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Doppler检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4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1](2022)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检查效果》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查的效果。方法在医院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选出41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其中血管造影诊断为金标准,然后观察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查结果与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的差异,包括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各动脉内径、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等。结果彩超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准确度为95.12%,误诊率4.88%,与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彩超与血管造影两种技术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左右股总动脉、左右股浅动脉、左右腘动脉、左右胫前动脉、左右胫后动脉、左右足背动脉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两种技术诊断变硬化斑块、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等下肢血管病变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查效果显着,准确度比较高,且其属于无创诊断技术,不会对患者造成不适感。
吴佳南[2](2021)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膝关节炎是多发于中老年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以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间骨赘形成和软骨下骨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并伴有关节疼痛、僵硬、畸形和肌肉萎缩等多种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关节运动障碍甚至残疾。膝关节炎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关节软骨为关注点,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等影像学方法,以关节软骨磨损和关节间隙狭窄为膝关节炎的标志性病理特征,对膝关节炎进行诊断和评估。然而,关节软骨等结构性病变往往发生在疾病中晚期,且关节软骨一旦磨损便不可逆转,病情极易因发现较晚而错过治疗的绝佳时期。此外,膝关节炎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以缓解疼痛为主,尚无法做到根治疾病,而手术治疗又会造成关节内部损伤,使患者承受痛苦并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面对临床诊断膝关节炎的瓶颈问题和巨大的医疗需求,研究人员利用影像学和生化检查等方法进行了诸多研究,然而目前仍未有行之有效的膝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因此,如何在膝关节炎发生、发展的早期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关节炎是一种全关节疾病,病变累及下肢骨骼、半月板、滑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多种组织。特别是在膝关节炎的早期阶段,关节软骨等组织的异常变化尚未达到影像学检测方法的诊断标准,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例如肌肉、肌腱、韧带和血管可能已经发生了相应的病理改变。因此,以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为关注点对膝关节炎进行研究,为探索膝关节炎病变新机制,寻求膝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方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仿生学是学习、模拟大自然,在建造的人工制品中实现回归自然的仿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科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难题的一条有效捷径。现代仿生学的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模拟生物,还注重对人类生活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进行探索,将一切对人类有用的信息进行仿生尝试,尤其是将人类生活作为生活模本,同生物模本一样进行仿生模拟。人类在自身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技能与知识为仿生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中、西医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疾病诊断方法,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中医凭借人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临床信息,得出诊断性的结论;西医利用感官和检查工具,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的方法了解和评估人体状态,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中医“四诊”中的切诊(按诊和脉诊)与西医的触诊相似,都能够获取人体软组织的相关信息。例如,体表温度、湿度;压痛感、摩擦感;肿块的位置、大小、轮廓、硬度、移动度、与周围软组织有无粘连;血管充盈情况和动脉搏动的部位、速率、强度和节律等信息。中、西医通过切诊(按诊和脉诊)和触诊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行为过程,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仿生模本,这启示我们可以利用仿生思维解决目前膝关节炎早期诊断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膝关节周围主要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和血管为关注点,以中、西医切诊(按诊和脉诊)和触诊的疾病诊断方法为基础,利用在体、无创、定量的现代影像学技术获取软组织多物理场的相关参数,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仿生辨识。本文开展的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为探索膝关节炎病变新机制,寻求膝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提供全新的思路,并对人类传统疾病辨识方法向定量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场研究。本文选取了膝关节周围的9块肌肉、6条肌腱/韧带为测量对象,利用超声弹性成像系统在体、无创、定量测量了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具有显着性影响。对不同性别而言,男性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大于女性;对不同年龄而言,除了个别软组织以外,健康受试者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本文还探索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肌肉、肌腱/韧带杨氏模量的差异性,分析发现男性大部分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女性大部分肌肉、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膝关节炎患者大于健康受试者。同时,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疼痛部位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杨氏模量的影响,分析发现股四头肌腱、髌韧带、内侧副韧带和髌外侧支持带,这四条肌腱/韧带的杨氏模量与膝关节疼痛部位密切相关。(2)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研究。本文选取了为膝关节供血的7条主要动脉血管为测量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体、无创、定量测量了动脉血管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动脉血管形态学参数无显着性影响;仅有个别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性大于女性。本文还探索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动脉血管血流参数的差异性,分析发现血管形态学参数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大部分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膝关节炎患者大于健康受试者。(3)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温度场研究。本文利用红外热像仪在体、无创、定量测量了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和血管的表面温度,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大部分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表面温度均无显着性影响;仅有个别软组织表面温度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性大于女性。本文还探索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之间软组织表面温度的差异性,分析发现仅有部分软组织的表面温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膝关节炎患者大于健康受试者。(4)基于机器学习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本文基于测得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场、血管流场和温度场的相关参数,利用决策树、BP神经网络、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等五种机器学习方法对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仿生辨识。研究结果表明,极限学习机的健康受试者识别正确率和患者识别确诊率分别在90%-100%之间和85%-95%之间,总体识别正确率在90%-97.5%之间,极限学习机对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的识别率高、识别精度稳定,可以作为辨识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的机器学习模型。
张慧慧[3](2021)在《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目的:探讨低剂量CT灌注(CTP)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诊断PAOD患者90例,按不同管电压及管电流随机分为A组(120 k V、100 m As)、B组(80 k V、100 m As)、C组(80 k V、120 m As),行下肢CTP检查,均联合运用迭代重建降噪技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图像质量指标、灌注参数值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1.90例患者中76例148条下肢被纳入研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图像客观质量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SNR值、CNR值、主观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A、C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灌注参数BF分别为(15.00±3.49)、(17.00±4.20)、(16.6±3.94)ml/100 ml/min,BV分别为(1.96±0.60)、(2.13±0.51)、(2.10±0.59)ml/100ml,TTP分别为(81.17±17.09)、(84.01±19.06)、(83.90±14.46)s,MTT分别为(8.93±1.83)、(8.92±1.90)、(9.19±2.05)s,PS分别为(13.23±3.41)、(12.90±3.74)、(12.98±3.33)ml/100ml/min。4.三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ED分别为(25.47±1.92)、(12.57±1.77)、(12.70±2.90)m Sv,C组较A组降低了49%。结论:对PAOD患者采用80k V、120m As进行下肢低剂量CTP检查是可行的,能在不影响灌注参数的情况下显着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目的:探讨低剂量CTP成像在PAOD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搜集40例临床诊断PAOD患者,使用优化后的低剂量扫描参数进行下肢小腿CTP扫描,5分钟后行下肢CTA检查,根据CTA血管狭窄程度分为A组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75%)、C组重度狭窄(>75%且≤100%),然后按临床Fontaine分级分为Ⅰ级无症状、Ⅱ级间歇性跛行、Ⅲ级静息痛、Ⅳ级溃疡或坏疽组,并选择其中20例中重度狭窄组中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一周的患者进行灌注检查。由2名医师用灌注专用软件处理获得灌注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灌注参数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2名医生测量的灌注数据间一致性与相关性。结果:1.40例患者中35例62条下肢被纳入研究,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灌注参数BF、BV、PS值在FontaineⅠ、Ⅱ、Ⅲ与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BV值在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Ⅰ级与Ⅱ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F、MTT、PS值在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MTT值在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名不同医师对CTP参数测量值的一致性及相关性较好,各参数差值均数均较小。5.20例患者中18例35条下肢被纳入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治疗有效侧肢体治疗前后BF、BV、MT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P成像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AOD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且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PAOD患者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孟冬[4](2021)在《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析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颅内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轻重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且同时满足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采集一般资料和头颅MRI,分别于入组当天和7天进行中医证候学、神经科量表测评和TCD检测,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男性55例(占73.3%),女性20例(占26.7%);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13±10.74岁;既往高血压45例(占60.0%),糖尿病23例(占30.0%),高脂血症19例(占25.3%),冠心病15例(占20.0%);吸烟史41例(占54.7%),饮酒史33例(占44.0%)。②中医证候要素入组当天主要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为等实证常见,虚证(阴虚和气虚)较少。入组7天时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血瘀为主,内风、内火证候要素分值下降。③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入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入组当天明显降低。④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TCD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内风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高,阻力减小;内火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痰湿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瘀血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减慢;气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⑤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年龄、性别、血压、烟酒嗜好、既往史和NIHSS量表做相关分析,血流异常组与血流正常组相比,年龄更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饮酒人数更多,既往病史更多,NIHSS评分基本一致。两组做统计学比较,发现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具有相关性。脑动脉血流速度与舒张压之间具有相关性。
任远[5](2021)在《单侧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分支,与颅脑血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眼动脉更能反映颅内血管情况。中度ICAS为发生心脑血意外最常见狭窄类型,早期的诊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中度ICAS患者行眼部血流动力学检查来反映颅脑血管状态,从而进一步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单侧中度ICAS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临床意义,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相关性。方法纳入91例单侧中度ICAS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A组)及51例健康对照者(B组),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末期最低血流速度比值(PSV/EDV简写为S/D)。A组中同一病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颈动脉狭窄侧(A1组)、非颈动脉狭窄侧(A0组),分别比较A1、A0组与B组及A1组与A0组各组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评价各参数诊断阈值及效能,同时分析各参数与中度颈动脉狭窄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1.A1组OA中PSV、EDV低于B组,PI、RI、S/D高于B组,CRA中PSV、EDV、S/D低于B组(均为P<0.05);A1组OA中PSV、EDV低于A0组(均为P<0.05);A0组OA中PSV、EDV高于B组(均为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A中EDV、RI、S/D其OR值均大于1。3.ROC曲线分析得到OA中RI对中度颈动脉狭窄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具有较高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0.899,最佳诊断界值0.655,敏感性88.6%,特异性66.7%)。结论单侧中度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患侧眼血流呈低速高阻力型改变。单侧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颈动脉狭窄侧颅内缺血较重,非狭窄侧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代偿作用。其中OA中EDV、RI、S/D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OA中RI的增高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有关。
任彩琴[6](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试验以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来源于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数据,分析TIR是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具有相关性,了解TIR与CIMT异常的相关性趋势。方法选取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316例T2DM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既往情况(血糖水平、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史等)、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血糖变异系数(CV)、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生化指标、降糖方案、糖尿病并发症等。用指尖血糖监测数据(住院前2个月内4天及住院后前2天的7点血糖谱)计算TIR,ACUSON Sequoia 512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CIMT。依据CIMT是否异常分为CIMT增厚组(167例)和CIMT正常组(14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TIR与CIMT的相关性分析;依据有无使用胰岛素分为未使用胰岛素组(149例)和使用胰岛素组(167例),分别进行两组患者TIR与CIMT异常的相关性分析;依据TIR水平,分为TIR≤40%(137例)、41%~70%(106例)、71%~85%(41例)、>85%(32例)四组,比较四组临床资料特点,将TIR在71%~85%(41例)、>85%(32例)两组合并为TIR≥71%组,分析3个不同等级TIR组CIMT异常风险的变化趋势。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变量选择相应的统计学方法。结果(1)CIMT正常组与增厚组临床资料比较:CIMT增厚组年龄、病程、尿素氮(BUN)、Hb A1c、TAR、MBG、SDBG、LAGE、血糖曲线下面积(AUCG)以及药物(胰岛素、阿司匹林、他汀类)使用率高于CIMT正常组,而TIR、C-肽曲线下面积(AUCC)低于C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R与CIMT的相关性分析:以CIMT是否增厚(CIMT<1.0mm定义为0,CIMT≥1.0mm定义为1)为因变量,以TIR、单因素分析及既往研究所得有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校正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BMI、收缩压(SBP)、病程、血脂、Hb A1c、LAGE、HOMA-IR、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发现TIR与CIMT增厚呈负相关(OR=0.981,95%CI:0.969~0.994,P<0.05),TIR每增加10%,CIMT增厚的风险降低1.9%。以TIR水平为自变量,CIMT厚度为因变量,进行两者的线性回归分析,逐步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TIR水平与CIMT厚度仍呈负相关(β=-0.004,95%CI:-0.006~-0.001,P<0.05)。(3)分别对未使用胰岛素者149例及使用胰岛素者167例进行TIR与CIMT异常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经逐步校正混杂因素,发现无论是否使用胰岛素,TIR都与CIMT增厚呈负相关(未使用胰岛素者:OR=0.982,95%CI:0.961~0.997,P<0.05;使用胰岛素者:OR=0.981,95%CI:0.963~0.999,P<0.05)。(4)不同TIR等级组临床资料比较:按TIR≤40%、41%~70%、71%~85%、>85%分组,进行各组间临床资料比较,发现随着TIR水平的升高,年龄、病程、BUN、Hb A1c、MBG、SDBG、LAGE、TAR、血糖变异系数(CV)、HOMA-IR、AUCG、CIMT异常率、胰岛素使用率呈降低趋势,女性占比、HOMA-β、AUCC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TIR等级组CIMT异常风险的变化趋势:按照TIR≤40%(137例)、41%~70%(106例)、≥71%(73例)分组,进行TIR与CIMT异常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经校正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病程、BMI、SBP、血脂、Hb A1c、LAGE、HOMA-IR、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随着TIR水平的降低,CIMT增厚的风险呈升高趋势(趋势P<0.05),与TIR≥71%组相比,TIR在41%~70%、≤40%组CIMT增厚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146倍(OR=2.146,95%CI:1.043~4.414,P=0.038)、2.603倍(OR=2.603,95%CI:1.184~5.724,P=0.017)。结论(1)T2DM患者毛细血管血糖监测获取的TIR与CIMT异常有相关性;(2)随着T2DM患者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所得TIR的升高,CIMT异常的风险呈降低趋势。
陈晓雪[7](2020)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社会负担重,依据KDOQI标准分为5期。与健康人相比,1-3期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然而其心脏结构和容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心脏射血分数也常在正常范围。事实上,1-3期CKD患者已发生弥漫性心肌间质纤维化,导致了心内血流异常。因此,我们需要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1-3期CKD患者心脏进行准确、可重复性的评估,发现疾病早期的心功能不全,以免错过有效治疗的最佳时机。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是目前可视化观察心腔内血流状况的影像学新技术。此技术操作简单,无创,廉价,便于推广,且准确性已被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证实。另外,与传统多普勒技术相比,VFM技术无角度依赖性和感兴趣区域的限制,可以得到心腔内二维平面上各个位置的血流速度矢量。基于VFM技术,我们不仅能通过简单便捷的操作清晰显示左室内血流状态,还可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能量损耗(Energy loss,EL)和涡流(Vortex)参数是VFM技术下新的量化的流体力学参数,分别反映心腔内血流效率和心腔血流流场的情况。大量的研究已证实了这些新参数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近年来,VFM逐步应用于CKD患者心功能评价,有学者应用VFM对尿毒症(晚期CKD)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进行了量化评价,显示了该技术用于CKD心脏评价的有效性。1-3期CKD(早期CKD)患者心脏容量和结构的改变都不及4-5期CKD患者显着,但其心肌已存在弥漫性纤维化,心脏内血流状态已经出现异常。我们推测应用VFM对1-3期CKD患者心腔内血流进行定量研究可能会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提示早期CKD患者心脏功能受损,但相关研究尚不清楚。另外,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但许多1-3期CKD患者的血压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增高的血压是否进一步加剧了血流异常,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将用VFM技术定量分析1-3期CKD患者心腔内血流变化,并关注控制不良的血压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而为有效控制早期肾脏病患者心脏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数据。第一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目的:1-3期CKD患者存在心内血流状态异常。左心室EL是基于VFM技术的一个重要参数,表示左心室液体以热能形式损失的能量,被用来评估心腔内血流效率。本研究评估1-3期CKD患者的左心室EL,并探讨高血压这一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否会使左心室EL进一步增加。方法:邀请2016-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按照CKD临床指南进行专业治疗的CKD(KDOQI 1-3期)患者参与本研究。入选标准:稳定的1-3期CKD患者,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经肾脏穿刺诊断),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图像质量优良。排除标准:心衰、器质性瓣膜狭窄或反流,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肺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研究招募1-3期CKD患者48例,对照组41例,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CKD患者进一步分为不合并高血压的亚组(N-HTN)、血压控制良好的亚组(W-HTN)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亚组(P-HTN)。利用VFM技术从心尖三腔心切面分析计算左心室EL。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左室EL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3期CKD患者在全舒张期、舒张晚期、全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左心室EL增加。与其他CKD亚组相比,血压控制不良的CKD患者左心室EL增高。二尖瓣早期充盈波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早期峰值速度之比(E/e’ratio)、二尖瓣早期充盈波峰值速度(E wave)、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是舒张期EL的独立预测因子;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LVMI是收缩期EL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左心室EL可作为评价1-3期CKD患者血流效率受损的一个超声心动图参数。提示了高血压是导致心腔内血流异常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可能为早期诊断CKD患者心功能障碍并降低心血管风险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第二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涡流改变目的:1-3期CKD患者易合并心脏损害,并已存在心内血流异常。涡流是心腔内血液流动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旨在应用VFM技术定量分析1-3期CKD患者心腔内涡流变化,同时关注血压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招募1-3期CKD患者48例,对照组41例(研究人群同第一部分),记录减慢充盈期和等容收缩期每一帧图像左室的涡流参数并计算平均值:减慢充盈期涡流面积(Vortex area during slow filling period,AV1)、减慢充盈期涡流循环值(Vortex circulation during slow filling period,CV1)、等容收缩期涡流面积(vortex area during 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eriod,AV2)、等容收缩期涡流循环值(vortex circulation during 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eriod,CV2),计算一个心动周期中涡流存在时间占整个心动周期的比例(time ratio of vortex to cardiac cycle,RT),所有数据取三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比较肾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病例组进一步分为血压正常组(a subgroup with no hypertension,N-HTN)和血压升高组(a subgroup with hypertension,H-HTN),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研究各涡流参数的相关及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肾病患者的AV2和CV2增高(均P<0.05),而AV1、CV1以及RT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HTN组比较,H-HTN组的AV1、CV1、AV2、CV2、RT均增高(均P<0.05)。多普勒参数、心脏构型参数和血压分别是涡流各参数的相关及影响因素。结论:1-3期CKD患者的心腔内血流状态发生了改变,而血压的增高使得这种改变更加显着。涡流参数有可能成为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评价疾病早期心脏功能受损的新指标,并为此类病人严格控制血压提供新的影像学依据。
赵宇欣[8](2020)在《彩色多普勒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腘动脉壁剪应力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下肢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ies arterial disease,LEAD)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LEAD截肢率及死亡率高,目前LEAD尚无确切的早期诊断方法及预测指标。LEAD在大血管中首先累及腘动脉(popliteal artery,POA),持续低水平的壁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是粥样硬化性LEAD形成的始动因素。本研究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定量分析T2DM患者腘动脉WSS,探究T2DM腘动脉WSS对LEAD的早期诊断价值,为预测LEAD的发生提供新的指标。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临床确诊T2DM患者202名(男/女:126/76人,平均61.56±13.35岁)及同期招募的健康志愿者69名(男/女:32/37人,平均58.22±10.35岁)。T2DM组根据腘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为:T2DM IMT正常组:IMT<0.6mm(48例,男/女:24/24例,平均50.04±13.6岁);T2DM IMT增厚组:0.6≤IMT<0.8mm(55例,男/女:38/17例,平均61.53±8.83岁)及T2DM斑块形成组:IMT≥0.8mm(99例,男/女:64/35例,平均67.17±12.75岁)。所有受检者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取俯卧位,膝关节放松,于肌腱裂孔至胫前动脉起始段连续扫查腘动脉。探头横切,血管前后壁IMT清晰显示,腘动脉IMT最厚处局部放大血管图像,于腘动脉管径最大时测量腘动脉后壁IMT最厚处及腘动脉管径。于腘动脉IMT最厚处旋转探头至纵切面,保证血管走形平直,超声所示切面通过血管正中轴。将IMT最厚处置于图像中央,启动彩色多普勒血流,设置取样框大小为2cm,声束与腘动脉夹角<60°,调节血流增益,保证血流充满管腔无混叠、溢出,采集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持续5秒的腘动脉彩色多普勒动态血流图像。应用WSS定量分析软件,选取感兴趣血管长度为1cm,计算腘动脉WSS平均值、绘制二维WSS分布图、三维WSS空间分布图及WSS融合图像。所有受检者进行病史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指尖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two-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肌酐(creatinine,Cr)等临床数据采集。对正常对照组及T2DM组各亚组间进行差异性分析;绘制腘动脉WSS预测T2DM患者发生LEAD的ROC曲线;并对影响T2DM组腘动脉WSS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探寻独立危险因素的存在。结果:(1)T2DM组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在SBP、BMI、HCT、Fib、TC、TG、LDLC、FPG、2h-PBG、Hb Alc及GA均增大,HDL-C、PSV及WSS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T2DM IMT正常组、T2DM IMT增厚组及T2DM斑块形成组腘动脉WSS分别为:2.36±0.43 dyne/cm2、2.11±0.60 dyne/cm2、1.81±0.44 dyne/cm2及1.67±0.48 dyne/cm2。T2DM IMT正常组、T2DM IMT增厚组及T2DM斑块形成组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腘动脉WSS减低(P<0.05)。T2DM IMT增厚组及T2DM斑块形成组同T2DM IMT正常组相比较,腘动脉WSS减低(P<0.05)。T2DM IMT增厚组同T2DM斑块形成组相比较,腘动脉WSS无明显差异(P>0.05)。(3)腘动脉WSS预测T2DM患者发生LEA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P<0.05)。腘动脉WSS最佳临界值为1.82 dyne/cm2,敏感度68%,特异性83%。(4)T2DM组腘动脉WSS与年龄、病程、GA、Hb Alc、腘动脉IMT呈负相关(r=-0.50、-0.34、-0.18、-0.21、-0.53),同PSV、TC、TG、HCT呈正相关(r=0.57、0.14、0.17、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病程、PSV及腘动脉IMT为腘动脉W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定量分析T2DM患者腘动脉WSS,为LE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影像学方法及依据;T2DM患者腘动脉WSS在LEAD未发生时便出现减低,对LEAD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腘动脉WSS有望成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治T2DM患者LEAD的新指标。
陈雪[9](2019)在《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和预防提供指导。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探讨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DVT的影响,为临床提供证据。方法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出院日期起止为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的,在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的经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手术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作为DVT组;选取同期入住神经外科的诊断相同,手术术式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为非DVT组,进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下肢DVT并且既往无DVT病史。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治疗处置措施、相关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等病历信息。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变量计算出与神经外科DVT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有统计显着性的各因素的95%可信区间,探讨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2018年3月2018年11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14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膜瘤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74例和干预组74例。对照组给予脑膜瘤围术期预防DVT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术前术后宣教,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并在手术后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预防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太冲穴、血海穴按摩,每个穴位指按1015min,每日2次。术前和术后观察DVT临床症状,患肢肢体周长,皮肤温度,凝血参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血流和DVT发生率,使用Excel 2016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后,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吸烟,肥胖,高血压,偏瘫或长期卧床,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脱水剂的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的使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和脱水剂的使用是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术后第3天观察患肢髌上15cm周长和髌下10cm周长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患肢髌上15cm皮肤温度,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患肢髌下10cm皮肤温度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Homan征及Neuhof征阳性患者例数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凝血酶时间干预组高于对照组,DVT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使用激素类药物、使用脱水剂、C-反应蛋白、红细胞计数可能是神经外科患者并发DVT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神经外科并发DVT的患者,血栓常发生于单侧下肢,以右下肢最常见;血栓累及的静脉血管分布,小腿肌间血栓最为常见(80.4%);原发病以脑膜瘤(31.3%)比例最高。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中医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肢肢体肿胀程度,降低患肢皮温,减少Homan征及Neuhof征,改善凝血指标,改善下肢血流并减少脑膜瘤术后DVT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赖美铮[10](2019)在《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下肢血流动力学及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评价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改善下肢缺血程度及促进足部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 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两组各20例。对照组在按《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原则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足部护理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每天2次,每次20分钟的Buerger运动,运动干预时间为12周。分别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组患者的患侧及健侧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血管内径(D)、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EAN)、血流量(FV);测量两组患者的患侧及健侧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在干预前、第12周使用红外线电子温度仪测量两组患者的足温及同侧腋温-足温差;记录患者足部溃疡愈合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和健侧的ABI、TBI,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足温及同侧腋温-足温差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足部溃疡愈合时间、愈合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下肢缺血程度随着干预时间不同的变化趋势。结果 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及健侧的足背动脉D、TAMEAN、FV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t检验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足背动脉D和TAMEAN,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健侧:足背动脉D,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TAMEAN,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患侧和健侧足背动脉D、TAMEAN、FV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患侧足背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足背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患侧及健侧足背动脉TAMEAN、FV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呈下降趋势。3.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及健侧的胫后动脉D、TAMEAN、FV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t检验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胫后动脉D,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后动脉TAMEAN、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健侧:胫后动脉D、TAMEAN、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患侧和健侧胫后动脉D、TAMEAN、FV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患侧胫后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胫后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患侧及健侧胫后动脉TAMEAN、FV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呈下降趋势。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患侧及健侧ABI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ABI在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健侧:ABI在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的患侧及健侧ABI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患侧ABI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ABI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患侧ABI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呈下降趋势。7.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患侧及健侧TBI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患侧及健侧TBI在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的患侧及健侧TBI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患侧及健侧TBI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TBI呈上升趋势,在第12周时上升最明显;对照组在前4周呈缓慢上升趋势,在第4周后呈缓慢下降趋势。9.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的患侧足温、健侧足温、同侧腋温-足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时,干预组的患侧足温、健侧足温高于对照组,同侧腋温-足温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0例糖尿病足患者共有54处溃疡,两组间足溃疡Wagner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0.7%(49/54)足部溃疡在12周内愈合,溃疡愈合天数为:干预组33.00(14.5062.50)天,对照组52.00(34.5072.00)天,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时间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3%(5/54)的溃疡愈合时间超过12周,其中干预组2人,对照组3人。12周内干预组愈合率91.3%,对照组愈合率90.3%。结论 1.通过Buerger运动干预,在第12周时对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Buerger运动能够改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血流量和双足皮肤温度。2.Buerger运动干预,第12周时对患侧ABI、TBI的影响有显着意义,提示通过12周的Buerger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患侧的下肢缺血情况。3.Buerger运动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流,进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愈合,缩短溃疡愈合时间。4.Buerger运动是一种简单、易行、适用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可以量化执行的非负重运动。该运动易于学习和重复,对于改善下肢血流,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及预防糖尿病足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二、彩色Doppler检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4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Doppler检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4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检查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患者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彩色多普勒诊断。 |
1.2.2 CT血管造影诊断。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析不同方式诊断患者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等内径变化 |
2.2 分析不同方式诊断患者患者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等内径变化 |
2.3 分析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情况 |
2.4 分析彩超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准确率与误诊率 |
3 讨论 |
(2)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膝关节炎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影像学检查 |
1.2.2 膝关节镜检查 |
1.2.3 步态分析评估 |
1.2.4 生物标志物检查 |
1.3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研究现状 |
1.3.1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研究现状 |
1.3.2 膝关节周围血流参数研究现状 |
1.3.3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对象、设备及方法 |
2.1 试验对象 |
2.2 测量内容 |
2.2.1 肌肉 |
2.2.2 肌腱/韧带 |
2.2.3 血管 |
2.3 试验设备 |
2.3.1 超声弹性成像系统 |
2.3.2 红外热像仪 |
2.4 测量方法 |
2.4.1 肌肉、肌腱/韧带力学模量测量 |
2.4.2 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 |
2.4.3 软组织表面温度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场研究 |
3.1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杨氏模量重复性分析 |
3.2 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分析 |
3.2.1 性别对软组织力学模量的影响 |
3.2.2 年龄对软组织力学模量的影响 |
3.3 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模量分析 |
3.3.1 健康受试者和膝关节炎患者软组织力学模量分析 |
3.3.2 不同疼痛部位对软组织力学模量的影响 |
3.3.2.1 膝关节疼痛区域划分 |
3.3.2.2 不同疼痛部位对肌肉力学模量的影响 |
3.3.2.3 不同疼痛部位对肌腱/韧带力学模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研究 |
4.1 膝关节周围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重复性分析 |
4.2 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参数分析 |
4.2.1 性别对血管流场参数的影响 |
4.2.2 年龄对血管流场参数的影响 |
4.3 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血管流场参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温度场研究 |
5.1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重复性分析 |
5.2 健康受试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分析 |
5.2.1 性别对软组织表面温度的影响 |
5.2.2 年龄对软组织表面温度的影响 |
5.3 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表面温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 |
6.1 机器学习概述 |
6.2 数据预处理 |
6.2.1 数据归一化处理 |
6.2.2 数据降维处理 |
6.3 机器学习对膝关节炎的分类识别结果分析 |
6.3.1 决策树 |
6.3.2 BP神经网络 |
6.3.3 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 |
6.3.4 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 |
6.3.5 极限学习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英汉对照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4)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
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
2 中风病因病机的演变 |
3 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
1 TCD技术 |
2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
3 TCD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入组当天与入组第7天对比 |
3 相关性分析 |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与入院7天中医证候要素和NIHSS评分比较 |
3 中医证候要素与TCD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
5 小结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成果 |
附录 |
(5)单侧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彩色超声多普勒在眼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中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附录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1.2 血糖监测方法 |
1.3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
1.3.1 TIR的定义及获取方法 |
1.3.2 TIR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 |
1.3.3 TIR与HbA1c的相关性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资料选取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采集 |
2.2.2 毛细血管血糖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测 |
2.2.3 分组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CIMT正常组与增厚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
3.2 TIR、血糖变异指标与CIMT异常的相关性 |
3.3 TIR水平与CIMT厚度的线性相关性 |
3.4 TIR与是否使用胰岛素、有无微血管并发症者CIMT增厚的关系 |
3.5 不同TIR等级组临床资料比较 |
3.6 不同TIR等级组CIMT异常风险的变化趋势 |
3.7 TIR与HbA1c的相关性 |
3.8 TAR与CIMT异常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作为血糖管理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涡流改变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彩色多普勒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腘动脉壁剪应力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1.研究对象及材料 |
2.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T2DM组与正常对照组WSS及相关数据比较 |
2.正常对照组、T2DM IMT正常组、T2DM IMT增厚组及T2DM斑块形成组WSS及相关数据比较 |
3.WSS预测T2DM患者LEAD发生的ROC曲线分析 |
4.T2DM组 WSS相关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1.T2DM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变化分析 |
2.腘动脉WSS对 T2DM患者LEAD早期诊断价值 |
3.T2DM患者腘动脉WSS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 |
(五)结论及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壁剪应力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干预效果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10)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下肢血流动力学及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汇总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糖尿病的流行与危害 |
1.1.2 糖尿病足的定义与危害 |
1.1.3 糖尿病足与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 |
1.1.4 Buerger运动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分组 |
2.5 研究工具及评价方法 |
2.5.1 人口社会学资料调查表 |
2.5.2 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
2.5.3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
2.5.4 糖尿病足Wagner分级 |
2.5.5 实验室检查 |
2.5.6 伤口愈合率 |
2.5.7 温度记录表 |
2.5.8 足部运动记表 |
2.5.9 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 |
2.5.10 下肢缺血程度评估 |
2.6 干预措施 |
2.7 资料收集过程 |
2.8 研究对象的保护 |
2.9 质量控制 |
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1 技术路线图 |
2.12 小结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3.1.1 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
3.1.2 临床资料比较 |
3.1.3 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比较 |
3.1.4 糖尿病足溃疡及相关资料比较 |
3.1.5 干预前两组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3.1.6 干预前两组患者ABI、TBI比较 |
3.1.7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出院时血糖控制、伤口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与变化趋势 |
3.2.1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与变化趋势 |
3.2.2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与变化趋势 |
3.3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下肢缺血水平差异与变化趋势 |
3.3.1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ABI水平差异与变化趋势 |
3.3.2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TBI水平差异与变化趋势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3.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足部温度变化比较 |
3.6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4.1.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4.1.2 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特点 |
4.2 Buerger运动对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4.3 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缺血程度评价的影响 |
4.4 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患者溃疡愈合时间的影响 |
4.5 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双足温度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彩色Doppler检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4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检查效果[J]. 张雯. 继续医学教育, 2022(01)
- [2]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膝关节炎仿生辨识研究[D]. 吴佳南. 吉林大学, 2021(01)
- [3]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D]. 张慧慧.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D]. 孟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单侧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D]. 任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D]. 任彩琴. 兰州大学, 2021(12)
- [7]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D]. 陈晓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彩色多普勒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腘动脉壁剪应力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D]. 赵宇欣.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D]. 陈雪. 青岛大学, 2019(03)
- [10]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下肢血流动力学及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D]. 赖美铮.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