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万东灿[1](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王晓丽[2](2020)在《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农场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家庭农场从生成到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金融工具手段在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具有差异性。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在资金融通、信用构建、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支持与优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家庭农场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难以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使得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效抵押品缺乏和担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家庭农场贷款可得性降低,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家庭农场经营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政策工具和灾后救助等途径化解。因此,加快建立符合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金融制度体系,创新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最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是当前决策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借鉴生产效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金融支持等理论,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在生产投资、金融需求、风险规避、信用构建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并从供给端的角度对组合性金融工具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机理进行合理论证,从家庭农场融资约束、金融机构金融供给、政策部门金融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和淄博市等17个主要城市中的120多个区、县、镇、乡、村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金融资源获取情况,并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了29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最后,本文通过设计多元线性模型、截面门槛模型、工具变量分位数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设计了适应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这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而言,具有丰富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家庭农场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面积和投资规模,对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抵押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而选择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和网络平台借款获取资金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家庭农场投资绩效来看,大多数家庭农场的投资规模并未达到最优水平,投资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其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家庭农场投资规模和投资绩效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此外,家庭农场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风险补贴不足使经营欠佳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家庭农场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融资约束,如果能够为家庭农场引入相应的抵押物,则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场金融资源可得性,进而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信贷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三,农业保险能够对家庭农场生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保障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力金融工具,加大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融资途径,能够为商业银行和家庭农场搭建了有效的信用体系,增加了家庭农场农业信贷供给,有助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即抵押担保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从抵押担保、风险补偿、金融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第一,健全抵押担保机制,加强与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积极建立财政、银行、担保公司风险分摊比例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农业信贷和抵押担保的协调效应。第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建立贷款损失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风险补偿金,协助家庭农场分摊生产成本和风险。第三,强化金融服务机制,加强金融信息科技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三农”资源资产权属管理中心,设立农业经营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农业风险资产收处管理中心,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风险化解、产权处置及土地经营权的再流转,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尝试引入“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风险补贴+农业贷款再保险”“农业保险+巨灾债券+风险基金”“农村电商+农业信贷+互联网金融”构建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来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吕敬滨[3](2020)在《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风险已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金融系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影响着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构成。信贷业务在银行的经营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总体经济运行政策引导下的稳增长、调结构的经营项目,研究信贷业务的起源、发展和演化,以及探究合理高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贯彻落实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托,更是众多惠农信贷产品的发行方和管理方,需要在保本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盈利,以保障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分析银行在开展农业领域信贷业务时的风险管控现状,包括风控意识、组织氛围、流程管理以及干预机制等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以JX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中心,结合金融系统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成果分析其信贷业务的种类和结构,进而摸索农业信贷产生良性循环的内在规律,尽可能避免不良贷款的增长;在明确了银行开展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中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本文分层次、分角度的提出了风险管控的切入点,为帮助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维持稳中向好的增长态势提出合理建议。总的来看,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现状出发,全面分析银行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的机遇和挑战,并就经典案例展开分析和研判。依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JX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信贷风险识别能力较差、信贷风险衡量出现偏差、信贷风险监管未尽职以及信贷风险处置方法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JX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质量;(2)经过分析发现,JX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由专业人才匮乏且市场预判不足经营环境变化且风险衡量偏差、信贷风险体制机制缺失以及信贷风险处置不力等原因引发;(3)根据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个对策建议,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建立健全风险化解和风险处理机制。
徐伯温[4](2020)在《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平行存在,以其支农和政策性保障的职能而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又遭受下行压力的环境下,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J分行与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有着一定的天然区别,金融支农的主要途径是信贷支农,信贷业务是农发行J分行业务推动的主要手段,为确保信贷业务安全运行,信贷审批机制科学、风险防控有效是重中之重。在高效履职的同时,也不免发现,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信贷风险也随之而来,这对农发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考验,对农发行信贷审批工作也敲响了警钟。本文首先分析了农发行J分行业务发展现状和信贷审批工作开展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J分行信贷部门员工对信贷审批工作整体情况的评价,深入查找当前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试图给出有效的优化方案,为农发行J分行信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文章从信贷审批流程、信贷审批制度、授权管理应用三个方面认真梳理了当前信贷业务的基本概况,进而查找出当前存在信贷审批工作效率低下、审查审批方式不合理、信贷审批科学性不足等问题,进而找出了主要问题的形成原因。本研究结合农发行J分行的实际情况,从信贷产品分类、信贷审批流程、信贷差别化授权管理、信贷审批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的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本研究立足于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工作的实际运营情况,围绕实际查找出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同类银行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莉博[5](2020)在《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信贷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使银行竞争越来越大,许多银行一味追求信贷业务增长,信贷金额增多,却忽视了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问题,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我国在近十年银行发展迅速,信贷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从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可以发现,许多银行信贷管理只集中于总行,对于分支行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章程,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代表,其信贷业务与国际、国内整体、国内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紧密相关,从近年来的农业发展形势可知,虽然粮食增产,但也遭受到了不少灾害侵袭,国家贸易战打响,国际农产品价格整体上调等诸多因素,都影响了农发行的信贷业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农发行SZ支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及提出解决对策都对银行降低信贷风险极具价值,对于了解当前形势下农发行信贷业务上的举措和不足都有一定的探索意义。本文将以七章的结构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式,以农发行SZ支行为研究案例,对其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细致研究。第一章主要梳理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及国内外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过程中重点概念和学术理论简述,第三章对农发行SZ支行的基本情况、信贷业务、信贷产品创新进行调查和整理,信贷管理流程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内部控制环境、风险、活动、信息沟通、监督机制及评价机制做出了一定的总结,第四章针对第三章的研究内容挖掘该支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中发现农发行SZ支行在内部管理的环境、风险评估、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体制上存在着不够科学高效,不够细致完整,落实不够到位等等问题,第五章提出构建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第六章结合上述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在第七章对前文的研究做出结论,探索研究尚且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前景展望。
宫旗[6](2020)在《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现存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他的主要宗旨与愿景是支持三农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然而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农发行业务不断地拓展,已经远远地超过当初三农建设和粮食安全的服务范围。然而农发行既有的信贷政策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发展的需求。同时过去几年信贷政策为了适应发展地需要,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一直在累加,存在着重复和分散地问题。因此农发行的需要进行变革,急切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信贷管理水平,来确保农发行各项业务的良性有序发展。农发行DL分行始建于1997年。农发行DL分行在建行20多年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了外部经济环境因素、银行经营环境因素,银行自身经营因素等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管理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增多。因此对农发行DL分行来说,要能够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着力于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效率,努力降低不良发生的可能,保证信贷业务都能够得到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了农发行DL分行在开展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面临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通过研究论文的形式,以农发行DL分行为具体的案例,对其信贷政策和信贷风险防控手段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就需要调查和研究农发行DL分行的相关的信贷业务的具体情况,包括研究农发行DL分行信贷业务运行情况和业务流程、走访相关的信贷业务客户情况、与其他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行对比等。其次根据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对该银行的信贷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同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分析法,通过综合性的分析和梳理,找出目前该银行在信贷业务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然后根据这些不足和缺陷,我们还需要探讨他们所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国内外同业的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该银行自身的情况,我们希望能够提出切合实际的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吕昊[7](2019)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从诞生以来,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粮棉油购销政策,坚守自身的服务农业发展的定位,全力保障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的供给,这对于农民的收入增加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并且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作为一个政策性银行的市级分行,其经营业务多样化程度较高。由于经营业务的多样化使得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风险管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而支农信贷在S分行的业务经营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论述,并且从相关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中找出适合于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改进理论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 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保障措施,为其他政策性银行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存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信贷风险内控体系不健全,信贷风险预警能力较弱,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滞后以及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发挥不充分等问题。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主要包括外部经营环境不成熟,内控制度缺乏有力保障,信贷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国家政策变动频繁以及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严重缺失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信贷风险监督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等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赵唯彤[8](2019)在《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农发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其信贷业务具有强烈的政策性,但是作为金融机构,其信贷业务仍然具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具有的金融属性。因此,为了有效的规避和控制风险,农发行建立了自己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信贷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风险的管控,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以农发行X分行为例来分析其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状况找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优化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对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学术成果。其次,本文对信贷风险相关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描述。再者,对农发行X分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其主要的业务类型、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农发行X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操作不规范、风险和客户信用评级不科学等几个方面。接下来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农发行X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管理优化方案,主要包括加强信贷风险流程的管控、完善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激励和奖惩机制、营造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本文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很好的解决农发行X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它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波[9](2019)在《农业发展银行对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我国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非常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备受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程度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湖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从湖北省自身的体量来看,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基本生活面貌的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加快,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和投资运营体系就成为湖北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问题之一。农业发展银行的融资能力强,在湖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较强的推动作用,在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参与主体角色,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实际的良性效果。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能力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重视的研究焦点对象。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阐述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背景,确定研究目标,论述农业发展银行和金融支持的概念;第二,以湖北省为例,探究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梳理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政策,农业发展银行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资金情况;第三,论述湖北省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服务绩效、服务能力分析、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第五,总结本次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通过专业知识的应用,分类分析,探讨为什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金融支持很难,在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采取何种措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与发展。
汪华[10](2018)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LC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隶属国家领导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它弥补了商业银行对农村及其农业支持的不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发展的一大助力。但是由于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控能力还处于业内降低水平,加之近年来整体经济的下行,使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额不断提高,甚至发生巨额亏损的信贷风险事故,当前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业发展银行最需要防范的风险。加强信贷风险识别、控制及其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家干预理论、农业依据理论、银行贷款风险理论作为论述基础,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LC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例研究。首先归纳总结出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与特征,指出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面对决策风险、管理风险、调控风险、操办风险四种风险类型,缘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属性,其政策风险影响较大。进而深入分析农业发展银行LC分行信贷管理现状,通过对该分的信贷资金使用总量现状、信贷资金质量现状、不良贷款的存量现状、不良贷款的来源现状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信贷风险可分为内外部两方面的,其外部风险主要为政策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主要因为银行贷款受到国家的调控政策左右、易被受贷对象的运营不善阻碍、个人信息偏离甚至风险评估差等多种因素所导致;银行内部的风险主要为资本风险、操作风险、素质风险,主要是由资金补偿机制落后、风险管控机制滞后、风险管理理念淡薄导致的。最后,根据LC分行内外部风险不同,针对性的提出其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外部风险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争取政府扶持、加强信贷业务经营风险分析、优化信用风险管理;内部风险管理对策主要包括:构建资金补偿机制、建立系统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全员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为加强LC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类似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二、对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先进制造业 |
1.2.2 企业技术创新 |
1.2.3 政策性金融 |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2 逻辑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2.4 文献评述 |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
3.1.1 技术创新理论 |
3.1.2 企业创新理论 |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
3.2.2 政府干预理论 |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
4.3.1 服务主体分类 |
4.3.2 服务工具分类 |
4.3.3 服务对象分类 |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
4.6 本章小结 |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
6.1.1 实证分析思路 |
6.1.2 研究假设 |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
6.2.1 样本选取说明 |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
6.3 模型设计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
8.2 政策建议 |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2)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限制因素研究 |
1.2.2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适用性研究 |
1.2.3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效果研究 |
1.2.4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政策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数据获取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家庭农场 |
2.1.2 金融支持 |
2.1.3 金融工具 |
2.2 理论借鉴 |
2.2.1 生产效率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2.2.4 农业金融支持理论 |
2.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及其作用原理 |
2.3.1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 |
2.3.2 农业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3.3 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3.4 抵押担保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4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工具支持理论机制与分析框架 |
2.4.1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4.2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4.3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山东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调查方案 |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
3.1.3 有效样本分析 |
3.2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
3.2.1 山东家庭农场资产状况与经营效果分析 |
3.2.2 山东家庭农场投入要素与投资绩效分析 |
3.2.3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
3.3 山东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1 山东商业银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2 山东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3 山东担保公司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4 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经营困境分析 |
3.4.1 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 |
3.4.2 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 |
3.4.3 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 |
3.4.4 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 |
3.4.5 风险补贴不足致使经营效果欠佳 |
3.5 本章小结 |
4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研究 |
4.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
4.1.1 实证模型设计 |
4.1.2 变量选取说明 |
4.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4.2.1 研究方法选择 |
4.2.2 指标选取特色 |
4.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4.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4.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选择与实证模型设计 |
5.1.1 实证模型设计 |
5.1.2 变量选取说明 |
5.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5.2.1 研究方法选择 |
5.2.2 指标选取特色 |
5.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5.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5.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研究 |
6.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
6.1.1 实证模型设计 |
6.1.2 变量选取说明 |
6.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6.2.1 研究方法选择 |
6.2.2 指标选取特色 |
6.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6.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6.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
7.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
7.1.1 金融共生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1.2 资源整合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1.3 协同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2 家庭农场发展主要环节的金融需求分析 |
7.2.1 家庭农场投资环节的资金融通需求分析 |
7.2.2 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风险规避需求分析 |
7.2.3 家庭农场融资环节的抵押担保需求分析 |
7.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
7.3.1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抵押担保机制设计 |
7.3.2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风险补偿机制设计 |
7.3.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服务机制设计 |
7.4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可行性分析 |
7.4.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符合国家支农政策的基本导向 |
7.4.2 农业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运行 |
7.4.3 新型金融产品试点为组合性金融工具提供经验支撑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A |
附录二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B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概念界定 |
2.1.2 信贷风险管理的定义 |
2.1.3 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
2.1.4 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2.1.5 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 |
2.2.2 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
2.2.3 农业支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JX农业政策性银行概况 |
3.1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介绍 |
3.1.1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 |
3.1.2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概述 |
3.2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规模现状 |
3.2.1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规模 |
3.2.2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质量 |
3.3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信贷风险识别能力较差 |
4.1.2 信贷风险衡量出现偏差 |
4.1.3 信贷风险监管未尽职 |
4.1.4 信贷风险处置方法不当 |
4.2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专业人才匮乏引发市场预判不足 |
4.2.2 经营环境变化且风险衡量偏差 |
4.2.3 信贷风险体制机制实施效果欠佳 |
4.2.4 信贷风险处置不力 |
4.3 本章小结 |
5 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措施 |
5.1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
5.1.1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 |
5.1.2 优化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配置 |
5.1.3 保持信贷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
5.2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 |
5.3 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
5.3.1 制定加强内控新措施 |
5.3.2 完善信贷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
5.3.3 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
5.4 建立健全风险化解和风险处理机制 |
5.4.1 建全先进的风险预警机制 |
5.4.2 风险的规避处理 |
5.4.3 风险的分散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本文基本概念 |
2.1.1 农业政策性金融 |
2.1.2 农业政策性银行 |
2.1.3 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 |
2.2 本文相关理论 |
2.2.1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现状分析 |
3.1 农发行J分行概况 |
3.1.1 农发行J分行简介 |
3.1.2 农发行J分行信贷产品现状 |
3.1.3 农发行J分行信贷业务部门设置 |
3.2 农发行J分行信贷运行现状 |
3.2.1 总体资产负债规模 |
3.2.2 贷款业务投放 |
3.2.3 信贷资产风险形态 |
3.2.4 信贷审批规模 |
3.3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现状 |
3.3.1 信贷审批制度 |
3.3.2 信贷业务审批基本操作流程 |
3.3.3 信贷审批授权管理 |
第4章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信贷业务审批管理情况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设计 |
4.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1.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4.1.5 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4.2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信贷审批工作开展效率不高 |
4.2.2 审查审批责任界定模糊 |
4.2.3 信贷审批科学性水平不高 |
4.2.4 信贷审批岗位分配不够均衡 |
4.3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信贷产品频繁更替影响审批工作开展 |
4.3.2 信贷审批机构配置影响信贷审批效率 |
4.3.3 信贷审批差别授权未能有效实现 |
4.3.4 信贷审批保障工作不到位 |
第5章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方案 |
5.1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思路 |
5.1.1 指导思想 |
5.1.2 主要目标 |
5.1.3 主要原则 |
5.2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内容 |
5.2.1 优化信贷产品分类 |
5.2.2 优化信贷审批流程 |
5.2.3 优化信贷差别化授权管理 |
5.2.4 优化信贷人才队伍建设 |
5.2.5 优化信贷科技手段 |
5.3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3.1 纳入分行战略管理 |
5.3.2 改良经营考核制度 |
5.3.3 加强内部调度和宣传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5)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发行 |
2.1.2 信贷风险 |
2.1.3 信贷风险管理 |
2.1.4 内部控制 |
2.2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资产管理理论 |
2.2.2 负债管理理论 |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4 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 |
2.2.5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 |
2.2.6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1 农发行SZ支行概况 |
3.1.1 农发行SZ支行基本情况 |
3.1.2 农发行SZ支行信贷业务情况 |
3.1.3 农发行SZ支行信贷产品创新情况 |
3.2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农发行SZ支行信贷管理流程分析 |
3.2.2 农发行SZ支行信贷管理制度分析 |
3.3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3.1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
3.3.2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活动现状 |
3.3.3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现状 |
3.3.4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现状 |
3.3.5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识别与评价 |
第四章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
4.1.1 风险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
4.1.2 信贷产品定位偏离 |
4.2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
4.2.1 抵押担保调查不充分 |
4.2.2 评估机构可信度较低 |
4.3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
4.3.1 授权批准程序不合理 |
4.3.2 职责分离未有效落实 |
4.4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 |
4.4.1 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 |
4.4.2 信息系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
4.5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
4.5.1 内部监督流程化严重 |
4.5.2 绩效考核设计偏差 |
第五章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设计 |
5.1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5.1.1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5.1.2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5.2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和原则 |
5.2.1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
5.2.2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5.3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模型的量化方法 |
5.3.1 层次分析法 |
5.3.2 模糊数学理论 |
5.4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
5.4.1 具体体系框架 |
5.4.2 体系内容 |
5.4.3 体系制度 |
5.5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过程评价标准的设计 |
5.6 内部控制结果评价标准的设计 |
5.7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工具的说明 |
5.7.1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控评价工具表填报种类 |
5.7.2 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内控评价工具表填报原则 |
第六章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方案 |
6.1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对策 |
6.1.1 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 |
6.1.2 加大对信贷人员能力技术的培训力度 |
6.2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对策 |
6.2.1 完善银行信贷抵押担保调查制度 |
6.2.2 提升银行人员信贷风险规避意识 |
6.3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活动方面对策 |
6.3.1 严控银行信贷流程审批发放程序 |
6.3.2 强化贷后流程管理 |
6.4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对策 |
6.4.1 建立银行内部信息沟通网络 |
6.4.2 提高技术水平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
6.5 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对策 |
6.5.1 完善监督考察机制 |
6.5.2 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概述 |
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2.1.1 农村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
2.1.2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2.1.3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特征 |
2.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2.1 资产、负债及综合管理理论 |
2.2.2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 |
2.2.3 资产组合管理理论 |
2.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
3.1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
3.1.1 农发行DL分行概况 |
3.1.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3 农发行贷款类型 |
3.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信贷管理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
3.2.2 实施分层级信贷管理模式 |
3.2.3 逐步完善信贷客户分类标准 |
3.2.4 强化风险监测水平 |
3.2.5 有效防控风险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
4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风险识别与衡量分析 |
4.1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风险识别 |
4.1.1 农发行信贷风险一般性分析 |
4.1.2 农发行DL分行风险识别概述 |
4.1.3 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资产概况 |
4.1.4 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
4.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的问题分析及因素分析 |
4.2.1 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 |
4.2.3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
5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措施 |
5.1 夯实基础管理 |
5.1.1 加强调查人员队伍建设 |
5.1.2 强化内部控制建设 |
5.1.3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
5.2 加强风险掌控 |
5.2.1 采用现代化风险测量方法 |
5.2.2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
5.3 加强贷后管理 |
5.3.1 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有效性 |
5.3.2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
5.4 优化信贷风险处置模式 |
5.4.1 推动政府主导的风险化解模式 |
5.4.2 落实与创新抵押物的有效处置 |
5.4.3 创新和推进第三方代偿 |
5.4.4 运用法律手段进行风险处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信贷风险的含义和类型 |
2.1.1 信贷风险的含义 |
2.1.2 信贷风险的类型 |
2.2 信贷风险的相关理论 |
2.2.1 信贷风险成因理论分析 |
2.2.2 全程风险管理理念 |
2.2.3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2.2.4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
2.3 农业发展银行与信贷风险 |
第3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
3.1 S分行信贷业务概述 |
3.1.1 S分行概况 |
3.1.2 S分行信贷业务种类及主要客户 |
3.2 S分行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
3.2.1 贷前调查流程 |
3.2.2 信贷审批流程 |
3.2.3 贷后管理流程 |
3.3 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3.1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3.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3.3.3 客户评级授信分类机制 |
3.3.4 贷后风险监控机制 |
第4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4.1 S分行信贷风险基本概况 |
4.1.1 S分行不良贷款概况 |
4.1.2 S分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
4.2 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
4.2.2 信贷风险内控体系不健全 |
4.2.3 信贷风险识别预警能力较弱 |
4.2.4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滞后 |
4.2.5 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发挥不充分 |
4.3 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3.1 外部经营环境不成熟 |
4.3.2 内控制度缺乏有力保障 |
4.3.3 信贷人员技能不完备 |
4.3.4 国家政策变动频繁 |
4.3.5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严重缺失 |
第5章 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2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
5.3 强化信贷风险监督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 |
5.4 建立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
5.5 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资源整合保障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信贷风险 |
2.1.1 信贷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
2.1.2 信贷风险主要类型 |
2.1.3 信贷风险的管理理论 |
2.2 农业政策性金融 |
2.2.1 农业政策性金融内涵 |
2.2.2 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职能 |
3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 |
3.1 农发行X分行 |
3.1.1 农发行X分行基本情况介绍 |
3.1.2 农发行X分行主要业务类型 |
3.2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历程 |
3.2.2 农发行X分行信贷业务质量分级 |
3.2.3 农发行X分行客户信用风险评级 |
3.2.4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3.3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及存在问题 |
3.3.1 SY集团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3.3.2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
3.4.1 外部因素分析 |
3.4.2 内部因素分析 |
4 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举措 |
4.1 加强信贷风险流程管控 |
4.1.1 加强贷前调查 |
4.1.2 提高贷中审查测算和衡量准确度 |
4.1.3 强化贷后管理 |
4.2 完善风险管理监督机制 |
4.2.1 贷前调查的监管 |
4.2.2 贷中审查的监管 |
4.2.3 贷后管理的监管 |
4.3 强化风险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
4.3.1 定期开展信贷风险管理培训 |
4.3.2 优化人员配置 |
4.3.3 培养专业人才 |
4.4 建立信贷风险激励和问责机制 |
4.4.1 建立信贷风险激励机制 |
4.4.2 建立信贷风险问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业发展银行对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界定和理论运用 |
2.1.1 农业发展银行 |
2.1.2 金融支持 |
2.1.3 农村金融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农业发展银行对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以湖北省分行为例 |
3.1 湖北分行简介 |
3.2 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分析 |
3.3 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金融支持政策 |
3.3.1 新农村建设贷款政策 |
3.3.2 水利建设贷款政策 |
3.3.3 农村路网贷款政策 |
3.4 农业发展银行对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情况 |
3.4.1 金融支持的现状 |
3.4.2 金融支持的成效 |
4. 农业发展银行对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绩效及问题 |
4.1 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分析 |
4.1.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各项配套措施现状 |
4.1.2 相关配套政策及其他外部环境的现状分析 |
4.2 金融支持绩效 |
4.2.1 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
4.2.2 支持农村水利建设方面 |
4.2.3 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 |
4.3 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 |
4.3.1 贷款主体、客体、政策环境等风险性较高 |
4.3.2 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
4.3.3 专项服务资金使用精准度较低、服务效果不佳 |
4.4 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
4.4.1 金融服务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系待健全 |
4.4.2 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缺失 |
4.4.3 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 |
4.4.4 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环境差 |
4.4.5 管理人员基本素养偏低 |
5. 农业发展银行对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优化对策研究 |
5.1 建立并健全金融服务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系 |
5.1.1 制定战略措施 |
5.1.2 推进政府项目的营销工作 |
5.1.3 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风险防范体制 |
5.2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
5.2.1 有效对接信贷政策制度和政府项目运作模式 |
5.2.2 合理确贷款的比例和规模 |
5.2.3 实行税收优惠并免征营业税 |
5.3 强化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与供给能力 |
5.3.1 创新担保抵押手段并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
5.3.2 扩大业务范围和贷款比例 |
5.4 优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环境 |
5.4.1 创新工作措施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
5.4.2 推行营销办贷项目化管理和制度 |
5.4.3 加强银企合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5.5 提升分行管理人员基本素养 |
5.5.1 打造业务精良的信贷队伍 |
5.5.2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5.5.3 建立贷后评价制度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农业发展银行LC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信贷风险管理的定义、内容及相关理论 |
2.1 信贷风险管理 |
2.1.1 信贷风险管理的定义 |
2.1.2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容 |
2.2 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2.2.2 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
2.3 相关理论 |
2.3.1 国家干预理论 |
2.3.2 农业支持理论 |
2.3.3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 |
第3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LC分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LC分行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3.2 LC分行信贷管理现状 |
3.2.1 信贷资金使用总量现状 |
3.2.2 信贷资金质量现状 |
3.2.3 不良贷款存量现状 |
3.2.4 不良贷款的来源现状 |
3.3 LC分行信贷风险分析 |
3.3.1 外部风险 |
3.3.2 内部风险 |
3.4 LC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风险识别及评估能力差 |
3.4.2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
3.4.3 人员内控流程过于简单 |
3.4.4 信息不对称且风险评级落后 |
3.4.5 风险管控机制滞后 |
3.4.6 风险管理理念淡薄 |
第4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LC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
4.1 构建科学的资金补偿机制 |
4.1.1 健全呆账准备金制度 |
4.1.2 确保资本金充足 |
4.2 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
4.2.1 严格贷款审批制度 |
4.2.2 风险预警机制优化 |
4.2.3 健全贷款监管体制 |
4.2.4 完善人员内控流程 |
4.3 应用先进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技术 |
4.3.1 完善风险监测机制 |
4.3.2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分析 |
4.3.3 确立信用风险责任制 |
4.4 优化信用风险管理 |
4.4.1 优化信用风险架构 |
4.4.2 对信用风险等级评价进行优化 |
4.5 建立全员性风险管理文化 |
4.6 利用分散贷款降低信贷风险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对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D]. 王晓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3]JX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吕敬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研究[D]. 徐伯温. 扬州大学, 2020(05)
- [5]农发行SZ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D]. 王莉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2)
- [6]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宫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S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吕昊.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农发行X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赵唯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农业发展银行对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国农业发展银行LC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汪华.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