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昌乐、海南岛蓬莱蓝宝石环带特征及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曾普胜,赵九江,温利刚,汪双清,张小涛,王十安[1](2020)在《郯庐断裂带山东段金伯利岩和碱性岩浆岩的深源特征矿物信息及其资源能源意义》文中指出郯庐断裂带是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东部乃至东北亚最重要的一条深断裂带,影响着中国东部的岩浆活动和有关固体矿产(金多金属、金刚石等)和能源(油气)的产出。该断裂的山东段被称为沂沭断裂带,其东侧的胶东金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床集中区,西侧则分布有金刚石(蒙阴金伯利岩群)、石油(胜利油田)等资源-能源,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重大。借助于场发射扫描电镜支持下的自动矿物识别表征系统(AMICS),笔者从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深部岩浆岩(金伯利岩和碳酸岩-碱性杂岩)矿物组合中,识别出具有标志性的矿物组合,主要包括:(1)金伯利岩的典型矿物组合为镁铝榴石-钙铁榴石-钙钛矿-金云母-磁铁矿-铬铁矿±斜硅镁石±自然硅±金刚石等,并首次观察到自然硅,蚀变矿物组合——金云母-富钛磁铁矿-钛铁矿-富钛尖晶石-绿泥石等,这种矿物组合充分反映了较为还原的深部流体条件;(2)碱性杂岩的典型矿物组合——方解石-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叠加改造矿物组合——重晶石-天青石-白云石等。在碱性杂岩中,还观察到黄铁矿中含有异常高的深源的稀贵金属元素(Au、Co、Pt、Ru、Os、Ir、 Re等)。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沂沭断裂带)岩浆岩中深部来源的矿物组合特征,为矿床成因研究和深部资源探测提供了重要信息。
李建军,黄准,孔祥冰,李合军,杜冉,田闵闵,孙冰[2](2019)在《山东昌乐深蓝色蓝宝石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宝石学意义分析》文中提出对36粒山东昌乐产深蓝色蓝宝石破碎片采集中红外光谱透射谱图和反射谱图。分析表明山东昌乐产深蓝色蓝宝石红外透射谱图呈现的吸收峰可以归为两组,一组与机械混入物有关,并确定混入矿物为高岭石;另一组归因于刚玉晶格中因氢元素引发的系列吸收峰。由于高岭石在600℃以下即可发生羟基逃逸,因此红外谱图识别到有关的峰可证明高岭石进入蓝宝石后,蓝宝石未再经受超过600℃的热处理。谱图呈现的与氢有关的一系列吸收峰,与山东蓝宝石成因环境(还原氛围)匹配,但是蓝宝石具有这一系列峰,不意味着蓝宝石没有经过热处理,因为无论何种成因(火山成因或变质成因)的蓝宝石,经历富氢的还原氛围中的热处理,也可以呈现氢系列峰,因此该组吸收宝石学意义不大。红外反射谱图表明蓝宝石的反射谱带与晶体结晶学方向有明确的相关性,这对宝石加工取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前人提出的刚玉晶体中氧垂直方向位移受限明显不等的观点提供佐证。
于佳琪,何雪梅,鲁智云,朱绚波[3](2019)在《山东蓝宝石猫眼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借助于宝石学显微镜、偏光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拉曼光谱仪对山东蓝宝石猫眼的宝石学性质及成因分析进行了系统性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山东蓝宝石猫眼的成因主要为两种,一是平行定向排列的愈合裂隙及其上分布的定向流通包裹体,光线在其上发生发射形成了垂直于愈合裂隙的粗眼线,裂隙面上分布有定向的流体包裹体;另一种是细密双晶纹导致的眼线。不同于其他宝石由针状、管状包裹体组成的猫眼效应,本次样品的显微观察未见平行定向排列的固体包裹体,拉曼光谱未探测得固体包裹体的特征谱峰。
刘晓寒[4](2019)在《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自中生代以来发生强烈活化,软流圈来源的碱性玄武岩浆挟裹的大量幔源捕虏体普遍存在“熔体-橄榄岩”反应。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部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携裹的幔源捕掳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岩石学研究,发现捕虏体内主要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周围发育出熔熔体结晶的微小斑晶矿物,主要矿物与寄主岩浆接触交代产生反应边结构,且单斜辉石主、微量元素含量呈现趋势不一致的解耦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研究区幔源捕虏体经历了复杂的熔体交代与部分熔融作用。为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地幔经历的熔体交代、部分熔融作用及其演化过程,依据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特征,把昌乐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幔源捕虏体中原生单斜辉石,其主、微量元素含量呈现趋势不一致的解耦现象,且轻稀土元素(LREE)、重稀土元素(HREE)各异特征表明其经历了多期、不同程度的地幔富集交代和熔体抽取作用(低于8%),交代熔体主要为硅酸盐熔体,其次为地幔富碱(K)富A1硅酸盐熔/流体,可能有碳酸盐熔体的贡献。第二类为幔源捕虏体中筛状单斜辉石,是熔体交代和熔体抽取共同作用的产物。从无筛孔部位到远离筛孔部位(筛孔周围)再到紧挨着筛孔的部位,呈现出受熔体作用逐渐加强趋势。离筛孔较远部位记录了玄武质浆作用之前的一次富碱(K)富A1熔体的交代特征,而紧挨着筛孔的部位受晚期玄武质熔浆作用的影响最强。第三类为幔源捕虏体中反应边单斜辉石及碱性玄武岩中结晶的斑晶单斜辉石,两者化学成分及形成条件相似,显示高场强元素(HFSE)正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负异常,受OIB特征的寄主玄武岩浆影响强烈。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地幔捕虏体显示经历多期“熔体作用”和不同程度部分熔融作用的特征,是研究区岩石圈地幔性质不均一性的体现。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因以“熔-岩”反应为主的多种深部地质作用的共同影响而逐渐消失。碱性玄武岩中斑晶单斜辉石母岩浆的稀土元素组成具有LREE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的性质,斑晶单斜辉石微量化学分析显示富集HFSE、LREE,亏损Pb、K元素的特征,种种迹象暗示该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源区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影响。
杜炜[5](2016)在《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快速发展,在全球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下,各类新兴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渐深化了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成为了各国经济体、各区域经济体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珠宝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经济主体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不可小觑的源动力,其经济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珠宝产业集群一直以来是各个珠宝相关环节企业积极投身的热点,因为珠宝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特性,造就了珠宝产业的高利润空间,许多地方在珠宝行业巨大利润的驱使,由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下纷纷成立了珠宝产业园,并投入大量资本,出台诸多利好政策,加快产业规模的形成,但是事与愿违,并非所有的珠宝产业集群都在政府的利好政策辅助下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健全的产业制度和优良的产业创新环境。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中国珠宝看云南”美誉的腾冲珠宝产业集群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间大国博弈和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大潮下逐渐落寞并被广东省出现的珠宝产业集群替代,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重大转移,也对中国珠宝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不计规模的珠宝产业集群是非常多的,但是国内外针对珠宝产业集群的研究少之又少,并没有对珠宝产业和珠宝产业集群提出确切的定义,对于中国珠宝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机制、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还没有充分和实质性的研究,整体脉络下:(1)本文以中国珠宝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为研究内容。在文章伊始通过对国内国外现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和总结了国内外珠宝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研究,对珠宝产业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揭示了中国珠宝产业集群的特征与构成主体;在对比了国内外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机制、模式的异同,总结出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下文通过研判大量国内外官方部门、权威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公布和未公布的数据,利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剖析了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内部机理,总结出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在不同阶段、不同因素影响下,形成机理阶段性的异同。(2)通过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分析,对区域经济因素、要素禀赋因素、供给因素、需求因素、科研人才因素、科研技术因素、历史与人文环境因素、政府行为因素等八大因素,27个下属指标进行科学、客观地遴选,最终确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技术与人才因素、文化因素与政策因素以及下属26个指标并建立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3)通过大数据调查,运用AHP层析分析法对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配的基础之上,结合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对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寻求对其形成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为后续定量研究提供依据。(4)本文运用数理分析和博弈论方法,从时间与空间的纬度分别对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和数理推导,借助空间演化经济学理论,文献研究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把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演化阶段分为了萌芽阶段、培育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个时期,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揭示了中国珠宝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得出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遵循了“零散分布”、“线性集聚”和“块状”分布三阶段的结论。(5)本文最后以深圳市珠宝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圳市珠宝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形成阶段、影响因素以及空间布局,运用实证来使前文得出的结论得以验证。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本文在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从珠宝自身存在的特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得出了其特性决定了珠宝产业和珠宝产业集群独特的形成和发展方式,利用行业公开与内部调查数据,结合中国珠宝行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现状,通过比较国内外着名的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因素和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提炼,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结合珠宝、珠宝产业、珠宝产业集群自身特点逐步深入。通过实证分析,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遴选,用二级综合模糊评价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运算,并将博弈论、古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在以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作为分析思路的框架中去,综合评价了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2)本文认为,在演化经济学框架内,中国珠宝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在萌芽阶段主要从历史偶然因素或其他因素、有资源禀赋优势和有市场需求三个方面来呈现,并将这三方面分为了四种情况来详述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在初期形成的根本动力和机理;培育阶段主要从技术主导、政府为主导方面细分两种情况来详述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如何产生集聚的内部推力。在成熟阶段,处于产业链某环节并具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珠宝企业会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进行扩张,直至完全产业链掌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切入,深入研究了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共同特征与差异特征,通过科学的数理分析和推导,结果表明,经过多期演变后,多区多期终究会达到稳态。(3)通过对国内外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的总结和遴选,最终确立五大影响因素及二十六个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根据最终数据分析得出,在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中,权重强弱顺序依次为经济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技术与人才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于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起到主要作用的是经济因素中的区域居民可支配性收入指标、市场因素中的居民消费层次指标、政策因素中的引导与规划产业发展战略指标、技术与人才因素中的大专及以上级别人数指标和文化因素中的居民收到珠宝文化影响程度指标。当然,国内对于珠宝市场、珠宝产业的相关文献和数据相对而言比较匮乏,对于本研究的理论支持还不够充分,今后还需要积累更多数据资料和相关文献,完善和充实本研究。
赵令权,孔凡梅,李旭平,陈爽,王维[6](2015)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蓝宝石成矿模式探讨——以鲁西昌乐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张性构造环境中,刚玉/蓝宝石在新生代喜马拉雅期(23.30.73 Ma)的碱性玄武岩或碧玄岩层位中广泛赋存。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碱性玄武岩中的刚玉/蓝宝石显示其主要形成于碱性熔体,而熔体的成分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刚玉/蓝宝石的来源或为深源捕虏晶,或来自玄武岩浆在深部早期结晶,多数研究实例显示其来源深度可能为下地壳、壳幔边界或上地幔部位。鲁西昌乐新生代含刚玉/蓝宝石玄武岩的形成与该地区岩石圈的减薄和壳-幔物质的置换密切相关,其喷发受到深大断裂的控制,刚玉/蓝宝石为岩浆成因类型的深源捕掳晶,巨晶内部所含矿物、流体、熔体包裹体,指示其形成于高度演化的富含流体-熔体的碱性硅酸不饱和熔体中,碱金属在其结晶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认识将为中国东部蓝宝石的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证据,并为鲁西地区岩石圈演化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提供实例。
靳克,管宏图,于明宽,殷淑芹,郭真,贾海明,楚湘涛,任建超,王馨莹[7](2014)在《吉林省新生代玄武岩中红、蓝宝石矿找矿方向》文中指出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分析,对中国东部发育红、蓝宝石矿的不同地区进行了对比研究,进而从寄主岩类型、寄主岩形成时代和火山机构四周发育的第四系沉积物特征角度,提出了吉林省应将伊舒带、敦密带、东宁—宽甸带作为首选的红、蓝宝石找矿方向。
徐峥[8](2013)在《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华北克拉通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减薄/破坏。与此相对应,华北克拉通东部广泛发育中生代和新生代岩浆活动,其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主要产物为玄武岩。这些大陆玄武岩普遍具有类似洋岛玄武岩(OIB)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和相对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对这些玄武岩的地幔源区存在不同认识,主要为:(1)上涌的软流圈地幔;(2)含碳酸盐组分熔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3)大陆榴辉岩质下地壳与软流圈地幔的机械混合物;(4)俯冲大洋板片熔体交代地幔橄榄岩形成的新生岩石圈地幔。先前的认识大多依据单一放射成因同位素或者微量元素组成,缺乏对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与放射成因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之间的综合制约。例如,正常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虽然能够形成Sr-Nd-Hf同位素组成相对亏损的玄武岩,但是其微量元素组成应该具有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分布型式,这是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所不具备的。为此,本学位论文对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山东昌乐-临朐地区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斑晶矿物稀有气体同位素以及水含量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用于综合限定它们的地幔源区性质,探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减薄的过程和机制。华北东南部山东昌乐-临朐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从主量元素上可以分为碧玄岩和碱性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具有高的全岩Fe/Mn比值和低的Fe/Zn比值,橄榄石斑晶成分也不同于由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中结晶的橄榄石,表明其地幔源区含有辉石岩组份。对于Sr-Nd同位素相对富集的碱性玄武岩,其MgO含量并不高于相对亏损的碧玄岩,因此其中相对富集的组份不是来自于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而是来源于交代亏损地幔的地壳物质。鉴于这些玄武岩具有类似OIB型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要求加入到这些玄武岩地幔源区的富集组分是俯冲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而不是具有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正常大陆地壳。对于Sr-Nd同位素相对亏损的碧玄岩,其Nd模式年龄最小为334Ma,指示其源区为新生岩石圈地幔。这些玄武岩的斑晶矿物大多具有低于正常地幔的δ18O值,指示其地幔源区相对亏损18O。这种亏损可以归因于低6180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低δ180熔体交代地幔。低518O地幔源区的保存在地球化学动力学上要求,新生岩石圈地幔形成后就脱离了对流的软流圈地幔均一化效应。两种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有所差异,并与主量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反映了地幔源区的地球化学不均一性。这些玄武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的地幔源区是由来自俯冲洋壳的埃达克质熔体和来自上覆沉积物的长英质熔体以不同的比例交代亏损地幔形成的。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昌乐-临朐、女山和合肥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石和辉石斑晶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昌乐-临朐和女山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具有与MORB相近的3He/4He比值,指示其源区中的He以亏损地幔来源为主,3He/4He与3He/40Ar*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指示岩浆上升过程中的去气作用。与此相反,合肥玄武岩中橄榄石和辉石斑晶的3He/4He比值非常低,表明其源区中的He主要为地壳来源。玄武岩斑晶Ne和Ar同位素组成均明显不同于MORB而接近于大气值,这种大气Ne和Ar同位素组分应来自于俯冲板片。蚀变洋壳和上覆沉积物携带着壳源He同位素信息和从海水中获得的大气Ar同位素信息俯冲至地幔深处,它们所产生的熔体交代亏损地幔并将这些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带入到玄武岩的地幔源区。这一系列从地表到地幔深处的同位素交换和运移过程可以概括为溶解-交换-平衡-吸收(DEED)过程。由昌乐-临朐新生代玄武岩单斜辉石斑晶结构水含量计算得出的地幔源区水含量为-450ppm,高于MORB型地幔源区而接近于OIB型地幔源区,表明其地幔源区相对富水。昌乐-临朐和合肥新生代玄武岩斑晶矿物全水的δD值为-82‰~-145‰,明显低于新鲜MORB值。这可以由脱水后的俯冲大洋板片组分加入到地幔源区来解释,因为俯冲大洋板片在脱水后其δD值明显低于新鲜MORB。俯冲板片还提供了一定量的水,使得其地幔源区相对富水。大洋俯冲隧道中发生的板片脱水和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是玄武岩地幔源区富水和δD变低的关键过程。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指示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俯冲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影响。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玄武岩成因中的交代熔体可能就是来自于俯冲的太平洋板块。由此可以对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的成因予以制约。中生代时期,受到俯冲改造的洋壳和沉积物分别发生部分熔融,熔体以不同的比例交代上覆亏损地幔,形成一系列从富硅到贫硅辉石岩的新生岩石圈地幔。新生代时期,新生岩石圈地幔在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这些玄武岩。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引起了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下部拆沉,随后软流圈地幔侧向侵位填补留下的空间。俯冲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部分熔融所产生的熔体交代了填补进来的新生岩石圈地幔,形成富化富集的含辉石岩地幔源区,它们与软流圈之间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因此,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玄武岩记录了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减薄的化学地球动力学。
禹尧[9](2012)在《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及锆石巨晶的研究》文中指出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形成于地球壳幔分异过程,是地幔发生较大规模部分熔融、抽取后的残留体;这一过程也包括水(H2O/OH)的抽取和运移。除含水熔体/流体之外,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演化过程,也受赋存于地幔矿物(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中的结构水的强烈影响:比如,橄榄石中微量的结构水可以显着降低其粘滞度,从而降低岩石圈地幔的流变强度,影响其“稳定性”。同时,与LREE (La, Ce)和LIL (K)相似,在熔融体系中,H2O/OH表现为极不相容组分(Dperidotite/melt=ca0.007-0.009),这使其成为岩石圈地幔熔融/抽取事件和地幔交代富集事件的敏感指示剂。因此,对岩石圈地幔中水的赋存状况(包括其含量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究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演化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由该新角度切入,也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认识水在岩石圈地幔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碱性玄武岩浆携带至地表的橄榄岩包体是直接来自岩石圈地幔的样品,绝大部分岩石圈地幔的水便赋存于这些主要由NAMs(比如,橄榄石,辉石)组成的地幔岩包体中。本次研究对象是来自福建明溪、牛头山以及广东麒麟、安远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橄榄岩包体。除两件产自明溪的石榴子石相包体外,其余样品均为尖晶石相。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我们测定了上述橄榄岩组成矿物的结构水含量。考虑到(1)辉石颗粒内部水含量均一分布;(2)不同样品间,单斜辉石与斜方辉石之间水的分配系数保持一致(Dcpx/opx=2.3),以及(3)单斜辉石中水含量与主量元素相关关系的保存,我们认为上述橄榄岩包体中的辉石保存了其在源区时的水含量。由于橄榄石水含量普遍很低(<30ppm),辉石通常才是上地幔水的主要载体。因此主要取决于辉石中的水含量的全岩水含量,也大致能够反映其在源区时水的赋存情况。根据各组成矿物水含量以及矿物百分含量计算得知:华夏陆块橄榄岩包体的全岩水含量为12-94ppm(平均值:60±20ppm),明显高于来自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橄榄岩包体的水含量(平均值:26±17ppm),而后者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减薄后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残留。但上述同属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水含量值均低于其他大陆岩石圈地幔,无论是克拉通(122±54ppm)还是非克拉通(81±40ppm)地区。现今华南岩石圈地幔中等偏低的水含量与它为一个富集的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情况相一致,是其经历多次地质事件后的结果。自早侏罗纪开始,在古太平板块俯冲过程中析出的流体逐步积累于上覆地幔楔中,导致岩石圈地幔水化。机械上,这部分添加的水“软化”了岩石圈,使其在物理性质上更接近于软流圈地幔,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岩石圈减薄;热力学上,多余的水使得熔融温度降低,随后发生的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湿”的岩石圈地幔的存在息息相关。在此岩浆活动期,岩石圈地幔的不相容组分重新被抽取进入基性岩浆,此过程伴随着岩石圈地幔的脱水,使其成为“干”的岩石圈地幔。岩石圈减薄后,促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具软流圈地幔特征的新生代玄武质岩浆便是很好的佐证。源自软流圈地幔的含水熔体/流体自下而上水化岩石圈地幔,恰好解释了岩石圈地幔底部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为何最富水(>80ppm),它们也代表了本次研究中起源最深的样品(~1.9Gpa)。这些饱满的石榴石相橄榄岩几乎未经过熔体抽取,可能是软流圈地幔顶部冷却后贴合于之前的岩石圈地幔底部形成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这一岩石圈地幔的纵向增生,标志着岩石圈减薄时代的结束。橄榄岩包体水含量和其氧逸度的负相关关系仅见于牛头山包体样品。相较于其他三个远离主要断裂带的采样点,牛头山恰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上。此外,与其他三地的地幔岩相比(Mg#>90),牛头山地幔岩也普遍具有更低的Mg#(Mg#<90)和水含量(<60ppm)。由此可见,断裂带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释放的氧化的含水熔体/流体提供了上升和渗透的通道,导致该区岩石圈地幔氧逸度增加,这使得水在地幔岩中溶解度降低,水含量也随之降低。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质火山岩中,除了含较丰富的超镁铁岩包体外,还含石榴石、辉石、刚玉等巨晶矿物。锆石巨晶,作为Lu-Hf同位素的重要载体,可能是研究岩石圈地幔重要的新样品。本文所述的山东昌乐、福建明溪、海南蓬莱等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中就产有锆石巨晶。它们通常无色透明-淡褐色,部分颗粒长达16mm。昌乐、明溪及蓬莱锆石巨晶的U-Pb年龄分别为19.2±0.7Ma,1.2±0.1Ma和4.1±0.2Ma,略早于其相应的寄主岩的喷发时代(分别为16.05-18.87Ma,0.9-2.2Ma,3Ma)。昌乐、明溪及蓬莱锆石巨晶的εHf(t)值分别为9.02±0.49,6.83±0.47,4.46±0.48,表明其地幔来源。我们认为锆石巨晶起源于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而后被寄主玄武岩浆快速携带至地表。单颗粒锆石巨晶自形的形态、均一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说明其形成于稳定的环境中。显着的Ce正异常和Eu异常的缺失表明其源区环境为氧化,且不存在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不同地区锆石巨晶的Hf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并与其相应的寄主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组成耦合。这说明玄武岩成分可能也受到锆石巨晶的源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中国东部上地幔的物质组成在空间上的不均一。锆石巨晶可能为我们研究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演化打开了新窗口。
刘晋华[10](2012)在《山东昌乐锆石的呈色机理及放射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实地考察和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文章简要的介绍了山东昌乐锆石的产出特征,并通过常规的宝石学测试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和电子探针分析对该地区锆石的物理性质、内外部特征及化学组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对锆石的谱学特征和变生程度进行了探讨;对山东昌乐锆石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温度不同气氛的热处理实验,并通过紫外-分光吸收光谱对锆石的颜色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昌乐锆石的呈色机理;通过低本底高纯锗γ能谱法,结合LA-ICP-MS测试,对昌乐锆石的U-Pb年龄、放射性元素及放射性比活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锆石粒度较大(11×7×4mm~2×3×2mm),整体透明度较好,颜色呈深浅不一的褐色,以深褐色为主;主要由ZrO2和SiO2组成,微量元素主要有Fe、Ti、P、Sc、Ni等杂质元素,U、Th等放射性元素,稀土元素以富钇族元素为特征;富集HREE,明显的铈正异常(2~13),微弱的铕负异常(0.69~0.76),指示锆石结晶于氧化环境。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均表明该地区锆石为典型的高型锆石。综合特征表明昌乐锆石是一种具有利用价值的宝石资源。锆石在氧化条件下加热变成无色、黄色或橙色,在还原条件下加热产生无色,且所有样品都在400℃时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研究表明,锆石的红色、红褐色是由空穴色心所致,锆石的黄色是由于样品中Fe3+离子造成的。锆石无色效果的改色所需温度较低,效果较好,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昌乐锆石的结晶年龄为18.30±0.45Ma,主要的放射性核素为U和Th,放射性比活度远远低于《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中的豁免值,可以安全佩戴。
二、山东昌乐、海南岛蓬莱蓝宝石环带特征及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昌乐、海南岛蓬莱蓝宝石环带特征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郯庐断裂带山东段金伯利岩和碱性岩浆岩的深源特征矿物信息及其资源能源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郯庐断裂带矿产和油气资源分布概况 |
2 典型岩浆岩样品描述与自动矿物识别表征系统(AMICS)分析 |
2.1 蒙阴县西峪金伯利岩带 |
2.1.1 蒙阴县西峪金伯利岩带样品描述 |
2.1.2 分析方法及仪器条件 |
2.1.3 分析结果 |
2.2 微山县郗山碱性杂岩体中含稀土碳酸岩脉样品 |
2.2.1 含稀土碳酸岩脉样品描述 |
2.2.2 含稀土碳酸岩脉样品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郯庐断裂深源岩浆活动控制下的金属与油气成矿之间的关系 |
3.2 自然硅和其他深源矿物的形成条件 |
3.3 深源岩浆活动与金成矿的关系 |
4 结论 |
(4)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
1.2 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4 主要工作量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 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幔源捕掳体岩相学特征 |
3.1 橄榄岩类 |
3.2 辉石岩类 |
3.3 辉石岩和橄榄岩捕虏体中单斜辉石岩相学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4.1 分析方法 |
4.2 主量元素 |
4.3 微量元素 |
4.4 地质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5 捕虏体中其他主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5.1 橄榄石 |
5.2 斜方辉石 |
5.3 尖晶石 |
5.4 本章小结 |
6 捕虏体深部地质作用 |
6.1 部分熔融作用 |
6.2 交代作用 |
6.3 本章小结 |
7 寄主玄武岩源区性质和研究区新生代岩石圈特征 |
7.1 寄主玄武岩源区性质 |
7.2 研究区新生代岩石圈特征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珠宝产业集群的界定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1.2 珠宝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 |
2.1.3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2.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
2.2.2 工业区位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产业集聚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
3.1 国内外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1.1 国际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1.2 国内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2 国内外珠宝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3.2.1 国际珠宝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3.2.2 国内珠宝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3.3 国内外珠宝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
3.3.1 形成机制 |
3.3.2 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的模型建立 |
4.1.1 影响因素的选取准则 |
4.1.2 影响因素的维度假设 |
4.1.3 理论假设模型的构建 |
4.1.4 建立集成影响因素模糊评价因素集 |
4.1.5 建立集成影响因素模糊评价集 |
4.1.6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
4.1.7 对子因素集进行第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1.8 对主因素集进行第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1.9 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设置 |
4.2 模型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1 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的遴选 |
4.2.2 指标体系的确立 |
4.2.3 问卷调查 |
4.2.4 数据搜集和样本描述 |
4.3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的评估实施 |
4.3.1 指标权重确定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4.4 基本结论 |
4.4.1 总体评估结论 |
4.4.2 分指标评估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 |
5.1 产业集群形成的演化经济学分析 |
5.1.1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机制 |
5.1.2 产业集群的演化生命周期理论 |
5.2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时间维度分析 |
5.2.1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阶段的界定 |
5.2.2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特征分析 |
5.2.3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时间序列数理描述 |
5.3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空间维度分析 |
5.4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模式分析 |
5.4.1 零散分布阶段 |
5.4.2 线性集聚阶段 |
5.4.3 块状集群阶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6.1 深圳珠宝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分析 |
6.1.1 深圳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
6.1.2 深圳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6.2 深圳珠宝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分析 |
6.2.1 深圳珠宝产业集群时间序列分析 |
6.2.2 深圳珠宝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的政策建议 |
7.1 强化政策制度规划与扶持 |
7.1.1 强化政策制度规划与扶持的原因 |
7.1.2 强化政策制度规划与扶持的方式 |
7.2 建设珠宝金融体系 |
7.3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
7.3.1 提升区域内知识创造能力 |
7.3.2 提升区域内技术研发能力 |
7.3.3 提升区域内人才培养质量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指标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
附录3 企业调查问卷 |
(6)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蓝宝石成矿模式探讨——以鲁西昌乐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
2昌乐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特征 |
2.1年代学特征 |
2.2矿物岩石学特征 |
2.3地球化学特征 |
3关于刚玉/蓝宝石的一些认识 |
3.1刚玉巨晶中包裹体及刚玉结晶母熔体的讨论 |
3.2刚玉巨晶结晶的温压条件 |
4碱性玄武岩中刚玉/蓝宝石的成因探讨 |
4.1深源捕虏晶 |
4.1.1上地幔-下地壳部位捕虏晶 |
4.1.2下地壳-中地壳部位捕虏晶 |
4.2玄武岩浆早期结晶产物 |
5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蓝宝石的成矿模式 |
(7)吉林省新生代玄武岩中红、蓝宝石矿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概况 |
2 野外地质调查及成果初步分析 |
2.1 野外地质调查的目标首选范围 |
2.2 野外地质调查成果分析 |
3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
3.1 找矿标志 |
3.2 找矿方向 |
(8)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玄武岩简介 |
1.2 玄武岩的地幔源区性质 |
1.3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工作量小结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华北克拉通 |
2.2 山东昌乐-临朐区域地质及新生代火山岩分布 |
2.3 女山区域地质和新生代火山岩概况 |
2.4 皖东及合肥盆地区域地质和新生代火山岩概况 |
第三章 样品描述 |
3.1 昌乐-临朐玄武岩 |
3.2 女山玄武岩 |
3.3 合肥玄武岩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4.1 ~(40)Ar/~(39)Ar定年 |
4.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4.3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4.4 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
4.5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4.6 矿物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
4.7 矿物结构水含量红外光谱分析 |
4.8 TC/EA-MS矿物全水含量和氢同位素分析 |
第五章 昌乐-临朐玄武岩地球化学 |
5.1 ~(39)Ar-~(40)Ar定年 |
5.2 主量元素特征 |
5.3 微量元素特征 |
5.4 Sr-Nd-Pb同位素特征 |
5.5 矿物氧同位素特征 |
5.6 橄榄石元素组成 |
第六章 昌乐-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成因 |
6.1 地壳混染 |
6.2 分离结晶 |
6.3 部分熔融过程及源区残留矿物相 |
6.4 斑晶矿物低δ~(18)O成因 |
6.5 不均一的新生岩石圈地幔源区 |
6.6 玄武岩源区中的地壳组分 |
6.7 玄武岩源区的岩石学性质 |
6.8 玄武岩地幔源区形成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 |
第七章 华北东南缘新生代玄武岩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斑晶稀有气体组成 |
7.1.1 He |
7.1.2 Ne |
7.1.3 Ar |
7.2 稀有气体元素分异和同位素分馏 |
7.3 陆壳混染 |
7.4 地表大气混染 |
7.5 玄武岩源区中的稀有气体组分来源 |
7.5.1 低~3He/~4He源区的来源 |
7.5.2 斑晶低Ne、Ar同位素组成的来源 |
7.6 地表稀有气体再循环的机理 |
第八章 新生代玄武岩斑晶水含量及氢同位素组成 |
8.1 斑晶结构水 |
8.2 斑晶全水和氢同位素组成 |
8.3 玄武岩及其地幔源区水的性质 |
8.3.1 结构水 |
8.3.2 全水 |
8.3.3 地幔源区水含量 |
8.4 玄武岩源区氢同位素组成 |
8.5 玄武岩低δD成因 |
8.5.1 大气降水 |
8.5.2 蚀变洋壳δD |
8.5.3 俯冲洋壳脱水温压条件下的矿物-水氢同位素分馏 |
8.5.4 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中俯冲大洋板片氢同位素组成 |
8.6 大洋板片俯冲与地幔氢同位素不均一性 |
第九章 新生代玄武岩地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
9.1 大洋板片俯冲与岩浆活动 |
9.2 昌乐-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成因模式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及锆石巨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分析方法 |
2.1 橄榄岩包体的分析方法 |
2.1.1 单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
2.1.2 单矿物水含量分析 |
2.2 锆石巨晶的分析与测试方法 |
2.2.1 电子探针主量元素、BSE及CL图像分析 |
2.2.2 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定年分析 |
2.2.3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2.2.4 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
第三章 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水” |
3.1 地质背景 |
3.2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3.2.1 明溪 |
3.2.2 安远 |
3.2.3 牛头山 |
3.2.4 麒麟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单矿物主量元素特征和地质温度计算 |
3.3.2 单矿物及全岩水含量 |
3.4 地幔橄榄岩中“原始水”的保存 |
3.5 华夏陆块岩石圈地幔vs.全球地幔之“水”的赋存 |
3.6 地幔橄榄岩水含量与氧逸度 |
3.7 橄榄岩中的“水”与华南岩石圈地幔的演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锆石巨晶 |
4.1 地质背景 |
4.2 锆石巨晶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3.1 BSE和CL图像及U-Pb定年 |
4.3.2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 |
4.3.3 Lu-Hf同位素组成 |
4.4 内部结构 |
4.5 锆石巨晶与寄主玄武岩 |
4.6 锆石巨晶的成因 |
4.7 锆石巨晶与岩石圈地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认识与存在问题 |
5.1 主要认识 |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与会议摘要 |
附:代表性论文首页 |
(10)山东昌乐锆石的呈色机理及放射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锆石的研究现状 |
1.2.1 呈色机理研究现状 |
1.2.2 放射性元素及放射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科学内容与问题 |
1.4 工作量统计 |
第二章 样品的产出地质特征 |
2.1 样品的地质环境 |
2.2 样品的分拣与挑选 |
2.3 昌乐锆石的开发利用情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山东昌乐锆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
3.1 样品的宝石学特征 |
3.1.1 基本特征 |
3.1.2 晶形 |
3.1.3 内外部特征 |
3.2 样品的化学组分 |
3.2.1 电子探针分析 |
3.2.2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3.2.3 LA‐ICP‐MS 测试微量元素 |
3.3 小结 |
第四章 山东昌乐锆石的谱学特征及变生程度分析 |
4.1 不同变生程度锆石的物理性质比较 |
4.2 拉曼光谱分析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4.3.1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2 热处理后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昌乐锆石的热处理实验及呈色机理研究 |
5.1 热处理实验 |
5.1.1 氧化实验 |
5.1.2 还原实验 |
5.1.3 可逆实验 |
5.2 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5.3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昌乐锆石的放射性及放射性剂量分析 |
6.1 放射性核素简介 |
6.2 样品的 LA‐ICP‐MS U‐PB年龄测试 |
6.3 低本底高纯锗Γ能谱法测试(估算结果)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附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山东昌乐、海南岛蓬莱蓝宝石环带特征及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郯庐断裂带山东段金伯利岩和碱性岩浆岩的深源特征矿物信息及其资源能源意义[J]. 曾普胜,赵九江,温利刚,汪双清,张小涛,王十安. 地质学报, 2020(09)
- [2]山东昌乐深蓝色蓝宝石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宝石学意义分析[A]. 李建军,黄准,孔祥冰,李合军,杜冉,田闵闵,孙冰. 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019
- [3]山东蓝宝石猫眼成因分析[A]. 于佳琪,何雪梅,鲁智云,朱绚波. 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019
- [4]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刘晓寒.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5]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研究[D]. 杜炜.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6]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蓝宝石成矿模式探讨——以鲁西昌乐地区为例[J]. 赵令权,孔凡梅,李旭平,陈爽,王维.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7]吉林省新生代玄武岩中红、蓝宝石矿找矿方向[J]. 靳克,管宏图,于明宽,殷淑芹,郭真,贾海明,楚湘涛,任建超,王馨莹. 世界地质, 2014(03)
- [8]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D]. 徐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04)
- [9]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及锆石巨晶的研究[D]. 禹尧. 南京大学, 2012(10)
- [10]山东昌乐锆石的呈色机理及放射性研究[D]. 刘晋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