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技术改造,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孟守东[1](2021)在《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光伏扶贫发源于中国安徽省,具有见效迅速、收益稳定、带贫精准、风险较小、绿色环保等优点,被中国确定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通过“十三五”期间的推广建设,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增收脱贫进程,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创举和标志性工程,为2020年全面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反贫困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安徽)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起因、历程、政策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有光伏扶贫产业的建设模式、工作机制和主要成效。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收益分配、运维管理和综合利用三个维度构建出了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法根据权重计算出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最大程度保持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及发电收益分配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努力实现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对继续发展农村光伏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宣传推广光伏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走出国门、辐射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光伏产业和扶贫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加快实现中国乡村振兴和加快发展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安徽)智慧和中国(安徽)方案。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是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安徽)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历程、政策演变、理论依据、建设模式、工作机制、发展进程、主要作用、监测评估、制约因素等,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国首见,对有效促进光伏扶贫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针对光伏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筹措难题,笔者原创提出了扶贫小额信贷自我发展、合伙发展、合作发展、合营发展“一自三合”模式,开辟了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的金融资金来源,得到国家肯定并向中国推广。2019年,该模式被IBRD(世界银行)、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IFAD(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WFP(世界粮食计划署)、ADB(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网等7家单位评为首届全球减贫案例最佳减贫案例奖,并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为破解贫困人口“贷款难、贷款贵、用得好、还得上”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安徽)智慧和中国(安徽)模式。笔者因此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三是积极参与匀光型光伏农业系统的实验与研究,创新了基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分光补光光伏农业技术,有效兼顾了植物生长和光伏发电,对充分利用光伏扶贫电站光伏板下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光伏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电站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意义。四是在围绕将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开发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科学测算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研究提出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路径和优化策略,创新了光伏扶贫产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五是阐述了中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现有标准的局限性和制订优化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专用标准的必要性,并基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维护情况的调研结果和实证分析,创新提出了可作为管理依据及标准制定基础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绩效监测指标体系。
苗莹[2](2020)在《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经济已转变了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变到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处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变的攻关期。因此,对能源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国家电网公司以投资建设电网和电力输送为主营业务,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需要不断优化发展战略。适应社会大环境发展的转型,积极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是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地市级分公司,作为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服务性特点的电力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陕西省及陕西省电力公司多项荣誉。近年来,由于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XA供电公司存在售电侧竞争加大、转型发展带来挑战、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短板、新能源建设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加上电网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建设环境有待改进、人才储备存在劣势,发展战略实施不明确。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需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以XA供电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工具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未析,运用SWOT工具进行了战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整体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战略保障措施。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促进了XA供电公司各项工作积极稳步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为进一步争创全国 一流供电企业、促进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悦[3](2020)在《J供电公司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电网建设规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基础,增量项目的投资增长速度较之前大幅下降,存量项目特别是存量配网项目的改造工程投资比重越来越大,亟需开展针对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这类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水平。目前,从项目后评价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存在截然不同的特征、背景和实施过程,导致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难直接应用于配网项目。本文在综合分析配网改造项目特点和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结合配网改造项目的独有特点,将相关基础理论应用到了配网改造领域,构建出了一套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能够广泛推广到类似项目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围绕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经济效益、项目技术性能、项目社会影响四大方面针对J供电公司K配网改造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后评价分析研究,着重研究并体现出了电网工程领域配网改造项目的差异化特征。同时,为了解决配网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难以分析的问题,本文在前后对比法的基础上,依托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引入电网运行可靠性方面增加的经济效益,通过构建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效益评价,得到了可量化的经济效益评价结论。为了得到项目综合性的后评价结论,本文综合运用了基于层次分析的指标赋权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科学合理地确定一、二级各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确定了各因素的具体评判值,通过计算得到了最终的评价结论,计算方法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具备推广至其他配网改造项目的可行性。
高磊[4](2020)在《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电网建设投入在整个电力建设投入的比重逐年持续增加,电网建设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投资比例的逐步转变也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根据电网建设项目的特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期面临建设时序分配、资源均衡调配、风险合理规避、投资效益优化、电力稳定供应等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电网建设则可视为多主体、多要素、多目标、多阶段的协同决策研究问题。然而,传统的电网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各利益主体自利性和信息断层情况,难以根据项目特点优选出满足多方需求的建设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区域电网建设项目的工期、投资和资源调配不合理现状,并难以达到项目综合效益优化的目标。因此,本文开展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基于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特征和协同决策目标研究,分别构建了面向电网建设项目方案优选及方案实施的协同决策模型,针对模型的特点分别引入多智能体技术、粒子群算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通过模型应用系统提供了多主体协同决策的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开展了对国内外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问题的研究综述,并概述了电网规划和建设基本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多智能体模型及方法、多目标优化模型及方法等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相应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围。(2)研究了电网建设项目利益相关主体特征及协同决策目标。首先,运用电网建设项目流程WBS结构,分析并识别了电网建设项目8类主要利益相关主体;其次,研究各主体的利益偏好和主体的自利性、目标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引出多主体协同决策的理念,分析了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逻辑和内容;同时,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流图识别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目标,归纳出协同决策应从不同角度合理满足电网项目的规划管理、建设条件、投资决策和建设运营这4类目标需求。该部分研究内容从协同决策目标方面为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3)构建了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基于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目标研究,将重要的目标抽象成为MAS中的Agent,构建了协同决策MAS模型的整体架构,以及其中各主要Agent的结构、功能以及通信模式;基于多Agent之间协商交互能力,利用Petri网和合同网协议描述方案优选的多Agent交互流程,并通过模糊Petri网的模糊规则对应可选择方案设置方案集,方案集由多Agent的模糊变量因素协同决策进行选择,最终,形成了基于FPN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进一步通过算例应用验证模型计算过程和有效性。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电网项目特点,考虑多方主体需求,提供建设方案优选的决策依据和方法。(4)构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在方案优选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一定区域内电网项目规划阶段和建设阶段协同决策的目标,建立适宜的目标函数,结合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建电网项目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本文一方面建立面向电网规划实施过程的协同决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另一方面,建立面向电网建设实施过程的协同决策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实例证明两阶段模型的合理性。模型和算法则纳入多智能体系统中,作为相应MAS的方法库和模型库一部分。该部分研究内容可以在工期、资金和资源约束条件下,考虑多方主体需求,提供满足建设方案实施中多目标优化的决策依据和方法。(5)构建了基于多主体需求的协同决策模型应用系统。基于两类协同决策模型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电网项目协同决策模型应用系统,该系统属于信息公开的系统,确保各方主体信息畅通、数据准确和完备,具备提供各方主体交流和互动决策的多项功能,同时,协同决策支持平台能够充分结合MAS技术,并利用优化算法功能,解决电网建设协同决策过程中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其功能包括多智能体管理、多主体方管理、方案优选管理、多目标优化管理、空间地图管理等,根据项目实际需求设计各类功能的子功能。该部分研究内容可以为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的规模化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从工程项目管理视角将智能化、信息化方法应用于电网建设项目管理,为探索我国电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阶段的多主体协同决策及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张雨童[5](2020)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电力工业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电力行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技术的崛起等对传统的能源供应造成冲击。本翻译实践原文本为从国外相关能源网站收集到的英文文献,译文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中出版。译者在英译汉过程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对电力期刊文本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实践项目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是译前准备描述,包括分析平行文本和原文本的特征,从而确定翻译中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原文本的过程和翻译后的校对工作;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句法以及标题和小标题三方面对翻译中的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如增词法、转化法、省译法等,以期译文忠实、通顺。最后在结论部分,主要对翻译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了解了电力领域前沿科技,并且掌握了电力期刊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提高了自身的翻译能力;同时,译者希望该实践报告能为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秦学占[7](2019)在《供电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 ——以A供电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国民在富裕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已经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社会发展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对电能可靠性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一旦电网突发大面积停电事件,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恶劣的社会影响,乃至公众恐慌、威胁国家安全。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电力企业应急处置能力,从而规避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发生,是当前电力企业研究的主要问题。传统的电力企业应急处置工作着重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恢复后评估,即事后应急救援工作,此时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是在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也是难以接受的。现代应急处置能力更注重事前预防,通过科学、合理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及时发现电力应急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提前制定预控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有效规避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发生。本文以电网企业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后,得出电网企业应急处置工作应端口前移的事故教训;在完成应急理论知识学习后,构建供电企业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在分析国内外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现状后,提出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计算模型;最后,以A供电企业为例,组织应急能力评价工作,得出评价结论、验证评价模型,为今后供电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丁连荣[8](2019)在《电网MRO2工程的集成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强电网设备运行维修管理,提高电网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设备MRO服务模式在单一制造企业的设备维保的职能转型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尚缺乏在电力系统运维服务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系统性理论指导。根据目前电网设备运维的多主体、多类型、多任务以及安全可靠性要求,本文研究电网MRO2(Maintenance,Repair,Replacement,Overhaul,Operation)工程的集成管理需求,设计开发面向多主体运维的电网MRO2协同作业管理机制,为实现电网企业从“自主型维修”向“服务型维修”管理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为解决电网设备运行全寿命周期管理和专业人员承载力与高专业技术要求之间不平衡提供了有效的集成管理方法。本文在对MRO服务理念和集成管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电网MRO2工程的多维协同性需求,提出基于3C(Continuity、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的电网MRO2工程管理模式,并对原有电网设备的运行、维护、大修、改造等业务内容与要求等进行了重新界定,建立了电网MRO2服务集成管理与协同业务管理机制,对面向服务的MRO2工程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再设计,开发了面向电网设备运行、服务需求和服务流程的电网MRO2工程信息集成模型。设计了基于服务状态的电网MRO2服务决策规则与策略,制定了电力设备故障诊断与服务需求预测方案,开发了服务计划与进度管理模型和算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网MRO2服务管理系统架构与功能结构,提出了专家远程作业指导、变电站运维现场虚拟现实以及服务于监管节点无线接入等实现业务集成、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方案。本文实现了电网MRO2工程服务对电网设备及其运行的全覆盖,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以设备运行全寿命周期循环为主线的全过程闭环服务。通过MRO2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电网MRO2工程服务的量化管理与业务集成,实现了多节点运维管理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绩效,还提供了安全运维的保障支持。从根本上推动了电网企业运维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设备制造商、电网企业的未来发展、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来俊[9](2019)在《浙江电网调控运行业务调度人员承载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和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发展,浙江电网物理形态和运行特性发生显着变化。浙江电网已成为电压等级高、输送容量大、运行特性极其复杂的省级电网,随着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发电调度、电力监管等来自多方面的政策新要求,同时电网设备监控、电网调度业务逐渐融合,传统调度运行值班工作不断发生变化,使得调度运行人员工作强度日益增大。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电网省级调度实时调控运行业务现状的分析,识别浙江电力调控实时运营业务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整个浙江电网包括地区电网调度的实时运行业务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分析。通过运用人力配置理论的相关方法,构建调控实时运行业务承载力模型,根据实际业务的调查结果,将实际工作业务小时数进行统计,建立调度人员业务素质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运用,确定调度人员业务承载力影响因素,并对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做重点设置,确定包括业务知识差异、操作技能差异、研判分析差异、经验履历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等5个大项15个小项的指标,充分考虑人员静态现有业务能力和动态发展学习提高的因素,实现承载力指标的可持续性。通过邀请全省调控运行专业专家打分的形式,设定合理业务能力素质指标权重。然后以省调监控人员为例,根据权重设置合理的评分标准,得出每名员工业务素质的权重系数,从而科学测算出每一名员工的业务能力小时,而后将实际工作业务小时和人员业务能力小时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分析调度人员承载力水平,得出科学合理的承载力结果。根据这一模型,选取省调调度、省调监控、杭州、嘉兴、湖州三个不同地区的调度和监控进行业务承载力分析,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调控实时运行业务承载力优化实施措施,提出在组织优化、人员素质、技术手段、业务流程等方面优化提升措施,实现为浙江电网提供优质的实时运营管理服务的最终目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本论文将承载力理论与人员配置管理理论相结合应用在生产型企业,不但使承载力管理理论更加充实,还为电网调控实时运营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张辉东[10](2019)在《A市供电公司电网设备更新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网行业全面实行输配电价改革,电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发生根本改变,逐渐从赚取差价的垄断模式,过渡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模式。在此背景下,电网企业在需要充分考虑成本性、安全性、耐用性等因素,提高设备经营效益,把握好设备更新的最佳时机,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本文以A市供电公司电网设备的更新决策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关的建议,为A市供电公司和类似企业的设备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以国内外设备更新的理论为基础,结合A市供电公司目前设备更新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电网设备更新决策的长、中、短决策模型。长期模型中,结合资产的预期使用寿命预测电网设备长期更新需求,解决“什么时候更新”问题。中短期模型中,综合设备风险水平和更新成本,构建更新决策判断区间,解决“要不要更新”问题。具体更新决策方案模型中,引入AHP法,并从成本性、安全性、能耗性、检修性、耐用性、环保性这六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以中压配电网各类接线设施更新的四种备选方案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A市供电公司进行设备更新的决策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解决“怎么更新”问题。最后,基于上述提出研究,结合A市供电公司设备更新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别从强化长期预算和资金管理、优化设备运维策略、加强设备后续成本管控等三方面提出了管理建议。试图为A市供电公司提升设备更新决策管理水平,提高设备经营效益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加强技术改造,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技术改造,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光伏发电 |
1.2.2 光伏扶贫产业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说明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4.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反贫困理论 |
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1 产业政策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产业结构理论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4.1 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 |
2.4.2 光伏产业政策研究方面 |
2.4.3 光伏扶贫模式研究方面 |
2.4.4 光伏扶贫案例研究方面 |
2.4.5 研究述评 |
第3章 光伏扶贫的发展 |
3.1 光伏扶贫政策规定 |
3.1.1 中国光伏扶贫主要政策 |
3.1.2 安徽省光伏扶贫主要政策 |
3.2 实施机构及流程 |
3.2.1 组织实施机构 |
3.2.2 项目实施流程 |
3.3 光伏扶贫发展历程 |
3.3.1 萌芽发端阶段(2013.6—2014.9) |
3.3.2 探索试点阶段(2014.9—2016.3) |
3.3.3 推广建设阶段(2016.3—2017.5) |
3.3.4 规范提升阶段(2017.5—2019.12) |
3.3.5 巩固拓展阶段(2019.12至今) |
3.4 光伏扶贫发展现状 |
3.4.1 装机容量及纳入国家补助目录情况 |
3.4.2 资金投入情况 |
3.4.3 电站并网情况 |
3.4.4 发电收益情况 |
3.4.5 收益分配情况 |
3.4.6 电站运维管理情况 |
3.5 光伏扶贫调研检测情况 |
3.5.1 合规性检查 |
3.5.2 建设资金筹措 |
3.5.3 发电收益分配 |
3.5.4 电站发电性能 |
3.5.5 电站安全性能检测 |
3.5.6 关键设备质量检查 |
3.5.7 施工质量检查 |
3.5.8 运维能力评估 |
3.6 光伏扶贫效果 |
3.6.1 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
3.6.2 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
3.6.3 推进农村新能源发展 |
第4章 光伏产业扶贫机制和模式分析 |
4.1 光伏产业扶贫机制分析 |
4.1.1 资金筹措机制 |
4.1.2 建设管理机制 |
4.1.3 运行维护机制 |
4.1.4 收益分配机制 |
4.1.5 综合利用机制 |
4.2 光伏产业扶贫模式分析 |
4.2.1 户用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
4.2.2 村级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
4.2.3 集中式光伏电站扶贫模式 |
4.2.4 有益贫作用的商业光伏电站模式 |
4.2.5 不同类型光伏扶贫电站模式比较 |
第5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3.1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步骤 |
5.3.2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各层指标权重确定 |
5.4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5.4.2 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结果 |
第6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 |
6.1 电站建设质量均衡性不够 |
6.1.1 关键设备质量 |
6.1.2 施工质量 |
6.2 发电和安全性能可靠性不够 |
6.2.1 电站发电性能 |
6.2.2 电站安全性能 |
6.3 运行维护管理科学性不够 |
6.3.1 发电能力检测和评估结果 |
6.3.2 低效电站运维方面原因分析 |
6.4 资产收益管理规范性不够 |
6.4.1 建设资金不够到位 |
6.4.2 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
6.4.3 收益分配不够科学 |
6.4.4 系统应用不够充分 |
6.5 运行维护标准操作性不够 |
6.6 运维机构队伍专业性不够 |
6.7 综合利用开发统筹性不够 |
6.7.1 光伏农业发展有待加快 |
6.7.2 碳排放权交易有待开拓 |
第7章 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强化光伏扶贫资产管理 |
7.1.1 精准确权 |
7.1.2 有序清欠 |
7.1.3 强化光伏扶贫电站改造 |
7.1.4 建章立制 |
7.2 完善运维管理机制 |
7.2.1 建立健全运维管理架构 |
7.2.2 构建光伏物联网 |
7.2.3 完善并推广应用监测系统 |
7.2.4 开展运维管理工作考核 |
7.3 加强发电收益科学分配 |
7.3.1 明确发电收益分配方式 |
7.3.2 强化公益岗位开发管理 |
7.3.3 提高智能管控效率 |
7.4 制订完善运维标准 |
7.4.1 制订电站运行维护专用标准必要性 |
7.4.2 制订运维专用标准及指标体系 |
7.5 开展综合利用 |
7.5.1 发展光伏农业 |
7.5.2 开展碳交易 |
7.6 有效防范风险 |
7.6.1 创设光伏保险产品 |
7.6.2 研究电站废弃物回收利用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实现光伏扶贫电站持续稳定高效发电 |
8.1.2 实现电站发电收益科学精准分配 |
8.1.3 实现电站综合利用有效开展 |
8.1.4 实现电站监督考核方式创新完善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8.3.1 助力中国(安徽)乡村全面振兴 |
8.3.2 加快“走出去”步伐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4-2020年中国光伏扶贫主要政策摘编 |
附录二 2013-2020年安徽省光伏扶贫主要政策摘编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公司战略管理 |
2.1.1 公司战略作用 |
2.1.2 公司战略划分 |
2.1.3 公司战略管理 |
2.2 PEST分析 |
2.3 波特五力模型 |
2.4 SWOT分析 |
3 XA供电公司战略研究分析 |
3.1 XA供电公司概况分析 |
3.1.1 XA供电公司概况 |
3.1.2 XA供电公司组织架构 |
3.1.3 XA供电公司经营分析 |
3.2 XA供电公司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XA供电公司产业环境分析 |
3.3.1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3.3.2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4 XA供电公司SWOT综合评价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挑战分析 |
3.4.5 SWOT分析评价 |
3.5 现有发展战略分析 |
3.5.1 公司现有发展战略 |
3.5.2 发展战略不足之处 |
4 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制定 |
4.1 战略制定的依据和思路 |
4.1.1 战略制定的依据 |
4.1.2 战略制定的思路 |
4.2 总体战略制定 |
4.2.1 总体发展战略 |
4.2.2 主要战略目标 |
4.3 发展战略的推进方向 |
4.3.1 电网建设战略 |
4.3.2 市场营销战略 |
4.3.3 人力资源战略 |
4.3.4 科技信息战略 |
4.3.5 安全生产战略 |
4.3.6 企业文化战略 |
4.4 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
4.4.1 战略实施方案 |
4.4.2 战略实施步骤 |
5 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1 组织管理保障 |
5.2 制度建设保障 |
5.3 技术力量保障 |
5.4 人力资源保障 |
5.5 服务品质保障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J供电公司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配网改造项目的含义和特点 |
2.2 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 |
2.2.1 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
2.2.2 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2.3 相关研究现状 |
2.3.1 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2.3.2 电网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2.3.3 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J供电公司K配网改造项目及其实施 |
3.1 K配网改造项目实施背景和项目概况 |
3.1.1 项目实施背景 |
3.1.2 项目概况 |
3.2 K配网改造项目实施情况 |
3.2.1 项目投资执行情况 |
3.2.2 项目进度情况 |
3.2.3 项目质量执行情况 |
3.2.4 项目安全执行情况 |
3.2.5 项目实施后设备运行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J供电公司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项目后评价 |
4.1 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3 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定义 |
4.2 K配网改造项目过程评价 |
4.2.1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
4.2.2 项目进度管理评价 |
4.2.3 项目质量管理评价 |
4.2.4 项目安全管理评价 |
4.2.5 评价结论 |
4.3 K配网改造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4.3.1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
4.3.2 经济效益分析 |
4.3.3 评价结论 |
4.4 K配网改造项目技术性能评价 |
4.4.1 安全评价 |
4.4.2 运行效能评价 |
4.4.3 评价结论 |
4.5 K配网改造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
4.5.1 社会责任承担评价 |
4.5.2 推动产业发展评价 |
4.5.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4.5.4 评价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J供电公司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结果量化与评价结论 |
5.1 评价层次结构和因素集的确定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
5.2.2 综合层次赋权 |
5.3 建立模糊矩阵 |
5.4 评价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电网建设多主体协同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
1.2.2 多智能体系统应用及协同决策的模拟 |
1.2.3 电网项目决策常用的优化模型和算法 |
1.2.4 协同决策支持平台系统应用研究 |
1.2.5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电网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概述 |
2.1.1 电网规划概念和电网类型划分 |
2.1.2 电网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点内容 |
2.1.3 电网规划与建设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优势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内涵 |
2.2.2 利益相关者识别方法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
2.3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相关理论 |
2.3.1 智能体(Agent)概念及分类 |
2.3.2 多智能体系统(MAS)概念及特征 |
2.3.3 Agent之间交互行为构成与协作模式 |
2.3.4 MAS交互行为的描述方法 |
2.4 多目标优化相关理论 |
2.4.1 多目标优化理论和解集特征 |
2.4.2 多目标优化智能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项目多主体特征与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
3.1 电网项目建设流程分析 |
3.2 电网建设项目利益相关主体识别与特征分析 |
3.2.1 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因素 |
3.2.2 利益相关主体的识别 |
3.2.3 利益相关主体的特征和利益偏好 |
3.3 电网项目多主体决策面临的典型问题 |
3.3.1 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动态变化特征 |
3.3.2 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程度较差 |
3.4 电网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
3.4.1 多主体协同决策逻辑和内容分析 |
3.4.2 多主体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 |
4.1 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的MAS应用基础 |
4.1.1 MAS技术应用的基本逻辑分析 |
4.1.2 MAS模型基本架构及模块分类 |
4.1.3 系统功能型Agent结构及功能设计 |
4.1.4 业务功能型Agent结构及功能设计 |
4.1.5 Agent之间通信设计 |
4.2 基于MAS技术的电网项目方案优选流程 |
4.2.1 Agent之间交互行为分析 |
4.2.2 MAS的协同决策交互过程 |
4.2.3 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流程分析 |
4.3 电网项目方案优选的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 |
4.3.1 模糊Petri网基本原理 |
4.3.2 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的策略集分析 |
4.3.3 基于FPN的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 |
4.3.4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 |
5.1 电网项目规划和建设实施阶段的目标侧重点 |
5.2 电网项目方案实施协同决策的目标函数构建 |
5.2.1 建设周期目标函数 |
5.2.2 建设选址目标函数 |
5.2.3 投资决策目标函数 |
5.2.4 资源调配目标函数 |
5.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协同决策算法模型 |
5.3.1 多目标优化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4 面向电网规划的MOPSO模型及应用 |
5.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4.2 MOPSO模型求解流程 |
5.4.3 算例分析 |
5.5 面向电网建设的NSGA-Ⅱ模型及应用 |
5.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5.2 NSGA-Ⅱ模型求解流程 |
5.5.3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的应用系统构建 |
6.1 应用系统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
6.2 多主体需求分析 |
6.2.1 用户主体类型划分 |
6.2.2 用户主体需求分析 |
6.3 系统开发和结构设计 |
6.3.1 系统开发技术 |
6.3.2 系统结构设计 |
6.4 协同决策应用系统功能 |
6.4.1 系统功能树分析 |
6.4.2 系统功能应用研究 |
6.4.3 功能应用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2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
2.1.1 Lexical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
2.1.2 Syntac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
2.2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2.3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Project |
2.3.1 Faithfulness |
2.3.2 Readability |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
3.2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into Chinese |
3.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and Common Words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4.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4.2.1 Division and Synthesization |
4.2.2 Addition and Omission |
4.2.3 Conversion |
4.2.4 Domestication |
4.3 Translation of Titles and Subtitles |
4.3.1 Conciseness |
4.3.2 Accuracy |
Chapter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供电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 ——以A供电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电力应急管理理论 |
2.1 电力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
2.1.1 电力突发停电事件定义、危害和影响因素 |
2.1.2 电力应急管理定义及模型 |
2.2 电网预警理论知识 |
2.3 电力应急管理框架结构 |
2.3.1 电力应急管理框架的概念及特征 |
2.3.2 电力预案 |
2.3.3 应急组织 |
2.3.4 应急保障 |
2.3.5 法制保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
3.2 指标构建原则 |
3.3 指标选取的法律依据 |
3.4 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
3.4.1 应急预防体系 |
3.4.2 应急准备体系 |
3.4.3 应急响应体系 |
3.4.4 应急恢复体系 |
3.5 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电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建立 |
4.1 层次分析法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应急能力评价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电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价实例 |
5.1 A供电企业现状介绍 |
5.2 A供电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5.2.1 根据专家打分结果确定指标权重 |
5.2.2 模糊综合评价确定指标分值 |
5.3 评估结果分析及改进的建议 |
5.3.1 结果分析 |
5.3.2 改进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供电企业应急能力评价调查表(一) |
附录2 供电企业应急能力评价调查表(二) |
致谢 |
(8)电网MRO2工程的集成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MRO工程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MRO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
2.2 MRO工程的服务管理体系结构 |
2.3 MRO的服务集成管理体系 |
2.4 电网维修运行的管理方法 |
第三章 电网MRO2 工程的集成管理机制设计 |
3.1 基于3C的电网MRO2 工程管理模式 |
3.2 面向服务的电网MRO2 工程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
3.3 面向设备运行的电网MRO2 工程信息集成模型 |
第四章 基于服务状态的电网MRO2 服务策略 |
4.1 电力设备故障分析与预测 |
4.2 MRO2 服务需求决策规则 |
4.3 电网MRO2 服务计划管理 |
4.4 电网MRO2 工程的物料管理 |
第五章 电网MRO2 服务管理系统设计 |
5.1 电网MRO2 服务管理系统架构 |
5.2 电网MRO2 服务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
5.3 电网MRO2 服务管理系统关键技术方案 |
5.4 电网MRO2 工程应用实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浙江电网调控运行业务调度人员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业务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
2.2 业务承载力的相关理论 |
2.3 相关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
2.3.1 企业承载力理论 |
2.3.2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
2.3.3 劳动定额理论 |
2.3.4 时间定额理论 |
2.4 人员配置方法的内涵和特征 |
2.4.1 人员数量匹配 |
2.4.2 人员能力匹配 |
第3章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现状分析 |
3.1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运营情况简介 |
3.2 省级电网实时调控业务运作现状及问题 |
3.2.1 省调调度实时业务汇总 |
3.2.2 省调监控实时业务汇总 |
3.2.3 省级、地区电网实时调控业务问题分析 |
3.3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运作现状调查 |
3.4 省级、地级电网实时调度业务现状调查结果 |
3.4.1 省级、地区电网实时调控业务电网规模情况 |
3.4.2 省级、地区电网实时调控业务人员基本情况 |
3.4.3 省级、地级电网实时运行调度业务汇总 |
3.4.4 省级、地级电网实时运行监控业务汇总 |
第4章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模型构建 |
4.1 构建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模型总体思路 |
4.2 调控业务岗位业务分析 |
4.3 调控业务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工作业务用时影响因素分析 |
4.3.2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3.3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业务知识差异分析 |
4.3.4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操作技能差异分析 |
4.3.5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研判分析差异分析 |
4.3.6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经验履历差异分析 |
4.3.7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知识储备差异分析 |
4.4 业务承载力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
4.5 业务承载力系数计算 |
4.6 业务承载力分析基本步骤总结 |
4.7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实证研究 |
4.7.1 调控业务承载力分析模型实证说明 |
4.7.2 调控业务承载力分析模型数据收集 |
4.7.3 调控业务承载力分析模型结果推导 |
第5章 浙江电网调控业务承载力结果分析 |
5.1 省级电网调控业务承载力年度基本情况 |
5.2 省调调度业务承载力分析 |
5.3 省调监控业务承载力分析 |
5.4 地区电网调控业务承载力年度基本情况 |
5.5 地区电网调度业务承载力结果分析 |
5.6 地区电网监控业务承载力结果分析 |
5.7 调度运行人员业务承载力变化原因汇总分析 |
第6章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优化提升措施 |
6.1 组织优化提升措施 |
6.1.1 省级调度职能优化提升 |
6.1.2 地区调度职能优化提升 |
6.2 人员优化提升措施 |
6.2.1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
6.2.2 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 |
6.3 业务流程优化提升措施 |
6.4 技术创新优化提升措施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A市供电公司电网设备更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A市供电公司设备更新决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A市供电公司概况 |
2.2 A市供电公司电网设备管理的现状 |
2.2.1 A市供电公司的电网设备种类 |
2.2.2 A市供电公司的电网设备更新的决策方式 |
2.3 A市供电公司电网设备更新决策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1 长期财务预算不准确 |
2.3.2 容易造成资金短缺的风险 |
2.3.3 未综合考虑后续运维成本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市供电公司电网设备长期更新决策模型的构建 |
3.1 模型构建基本原理 |
3.2 设备资产预期使用寿命的确定及其计算步骤 |
3.2.1 设备资产预期使用寿命选择 |
3.2.2 设备资产预期寿命的计算步骤 |
3.3 长期更新决策模型的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市供电公司中短期更新决策模型构建 |
4.1 模型构建基本原理 |
4.2 A市供电公司设备中短期更新决策模型构建过程 |
4.2.1 构建设备风险水平判断区间 |
4.2.2 构建设备中短期更新决策判断区间 |
4.3 设备中短期更新决策模型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更新方案优选决策 |
5.1 更新方案优选决策模型构建 |
5.1.1 更新方案优选决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指标分类和体系构建 |
5.2 中压配电网各类接线设施更新备选方案 |
5.3 AHP法在设备更新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
5.3.1 基于AHP的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步骤 |
5.3.2 中压配电网各类接线设施更新方案的选择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市供电公司提升设备更新管理的建议 |
6.1 强化长期预算和资金管理 |
6.2 优化设备运维策略 |
6.3 加强设备后续成本管控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加强技术改造,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D]. 孟守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2]国家电网XA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苗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J供电公司K配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D]. 王悦. 山东大学, 2020(12)
- [4]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 高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D]. 张雨童. 河北大学, 2020(08)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供电企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 ——以A供电公司为例[D]. 秦学占.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8]电网MRO2工程的集成管理机制研究[D]. 丁连荣.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9]浙江电网调控运行业务调度人员承载力分析[D]. 来俊.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10]A市供电公司电网设备更新决策研究[D]. 张辉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