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开始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华[1](2021)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需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在教师准入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准入条件、准入环节、准入考核做出总的规定,使三者之间协调配合与相互补充,以此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胜任力理论,得出中小学教师岗位的胜任力指标,包括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外显性胜任力指标以及教育信念、态度、动机、品德修养等内隐性胜任力指标,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需要围绕中小学教师的胜任素质进行完善。依据筛选理论,明确了教师的学历水平对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学历只是反映了教师申请者已有的能力,不能忽视将从事教师工作所需要的其它综合能力纳入教师准入考核内容之中。依据机制设计理论中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原则,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完善策略,比如在面试中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以激励公众参与监督,力求机制的设计既能保证掌握教师申请者真实有效的信息,又能激励教师申请者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文献法整理了国内外教师准入的相关研究并进行述评,梳理了关于教师准入的不同定义。结合文献中关于对职业教育教师、辅导员教师准入机制的研究,界定了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概念。通过查阅有关教师准入的文件、各地区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以及运用访谈法了解中小学教师、校长对教师准入的看法,厘清了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继而得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完善策略。在准入条件方面,科学设置教师申请者的学历条件、教育实习经历条件、专业条件;在准入环节方面,通过规范材料审核环节提高信息的有效性,综合考察申请者的岗位胜任素质,并通过增设面试公开环节,激励公众参与监督,增强准入过程的透明度,从而保证准入结果的客观公正;在准入考核方面,健全笔试、面试的考核内容,强化试用期考核对教师的再考察、再甄别功能,从而更全面地考察教师申请者的教师岗位胜任力。通过完善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准入门槛,从而增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积极营造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良好氛围,以实现建设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目的。
信廷梅[2](2021)在《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敏靖[3](2020)在《云南省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数量的缺乏,以及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均衡,我国对全科型教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作为全科教师的准入门槛,小学全科的教师资格考试无疑非常重要。虽然小学全科科目在全国大部分省份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已经开设,云南省也于2018年增设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但由于是新增学科,无论是政策制度还是实际推行过程中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云南省现行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提出优化建议。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在梳理研究文献和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从法律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先后经历了制度建设、省考实施、国考推广三个主要阶段。在三个不同时期内,教师资格考试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各有所不同。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从2017年下半年教育部发文以来,开设此新学科考试的省份逐年增加,成为教师资格考试发展的重大变化之一。其次,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真题的搜集,对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的内容、方法及结构占比等进行分析,并对小学全科预备考生进行实证调研。由于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没有专业的限制,所以调研对象为全科师范专业和全科非师范专业两类学生。主要运用问卷和访谈等具体研究方案,从学院管理者、教师、学生处收集了关于不同人对于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具体看法,通过对录音资料和问卷数据的处理,分析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在制度设计、考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外、省外的优秀经验,提出优化建议,例如丰富考试内容及环节、增加专门的小学全科面试大纲、建立全科型教师资格专业认证制度、增设教师资格考试次数、将实习考核引入教师资格考试方式等。
刘苗苗[4](2020)在《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研究 ——以犹他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检验考生是否拥有教师所具备的教育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试。制定完善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有助于严把教师入职关口,提升师资质量。2017年我国开始实行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发展起步晚。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起步较早,考试程序发展完善。本文以美国犹他州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为研究对象,力图为我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对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组织与管理、考试资格标准、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考试实施进行了分析研究。组织管理方面主要从考试组织机构、考试程序、报名要求方面分析阐述;考试内容方面从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及结构、考试题型及题目特点展开分析;考试实施方面主要从考试评分、考试评估程序、考试评估内容、考试评估结果展开分析。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解美国考试特点和具体操作实施。通过分析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特点,最后分析得出: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有完整的考试程序、注重专业团体参与、考试目标明确、考试内容全面丰富、建立了对教师候选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前、考中、考后全方位考察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特点分析,并与我国进行比较,进而为我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提出了四点意见:建立我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拓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服务主体、注重对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技能考察、提高我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效用性。
王薇[5](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范鑫慧[6](2020)在《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研究 ——以河南省K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能担当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小学教师师资水平是提升国民素质工程的关键,因此需要有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准。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我国一直在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探索,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已显着改善和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起步晚、实施时间短,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仍然存在政策目标实现效果不佳、组织管理困难等问题,同时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职业信念缺乏和师德失范等情况,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基于此,本文以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为理论工具,以河南省K市为个案研究,遵循“基础研究——发展历程——现状描述——问题原因——提升路径”的逻辑思路。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研究进行相关述评;其次,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总结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然后,以河南省K市为例,梳理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历程,对K市实施现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问题:1.教师资格准入政策模糊;2.教师资格考试组织困难;3.教师资格政策环境保障不足;4.教师资格认定环节考评失真。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资格准入政策规定分散粗略;缺乏独立职能部门组织实施;执行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完善;准入标准与政策目标不匹配。因此,提出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提升路径包括:1.加强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体系建设;2.健全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体制机制;3.改进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组织管理;4.提升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选拔标准。
周群[7](2020)在《我国高校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博士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未来。资格考试作为博士生培养过程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博士生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E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我国高校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实施效果。从对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认识来看,师生普遍认为:资格考试有其实施必要性,考试作用在于监管督促而非分流淘汰。分流淘汰虽获得普遍认同,但不同入学方式的博士生对此也存在态度上的差异。从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执行落实情况来看,考试形式呈现多样化与学科偏好;考试内容关注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考试过程中院系重视程度不足;考试结果反馈上缺少针对性建议。从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效果评价来看,一是资格考试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不显着,不同学科类别和入学方式的博士生在考试收获上有显着差异;二是博士生对考试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评价不高,不同入学方式的博士生对考试的广度评价有显着差异。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偏差现象,执行过程偏差主要表现在象征性执行、替代式执行和选择性执行三个方面。此外,还存在缺少专业和个体差异、评价满意度低的实施效果偏差。本研究借用史密斯模型理论进行归因,从资格考试制度本身来看,主要的原因在于目标制定清晰度不足以及缺少本土性和完善性;在资格考试的执行主体方面,主要是院系认同度不够和导师个人利益的干扰;在资格考试作用对象方面,主要是受到博士生消极应对的心态和个人利益的影响;在资格考试的实施环境方面,主要是注重“人情”“面子”的社会环境以及博士生培养模式、教育环境的中外差异。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本研究从史密斯模型理论的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四点优化建议。一是加强资格考试的顶层设计;二是提高院系层面的执行力;三是博士生需要加强对资格考试的正确认知;四是逐步完善资格考试的实施环境。
郑文龙[8](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完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作为我国教师准入制度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意见》指出“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等要求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然而,当前的教师资格考试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增强教师资格考试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访谈法,利用收集到的29所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11所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山西省11个市县的教师招聘公告,对教师资格考试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教师资格考试发展历程及其内外部要素分析。首先,对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包括初步确立阶段、省考阶段和国考阶段。其次,内部方面主要讨论了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教师资格考试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外部方面对教师资格考试利益相关者以及师范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接下来的内部冲突问题和外部脱节问题做铺垫。第三部分为教师资格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运用以上研究方法对内部冲突问题和外部脱节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师资格考试本身存在着理念与功能的冲突;师范教育与教师资格考试在教育理念和考试理念、课程内容和考试内容、考核方式之间存在着脱节问题;教师资格考试与招聘考试之间在报考条件、考试内容、考试难度方面存在着严重脱节。在原因分析部分,对教师资格考试存在的不同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教师资格考试的改进策略,主要针对教师资格考试存在的内部矛盾和外部脱节问题,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杨柳[9](2020)在《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教育部在2018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2.0计划的意见》([2018]第13号),这份文件代表着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比较教育部先前发布过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计划”更加突出了我国教育界期待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和加大力度发展教师教育的坚定决心。根据“2.0计划”,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尝试,建成了一批具有高办学水准、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专业,基本采取了以准教师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结构。预计到2035年,我国准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将得到显着提高。该计划能够为培养数百万名骨干教师,数十万名卓越教师和数万名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大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2.0计划”中还指出,培养卓越教师将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今后的主要办学目标和发展特色,我国将培养一批对祖国教育事业怀着深厚情感的、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出众的教学技能、勇于尝试创新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终身持续学习的卓越型教师。培养高质量教育的成败因素之一就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批卓越教师,因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教师的质量。而塑造和培养高知识、高技能、高师德的卓越教师,进而塑造出一批超一流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势必成为我国今后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卓越的人才,创造世界教育典范的关键一环。目前已有的关于卓越教师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卓越教师的内涵、卓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卓越教师的在职工作能力,以及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必要性等问题上,这些已有研究为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国内关于教师教育的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发展的系统研究,卓越教师经历了什么样的培养过程,卓越教师的职前教育如何开展,有哪些有效的培养策略可供我们参考?二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列举国际其他国家的教师培养经验,或是对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所制定的教师职前培养政策的陈述,较缺乏理论深度,更缺少对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有效的借鉴力。本研究基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认证制度、专业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课程的设置、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几个核心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的美国的教师职前培养进行点对点式的比较分析,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提炼出美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可靠经验,以此为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提供建议。本研究共包含总共六章内容,具体如下:在本研究的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的问题提出;对卓越教师背景下当代美国教师职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总体引入和子研究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充分界定,分别是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本研究是按照理论探讨、经验分析、分别进行比较和提出解决策略的研究路径完成的。在绪论部分,首先,本研究界定了三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卓越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极个别的而且数量较少的真正的精英人才、专家型教师。通过分析文献资源,“卓越”即卓越的、超凡的,“卓越教师”用于形容教师自身拥有的特质,比“卓越”、“优质”、“高效能”更加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品德的超乎一般,也可以理解为是指那些成就突出的、素质非常优秀的教师人才。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教育界曾涌现出一批批满载荣誉、有口皆碑的特级教师、名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我国的“卓越教师”理解成是满足今天的教育需要、成就更加突出的“特级教师”。关于“卓越教师”的概念,本研究中分析的美国“卓越教师”主要是指达到了1989年由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NBPTS)制定的教学专业标准的教师,在这则“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卓越教师应当满足五项基本核心原则,并经国家级教师发展专业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后才能获得的一种高级教师称号。另外,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来看,教师职前培养属于教师教育的起步阶段,职前教育和培养是相对于新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群体而言的基础奠基阶段,职前培养与新教师入职培养、在职培养是完全不同的形态和过程。在我国主要指高等师范院校的准教师教育。因此,本研究的视角集中在中美两国的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估机制等问题进行梳理。在本研究的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卓越教师培养和卓越教师基本素质、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本研究的第二章至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关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与分析,介绍了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演变的社会背景及演变过程,介绍了美国四大权威性国家认证机构发布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并对四家机构的专业标准进行了比较对照,尝试分析当代美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中国家对教育质量和卓越教师培养的时代需求,以及基于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第三章论述了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美国有着与我国截然不同的准教师招生制度与毕业生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成功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第四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分析了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四类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分析。第五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分别有政府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高校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以及由社会专业机构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这三类主要评估机制,以及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特点分析。第六章是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本研究提出到借鉴经验和启示,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我国教师教育针对当下全国教师教育培养卓越教师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通过准教师的入学选拔与认证制度的改革,建立高质量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卓越教师质量评估机制。本研究试图从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招生制度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理念与实施,为我国卓越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借鉴当代美国最先进的,最具影响力的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经验,拓宽了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研究的视角,有利于促进我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尽快制定,并以卓越教师为我国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目标,用卓越教师培养的进步性全面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整体改革。
汤孝涌[10](2020)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严格教师准入,逐步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标准,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选拔合格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基础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师准入是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选拔出具有从事体育教师资格和符合体育教师岗位的人才。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的首要环节是获取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然后通过参加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来。严格体育教师准入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当前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实施过程的现状进行调查,首先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中突显的主要问题。在获取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备考方式呈现差异化与应试化倾向;体育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与形式不全面;体育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不完善;自上而下的单向融通,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体育教师招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在招聘中参与度不高,招聘教师自主权削弱;招聘条件设置不太合理,教师胜任力的要求尚未体现;招聘考试缺乏实效性,难以全面考察应聘者能力;招聘考试过程监督不到位,影响招聘效果。其次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域外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为完善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制度提出发展策略。针对获取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考前培训机制,注重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丰富考试内容与形式,提高体育教师资格考试效果;丰富认定条件,提高体育教师资格认定门槛;取消证书的上下单向融通,注重教师在学段上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适应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需要。针对体育教师招聘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学校在招聘中的参与度,适当扩大招聘自主权;设置合理的招聘报考条件,符合体育教学岗位需求;制定体育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标准,保证考试公平;拓宽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内容,提高考试效果;加强体育教师招聘面试官队伍建设,提升招聘质量;重视体育教师招聘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价,提高招聘效果。
二、质量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开始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开始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有待完善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基础研究 |
一、核心概念 |
(一)机制 |
(二)准入机制 |
(三)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理论 |
(二)筛选理论 |
(三)机制设计理论 |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变化历程 |
(一)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探索阶段 |
(二)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发展阶段 |
(三)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标准化阶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条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学历条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教育实习经历条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专业条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环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审核环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公示环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笔试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面试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教师试用期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准入条件的设置不符合新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 |
(一)学历条件的设置低于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
(二)教育实习经历条件的缺少造成教师实践素养的缺失 |
(三)专业条件要求过窄影响了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
二、准入环节制约着准入条件、准入考核的存在价值 |
(一)审核环节不规范影响对准入条件的有效衡量 |
(二)公开环节过于简单化不能保证准入考核结果的公正性 |
三、准入考核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考察不全面 |
(一)教师资格证笔试考核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考察不完整 |
(二)教师资格证面试考核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考察不深入 |
四、教师试用期考核流于形式 |
第五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的完善策略 |
一、科学设置准入条件,适应准入改革发展需要 |
(一)适度调整学历条件,重视教育的信号筛选功能 |
(二)增设教育实习经历条件,引导非师范类申请者加强教育实习 |
(三)适当放宽专业条件,吸引高学历优秀人才 |
二、优化准入环节,确保准入客观公正 |
(一)审核材料规范化,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
(二)增设面试公开环节,提高准入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 |
三、健全准入考核体系,全面考察教师岗位胜任力 |
(一)完善笔试内容,激励申请者不断学习 |
(二)丰富面试内容,促使申请者主动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
(三)将试用期考核落到实处,强化再考察、再甄别功能 |
四、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过程监督 |
(一)健全准入相关政策,推动准入过程改革 |
(二)健全准入法规,确保准入规范化实施 |
(三)重视准入过程监督,提高准入的效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云南省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评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国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科教师 |
二、教师资格考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 |
一、知识维度 |
二、认知过程维度 |
第二节 考试经典测量理论 |
一、信度 |
二、效度 |
三、难度 |
四、区分度 |
第三章 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发展过程 |
第一节 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制度建设阶段 |
二、省考实施阶段 |
三、国考推广阶段 |
第二节 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发展历程 |
一、我国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发展历程 |
二、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发展历程 |
第四章 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现状调研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第二节 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现状 |
一、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概况 |
二、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考生调研 |
三、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分析 |
四、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国内外教师资格考试的经验借鉴 |
一、国外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经验借鉴 |
二、国内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经验借鉴 |
第二节 云南省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改进建议 |
一、丰富全科考试内容及环节 |
二、增加专门的小学全科面试大纲 |
三、建立全科型教师资格专业认证制度 |
四、将实习考核引入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方式 |
五、增设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次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研究 ——以犹他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教师行业标准提高 |
(二) 教师资格考试具体内容是教师资格考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我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历程短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五、创新之处 |
(一) 研究视角之创新 |
(二) 研究内容之创新 |
第一章 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理性思考 |
一、相关核心概念厘定 |
(一) 教师资格 |
(二)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
(三)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
(四) 小学全科教师 |
二、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理论依据 |
(一)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 教师知识结构理论 |
三、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
第三章 美国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沿革 |
一、美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萌芽时期(17世纪-18世纪末) |
二、美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
(一) 公立师范学校建立 |
(二) 教师资格制度确立 |
三、美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全面发展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80年代) |
(一) 教师资格申请制 |
(二) 提高教师行业标准 |
四、美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深化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
(一) 师范学院改革 |
(二) 教师资格考试重新回归 |
第三章 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研究 |
一、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组织与管理 |
(一) 考试组织机构 |
(二) 考试报名要求 |
(三) 考试程序 |
二、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
(一) 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内容 |
(二) 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特点 |
三、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目标 |
(一) 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目标内容 |
(二) 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目标特点 |
四、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
(一) 考试科目 |
(二) 考试时间及结构 |
(三) 考试题型及题目特点分析 |
五、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实施 |
(一) 考试评分 |
(二) 考试评估程序 |
(三) 评估内容 |
(四) 评估结果 |
第四章 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特点及对我国启示 |
一、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特点分析 |
(一) 严格和操作性强的考试体系 |
(二) 科学和完善的教师评估体系 |
(三) 注重专业团体作用及考试实践性 |
(四) 考试试题注重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考察 |
二、中美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比较 |
(一) 中美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组织与管理比较 |
(二) 中美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比较 |
(三) 中美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目标比较 |
(四) 中美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比较 |
三、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对我国的启示 |
(一) 拓宽教师资格考试服务主体 |
(二) 提高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门槛 |
(三) 注重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技能考察 |
(四) 提高我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的效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参考文献 |
二、中文参考文献 |
三、中文参考学位论文 |
四、中文参考着作 |
五、其他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位 |
(二)专业硕士学位 |
(三)第一职业学位 |
(四)专业认证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研究 ——以河南省K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研究述评 |
(三)理论工具与方法 |
1.理论工具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概述及主要内容 |
(一)核心概念 |
1.中小学教师资格 |
2.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
3.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
(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 |
1.实施范围 |
2.学历条件 |
3.周期次数 |
4.组织管理 |
第三章 K市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历程和实施现状 |
(一)K市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历程 |
1.提出阶段(1985年-1992年) |
2.确立阶段(1993年-2010年) |
3.改革阶段(2011年-至今) |
(二)K市现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现状 |
1.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生报名人数增加 |
2.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小学学段增幅较大 |
3.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主要审查申请人资格 |
(三)K市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取得的成效 |
1.提升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
2.提高了教师行业准入的竞争能力 |
3.转变了高校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
第四章 K市现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践困境 |
(一)现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资格准入政策模糊 |
2.教师资格考试组织困难 |
3.教师资格政策环境保障不足 |
4.教师资格认定环节考评失真 |
(二)现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资格准入政策规定分散粗略 |
2.缺乏独立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
3.执行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
4 准入标准与政策目标不匹配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提升路径 |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体系建设 |
1.健全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体系 |
2.优化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政策 |
(二)健全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体制机制 |
1.组建独立教师资格管理部门 |
2.完善准入制度评价反馈机制 |
(三)改进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组织管理 |
1.加强教师资格准入平台建设 |
2.完善资格准入组织协作机制 |
(四)提升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选拔标准 |
1.提高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学历 |
2.增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环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我国高校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博士学位候选人 |
(二)博士生资格考试 |
(三)博士生分流淘汰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四、理论基础 |
(一)史密斯模型理论的内涵 |
(二)史密斯模型理论的适用性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伦理 |
第二章 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制度分析 |
一、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产生及发展 |
(一)我国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原因 |
(二)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文本分析 |
(一)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总体分析 |
(二)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内容分析 |
(三)本节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实施现状 |
一、研究过程与对象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对象 |
二、研究分析与发现 |
(一)对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认识现状分析 |
(二)对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执行落实分析 |
(三)对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效果评价分析 |
第四章 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实施偏差及归因 |
一、资格考试的执行过程偏差 |
(一)资格考试的象征性执行 |
(二)资格考试的替代式执行 |
(三)资格考试的选择式执行 |
二、资格考试的实施效果偏差 |
(一)缺少专业和个体差异 |
(二)资格考试效果满意度低 |
三、资格考试的实施偏差归因 |
(一)资格考试制度本身 |
(二)资格考试执行主体 |
(三)资格考试作用对象 |
(四)资格考试实施环境 |
第五章 总结 |
一、现状与归因 |
(一)资格考试的实施现状 |
(二)资格考试的实施偏差 |
(三)资格考试的偏差归因 |
二、对策与建议 |
(一)加强资格考试的顶层设计 |
(二)提高院系层面的执行力 |
(三)加强博士生的正确认知 |
(四)逐步完善资格考试执行环境 |
三、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博士生资格考试实施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博士生资格考试各利益相关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伦理审查的说明 |
后记 |
(8)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
1.1.2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诉求 |
1.1.3 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 |
1.1.4 改进教师资格考试弊端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研究 |
1.3.2 国外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研究 |
1.4 概念界定 |
1.4.1 师范教育 |
1.4.2 教师资格考试 |
1.4.3 教师招聘考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比较研究法 |
1.6.4 访谈法 |
1.7 理论基础 |
1.7.1 供需理论 |
1.7.2 系统理论 |
1.7.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8 研究思路 |
2 教师资格考试发展历程及其内外部要素分析 |
2.1 教师资格考试发展历程 |
2.1.1 初步确立阶段(1983——1993年) |
2.1.2 教师资格“省考”阶段(1994——2010年) |
2.1.3 教师资格“国考”阶段(2011年至今) |
2.2 教师资格考试内部要素分析 |
2.2.1 教师资格考试的性质 |
2.2.2 教师资格考试的功能 |
2.3 教师资格考试外部要素分析 |
2.3.1 教师资格考试利益相关者分析 |
2.3.2 师范教育与教师资格考试的关系 |
2.3.3 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的关系 |
3 教师资格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1 教师资格考试内部冲突问题 |
3.1.1 专业化与去专业化的矛盾 |
3.1.2 补偿性与发展性的矛盾 |
3.1.3 评价取向与发展取向的矛盾 |
3.2 教师资格考试外部系统间脱节问题 |
3.2.1 师范教育与教师资格考试的脱节问题 |
3.2.2 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的脱节问题 |
3.3 原因分析 |
3.3.1 教师资格考试内部冲突原因 |
3.3.2 师范教育与教师资格考试脱节原因 |
3.3.3 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脱节原因 |
4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进策略 |
4.1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改进策略 |
4.1.1 提高教师资格报考门槛,保证教师候选人质量 |
4.1.2 丰富更新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全面考察应考者素质 |
4.1.3 提高教师资格考试难度,与教师需求形成一定比例 |
4.2 师范院校改进策略 |
4.2.1 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内容衔接 |
4.2.2 强化教育实践,保障实践质量 |
4.2.3 打破学科壁垒,增强教师教育开放性 |
4.3 中小学校改进策略 |
4.3.1 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构建实习实践平台 |
4.3.2 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建设,建设一流教师教育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招聘考试访谈提纲 |
附录2 教师资格考试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概念界定 |
(一)卓越 |
(二)卓越教师 |
(三)教师职前培养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
二、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
三、关于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现状 |
(一)关于卓越教师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卓越教师特质的研究 |
(三)关于卓越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 |
(四)关于卓越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
第二章 多主体的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 |
(一)NCATE教师专业标准 |
(二)NBPT卓越教师专业教学标准 |
(三)INTASC教师专业标准 |
(四)ABCTE杰出教师专业标准 |
三、基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 |
(一)卓越教师的教育理念 |
(二)卓越教师的教学观 |
(三)卓越教师的人际关系 |
(四)卓越教师的个人素养 |
(五)卓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
(六)卓越教师的社会责任 |
四、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一)明确专业标准的开发主体 |
(二)制定严格的专业标准 |
(三)依据卓越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教师职前培养 |
第三章 完善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
一、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招生制度 |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的政策背景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制度的实施 |
(三)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的卓越教师招生标准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资格认证制度 |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产生 |
(二)美国两大专业机构的教师资格认证 |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
(一)大学注重选拔优秀生源 |
(二)权威的全国性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
第四章 合理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分析 |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结构和内容 |
(三)课程评估机制 |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分析 |
(一)制定以培养卓越教师为基准的课程目标 |
(二)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 |
(三)注重开发实践性课程 |
(四)多元化的课程评估机制 |
第五章 多元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分析 |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产生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主体 |
(一)政府实施的质量评估 |
(二)高等院校实施的质量评估 |
(三)社会专业机构实施的质量评估 |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分析 |
(一)实现多元的质量评估主体 |
(二)设定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 |
(三)多方协作共同评估 |
第六章 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
一、以专业标准为基准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 |
(一)开发以卓越教师为导向的教师专业标准 |
(二)实现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 |
(三)以卓越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
二、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招生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一)坚持师范招生的优选原则 |
(二)构建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
三、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
(一)以卓越教师为基准明确课程目标 |
(二)以卓越教师为基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内容 |
(三)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 |
(四)完善教师职前课程评价机制 |
四、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
(一)设置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 |
(二)建立多方协同的质量评估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的迫切要求 |
1.1.2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
1.1.3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
1.1.4 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制度不健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育教师准入 |
1.3.2 体育教师资格考试 |
1.3.3 体育教师招聘 |
1.4 教师专业化理论基础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已有研究述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访谈法 |
3、调查现状分析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性别比例 |
3.1.2 师范生比例 |
3.1.3 学历结构 |
3.1.4 任教学段与所持学段资格证书情况 |
3.2 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取资格证书环节现状调查分析 |
3.2.1 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的备考情况调查分析 |
3.2.2 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情况调查分析 |
3.2.3 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认定情况调查分析 |
3.3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环节现状调查分析 |
3.3.1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主体调查情况分析 |
3.3.2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报考条件情况调查分析 |
3.3.3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情况调查分析 |
3.3.4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过程与效果评价情况调查分析 |
4、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环节 |
4.1.1 备考方式呈现差异化与应试化倾向 |
4.1.2 体育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与形式不全面 |
4.1.3 体育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不完善 |
4.1.4 资格证书上下单向融通,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环节 |
4.2.1 学校在招聘中参与度不高,招聘教师自主权削弱 |
4.2.2 招聘条件设置不太合理,教师胜任力的要求尚未体现 |
4.2.3 招聘考试缺乏实效性,难以全面考察应聘者能力 |
4.2.4 招聘考试过程监督不到位,影响招聘公平 |
5、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获取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环节 |
5.1.1 缺乏考前培训机制 |
5.1.2 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 |
5.1.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5.2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环节 |
5.2.1 招聘过程中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 |
5.2.2 就业难导致体育教师招聘竞争日趋激烈 |
5.2.3 缺乏体育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标准 |
5.2.4 面试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6、域外经验 |
6.1 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取资格证书环节 |
6.1.1 基本条件 |
6.1.2 考试内容 |
6.1.3 资格认定 |
6.1.4 特点分析 |
6.2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环节 |
6.2.1 招聘条件 |
6.2.2 招聘主体 |
6.2.3 招聘程序 |
6.2.4 招聘考试内容 |
6.2.5 特点分析 |
7 、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发展策略 |
7.1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考取资格证书环节的发展策略 |
7.1.1 改善考前培训机制,注重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
7.1.2 丰富考试内容与形式,提高体育教师资格考试效果 |
7.1.3 完善资格认定条件,提高体育教师资格认定门槛 |
7.1.4 取消证书的上下单向融通,注重教师在学段上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
7.1.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适应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需要 |
7.2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环节的发展策略 |
7.2.1 提高学校在招聘中的参与度,适当扩大招聘自主权 |
7.2.2 设置合理的招聘报考条件,符合体育教学岗位需求 |
7.2.3 制定体育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标准,保证考试公平 |
7.2.4 拓宽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内容,提高考试效果 |
7.2.5 加强体育教师招聘面试官队伍的建设,提升招聘质量 |
7.2.6 重视体育教师招聘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价,保证招聘效果 |
8、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致谢 |
四、质量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开始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准入机制研究[D]. 刘瑞华.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意识研究[D]. 信廷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云南省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研究[D]. 张敏靖.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美国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考试研究 ——以犹他州为例[D]. 刘苗苗. 扬州大学, 2020(05)
- [5]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6]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研究 ——以河南省K市为例[D]. 范鑫慧. 郑州大学, 2020(02)
- [7]我国高校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实施效果研究[D]. 周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完善策略研究[D]. 郑文龙.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D]. 杨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准入过程研究[D]. 汤孝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