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知识经济与科技人才素质培养初探

21世纪知识经济与科技人才素质培养初探

一、知识经济与21世纪科技人才素质培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安琪,洪明[1](2021)在《从“外延式治理”走向“内涵式治理”: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及演进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合组织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软治理效应愈发明显,治理内涵也实现了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整体性跨越,因此对其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历程进行探究凸显出战略性、时代性。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治理的主要形式为"政策网络的分析范式"。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组织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不同时期内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律基础、指导理论、主要政策等对成员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产生了不同且持续的影响。在概括不同时期政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出其政策发生的演进逻辑,可有的放矢地总结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张新岭,郭玲珑,朱良涵[2](2021)在《我国科技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我国科技人才研究的现状,探究其演进路径和未来研究热点,基于CSSCI数据库,以1998—2020年发表的1859篇科技人才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 Space软件分别从发文年度、作者、机构、研究热点、演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人才研究的发文趋势呈现起始、发展、回归三个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有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流动、科技人才评价等,其中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科技人才是受关注较多的群体。总体而言,现有的科技人才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较弱、网络密度较低,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因此,为科技人才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呼吁各机构、各研究领域的学者加强合作,开展协作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融汇贯通;拓宽研究视角,将宏观政策研究与微观实践研究相结合。

陈劲,王璐瑶[3](2021)在《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点、线、面、体”动态框架——大国竞争新变局下的前沿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新变局与新冠肺炎等全球性挑战使得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凸显,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一项重点议题。本文以科技创新视域下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梳理时代特征与发展现状,提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点、线、面、体"动态框架,强调战略科技人才"生态化"培养的理论概念,详细分析我国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人才战略部署以及人才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茆云松[4](2021)在《中国共产党科技现代化思想研究(1978-1995)》文中指出

赵淼[5](2021)在《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车文丽[6](2021)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

丁燕杰[7](2021)在《南京Q区双创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唐玲珊[8](2021)在《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陷入危机。二战后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过度入侵,使得工程的本质属性——实践被遗忘。面对这一困境,美国工程教育界审时度势,主动开展了大型的工程教育调查活动,并发表众多研究报告,提出改革建议。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工程教育范式的转变,并开始探索新的教育范式。20世纪80年代,工程教育中的实践和科学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致使美国人开始反思,不断调整课程计划,从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向实践能力转变。20世纪90年代,在大工程观、整体工程观等现代工程观的指引下,美国工程教育的引领机构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学校的工程教育进行了反思,并积极探索新工程教育模式,最终开发了CDIO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进入21世纪,美国颁布了“2020工程师计划”,并大范围地开展改革,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才能、创新才能和领导才能。剖析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历史,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产业和社会需要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各类工程人才;第二,强调平衡工程教育中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教育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第三,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教师采用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且完整的工程体验;第四,以持续改进的认证哲学影响工程教育改革,采用多种人才培养的计划标准,更加注重教育的输出而非投入。

任海霞[9](2021)在《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无论是硬实力,亦或是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竞争力。当前,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仍然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内蒙古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实施“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和内蒙古科技竞争力追赶战略中,首先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本文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具体研究。旨在建立全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供指导。基于现有人才评价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人才评价的现实导向性,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依据专家打分和问卷调研结果赋予具体指标权重,探索制约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判;采用比较研究法,横向与西部地区宏观对比,纵向统计分析内蒙古近五年情况,总结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剖析问题、分析原因,揭示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区域综合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印证破除“五唯”,建立综合评价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最后,着眼于新形势下国家和地区对于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导向,突出“以用为本”,提出建议和对策。为破解内蒙古区域综合创新能力长期低位徘徊的窘境,进一步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内蒙古人才强区、建设创新型自治区战略目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张梦奇[10](2021)在《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随着高校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科技产出情况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科技产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水平。陕西省作为我国拥有五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教大省,科技教育资源较为雄厚。但是在对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时发现,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中存在缺乏统一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忽视科技产出的社会效益以及缺少科技产出质量方面的绩效评价问题。本研究基于财政部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科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科技产出质量以及社会效益指标并进行分类,进而运用SPSS验证指标体系,发现指标体系合理。之后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发现高校在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以及产出效益三方面不同的绩效,明确高校在今后需要提高产出绩效的主要方面。并提出高校应当重视对科技绩效的评价、高校需要制定科技绩效评价规则和高校应不断优化完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二、知识经济与21世纪科技人才素质培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与21世纪科技人才素质培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外延式治理”走向“内涵式治理”: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及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1948-1960年:以“应对科技人才短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
        1.法律基础:《OEEC公约》
        2.指导理论:区域竞争理论
        3.主要政策:相关工作机制与最初的项目
    (二)1961-1967年:以“人力资源规划与投资”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
        1.法律基础:《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政策会议》报告
        2.指导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3.主要政策:设立高等教育规划标准
    (三)1968-1980年:以“规模扩充”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
        1.法律基础:《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报告
        2.指导理论:教育民主化理论
        3.主要政策:独立的部门和机构创新
    (四)1981-1997年:以“经济重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
        1.法律基础:《教育规划:重新评估》报告
        2.指导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
        3.主要政策:再次强化“经济至上”的治理理念
    (五)1998-2018年:以“内涵式治理”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
        1.法律基础:《重新定义高等教育》报告
        2.指导理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理论
        3.主要政策:多元价值观的整合
二、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
    (一)从“量的增长”到“质的保障”
    (二)从“强调社会再分配”到“聚焦生产性权利”
    (三)从“凯恩斯式人力投资”到“包容性自由主义”
三、 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经验与对我国的启示
    (一)保障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适应性结构调整
    (二)强调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的横向分化
    (三)追求多向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内容

(2)我国科技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科技人才研究现状整体性分析
    (一)年发文量分析
    (二)作者合作分析
    (三)发文机构分析
三、科技人才研究的热点与演进
    (一)科技人才研究的热点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二)科技人才研究的演进历程
四、结论、研究展望与建议
    (一)结论
        1. 从发文量来看
        2. 从研究领域来看
        3. 从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来看
    (二)研究展望
        1.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将是科技人才领域未来几年的热点研究问题
        2. 科技人才集聚将在未来几年保持研究热度,仍是科技人才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
    (三)建议
        1. 呼吁各机构、各研究领域的学者加强合作,开展协作研究
        2. 加强学科之间的融汇贯通
        3. 拓宽研究视角,将宏观政策研究与微观实践研究相结合

(3)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点、线、面、体”动态框架——大国竞争新变局下的前沿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
    2.1 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国际实践
    2.2 我国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
3 战略科技人才的生态化培养:“点、线、面、体”动态框架
    3.1 重“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的突破性培育与破格激励
    3.2 铺“线”:战略科技人才的提前布局与长周期培育
    3.3 推“面”:战略科技人才的团队化与领域化培养
    3.4 建“体”:战略科技人才的生态化体系培养
4 建议与讨论
    4.1 探索战略性科学家和战略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4.2 长期支持一批从事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团队
    4.3 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战略科技人才成长进步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8)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
    2.1 面向实践的美国工程教育技术范式时期(1950 年以前)
        2.1.1 美国工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2.1.2 面向实践的课程理念
        2.1.3 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
    2.2 偏离实践的工程教育科学范式时期(1950—1980 年)
        2.2.1 美国工程教育的领先和科学化
        2.2.2 偏离实践的课程理念
        2.2.3 科学导向的课程设置
    2.3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培养目标的转型:从基础科学人才到实践综合性人才
    3.1 工程教育改革的开端
    3.2 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
    3.3 培养目标的变迁
    3.4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课程体系的改革:从科学主导走向科学和实践平衡
    4.1 课程思想的更新
    4.2 课程内容的重构
    4.3 课程结构的优化
    4.4 课程体系的改革:以MIT的 CDIO课程模式为例
        4.4.1 一体化课程设置
        4.4.2 以设计-实现经验为导向的课程计划
    4.5 本章小结
5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从围绕知识到聚焦体验
    5.1 教学观的转变
    5.2 多样的教学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认证体系的改变:投入导向转为产出导向
    6.1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历史沿革
    6.2 专业认证标准的变迁
    6.3 本章小结
7 经验与趋势
    7.1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的基本经验
        7.1.1 社会需求导向人才目标定位
        7.1.2 构建一体化的本科课程体系
        7.1.3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7.1.4 熔铸国家特色文化的认证体系
    7.2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7.2.1 工程教育国际化程度提高
        7.2.2 工程教育跨界融合程度提升
        7.2.3 扩大化工程教育体系
        7.2.4 工程领域的性别差异性降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人才
        2.科技人才
        3.高层次科技人才
        4.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5.区域创新能力
    (二)理论基础
        1.评价理论
        2.创新理论
        3.人力资本理论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一)指标体系建立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1.创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3.进行一致性检验
        4.确定指标权重
        5.总单排序结果分析
    (三)创新能力评价
        1.模糊综合评价一般过程
        2.评价结果解释
三、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一)人才队伍基础现状
    (二)创新条件横向比较
        1.创新投入
        2.创新环境
        3.人才政策
    (三)创新能力纵向分析
        1.科研投入与支持力度
        2.产业结构与人才分布
        3.人才规模与创新能力
四、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存在问题
    (一)创新能力基础薄弱
        1.规模不足,领军人才匮乏
        2.分布不均,结构不优并存
    (二)政策环境支撑不强
        1.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环境不优
        2.政策执行效力差,服务保障不强
    (三)创新效能潜能不高
        1.人才流失严重,创新效能不高
        2.培养模式不优,创新潜能不足
五、影响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人才投入不足,创新动能乏力
    (二)体制机制不畅,激励保障不够
        1.评价机制偏颇,人才活力受阻
        2.政策协同欠佳,保障落实不力
    (三)用人权利受限,自主引才困难
        1.区域竞争弱,人才引进困难
        2.自主权不强,创新能力受限
六、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一)激活人才创新动能
        1.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
        2.瞄准产业发展,优化人才布局
    (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突破机制束缚
        2.完善政策体系,形成协同效应
        3.打造创新平台,促进交流合作
    (三)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放管结合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以用为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2.1.1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2.1.2 科技投入
        2.1.3 科技产出
    2.2 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1 知识经济理论
        2.2.2 投入与产出理论
        2.2.3 绩效评价理论
        2.2.4 技术转移理论
第三章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3.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情况
    3.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现状
        3.2.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
        3.2.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活动人员
        3.2.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
        3.2.4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状况
    3.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产出现状
        3.3.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出版科技着作
        3.3.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表学术论文
        3.3.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专利授权数
        3.3.4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技术转让收入
        3.3.5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成果获奖
    3.4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绩效评价基本情况
        3.4.2 缺乏统一的科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4.3 忽视社会效益方面的科技产出
        3.4.4 缺少产出质量方面的绩效评价
第四章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及应用
    4.1 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4.1.1 改进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模型选取
        4.2.1 模型介绍
        4.2.2 DEA应用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4.3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分析
        4.3.1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有效性分析
        4.3.2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的动态分析
第五章 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5.1 保障措施
        5.1.1 重视科技绩效的评价
        5.1.2 制定科技绩效评价规则
        5.1.3 优化完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
    5.2 建议
        5.2.1 优化财政科技经费配置和管理
        5.2.2 加强科技人员的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四、知识经济与21世纪科技人才素质培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外延式治理”走向“内涵式治理”:经合组织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及演进逻辑[J]. 李安琪,洪明. 江苏高教, 2021(10)
  • [2]我国科技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张新岭,郭玲珑,朱良涵. 经营与管理, 2021
  • [3]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点、线、面、体”动态框架——大国竞争新变局下的前沿探索[J]. 陈劲,王璐瑶. 创新科技, 2021(08)
  • [4]中国共产党科技现代化思想研究(1978-1995)[D]. 茆云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D]. 赵淼.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6]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车文丽.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7]南京Q区双创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D]. 丁燕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D]. 唐玲珊.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研究[D]. 任海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陕西省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研究[D]. 张梦奇.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21世纪知识经济与科技人才素质培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