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性肝脓肿8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秀华,马翠苹,刘江福,朱焱,杨鹏雅,王星,余雪平,陈素梅[1](2021)在《161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泉州市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83例细菌性肝脓肿的医学资料。依据细菌学结果展开临床分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组(KP,n=16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组(nKP,n=222)。对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 161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57.43±14.20)岁,中老年人多见;常见基础疾病为糖尿病97例,脂肪肝54例;与nKP组相比,糖尿病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09,P<0.001)。KP组并发72例肺炎,51例胸腔积液,9例胆道感染,2例尿路感染,11例休克,8例多脏器损伤;与nKP组相比,胆道感染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2,P=0.006)。KP组并发9例肝外迁移感染,与nK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主要的致病菌,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感染性迁徙发生率高,预后较好。
席瑞红,张国栋[2](2021)在《四妙勇安汤加味辅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加味辅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44例)和常规组(44例)。常规组接受西药治疗,研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接受四妙勇安汤加味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康复相关指标(体温复常时间、脓肿消失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常规组(77.27%)(P<0.05);研究组体温复常时间、脓肿消失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14 d后研究组ALT、AST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四妙勇安汤加味辅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效果显着,可降低其ALT、AST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卞元兮,姜艳群,封其华[3](2021)在《19例儿童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小儿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儿19例,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及转归等数据信息。结果共纳入19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诊断龄中位年龄为4岁(IQR 2~9岁)。10例存在基础疾病,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8例(42.1%)、胆总管囊肿1例(5.3%),腹部外伤1例(5.3%)。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发热(16例,84.2%),其次是右上腹部疼痛(9例,47.4%)和咳嗽、胸腔积液(各为6例,31.6%)。在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和白细胞增多最为常见,分别为19例(100%)及9例(47.4%),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比例并不高,无胆红素升高病例。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中间链球菌。19例细菌性肝脓肿患儿均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中位数为21 d(IQR 15~28 d),其中13例(68.4%)患儿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5例(26.3%)和1例(5.3%)分别接受了经皮针吸和外科手术引流治疗。19例细菌性肝脓肿患儿均好转,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小儿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中间链球菌是常见的病原体。通过适当的抗菌治疗加上及时的引流,预后通常良好。
刘瑶,刘槿晴,傅蕾,彭仕芳,伍莉,李亮[4](2021)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528例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10年内所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加强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52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糖尿病[46.8%(247/528)]、胆道疾病[34.7%(183/528)]、既往有肝胆手术病史[19.7%(104/528)]是最常见的3种基础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80.9%(427/528)]、食欲下降[53.6%(283/528)]、腹痛[51.9%(274/528)]。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肝脓肿者占95.5%(472/494),经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发现者占97.0%(384/396),经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者占96.8%(92/95)。脓液培养阳性率为70.9%(168/237),高于血培养的20.0%(4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46,P<0.01)。培养阳性常见细菌的前3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22株)、大肠埃希菌(29株)和屎肠球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7.4%(112/115)。单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200例;以抗菌药物为基础,在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45.6%(241/528)],包括经皮穿刺抽液[29.0%(153/528)]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6.7%(88/528)]。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引流[5.5%(29/528)]和肝叶切除[11.0%(58/528)]。528例患者中,495例(93.8%)治愈。结论细菌性肝脓肿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和腹痛,肝脏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发现肝脓肿的常规有效手段,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
黄娜[5](2021)在《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当感染控制不良时,可导致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及影响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估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征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建立评估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预测模型。结果:(1)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共收集到210例,男性127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58.9±14.3)岁。高血压、糖尿病和胆系良性疾病或手术为三大主要高危风险因素。肝脓肿多位于肝右叶,单个、薄壁,且多伴有液化。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大肠杆菌。(2)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与非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糖尿病是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患者最常见的基础疾病,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患者C反应蛋白平均值[(180.6±86.6)mg/L]及纤维蛋白原平均值[(6.3±1.8)g/L]较非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患者[(138.7±75.8)mg/L,(5.6±1.5)g/L]升高更明显(P<0.05)。(3)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式的特征分析:抗菌药物联合穿刺引流(联合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C反应蛋白升高更明显,而血红蛋白及白蛋白下降更明显(P<0.05);联合组脓肿更大,治疗效果更好(P<0.05)。(4)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疗效果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C反应蛋白和肝脓肿大小是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P=1/(1+e-y),Y=-2.919+0.006×C反应蛋白+0.139×脓肿大小,其中P为治疗效果不佳概率,Y为预测指数。验模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的特异度为70%,灵敏度为84.91%,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46.67%,总正确率为82.54%。结论:(1)高血压、糖尿病和胆系良性疾病或手术为三大主要高危风险因素,肺炎克雷伯菌为最主要的病原菌,其次为大肠杆菌。(2)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对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3)影响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为C反应蛋白和脓肿大小,预测模型P=1/(1+e-y),Y=-2.919+0.006×C反应蛋白+0.139×脓肿大小能预测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效果。
刘真真[6](2020)在《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菌株的分子流行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abscess,KPLA)的临床特征及其菌株的分子流行特点,以便对KPL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12株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分离自2013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其中,分离自130例肝脓肿患者的130株KP归为LA-KP组(Liver Abscess-Ca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分离自82例非肝脓肿患者的82株KP归为n LA-KP组(non-Liver Abscess-Ca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所有菌株的鉴定及药敏实验使用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的高粘液表型检测采用粘液丝试验。菌株的荚膜血清型基因K1、K2和K5及毒力基因rmpA、aerobactin、peg-344和iuc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扩增和测序确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分析引起肝脓肿的130株KP的同源性,并通过S1核酸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检测菌株携带的质粒。基于二代Miseq测序平台获取3株LA-KP菌的iucABCD-iutA基因座序列,并利用软件分析。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用回顾性方法。数据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结果(1)本次研究中的130例KPLA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的中位年龄58(51~65.25)岁,以男性(64.62%)多见,发热(93.84%)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糖尿病(49.23%)为最多见的基础疾病。(2)CT显示,肝脏脓肿灶多位于肝右叶(76.15%),多单发(82.31%),最大直径范围以5~10 cm(60.00%)多见,其中31例(23.85%)可见气体。(3)在130例KPLA患者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等指标异常者分别为68.46%、77.69%、100%、50.81%、34.68%、31.45%、39.66%、56.69%及65.38%。另外,在130株KPLA患者分离的KP菌株中,除了2株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外,另外128株菌对多种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都敏感。(4)菌株的粘液丝试验阳性率在LA-KP组和n LA-KP组中分别为91.54%(119/130)和32.93%(27/82),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对KPLA诊断的准确度为82.08%。(5)PCR结果显示,K1、K2和K5荚膜血清型基因阳性的菌株在LA-KP组中分别占66.15%(86/130)、16.15%(21/130)和2.31%(3/130),而在n LA-KP组中依次为19.51%(16/82)、10.98%(9/82)和1.22%(1/82),K1、K1/K2、K1/K2/K5在LA-KP和nLA-KP中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K1/K2/K5三种血清型联合检测诊断KPLA的准确度高于单一血清型检测。(6)在LA-KP组中,毒力基因aerobactin、rmpA、peg-344同时阳性者占98.46%(128/130),iucA基因阳性率达100%(130/130),而在n LA-KP组中,这四个毒力基因阳性率依次为43.90%(36/82)、45.12%(37/82)、43.90%(36/82)和46.34%(38/82),四个毒力基因在两组中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LA-KP的准确度约82%。此外,相比非高粘液表型及其他荚膜血清型的菌株,高粘液表型及K1、K2荚膜血清型的菌株具有更高的毒力基因携带率。(7)MLST显示130株LA-KP共分为27个型别,主要为ST23型(47.69%,62/130),其次为ST700型(16.92%,22/130)。(8)PFGE显示130株LA-KP共分为17群,A群(48.46%,63/130)菌株数最多,以K1/ST23为主,其次为B群(17.69%,23/130),以K1/ST700为主。(9)S1-PFGE显示,多数LA-KP菌株携带1个质粒(72.31%,94/130),大小以220kb(64.62%,84/130)为主,此外,还有部分菌株携带两个质粒(16.15%,21/130)或不携带质粒(11.54%,15/130)。(10)生物信息分析显示,菌株LA-KP019(NK/ST29)和LA-KP029(K1/ST23)的iucABCD-iutA基因座序列与参考质粒pK2044和p LVPK呈现100%的相似度,然而LA-KP046菌株(K1/ST700)的该基因座中除了iucA、iucB和iucC的核苷酸序列与前4个菌株完全一致外,其iucD基因的3’端核苷酸序列较其他菌株有57bp的延长,并且其iutA基因与其他菌株仅有92%的序列相似度。结论(1)KPLA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多为肝右叶的单发病灶,常伴有糖尿病,而且多数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因此,抗菌药物治疗时应优先考虑窄谱抗生素。(2)菌株的高粘液表型可以作为KPLA诊断的初筛指标,K1作为最主要的荚膜血清型与K2和K5的联合检测对诊断KPLA的准确度比单一血清型高,也具有辅助诊断价值。(3)与毒力相关的基因aerobactin、rmpA、peg-344和iucA在LA-KP组中的检出率较高,而且具有高粘液表型和K1、K2荚膜血清型的KP呈现较高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这表明菌株粘液表型、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与KP引起肝脓肿的致病性相关联。(4)本研究中,LA-KP组以K1/ST23型KP为主,但出现了数量上仅次于前者的K1/ST700型,并且近年来检出例数逐渐增多,这与既往报道不同,应引起注意。(5)在LA-KP组中,多数菌株仅携带一个质粒,但少数未携带质粒的菌株也可检测到毒力基因,表明部分菌株的毒力基因可位于染色体上,即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横向和垂直传播的风险。(6)LA-KP046菌株(K1/ST700)的iucD和iutA基因序列与pK2044、p LVPK和LA-KP029(K1/ST23)菌株均不一致,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K1/ST700型菌株的毒力表达,从而与该型别在本院KPLA患者中的检出数逐渐增多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陈梅[7](2020)在《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 liver abscess,BLA)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药敏情况,为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339例BLA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回顾性分析BLA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药敏结果。从196例病原学结果阳性的患者中,剔除复合致病菌病例7例,将189例单致病菌患者分为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KPLA)组和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non-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NKPLA)组,分析KPLA的临床特征。结果:1.BLA临床特征339例BLA中,男性235例,平均年龄(55.76±15.23)岁,女性104例,平均年龄(63.40±12.24)岁。最常见伴随的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125例(36.87%)、胆道疾病120例(35.40%)。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90.26%)、腹痛(56.05%)。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5.03±10.99)天,治愈及好转率97.05%。2.病原学分布196例BLA患者脓液或血清培养病原学结果阳性,其中7例有两种复合致病菌,共检测出病原菌203株。革兰阴性菌179株,主要为123(60.59%)株肺炎克雷伯菌和43(12.68%)株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24株,包括11(5.42%)株肠球菌属、11(5.42%)株链球菌属及2(0.99%)株葡萄球菌属。3.药敏试验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除呋喃妥因、氨苄西林及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外的抗菌药物敏感率超过90%,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仅0.81%,亚胺培南耐药率4.88%。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在90%以上,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敏感率70%-80%,头孢曲松敏感率仅13.95%,氨苄西林敏感率低于10%。革兰阳性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安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到100%。4.KPLA临床特征在119例单株细菌学培养阳性的KPLA患者中,男性86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6.20±14.24)岁,平均住院时间(15.16±10.59)天,治愈及好转率96.64%。KPLA组糖尿病患病率较NKPLA组高,胆系疾病、肿瘤及手术史少见(P<0.05)。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及空腹血糖较NKPLA组高(P<0.05),常见并发症为肝功能受损(32.77%)及胸腔积液(22.69%)。6例出现眼内炎、脑膜炎、肾上腺脓肿及前列腺脓肿等。5.BLA治疗方法及结局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抗感染治疗,其中283例联合肝穿刺置管引流术,1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2周以上,治疗有效率85%以上。结论:1.BLA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腹部症状常不典型,临床预后较好。2.BLA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相对少见。3.肺炎克雷伯菌对除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外的抗生素敏感度较高,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敏感度普遍偏低。4.糖尿病是KPLA的好发人群,胆道疾病、肿瘤及腹部手术史多见于NKPLA。5.KPLA临床特征不典型,贫血较轻,肝功能损害重,空腹血糖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外转移性感染。
谢巩[8](2019)在《细菌性肝脓肿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一组为PLA伴糖尿病组,一组为PLA不伴糖尿病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特点及药敏结果等方面。结果:中老年人群为PLA高发人群(≥45周岁)。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畏寒、寒战、腹痛等为主,其中PLA伴糖尿病组患者腹痛发生率更低(P<0.05)。PLA伴糖尿病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PLA不伴糖尿病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伴糖尿病组血尿素氮、肌酐更高,白蛋白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在脓肿位置、大小、数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的致病菌两组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对氨苄西林耐药率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26.67%,对呋喃妥因中介率46.67%(耐药率20.00%)。对其余抗生素如头孢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均敏感。29例病患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治愈率100.00%。41例患者除抗生素治疗外联合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40例病患治愈,治愈率97.60%。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A发病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群(≥45周岁)。PLA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寒战、腹痛,缺乏特异性,其中PLA伴糖尿病患者腹痛发生率更低,临床上容易漏诊。PLA伴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血尿素氮与肌酐更高,白蛋白值更低。PLA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存在耐药性,对头孢三代、喹诺酮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均敏感。治疗方面,应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治疗效果不佳可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或行手术切除。
张继繁[9](2019)在《回顾性分析研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的临床特征,防治本地区PLA患者侵袭综合征发生,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自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诊断为PLA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情况;并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KLA)与其他致病菌性肝脓肿(Non-KLA)以及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在上述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收集606例,临床特点:男女比例1.32:1,平均年龄(60.3±14.1)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2.9%),糖尿病(39.6%)、胆系感染(22.4%)是主要基础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胸腔积液(31.8%)、肺部感染(26.7%)。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的比例(71.4%)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5.4%)及碱性磷酸酶(ALP)(54.7%)。病原学:以单一细菌感染为主(93.0%),脓液培养和血培养均以肺炎克雷伯菌(73.1%)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9.7%),细菌检查率逐年升高。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分析,产Beta-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11.4%)对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在5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敏感率在90%以上,以大肠埃希氏菌耐药为主。影像学检查:脓肿多位于右叶(67.4%),多为单发(73.3%)且脓肿大小多在510cm之间(45.5%),可有气体影(11.3%)。治疗与转归:治疗以抗感染联合脓肿局部穿刺引流为主(74.7%),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率最高(36.0%),其次为碳青霉烯类(31.5%),头孢菌素类(31.3%)。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93.4%),年龄>65岁(P=0.013),低水平血红蛋白(HGB)(P=0.003)、血小板(PLT)(P=0.001)、白蛋白(ALB)(P<0.001),更高水平的总胆红素(TBIL)(P=0.019)、直接胆红素(DBIL)(P=0.00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P=0.005),多个脓腔(P=0.001)、气体影(P=0.001),并发症多脏器功能衰竭(P<0.001)、感染性休克(P=0.001)、腹腔积液(P<0.001)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其他致病菌性肝脓肿相比,发现KLA组患者年龄更低(P<0.001),糖尿病患病率更高(P<0.001),胆系感染、胆道手术史和恶性肿瘤史比例更低(P<0.001),C反应蛋白(CRP)升高比例更高(P=0.01),更容易发生贫血(P<0.001)、肌酐(Cr)升高比例低(P=0.005),右叶肝脓肿比例较高(P=0.008),治疗后有效率更高(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糖尿病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比较,发现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组体温峰值更低(P=0.002),白细胞(WBC)升高更明显(P=0.0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升高比例更高(P=0.019),空腹血糖值更高(P=0.044),白蛋白(ALB)更低(P=0.003),胸腔积液比例更高(P<0.001),转归更差(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发病与年龄和性别有关,好发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就诊,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易于诊断,是一种消耗性、多并发症疾病,贫血、血小板减少影响预后。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糖尿病是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易发生肺、眼、脑侵袭感染,引起严重后果,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目前耐药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敏感率较高,抗菌药物联合脓肿局部穿刺引流为主要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吴聪[10](2019)在《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单中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治疗及转归,提高临床医师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查找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出院诊断为肝脓肿患者214例。结果1.一般资料:214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其中男性148例,占69.2%,女性66例,占30.9%。年龄23-89岁,平均年龄58.9岁,≥60岁比例50%。2.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症状的患者高达96.3%,上腹疼痛不适的占40.2%,腹部压痛占39.7%,发热伴腹部不适占12.6%。3.合并疾病:合并糖尿病96例,胆道疾病61例,二者患病年龄高峰均为60-69岁。4.首诊科室:主要为肝胆外科、感染性疾病科、消化内科,共171例,占79.9%,其中肝胆外科占48.6%。5.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完善了腹部US或(和)上腹部CT检查,CT检查阳性率96.2%,高于US。肝脓肿发生于肝右叶比例为65.4%,肝右叶、肝左叶的单发多于肝双叶,多发少于肝双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174例,占81.3%,未升高占18.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06例,占96.3%,未升高占3.7%;血沉增快198例,占95.7%;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比例100%;降钙素原升高62例,占84.9%。7.病原菌分布:214例患者176例进行血培养或(和)脓液培养,其中血培养119例,培养出致病菌31例,阳性率26.1%;脓液培养116例,培养出致病菌87例,阳性率75.0%,血培养与脓液培养均阳性12例,而且脓液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培养(P<0.05)。共有106例肝脓肿患者培养出致病菌,有103例患者培养出单菌株,占97.17%,3例患者培养出双菌株,占2.83%。革兰阴性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有17株(18.3%)。培养出革兰阴性菌93例,占85.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70例,占64.22%;大肠埃希菌20例,占18.35%。革兰阳性球菌16例,占14.7%:主要为葡萄球菌、粪肠链球菌各4例,占3.67%;咽峡链球菌3例,占 2.75%。8.药敏结果:109株致病菌均完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四代头孢中的头孢吡肟、磺胺类中的甲氧苄氨嘧啶/磺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中的妥布霉素、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性>96%,耐药性为0。氨苄西林耐药性100%;哌拉西林耐药性40%。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头霉素类中的头孢西丁、氨基糖苷类中的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三、四代头孢(不加酶制剂)耐药性>90%,氨苄西林、头孢呋辛耐药性100%。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中的万古霉素、四环素类中的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三代头孢、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链阳菌素(奎努普汀/达福普汀)敏感性>90%,红霉素、呋喃妥因、克林霉素敏感性低,氨苄西林敏感性为0。应用最多的抗菌素人次为三代头孢,占31.0%,其次为喹诺酮类,占27.0%,硝基咪唑类均为联合用药。9.治疗及转归: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案①单纯抗菌素;②经皮脓肿穿刺引流+抗菌素。治愈或好转的有212例,无好转自动出院的有12例,12例患者出院后随访8例,3例死亡,4例失访。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好发于老年男性,年龄高峰60-69岁;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发热伴腹部不适比例偏低;合并糖尿病、胆道疾病的患者为患病高危人群;首诊科室以肝胆外科最多;部分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有发热或感染患者应重视血液细菌培养;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主要应用的抗菌素:三代头孢、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碳青霉烯类应用较多;主要治疗方式:经皮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抗菌素。
二、细菌性肝脓肿8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性肝脓肿8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61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
2.2 两组临床表现等比较 |
2.3 病原菌检测结果 |
2.4 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 |
2.5 治疗与预后 |
3 讨论 |
(2)四妙勇安汤加味辅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常规组 |
1.3.2 研究组 |
1.4 ALT、AST检测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康复相关指标 |
2.3 肝功能指标 |
3 讨论 |
(3)19例儿童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基础疾病 |
2.4 实验室检查 |
2.5 影像学结果 |
2.6 血液和脓肿培养结果 |
2.7 治疗和转归 |
3 讨论 |
(5)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
1.4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
1.5 细菌分离及培养 |
1.5.1 引流液培养 |
1.5.2 病原学鉴定及药敏检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
2.1.1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 |
2.1.2 细菌性肝脓肿病原学 |
2.2 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与非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 |
2.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
2.2.2 两组患者治疗方式及效果 |
2.3 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式的特征分析 |
2.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
2.3.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
2.4 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疗效果预测模型的建立 |
2.4.1 建模组中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4.2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3 评估治疗效果模型的建立及最佳P值的判断 |
2.4.4 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 |
讨论 |
3.1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
3.2 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与非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 |
3.3 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式的特征分析 |
3.4 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疗效果预测模型的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菌株的分子流行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菌株来源及临床资料收集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本的保存 |
1.2.2 菌株的鉴定及药敏 |
1.2.3 粘液丝试验 |
1.2.4 荚膜血清型基因检测 |
1.2.5 毒力基因的检测 |
1.2.6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1.2.7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1.2.8 质粒S1核酸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 |
1.2.9 Miseq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10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
2.3 两组菌的粘液表型、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 |
2.4 两组菌中粘液表型、荚膜血清型分别与毒力基因关系的比较 |
2.5 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
2.6 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 |
2.7 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的S1-PFGE结果 |
2.8 部分菌株iuc ABCD-iut A基因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表 |
附录B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细菌性肝脓肿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回顾性分析研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分析 |
2 实验室检查 |
2.1 病原学分布 |
2.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3 影像学检查 |
4 治疗与转归 |
5 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其他致病菌肝脓肿分析 |
6 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单中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细菌性肝脓肿8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61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回顾性研究[J]. 何秀华,马翠苹,刘江福,朱焱,杨鹏雅,王星,余雪平,陈素梅. 中外医疗, 2021(33)
- [2]四妙勇安汤加味辅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效果[J]. 席瑞红,张国栋. 河南医学研究, 2021(30)
- [3]19例儿童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J]. 卞元兮,姜艳群,封其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10)
- [4]细菌性肝脓肿患者528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 刘瑶,刘槿晴,傅蕾,彭仕芳,伍莉,李亮.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09)
- [5]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D]. 黄娜. 三峡大学, 2021(01)
- [6]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菌株的分子流行特点研究[D]. 刘真真. 青岛大学, 2020(01)
- [7]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D]. 陈梅.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8]细菌性肝脓肿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D]. 谢巩.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9]回顾性分析研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D]. 张继繁. 青岛大学, 2019(02)
- [10]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单中心分析[D]. 吴聪. 滨州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