归属,进而从消费者个体特征、信息搜寻与认知、风险及社会关系三个层面上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业主购买地面车位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政府、开发企业、业主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以不同视角分析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对青岛市相关地区调查验证分析结果,探索居住小区地面车位权属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居民购买车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车位需求情况、车位升值预期、法律了解程度以及业主风险感知程度,其他业主或周围人购买车位的示范作用也会造成一定影响。社区中普遍存在着业主调查车位权属信息成本高昂、自治能力较弱的现象,政府的消极监管及业主自治成本较高使共有产权被侵占的现象频频发生。因此要从共有车位的立法保护、提升政府监管效率、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促进建设信息公开、推动居民自治组织的成立以及加强共有产权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等措施,解决小区地面停车空间共有产权实现的困境,避免共有有车位遭的现象发生。

严雪俊[2](2020)在《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成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城市发展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更好的住房条件,同时对城市经济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我国针对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颁布了相关便民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指导和要求下,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相关的税收管理工作成为该项工程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深入分析了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管理,并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以及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的实际情况提出可靠的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王新渊[3](2020)在《基于关系治理视角的住宅产业链演化分析》文中提出在建筑资源禀赋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下且建筑垃圾处理造成社会成本高的现实背景下,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精细分工势在必行。但由于政策规制的全面性、科学性欠佳,工业化住宅等建筑产品价格居高,市场接受度较差,住宅产业链运行效率低下。为解决当前住宅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拟尝试从关系治理的视角进行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治理机制与产业链演化路径分析,为促进住宅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指导。论文首先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通过构建三维分析政策研究架构解析河南省住宅产业链发展政策分布冗缺问题、滞后性、时效性,探讨了政府规制下的住宅产业链发展的正式制度环境建构秩序,并以此剖析与审视了政府决策行为与住宅产业链发展需求的匹配性。其次,围绕住宅产业链生产效率测度的问题,构建基于串联结构的住宅产业链各阶段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传统DEA模型及改进DEA超效率径向分析模型,基于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剖析生产效率问题,为住宅产业链的效率测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后,从关系治理视角对住宅产业链构建及演化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住宅产业链的关系治理机制及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住宅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工具冗缺问题严重,政策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分布程度差异较大,政策发布时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期,住宅产业链发展背后的正式制度建构秩序差;东、中、西部住宅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区住宅产业链生产效率低下是由各个阶段效率低下造成的,从纯技术效率均高于规模效率的结果看,住宅产业链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不够合理,尚未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将区域内住宅产业链作为一个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完善了基于关系治理视角的产业链演化分析范式,阐述了住宅产业链组织形态、治理模式与经济主体行为的关系,抽象地归纳了住宅产业链演化路径。综上所述,对于住宅产业链的发展,应注重政策工具在不同利益主体上的分布数量及政策实施效应,更多关注消费者层面的诉求及嵌入机制建设,政策规制应满足市场当期需求与未来需求;住宅产业链施工阶段生产效率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不够合理的原因在于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市场机制需要改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自发行为的改变;不同时期住宅产业链的关系治理演化路径具有以下趋势:市场自发出现新的经济行为主体、政府规制下的产业链结构愈发完善与合理、多元协作下产业链的经济集聚与扩散效应显着。

吕云翔[4](2019)在《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建筑行业传统建造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住宅产业化被公认为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为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低等,而政府没有针对上述问题制定恰当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是阻碍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问题。由于住宅产业化各参与主体存在不同的利益动机,在参与住宅产业化过程中各方的参与行为表现出有限理性、关系非合作性、策略依存性等特征,而上述特征与演化博弈论的基本特征保持一致。因此,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更能直观清晰分析各参与主体在参与住宅产业化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因此,本文从住宅产业化参与主体的利益动机出发,分析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焦点和行为策略相互关系,构建住宅产业链内部激励机制演化博弈模型及产业链外部激励机制演化博弈模型,以关键参数的模拟仿真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完善激励机制的几点对策建议。本文首先运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绘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2009~2019年间国内外住宅产业化领域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对住宅产业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热点分析、基础知识识别、演进趋势探析,选取产业链作为本文的切入点。然后,对本文所涉及的住宅产业化理论、产业链理论、激励机制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根据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列举了我国住宅产业化在市场、技术、政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进一步对住宅产业化相关参与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是阻碍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根源问题的结论,认为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最后,在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从住宅产业链内部视角,构建了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住宅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以建筑企业为代表的住宅产业链非核心企业的住宅产业链内部激励机制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应基于住宅产业化带来的高预期收益等因素,主动在住宅产业链条上发挥其主导作用,对非核心企业进行适度的激励,以减少非核心企业参与住宅产业化的成本;从住宅产业链外部视角,构建了政府、住宅产业链企业和消费者的住宅产业链外部激励机制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及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制定相应激励政策时应着重考虑消费者在住宅产业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推出针对购买产业化住的宅消费者的有效激励措施。

周高仪[5](2017)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及开发商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房地产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中产业关联性较强的行业,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是,房地产业的快速、迅猛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隐患。面对房地产市场价格飞涨、市场失灵等突出问题,要求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与政府干预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但依然收效甚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市场参与主体中的相关利益方,如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博弈行为,通过两两博弈找出非对称信息博弈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点,基于此深入探讨博弈论视角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健康、蓬勃发展。本文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如下:(1)借鉴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详细分析了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运行环境,基于此建立了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运行模型,深刻揭示房地产调控政策运行系统主要包涵的静态要素以及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同时,详细分析了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运行模型中的主客体,建立了主客体间两两博弈的基本模型,如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政府和购房者之间的基本博弈模型,为后续论文的研究奠定基础。(2)从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分析来看,两者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政府是否进行调控、非刚需购买方是否会在购房过程中采取投机行为。从这个视角出发,基于政府调控可能性与必要性、非刚需购买方的投机行为建立了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的两两博弈模型,由此来深入探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时机以及执行力度,从而为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参考。(3)围绕房地产调控政策运行中开发商行为与政府监管的博弈行为展开研究,通过确定房地产调控政策运行中博弈过程的参与人、参与人策略、支付函数等,构建了房地产调控政策运行中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的两两博弈模型,由此深入分析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行为主体即监督部门(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博弈行为,从而挖掘导致房价调控措施失效的主要原因。(4)针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问题,构建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基于未来预期的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基于交易过程的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模型、基于政府收益的房地产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模型,依次分析各种情况下的博弈模型假设,并给出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开发商以及非刚需购买方在均衡状态下的最优投资策略。(5)以秦皇岛房地产市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直观地表达秦皇岛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非刚需消费者之间的两两博弈过程,从而实现对秦皇岛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非刚需消费者之间的两两博弈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

裴帅帅[6](2016)在《组织简约型企业的适宜施诊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企业诊断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开始重视对企业的诊断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组织简约型企业,结合组织简约型企业的特点,对其存在的经营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分析,从而提出组织简约型企业的适宜施诊模式。在施诊者制定施诊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评价施诊方案的优劣,而施诊方案的优劣取决于受诊者、施诊者和顾客三方的感知价值。本文结合效用价值理论,将效用价值理论介入到施诊方案的实际感知价值之中,从而产生了同一种施诊方案不同的受诊者效用价值、施诊者效用价值和顾客效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三种效用价值的平衡,分析施诊方案过程中三方参与主体的博弈行为,本文在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引进了进化博弈模型,进化博弈理论可以用于分析三方效用价值的博弈与平衡,从而评判施诊方案的适宜性。文章最后,以住朋购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其基本概况和存在的诊断问题,确定施诊流程模式,通过三方参与主体效用价值的平衡研究,确定适宜的施诊模式,从而帮助住朋购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解决目前存在的经营和管理为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公司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贾二柳[7](2013)在《演化博弈视角下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住宅产业化具有节能、环保、高效、安全等优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房地产建设中的最佳实践,由于其本身的经济正外部性,政府的激励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从住宅产业化利益主体的互动行为出发,分析了我国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并依据其提出完善我国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点进行了梳理,针对住宅产业化的经济外部性,提出激励机制的构建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而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对激励机制进行设计也有着较大的优势。然后,针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现状,列举了我国住宅产业化在市场、技术、政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从微观利益主体的行为入手剖析问题的根源,得出各主体住宅产业化积极性都不高,激励机制的缺失。在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从开发和消费两个角度,分别建立了政府和开发商、政府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在后者融入了相关主体心理效用,深入研究了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的传导机理,并对关键参数进行MATLAB仿真,再次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基于住宅产业化带来的资源、环境、社会等长期收益,在住宅产业化初期发挥其主导作用,以保障房为载体,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一定的物质激励,并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增加其心理收益,才能更好的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王兆林[8](2013)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行为研究:重庆的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有人看好,有人唱衰。不可否认的是,潜力巨大,挑战也巨大。从“刘易斯拐点”到“中等收入陷阱”,许多险滩需要突破。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寻找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由此可见,推进户籍改革,或可成为延续发展红利的一个突破口。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实现农民工由常住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变,减少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实现“同工同酬”,并维护其合法权益。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空间城镇化率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民工消费观念由乡村向城镇的转变,调动其消费积极性,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实现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城乡间的自由流动,盘活城乡资源。有利于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因为有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一些地区也开展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如上海市出台的“外来人员领取《居住证》”政策;广东省开展的“积分入户”工作;山东省、湖南省等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建立城乡“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圳市建设的“中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重庆市以农村土地退出为载体,探索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联动等。由于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有着天然的耦合,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其农村土地处置问题,这就要求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联动,因而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更受各界关注,也更具有推广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宏观背景,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退出为实例,从综述相关文献入手,找出相关研究的不足,构建农户土地退出行为的一般分析框架,应用重庆市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分析模型,重点探讨了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土地退出行为关系,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农户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其规避行为,农户参与退地利益集团博弈行为四个方面问题,最后基于农户视角就如何改进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分析框架来看:首先,在假定农户为理性经济人的前提下,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退出土地并立足城镇的基础是其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及稳定的住所,离开了这两个条件的农户转户退地行为是灾难性的。其次,在态度改变理论中,“P-O-X模型”分析表明,不平衡状态会导致农户土地退出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农户土地退出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再次,在公共物品理论中,政府对退地农户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单位边际成本刚好等于所有农户退出土地时所获得的土地退出边际收益,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前提。最后,在农户参与退地收益博弈中,政府具有“先动优势”、农户具有“后动优势”,但农户收益受到政府“先动优势”和村干部的“道德风险”的影响,而被消弱。(2)从农业兼业行为及其土地退出行为看:首先,农户兼业行为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及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大量农户从劳动报酬较低的农业向劳动报酬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同时也表明在劳动报酬提高的同时,我国农户也更倾向于提供更多的劳动。其次,在探讨各要素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中,农村投资水平、农地综合效率、农地纯技术效率、农地规模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且农地综合效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远高于农村投资水平:长期来看,加大农村投资力度,提高农地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关键是要提高农地规模效率。短期内,农村投资水平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的调整为正向,农地纯技术效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调整先负后正,农地规模效率对农民纯收入变动的调整先正后负;因而短期内,加大农村投资力度也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而提高农地纯技术效率则使农民收入先降低后增长,在规模报酬递减范围内的农地规模效率的提高,同样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再次,在分析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土地流转方式响应时,总体认为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相对非农务工效益较低,故农户家庭中收入总体由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决定,即一般当农户转变为非农户时,农户家庭总收入最大,此时多数非农户选择转让方式退出承包地经营活动;且农户对土地流转方式的选择是包含主体—决策—行为—绩效的系列过程,在不同类型农户所追求不同流转目的与效益的驱动下,农户形成土地流转需求;户主年龄是影响各类兼业农户土地流转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而户主性别、农户家庭收入则没有对各类兼业农户的土地流转方式选择产生显着影响:对纯农户与Ⅰ兼农户土地流转选择产生共同显着影响的因素包括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素质、农户土地资源禀赋、农户农业技术培训、农户低保覆盖;对Ⅱ兼农户与非农户的土地流转方式选择产生显着影响的因素包括户主年龄、户主非农就业地点。最后,在分析影响兼业农户土地退出决策因素中,认为基于生产经营目标差异,从纯农户到非农户,其土地退出决策依次受生存安全—土地收益最大化—经济收益最大化—综合收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由此导致影响各类农户土地退出决策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对纯农户与Ⅰ兼农户退地决策产生显着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主要成员参加新农保、宅基地面积、承包地质量,对Ⅱ兼农户与非农户退地决策产生显着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户主文化程度、农房价值、村公共设施状况、村距离城镇的距离,而家庭年均收入、家庭年均非农收入对Ⅱ兼农户与非农户退地决策产生显着正向影响。(3)从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看:首先,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受到来自城镇与农村的多种因素影响,且农户退地意愿是由多种因素组合所产生的效益决定的。无论是承包地还是宅基地退出,当农户退地后的效益高于退地前时,农户愿意退出土地;当农户退地前后效益相等时,农户不一定退地且存在观望情绪;当退地后效益小于退地前时,则农户不愿意退地。其次,农户退出土地愿意偏低,相比承包地,农户更愿意退出宅基地。再次,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已定居城镇、家庭是否有稳定非农收入来源、土地是否有撂荒或闲置、退地补偿或补助发放是否按时足额、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对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户主是否在外非农务工、土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退地政策是否多变、退地后是否担心就业问题,对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着的反向影响。还有,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医疗与养老保险预期仅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最后,土地面积、土地是否有流转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着的反向影响,同时退地后住房预期也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着的止向影响。(4)从农户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其规避行为来看:首先,农户土地退出风险与规避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土地退出风险程度由土地退出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共同决定。因而农户只有深入了解土地退出风险,并客观评估自身风险规避能力,才能做出实现最大十地退出效用的决策。其次,农户承包地退出较宅基地退出存在更多风险与更弱的风险规避能力:同一因素可能对农户宅基地、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因素少于影响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因素。再次,从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来看: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定居城镇、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退地政策的信任程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认知有负向影响,而退地后失去稳定住所、退地后无法获得足额补偿对其则有止向影响。户主年龄、家庭有无稳定城镇住所、本村是否在进行农民新村建设、退地后能否按时获得足额补偿款与补助金、退地后能否享受高水平城镇社保对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规避能力有止向影响,而家庭有无养殖经营对此则有负向影响。最后,从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来看:户主年龄、家庭有无稳定非农收入、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退地政策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认知有负向影响,而退地后无法稳定就业影响生计、退地后无法获取养老及医疗费用、退地后无法获得足额补偿对其则有止向影响。户主年龄、户主是否购买商业保险、家庭有无稳定非农收入、退地后能否按时获得足额补偿款与补助金、退地后能否及时获得就业培训与援助、退地后能否享受高水平城镇社保对农户承包地退出风险规避能力有正向影响,而家庭有无养殖经营对此则有负向影响。(5)从农户参与退地利益集团博弈行为来看:在议价博弈中农户具有“耐心优势”、“后动优势”,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源于中央政府对农户退地意愿的尊重,然而农户的这种优势是相对的,在地方政府的“先动优势”与村干部的“道德风险”面前,处于信息劣势的农户面临优势地位被削弱的危险。最后,本文从农户角度出发,认为应从落实尊重农户退地意愿,赋予农户退地方案拟定权,给予农户自由选择退地谈判代理人等方面改进退地政策,维护农户土地退出利益。(6)从农户视角的土地退出制度改进来看:首先,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现行农村土地退出制度构架及制度经济效率,总体认为尽管现行的政府主导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农村土地退出制度安排相比农户维持农村土地现状更具有效率,但在农户退地后的社会保障以及增加农户退地净现值收益方面还存在问题,因而需要对现行的农村土地退出模式进行优化。其次,就转变为城镇居民并退出承包地的农户而言,除了获得转户居民在就业、教育、养老、卫生及住房等城镇社会保障外,因其进城后无生计资本,更要强化与完善其退地补偿机制,以提高其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认为优化承包地退出模式,需要建立体现承包地经济、社会功能价值及其期权价值的退出弹性补偿机制;优化宅基地退出模式,需要建立体现宅基地功能价值的实物补偿、货币补偿及建设补偿退出组合补偿机制。最后,认为完善转户退地农户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措施、建立转户退地农户权益保护的常态机制及完善转户退地农户政策落实与兑现机制是当前地方政府提高退地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

周菲[9](2010)在《基于博弈的长沙市住宅市场价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政府于2007年9月27日颁布的一系列旨在控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的金融政策,使得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2007年10月开始,成交量急剧萎缩,价格下调,随之房地产业进入“下行周期”,消费者持币观望。2008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10.22新政”,对房地产业的金融限制政策开始“松绑”。至2009年6月,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价格涨势比之2007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2010年4月17日,中央政府再次公布了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政策,简称“新国十条”。该政策出台之后,全国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住宅市场价格进入“下行周期”。本文即对此“下行周期”的长沙市住宅市场价格展开研究,以市场的刚性需求、长沙市住宅市场交易数据、房地产业成本分析、政策影响等为依据,借用博弈论的"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的思路来构建一个更加复杂的博弈模型:引入“开发商”(S)与“消费者”(B)两个“局中人”,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数学模型,得出博弈的价格均衡点,并推导出房价下行周期内的“成交价格公式”。随之,本文进一步研究博弈的结束时间,并由此推导出了本次房价调整的“时间公式”。然而“时间公式”却揭示本博弈是一个猜谜游戏,两个“局中人”都无法独立地控制博弈的结束时间。而对博弈时间影响最大的,则是消费者的初始“信念”。为此,本文采用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对该信念的取值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对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设性意见。

杨建平[10](2010)在《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优化决策及市场化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整个能源消耗系统中,建筑物既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建筑能耗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本文以太阳能居住建筑及其采暖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和本基金项目团队已取得的相关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能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技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建筑节能为主线,以被动式太阳能利用为基础,以太阳能居住建筑的市场化推广应用为目标,对新增采暖区(城市)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方式优化决策、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主被动结合的整体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决策、太阳能居住建筑市场化推广利益主体行为博弈和太阳能居住建筑增量成本分摊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太阳能居住建筑市场化推广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相关成果不仅对于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而且对于节约采暖运行成本,提高建筑热环境质量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成果如下:(1)本文针对新增采暖区没有采暖能源统计数据,需求预测困难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参照区(城市)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预测模型,进而通过引入气候、建筑体形系数、建筑朝向等修正系数,构建了新增采暖区(城市)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以拉萨市为例,按设定的住宅集中供热面积占居住总面积的不同比例,分别预测了采暖能源需求量。另外,从节能的角度,提出了优化被动式建筑设计和优化选择主动采暖系统等居住建筑采暖能源节约的主要技术路径。(2)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在3E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采暖方式)的“全寿命周期-3E+S+T”三维理论评价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和技术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采暖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构建了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建立了基于改进AHP和熵技术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度采暖方式决策模型。同时,以拉萨典型的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当地最适宜的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的采暖方式。(3)在分析建筑热平衡和太阳能采暖系统关系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和节能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建筑物屋面、外墙、外窗等六个围护结构变量及其属性,运用0-1规划思想引入围护结构决策变量,通过分析围护结构组合做法与节能率和单方造价增加总额之间的关系,以一定节能率下围护结构组合做法的单方造价增加总额最低为目标,构建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模型,通过拟合两者函数关系曲线确定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经济节能率区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主被动结合的太阳能采暖系统整体优化模型,同样确定了整体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经济节能率区间。同时,本文还专门对优化模型进行了算法设计,并编写了基于Dve-Cpp开发软件环境的计算机程序。另外,以拉萨典型居住建筑作为对比房,对新建居住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为拉萨及类似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配套标准图集的编制提供了依据。(4)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将太阳能居住建筑界定为混合产品中的准公共产品,并探讨了其外部性特征。运用动态博弈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财政补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政府与购房者关于太阳能居住建筑增量成本分摊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拉萨为例,引入意愿调查法,从购房者角度对太阳能居住建筑增量成本的分摊进行了初步设计。另外,在明确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府合作机制、财税激励政策、能效标识、专业服务市场、技术创新、宣传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藏高原节能居住建筑体系研究”(编号50638040)的资助。

二、购房过程的博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购房过程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居住小区地面停车位产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车位产权问题研究现状
        1.2.2 国内停车产权问题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居住小区
        2.1.2 居住小区地面停车位
        2.1.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2.1.4 共有持分权
    2.2 相关利益主体
        2.2.1 业主
        2.2.2 开发企业
        2.2.3 物业公司
        2.2.4 政府部门
    2.3 产权理论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集体行为理论
    2.6 博弈论
第3章 居住小区地面停车空间产权不完全界定现状
    3.1 居住小区地面停车空间法律界定
        3.1.1 从面积公摊角度分析
        3.1.2 从土地用途角度分析
        3.1.3 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角度分析
        3.1.4 从《物权法》74 条款中分析
    3.2 地面停车空间产权实施问题解释
        3.2.1 地面停车位的公共属性
        3.2.2 利益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3.2.3 集体行动困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居住小区地面停车位业主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4.1 业主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研究区简介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3 信度分析
        4.1.4 问卷结果分析
    4.2 Logistic回归分析
        4.2.1 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变量设定
        4.2.2 研究变量与赋值
        4.2.3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4.2.4 回归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居住小区地面停车位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5.1 开发企业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
        5.1.1 政府管制下与企业静态博弈分析
        5.1.2 政企寻租时静态博弈分析
        5.1.3 实证分析
    5.2 开发企业、业主、地方政府三方博弈分析
        5.2.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置
        5.2.2 博弈模型构建
        5.2.3 博弈模型求解
        5.2.4 博弈结果分析
        5.2.5 实证分析
    5.3 物业公司、业主、地方政府三方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置
        5.3.2 博弈模型的建立
        5.3.3 博弈结果分析
        5.3.4 实证分析
    5.4 结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面停车位产权实施问题解决对策
    6.1 加强对小区共有车位产权的立法保护
    6.2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降低企业与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6.3 培养居民集体意识,推动业主自治组织成立
    6.4 加强集体共有产权实施的行政监督管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一 居住小区车位权属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业主购买行为及维权行为调查问卷

(2)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建改造的安置房所享受的免税优惠政策
2 将旧房作为改造安置房源所获得的免税鼓励
3 个人购买改造的安置房可享受的税率优惠
4 结束语

(3)基于关系治理视角的住宅产业链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住宅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回顾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1 产业链的产生背景
        2.1.2 产业链概念界定及定义
        2.1.3 产业链内涵
        2.1.4 产业链的主要模式
        2.1.5 住宅产业链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2.1.6 关系治理理论的内涵辨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述评
3 住宅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3.1 住宅产业链政策研究框架
        3.1.1 政策工具及分类
        3.1.2 政策工具立体分析框架
    3.2 政策文本选择及编码
    3.3 量化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串联结构的住宅产业链DEA生产效率测度
    4.1 住宅产业链的基本形态与阶段划分
    4.2 基于串联结构的DEA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3 评价指标
    4.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住宅产业链演化分析-基于关系治理分析范式及概念模型
    5.1 住宅产业链关系治理的背景分析
        5.1.1 历史背景
        5.1.2 实践背景
    5.2 关系治理分析范式
        5.2.1 关系治理内涵分析
        5.2.2 分析范式
    5.3 住宅产业链关系治理演化机理及其路径分析
        5.3.1 住宅产业链组织形态、治理模式与经济主体行为的关系
        5.3.2 住宅产业链关系治理模式概念模型
        5.3.3 住宅产业链关系治理模式演化过程及路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4)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基于Citespace的住宅产业化研究综述
    2.1 研究工具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分析
        2.3.1 领域研究热点
        2.3.2 知识基础识别
        2.3.3 演进趋势探析
    2.4 综述结论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住宅产业化理论
    3.2 产业链理论
    3.3 激励机制理论
    3.4 演化博弈理论
第4章 我国住宅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4.1 现状分析
        4.1.1 住宅产业化企业发展
        4.1.2 示范项目建设
        4.1.3 地区政策
    4.2 问题分析
        4.2.1 市场方面
        4.2.2 技术方面
        4.2.3 政策方面
    4.3 产业链视角下的住宅产业化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
        4.3.1 企业行为分析
        4.3.2 政府行为分析
        4.3.3 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5章 基于演化博弈的住宅产业链内部激励机制分析
    5.1 模型假设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分析
    5.4 模型仿真
        5.4.1 房地产企业成本对演化系统的影响
        5.4.2 房地产企业收益对演化系统的影响
        5.4.3 建筑企业成本对演化系统的影响
        5.4.4 建筑企业收益对演化系统的影响
    5.5 对策建议
第6章 基于演化博弈的住宅产业链外部激励机制分析
    6.1 模型假设
    6.2 模型构建
    6.3 模型分析
    6.4 模型仿真
        6.4.1 不同主体策略的初始情况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6.4.2 税收改变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6.4.3 政府对企业奖励改变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6.4.4 购买产业化住宅额外付出成本改变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6.5 对策建议
        6.5.1 明确住宅产业化初期的政府职能作用
        6.5.2 对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激励
        6.5.3 针对需求侧的消费者激励措施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及开发商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房地产及房地产市场界定
        2.1.1 房地产界定
        2.1.2 房地产市场界定
    2.2 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2.2.1 政治方面
        2.2.2 经济方面
        2.2.3 社会文化方面
        2.2.4 技术及其他相关制度环境
    2.3 博弈相关理论
        2.3.1 博弈论概述
        2.3.2 博弈的分类
    2.4 房地产政策调控博弈
        2.4.1 房地产政策调控界定
        2.4.2 博弈的主体和客体
        2.4.3 博弈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房地产调控政策模型及其博弈行为分析
    3.1 房地产调控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3.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分析
        3.1.4 法律及其他环境因素分析
    3.2 房地产调控政策模型构建
        3.2.1 模型架构
        3.2.2 模型运行机理
    3.3 房地产调控政策模型博弈行为分析
        3.3.1 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
        3.3.2 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
        3.3.3 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
        3.3.4 两两博弈行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基本假设
    4.2 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博弈过程
        4.2.1 博弈支付矩阵
        4.2.2 博弈均衡状态
    4.3 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博弈结果分析
        4.3.1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4.3.2 非刚需购买方行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5.1 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分析
        5.1.1 基本假设
        5.1.2 博弈支付矩阵
        5.1.3 博弈均衡状态
        5.1.4 博弈结果分析
    5.2 考虑寻租的政府与开发商博弈行为分析
        5.2.1 基本假设
        5.2.2 博弈支付矩阵
        5.2.3 考虑寻租的博弈均衡分析
        5.2.4 博弈模型的期望收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6.1 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结果分析
    6.2 基于未来预期的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2.1 基本假设
        6.2.2 博弈的利益均衡分析
    6.3 基于交易过程的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模型
        6.3.1 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讨价还价模型
        6.3.2 博弈均衡结果分析
    6.4 基于政府收益的房地产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
        6.4.1 基本假设与描述
        6.4.2 博弈的利益均衡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秦皇岛房地产市场博弈行为实证分析
    7.1 秦皇岛地方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博弈分析
        7.1.1 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分析
        7.1.2 博弈结果分析
    7.2 秦皇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分析
        7.2.1 秦皇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分析
        7.2.3 秦皇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减少寻租机会的博弈分析
        7.2.4 开发商违章零收益时的博弈分析
    7.3 秦皇岛房地产开发商与非刚需购买方的博弈分析
        7.3.1 非刚需购买方与开发商博弈分析
        7.3.2 博弈结果分析
    7.4 秦皇岛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建议
        7.4.1 加强税率并提高其灵活性
        7.4.2 提高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效率
        7.4.3 利用信息优势抑制市场投机
        7.4.4 通过信息公开消除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性
        7.4.5 实现市场稳定性与政府绩效的对接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组织简约型企业的适宜施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本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组织简约型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1 高科技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理论研究
        2.1.2 小微企业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
        2.1.3 网络企业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
    2.2 企业诊断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效用价值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4 施诊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5 博弈论文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6 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章 组织简约型企业及其施诊模式要求
    3.1 组织简约型企业的基本概况
        3.1.1 组织简约型企业的概念
        3.1.2 组织简约型企业的特点
        3.1.3 组织简约型企业存在的经营及管理问题
    3.2 组织简约型企业施诊面临的主要问题
        3.2.1 顾客感知价值难以量化
        3.2.2 施诊方案效用价值难以均衡化
        3.2.3 施诊者诊断价值的弱化
    3.3 组织简约型企业施诊的适宜性要求
    3.4 组织简约型企业适宜性施诊模式的主要体现
        3.4.1 效用价值的介入运用
        3.4.2 基于效用价值体现施诊模式的适宜性
第四章 博弈模型构建与适宜性施诊模式
    4.1 施诊效用价值的影响因素
        4.1.1 施诊模式适宜性的概念
        4.1.2 施诊模式适宜性的影响因素
    4.2 适宜施诊模式及三种效用价值主体分析
        4.2.1 三种效用价值主体关系概述
        4.2.2 组织简约型企业的适宜施诊模式形成与分析
        4.2.3 三种效用价值主体的合作意愿及冲突分析
        4.2.4 三种效用价值主体的行为分析
    4.3 受诊者、施诊者和顾客进化博弈模型构建与假设条件
    4.4 受诊者、施诊者和顾客效用价值均衡的博弈分析
        4.4.1 博弈三方获得的效用价值和群体的均衡效用价值
        4.4.2 博弈三方的博弈方程和均衡性探索
        4.4.3 受诊者、施诊者和顾客效用价值的博弈分析
第五章 实例研究——以住朋购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例
    5.1 住朋购友公司的基本概况分析
        5.1.1 住朋购友公司概况
        5.1.2 住朋购友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三种效用价值的平衡分析
    5.3 住朋购友公司施诊主题的确定
        5.3.1 施诊主题一:构建数据处理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房地产消费者行为的有效数据
        5.3.2 施诊主题二:准确分析顾客购买意向,制定公司的精准营销策略
    5.4 住朋购友公司的施诊模式
    5.5 住朋购友公司的适宜性施诊模式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演化博弈视角下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住宅产业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 住宅产业化的经济外部性研究
        1.3.3 住宅产业化的激励机制与政策研究
        1.3.4 演化博弈理论的相关应用研究
        1.3.5 简单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住宅产业化相关理论
        2.1.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2.1.2 住宅产业化与传统住宅建造方式的区别
    2.2 经济外部性理论
        2.2.1 经济外部性的概念与内涵
        2.2.2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办法
    2.3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2.3.1 激励理论相关概念
        2.3.2 激励机制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2.4 演化博弈理论
        2.4.1 演化博弈基本概念
        2.4.2 复制动态方程与演化稳定均衡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及主体行为分析
    3.1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3.1.1 典型企业发展
        3.1.2 示范项目建设
        3.1.3 地区政策推进
    3.2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问题分析
        3.2.1 市场角度
        3.2.2 技术角度
        3.2.3 政策角度
    3.3 我国住宅产业化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3.3.1 房地产开发商行为分析
        3.3.2 消费者行为分析
        3.3.3. 政府行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住宅产业化开发激励的演化博弈分析及仿真
    4.1 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群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4.1.1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4.1.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4.1.3 模型的参数分析
    4.2 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群体的演化博弈仿真
        4.2.1 政府成本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2.2 政府收益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2.3 房地产开发商成本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2.4 房地产开发商收益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住宅产业化消费激励的演化博弈分析及仿真
    5.1 政府与消费者群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5.1.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5.1.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5.1.3 模型参数分析
    5.2 政府与消费者群体的演化博弈仿真
        5.2.1 政府成本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2.2 政府收益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2.3 消费者成本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2.4 消费者收益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合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6.1.1 明确住宅产业化初期的政府主导地位
        6.1.2 以社会、环境效益为重点完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
    6.2 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开发激励机制
        6.2.1 对开发商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激励
        6.2.2 以保障房为载体破解发展瓶颈
    6.3 健全住宅产业化的消费引导机制
        6.3.1 构建消费者物质激励体系
        6.3.2 优化消费者精神激励环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行为研究:重庆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进展与评述
    1.1 农户土地经营决策行为研究
    1.2 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联动的研究
    1.3 农村土地退出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进展评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范畴界定
    2.3 研究目标与内容
    2.4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2.5 研究特色与创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土地退出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3.1 农户行为理论与农户土地退出行为
    3.2 态度改变理论与农户土地退出行为
    3.3 公共物品理论与农户土地退出行为
    3.4 博弈论与农户土地退出行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土地退出样本调查与统计分析
    4.1 重庆农村土地退出概况
    4.2 样本调查与数据获取
    4.3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土地退出行为的耦合
    5.1 农户兼业原因的一般经济解释
    5.2 农村投资水平、农地利用效率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
    5.3 农户兼业行为对其土地流转方式影响分析
    5.4 兼业农户土地退出决策与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
    6.2 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
    6.3 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户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行为分析
    7.1 农户土地退出风险认知与规避分析框架
    7.2 农户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分析
    7.3 农户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户参与退地利益集团博弈行为分析
    8.1 Rubinstein退地博弈模型的构建
    8.2 退地收益分配中农户地位的转换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土地退出制度安排与改进
    9.1 现行农村土地退出制度安排
    9.2 农户视角的农村土地退出模式优化
    9.3 农户土地退出可持续发展政策改进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博弈的长沙市住宅市场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2007~2010 年反复调控的房地产市场
        1.1.2 博弈理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2.1 "价格"的解释
        1.2.2 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评述
        1.2.3 国内外博弈论研究现状
        1.2.4 国内运用博弈论研究房地产市场的成果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创新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宏观背景研究
    2.1 城市化的背景
    2.2 国家政策——三次有效调控
        2.2.1 2007 年:"9.27新政"
        2.2.2 2008 年:"10.22新政"及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
        2.2.3 2010 年:"新国十条"
    2.3 地方政策——积极行动
        2.3.1 2008 年:积极救市
        2.3.2 2010 年:积极探索
    2.4 政策的终极解读
    2.5 长沙房价与同类城市价格比较
第三章 长沙市住宅市场数据研究
    3.1 住宅销售价格
    3.2 住宅租赁价格
    3.3 居住用地挂牌出让价格
第四章 长沙市住宅市场平均成本研究
    4.1 "平均成本"的解释
    4.2 "平均成本"的估算
        4.2.1 购地成本
        4.2.2 前期费用
        4.2.3 建筑、安装成本
        4.2.4 精装修成本
        4.2.5 基础设施成本
        4.2.6 不可预见费用
        4.2.7 管理成本
        4.2.8 销售成本
        4.2.9 财务成本
        4.2.10 企业所得税
        4.2.11 成本估算
第五章 长沙市住宅市场价格博弈研究
    5.1 模型假设条件
    5.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1 局中人分析
        5.2.2 折扣因子分析
        5.2.3 盈利函数分析
        5.2.4 信念分析
        5.2.5 博弈过程及其结局
        5.2.6 成交价格公式
        5.2.7 时间公式与初值
第六章 未来之路
    6.1 政府:经济适用房的终结与廉租房的兴起
        6.1.1 社会公平角度
        6.1.2 社会效率角度
    6.2 开发商:品牌之路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优化决策及市场化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能源-经济-环境一体化
        1.3.2 太阳能建筑应用与发展
        1.3.3 居住建筑采暖方式比较
        1.3.4 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
        1.3.5 建筑节能市场及政策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
    2.1 相关理论及其对本文的启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能源-经济-环境一体化理论
        2.1.3 一般系统理论与决策理论
        2.1.4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1.5 相关理论对本文的启示
    2.2 研究技术方法综述
        2.2.1 能源需求预测方法
        2.2.2 多目标决策方法
        2.2.3 组合最优化方法
        2.2.4 博弈论
3 居住建筑采暖能源及节能的技术路径选择
    3.1 能源资源现状分析
        3.1.1 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3.1.2 我国能源资源概况
        3.1.3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
        3.1.4 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特征
    3.2 建筑气候分区及采暖区划
        3.2.1 建筑气候分区
        3.2.2 采暖区划
    3.3 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预测
        3.3.1 采暖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3.2 采暖能源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3.3.3 实证研究——以拉萨为例
    3.4 居住建筑采暖节能的主要技术路径选择
        3.4.1 气候设计基本原理及对本文的启示
        3.4.2 建筑采暖节能的主要技术路径选择
4 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方式优化决策与实证研究
    4.1 优化决策思路与理论模型建立
        4.1.1 优化决策思路
        4.1.2 理论模型建立
    4.2 基于理论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能源属性的影响因素
        4.2.2 经济属性的影响因素
        4.2.3 环境属性的影响因素
        4.2.4 社会属性的影响因素
        4.2.5 技术属性的影响因素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4.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4.3.2 指标预选集的选择
        4.3.3 指标集的优化
    4.4 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方式决策模型构建
        4.4.1 决策方法的选择
        4.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采暖方式决策模型
    4.5 实证研究——以拉萨为例
        4.5.1 分析基础与假设前提
        4.5.2 备选采暖方式的选择
        4.5.3 评价参数的测算
        4.5.4 决策分析过程及结论
5 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优化与实证研究
    5.1 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工作原理
        5.1.1 建筑热平衡原理及SLR法
        5.1.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工作原理
        5.1.3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工作原理
        5.1.4 建筑热平衡与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关系
    5.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模型构建
        5.2.1 优化模型的变量选取
        5.2.2 优化模型的构建
    5.3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模型算法实现
        5.3.1 优化模型的算法流程
        5.3.2 算法实现
    5.4 太阳能采暖系统整体优化模型及算法实现
        5.4.1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造价组成分析
        5.4.2 整体优化模型构建及算法实现
    5.5 实证研究——以拉萨为例
        5.5.1 实证研究条件
        5.5.2 围护结构基础信息库的建立
        5.5.3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
        5.5.4 太阳能采暖系统整体优化
6 太阳能居住建筑市场化推广的经济机理及政策建议
    6.1 太阳能居住建筑的市场特征
    6.2 市场化推广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6.2.1 分析基础与假设前提
        6.2.2 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
        6.2.3 政府与购房者博弈分析
        6.2.4 政府与开发商、开发商与购房者博弈分析
    6.3 增量成本分摊实证研究——以拉萨为例
        6.3.1 调研样本采集和数据整理
        6.3.2 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6.4 政策建议
        6.4.1 政府角色定位
        6.4.2 具体实施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四、购房过程的博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居住小区地面停车位产权问题研究[D]. 赵英楠.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2]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管理研究[J]. 严雪俊. 投资与合作, 2020(11)
  • [3]基于关系治理视角的住宅产业链演化分析[D]. 王新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4]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住宅产业化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D]. 吕云翔.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5]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政府与非刚需购买方及开发商博弈研究[D]. 周高仪. 燕山大学, 2017(12)
  • [6]组织简约型企业的适宜施诊模式研究[D]. 裴帅帅. 广西大学, 2016(02)
  • [7]演化博弈视角下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激励机制研究[D]. 贾二柳. 中南大学, 2013(03)
  • [8]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行为研究:重庆的实证[D]. 王兆林. 西南大学, 2013(11)
  • [9]基于博弈的长沙市住宅市场价格研究[D]. 周菲. 中南大学, 2010(02)
  • [10]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优化决策及市场化推广研究[D]. 杨建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购房过程博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